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7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
第17课《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痒”“希”等生字,积累“丁零”等拟声词,培养独立识字意识。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提取关键语句了解故事主要内容,感受想象的神奇,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想象内容写得有意思的。
3.学习课文想象的路径与方法,大胆想象自己会变成什么,初步学习如何表达有趣的想象。
教学重难点学习课文想象的路径与方法,大胆想象自己会变成什么,初步学习如何表达有趣的想象。
教学过程:一、学习导语,聚焦“想象”1.师生交流“单元导语”,引出语文要素“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
2.了解本单元是一个以想象为主题的习作单元,有《宇宙的另一边》《我变成了一棵树》,还有两篇习作例文,这个单元挑战的任务是在课文阅读中学习“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
3.引出本节课学习目标:这个故事让我们特别有意思,作者是怎么想象出又写出这么有意思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去探寻奥秘。
二、整体感知,蓄力“想象”1.学生自由读通课文2.检查识字情况(1)指导读准:“希望痒痒形状香肠”等后鼻音。
(2)积累“丁零嗵嗵咕噜噜”等拟声词。
3. 借助标题,概括主要内容(1)出示标题,围绕“变”字,按照“想变——怎么变——变之后发生什么”的顺序概括主要内容。
(2)交流:关注学生提取重要信息、抓关键词等概括方法。
学生如果有困难,提供填空式支架,指导学生进行概括:“我”因为希望变成一棵树。
我变成一棵树后,长出了,小动物们和妈妈。
最后,“我”才发现妈妈早就知道这棵树是“我”变的。
三、教给方法,体验“想象”1.发现特点(1)师:故事的想象让我们觉得特别有意思,到底是怎么想象出来写出来的呢?出示:请默读,圈画一两处,说说为什么有意思。
开始吧!(2)学生默读,圈画。
(3)分享:聚焦“痒痒”“冒”生动写出了“我”变成树的过程。
(4)发现想象的奥秘:人身上痒痒的只会长痘痘、红包包,可“我”身上痒痒的却冒出了树枝。
作者变换了事物的特点,奇妙的想象就诞生了,就创造出了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与景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第1篇】《我变成了一棵树》联想在本课的落脚点为关联关联生活特点、细节进行想象。
至此,本课想象方法,据理论文献梳理聚焦为变身和关联。
接下来,我又利用AI智能测评软件进行朗读字音、字形、字义等前置学习的数据收集。
精准教学起点,并借助摘星班整体改制,课文厘清了文本的结构,进入了本课的教学设计环节,通过对本单元想象要素的纵向分析,梳理出低段的假象为遐想,中段为奇思妙想,高段为畅想和科学幻想。
所以,本单元想象的核心任务应该是感受奇思妙想。
在横向分析想象要素时,我发现本科的核心任务为变身想象,所以本课主要梳理变身、关联两种想象方法。
因此,我先和孩子们梳理了故事内容,初步感受想象的神奇,了解变身的原因,变身后的神奇想象。
以及想象方法才是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我据此设计了出口成章词语我过关,整体感知故事我会讲品味想象方法我,探秘梳理,总结想象,我会说四个教学板块,其中重点是第二个板块儿,叛逆想象新方法,学习关联的想象方法。
我重点汇报第二版块的设计,结合线上教学的独特性,我创设游戏情境,设计了三个支架。
一、关联生活来想象,利用云端连线共分享关联特点来想象,利用分享视频了参与关联细节来想象,利用学生表演入情境,首先关联生活想象板块,教师推荐。
录播习得方法,交流导学性质的摘星单以及孩子们经常总结云连线的一些小妙招,让小组合作学习不断迭代关联特点和细节。
想象板块利用播放学生云端合作学习微视频以及合作小组圈儿聚焦表演的视频,创设教学情境,将孩子们最感兴趣。
元素融入课堂,调动多重感官。
在第二板块儿的教学设计中,我重点分享两点线上经验,第一点,学习协作,架构时空连线,善用学生协作体,利用导学资源将自主学习固定化。
每晚的筠连县将合作学习常态化,打破空间障碍,极大提高线上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参与度。
第二点,要用导学突破线上困境,将学习内容方式,学习要达到的程度设计成导学班,通过国家云平台共享平台的直播,录播微课展开本课,利用导学性质的摘星单,第一板块儿出口成章,智能测评。
语文三年级下册统编版《17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设计

语文三年级下册统编版《17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变成了一棵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想成为一棵树的人,意外地真的变成了一棵树,并与一个小女孩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分享的快乐不属于自己的兔子不能要。
课文语言简洁,情节有趣,插图形象,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故事的主要内容。
2. 认识“雀、嘻”等8个生字,重点指导“哇、哲”两个多音字。
3. 抓关键词“神奇”“灵巧”,体会作者变身成树后内心的感受,感受大树和小女孩之间的纯真友谊,懂得分享的快乐。
4. 能想象出小女孩在树上快乐玩耍的情景,并能创编故事。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抓关键词“神奇”“灵巧”,体会作者变身成树后内心的感受。
