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跨文化价值观研究问题综述
跨文化交际的问题与解决研究

跨文化交际的问题与解决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交往的不断加深,跨文化交际问题已然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往往会面临各种挑战和问题,比如语言障碍、文化差异、沟通方式不同等等。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研究跨文化交际的本质和特点,并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跨文化交际的本质和特点跨文化交际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活动,涉及到的人群、语言、文化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跨文化交际的本质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语言、视觉、肢体语言等方式进行沟通,同时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特点,以达到和谐共处和合作。
跨文化交际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多样性: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着各种语言、文化和传统,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面对多元的差异性和复杂性。
2. 动态性:跨文化交际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历史和经济等因素的变化,跨文化交际需要不断地适应和调整。
3. 矛盾性: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跨文化交际需要协调和解决各种矛盾问题。
二、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问题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问题:1. 语言障碍: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着各种语言,语言障碍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基本的问题。
2. 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种种不同,如礼仪、宗教、道德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会导致误解或矛盾。
3. 沟通方式不同: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方式和表达方式也存在差异,如在中国,说话时一般比较委婉、含蓄,而在美国,人们则更注重直接表达和说话技巧。
4. 价值观不同: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存在着差异,如在西方国家,人们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而在亚洲国家,人们则更重视集体意识和家庭观念。
三、跨文化交际的解决方法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解决上述问题,使得交流和合作更加顺利呢?以下几点可以作为参考:1. 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是解决跨文化交际问题的基本方法,能够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跨文化交际学科综述

跨文化交际学科综述跨文化交际学科综述Summar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ubject Abstract: The new subjec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a history of twenty years in China while it has been developed for more than fifty years in the world.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implemented in China, many changes have happened in society, such as the increase of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influx of foreign students and immigrant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large-scale international activities, the appearance of cosmopolis and so on. All these make the research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urgently necessary.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ts current status and trend on both home and abroad.K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e, Communication摘要:跨文化交际在国际上有50多年的发展史,而在我国却只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
跨文化适应研究综述

前 言
