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之东西方价值观差异

合集下载

论述东西方在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论述东西方在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1.论述东西方在价值观方面的差异1)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汉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

天人合一,在世界很多高级宗教中都有这类观念,并且有详细系统的修行方法。

西方世界观认为,宇宙万物乃上帝凭借“自由意志”,花了六天时间创造出来的,“造物主”与“被造物””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这个神圣而绝对的真理,只能由“先知”按照上帝启示,被“先验发现”出来,而不是“经验发明”出来。

西方人生观认为,所谓的人生意义,不过完成上帝赋予人的神圣使命。

2)人对“变化”的态度东方人求变,当你面对不断变化发展且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代社会,想有所成就,却感觉迷茫无助之时该如何选择?在进与退、输与赢的关口,你当然会选择“进”与“赢”。

如何追求到“变”这一重要的社会生存技能,为你释疑解惑,拓展成功的思路,打开胜利的大门,让你顺利走向“赢”的彼岸。

“求稳思维”指的是在面对危机或者该出击的情况下犹豫不决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消极的思维方式,开拓精神不够或者错失良机。

干事创业需要积极稳妥、周密审慎、老成谋国。

3)动与静中西文化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区别,在于中国文化的“心”与西方文化的“行”。

正如牟先生所说,中国文化重视内在修养而西方文化重视外在知识。

修身必要养心,而知与行需并驾齐驱,从而构成了中西文化对于世界的不同相处方式。

西方人把人与自然看做是分离的两个世界,他们有别于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不同于中国文化中“道”与“仁”从天而降,贯注下来,与万物同一的境界,而抽象出概念、逻辑、上帝等形而上的悬空体,纵使人们奋力的跳跃也无法真正的触碰高高在上之物。

4)人之天性观人之初,性本善抑或性本恶?这是人类文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以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为视角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以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为视角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以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为视角近年来,全球化的进程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尤为关键。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首先,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认为,不同文化在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女角色的分工、不确定性规避和长期短期导向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在权力距离方面,西方文化通常倾向于较小的权力距离,比如欧美国家,而中国等东方文化则更倾向于较大的权力距离。

这意味着西方文化更加注重平等和个人权利,而东方文化则更加尊重长幼有序和权威。

其次,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另一个重要的文化差异维度。

西方文化普遍倾向于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个人权利。

相反,东方文化倾向于集体主义,注重团队合作和社区意识。

这种差异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能体现出来。

比如,西方人更加注重个人的自我实现和个人空间,而东方人更注重与他人的关系和社会团体的稳定。

男女角色的分工也是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

在西方社会,男女平等的观念很普遍,男女在就业、家庭和社会地位等方面享有相对的平等。

而在东方文化中,男女角色的分工往往更加传统和明确,男性主导社会和家庭的决策,女性则承担起照顾家庭和子女的责任。

不确定性规避是另一个与文化相关的差异。

西方文化通常更加接受不确定性,并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和风险。

相比之下,东方文化更加注重稳定和安全,并倾向于避免不确定和风险。

最后,长期短期导向是文化差异的另一个维度。

长期导向的文化更加注重未来、节制和远见,而短期导向的文化则更注重当下和即时满足。

中国文化倾向于长期导向,注重家族和社会的延续;而西方文化通常倾向于短期导向,追求即时的成功和满足。

这些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中提到的差异只是一部分,且并不是所有文化都与这些差异完全吻合,但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摘要】中西方价值观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挑战之一。

文化背景对个体的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中西方主要在家庭观念、人际关系以及态度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造成沟通困难和不必要的冲突。

了解和尊重对方的价值观是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关键。

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挑战,需要采取有效的沟通策略,如倾听、表达尊重、包容和灵活应对。

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理解,促进全球化时代的和谐发展。

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和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西方价值观差异、跨文化交际、文化背景、主要差异、影响、挑战、应对策略、融合、调适、沟通技巧、尊重、包容、能力、文化交流、理解1. 引言1.1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是世界上两大文化体系之一,包含了不同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在跨文化交际中,这些价值观的差异往往会导致沟通障碍和误解。

