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价值观差异研究

合集下载

跨文化交际的问题与解决研究

跨文化交际的问题与解决研究

跨文化交际的问题与解决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交往的不断加深,跨文化交际问题已然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往往会面临各种挑战和问题,比如语言障碍、文化差异、沟通方式不同等等。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研究跨文化交际的本质和特点,并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跨文化交际的本质和特点跨文化交际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活动,涉及到的人群、语言、文化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跨文化交际的本质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语言、视觉、肢体语言等方式进行沟通,同时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特点,以达到和谐共处和合作。

跨文化交际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多样性: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着各种语言、文化和传统,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面对多元的差异性和复杂性。

2. 动态性:跨文化交际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历史和经济等因素的变化,跨文化交际需要不断地适应和调整。

3. 矛盾性: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跨文化交际需要协调和解决各种矛盾问题。

二、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问题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问题:1. 语言障碍: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着各种语言,语言障碍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基本的问题。

2. 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种种不同,如礼仪、宗教、道德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会导致误解或矛盾。

3. 沟通方式不同: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方式和表达方式也存在差异,如在中国,说话时一般比较委婉、含蓄,而在美国,人们则更注重直接表达和说话技巧。

4. 价值观不同: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存在着差异,如在西方国家,人们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而在亚洲国家,人们则更重视集体意识和家庭观念。

三、跨文化交际的解决方法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解决上述问题,使得交流和合作更加顺利呢?以下几点可以作为参考:1. 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是解决跨文化交际问题的基本方法,能够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跨文化交际视阈下中美价值观的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视阈下中美价值观的对比研究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研究跨文化交际视阈下中美价值观的对比研究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殷琳【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逐渐的呈现出全球化趋势。

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的国家及民族之间价值所体现的差异性很容易给双方交流带来障碍,为此,对这种差异性进行研究,有助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或减少误解和冲突,本文以中美价值观为例,对这两种价值观产生的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以利于更好的了解中美价值观,促进中美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中美价值观 对比分析 避免冲突 文化差异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等诸多方面的日益强大及全球一体化经济的发展,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但由于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当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时,中美两国作为东西方文化代表,常常会出现交际阻碍和文化冲突。

最直接的方式是介绍两国的文化差异和文化习俗。

但自Cluckhohn(1961)等人提出了“价值标准”的概念之后,人们逐渐的开始认识到了解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仍然无法避免跨文化交际障碍。

庄恩平(1997)提出将了解双方的价值观作为促进跨文化交际顺利开展的主要因素。

为此,目前的形势需要我们关注西方文化价值观同时,也应该对比的对我国的文化价值观进行了解和研究,这也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方式。

二、跨文化交际视阈下中美价值观的对比分析Hofstede(1980)认为“价值观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支配并且决定着人们的态度、信念及行为。

”跨文化交际是各国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发展的共同需要,其复杂性来源各国文化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多元性。

文化决定了每个国家的价值观,而价值观又是道德的基础。

Okabe(1983)也认为“跨文化交际是否成功取决于双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而了解这种差异性能够极大程度的帮助双方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

1.宏观对比。

(1)中国的集体主义和美国的个人主义。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差异观影响研究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差异观影响研究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差异观影响研究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观差异对于交流和合作的影响一直是研究的焦点之一。

由于中日两国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双方在沟通时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

本文将从中日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价值观的定义与分类以及对交流和合作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日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中日两国的历史背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影响到双方的交流和合作。

首先从历史背景上来看,中日两国的历史沿革与政治制度存在较大差异,中日两国的文化传承也有很大不同。

中日两国的宗教信仰也有很大不同,中国以佛教、道教、儒教为主,日本则以神道教为主,这导致了双方在道德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日两国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模式也存在很大差异,中日两国的价值观念也有很大区别。

二、价值观的定义与分类价值观是指个体或群体对于事物本质及其相对重要性的评价和判断。

价值观的分类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这里主要从其文化内涵来进行分类。

根据霍夫斯泰德提出的文化维度理论,将价值观分为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女性关系等四个维度。

具体表现在中日两国的价值观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权利,注重个人利益和自由;而集体主义强调群体利益和共同目标,注重人际关系和集体责任。

在中日两国之间,日本更强调群体利益和集体责任,而中国更强调个体自由和权利,这导致了双方在合作与竞争、责任与权利等方面存在差异。

2.权力距离:权力距离是指个体在社会组织中接受和认同不同程度的不平等分配。

在中日两国中,日本的社会组织更倾向于高权力距离,即有明确的等级制度和权威;而中国的社会组织则更趋向于低权力距离,即更平等和开放。

这导致了中日两国人民在对待权威、尊重和信任等方面存在差异。

3.不确定性规避:不确定性规避是指个体或社会对于未来不确定事件的逃避或应对方式。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分析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分析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分析摘要:不同文化交流沟通过程中存在一定障碍,要想实现中西方跨文化交流,就需要明确中西方文化差异,才能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开展。