随着 我 国改革 开放 的不 断深 入 , 综 合 国力 逐渐 增强 ,国 际地 位不 断提 高 , 出现 了来 华 留学 的热潮 ,留学 生教 育在 不 同 的层 面上都 呈 现 出前 所未 有 的局 面。众所 周 知 ,当个体 进 入 一 种新 文化 后 , 由于对新 文 化环 境 的行为 准则 和社会 模 式 不 熟悉 , 通 常会 感受 到 一定 的不适 。中 国是 一个 有着 五千 年 历 史 文化 的文 明古 国 ,与世 界其 他地 域 和 国度 的文 化相 比 , 有 自己独 特 的氛 围和文 化 习俗 , 这些差 异意 味着 每一 位来 华 的 留学 生 总 会 碰 到这 样 或 那 样让 人 头疼 和烦 扰 的 “ 文 化 冲 击” 。如 果这 些 问题 没有 得 到适 度 的解决 ,将对 他们 的学业 及 生活 产生重 大 的影 响 ,有 的甚至 会产 生严 重 的心理 疾病 。 因此 ,有 必要 进行 这方 面 的研究 ,帮 助外 国留学生 了解 自己 的行为方式和情感倾 向。 二 国外 跨文 化适 应研 究综 述 从2 0 世纪初开始 , 跨文化适应这一现象在美国、 澳大利
学园 I X U E Y U A N
2 0 1 4年 第 6期
跨 文化适应研究综述
李 燕 兰州交通大学外 国语 学院
【 摘 要】 本文主要对 国内外关于跨文化适应的研究进行系统的综述 ,以期有助于对跨文化适应 的深层次研究。 【 关键词 】 跨 文化适应 研究综述
【 中图分类号 】 G1 1 2
一
技 的 飞速 发展 , 教育 对经 济 的促进作 用 越来 越重 要 。因此 加 大对 教育 的投入 , 对 于学 校办 学条件 的改善 ,以及 促 进教 育 快速 发展 都有着 不 可忽 视 的作 用 。( 6 ) 形 成新 的师 生关 系 , 因材 施教 实行 差别对 待 原则 。 教育机会均等 的问题涉 及的领域 非常广泛 ,并且深受社会 各个方面 的影 响 , 是一个错综 复杂的问题 。对教育机会进行 公 平以及合理的分配不仅是保障个体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重要内容 之一 ,而且是体现 了教 育的公平 。因此 ,我们要树立正 确的教 育价值观 , 努力地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 。 参 考文 献 [ 1 ] 马 和 民. 新编教 育 社会 学 [ M] . 上海 :华东 师 范大 学 出
跨文化沟通文献综述

跨文化沟通文献综述
跨文化沟通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的过程。
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跨文化沟通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
对跨文化沟通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讨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挑
战和有效的沟通策略。
首先,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不同国家、民族、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良好的跨
文化沟通能够促进国际贸易、促进文化交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
解与友谊。
然而,跨文化沟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语言障碍、
文化差异、价值观冲突等。
这些挑战使得跨文化沟通变得复杂而困难。
针对跨文化沟通的挑战,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沟通策略。
比如,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增进对对方文化的了解,尊重对方
的习俗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等。
此外,现代科技
的发展也为跨文化沟通提供了便利,比如网络通讯、翻译工具等,
使得跨文化沟通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综上所述,跨文化沟通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课题。
通过对跨文
化沟通的文献综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挑战和有效的沟通策略,为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研究和实践能够推动跨文化沟通的发展,促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
我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文献综述——以2000—2011年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为背景

跨 越跨文 化交 流 障碍 的方法 和途 径 。在 我 国有关跨 文化 传播
图探 寻该 学科 未来 的发 展路 径 我 国跨 文 化传 播 发展 分 为三 个 阶段 : 1 ( )借鉴 和 初创 期 (9 0 9 5年 ) 1 9 -19 。这一 阶段 开 始引 入西 方跨 文化 传 播学 的研 究 理论 成 果 , 为译 著 型文 献 , 多 如高 一虹 的《 文化 定 型 与跨 文 化 交 际悖 论》 、刘燕 南 的 《 文化 传播 的差异 分 析 与 因应探 跨 讨 》 。( ) 等 2 提升 和拓展 期 (9 6 1 9 1 9 — 9 9年 )这 一 阶段开 始对 西 , 方 跨 文化 传 播 学 进行 拓 展 , 中 国实 际相 结 合 , 宽 本 土跨 与 拓 文化 传播 学 的研究 视野 。学者 从偏 重语 言和文 化层 面 的关 系 研 究转 向 大众 传媒 与 跨文 化 传播 的融合 研 究 , 表作 有 胡 正 代 荣 的 《 星 电视 的影 响 与控 制—— 一 种跨 文 化传 播 研究 》 聂 卫 、 小 华 的《 化差 异 与传 播 规 范— — 如何 把 握 引进 电视节 目跨 文
张 大卫 的《 比较 新 闻学 : 史 、 状 与 难 题 》 程 曼 丽 的 《 中 国 历 现 、 将
的 声 音 传 向 世 界 —— 新 华 社 国 际 新 闻 报 道 的 历 史 沿 革 探 析 》 单 波 的《 、 浅议 跨文 化新 闻传 播》 张昆 的《 、 国家形 象传 播》 、 王祚 的《 国家 形象 研 究 的反 思》 。这 些研 究 一致 认 为 : 对 等 意 识 形 态 与 政治 价 值 观 成 为东 西 方 在 跨 文化 交 流 过 程 中最 主 要 的沟通 障碍 , 这也 是 导致 双方 彼 此误 读甚 至产 生敌 意 的最 根本 要素 。程 曼 丽教 授在 其文 章 中提 出 , 境外 创建 我 国新 在 闻部 门驻 外分 社 以及 提 高记 者 的英 文采 编 能 力 是 提 升我 国
