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学

合集下载

中医与中医的科学化

中医与中医的科学化

中医与中医的科学化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中医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中医的科学化。

科学化是指将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注重科学实证和系统化的研究方法,以促进中医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将从中医的特点、科学化的意义以及推动中医科学化的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医的特点中医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多种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式。

中医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理论、脏腑学说、气血理论等,中医治疗主张辨证施治,重视整体观念和个性化治疗。

中医的特点在于强调预防为主,治未病、调节阴阳、平衡气血,并强调体质调理和综合疗法。

这些都是现代医学所不具备的特点,正是中医的独特之处。

二、中医科学化的意义中医的科学化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医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学化有助于挖掘中医的潜力,深化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探索。

通过科学化的研究,可以更加准确地解释中医理论的内涵和外延,为中医经验的普及和传播提供科学依据。

科学化可以促进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融合。

中医的科学化研究可以为现代医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科学化有助于规范中医的临床实践和治疗效果,提高中医治疗的科学性和可信度,提高中医治疗的规范性和可接受性。

推动中医科学化需要多方面措施的支持和配合。

需要加强中医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中医从业人员的科学素养和研究能力。

目前,我国的中医教育侧重于传统理论的教学,缺乏对科学方法和研究技能的培养。

应该加强中医人才的培养,注重中医从业人员的科学素养和研究能力,培养一批懂中医懂现代科学的高级中医专业人才。

需要大力推进中医现代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中医现代化技术包括中药制剂、中医诊断仪器、中医康复设备等,这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可以使中医的治疗更加科学化和现代化。

需要不断加强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

中医药科学研究应该注重临床应用和临床实效,同时要加强中医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严格控制中医药的质量和安全,提高中医药的国际竞争力。

谈中医的科学性及时代意义

谈中医的科学性及时代意义

中医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发展
中医又称中华医学,是指在宏观角度下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和疾病防治的一 门学科。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认为人体内部机能的失衡是疾病发生 的主要原因。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气血流畅,脏腑功能协调,从而达 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经历了 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了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学体系。
此外,中医还将面临国际化的问题。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中医的国际影响力 也将不断提升。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中医可以为全球健康事业做出更大 的贡献。
总之,中医作为一门古老的医学体系,具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通过 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中医将继续为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防治做出巨大的贡献。在 未来的发展中,中医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贡 献力量。
最后,中医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医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医知识,可以更好地弘扬中 华文化,促进文 Nhomakorabea交流与融合。
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健康需求的增长,中医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拥有更加 广阔的空间。一方面,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的深入,中医和现代医学的结 合将更加紧密,为人类提供更加全面的医疗保障。另一方面,中医将更加注重 预防和养生,通过推广中医养生理念和方法,帮助更多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谈中医的科学性及时代意义
目录
01 中医的科学性及时代 意义
02
中医的基本概念和历 史发展
03
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和 实践性
04 中医的时代意义
05 展望
中医的科学性及时代意义
中医作为中国古代的医学体系,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以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 富的临床经验,为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防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次演示将探讨 中医的科学性及时代意义,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古老医学的价值和意义。

中医的科学性问题研究

中医的科学性问题研究

中医的科学性问题研究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医的科学性受到了质疑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医的科学性问题,包括争议焦点、研究现状、应用领域以及结论。

一、中医科学性的争议焦点中医理论体系是否科学以及中药是否具有疗效是中医科学性争议的焦点。

一些人认为中医理论体系基于经验和主观判断,缺乏科学证据支持。

另外,中药的成分和作用机制不明确,可能导致不可预测的副作用或者不良反应。

二、中医科学性的研究现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科学性的研究逐渐深入。

一方面,研究者通过文献研究、临床试验等方法,对中医理论体系进行评估和验证。

另一方面,针对中药的成分和作用机制,研究者运用现代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进行深入研究。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例如,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阴阳五行学说等与现代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人体微环境等学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同时,许多中药被证实具有确切的疗效,其作用机制可以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以阐明。

三、中医科学性的应用领域中医科学性的应用领域广泛,主要体现在中医教育、中医标准化、中医国际化等方面。

中医教育方面,国家大力支持中医药教育的发展,许多高校和职业院校纷纷开设中医药专业,培养专业的中医药人才。

此外,民间也有许多培训机构开展中医养生、推拿按摩等方面的培训,传授中医理论和技能。

中医标准化方面,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中医药标准和规范,旨在提高中医药的规范化水平。

