大学英语教学与英语文化能力的培养.doc
探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172现代交际• 2016年12月探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李程(湖北师范大学湖北荆州435002)摘要:在高校英语教学当中,文化教学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它对于同学们的英语整体水平有重要 影响。
然而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方式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国内不少高校在英语教学当中都存在文化教学观念缺乏 等问题,导致英语文化教学的普遍落后,严重影响了我国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效果。
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国 内高校在英语教学当中的文化教学现状,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学文化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 (2016) 23-0172-01英语的学习不仅包括语言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包含了 文化方面的知识,在高校的英语教学当中我们必须重视对 文化的教学,深人分析同学们的心理与认知水平等特征,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手段为 指导,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来进行高校英语课堂中的文化 教学活动,激发同学们学习英语文化的学习兴趣,培养其 自主学习的能力,推动同学们英语的全面发展。
一、高校英语教学的文化教学现状(一) 教师缺乏文化教学观念目前国内大部分的高校在英语教学当中都存在教师缺 乏文化教学观念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没有真正认识到文 化的本质或者理解不够透彻;教师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更注重语法知识和词汇意义的讲解;教学手段传统,在文 化知识的学习方面只是通过词汇和文章的翻译来做简单了 解,在文化学习方面基本上都是通过词汇学习和翻译来进 行的。
虽然目前有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文化教学在高校英 语教学当中的重要性,然而受应试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在教学过程中很少涉及文化层面的内容,同时也较少对 学生进行文化思维的训练。
(二) 教育改革不够彻底素质教育的推进,社会发展的进步以及竞争的加剧都 让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我们的教育也 必须随之进行改革以培养出适合现代化发展的人才。
【大学英语】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English Major一、学制与学位Length of Schooling and Degree学制:四年学位: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Duration:4 years Degree:Bachelor of Art in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二、培养目标Educational Objectives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电力、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英语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
This major aims at the training of the versatile and advanced talents capable of doing research,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in the fields of foreign affairs, electric power, education, travel, commerce, and press with the extensive social and scientific knowledge under the principle of the well-rounded development in health, intellect and morals.三、专业培养基本要求:Requirements of Educational要求学生掌握英语语言、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电力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良好的熟巧训练,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具有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业务水平及较好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be armed with the basic theory and knowledge in the fields such as English language, literature , history, politics , economy ,social culture ,electric power, be efficient in th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and translating, with fairly good quality and ability in doing translating , research,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and many other work.四、学时与学分Hours/Credits总学分Total Credits:199 总学时(课内)/课外Total Hours:2618/72其中Including:必修课学时/学分Compulsory Courses Hrs/Crs:2258/143.5占总学分比例Percentage in Total Credits:72.11%选修课学时/学分Optional Courses:360/22.5占总学分比例Percentage in Total Credits:11.31%集中进行的各类教学环节数/学分Curriculum for Intensive V arious Teaching:32/33 占总学分比例Percentage in Total Credits:16.58%五、主干课程:Major Courses英语精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写作,普通语言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商务英语。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内部使用注意保存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1 前言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精神,在总结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特制订本指南。
本指南提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性意见,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进行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开展大学英语课程评价的依据。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将不同国家与地区的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
英语作为全球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
通过学习和使用英语,可以直接了解国外前沿的科技进展、管理经验和思想理念,学习和了解世界优秀的文化和文明,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国家语言实力,有效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与各国人民的广泛交往,提升国家软实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要求我们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优质外语教育。
高校开设大学英语课程,一方面是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是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工作就业等方面的需要。
大学英语课程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学习英语有助于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培养国际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同时为知识创新、潜能发挥和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基本工具,为迎应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做好准备。
