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否科学

合集下载

中医是科学吗?

中医是科学吗?

中医是科学吗?中医是科学吗?中医是科学吗?一种观点认为,中医所讲的阴阳五行等理论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属于玄学,有的甚至是巫术,信中医的人脑残。

另一种观点认为,老祖宗传下的东西当然是好的,中医不仅是科学,还是比西医更深奥的科学,博大精深,不信中医的人是忘本的脑残。

中医积累了几千年的经验当然有正面的,中草药黄连麻黄都管用,或者用鸦片更说明问题,但中医是经验不是科学,阴阳五行是巫术的基础不是医学的基础。

今天中药有多少制成药,其中又有多少掺入西药?总有一些人把机械的,数学,物理等,称之为科学.那么哲学是不是科学?有些人可能会说:不是.那么请问你算术是数学吗? 如果只把算术当成科学,把数学不当科学.那么哲学就不是科学.如果算术是科学,数学也是科学,那么哲学也是科学.数学里包括算术,哲学里包括数学---哲学包括一切. 哲学是科学中的科学---是科学之王,任何一个分支的雕虫小技都不能出其统摄.有人说中医是靠经验,那么请问,被很多人推崇的几何,是靠的什么?公理都是经验,不在同一直线的三点,可以确定一平面.那么请问---你能用的科学精神,科学推理科学思维证明一下,不在同一直线的三点,可以确定一平面,如果你证明不了,那么用你的逻辑,我只能说,几何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原因很简单,它的推理是建立在经验的总结上的.科学的代表-数学中的几何的诸多公理. 全是靠直觉经验总结,只要科学大侠们能证明其中一条,中医不攻自破,不讨自灭. 公理都是无法证明的. 都是摸不到的,有些人就是把摸的到叫做-----真,摸不到的叫做--------假. 这种人只能用一个词形容-----低级.再回过头说中医,中医的最重要理论支撑----,阴阳五行,是一种靠感官经验总结的宇宙公理,你说阴阳五行是胡扯,那么我告诉你----几何公理全部都是胡扯,想反驳就用所谓的科学精神证明看看,没本事证明,就先去忙自己的,把自己的科学裤裆补好,什么时候你把几何公理证明了,中医的阴阳五行公理就闭嘴,中医不用逼就会自杀.阴阳五行是宇宙公理,是哲学中的哲学,中医的支撑点是建立在经的起任何检验的宇宙公理之上的. 那么我说后面的推演可能有失误之处,但你想从根本否定中医,其实是在与宇宙相抗.你与之对抗的是具有统摄一切的宇宙公理---阴阳五行. 你的渺小不须侧目,还是回家证明你的科学---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确定一平面,什么时候你证明了,宇宙都是你的,你到时就是宙斯了.殄灭中医,何足挂齿.道可道,非常道.所谓科学道之残也,皆为某时某境道之象,此科学者皆可在彼某种时境下谋而摧之,无论什么规律还是定理.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而不是某件武器,说这个话的底气,正是来源于对宇宙根本大法的深刻领悟.说中国话,讲中国道理,用中国哲学.原因无他,高也,深也。

中医是科学吗

中医是科学吗

中医是科学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个人的生命仅仅就短短的几十年,而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往往经历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我们不可否认传统习俗中的某一些不合理与错误的概念,但我们应该承认存在就是道理,有他的科学性。

我们都在期望这世界公平合理,光明灿烂,但我们也无法让阳光照射到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时段,我们所能期望的就是让真理更为普遍,让环境更为安然。

中医在中国发展了几千年,但是随着西方科学的引进,关于中医科学性的争议不断,中医是科学?非科学?伪科学?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中医是科学。

明代著名本草学家、医学家、博物学家李时珍所撰写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更是中医的精华。

科学首先指对应于自然领域的知识,经扩展、引用至社会、思维等领域。

《本草纲目》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李时珍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