深入了解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至关重要。

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和价值观念。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被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被视为重要。

而在中国文化中,集体主义更受重视,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和责任。

这种差异导致了中西方在人际关系、权利观念、时间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这些价值观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带来许多挑战。

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语言障碍、非语言沟通不当、文化误解等问题。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人们需要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倾听对方的观点,保持开放的心态。

通过文化融合和价值观调适,中西方的跨文化交际可以更加顺畅和有效。

通过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可以实现更好的沟通和合作。

在这个过程中,尊重和包容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沟通技巧则是实现文化交流的关键。

2. 正文2.1 文化背景对价值观的影响文化背景对价值观的影响是跨文化交际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每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于价值观念的认知和看法。

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的表现

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的表现

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的表现跨文化交际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交流和互动,其中必然存在着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一、交际方式的差异中西方社会在交际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西方国家在交际中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和习惯用语。

中西方社会文化对待礼仪和礼貌的态度也不同。

在西方国家,人们非常注重个人主义、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往往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追求实用和效率。

而在中国,尤其是在社交场合,讲究礼貌和尊重,注重面子和礼节,往往需要用隐喻和象征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直接否定或伤害他人。

二、时间观念的差异时间观念对于每个人来说非常重要,但中西方社会对时间的理解和应用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认为是有限的资源,非常珍贵,需要高效利用。

人们往往比较看重时间的准确度和限制性,遵守时间的约定很重要。

而在中国,时间被认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更强调人际关系和人情味,时间的延伸和弹性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不那么强调准时和晚到的问题,而是注重情感沟通和信任的建立。

中西方社会的环境观念也存在很大差异。

在西方,人们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相对绿色环保的意识比较高。

而在中国,由于国内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尤其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

但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祖国观念、思想、观念和伦理观能够强化人们对环境质量的关注,也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

四、音乐节奏的差异语言和音乐在文化中都是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体现之一。

在西方音乐中,通常采用多重节奏和复杂节奏来传达不同的情感、情绪和主题。

而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常常运用简单的旋律和节奏来表达抒情和纯净的情感,强调音乐的自然和平和性。

跨文化交际之中西文化价值观对比

跨文化交际之中西文化价值观对比

E W E W W W E W E E W W
W E E E W W E E
四.中西价值观对比
外语系
0907班
이 문서는 나눔글꼴로 작성되었습니다. 설치하
1. “道德本位”与“知识本位” 2“群体本位”与“个体本 位”
外语系
3.求稳定与求变化 0907班
赵美佳 樊钟蔚 樊晓
4.尚做人与重做事 花
严复由于系统地学习和翻译了西方科学,直接地吸收了西学的思想精华,加之 中学根基深厚,他有能力观察到中西文明背后的人文因素。他精辟地论道: 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 而西人以共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多忌讳,而西人重讥评。其于财 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娱;其接物也,中国 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西人乐简易。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 西人尊新知。其于祸灾也,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 他又说: 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过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 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 疆,既胜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政化之极则。 严复通过中西文明比较,指出中西两种不同社会结构,两种不同精神文化的 对立。而两种不同精神文化对立的根本原因在于两个民族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民族 性格等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文化体系造成的。
青 衣
5.性本善与性本恶
1.道德本位与知识本位
vs
青衣
2012.03.15
道德本位
综观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发展轨迹,“道德 本位 ”的价值取向在中国随处可见。这种观点 认为,道德是人生的本质,也是生命价值的体现。 只有把道德作为直接目的,才是道义人生,而没 有道德目的,就失去了做人的准则和规范。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跨文化交际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它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中西方文化差异广泛存在于语言、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方面,对跨文化交际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语言差异、价值观差异和行为模式差异三个方面讨论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首先,语言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之一、语言反映了文化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沟通习惯。

中西方的语言差异在语音、文法和词汇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文是一种象形文字,强调对上下文的依赖,而英语则是一种拼音文字,强调语义和逻辑的准确性。

