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化价值观与管理控制系统关系研究

合集下载

文化与管理的关系探讨

文化与管理的关系探讨

文化与管理的关系探讨摘要:管理本身就是文化,从文化的视角研究管理,探究社会发展的动力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生生不息”。

社会越进步,管理对文化的依赖程度越大。

关键词:文化;管理;关系中图分类号:F270.7 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08-1-收稿日期:2009-04-15作者简介:雷泽临(1982—),女,湖北荆州人,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学生。

一、管理与文化的关系(一)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教育、哲学等一切人类实践认识活动的载体、土壤、基础、氛围和背景。

19世纪中叶以来,“文化”一词就成了学术上和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术语之一,但也是歧义最多的引用词之一,不同学科对其有不同的定义。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中的一种“人化”现象,一块天然的石头立在那里不是文化,但当有人在上面刻了一道痕,就成了文化。

文化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人是文化的主体,也是文化的目的。

人与一般动物不同,他不是只与自然环境发生关系,还要与人类组成的社会发生关系,在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产生被称作“文化”的现象。

因此,文化又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共有共享的社会存在物。

(二)管理是一种文化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管理学》一书中指出,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还应是一种文化。

一般的说,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它根植于文化、社会、传统、风俗、信念及种种制度中,渊源于文化(主要是民族文化),并塑造文化与社会。

社会文化从根本上来源于民族的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文化演变中保留继承下来的精神财富,包含着一种巨大而隐秘的心理惯性。

这种心理惯性以不同的方式不自觉地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形成某类固定的思维方式。

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所以这些潜在的思维方式总是在影响着人们各种复杂的管理活动。

管理作为一种社会职能,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并隐藏在价值、习俗、信念的传统以及政府的政治制度中,不同的管理就代表着不同的文化。

文化和管理的关系

文化和管理的关系

文化和管理的关系引言文化和管理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探讨文化和管理之间的关系,并分析文化对管理的影响以及管理对文化的塑造。

一、文化对管理的影响1. 价值观的塑造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念、信仰和行为规范的集合体,它对管理者和员工的价值观念产生深远影响。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管理者和员工对目标、利益分配、决策等方面产生不同的看法和偏好。

因此,管理者需要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员工,制定适合不同文化的管理策略。

2. 沟通和协作方式文化对沟通和协作方式有着直接影响。

在一些文化中,人们更注重面子和尊重,可能会避免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批评他人。

而在另一些文化中,人们更注重直接、坦诚的沟通。

因此,管理者需要了解员工所处的文化背景,采取适当的沟通和协作方式,以促进良好的工作关系和团队合作。

3. 决策和领导风格文化也会对决策和领导风格产生影响。

在一些文化中,组织决策更加集中,由高层管理者做出决策,并通过命令的方式传达给下属。

而在另一些文化中,组织更注重员工参与决策和发挥主动性。

管理者需要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灵活运用不同的决策和领导风格,以提高组织的效率和员工的满意度。

二、管理对文化的塑造1. 组织价值观的传递管理者作为组织文化的传播者和塑造者,通过制定和传递组织的价值观,对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管理者可以通过组织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的明确表达,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2. 组织结构和制度的建立管理者通过组织结构和制度的建立,对文化进行塑造。

组织结构和制度的设计可以反映管理者对员工的期望和行为规范,对员工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产生影响。

例如,管理者可以通过激励机制、培训制度等方式,促使员工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3. 员工培养和发展管理者对员工的培养和发展也是对文化的塑造。

通过培训、绩效评估、晋升机制等方式,管理者可以引导员工形成符合组织文化的能力和素质。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哲学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哲学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哲学李登军(市北区城市管理局山东青岛266033)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管理哲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旺盛的生命力和很高研究价值。

与西方现代管理思想文化相比较,中国传统管理哲学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也有许多缺点,因此要正确看待,取精去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管理哲学;中西方比较中国传统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管理哲学,体现在中国历史上各行业及各类书籍中,例如九流十家、医道、养生等等。

这些思想是我国古代治国、治军的精髓所在,也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

本文首先探讨了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哲学,分析和总结了其内涵和特征,并说明了这种管理哲学的优缺点。

最后,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哲学与西方现代管理思想作比较,分析论述不同之处,希望可以科学的做到取精去糟。

这有利于让传统的管理哲学更能适应当代社会的管理实践。

1、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哲学的内涵与特征第一、中国传统管理哲学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且富于智慧。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提炼出的理论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也有论者从宏观现象上来理解,认为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简要地说,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世代相传,且富于民族特色。

工程管理中的文化与价值观管理

工程管理中的文化与价值观管理

工程管理中的文化与价值观管理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地涉及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合作。