《本草纲目》不仅是我国古代中医学者必读之物,其独特的中医理论先后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广为流传,为医学的发展做出不朽的贡献,可以说中医之理论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中医历来是探索生命与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学问,尽管在历史的长河中包裹了各式各样的人文色彩,但其科学的本质与功能始终未变。

什么是科学,是科学哲学的核心问题,涉及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科学家、哲学家们给出的答案概括起来有两类,一类是广义的,站在人类知识体系的角度予以解释,另一类则是狭义的,站在当前流行的科学活动立场做出说明。

前者可概括为科学即规律之学,它与人文(价值之学)相对应,共同构成人类知识的体系;后者则指按照现代科学方法取得的系统化分科知识的总和。

广义解释强调的是科学的内涵与结果,而狭义说明则注重科学的方法与过程。

科学的发展不是直线的,而是起伏变化的,中医自人类文明之始它便出现了,只是到了近代有了新的形态而已。

所以,中医是有其存在的科学性的,我们不能站在拥有先进医学知识的今天而数典忘祖,怀疑传统中医的存在价值。

中医是科学还是伪科学?

中医是科学还是伪科学?

中医不是科学。

首先,中医提倡“阴阳”、“五行学说”等非科学思维,这些事物没有实体意义,通俗来说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像“长度”、“重量”等具有实际评判标准的科学性概念。

另外,中医是以经验来诊断疾病的。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针灸”对人体进行治疗,“望闻问切”并没有经过完整严密的科学检验。

包括中医中的草药,草药是通过“神农尝百草”检验的,只凭身体的味觉和知觉来定义一种植物或动物的功能是片面的,是整体化的。

如果要想探索一种生物体的功能,必须科学检验其各个局部的结构功能,经过严密的评价标准才能将其归类为具有特定疗效的药物。

还有在科学研究中,我们会设立对照试验从而判断一个药物是否发挥作用,而中医没有这么严谨。

中医中的“穴位”,至今为止也没有经过解剖学家的验证,只是一个模糊空洞的基于经验的概念。

对于中西医的看法,我的观点是存在即合理,没有必要非得否定一个体系的价值,毕竟中国有句老话叫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嘛!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于病人而言,谁能治病,谁就是“好医”!特别是对于人体这种及其复杂、不断变化的研究对象,严密的科学与经验主义都不可或缺。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流传了这么久,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它的作用,毕竟在西医还没诞生的年代,人类是有通过这本著作维持人体健康的。

而且现在也有很多人通过刮痧达到了驱寒、保暖的作用。

而西医的作用也很明显,国际上有很多公认的攻克重大疾病的西药,目前科学家也在不断钻研新的药品。

总体来说,中医作为一门替代医学,对西医有了很大的补充作用,保留中医的精华,结合西医的精准,共同治疗,才是最有助于人体疾病的治疗的!。

【小】中医算不算科学

【小】中医算不算科学

论中医是科学研究生二队成浩 217081203034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产物。

认为中医是“伪科学”者,以一元的西医标准来衡量中医,本质上是欧洲中心主义者。

其实,西医和中医一样,都是地方性知识,都因有效用而被认可,都是科学。

中西医之争的实质是不同派别在医学领域争夺权力、利益的表现。

一、中医的科学性什么是科学?1888 年,达尔文曾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辞海》1979 年版对科学下的定义: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适应人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

《辞海》1999年版的“科学”定义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

由此不难看出,科学是知识体系,科学是实践的结晶。

而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的一门科学,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

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医学逐步形成了具有完整而独特理论体系的生命科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当今世界医学与治疗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说中医是科学,是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科学,同时又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的医疗体系。

强调中医是科学,不是说中医非常完备,不是说中医不需要发展。

恰恰相反,正因为中医是科学,科学是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的,因此中医也需要发展,也需要借助现代科技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和实践。

但不能因为中医是发展着的,就否定中医是科学,更不应该以风马牛不相及的所谓论据来论证中医不是科学。

二、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社会建构论从社会的维度出发,认识社会,寻找社会背后隐藏的秩序,挖掘社会语境中的政治因素;把科学、知识与社会、文化联系起来,关心科学知识与其相关性的特征。

就中医和西医而言,他们是东西两种不同文化的历史产物。

(一)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中医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是内在的超越,不会在现实世界和超越世界之间划出鸿沟。

中医是科学吗?

