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谬误”的启示
合成往往谬误

合成往往谬误作者:韩和元日磊来源:《当代工人》2013年第23期Avoiding Mathew Effect经济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合成谬误,最早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来。
他说:“由于某一原因对个体来说是正确的,便据此认为对整体来说也是对的,这就是合成推理的谬误。
”合成谬误这一观点在经济学界流传甚广,人们据此认为,微观上而言是对的,在宏观上并不总是对的。
在当下中国,这一谬误广泛存在,在社会财富分配领域更是如此。
好莱坞电影《美丽心灵》中有这样一个桥段,纳什与几个同学在酒吧喝酒时,进来几个女孩,其中一位金发美女堪称倾国倾城。
几个男人激动不已。
宾达操心这位美女会不会要一场盛大婚礼;理查在考虑他们哥几个是该像骑士一样用剑决斗,还是该在黄昏时用枪一决胜负;马丁则悠然地提醒:“难道你们忘了亚当·斯密的教诲?”几个人心领神会,异口同声地背诵起来:“在竞争中,个人野心往往会促进公共利益。
”他们认为,最优胜者可跟金发美女约会,失败者则只能跟其他几位女孩子约会。
纳什却笑道:“亚当·斯密应该修订他的理论。
”在他看来,如果所有人都追求这个金发女孩,那该女孩就会奇货可居,结果可能是谁也得不到她。
这时再去找长相一般的女孩,她们肯定不答应。
谁也不想被人当成备用品。
美女找不到,连长相一般的女子也找不到,最后什么也没捞着。
这时,整个状态便进入纳什均衡状态,这种均衡就意味着两败俱伤。
对这种状态,纳什以后的研究证明,于每个参与者而言,只要其他人不改变策略,那他就无法改善自己的状况。
基于此,纳什当时就认为,要想每个人都得到一位姑娘——虽不是自己想要的(利益最大化),只是有胜于无——那最佳办法是谁都不去理那个最美女孩,而去找那些长相一般的姑娘,这样一来,大家就都有了女伴,也就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多赢。
回到社会财富分配话题上来,于一个阶层、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人这些微观来说,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诉求合情合理。
但正如合成谬误指出的,于宏观而言,情况恰恰相反。
“合成谬误”的启示

“合成谬误”的启示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最初提出“合成谬误"这一概念,主要用于解释经济学领域的一些现象。
对单个个体成立的命题,对个体的集合反而不成立.生活中这样的现象很常见,比如前几年出现的“蒜你狠"现象。
市场上紧缺大蒜,少量个体户种植大蒜可以卖上好价钱且价格一度炒得很高,高到一提到大蒜,顾客的反应“大蒜?算了吧!”。
但是当大家一窝蜂都去种植大蒜,情况就很糟糕,家家能保本不贴钱就算不错了.再比如,早些年大街上跑出租车人很少,的哥的收入很高,但等到大家都看到这行的利益,大量出租车涌上大街,的哥们就个个感到生意难做。
萨缪尔森把以上的现象归纳为“合成谬误"。
就是说每一个局部看上去都是理性、正确、有效率的,加起来却是一个谬误。
萨缪尔森举了一个更为生动的例子,他让我们想象一个非常简陋的露天剧场,大家可以坐在地上看,但是坐在后面的人觉得看得不够清楚,为了比别人看得更清楚一些,他们就会站起来。
他们一站起来,更后面的人也会站起来,结果大家就都站起来了。
站起来以后还是看不清楚,成本增加了,福利却没有增加.聪明人又会想出一些办法来,站着不行就踮着脚,结果全场的人都会踮着脚看,整体的福利又下降了。
如此循环往复,整体福利一直在下降,个人成本不断在上升。
其实,不仅在经济学领域,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存在这种“合成谬误”现象。
作为学校的教育者与管理者,我们得静下心来思考梳理我们的教育中存在哪些“合成谬误”,针对存在的“合成谬误”又该怎样避免与改变呢?接下来谈谈教育中常见的几类“合成谬误”,以求唤起大家的警醒。
一、师生时间侵占上的谬误充足的学习时间是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基本条件之一,为了本校学生能竞争过周边其他学校的学生,某些学校就开始在延长学生学习时间上花心思。
某一学校早上7点40分上课,要求学生7点到校进行早读,晚上17点放学后加两节自习课到晚上19点再回家.这一学校经过延长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成绩较别家学校提高很快。