教学难点:想象出小女孩在树上快乐玩耍的情景,并能创编故事。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了解“寓言”这种文学体裁,阅读寓言故事。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 导入: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学生猜谜语)今天老师带来一个谜语,你们想不想猜?(课件出示谜语)谁来试试?2. 出示课题:6 我变成了一棵树(齐读)3. 理解题意: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4. 引入课文:看来同学们有很多问题要弄明白,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 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学习生字,朗读课文1. 课件出示词语:神奇灵巧嘻嘻哈哈躲藏寻找忽然惊讶伸展欢笑摇晃纷纷落下来捧着篮子快活极了大吃一惊一棵树粗壮挺拔茂密的枝叶欢蹦乱跳一会儿一会儿……a. 指名读词语。
b. 理解词语的意思。
c. 这些词语都跟课文中的谁有关?(小女孩)这些词语表现了小女孩的什么心情?d. 我们来读出这种心情吧!练习朗读。
2. 自由练读课文,找出最感兴趣的部分读给同桌听一听,相互评一评。
《我变成了一棵树》完整教案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7课精读课二、学情分析本单元是习作单元,延续了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编排体例。
儿童是最有活力的,他们对周围世界的万事万物充满了好奇,涌动着探索的欲望,尤其有着大胆的、梦幻般的想象力。
教学时教师要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想象。
教师要在文本与学生能力之间架设桥梁,使学生能够完整地进行语言表达,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围绕“大胆想象”这个主题,编排了2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
《我变成了一棵树》这篇课文以妈妈叫“我”吃饭开头,引出“我”想变成一棵树的奇特愿望,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没想到愿望真的实现了,之后发生的一连串神奇而有趣的事情。
本文旨在鼓励、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表达。
四、设计理念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由此可知,本课的教学重点在引导关注“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情,在交流中感受文中丰富的想象;最后要求学生从自己的愿望出发,借鉴课文的思路,展开大胆想象,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五、教学目标(1)会写“零、狐、狸”3个生字,读准“希望、鳄鱼、糖醋排骨、香肠、痒痒的、丁零丁零、狐狸”等词语。
(2)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其中神奇的想象。
(3)能大胆想想自己会变成什么,以及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并写一写。
六、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会写“零、狐、狸”3个生字,读准“希望、鳄鱼、糖醋排骨、香肠、痒痒的、丁零丁零、狐狸”。
(2)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其中神奇的想象。
教学难点:能大胆想想自己会变成什么,以及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七、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音乐八、教学方法讲授法、想象法、讨论法九、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导入:大家都认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它最大的本领是什么?如果你也拥有这项神奇的本领,你最想变成什么?(生自由说)2、揭示课题:一位叫英英的小朋友,他想变成一棵树,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新课《我变成了一棵树》去看看吧!3、板书课题:我变成了一棵树(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通过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和学生最喜欢的人物孙悟空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和训练学生说句子这两个目标较好地融为一体。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第【1】篇〗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想象的神奇及想象需根据事物特点展开。