中医是科学吗?

中医是科学吗?否定中医的人对中医主要的指责在于“中医不是科学”。

西医是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之上的,但中医的诸多观点与解剖学不一致,或者说,无法通过解剖学来解释中医。

比如中医里面的“经脉”、“气”、“脾”(不是指解剖学中的脾脏)、“阴阳”和“五行”等等,都不能还原为解剖学上的血管、肌肉、神经、脾脏等人体组织或器官。

而一部分肯定中医的人则辩护道,不论中医是不是科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医有疗效,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另一部分肯定中医的人给出的辩护是,中医是“经验科学”。

另外,也有人孜孜不倦于“中医的现代化”。

所谓的“中医的现代化”,其实质是否认中医传统理论的科学性,尝试给出传统中医的诸多概念的现代科学解释,即尝试使中医与现代科学理论相一致,尝试把中医纳入现代科学体系中。

比如,把“气”解释为“信息-能量-物质流”,用数学的分支“分形理论”来解释“阴阳”、“五行”和“经络”。

从根本上来说,这些人不承认中医是科学。

要回答“中医是不是科学”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科学为何物。

但事实上,很多大谈中医是不是科学的人并不知道科学的本质。

我们必须从哲学的角度来认识科学的本质,我们必须回顾科学发展史。

在天文学发展史上,哥白尼创立日心说,反对地心说,最终天文学界普遍接受日心说的故事,是人所共知的。

不过,如果有人问,地心说是科学的理论吗?大家很可能马上便回答,地心说不是科学的理论,因为地心说断定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但事实上地球不是。

依我看来,这种回答是武断且片面的。

如果我们简单地认为地心说不是科学的理论,那么按照这种逻辑,哥白尼的日心说主张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这也是不符合事实的。

但我们是否必须同时认定日心说也是不科学的理论呢?显然不能按照这种逻辑来看待科学。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真理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总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成立,如果缺少了条件、超出了范围,真理就不成立,就变为谬论。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在具体情况下,真理要么成立、要么不成立,二者必居其一,在具体情况下,真理不能既成立又不成立。

中医不科学的观点

中医不科学的观点

中医不科学的观点中医作为中国传统的医疗体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然而,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有一些人对中医的科学性提出了质疑。

他们认为中医存在一些不科学的观点和做法。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医不科学的观点。

中医强调人体的整体平衡和阴阳五行的理论。

这种观点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或五行相互制约关系的破坏所引起的。

然而,这种理论缺乏科学依据,无法通过现代科学的方法进行证实。

现代医学已经建立了一套基于病理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体系,能够更准确地解释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

相比之下,中医的整体平衡理论显得过于模糊和笼统。

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依赖于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

这种方法主要依靠医生的主观判断和经验,缺乏客观的科学依据。

而现代医学已经发展了一系列先进的医学检查技术,如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能够提供更准确的疾病诊断结果。

相比之下,中医的诊断方法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容易造成误诊和延误治疗。

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和针灸。

中药是由天然草药组成的复方制剂,其疗效主要依赖于草药中的活性成分。

然而,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治疗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也没有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验证。

相比之下,现代药物研发依靠科学的方法,通过药理学和临床试验,能够更准确地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针灸作为中医的特色疗法,其疗效也存在争议。

有研究表明,针灸可能是一种安慰剂效应,其疗效主要是由于心理因素的作用。

而现代医学已经发展了一系列有效的物理疗法和药物疗法,能够更直接地治疗疾病。

中医的理论体系缺乏科学的解释和验证。

中医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和气血运行的平衡,但这些概念在现代医学中并没有确切的定义和解释。