在这个多元化的环境中,如何有效地管理项目团队的文化与价值观,成为了工程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工程管理中的文化与价值观管理的重要性和挑战,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文化与价值观在工程管理中的重要性文化与价值观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乃至一个组织的核心。

在工程项目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往往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这些差异可能会导致沟通障碍、冲突甚至项目失败。

因此,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的文化与价值观,成为了有效管理工程项目的关键。

首先,文化与价值观对于团队合作至关重要。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往往具有不同的工作方式和沟通风格。

如果没有足够的了解和尊重,团队成员之间可能会产生误解和不信任,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和团队凝聚力。

通过合理的文化与价值观管理,可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协作,提高团队的绩效。

其次,文化与价值观对于项目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对于风险的认知和应对方式可能存在差异。

如果在项目风险管理中忽视了文化因素,可能会导致风险的漏洞和失控。

因此,在项目风险管理中,需要充分考虑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的观点和经验,以制定更加全面和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

最后,文化与价值观对于项目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对于环境、社会和经济的认知和关注点可能存在差异。

如果在项目规划和决策中忽视了这些差异,可能会导致项目的不可持续性和负面影响。

因此,在项目可持续发展中,需要充分考虑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的需求和期望,以制定更加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二、工程管理中的文化与价值观管理的挑战尽管文化与价值观在工程管理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实施文化与价值观管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之间存在语言和沟通障碍。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使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可能存在差异。

传统文化和国家治理的关系

传统文化和国家治理的关系

传统文化和国家治理的关系
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珍贵遗产,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和文化记忆。

这些文化遗产包括文学、哲学、艺术、建筑、传统医学等方面,贯穿着中国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

在现代国家治理中,传统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传统文化为国家治理提供了基本的理念。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家庭和社区的重要性、社会秩序的维护、民主精神的尊重等思想,这些思想同样适用于现代国家治理中,可以起到指导和支持作用。

其次,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在国际舞台上,这些文化元素是推广中国形象和吸引外国人的重要资源,有助于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声望和影响力。

最后,传统文化对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之一,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可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推动国家治理的精准化水平。

总之,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的关系紧密相连,在现代国家治理中,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不断提升国家治理的水平和效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管理理论的联系——以戴明质量管理体系为例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管理理论的联系——以戴明质量管理体系为例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管理理论的联系——以戴明质量管理体系为例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我国乃至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而管理学是以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为其核心,两者之间看似没有任何联系。

本文通过对戴明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两个核心模型进行分析讨论,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管理理论的联系进行探讨。

通过对PDCA循环的分析,解释其理论构建和组成,分析它在具体企业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和使用特点。

继而引出“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这些妇孺皆知的传统典故,分析这些典故展示的思想价值观念。

将两者进行比较归纳,分析它们在核心本质上所展现出来的高度统一和一致。

通过对戴明14要点的核心要点进行分析,关联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中国经典语句,反应它们关注日积月累、积少成多这类思想上的相同。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PDCA循环;戴明14要点;理论联系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可能有人说上古五帝抑或夏朝至今无文字可考,即便如此至商代有确切文字可考的中华文明也有3700余年。

在这近4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形成了以儒家、道家为核心内涵,杂合了诸如墨家、法家、名家、宗教流派、曲艺等诸多文化形式及其表现形态。

在这样文化体系中,经过了漫长的时间积淀,又有多种派别和体系的碰撞和互补,逐渐形成了我们当下所称谓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中的很多思想留存在前人的著作、诗词、歌曲、典故甚至故事之中,其中诸多思想亮点让世人代代传颂和宣扬,人们总会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刻意或不经意的引用这些闪光点。

老一辈的长者也会利用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典故教育和鞭策下一辈,这也就形成了文化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我国文化教育、经济建设、社会制度与日常行事等的各个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现代企业的日常管理也深受其影响和制约,中国传统文化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着我们。

在我们日常的管理实践中,管理者都会自然不自然的受到自身所属文化体系的影响,即所谓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在管理上的冲突和不同。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论文[大全五篇]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论文[大全五篇]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论文[大全五篇]第一篇: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论文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摘要: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内容,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遗产。

在21世纪的今天,为了推进企业改革和企业管理现代化,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科学,我们非常有必要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对待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研究和了解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良性影响和局限性,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拓展我们的经营管理的思路,寻找出一条适合我国企业的发展的现代管理之路。

第二篇:道家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道家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指导教师学院:商学院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班级:7班姓名:学号:道家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摘要]本文阐述了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社会内涵, 并揭示了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在企业管理上的现代价值。

道家文化的核心元素无为而治在中国的现代管理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它在提高领导者素质、提升企业竞争力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本文旨在研究道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的关系, 为现代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从而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关键词]道家无为而治现代管理治理国家就像烹煎小鱼一样,这是老子所说有关治国安邦传颂很广的一句至理名言。