关于跨文化传播研究综述

声屏世界2021/12摘要:文章通过对跨文化传播研究概念的提出、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等方面的梳理,发现了跨文化传播仍然存在民族文化中心主义、文化偏见等问题,并发现网络时代下我国跨文化传播的新机遇。
在互联网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新环境下,我国要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社会范围内的跨文化传播话语权,仍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创新传播方式与技术,提升人民媒介素养。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研究综述关于跨文化传播研究综述阴朱翔宇跨文化传播定义跨文化传播研究起源于文化人类学。
爱德华·霍尔提出“文化即传播”的观点,并出版了《无声的语言》一书,标志着跨文化传播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美国跨文化传播学者萨默瓦在《跨文化传播》一书中给出了跨文化传播的定义,“跨文化传播是在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也涉及到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迁移、扩散、变动的过程,及其对不同群体、文化、国家乃至人类共同体的影响”。
[1]跨文化传播研究内容跨文化传播主要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个人、群体、组织、国家之间交往的特点和规律,不同文化之间的意义阐释和理解,人类文化的创造、变迁和分野的进程,还涉及到文化与民族心理的差异、跨文化语用研究、文化冲突与解决途径、技术发展对文化的影响、文化的延续和变迁、传播的控制和管理、民族文化自立与发展等诸多方面。
[2]本部分将从跨文化传播研究以下几个方向进行综述。
跨文化传播话语权问题的研究。
现阶段跨文化传播代表作中较新的为英国语言学家阿德里安·霍利迪的《跨文化传播与意识形态》。
陈力丹在《认识跨文化传播》一文中认为,霍利迪分析跨文化传播时采用了全球性的、批判性的视角,并指出西方话语权的挤压使得一些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被边缘化或忽略,因此不能忽略社会、文化与人类互动的多样性和动态性,将文化差异视为所有问题的根源。
[3]这种观点从跨文化传播的整体立场出发,揭示了传播过程中话语权分布不均的原因,对我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传播工作提供了方向。
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建议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际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的国家,跨文化交际研究对于我们更是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一、现状目前,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已有相当成果,但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教育、外交和商务。
在教育领域,跨文化交际研究主要关注语言和文化教学的融合;在外交领域,跨文化交际研究主要关注国际关系和文化交流;在商务领域,跨文化交际研究主要关注国际商务和企业文化。
但是,这些研究往往局限于对跨文化交际的表面现象的认识,缺少深入的理论研究。
二、问题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研究视角狭窄。
由于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研究者常常把跨文化交际仅仅看作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和礼仪交流,而忽视了文化心理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其次,研究方法单一。
目前,大多数研究仍然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等传统方法,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
最后,跨学科研究不足。
跨文化交际研究需要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但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往往局限于单一领域的研究,跨学科的交叉研究还有待发展。
三、建议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水平,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要加强理论研究。
研究者应该从文化心理和价值观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跨文化交际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其次,应该拓展研究方法。
研究者可以使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如实验研究、网络研究和文献分析等。
最后,要鼓励跨学科研究。
研究者应该积极参与跨学科研究,如跨文化心理学、跨文化交际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
综上所述,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存在一定问题,但是通过加强理论研究、拓展研究方法和鼓励跨学科研究,可以进一步提升其研究水平,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试论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建构以—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为背景