“合成谬误”对东亚国家间关系的影响初探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8.02.002孔翔,李潇雅.“合成谬误”对东亚国家间关系的影响初探[J].世界地理研究,2018,27(2):16-25KONG X,LI X.Influence of "Fallacy of Composition"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East Asian Countries [J].World Regional Studies,2018,27(2):16-25收稿日期:2017-09-22;修订日期:2017-12-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70;4177010884)。
作者简介:孔翔(1975-),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地方产业与文化空间演变,E-mail:xkong@ 。
“合成谬误”对东亚国家间关系的影响初探孔翔,李潇雅(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上海200062)摘要:随着东亚各国经济地位的提升,经济利益关系对国家间关系的影响更趋显著,由劳动地域分工所引致的国家间贸易关系作为国家间经济利益关系的重要内因,应该受到更多关注。
本文主要基于产品内分工条件下“合成谬误”的形成机理以及对东亚地区“合成谬误”现状的实证研究,探讨了东亚各国以相似的要素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对国家间关系的可能影响。
研究显示,由于东亚各国大多由价值链低端嵌入产品内分工体系,因而存在一定程度的“合成谬误”,这会使得东亚各国缺少经济合作的基础,并为外部力量影响东亚的国家间关系创造了条件。
不过,东亚各国间的要素优势仍然存在一定差异,“合成谬误”很可能只是阶段性存在的现象,这就为构建互利共赢的经贸关系提供了契机。
为此,作为东亚最大的经济体,我国有必要加快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扩大国内最终消费品市场,从而为减少与周边国家的贸易竞争、扩大互补合作的空间夯实基础。
关键词:产品内分工;国际关系;“合成谬误”;国际贸易;东亚中图分类号:F119文献标识码:A战后以来,随着日本、亚洲“四小龙”、“四小虎”和中国经济的先后崛起,亚太地区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重心[1],而东亚地区的国家间关系也受到了更多关注。
经济学原理课后参考答案

经济学原理课后参考答案经济学基础第⼀章1、什么是经济学? 如何理解资源的有限性和⼈类欲望的⽆限性?答:(1)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的⼀门社会科学,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稀缺的资源以⽣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
(2)资源的有限性和⼈类欲望的⽆限性是对⽴统⼀的关系,对⽴性表现在:相对于⼈类⽆限多样性的欲望⽽⾔,经济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种类总是不⾜的。
统⼀性表现在:⼈类欲望的⽆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同时存在,要求⼈们在有限的资源的多种⽤途中进⾏权衡⽐较,有效地利⽤资源,更好地满⾜⼈们的欲望。
2、试举例说明学习经济学和现实⽣活的意义。
答:(1)学习经济学能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
例如,今年的苹果、⾹蕉等外来⽔果价格出现了显著上涨,并且持续到现在。
⽔果价格上涨是什么因素引起的?它对⼈们的⽣活会产⽣什么影响?学习了经济学就能合理解释这⼀现象----由于西南地区出现严重⼲旱,导致外来⽔果供应量骤减,使之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2)理解和评价政府的经济政策。
例如,2008年底国家决定投资4万亿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有多⼤?2009年号召全国搞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将如何展开?(3)指导企业经济决策。
例如,企业在不同时期会⾯临不同决定。