这句话既生动有趣而又寓意深刻,治理国家就如烹制一道美味的小菜(小菜一碟,而不是什么名贵大菜),反映了道家宽广的胸怀和幽闲的心情。

烹小鲜,一表示这是一桩小事,不用着急着慌;二是烹小鱼不可随便乱翻动,要不然鱼就碎了。

急了,就会乱了分寸,乱动就会把事搞得一塌糊涂。

古人评论这句话是“不多事琐碎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不教”,而当“民忘于治,若鱼忘于水。

”治国若是,管理一个企业自然更不在话下。

道家一直以来倡导“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管理哲学。

道家认为,治国必须坚持政策的一贯性,政策多变则扰民。

这就是老子说的治理大国好比煎小鱼一样,不能常常去搅动它,而是要依据规律,使用巧力,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方式促使其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管理思想及政治制度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管理思想及政治制度的影响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 .137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管理思想的影响现代管理本着以人为中心,在其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对人类传统文化的反思。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必须有立足本民族的思维及行动模式的特点、面向全球性文化空间的中国管理理论作指导。

为更好、更快、更高效率的完成工作,解决现有矛盾是重中之重,就必须看清自身的优势以便进行充分的融合,互补(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管理理论实施的阻碍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精华也有很多地方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如果我们认清并解决了这类问题,必然对我们的发展大有好处:1、中国传统的人伦关系对现代管理理论实施的阻碍中国传统的人伦关系具有严格的等级性和附庸性,许多传统的德治往往具有等级社会的烙印,中国的传统文化从道德体系上说已经过时,但就其思想资源来说,它又有许多可供选择继承的优秀文化遗产,因此,建立适合现代社会的新的道德体系,显得颇有必要。

2、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对现代管理理论实施的阻碍在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下,组织的领导者更为排拆的是以个体本位的现代管理思维,而更喜欢的是传统以维护领导权威的集体主义的管理思维。

除了外部推动和生存压力外,他们不希望走出权威的庇护。

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对组织和社会的发展将产生很大的阻碍,有害而无利。

3、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对现代管理理论实施的阻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之中既有精华,亦有糟粕;它既是我们实行现代管理的重要基础,又有相当一部分观念、方式与现代管理相冲突,其中以“大一统思想”、“小农平均思想”、“封闭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影响最深。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管理理论实施的补充与推动现代管理日益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以人为中心,实施“人本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而达到组织目标的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管理思想起着补充和推动作用:第一、科学地理解和认识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文化价值观与管理控制系统关系研究作者:热娜古丽·卡德尔来源:《商业会计》2016年第06期摘要:关于国家文化价值观与管理控制系统的关系一直备受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关注。

国家文化价值观对管理控制系统的影响至今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

本文通过回顾以往国内外关于国家文化价值观与管理控制系统的关系,分析管理控制系统结合跨文化研究的现状,并指出了研究展望。

关键词:国家文化价值观管理控制系统近30年以来,国际管理和跨文化管理理论是学术界一直关注并持续研究的领域之一。

其中一些理论已被管理者尝试运用并得到学术界和跨国经理人的支持。

民族文化价值观是影响企业营销实践和管理实践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这种特殊文化背景下,我们似乎看淡了民族文化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作用。

没有一个有效的管理控制系统(MCS)普遍适用于任何一个组织甚至是更小组织的所有情境(merchant &vander stede,2007)。

MCS的各种因素、特征对管理控制系统效果的影响取决于任何一个情境因素(situational factor)。

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民族文化价值观(merchant &vander stede,2010),相同的MCS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价值观下可能会产生差别化的效用。

因此,我们需要多加关注国家文化价值观对管理控制系统带来的不同效果。

一、国家文化价值观与管理控制系统概念界定(一)民族文化价值观文化价值观被定义为一个有意识和潜意识地持有一套判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信念与准则——通常锚定于道德、法律、习俗和社会实践——并明确普遍优先选择(Adler,2002)。

关于民族文化价值观,olie(1995)指出,大约有190个民族文化价值观定义用在目前研究中。

其中,Hofstede的研究对跨文化管理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采用因子分析法,将文化价值观界定为四个维度: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不确定规避、权力距离和阳刚。

之后他在之前的四个度量方法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三个维度,分别为长期导向、纪念主义、纵情与克制(Hofstede et al,2008)。

(二)管理控制系统管理控制作为管理的核心职能,蕴含着与技术相连的各种控制、奖励和报酬、行政和文化控制的耦合(Malmi and Brown,2008)。

从控制特征对管理控制各种方法如活动监控、业绩评价和激励的归类有很多。

Anthony(1989)提出了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

Anthony and Govindarajan(2003)认为,一般情况下,无论怎么执行控制过程,正式与非正式控制是并存的。

管理控制系统结合财务与非财务信息既包括人员控制(Merchant,1985)、宗族控制(Ouchi,1980),又包括绩效评估体系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根据Ouchi(1979)的说法,在一定的情况下,文化能够给予控制系统一种协同元并且促进控制系统的运行。