通过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探讨如何高效开展中西方跨文化交际活动,旨在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翻译策略跨文化交际,即针对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运用一种通用语言交往的行为,其本质就是加强不同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交流。

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跨文化交际时需要考虑这种差异,采取有效方法,实现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

因此,有必要做好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影响的研究分析。

1、价值观念差异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价值观,即对行为、事物或可能选择具体实施具体评价标准的观念,涵盖个人对事件的情感倾向与行为态度。

比如,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

中国人脑海中深深印刻着血缘关系、长幼有序、亲情伦理、家庭观念等,父母和孩子是一家人,通常子女成家立业或父母年老后,需要承担起赡养父母的义务,这也是子女的责任。

但在西方国家却不这样,通常西方国家子女成年后会独立居住,成年子女也会管家中的事情,因此他们不存在赡养父母这一观念,基本上看不到几代同堂的情况[1]。

再如,超市购物时,国内经常可以看到一家人逛超市的情况,给孩子买东西也很常见,还能看到父母和成年子女抢着付钱的情况。

而在西方国家成年子女和父母之间经济独立,一般都是自己付账,小孩子买东西则需要给父母做家务赚钱并进行支付。

由此可见,中西方家庭价值观念差异极大,双方态度不同,实际交流时涉及这点时需要注意,考虑对方的价值观念,避免盲目交流。

2、语言文化差异这里选择英语翻译为例进行分析。

英语翻译时需要高度关注中英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特定词汇、语法的含义,并将其正确表述出来,还要表达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符合,这样双方都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准确理解其中含义。

因此,具体翻译时需要正视文化差异造成的影响,避免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提高翻译质量。

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对比研究

6 年 代 以来 ,文 化 人类 学 家 、社 会 心 理 学 家 、 民族 交 际学 家 及 社 会 语 言 学 家 , 乃 至 哲 学 家 都 分 别 0 从 各 自的学 科 视 角 对 跨 文 化 交 际逐 步 开展 研 究 ,使 跨 文 化 交 际 学 成 为 一 门综 合 多领 域 的人 文 科 学 。 跨 文 化 交 际 学 以各 国文 化 及 其 交 际 习惯 为主 要 研 究 对 象 ,而 任 何 语 言 都 是 一 定文 化 的 反 映 ,同时 都
于 本 族 的 价值 观 ,价 值 观 是 理 解 和解 释 文化 的金 钥 匙 。
从 微观 角 度 说 , 价值 观 是 人 心 中 的一 个 深 层 的信 念 系 统 , 人们 的 价值 活 动 中发 挥 着 行 为 导 向、 在 情 感 激 发 和 评 价 标准 的作 用 ,构成 个 人 人 生 观 的重 要 内容 ,制 约着 人 生 活 动 的方 方 面 面 ,是一 个 无 形 而 有 力 的 世 界 ;从 宏 观 角 度 说 ,价 值 观 是 社 会 文 化 体 系 的 内核和 灵魂 ,代 表 着 社 会 对 应 该提 倡 什
20 0 9年 第 4期 ( 第 1 ) 总 1期 1
福 建 金 融 管 理 干 部 学 院 学 报 J un l f u inI si t f ia ca Ad n s ao s o r a o ja n t ueo n n il mii rtr F t F t
N O. 4 2009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个 极 其重 要 的 问题 ,是 跨 文化 交 际 的核 心 。价值 观 构 成 了文 化 与 社 会 结 构 的基 干 ,是文 化 深 层 的
主 旋 律 ,是 区 别 不 同文 化 的标 准 。它 同 文化 其 他 因素 之 间是 纲 与 目、深 层 与 表 层 的 关 系 。文 化 依 附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摘要】中西方价值观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挑战之一。

文化背景对个体的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中西方主要在家庭观念、人际关系以及态度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造成沟通困难和不必要的冲突。

了解和尊重对方的价值观是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关键。

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挑战,需要采取有效的沟通策略,如倾听、表达尊重、包容和灵活应对。

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理解,促进全球化时代的和谐发展。

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和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西方价值观差异、跨文化交际、文化背景、主要差异、影响、挑战、应对策略、融合、调适、沟通技巧、尊重、包容、能力、文化交流、理解1. 引言1.1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是世界上两大文化体系之一,包含了不同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在跨文化交际中,这些价值观的差异往往会导致沟通障碍和误解。