当市场不景⽓,企业遭受亏损,是停⽌⽣产还是继续⽣产?是否要做⼴告?做什么样的⼴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现代管理决策⼯具,⽽经济学是现代决策⼯具的理论基础。
(4)能避免运⽤经济理论是常见的错误倾向。
例如,合成谬误的例⼦,只有⼀个家庭购买轿车会⼤⼤⽅便出⾏,⽽当所有的家庭都拥有了⾃⼰的私家车之后,道路、停车场可能车满为患,反⽽不如⼤家都乘坐公交⽅便。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既相互区别⼜相互联系。
区别表现在:(1)从研究对象上看,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经济单位元,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动;(2)从解决问题上看,微观经济学解决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解决资源的充分利⽤问题;(3)从中⼼理论上看,微观经济学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是国民收⼊决定理论;(4)从研究⽅法上看,微观经济学是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是总量分析。
资源配置理论

信息不对称(无法沟通,独自策略选择)
博弈过程---他招我不招,我判10年,招了5年,招划算
他我都不招,判2年,但无法串供,风险大
他不招我招,我马上被释放,招了合算
乙 甲 结果
招
招 -5,-5
不招
-10,0
不招 0,-10 -2,-2
甲的优势策略:“招” 乙的优势策略:“招” 优势策略组合:各判5年。当事人劣势。
但我可以和你做个交易。如果你招了,他不招,那么你会
作为证人无罪释放,他将被判10年;如果你招了,他也招 了,你们都将被判5年;如果你不招,他招了,他无罪释 放,你将被判10年;如果你们都不招,各判2年。”
思考:招还是不招?为什么?
分析:
博弈规则---坦白从宽(规则非常重要)
博弈前提---参与者都是经济人(自利、理性)
(2)资源配置中的公平原则
机会均等 程序正义 按贡献分配 确保基本生存
十八大提出:权利公平 机会公平 规则公平
权利公平:
罗尔斯的正义论(平等原则的平等,不 平等的平等)
人民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 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
机会均等: “在社会的所有部分,对每个具有相似动 机和禀赋的人来说,都应当拥有大致平等的 教育和成就前景,而那些具有同样能力和志 向的人的期望,不应当受到他们的社会出身 的影响”。
P
MSR
0
Q
边际收益(效用)递减规律 (生理、心理作用,理性使然)
总收益与边际收益的关系
P
MSR
TR
Q
TR线上某点的斜率是该点对应产量的边际收益
净收益 TNR MNR TNR=TR—TC MNR=MSR—MSC
(3)生产中的帕累托最优 以生产中的资源配置为例 假如某种产品有市场,那么,配置多少资
谈一谈逻辑思维与谬误

谈一谈逻辑思维与谬误在生活中,我经常不敢说一个人没有逻辑,因为在大家的印象中,没有逻辑基本等同于没有智商,或者说智商不高。
这是一个沉重的批评。
但一个人的逻辑往往可以通过他的一言一行看出来。
但其实逻辑思维本身就是一个套路,一个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所以简单介绍一下逻辑学的基本概念,总结一下常见的逻辑错误。
如果你有,纠正他们,如果没有,鼓励他们。
概念:逻辑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以概念为基本运算单位,以判断和推理为基本运算形式,以辩证方法为指导,间接地、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理性思维过程。
形式:1.形式逻辑抛开具体的思维内容,仅从形式结构上研究概念、判断、推理及其联系的逻辑体系,就是形式逻辑(又叫普通逻辑,我们平常说的逻辑,一般也指的是形式逻辑)2.数理逻辑(定量的数理分析)数理逻辑是在普通逻辑(形式逻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逻辑分支学科。
数理逻辑是在深度和广度上推进了传统逻辑,使它更加精确和严密。