试论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建构以—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为背景1. 本文概述本论文以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为特定语境,系统探讨了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的理论建构问题。
文章旨在深化对该领域核心概念、研究框架及理论模型的理解,同时揭示其在中国情境下的独特性与挑战,为推动全球视野下跨文化传播理论的创新与本土化发展提供启示。
本文对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历史脉络与现状进行梳理,辨析关键理论流派及其在全球化进程中对文化互动、身份认同、媒介影响等议题的解释力。
在此基础上,聚焦于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独特贡献与实践案例,剖析其如何回应本土文化特性、社会变迁以及数字化时代的新传播形态。
论文着力探讨中国视角下的跨文化传播理论建构路径。
通过对既有理论的批判性反思与整合,提出适应中国语境的理论增补与创新点,如文化相对主义视角的强化、全球地方动态关系的再构、以及新型传播技术与社会网络对跨文化互动模式的影响等。
这些理论建构旨在丰富全球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话语体系,增强对中国经验的理论阐释力。
再次,文中通过实证分析和深度案例研究,具体展示上述理论建构在中国跨文化传播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与解释效力。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沟通事件、媒体现象或国际交流项目,运用所构建的理论框架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其中蕴含的跨文化冲突、融合机制与策略选择,从而为相关政策制定与实践操作提供理论指导。
本文总结了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对全球理论建构的潜在贡献,并对未来研究方向与可能的挑战进行了展望。
强调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背景下,持续深化跨文化传播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倡导多元视角、开放对话与深度合作,以促进更具包容性与适应性的跨文化传播理论体系的发展。
本论文不仅对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建构进行了一次系统审视与重构,而且以中国为生动例证,展示了理论创新如何在具体文化情境中生根发芽,为理解和引导2. 跨文化传播理论的发展历程跨文化传播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从早期的单一文化视角到多元文化视角的转变,再到当代的全球化背景下的理论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跨文化价值观研究问题综述
[摘要]本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9-2008)中66篇相关文章的题目、关键词和摘要内容进行分析,通过四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试析其产生原因和对跨文化交际学学科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价值观研究综述
一、引言
文化价值观是解释人们交流方式和信息理解差异的关键,胡文仲在《跨越文化的屏障》中以“贯穿一切的红线”来比喻其在跨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
从国外特别是美国的相关成果来看,此类研究一直是学科理论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
反观国内学界,虽然一直强调对文化价值观的理论探索,但至今还未产生较有影响的理论或测量工具。
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回顾十年来我国跨文化价值观研究的发展状况,总结存在的基本问题,并提出参考性建议。
二、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的范围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提供的1999—2008年所有期刊论文和中国优秀硕博学位论文。
笔者首先以“跨文化”和“价值观”为关键词进行初步检索,共获得329篇文章,接着对文章的题目、关键词和摘要进行阅读,选出研究目的为应用文化价值观理论解释或预测跨文化交际效果的文章,确定66篇文章为本文分析对象。
66篇文章在发表时间上的特点是从1999年到2006年数量逐年上升,仅2005、2006两年就有30篇,占十年里同类文章总数的45.5%。
2007到2008年,发表呈下降趋势,笔者认为原因可能就是缺少理论创新,无法继续深入导致。
在理论使用和研究方法方面,66篇文章共涉及8种文化价值观理论,其中60篇为解释性描述,6篇为量化研究。
笔者又对有明确理论来源的42篇文章进行阅读,据此归纳总结了目前国内跨文化价值观研究存在的四个基本问题:
(1)解释多,实测少;(2)视野狭窄,理论滞后;(3)方法单一,质量差
强;(4)学科意义缺失。
三、问题讨论
1.解释多,实测少。
本研究中的66篇文章,24篇没有标注具体理论来源的文章都是解释性研究,其它42篇使用特定理论的文章中6篇为量化研究。
所有理论都出自西方,没有发现基于国内本土研究的理论。
这说明我国的跨文化价值观研究仍处于借鉴引入阶段,还未形成明确的理论体系和学术惯例。
一门新兴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与其核心概念的理论化密不可分,因此后期的研究需要拓宽思路,在定性研究中寻求创新的理论视角和架构,同时提高量化研究的数量和质量,突破目前的瓶颈。
笔者认为现阶段在定量研究方面,使用或借鉴国外已有量表是可行的第一步。