中医的理论体系主要基于哲学和观察经验,缺乏科学实证的依据。

相比之下,现代医学建立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科学基础上,能够更准确地解释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中医存在一些不科学的观点和做法。

虽然中医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中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其科学性仍然有待商榷。

中医是不是科学

中医是不是科学

首先,我提出我的观点,我觉得中医是科学。

中医,与世界其他民族发展出的传统民族医学一样,都是历史和文化的遗产。

有独特疗效和丰富实践经验积累而在历史上有过巨大影响的,除中医外,更有阿拉伯医学、印度医学等体系,即使在中国,藏医、维医、蒙学同样都是博大精深的医学体系。

这些成千上万种传统民族医学的共同特征是,多以自然界的动植物和矿物为药材,医学理论多与自身的哲学和文化融为一体。

然而什么是科学呢?科学,是一种方法。

它的定义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述。

科学是由人类感知的自然现象,通过观察,抽象、总结形成家教个性论说,再形成有因果系统的宗教共性论说,再通过设置实验环境、证明宗教论说的真假、形成有因果系统的科学个性结论,再形成有因果系统的科学共性结论,进而形成有因果系统的有实验共性结论的可重复验证的学问。

“科学”一词,在中国的日常生活中有多重意味,它不但是正确的、有道理的的同意语,而且,什么一旦被宣布是“科学的”,它还带有非常强烈的价值肯定判断,如果被称为“非科学”或“伪科学”,则会让人产生强烈的价值否定意味。

科学是一种反应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

中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逐步形成的,是通过数千年的经验总结而出,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就创造了原始医学。

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在烘火取暖的基础上,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过反复实践和改进,逐渐产生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

中医理论主要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独有的一套理论体系。

它以独到的表达方式反映和描述生理、病理、病因、病机、诊断、治疗以及药理现象及规律。

中医是科学吗?

中医是科学吗?

中医是科学吗?
中医是不是科学,我个人觉得其实这就是一道伪命题。

一提到科学,或许大家潜意识会认为科学=正确,伪科学=错误。

1.所谓科学的定义: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

从定义来分析,中医是老祖宗发现,积累并广泛应用,被大家所认可的,而且成就了医学派,并能经历了社会更迭传承下来,及时悠久,说明她具有系统化的知识。

因此中医=科学
2.要判断一个理论是否科学,要符合逻辑的、经验的、社会学的和历史的四套标准,缺一不可。

从判断标准来说,中医符合经验社会、历史这三个判断标准,至于逻辑这个特点,就更不在话下了,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等八纲辨证也符合逻辑;中医的治未病,中医的养生符合逻辑。

因此中医=科学,命题也成立!
3.所谓的非科学:非科学≠伪科学,是指对可观存在未能做出解释的学说。

自然辩证法里是这样阐述的:那些与科学同一文化体系不同于科学认识对象的其他文化部门(宗教)以及没按照科学的认识方式认识事物的部门(如道家文化,儒家文化,中医)。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医=非科学
4.其实我个人对中医的认识也是不断的改变。

从大一接触到毕业直至工作,从当初的怀疑、徘徊、接受、肯定、自豪,我觉得她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洗净铅华只有精华的文化。

她包容,当初西医的入侵碰撞,她包容了;她坚定,当初反中医伦,没有被打倒;她唯一,每当遇到西医无能为力的时候,总会听到:要不你去看看中医吧;她璀璨,面对在2003年的SARS,她照亮了大家的生命,面对2019年的新冠,她就是黎明前的那道光!
因此我认为中医=科学,却又>科学,她是唯一的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中医科学性及其发展
摘要:随着人们对“科学”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医的科学性不应再被怀疑,目前面临的中医西化、中西医结合等问题,是挑战,也是机遇,关键是统一认识、脚踏实地,在当前环境下重视中医特色,解决具体问题,以抓住机遇、创造未来。