文化由各种因素构成,包括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模式。

大量的实证研究已验证民族文化与管理控制不同方面的关系。

学术界早些年就开始关注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与管理控制系统设计之间的关系研究。

早期跨国比较研究中,whitt(1979)发现不同程度的预算参与在美国与墨西哥之间的差异。

同时chiu and chang(1979)也发现美国与中国台湾公司中管理会计技术的不同。

但他们的研究由于没有对文化进行维度分类受到过质疑。

之后Hofstede把文化分为四个维度,发现在一个跨国企业内显著的文化差异。

在他的这项研究中,民族文化解释了50%的员工的态度与行为差异。

David S. Murphy(2003)把墨西哥和美国公立大学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他们之间的管理控制偏好差异。

结果显示,美国学生比墨西哥学生更偏好于人际评价与个人主义,而墨西哥学生更偏好于以团队为本的报酬。

Rodrigues and Kaplan(1998)假定不确定性规避可以是一个组织正规程度的预测器并研究了不确定性规避与组织正规程度之间的直接关系。

因此,他们预期不确定性规避与组织正规化程度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Harrison(1993)通过比较新加坡与澳大利亚管理者,研究会计绩效指标与低相关工作压力和高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新加坡管理者更为偏爱这种关系,这是因为这些管理者持有低个人主义和高权力距离。

O’Conner(1995)认为低权力距离的西方母公司将能支配高权力距离的新加坡当地子公司,因此要提高母公司MCS的有效性。

Merchant、Chow and Wu (1995)在现有关于民族文化差异影响的文献基础上探析美国与中国台湾公司在衡量、评估和奖励利润中心管理者之间的差异。

在他们四个研究命题当中只有“比起美国管理者,台湾管理者很少使用长期指标(业绩衡量)得到验证”。

Jansen、Merchan and Vander stede(2009)发现与美国公司相比,荷兰公司不太可能以任何方式给管理者提供激励报酬。

郑石桥等(2007)以新疆地区汉族、回族和维吾尔族为研究对象,提出三个研究命题,包括这三个民族的工作相关文化价值观是否存在差异;他们之间管理控制偏好是否有显著差异;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如何影响其管理控制偏好。

结果发现,这三个民族文化价值观都存在显著差异,并且一定的文化价值观会影响一定的管理控制偏好,但不是所有的都会影响到管理控制偏好。

丁宏凯、郑石桥(2009)以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和汉族为研究对象,研究民族文化价值观对预算控制偏好的影响。

结果显示,工作相关民族文化价值观对预算控制偏好存在重要显著影响。

在文化价值观与管理控制系统研究领域内比较权威的文献如表1所示。

二、研究展望Chenhall(2003)这样总结文化与管理控制系统的研究:(1)大部分研究并没有考虑hofstede的所有文化维度。

国内外对hofstede最后一个维度即纵情与克制的研究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2)大多数文献研究国家文化差异时,没有直接对该国现持有的文化价值观进行直接评估与测试。

只是根据hofstede之前的文化价值观维度分数确定各国文化价值观。

对于以上两点,Chenhall指出这很可能会对相关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

此外,很多文献只是把不同国家作为对象,而没有以文化理论为基础研究文化差异与企业MCS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关于文化价值观对管理控制的影响还有待研究,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其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

参考文献:[1]Merchant K A,Vander Stede.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Performance Measurement Evaluation and Incentives[M].Harlow,UK:Financial Times/Prentice-Hall,2007.[2]Whitt J D.Motivating lower level management of Mexican affiliates[J].Management Accounting,1979,(60):46-49.[3]Murphy.Management control preferences: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J].Management Research News,2003,(26):78-95.[4]Chow C,Shieldes M,Chan Y.The effects of management controls and national culture on manufacturing performance: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J].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91b(16):209-226.[5]Chow C,Kato Y,Shieldes M. National culture and the preference for management controls: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firm-labor market interface[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94,(19):81-400.[6]Merchant K A,Chow C W,Wu A.Measurement,Evaluation and Reward of Profit Center Managers:a cross-cultural Field Study[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95,(20):619-638.[7]Ueno S,Wu F H. The comparative influence culture on budget control practic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1993,(28):17-39.[8]Jansen E P,Merchant K A,Vander Stede. National differences in incentive compensation practices:The differing roles of financial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Netherlands[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9,(34):58-84.[9]Chow C,Kato Y,Merchant K A.The use of organizational controls and their effects on data manipulation and management myopia:a Japan vs parison[J].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96b,(21)175-1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