由于数理逻辑使用了数学的语言和符号,揭示了事物和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不仅深化了传统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而且对计算机科学、控制技术、信息科学、生物科学等学科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3.辨证逻辑“不是关于思维的外在形式的学说,而是关于一切物质的、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学说,即关于世界的全部具体内容及对它的认识的发展规律的学说。
”——列宁辨证逻辑就是按照辨证唯物主义哲学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
它的思维原则主要有:全面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具体性原则。
方法:1.演绎推理法演绎推理就是由一般性前提到个别性结论的推理。
按照一定的目标,运用演绎推理的思维方法,取得新颖性结论的过程,就是演绎推理法例如,所有的化学元素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发生化学反应。
惰性气体是一种化学元素,所以在一定条件下确实可以发生化学反应。
这里用的是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的主要形式是三段论法。
三段论法就是从两个判断中进而得出第三个判断的一种推理方法。
科斯定理_合成谬误与囚犯难题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双月刊)2007年第1期收稿日期:2006-12-25作者简介:谢作诗(1964-),男,沈阳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穆怀中(1957-),男,汉族,内蒙赤峰人,辽宁大学副校长、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斯定理、合成谬误与囚犯难题谢作诗,穆怀中(沈阳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沈阳110034;辽宁大学校长办公室,辽宁大连110036)摘要:科斯的工作决不仅仅是对于社会成本问题的一个解答,更为重要的,是他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透视经济现象的新方法、新视角。
这集中地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用一般均衡的观点看世界;其二,重视约束条件。
在一般均衡框架下,在理想的没有“摩擦”的经济环境中,不可能有“对个人来说是对的”,也不会有“对社会整体来说是对的,但对个人来说却不对”的事情。
这是科斯定理的另一种表述了。
“合成谬误”的传统分析不仅与科斯的新的方法、新的视角相背离,也与科斯定理的基本内涵相矛盾。
而“囚犯难题”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相冲突的传统分析同样也与科斯的新的方法、新的视角相背离,并与科斯定理的基本内涵相矛盾。
关键词:科斯定理;合成谬误;囚犯难题中图分类号:F0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01(2007)01-0006-05理论经济学2007年1月第28卷第1期河北经贸大学学报JournalofHebeiUniversityofEconomicsandTradeJan.2007Vol.28No.1一、引言科斯定理是人们对科斯1960年《社会成本问题》一文的一种概括,流行有三种版本。
其一,清楚的权利界定是市场交易的条件。
这是科斯定理的奈特版本。
其二,如果交易费用为零,权利界定又是清晰的,那么由交易各方一致同意而从事的创造价值的活动将不取决于权利的初始配置。
这是科斯定理的斯蒂格勒版本①。
其三,如果交易费用为正,那么权利的初始配置就是至关重要的。
这被叫做科斯反定理。
无疑,科斯定理的每个版本都从某个侧面揭示了社会成本问题的本质。
谢作诗:学习的方法

谢作诗:学习的方法曾经应学院要求,写了一篇“学习的方法”的文章。
没有想到,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卢昌崇院长将这篇文章指定给他的学生作为必读文献。
卢院长是师辈人物,学问人品都是我等后学之辈的楷模,他这样做是厚爱我这个后学之辈了。
有了他的这种厚爱和鼓励,我不妨鼓起勇气再谈一点学习方法的问题,算是对卢院长厚爱和鼓励的一种感谢吧。
一、文章是要“倒着来读”的做研究是摸着石头过河,探索着往前走,但是文章常常是“倒着”写出来的。