这些标准和规范包括中药材标准、中药饮片标准、中药配方颗粒标准等,为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中医国际化方面,随着中医药在国内外的影响力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认可和接纳中医药。

例如,中医药在一些欧洲国家已经纳入医疗保险范围,一些国际组织也在积极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

四、结论综上所述,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

论中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论中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论中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中医疗效受到争议,一些
人质疑其科学性与合理性。

然而,中医也有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首先,中医依据经验和实践进行研究。

中医理论和诊疗方法是在世代传承和日积月累
的实践之上形成的。

中医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摸诊脉搏、问诊病史等方法,进行诊
断和治疗,这种经验和实践是被证明可行的。

中医更注重个体化、综合化,是一种综合性
的医学体系,可以对疾病进行全局性的了解和治疗。

其次,中医疗效得到了积极的科学验证。

许多学术研究发现,中医药具有治疗作用,
例如采用中药、针灸和按摩等治疗方法,可以缓解疼痛、改善免疫功能、预防疾病等等。

例如,针灸和按摩可以缓解肌肉酸痛和关节僵硬等问题。

研究表明中药可以调节免疫系统,降低血壓和血糖,使人体更健康。

最后,中医在对疾病预防和健康维护方面有其优势。

中医强调的是防病于未然,强调
身体各方面的平衡和自我调节能力。

中医将疾病看做是人体失去内部平衡的结果,通过生
活方式的调整、饮食、运动、精神调节等方法预防疾病。

与西医比较,中医更为注重包括
精神、饮食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全面保健,针对慢性病和亚健康很有帮助。

总之,中医使用的技术和方法建立在经验和实践的基础上,有其独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进行对待疾病的时候,中医更加注重个体化、综合化的处理方法,更耐心细致地了
解患者的全部情况,以达到长期、积极、归纳性的治疗效果。

中医是科学还是伪科学?

中医是科学还是伪科学?

中医不是科学。

首先,中医提倡“阴阳”、“五行学说”等非科学思维,这些事物没有实体意义,通俗来说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像“长度”、“重量”等具有实际评判标准的科学性概念。

另外,中医是以经验来诊断疾病的。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针灸”对人体进行治疗,“望闻问切”并没有经过完整严密的科学检验。

包括中医中的草药,草药是通过“神农尝百草”检验的,只凭身体的味觉和知觉来定义一种植物或动物的功能是片面的,是整体化的。

如果要想探索一种生物体的功能,必须科学检验其各个局部的结构功能,经过严密的评价标准才能将其归类为具有特定疗效的药物。

还有在科学研究中,我们会设立对照试验从而判断一个药物是否发挥作用,而中医没有这么严谨。

中医中的“穴位”,至今为止也没有经过解剖学家的验证,只是一个模糊空洞的基于经验的概念。

对于中西医的看法,我的观点是存在即合理,没有必要非得否定一个体系的价值,毕竟中国有句老话叫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嘛!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于病人而言,谁能治病,谁就是“好医”!特别是对于人体这种及其复杂、不断变化的研究对象,严密的科学与经验主义都不可或缺。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流传了这么久,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它的作用,毕竟在西医还没诞生的年代,人类是有通过这本著作维持人体健康的。

而且现在也有很多人通过刮痧达到了驱寒、保暖的作用。

而西医的作用也很明显,国际上有很多公认的攻克重大疾病的西药,目前科学家也在不断钻研新的药品。

总体来说,中医作为一门替代医学,对西医有了很大的补充作用,保留中医的精华,结合西医的精准,共同治疗,才是最有助于人体疾病的治疗的!。

中医科学性的内涵

中医科学性的内涵

中医科学性的内涵一、本文概述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自古以来在华夏大地上孕育并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学体系。

然而,在现代科学日益昌明的背景下,中医的科学性成为了公众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科学性的内涵,揭示其与现代科学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以期增进公众对中医的理解和认同。

我们将从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手段等方面展开论述,分析其科学性的体现。

我们也会关注中医在现代科学研究下的进展和突破,以及面临的挑战和争议。

通过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我们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加理性地看待中医,理解其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遵循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力求在尊重传统的也不回避问题和争议。