国际价值观调查量表是舶来品,其中涉及的概念是否具有跨文化普适性需要得到本土研究的支持,但是这样的研究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首先由同一量表得出的结论在结构上容易进行跨文化对比分析,与国外最新的研究接轨。
其次,选取同一理论模型的不同测试方法进行同期测量,有助于发现各测量工具的优缺点,对于发展本土测量工具有借鉴意义。
最后,应用这样的量表可以检验其原理论模型的跨文化效度,丰富原理论模型。
此外,也可以从实证角度对目前多数解释性研究提出的假说进行证明或证伪,这对现有文献无疑是有益的补充。
2.视野狭窄,理论滞后。
目前国际上最有影响的跨文化价值观理论除上表中列出的以外,还有Rokeach的工具性/终极性价值观理论(1972),Schwartz的跨文化价值观调查(1992),Inglehart的世界价值观研究(1998),以及House和Javidian的GLOBE项目(2004)(Kulich,2009)[1]。
但是本研究中的42篇使用理论的文章却没有体现出类似的多样性,仅涉及8个理论,其中7
3.8%的解释性研究主要使用的是Kluckhohn和Strodtbeck的价值取向(1956),Geert Hofstede 的价值观维度(1980),和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三个理论。
量化研究所选量表的编制年代与文章发表年代的时间间隔都在10到22年之间。
这说明国内跨文化交际学领域的价值观研究严重滞后于国际理论的发展。
即使在借鉴和引入上也不够及时。
因此多数国内研究读来大同小异,人云亦云,缺乏深刻见解。
除了借鉴的多为80年代以前的理论这一问题外,不能紧跟这些理论的后期发展也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
如1980年以来,许多研究都采用了Hofstede的维度模型,或证实,或补充,或质疑了原理论(可参考M. Bond,1987,M. Sondergaard,1994),但本研究视野中的所有相关文章均以早期模型为蓝本进行解释或批判。
同样关于个人/集体主义价值观维度,在Kluckhohn(1956)、Hsu (1963);Hofstede (1980)、Kim(1986)、Schwartz(1992)、Triandis(1995)
和Oysterman(2002)等人的研究中都被不断细化和改良过,但除了两篇硕士学位论文中有所体现外,其它文章都没有涉及。
对关键文献缺少基本了解说明国内相关资源短缺,很多研究无法及时参考国外相关成果,也说明国内从事此类研究的人员涉猎者多,专攻者少。
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明确跨文化交际学的学科身份,使学科专业化,建立规范的学科评价机制,保证科研质量,并且在学术资源上实现共享。
3.方法单一,质量差强。
就量化研究来看,方法单一是最突出的问题,全部采用的是自我报告式态度检验问卷,且问卷选择上任意性强,较少给出令人信服的的理由。
此外,多数调查对对立假设控制不够,削弱了结论的逻辑说服力。
这说明国内的跨文化研究者在量化研究上还欠缺经验,在研究设计上也缺乏创新。
为减少文化偏见,理想的跨文化研究应由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用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相互验证(Jagodzinski, 2004, Peng, Nisbett & Wong,1997)。
在价值观研究中除传统的问卷调查外,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等都值得借鉴。
比如Triandis、Bontempo、Leung和Hui 在1990年进行的一次中美价值观比较研究时,采用了一种三人组协商形式,通过测量被试对所给价值观念含义达成一致意见所需时间,以及意见的正负值来推测各组的价值观类型。
4.学科意义缺失。
林大津和谢朝群对跨文化交际学领域的价值观研究提出过深刻批判,也为今后的同类研究提供了学科评价的标准,即跨文化交际学与比较文化研究在学科方面的本质区别是前者应服务于具体的交际活动,有利于理解并促进文化间交流,对解释文化误解行为和解决冲突有所帮助,“舍此,跨文化交际学将失去其学科的生存基础与存在理由。
”
本文所涉及的价值观研究突出体现了这一意义缺失的问题。
多数文章关注和描述的是静态的文化差异,没有建立价值观和行为方面的关联,忽视了跨文化交际学的学科目标,因此无法称为严格意义上的跨文化价值观研究。
今后的研究应该以实现学科的总体意义为目标,更多地探索文化价值观与行为之间关系的问题。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66篇文章的综合分析中归纳了跨文化交学领域的价值观研究现状,并就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进行了展开。
问题涉及使用国外相关成果时的滞后性、问卷使用的任意性、研究方法的单一性和缺乏学科特色等方面,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本研究受方法限制,以及笔者对相关文献的了解和认知局限,难免有所疏漏,所提建议还需在后续研究中加以验证。
本研究得到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校级青年项目资助,项目编号为KX181043。
注释
[1]国内心理学界有部分研究借鉴和使用了所列国外价值观研究的测量工具或成果,但因研究目的不是解释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或效果,因此未列入本文的评价范围。
参考文献
[1] Kulich, J. Steve. (forthcoming 2009).Values studies: history and concepts. in Littlejohn, Stephen W. & Karen A. Foss (Eds.), The Encyclopedia of Communication Theory.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2] Jagodzinski, Wolfgang. (2004).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of value research. in (Eds), Vinken, Henk, Joseph Soeters & Peter Ester. Leiden: Br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