我们读书不是为着读书而读书,而是要通过读书和学习来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于是文章就不能不“倒着来读”。
所谓“倒着来读”,就是还原到原始的研究过程中去读。
例如教科书上讲数学期望,一般只是简单地这样讲:定义∑xipi为随机变量X的期望值,用符号E(X)来表示,其中,xi是随机变量X的取值,pi是随机变量X取值xi的概率。
随机变量的期望值代表了随机变量的平均值取值。
这是写文章,是把原始的研究过程“倒着”来写。
原始的研究过程是,在真实世界,我们可能十分关心随机变量的平均取值。
如果随机变量X 的所有可能取值为x1, x2, x3, …, xn,那么我们如何确定它的平均取值呢?容易想到用算术平均(∑xi)/n来刻画这个平均取值。
理论上讲,不是不可以,但这不是最好的刻画。
正如我们不会简单地以各种商品的价格做算术平均来确定经济的GDP平减指数,我们也不会选择用算术平均来刻画随机变量均值。
因为不同商品在经济中的重要性不一样,价格指数的计算要反映出这种相对重要性才有意义,我们会选择各种商品的产量做权因子用加权平均来计算这种价格指数。
这里,对于我们要研究的随机变量的平均取值问题来说,毫无疑问,随机变量取各种可能的值的概率正好反映了它们的相对重要性,于是以这些概率做权因子用加权平均(∑xipi)/(∑pi)来刻画随机变量的平均取值就是可取的。
因为∑pi=1,于是这个平均取值就是数学期望定义的表达式了。
数学期望的这个讲法与教科书上的表述并没有根本的不一致,但我认为数学期望的概念应该这样来讲,数学期望的概念应该这样来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成谬误”的启示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最初提
出“合成谬误”这一概念,主要用于解释经济学领域的一些现象。
对单个个体成立的命题,对个体的集合反而不成立。
生活中这样的现象很常见,比如前几年出现的“蒜你狠”现象。
市场上紧缺大蒜,少量个体户种植大蒜可以卖上好价钱
且价格一度炒得很咼,咼到一提到大蒜,顾客的反应“大蒜?
算了吧!”。
但是当大家一窝蜂都去种植大蒜,情况就很糟糕,家家能保本不贴钱就算不错了。
再比如,早些年大街上跑出租车人很少,的哥的收入很高,但等到大家都看到这行的利益,大量出租车涌上大街,的哥们就个个感到生意难做。
萨缪尔森把以上的现象归纳为“合成谬误”。
就是说每
个局部看上去都是理性、正确、有效率的,加起来却是个谬误。
萨缪尔森举了一个更为生动的例子,他让我们想象
个非常简陋的露天剧场,大家可以坐在地上看,但是坐在后面的人觉得看得不够清楚,为了比别人看得更清楚一些,他们就会站起来。
他们一站起来,更后面的人也会站起来,结果大家就都站起来了。
站起来以后还是看不清楚,成本增加了,福利却没有增加。
聪明人又会想出一些办法来,站着不行就踮着脚,结果全场的人都会踮着脚看,整体的福利又
降了。
如此循环往复,整体福利一直在下降,个人成本不断在上升。
其实,不仅在经济学领域,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存在这
种“合成谬误”现象。
作为学校的教育者与管理者,我们得对存在的“合成谬误”又该怎样避免与改变呢?接下来谈谈教育中常见的几类“合成谬误” ,以求唤起大家的警醒。
静下心来思考梳理我们的教育中存在哪些“合成谬误”,针、师生时间侵占上的谬误
充足的学习时间是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基本条件之一,
为了本校学生能竞争过周边其他学校的学生,某些学校就开始在延长学生学习时间上花心思。
某一学校早上7 点40 分上课,要求学生7点到校进行早读,晚上17 点放学后加两节自习课到晚上19 点再回家。
这一学校经过延长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成绩较别家学校提高很快。
别家学校看到这种情况,自然也会要求学生早到晚走,而且会规定早到校的时间更早,晚上回家的时间更晚。
当早上到校时间已经提前到早
6 点和晚上放学时间已经延迟到晚22 点,早晚时间实在没法再延长了,有的学校又开始挤占学生中午时间,吃过中饭后增加一节午自习,并让老师进班辅导;更有甚者,开始侵占周末与假期时间。
当家家学校都这样操作以后,想通过延长时间来实现成绩优势就不易了,倒弄得师生身心俱疲。
充足的学习时间仅仅是学生成绩提高的条件之一,但当师生休息不好、心情不佳、光靠打疲劳战,就会造成学习效率的下降,倒不如大家都能把时间解放出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快乐学习。
、学生综合素质课程剥夺上的谬误
音乐、美术、体育、社会实践这些课程,教育主管部门
对学校每周安排几节课都有明确的要求。