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中医的科学性将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可和尊重,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的基本理论是中医科学性的重要体现。

这一理论由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辨证论治等多个部分构成,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石。

中医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包括人体,都可以归纳为阴阳两大类。

阴阳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关键。

同时,五行学说则用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体内部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

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对人体结构的独特认识。

中医将人体内部器官划分为五脏六腑,认为这些脏腑各自有其特定的功能,同时又通过经络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经络系统是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通道,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深入探索。

中医认为,疾病的产生是由于人体内部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等原因造成的。

因此,中医强调从整体出发,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环境,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中医认为,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对中医最科学的评价

对中医最科学的评价

对中医最科学的评价
中医的科学性评价
1. 中医的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中医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
量的医疗经验和医学文献,这些经验和文献对中医的科学性评价具有
重要意义。

2. 中医病证辨析的理论体系。

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整体,通过病证辨
析理论体系来辨别疾病的原因、病因、病机、证候等方面,对治疗方
案的制定具有重要作用。

3. 中药的药效研究。

中药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其药效已在临床中得到
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中药的药效研究也逐渐深入,药效成分的提取和分离对中医的科学性评价产生了积极作用。

4. 中医诊疗技术的发展。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的诊疗技术逐渐
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开展了一些新的辅助检查及治疗手段,如中医针灸、推拿、拔罐等。

5. 中医现代化的探索。

中医现代化不仅是国家战略,也是中医发展的
必然趋势。

中医现代化不仅包括现代技术在中医中的应用,也包括中
医理论的现代化。

6. 中医的国际化进程。

中医经过多年的传播和推广,已经得到了许多
国家的广泛认可和应用,并在国际上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不断推进中医的国际化进程,将对中医的科学性评价产生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中医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实践后,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和医疗体系。

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中医将不断探索现代化之路,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中医科学杂志

中医科学杂志

《中医科学杂志》简介《中医科学杂志》是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医药科技期刊。

读者对象为国内临床医药工作者。

由国内医学领域专家张建国总编,国内多名著名临床医药专家、药品审评和评价专家参与编审。

本刊紧密结合临床实际,突出先导性、实用性和时效性,是临床医药工作者的重要参考文献,也是医药生产及营销企业了解我国临床信息的重要窗口。

主要栏目及内容:医学研究: 对国内外医学领域的新发现、研究新进展、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医疗器械及新设备等加以论述与报道。

临床应用: 介绍治疗及诊断药物的适应症、给药途径、给药方法、用药效果、药物不良反应、抗药性、耐药性、药理学等方面的临床研究成果。

临床试验:介绍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的概念及其对临床的影响;介绍国内外药物大规模临床试验的研究进展与成果。

疾病治疗:介绍国内外药物治疗准则;介绍世界卫生组织的基本药物处方规范(WHO model formulary);介绍国外有关药物治疗准则与临床实践的差异;介绍在我国的临床实践中,对相应疾病的药物治疗原则、用药习惯及其给药方案的选择。

治疗经济学:针对目前国内外普遍抑制医疗费用上升的形势,从利弊和成本效益分析的角度介绍医疗资源的合理应用。

临床药事管理:介绍临床药事管理及各种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规范〔如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新药非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LP)等〕执行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教训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药物监察:介绍国内外药品管理和新药评审部门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各期临床要求;国内外的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制度的要求和有关准则;国内外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及因果分析;各国对存在问题的药物所采取的措施。

投稿须知:(1)文稿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逻辑性、实用性,资料可靠。

(2)论著一般不超过3500字,参考文献限5~10条;短篇报道1000字左右为宜。

(3)请在题目之下注明作者邮编、单位、姓名及联系电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脚散漫
证 肿块硬度 软硬适度
潰后渐消
坚硬如石 或柔软如棉
疼痛感觉 比较剧烈 不痛、隐痛、痠痛或抽痛
脓液稀稠 稠厚
稀薄或纯血水
2019/12/14
33
外科疾病的辨病与辨证
阳证
阴证
辨 发病缓急