2 课程定位与性质2.1 课程定位大学外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英语作为大学外语教育的最主要内容,是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大学英语 课程标准

大学英语课程标准大学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为了规范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本文将从大学英语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大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首先,大学英语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语言能力方面,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流利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表达。
在文化意识方面,学生应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习俗和传统,能够用英语进行文化交流。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学生应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
其次,大学英语课程的内容应包括语言知识、语言运用和文化交际三个方面。
在语言知识方面,学生应系统地学习英语的语音、语法、词汇和语言学知识,掌握英语的基本语言结构和规则。
在语言运用方面,学生应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提高英语的运用能力,能够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和写作。
在文化交际方面,学生应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历史和社会风貌,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此外,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讲授、讨论、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和实际交际,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交际能力。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制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内容应包括语言知识、语言运用和文化交际三个方面,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王守仁1.前言2.课程性质与定位3.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4.课程设置5.评价与测试6.教学方法与手段7.教学资源8.教学管理9.教师发展确立多元教学目标,提供多种选择1 前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奖不同国家与地区的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
英语作为全球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
通过学习和使用英语,可以直接了解国外前沿的科技进展、碗里经验和思想理念,学习和了解世界优秀的文化和文明,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国家语言实力,有效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与各国人民的广泛交往,提升国家软实力。
高校开设大学英语课程,一方面是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为国家级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是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工作就业等方面的需要。
大学英语课程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学习英语有助于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培养国际意识,培养人文素养,同时为知识创新、潜能发挥和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基本工具,为迎应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做好准备。
3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是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基础目标提高目标发展目标大学英语根据三级教学目标目标提出三个级别的教学要求。
基础目标的教学要求主要针对英语高考成绩合格的学生,是大部分学生本科毕业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的教学要求分别针对大学入学时应予以达到较好水平的学生,也是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所选择的要求。
对英语高考成绩基本合格的学生学校可适当调整基础目标的部分教学要求。
基础目标能够基本满足日常生活、学习和未来工作中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信息交流的需要;能够基本正确地运用英语语言、智慧、语法及篇章结构等语言知识,在高中阶段应掌握的词汇基础上增加约2000个单词,其中四百个单词为与专业学习与未来工作相关的词汇;能够基本理解语言难度中等、设计常见的个人和社会交流题材的口头或书面材料;能够就熟悉的主题或话题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能够借助网络资源、工具书或他人的帮助,对中等语言难度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理解主旨思想和重要细节,表达基本打一份好能够使用有限的学习策略;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时,能够观察到彼此之间的文化和价值观差异,并能根据交际需求运用有限的交际策略。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国标2020)

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能熟练地运用英语语言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国家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在机关、公司、媒体、中小学或高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语言交流、公共交际与管理、语言教学或研究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英语专业人才。
二、培养要求(一)知识要求1. 掌握英语语言与文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具备文学赏析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接受系统、科学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具备运用英语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体现英语专业人文性特色。
2. 掌握教育学、心理学、英语教育教学等方面知识,掌握良好的教育理论及现代教育技术。
3. 掌握第二外语基础知识,具备第二外语的基本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运用第二外语进行日常的沟通与交流,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深造打基础。
4. 熟悉与本专业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了解国际惯例并能够灵活应用于实践。
5. 参加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参加教师资格证书培训和考试;鼓励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举办的翻译资格(英语口/笔译)证书考试。
掌握以上考试的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二)能力要求1. 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2.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3. 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团队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有一定的创新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素质要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思辨能力、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具备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强。
