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感官分析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食品感官鉴定知识点总结

食品感官鉴定知识点总结

食品感官鉴定知识点总结一、食品感官鉴定的基本原理1. 食品感官鉴定的基本原理食品感官鉴定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人的感官对食品进行观察、嗅闻、尝试来判断食品的品质和特性。

通过对食品外观、气味、味道等特征的判断,从而对食品的品质进行评价。

2. 食品感官鉴定的特点食品感官鉴定具有直观、真实、可靠的特点,因为人的感官直接接触食品,可以对食品的各种特性进行判断。

同时,食品感官鉴定还具有综合、全面、客观的特点,因为在鉴定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单一感官的判断,还要综合考虑各种感官的判断结果。

3. 食品感官鉴定的应用食品感官鉴定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质量监控、产品研发、市场调研等领域。

通过食品感官鉴定可以及时了解食品的品质和特性,帮助企业改进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食品感官鉴定的方法1. 食品外观观察食品外观观察是食品感官鉴定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观察食品的形状、颜色、质地等外观特征,来判断食品的新鲜度、成熟度、质量等。

比如,观察水果的颜色是否鲜艳、果皮是否有伤痕,观察面包的表面是否有鼓起、裂口等。

2. 食品气味鉴定食品的气味是食品感官鉴定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嗅闻食品的气味来判断食品的新鲜度、风味等。

比如,通过嗅闻牛奶的气味来判断是否变质,通过嗅闻咖啡的香气来判断其烘焙程度等。

3. 食品味道鉴定食品味道鉴定是食品感官鉴定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尝试食品的味道来判断食品的口感、风味、营养价值等。

比如,通过品尝蔬菜的口感来判断是否鲜脆、通过品尝肉类的味道来判断是否鲜美等。

4. 食品触感鉴定食品的触感也是食品感官鉴定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触摸食品的质地、弹性、湿润度等特征来判断食品的口感和质量。

比如,通过触摸面包的表面来判断其韧性,通过手感来判断水果的成熟度等。

5. 食品听觉鉴定食品的听觉也可以成为食品感官鉴定的一种方法。

比如,水果的撞击声是否清脆,炸饼发出的声音是否松脆等。

6. 食品感官鉴定的综合方法在实际的食品感官鉴定过程中,通常会综合运用以上各种方法,通过对食品的外观、气味、味道、触感、听觉等特征的综合判断,来对食品的品质和特性进行综合评价。

感官分析基础知识一

感官分析基础知识一

三、感官评定内容
感官评定条件
是以人的感觉为基础,通过感官评价物品的各种 性后,再经统计分析而获得客观结果的试验方法。 感官评定后过程中,其结果受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的影响客观条件包括外部环境条件和样品的制备,主观条件则涉 及到参与感官评定试验人员的基本条件和素质。 外部环境影响条件、参与试验的评价员、样品制备 是感官评定试验得以顺利进行并获得理想结果的三个必备要素。 只有在控制得当的外部环境条件中,经过精心制备的 样品和参与试验的评价员的密切配合,才能取得可靠而重现性强 的客观评定结果。
差别检验
5. “A”-“非A”检验 主要适用于评价那些具有各种不同外观或留有持久后味的 样品。 优点:特别适用于无法取得完全类似样品的差别检验。其 操作要点是,首先将对照样品“A”反复提供给评价员,直到 评价员可以识别它为止,然后每次随机给出一个可能是或 “A”非“A”的样品,要求评价员辨别。 缺点:提供样品应有适当的时间间隔,并且一次评价的样 品不宜过多。该法也可用于评价员的记忆培训。
感官评定环境的控制
试验区环境条件 试验室的微气候 外界干扰
感官评定样品的控制
样品是感官评定的受体,样品制备的方式 及制备好的样品呈送至鉴评人员的方式,对感官评定 试验能否获得准确而可靠的结果有重要影响。在感官 评定试验中,必须规定样品制备的要求和控制样品制 备及呈送过程中的各种外部影响。
样品制备区 感官评定试验样品的场所。该区域应靠近试验区,但又要避免评 价人员进入试验区时经过制备区看到所制备的各种样品和嗅到气味 后产生的影响,也应该防止制备样品时气味传入试验区。 样品制备区的环境条件除应满足试验区样品制备的要求外,还应 充分重视样品制备区的通风性能,以防止制备过程中样品的气味传 入试验区。 样品制备区应与试验区相邻,使感官鉴别人员进入试验区时不能 通过样品制备区,样品制备区所使用的器皿、用具和设施都应无气 味。样品制备区还应配备贮藏设施,能存放样品,试验器皿和用具。 根据需要还可配备 一定的办公用具。