2.能大胆想象自己变成什么,以及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1. 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想象的神奇及想象需根据事物特点展开;2. 能大胆想象自己变成什么,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激发想象兴趣1. 同学们,还记得二下11课中那只虫子,那只认为做虫子很快乐、很幸福的小虫子吗?他的快乐是什么?(可以用露珠梳洗打扮,可以跳到狗狗身上旅行,快乐时想唱就使劲唱的……)有一位小朋友,她的想法也很奇特,她想变成一棵树,这又是为什么呢?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特别好奇的?(为什么想变成一棵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二、初读课文,感知想象内容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生字词,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标出自然段序号,思考:文中的英英都进行了哪些想象?2.交流,完成练习:英英因为,就幻想自己,上面长满了,英英邀请许多小动物,当妈妈住进鸟窝后,英英因为肚子饿而(心情),原来妈妈知道英英的秘密。
三、深入研读,感受想象奇特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想象特别有意思?(课后第1题)(一)感受起因的新奇(1-4自然段)1.“我”想变成一棵树的原因是什么?我真希望变成一棵树,这样就没人在你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
(理由新奇)2.哪些描写让你觉得有意思?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
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1)“痒痒的”写出了树木长枝丫的感觉;仿写描写感觉的词语、、。
(2)“冒”是什么意思?(长、生……)能换成“长”“生”吗?为什么?3.感情朗读,读出感到好玩,感到惊奇的语气。
17《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三年级下册第17 课《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材解读】1. 从课文内容发现表达秘妙《我变成了一棵树》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特殊单元——习作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
这是一篇充满奇特想象的童话,作者顾鹰采用“变形”这一独特的想象形式,讲述了文中的小女孩“我”为了躲避妈妈的唠叨,想象自己变成一棵树;然后作者根据“一棵树”的特点,展开了一系列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奇特想象,用充满童趣的语言描述了“我”变成一棵树后的奇特经历。
整篇童话充满奇思妙想,读起来特别有意思。
2. 依单元编排确定精读课文的功能定位;从单元语文要素确定教学重点整个习作单元由“单元导语”、两篇精读课文。
一个“交流平台”,一个“初试身手”,两篇习作例文和一次习作构成。
这些内容都紧紧围绕“奇妙的想象这一习作能力为训练主线,整体安排,环环相扣,体现了整体性和综合性。
其中,“单元导语”明确了本单元的主题:“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美爱因斯坦);单元语文要素有两个:①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是神奇;②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
可见,无论是单元主题,还是语文要素,都明确指出本习作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感受想象的神奇和发挥想象写故事。
那么,根据教材编者意图,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与普通单元的精读课文功能定位不同。
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是指向“写作”的阅读素材,其功能定位是“从阅读中学习表达方法”3.结合课后作业题确定本课语文要素(核心教学目标)课后第一题“默读课文,说说你觉得哪些想象有意思。
”对应单元语文要素①“感受想象的神奇”。
根据教材编者意图,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是指向“写作”的阅读素材,其功能定位是“从阅读中学习表达方法”,那么。
第一题不仅是让学生说出哪些想象有意思,更要引导学生探究、破译出作者表达的秘妙,即作者想象的方式:一是“变形”;二是“关联”。
第二题“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对应单元语文要素②“发挥想象写故事”。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精品教案-17.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

17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故事的主要内容。
2.认识新偏旁“反犬旁”和“爿字旁”。
指导写好带有这类偏旁的字。
3.抓“痒痒的“冒”“弯”等关键词,体会表达效果的神奇,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4.初步引导学生分角色扮演,进行戏剧尝试。
5.拓展学生思维,展开想象创编故事。
教学重点:抓“痒痒的“冒”“弯”等关键词,体会表达效果的神奇,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教学难点:拓展学生思维,展开想象创编故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回顾复习,激趣导入1.同学们都被小真的奇思妙想深深地吸引了。
你们还想听这样的故事吗?2.引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63页,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本课生词,排火车读。
痒痒的椭圆形菱形鳄鱼香肠糖醋排骨丁零丁零秘密3.排火车接读课文。
三、复习生字,指导书写1.状:认识爿字旁,了解爿字旁的含义。