这种差异导致了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困惑。

比如,在商务会谈中,中方谈判者可能更倾向于使用隐蔽、间接的语言表达方式,而西方谈判者习惯于直接、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差异需要双方的理解和适应,才能有效地进行沟通。

其次,价值观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

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方注重团队合作、家庭感情和社会秩序,西方更加重视个人自由、竞争和个人权利。

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导致误解和冲突。

例如,在商务谈判中,西方方面可能会强调个人利益和竞争,而中方方面更注重合作和共赢。

这种价值观差异可能导致双方在商务谈判中的理解不一致和合作的困难。

因此,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是实现有效跨文化交流的关键。

最后,行为模式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另一个显著影响。

中西方在行为习惯、礼仪规范和交际方式上存在差异。

例如,在社交场合,中方可能更注重面子和社交禁忌,而西方则更注重个人自由和表达。

这些差异可能导致在交流中的误解和冲突。

此外,中方可能更注重非语言交流,比如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和姿态,而西方则更注重语言表达。

这种行为模式差异需要双方的互相理解和适应,才能促进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总结起来,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语言差异、价值观差异和行为模式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方面,它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导致误解、冲突和困惑。

跨文化交际中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推进,跨文化交际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文化大国,其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尤为显著。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跨文化交际中中美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以期为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好交流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首先将对中美两国的文化价值观进行概述,包括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独立与依赖、竞争与合作等方面的差异。

随后,文章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如何克服文化价值观差异带来的障碍,促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跨文化交际的实践者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同时也为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搭建起一座坚实的桥梁。

二、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的表现在跨文化交际中,中美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体现在诸多方面,这些差异在日常交往、社会行为、思维模式以及价值取向上都有明显的表现。

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上,美国文化倾向于个人主义,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鼓励独立思考和自主行动。

个人在美国社会中被视为最重要的单位,个人的成就和价值往往被放在首位。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则更强调集体主义,重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个人的行为和决策往往需要考虑到集体的利益。

在权力距离上,美国文化倾向于低权力距离,即人们更倾向于平等和民主,尊重他人的观点,强调团队合作和共同参与。

而在中国文化中,高权力距离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人们往往尊重权威和传统,对领导者和长辈的决策持有高度的信任和尊重。

再次,对于不确定性的态度上,美国文化倾向于鼓励冒险和创新,对于不确定性和未知的事物持开放和探索的态度。

而在中国文化中,由于强调稳定和安全,人们往往对未知的事物持有谨慎和保守的态度。

在性别角色上,美国文化更加强调性别平等,鼓励女性追求自己的事业和梦想,男性也被期望在家庭中扮演更加平等的角色。

而在中国文化中,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男性被期望在职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女性则更多地承担家庭责任。

东西方文化差异性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分析

东西方文化差异性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分析

| 中外互鉴东西方文化差异性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分析□蒋海如/文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和重要。

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新时代传媒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解决好跨文化交流问题,首先应看到文化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在现实的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

他们将自己熟悉的、习惯性的做法,视为最正确的、理所当然的思考和行动,并且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情况下,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凌驾于其他的文化模式之上。

这一文化的认识偏见,往往导致跨文化交流困难重重,妨碍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应先搞清楚文化的差异性给跨文化交流带来的堵点在哪里,而后才能有的放矢地传播好中国声音。

1 价值观念差异是跨文化交流的主要矛盾文化是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及其成果的积累和延续。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最深层的文化,它由人们的行为导向和对事物的态度所体现,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内在动力。

所谓价值观,通俗来讲就是判断是非好坏的标准。

价值观念决定了人们对于自己行动好坏、对错的看法。

由于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因此,对于事物的认识也会有很大的差别。

在同一文化价值观下,人们在行为上会表现出相似的态度,而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在行为上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遇到了一些问题,通常是由于两种价值观念的冲突所引起的。

一般而言,中西文化的价值观不同,体现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上。

一直以来中国文化都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从国家到民族到集体,再到个人,在个人和集体之间的矛盾中,个人的利益常常要服从集体的利益。