深入了解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至关重要。

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和价值观念。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被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被视为重要。

而在中国文化中,集体主义更受重视,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和责任。

这种差异导致了中西方在人际关系、权利观念、时间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这些价值观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带来许多挑战。

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语言障碍、非语言沟通不当、文化误解等问题。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人们需要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倾听对方的观点,保持开放的心态。

通过文化融合和价值观调适,中西方的跨文化交际可以更加顺畅和有效。

通过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可以实现更好的沟通和合作。

在这个过程中,尊重和包容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沟通技巧则是实现文化交流的关键。

2. 正文2.1 文化背景对价值观的影响文化背景对价值观的影响是跨文化交际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每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于价值观念的认知和看法。

跨文化交际中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推进,跨文化交际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文化大国,其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尤为显著。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跨文化交际中中美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以期为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好交流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首先将对中美两国的文化价值观进行概述,包括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独立与依赖、竞争与合作等方面的差异。

随后,文章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如何克服文化价值观差异带来的障碍,促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跨文化交际的实践者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同时也为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搭建起一座坚实的桥梁。

二、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的表现在跨文化交际中,中美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体现在诸多方面,这些差异在日常交往、社会行为、思维模式以及价值取向上都有明显的表现。

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上,美国文化倾向于个人主义,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鼓励独立思考和自主行动。

个人在美国社会中被视为最重要的单位,个人的成就和价值往往被放在首位。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则更强调集体主义,重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个人的行为和决策往往需要考虑到集体的利益。

在权力距离上,美国文化倾向于低权力距离,即人们更倾向于平等和民主,尊重他人的观点,强调团队合作和共同参与。

而在中国文化中,高权力距离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人们往往尊重权威和传统,对领导者和长辈的决策持有高度的信任和尊重。

再次,对于不确定性的态度上,美国文化倾向于鼓励冒险和创新,对于不确定性和未知的事物持开放和探索的态度。

而在中国文化中,由于强调稳定和安全,人们往往对未知的事物持有谨慎和保守的态度。

在性别角色上,美国文化更加强调性别平等,鼓励女性追求自己的事业和梦想,男性也被期望在家庭中扮演更加平等的角色。

而在中国文化中,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男性被期望在职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女性则更多地承担家庭责任。

浅谈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浅谈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三、对合作及处事方式的影响
中西方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国人由于采取整体优先与和谐至上的思维方式,因而更认同集体主义,每个人既依赖和顺从于集体,同时又从集体中获得安全与关照。中国的很多谚语都体现了这种价值取向:“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出头的椽子先烂”等等。人们不愿意发表不同的意见,维护融洽、避免分歧,凡做事前都要考虑别人的看法,要求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复兴,甚至可以牺牲个人自由来保障社会的利益。这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西方人注重独立自主,强调个体与集体的对立和不协调,他们更注重个人的存在,个人价值的实现,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崇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强调“自我”,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出强烈的肯定和突出自我的色彩,这种肯定的突出自我的思想意识体现在行动上就是敢于标榜和突出自我,敢说敢为,敢于表现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我奋斗和自我实现的进取精神。在美国人看来,中国人不习惯公开个人观点,是因为中国人分不清“对事”与“对人”的区别。西方人发表个人见解是“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争议双方心里都清楚,在会上争得面红耳赤,会后可能还是一对好朋友。此外,中国人私事观念不强也主要是传统群体生活中不分彼此留下的遗迹。在西方人眼里视为“隐私”的事情,在中国人眼里却是关心他人的具体体现。如询问别人的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体重等都属于很正常的事。而在西方对年龄、婚姻状况、收入、宗教信仰等隐私的种种禁忌,在很大程度上也都因他们身体力行个体主义,个体化意识根深蒂固的缘故。
参考文献:
1.关世杰 :《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
2.韦芝兰 :《 中西思维模式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西方人注重独立自主强调个体与集体的对立和不协调他们更注重个人的存在个人价值的实现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崇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强调自我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出强烈的肯定和突出自我的色彩这种肯定的突出自我的思想意识体现在行动上就是敢于标榜和突出自我敢说敢为敢于表现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我奋斗和自我实现的进取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交际中价值观差异研究刘立娥(河南)’一播电视人学教学指J }I,心.河南郑州450008)随着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世界各国人民之间合作和往来也与日俱增,从而出现了国际间的交际,即“跨文化交际”具体讲,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即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进行的思想、感情、信息等交流的过程。