主要从中医的科学属性、现状与未来、挑战与机遇等方面探讨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未来走向。

关键词:中医;科学;中西结合;
作为我国的国粹 ,中医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伴随着中华文明一路走到今天。

近代以来 ,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 ,由于中医理念与建立在生物化学基础上的西医不同 ,引发了人们针对“中医是否科学”的质疑 ,甚至有人要把中医作为“伪科学”予以废除。

如何正确认识“中医是否科学”,关系到中医能否健康完善与发展 ,并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服务社会 ,本文试图对此作以探讨。

1中医的科学属性
中医是否科学,有正、反两方面意见,涉及中医存、废问题。

反方认为中医不科学或是伪科学,甚至说中医是骗子,应该告别中医药,令其退出国家医药体制。

还有观点认为,中医仅有10%的合理成分,其主体是不科学的。

对于科学的理解、定位也有争议,有的以西方唯科学主义为
标准,认为超出理性科学者即不科学。

非理性科学、非正规科学、德性科学等哲学概念思辨,莫测高深,使人不明就里,其目的在于说明中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

有人认为,中医是过去的知识,也是未来的知识。

它建筑在
古代中国哲学的土壤上,又要靠后现代科学充实它的躯体,但唯独不是现代的知识,因为它难以复制、难以共享。

或者说,中医是隐性知识,主观色彩浓厚。

阴阳五行学说常是一些人批判中医非科学性的依据。

根据
某些西方学者的观点,只有自然科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其他均不属科学的范畴[1]。

据此有人认为,阴阳五行学说属古代哲学,自然谈不上科学,不具有科学性。

哲学反映的是自然界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对具体
科学知识的高度概括,是一切科学的科学[2],将哲学排除在科学之外的看法本身就值得商榷。

阴阳五行属哲学范畴,何以能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而生命体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强调协调复杂关系的阴阳五行学说自然得到中医学的青睐。

在20世纪后半叶的西方,自复杂性科学诞生之后,越来越多的现代科学研究者发现,医学研究的涉及面广,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

中医通过阴阳五行学说对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解释来说明复杂的人体和多变的疾病,数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虽不完美,但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成果将整体观、辨证观带进了中医学,对中医总体的诊疗思路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近年来,现代医学也开始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来表达医学的跨学科属性,探索协调机体复杂关系的新途径,现代科学的一些新进展使西方科学的基本概念和中国古典的自然观更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3]。

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什么是“科学”。

最近,英国科学委员会为“科学”一词下的定义是:“科学是以日常现象为基础,用系统的方法对知识的追求、对大自然的理解以及对社会的理解”。

这一定义将自然
科学、哲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均纳入科学的范畴,而中医学完全符合“科学”的基本要义[4]。

当然,中医的科学性不能仅停留在定义或概念上,还应看其是否能够揭示生命或疾病的实质并解决实际临床问题。

比如,“阴平阳秘”,强调的是机体各项功能的协调平衡,以维持生命的健康态。

“阴平阳秘”状态的消失意味着功能的失衡,疾病的发生。

中医以此作为遣方用药的基本原则,通过药物的偏性及相互间的协同作用纠偏归正,恢复平衡态,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现代研究表明,疾病的发生确实是由于机体内环境失衡引起的,现代医学所使用的治疗手段也均是为了纠正这种失衡态,只不过现代医学更专注于器质性病变,这决定了其精于微观层面的研究,追求精、细、准,但容易只看局部,不看整体。

而中医学更多地从宏观上把控,擅长功能性病变的研究,更关注各项功能之间的协调关系,虽在精确性上存在不足,但可以将生命体的局部与整体统一起来,达到整体的协调与平衡。

两者虽存在差异,但均是对生命或疾病实质的揭示,均可解决实际的临床问题,故均
属于科学的范畴。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医学理论建立在古代哲学的基础之上,含有一些不可以科学论是非的成分,这是中医学如何完善与发展的问题,并不影响中医科学性命题的成立。