与“壮”字进行对比。
2.继续:强调“继”字的笔顺。
3.狐狸:左窄右宽,反犬旁的笔顺。
4.秘密:理解两个同音字的意思。
秘:不公开的,不让大家知道的。
可组词秘方、秘诀、神秘、奥秘。
密:不公开的,不公开的事物。
组词保密、密信、密谋、密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了解偏旁含义,形近字区分和同音字的不同含义来区分相像的汉字,加深学生印象。
】5.在田字格中各写一个,教师巡视指导。
6.当堂听写。
第二课时一、再读课文,感知大意1.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思考:哪些情节写得很有意思?2.师范读课文。
3.交流写得有意思的情节。
预设:(1)第四段①指名读。
②哪些描写让你觉得有意思?是啊,“痒痒的”和“冒”我把变成树的感觉写活了。
③再读,读出有意思。
(2)第五段①生读。
②交流有意思的描写:树上长鸟窝(3)第六段①鸟窝的形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②还会有什么形状?③如果你变成了一棵树,你会变成一棵什么样的树呢?④出示句子练习:你猜,我变的树上会长什么?当然不是苹果啦,梨也不对——对了,____________!我变成了一棵____________的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7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反思+课时练习及答案)

17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导航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课堂小结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 狐狸丁零继续抬起
2.壮丽形状克服兄弟肠子场子秘密蜜蜂
第二课时
1.(1)扑通-扑通扑通呼噜-呼噜呼噜哗啦-哗啦哗啦咕咚-咕咚咕咚
叮当-叮当叮当轰隆-轰隆轰隆
(2)沉甸甸、白花花、绿油油、笑嘻嘻、乱哄哄、轻飘飘、红彤彤、雾朦朦、喜盈盈、亮晶晶、黄灿灿、孤零零
2.钓鱼、套牛、当被子、晾衣服当滑梯、栓小偷、当锚、当秋千
3.(1)要是把长辫子拴在狗狗的脖子上,就可以遛狗了。
这样我就不用花钱去买狗链子了。
(2)要是把长辫子拴在门前的大树上,就可以荡秋千了。
我就不用天天去公园了。
4.(1)假如我会变,我要变一条条河流,流向沙漠,流向田野、流向水库,流向大海,真正为人类解决水的问题,让沙漠成为绿洲。
(2)假如我会变,我要变一座漂亮的教学楼,给山里没有教室上课的孩子,让他们能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知识本领。
(3)假如我会变,我要变成一位能医治百病的医生,给那些缺医少药的人,那些看不起病的人,送医送药送健康。
(4)假如我会变,我会变成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我要用手术刀从死亡线上挽回一个又一个生命;我要用双手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特效药;我要用仪器为每一个患者检查出病因,让他们不再受煎熬;我要攻克一个又一个不治之症;我要解救那些饱受病痛折磨的人们。
我要尽到一个白衣天使的义务!
(5)假如我会变,我将变成一台清除垃圾的机器人,为地球环保服务!只要它是垃圾,我都会把它吃进肚子里。
他们要经过特殊的处理,然后排放出新鲜的空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我变成了一棵树
5.联系全文,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兴奋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失望、着急后悔觉得变成树很麻烦。
6.细细品味第21~23自然段,明白:母亲是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人。
在母亲眼里,每一个孩子绝对不会被错认。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读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通过课件展示,直观地感受到作者想象的奇特,最后安排的写或画的内容是对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片段
◆体会作者奇特的想象。
(教学拓展点)
师:读了课文,你觉得作者的哪些想象非常奇特呢?
(学生分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推荐代表发言)
生1:作者想变成一棵树,就很快感觉到树枝从身上冒出来了,真神奇!
生2:作者变成的树上还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我从来没想过会有这样的树,太让我惊喜了。
生3:作者想得真周到,担心小动物们上不去,还会弯下腰让小动物住进自己喜爱的窝里。
生4:更奇特的是妈妈带着好吃的也住到了树上,她不担心妈妈把树枝压断了吗?
生5:作者居然能听懂小动物们的语言,真是太神奇了。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感受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
如果给你一次变的机会,你会变成什么呢?为什么?
生1:我想变成一栋可以容纳很多人的房子,让人们居住。
因为我想让我们班的同学、父母一起住在一个大房子里,那样我们就可以每天一起玩耍,还不用离开爸爸妈妈。
生2:我想变成空气清新剂,每天早晚把周围的空气清洁一遍,让每个人都在清新的环境中生活、工作、学习。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并且能根据生活实际,变成人们最急需的事物,老师为
你们的爱心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