阴 证 阳 证
病位深浅 病程长短 全身症状
皮肉
筋骨
较短
较长
初起有
初起无
潰后症状渐消 潰脓后更甚
预后顺逆 易消易潰易敛 难消难潰难敛
疮疡皆见于外,故以外科名之。”
2019/12/14
3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中 医 外 科 范 围
生于人的体表,能够用肉眼直接诊察到 的,有局部症状可凭的疾病。
包括痈、疽、疔、疖、发、流注、 流痰、瘰疬、乳房病、瘿瘤、岩、 皮肤病、肛肠病、虫兽咬伤、水火烫伤; 眼、耳、鼻、咽喉(舌、唇、齿)等 (现有眼、耳鼻喉、口腔专科)。
内痈:生于脏腑的脓肿。
有头疽 —— 初起既有粟粒状脓头,红肿热痛, 易向深部及周围扩散,溃破后状如 蜂窝,范围930cm。
2019/12/14
7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二、疮疡类

类 发 —— 痈之大者为发。特点:发生于皮下组织
释 义
疏松部位,突然红肿蔓延成片,灼热疼 痛,35日皮肤湿烂,随即色黑腐溃, 或中软不溃。
中医外科学
上 篇 总 论
2019/12/14
1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2019/12/14
2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中 医
《 周礼•天官 》:疡医掌肿疡、溃疡、 金疡、折疡(伤科) 。
外 科 范
元 •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辟正骨兼 金镞科,分立外科与伤科。
围 明 • 汪机《外科理例》:“以其痈疽、
2019/12/14
16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三、皮肤病类

类 疥 —— 具有传染性的皮损为丘疹性的皮肤并或

全身性剧痒的皮肤病称为疥。

疥疮、干疥(皮肤瘙痒症)
疣 —— 生于皮肤浅表的良性赘生物。 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掌跖疣、 丝状疣。
2019/12/14
17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先辨病, 后辨证。 在外科领域中,辨病尤为重要。 ※
四诊 —— 望、闻、问、切— 辨病辨证 的重要手段
2019/12/14
32
外科疾病的辨病与辨证
阳证
阴证
皮肤颜色 红活焮赤
辨 皮肤温度 灼热 阴 肿形高度 形势高起
紫暗或皮色不变 不热或微热 平坦下陷
证 肿胀范围 局限
不局限

根脚收束
疖 —— 生于皮肤表浅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局部
有红肿热痛,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范
围3cm左右,易脓易溃,出脓即愈。
2019/12/14
8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二、疮疡类

类 疔 —— 发病迅速而且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
释 义
疾病,多发生在颜面、手足等部位,可 造成损筋伤骨,或引起走黄危及生命。
丹毒 —— 是皮肤突然变赤,如丹涂脂染的急性 感染。发于头面部称抱头火丹,腰胯部称内发 丹毒,下肢称流火。
2019/12/14
10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二、疮疡类
分 类 走黄 —— 由疔毒走散入血,内攻脏腑而引起 释 的一种全身性化脓性感染。 义 内陷 —— 凡生疮疡,正不胜邪,毒不外泄,

食物毒 疫毒
2019/12/14
25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 三、 外来伤害


跌仆损伤、火焰沸水烧烫伤,冻伤;

外伤后再感毒邪 → 破伤风、手足疔疮;

损伤后致筋脉瘀阻,气血运行失常
→ 脱疽。
2019/12/14
26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 四、情志内伤


由情志内伤所致的外科疾病,其患部

大多在乳房、胸胁、颈的两侧等肝经
烂疔 —— 发生在皮肉间容易腐烂,病势急暴的 急性感染性疾病。—— 气性坏疽
2019/12/14
13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二、疮疡类
分 类 结核 —— 泛指一切皮肉之间的圆形肿块。 释 义 臁疮 —— 是发生在小腿下1/3踝骨上10cm
内外臁处的慢性溃疡。 —— 下肢慢性溃疡。
2019/12/14
14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三、皮肤病类
分 疮 —— 皮肤浅表起丘疹、疱疹,破后溃烂的疾

病统称疮。(黄水疮、疥疮)
释 义
疳 —— 粘膜发生浅表溃疡,呈凹形有腐肉而脓 液不多的疾病。(口疳、牙疳、下疳)
斑 —— 凡皮肤色素改变称为斑。“有色点而无
头粒者。”(雀斑、汗斑、黧黑斑)
疹 —— 凡皮肤间起发的丘疹性疾病称为疹。
“浮小而有头粒者。”(痱子、痤疮)
2019/12/14
15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三、皮肤病类