三、学制与修业年限学制:4年。
修业年限:3~6年。
四、学分与学时注:①本专业总学分167分。
大学英语人才培养方案

大学英语人才培养方案一、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英语已经成为一门必备的语言能力。
而大学英语教育是培养英语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本方案旨在对大学英语人才培养进行详细规划。
二、目标1.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使其能够流利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表达。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通过英语进行深入的学术探讨和分析。
3.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其能够在国际环境下胜任相关工作。
三、方案内容1. 课程设置•设立英语听力课程、口语表达课程、阅读写作课程,以及跨文化交际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设置学术英语课程,培养学生的学术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强化综合英语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2. 教学方法•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倡导多媒体教学,引入真实语境,增强学生的实际语言互动能力。
•注重课外自主学习,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和指导。
3. 实践教学•加强英语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参与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文化活动等,提升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英语实习等,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和实践能力。
4. 考核评价•设立听力口语考试、阅读写作考试,定期进行评估,全面了解学生的英语能力。
•引入综合评价制度,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外活动参与情况等方面,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四、预期效果通过本方案的实施,预期达到以下效果:1.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能够流利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表达。
2.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得到提升,能够进行深入的学术探讨和分析。
3.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提升,能够在国际环境下胜任相关工作。
五、总结本方案旨在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考核评价等方面全面提升大学英语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全面保障。
特殊应用场合场合一:留学生英语教育增加的条款•结合留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英语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注重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南(教育部最新版)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1 前言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精神,在总结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特制订本指南。
本指南提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性意见,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进行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开展大学英语课程评价的依据。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将不同国家与地区的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
英语作为全球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
通过学习和使用英语,可以直接了解国外前沿的科技进展、管理经验和思想理念,学习和了解世界优秀的文化和文明,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国家语言实力,有效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与各国人民的广泛交往,提升国家软实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要求我们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优质外语教育。
高校开设大学英语课程,一方面是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是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工作就业等方面的需要。
大学英语课程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学习英语有助于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培养国际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同时为知识创新、潜能发挥和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基本工具,为迎应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做好准备。
2 课程定位与性质2.1 课程定位大学外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英语作为大学外语教育的最主要内容,是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大学英语课程应根据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参照本指南进行合理定位,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院系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英语教学与英语文化能力的培养-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对象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
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不够。
在外语教学中老师需要有意识地向学习者介绍有关国家的文化,才能使他们在对外交流中具有跨文化意识,而不会出现交际失误。
【关键词】大学英语;大学英语教学;文化教学
文化能力作为交际能力的一部分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针对目的语(英语)文化开展的教学是明显滞后的,这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形成。
近年来,跨文化交际已成为我国外语教学界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
一些学者已意识到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载体――文化依附在语言之上。
因此,学习语言就是学习文化。
正如Huderson所指出:语言和它所赖以存在的文化之间有极为密切的联系。
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的诞生以及世界性的联网,人们逐渐意识到语言能力教学远不能满足学生要求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成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一、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以及必要性
(一)现状
长期以来,在大学英语教学领域中,社会文化因素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英语教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论语言学发展的制约。
不管是传统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还是转换生成语言学,都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本身(胡春洞,1996:88)。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没有把教授语