当有一家学校因为考虑到这些科目高考不考,就将这些课程减少而让学生集中精力学习高考要考的科目,这样这家学校在竞争中会有优势但当其他家学校发现这种情况后,也都将这些课程减少甚至干脆直接就不开设这些课程。
于是,各家的竞争优势就没有了。
本来通过这些综合素质课程的开设,可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养,同时调节学生的学习节奏,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但当各学校都这样操作后学习就只能在沉默压抑
、学生作业量课外辅导量加重上的谬误
适当的作业和习题训练对学生深化理解所学内容及提
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打开思路,更全面地了解各种题型,多订些资料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参考与取舍,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是有帮助的。
但当所有的学生都想通过订购大量课外资料进行训练来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问题就来了。
为了多得到些别人不知道的信息,总想在资料数上超过别人,最后造成贪多嚼不烂,弄得学生自信心下降。
个别学生通过参加辅导班、请家教提高了成绩,较其他同学有了竞争优势,但当所有学生都参加辅导班,都请家教,竞争优势又没有了,既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加重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四、学生考试能力训练失控上的谬误经过一阶段的学习,组织
一场考试检测是很有必要的。
经过阶段性考试检测,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自己这一阶段的学习状况,找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与漏洞,以便及时调整和今后更好的学习;同时经过考试检测也可提高学生的应试技巧。
但是有的学校想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进行“月考”即每月考一次,别的学校见人家“月考”,自己也进行“月考”,除月考外又发明了“周考”即一周考一次。
更有甚者,有的学校每天中午进行“午测”美其名曰“日考” 。
在这样高密度的考试状况下,学生对考试的感觉早已麻木迟钝,考试检测应有的功用消失了,相反倒耽误了学生正常的学习时间, 就好比养猪,不好好喂养却成天抱猪上秤称。
五、学生分班选科选择权践踏上的谬误有的学生文化成绩不
行,走文化路线考不上大学,于是
选择走艺术特长路线,学美术、学音乐、学体育或学传媒。
走艺术特长路线的这类考生可以轻松的实现升学愿望,同时学校的升学率也可以提高,对学生和学校都是好事。
但当所有的学校都想通过让成绩差的学生来学艺术提高自己学校的升学率,问题就来了。
每年国家招考的艺术类考生人数是
定的,当所有的学校都在打同样的“如意算盘”时,竞争就会变得惨烈,想通过学艺术实现升学就会变得不容易。
为了在竞争中取胜,有的学校怕自家教师水平不够,不惜重金聘请外界的艺术培训机构给学生授课,其他家的学校为了在高考中不被淘汰,也纷纷聘请外界的艺术培训机构。
在这种恶性竞争中,学生整体水平是提高了,但在最后的高考中依然不占优势,倒还得支付高昂的培训费用。
有的学生对学艺术不感兴趣不愿意被分到艺术特长班,但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就想法设法让他学艺术,结果是这类学生是人在曹营心在汉,无法安心学艺术,即便是考上了艺术类院校也由于缺少兴趣难有大的发展,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合成谬误”只是萨缪尔森的一个概念,他真正要讲的
理论叫“公共改进”,即终止恶性循环。
剧场内的阶梯形设计,就是一种“公共改进”。
表面上看这是一种设施,实际上它是一种制度设计,使游戏规则发生了变化,让大家不至于陷入低水平的过度竞争中,不至于陷入一种集体的谬误当中。
由此可见,合成谬误是创造性和开拓性缺乏的表现,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该见贤思齐,但不能不加思辨地跟风效尤,而应冷静思考、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凡事预则立对竞争环境的动态变化要充分考虑,尽量避免陷入恶性竞争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