而西方则强调“个人主义”,认为人的独立性是最为重要的,强调个体的自由与独立自主,强调自我的支配与自我控制,不受外界的制约,反对权力支配个体。

在不同文化价值观念潜移默化作用下,中国人之间形成了往往是相互帮助,相互扶持的关系,口中较多说的也是“我们”;而西方人则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体为中心、以个体竞争、以个体经验为主,他们的文化是以“我”为主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交际之东西方价值观差异
“摘要”(关键词“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自然或自发状态下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作用。

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所以东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形成了东西方人不同的文化形态,教育方式等。

伴随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趋密切,东西方价值观差异也在不断碰撞,民族与民族间的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也必然存在。

在地理上两条人们臆造的经线把地球划成了东西半球,或许这样的划分太过粗略,东西方的差异不能从这完整的体现。

但地理位置的差别也是东西方价值观差异的部分原因,这就是所谓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最浅显的差异莫过于西方人白皮肤,东方人黄皮肤,这就是地区差异造成的。

引言: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最主要体现在文化上,对中国思维方式影响最大的有三种哲学:儒家、道家和佛教.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

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对中国以及东方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儒家思想是东亚地区的基本文化信仰。

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正统思想,主要在于其理论本身宣扬天人感应,道德规范,提出大一统,迎合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文化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

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专制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西方文化起源于希腊和古罗马,西方文化源头的希腊理性和艺术、希伯来宗教、罗马法律,以及汇成西方文化之流的中世纪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都是西方文化的发展动力。

文艺复兴发生于14—17世纪的欧洲,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社会主流思潮的核心。

其性质是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启蒙
运动于17,18世纪最早出现在英国,法国的启蒙运动是其高潮。

其主要主张是批评专制王权和封建等级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自由主义思潮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反对社会革命,主张改良。

欧美国家的哲学背景是亚里士多德严密的形式逻辑,以及从后来的l6世纪到l8世纪的弥漫欧洲的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强调科学的试验,注重形式论证。

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形态的外露以及形式上的完整,因而英美国家的人更重视表达的确切性,很难理解中国人的含蓄。

如果说东方文化是整体文化,那么西方文化便是个体文化。

整体文化和个体文化都是提高社会系统功效的重要因素,因此它们是互补的,是可以融合的。

以西方自由化为文化背景的资本主义社会与东方以整体化为文化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从提高社会系统功效的角度来看,两者也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

正确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是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文化基础。

文化格格不入的国家之间很难实现经济一体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需要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

这是由于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是互动的。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过程。

正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促进、互相推动、使人类逐步向和谐世界发展。

东西方的文化不同,自然教育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自古以来就存在。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运动的兴起和国门被列强打开后。

国人开始瞩目西方教育的另一种景观。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对中西方教育差别的讨论更为深刻。

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

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

而中国家长则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

目前社会上,中国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子女的经验,守着陈旧、落后、错误的教育观念,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比较普遍,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已经刻不容缓。

在中国,父母关心孩子的事,如帮助孩子洗衣服、整理卧室是很多的,或许中国父母应该像外国家长们学习。

在瑞士,父母从小就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对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

这样做,一方面锻炼了劳动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这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当佣人。

在德国,家长从不包代替孩子的事情。

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

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在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
通过劳动获得。

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去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

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在养老院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来挣自己的学费。

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

别人问为什么,父母说:“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教育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坚实基础,什么样的教育培养出什么样的国家栋梁。

对于某些教育理念我们应该像西方学习,实践出真知,在学习实践中要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了解东西方的价值观差异,有助于解决在不同文化交际中存在差异意识和差异思维方式带来的不便,帮助我们在不同文化交际中预测对方的交际行为,从而提高交际效率。

东西方差异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在面对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时不能用形而上学的观点去看待它,应该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

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东西方的价值观差异也不例外,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事物如实的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只有不断探索东西方的差异,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完善我们的知识构成,东西方才能更好的实现最优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