2 中医的未来
2.1坚持中医特色
当代中医药的发展在融入时代精神的同时,应突出并坚持
自身特色。

中医特色是立足之本,放弃特色就是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根基,其结果必然是走向消亡。

坚持中医特色首先要清楚什么样的特色需要坚持,继承、发扬或者是摒弃中医的哪些“特色”是成败的关键。

2.2坚持中西医结合道路
有人说,中西医结合发展到现在,既没有产生新技术,又没有产生新理论,且无论是基础、还是临床,抑或是人才培养模式,均质疑声一片。

这样的结合还要不要再坚持下去?笔者以为,很多理论都是在实践与应用中被提炼出来的,目前在不少疑难杂症的治疗中,中西医结合疗法优势明显,这种临床上的应用就是一种新技术。

有人说这只是单纯的疗效叠加,但这种叠加的结果并非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大于二”,那么这“大于二”的部分就是中西医结合所独有的,当“大于二”的元素越积越多,理论自然会被提炼出来,并系统化。

中西医结合受到的质疑多,说明人们已经在其发展过程中发现了不足与偏差,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发现不足,才可能不断修正,不断进步。

故在对待中西医结合的态度上,既不应砍伐杀虏,也不可揠苗助长,时间与宽容更有利于其健康的成长。

2.3加强国际交流及与相关学科的互动
面对不同文化思维,语言境遇,民间习俗,中医研究应在多
个领域展开,逐步使得古今、中外文化得以兼融并蓄。

中医界人士的变通之策,创新尝试,应认真总结、交流。

操业于国外的中医,要符合当地政府法规、民俗好恶,然后灵活变通,才能扎根异域他乡,求得天时地利人和,谋得生存与发展。

4机遇与挑战
传统文化均要受到新时代的冲击、检验和重塑,古代传统医
学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但又都逐渐消亡或被现代医学所取代,唯有中医学仍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服务于社会,且突破地域限制,这是因为它独特的理论体系及良好的临床疗效。

目前所遇到的攻击、质疑和医疗市场的冲击便是挑战,但挑
战与机遇往往并存。

中医学融入中华文化深层,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社会需求面广、量大。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祖国医学的继承发展。

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指示弘扬祖国医学,发掘文化宝库。

2004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牵头,开展“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对中医学的生命知识、养生知识、疾病知识、诊法、疗法、针灸、方剂、药物等各个领域开展大型研究探讨。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亦涉及中医药保护问题[5]。

我国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均含中医学多个项目[7-9]。

近年来,国家又加大对中医古籍资源整理与开发的资助力度,希望能从流传至今的古医籍中发掘宝藏,为中医基础及临床研究提供支撑。

中医学从远古走来,常胜不衰,并将奔向未来。

它总是带有时代的烙印,也必将铸有现代和未来的印记,无论是中医与西医相结合,还是西医与中医相结合,抑或是派生出新的学科或学派,中医学都必将在未来展示新的形象和风采。

而中医学发展道路的曲折程度则与每一位中医学界人士所承载的态度、责任与投入密切相关。

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规律的知识体系。

中医学的发生、发展和运用已历经数千年,有着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用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医理所当然的属于科学,而且归属于应用科学。

由于医学本身就与多个学科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中医学也不例外,其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多个领域,是一个复杂的交叉学科。

参考文献
[1]唐乾利,何清湖.中医发展现状与现代化的若干问题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11):2728-2730.
[2]倪熙.试论中医学的科学性与当前学科地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9(2):207-210.
[3]朱清时.中医学的科学内涵与改革思路[J].自然杂志,2005,27(5):
249-253.
[4]周然,李俊.中医学是完美的科学吗?———从科学哲学角度审视中医的科学性[J].中医杂志,2011,52(8):631-633.
[ 5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2005-08-15)[2012-04-20].http://
www.gov.cn/zwgk/content_21681.ht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