类 疒—— 皮肤上的汗疹称为疒。(白疒)
释 义
痘 —— 皮肤上内含浆液的小水疱称为痘。 (水痘) 癣 —— 凡皮肤增厚伴有鳞屑或有渗液的皮肤病
称为癣。牛皮癣(神经性皮炎)、湿癣(湿疹)
干癣(慢性湿疹)、圆癣(体癣、股癣)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一、外感六淫邪毒

病 六淫邪毒 —— 风、寒、暑、湿、燥、火。


▲ 六淫致病,风、寒、暑、燥均能化热 生火,外科疾病的发生,尤以“热毒”、
“火毒”最为常见。
《外科心法要诀》“痈疽原是火毒生”。
2019/12/14
24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二、 感受特殊之毒


虫毒
蛇毒

疯犬毒 药毒
以颜色命名 —— 如白癜风、丹毒、青蛇毒。
以疾病特性命名 —— 如烂疔、流注、瘰疬。
以范围大小命名 —— 如小者为疖、大的为痈、
更大为发。
以传染性命名 —— 如疫疔。
2019/12/14
5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一、总纲类

类 疡 (外疡)— 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疡科(外科)、疡医(外科医生)。
2019/12/14
21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五、肿瘤类

类 翻花疮 —— 皮肤肿瘤,以其病损部位溃破之后,
释 不能愈合,胬肉突出,疮口外翻,似花蕊头大

根小,一旦碰伤,流血不止。— 皮肤鳞状上皮 癌、基底细胞癌、良性乳头状瘤。
锁肛痔 —— 直肠内肿物阻塞肛道,引起肛门狭 窄,如块物锁住肛门者称之。— 肛管直肠癌晚期
无头疽 —— 是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急性化脓性 疾病。局部漫肿皮色不变,疼痛彻 骨,难消难溃难敛,溃后多损伤筋 骨。
2019/12/14
9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二、疮疡类
分 流注 —— 是由他处病灶的毒邪,随血流扩散到
类 肌肉深部而发生的转移性多发性脓肿。
释 义
初起漫肿微痛,结块不甚显著,皮色如常, 发无定处,此处未愈,他处又起,容易走串。
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攻脏腑而引起的 全身性化脓性感染。
2019/12/14
11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二、疮疡类
分 瘰疬 —— 发生在颈侧、腋下、乳房、腹股沟 类 等部位的结核累累如串珠状的疾病。性质为冷 释 证(阴证),并与痨症有关。——淋巴结结核。 义 流痰 —— 是发于骨关节间的疾病。起病缓慢,
一个外口 — 窦道(乳漏)
2019/12/14
18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四、肛门病类

类 肛裂 —— 肛管内深及全层皮肤的棱形裂口。
释 义
肛痈 —— 肛门周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溃后久 不收口,大多形成肛瘘。—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脱肛 —— 直肠粘膜、肛管、直肠全层和部分乙 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
五、肿瘤类
分 岩 —— 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状似岩突, 类 破溃后疮口形如岩穴的称为岩。(乳岩、肾岩、 释 唇岩)—— 恶性肿瘤 义 失荣 —— 颈部的恶性肿瘤。常发生于颈部两侧
或耳前后,肿块坚硬如石,推之不移,后期患 者消瘦,状如树木失去荣华,枝枯皮焦故名。 —— 颈部淋巴结继发或原发性恶性肿瘤。
义 疮疡 —广感染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
肿疡 — 一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 — 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2019/12/14
6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二、疮疡类

类 痈 —— 外痈: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

炎症,范围在69cm 。

2019/12/14
22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六、其他类
分 风 —— 以风取名的外科疾病多与风邪有关,多
类 为其病较急,发展较快的急性疾病。
释 义
毒—— 以毒取名的外科疾病很多且病种庞杂, 不能代表某一种性质的疾病,现已少用。
痰 —— 以痰取名的外科疾病大多发于皮里膜外, 肿硬似馒,皮色不变,按之有囊性感,将溃皮色 转为暗红,溃后或处粘液,或脓中夹有败絮状物 质201等9/12表/14 现。— 结核性疾病、腺体性囊肿性疾病。23
2019/12/14
4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以部位命名 —— 如颈痈、背疽、手发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