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过分依赖老师,习惯接受“填鸭式” 的教学,缺乏学习主动性,目前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很少利用课余时间读有关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书籍,大部分时间用于记单词、做练习上。
现代外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传统的英语教学注重英语知识的传授和语言基本技能培养,而学生的交际能力却未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开发,以致出现学生语法扎实,词汇量丰富,但在实际的交际中,常常会出现语言不得体或理解错误的现象,导致双方交际的失败。
(二)必要性
二、文化教学的内容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内容具体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与词语有关的文化;与篇章有关的文化;与交际环境有关的文化;与非语言交际有关的文化。
(一)揭示词汇的文化内容
词汇教学的难点是某些词语的文化内涵。
词语的文化内涵。
包括词语的指代范畴,情感色彩和联想意义,成语、谚语和惯用语的运用。
词汇形式上极为简单的表达,困扰学生的并不是如何准确发音和正确拼写,而是如何得体运用。
对于这一类词语,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不但知道它们的表层词义,更能了解其文化内涵。
比如,“知识分子”和intellectual在中美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含意是大不相同的。
在中国,“知识分子”一般包括大学教师、大学生以及医生、工程师、翻译人员等一切受过大学教育的人,而且中学教师也是知识分子。
在中国农村有许多地方,连中学生也被认为是“知识分子”。
但在美国和欧洲,intellectual只包括大学教授等有较高的学术地位的人,
而不包括普通大学生,所以这个词所指的人范围要小得多。
此外,还有其他区别。
在美国intellectual并不总是褒义词,有时用于贬义,如同我国文化大革命中叫“臭老九”一样。
又如idealism 在英语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一是用于哲学著述中,意思是“唯心主义”;另一个是更通常的用法,意思是“理想主义”。
在用于前一个意思时,并无褒贬;而用于后一个意思时,有时肯定,有时否定,甚或兼而有之。
idealism 意思为“唯心主义”时,它的反义词是materialism(唯物主义),materialism 在英语中是个中性词,而在汉语中“唯物主义”具有褒义,“唯心主义”则具有贬义。
再如,以希腊神话中的Achilles’heel(阿基利斯脚踵)来指代“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的致命弱点”,以The wooden horse of Troy(特洛伊木马)来指代“从内部搞破坏的人或事”或者“为攻破敌人防线而隐藏其实力的事物”,以fall on one’s sword 来表示“扑剑而亡,以身殉职”诸如此类的典故,都是英语民族文化的反映,只有将其放置于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教学,学生才易于理解和掌握。
(二)挖掘语篇的文化信息
在语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宗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他们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如,《Tony Trivisonno’s American Dream》这篇文章,文中通过几个事件来讲述一个叫Tony 的意大利移民在美国的奋斗过程。
Tony 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为什么作者偏偏非要来赞美Tony呢?事实上,这就牵涉到了“美国梦”这个概念。
为什么没有“法国梦”,“德国梦”呢?这又牵涉到了美国早期的历史和美国移民等文化背景知识。
所谓的“美国梦”就是相信,在美国只要经
过不懈的奋斗便能实现享受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创造迈向成功,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
Tony 到美国的时候一无所有,而他就是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和进取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农场,实现了他的美国梦。
通过主人公的奋斗历程可以进一步阐释美国梦的含义:“from zero to hero”,“from rags to riches”,“from nothing to everything”,“from nobody to somebody”。
让学生领悟到,只要靠自己的不断努力,为自己的梦想持之以恒去奋斗就会获得成功。
(三)创设对话的文化语境
在日常对话中,学生最容易出现用语错误。
这不仅因为对话涉及到交际用语的规范使用以及礼仪习俗,更由于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语言形式的选用总是受到时间、地点、话题、交际双方的情感、个性、社会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语境因素的制约。
因此,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传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该设置特定的交际语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实践活动。
例如,人们分手时通常说Good―bye,Bye―bye,相当于中国人说“再见”。
几乎所有语言中都有类似的说法。
但在说Good―bye或“再见”之前,还有些客套话很有意思,各种语言也不尽相同。
如有贵客或不大熟的人来访或串门,客人离开时,按中国的习惯,主人要把客人送到房门口或大门口。
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慢点儿骑(自行车)”之类的客套话。
这些说法都不能直接译成英语。
如果说Stay here,听起来十分别扭。
如果说Go slowly,Walk slowly或Ride slowly,也很不自然。
其实,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就可以了。
(邓炎昌、刘润清,2003)
(四)非语言文化在课堂教学的渗透
作为形体语言的手势在不同文化中会有不同的解读。
例如,耸肩动作在英文化中表示“不知道、没办法、没希望、不理解、让步”等多种含义,在汉文化中没有这一身势动作。
因此中国人很难准确理解这一动作的真正含义。
盲目仿效就容易闹笑话。
又如,拥抱与亲吻在英语国家是常见的礼节动作,但是在什么场合用,对什么人用,以及对不同关系的人的动作差别何在等,都是没有这一礼节动作的中国人难以判断和掌握的。
再如,美国人佩戴猫头鹰胸章表示崇尚智慧.可是视“夜猫子”为不祥之物的中国人就感到难以理解了。
反之.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龙”在汉文化中是能兴风布浪的神圣吉祥之物.在许多地方都可以见到龙的雄姿。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却是能喷烟吐火的怪物,在圣经中被视为魔鬼的化身。
了解了“龙”与“dragon” 的文化差异才能理解中华儿女为什么将自己骄傲地说成“龙的传人”.也才能理解“She is a bit of a dragon around this place.”的含义。
因此,外语学习者对这些都必须细致了解,谨慎模仿。
除上述方法之外,还可以利用其他手段,了解异国文化。
例如可以收集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也可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或者推荐学生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邀请中外“英语通”做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可以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三、结束语
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师既要注意语言知识
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训练,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的实际交际能力。
而培养交际能力,离不开了解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是培养语言得体性的重要前提。
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重视中外文化的差异。
让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尽力摄取英美国家社会文化生活各方面的最新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融人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总之,如何把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校语言过程中自然地吸收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在学习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语言技能,这应成为我们改进英语教学方法,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一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