信息的编码和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心理活动。

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独特的一套系统。

这套系统告诉人们什么行为是社会所期望的,什么行为是社会所反对或唾弃的;人们应该爱什么,恨什么,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正义的,什么是非正义的;什么是正常的,什么是荒谬的,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等等。

学者们把这套系统称为价值观或价值体系。

这套价值观在社会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对人类的行为起着规定性或指令性的作用。

世界观的习得,正如交际能力的习得一样,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完成的。

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是一种严密的、不可抗拒的价值取向,牢固地扎根于人们的心日之中。

在任何社会或文化中,价值观是人们所回避不了的指令,是人们行为的规则从识的准绳、思维的方式、处世的析学、演绎推理的模式,评价事物的准则道德的标准等。

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无意识地习得了这套系统,不知不觉地变成了人们的信仰、爱好、抱负、追求、希望、心态、行为、生活等方面的可评价系统,变成了他们的民族性格的基石。

因此,一个人内心的价值观念无论多么错综复杂,都不可避免地会在他的生活方式中表现出来。

本文拟就与跨文化交际相关密切的价值观取向进行跨文化比较。

一、人性观:本善与本恶人性是指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属性。

人之天性,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中国传统的人性论是性本善,它渊源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

孔了主张“仁者爱人”。

孟子发展了他的“性本善”论,发扬了人的“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以及“是非之心”等与生俱来的善性。

由此看来,“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文化中基本的人性论。

西方基督教的人性论是人之初性本恶,西方人认为自己在上帝面前是有罪的,这被西方学者称为原罪说一人之初,因(亚当与夏娃)偷吃了禁果,犯了原罪,失去乐园,坠落到现世上来受苦受难。

西方人认为,在世上只有悔罪,才能在基督再世的末日审判中得到解脱。

无论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人的本性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可变的;善可以变成恶,恶也可以变成善。

在中国文化中,人性除了善之外,还有别的成分。

对这些成分如不加以适当控制和管教,可能会转变成恶。

因此传统的中国文化尤其重视人的内省和人格完善的修身养性教育,即“仁”的概念一直占据着中国文化的中心地位,强调做人必须爱人,达到“仁至义尽”。

“仁”是中国人际交往的最高标准yi最终目的,并目中国文化又以礼作为一切行为的标准,当然也包括交际行为。

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则是礼的最高要求。

而在西方,人从原罪起,为了变成好人而规定了一系列法律来治理上帝的臣民;一切行为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进行,否则会受到惩罚。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性本善”的概念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的许多方面。

由于强调人们的一切行为必须从善性出发,因此就造成了他们“知足常乐”、“安分守己”!“安于现状”的尚“静”取向。

因此,有些外国学者把中国文化称为“善感文化”。

中国文化由于受“他人取向”的影响,所以中国人极爱面子。

言行要看他人脸色,在他人面前如果不能善行或没有留下好印象,就会有羞耻之感,因此中国文化也被称作“耻感文化”。

然而,许多西方学者把西方文化称为“罪感文化”,就是因为西方人感到在现世生活中是有罪的,在上帝面前是有罪的。

以原罪为起点的西方文化,人们为改变原罪,不断忏悔和祈祷,力求改变罪恶本性,超越现世,以期待世界末日的审判,从而到达彼岸世界。

这就是西方人求“动”求“变”心态的原因所在。

二、文化取向:做人与做事东方属于静的文明,西方人则爱动不爱静。

从上面谈的美国人求变化,中国人求稳定的价值取向看,中国人的确求内心与外部世界的和谐,人顺从自然,人们之间相匀_依赖,求稳,在稳定的局势中求得发展和进步。

在儒家思想“明心见性”、求内省及人格完整的思想影响下,中国人讲究“修身养性”、“谦虚自律”和“自控”。

所以,几千年以来,中国人强调如何做人。

做好人成了人生的最高理想,人人争做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克己奉公及大公无私的人。

在道家思想影响下,人们力图“无为而有为”。

“有为”意味着矛盾和冲突,会破坏人间和谐;“无为”能防止对立和矛盾的产生。

因此,中国人性格内向,省身慎独,柔软宽容,冥想含蓄,好静顺从,相匀_依赖合作。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人也是讲究做人胜于做事。

因为只有先做个好人,才能做出好事。

连人都做不好,怎么会做出好事呢?在中国,做人,做好人己少戊了社会之期望。

先做好人之后才有可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成为有道德的人,有益于社会、国家}i!人民的人。

“做人”取向与“静”密切相关,“做事”取向与“动”紧密相联,因此中国人好静不好动。

西方自占希腊的海洋文化起,就企图征服自然,争取个性解放。

他们在个人奋斗中打破常规;求变、求动是他们的精神动力,并在做事中发展这一动力。

因此,“做事”、“有所成就”、“有所作为”就自然变成了西方重要的文化取向。

他们重视外向的行动和行为,中国文化中那种“做人”的道德观念在他们心目中变成了消极的东西。

在美国人眼里,只有进取、探索、冒险、快速行动、追求效率并有所成就才是积极的东西。

因此,美国人为争取社会地位的改善,为金钱和荣誉,为获得成就而有为一不怕产生矛盾、冲突、对立,甚至做出破坏行为。

显然这与中国文化中的“修身养性”、“谦虚自律”、“好静顺从”、“柔性宽容”等观点是相悖的。

在美国人看来,为了做好人而自我克制,甚至自我压抑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因为他们养成了尽量满足自己的欲望和要求的习惯。

“动”与“做事”取向使美国人养成了外向的性格,向外索取的精神;他们直率、爱动、冒险、竞争、冲突、求变和不依赖他人。

三、时间取向:过去与未来有些学者认为:时间和空间存在着某种默契,这就产生两种时间观,即圆式和线式两种观念。

他们还认为:东方人的时间观念属于圆式,西方人的时间观念属于线式。

圆式时间观念意味着,时间的变化陇调于自然状态,即时间向自身复归的现实,以及其始终沿着自身运动的永恒周期性圆弧式或螺旋式运动,如样夜交替、季节往复门份轮流、年龄更迭、植物周期生长农时劳作更替等,都是圆周式自身复归的周期性循环运动。

在时间取向上,中国人是过去取向。

对做过的事儿,或犯过的错误进行“反省”、“反思”或“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等等,都是过去时间取向的表现。

“性本善”使中国人在时间上向后看,向后看意味着向善的本性复归,这就是中国人在时间取向上采取向后看的原因。

西方的时间观属于线式时间观念,时间好比一条直线,是一种线性的单向持续运动,时间是“流逝、前行”。

在西方人眼里,复归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向前超越才有希望,因此在时间取向上,西方是未来取向,即一去不复返的线式前进取向。

这也是西方人倾向于变化,喜欢求异求新的原因所在。

东西方的时间观念是有很大差别的。

在时间上,中国人以过去取向为卞,重视过去发生的事情。

人们做什么,首先要考虑过去做过此事没有,有什么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等等。

而就连今天做得如何,也往往以过去为标准,因此循规蹈矩己成为一种社会规范,与此密切相关的是人们崇拜祖宗、敬老尊师、重经验、重年龄,因为这些都与过去相联系。

过去的时间取向,凡事都看过去如何的观念,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与中国文化的时间取向相反,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一切着眼于未来,所以未来取向是他们重要的价值观念。

对他们而言,回归过去如同走向“原罪”,因此后退是没有出路的。

他们对日前也不太重视,他们所重视的是近期的未来。

由于未来取向的影响,西方人很少循规蹈矩,也不相信命运,因此他们把精力和努力都放在实现近期的规划和理想上面。

种在西方的异国他乡学习、居住过或常与西方人打交道的人都有很深的体会:文化不同的人们对时间的态度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其表现在于如何使用时间。

虽然东西方在使用时间的方式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相对来说,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使用时间比较随意,灵活性强;而美国人受制于时间。

中国人是时间的主人,而美国人是时间的奴隶。

中国人在使用时间时,可以比较自由地支配时间,包括改变时间的原来顺序。

中国人赴约和探望朋友常说的“别着急”、“不见不散”就意味着时间可以拖延。

虽也有“一寸光阴一寸金”之说,但却很少有人付诸实践。

难怪有人讲,中国人在时间方面最富有。

然而,时间对美国人来说是珍贵而固定的一条直线。

他们使用时间十分精确,时刻都有一种时间“紧缺”意识,凡事都要做到准确无误。

如开会、上课和赴宴等,说儿点儿分到,必须儿点儿分到,决不提前或拖后。

一般情况下,美国人受时钟“铁碗”的控制,时刻表操纵他们做于}一么,不做于}一么,先做于}一么,后做子卜么。

与人约会必须先打招呼.重大聚会必须提前预约。

当你预约某人时,如果他同意赴约,他就会把它写在日程表上。

或当你邀请某人时,他会说“我需要看一下我妻子的日程表,看她是否有于}一么安排”等。

西方人常把时间和金钱相提并论,认为能与金钱相媲美的就是时间。

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在大多数时间内,时间和金钱永远是人类生存基本问题中最紧缺和最珍贵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