食品感官评价基础人类的感觉

食品感官评价基础人类的感觉

A
60
(1)疾病的影响
➢ 身体患某些疾病或异常时,会导致失味、味觉迟 钝或变味。由于疾病而引起的味觉变化有些是暂 时性的,待病恢复后味觉可以恢复正常,有些则 是永久性的变化。
➢ 在患某些疾病时,味觉会发生变化。从某种意义 讲,味觉的敏感性取决于身体的需求状况。
A
61
(2)饥饿和睡眠的影响
• 人处在饥饿状态下会提高味觉敏感性。 • 饥饿对味觉敏感性有一定影响,但是对于喜好性却
A
67
• 鼻腔是人类感受气味的嗅觉器官。在鼻腔的上部有一块对气味异常敏感的区 域,称为嗅感区或嗅裂。嗅感区内的嗅粘膜是嗅觉感受体。
A
68
1、 嗅 觉 的 解 剖 学
A
69
A
70
A
71
2、嗅觉的产生:
A
72
3、气味 odour
• 嗅觉器官感受到的感官特性
A
73
食品的气味形成
• 生物合成 • 直接酶作用 • 氧化作用 • 高温分解或发酵作用 • 添加香料 • 腐败变质
A
15
相乘作用
•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同时施加时,感觉水平超出每种刺激单独作用效 果的叠加的现象称为相乘作用。
A
16
阻碍作用
• 当某种刺激的存在阻碍了对另一种刺激的感觉时称为阻碍作用。
A
17
掩蔽现象
• 同时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时,降低了其中某种刺激的强度或使该刺激 的感觉发生改变的现象。
④ 变调现象 如刚吃过中药,接着喝白开水,感到水 有些甜味,这就称为变调现象。先吃甜食,接着饮 酒,感到酒似乎有点苦味,所以,宴席在安排菜肴 的顺序上,总是先清淡,再味道稍重,最后安排甜 食。这样可使人能充分感受美味佳肴的味道。

食品感官鉴定知识点

食品感官鉴定知识点

一,绪论1.感官鉴定技术是随着三点检验法的提出而发展起来的2.首个专业介绍感官知识感官技术应用的期刊叫做《感官研究》3.感官简评方法和理化分析之间的关系1.感官质量指标是理化、卫生质量的综合反映直观表现2.感官指标通常具有否决性3.理化质量和卫生质量作为内在质量指标构成感官质量的骨架,是塑造感官质量的物质基础4.当前的理化分析能不能代替感官简评为什么?答不能主要原因如下1.理化分析方法操作复杂,费时费钱,不及感官分析方法简便实用2.一般理化分析方法还达不到感官方法的灵敏度3.用感官感知的产品性状,其理化性质尚不明了4.还没有开发出能够完全替代感官分析的合适的理化分析方法5测试仪器一般价格昂贵,而且仪器测试具有较强的专一性,仅限于有限指标的测定,很难获得感官分析的综合评价效果二感官的基础知识1.感觉的概念感觉客观事物的不同特性在人脑中引起的反应。

感觉阈指感官或感受体对所能接受范围的上下限和对这个范围内最微小变化感觉的灵敏程度差别阈指感官所能感受到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差别阈不是一个恒定值,它会随一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阈上刺激高于上限值的刺激阈下刺激低于下限值的刺激绝对阈以产生一种感觉的最低刺激量为下限,到导致感觉消失的最高刺激量为上限的一个范围值2.感觉的分类五大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3.四种基本味道酸甜苦咸4.感官的六个主要特征1、对周围环境和肌体内部的化学和物理变化非常敏感2.一种感官只能接受和识别一种刺激3.只有刺激量在一定范围内才会对感官产生作用4.某种刺激,连续施加到感官上一段时间后感光会产生疲劳,适应现象,感觉灵敏度随之明显下降5.心理作用对感官识别刺激有影响6.不同感官在接受信息时,会相互影响5.影响感觉的因素有五点:疲劳现象对比现象变调现象相乘作用阻碍作用6.其中生理因素即五种现象五个名词解释1.对比增强当两个刺激同时或连续作用于同一个感受器官时,由于一个刺激的存在,造成另一个刺激增强的现象,称为对比增强现象2.对比减弱若一种刺激的存在,减弱了另一种刺激,成为对比减弱现象3.阻碍作用某种刺激的存在阻碍了对另一种刺激的感觉4.相乘作用当两种刺激或两种以上刺激同时施加时,感觉水平超出每种刺激单独作用效果叠加的现象。

食品感官鉴定知识点

食品感官鉴定知识点

一,绪论1.感官鉴定技术是随着三点检验法的提出而发展起来的2.首个专业介绍感官知识感官技术应用的期刊叫做《感官研究》3.感官简评方法和理化分析之间的关系1.感官质量指标是理化、卫生质量的综合反映直观表现2.感官指标通常具有否决性3.理化质量和卫生质量作为内在质量指标构成感官质量的骨架,是塑造感官质量的物质基础4.当前的理化分析能不能代替感官简评为什么?答不能主要原因如下1.理化分析方法操作复杂,费时费钱,不及感官分析方法简便实用2.一般理化分析方法还达不到感官方法的灵敏度3.用感官感知的产品性状,其理化性质尚不明了4.还没有开发出能够完全替代感官分析的合适的理化分析方法5测试仪器一般价格昂贵,而且仪器测试具有较强的专一性,仅限于有限指标的测定,很难获得感官分析的综合评价效果二感官的基础知识1.感觉的概念感觉客观事物的不同特性在人脑中引起的反应。

感觉阈指感官或感受体对所能接受范围的上下限和对这个范围内最微小变化感觉的灵敏程度差别阈指感官所能感受到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差别阈不是一个恒定值,它会随一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阈上刺激高于上限值的刺激阈下刺激低于下限值的刺激绝对阈以产生一种感觉的最低刺激量为下限,到导致感觉消失的最高刺激量为上限的一个范围值2.感觉的分类五大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3.四种基本味道酸甜苦咸4.感官的六个主要特征1、对周围环境和肌体内部的化学和物理变化非常敏感2.一种感官只能接受和识别一种刺激3.只有刺激量在一定范围内才会对感官产生作用4.某种刺激,连续施加到感官上一段时间后感光会产生疲劳,适应现象,感觉灵敏度随之明显下降5.心理作用对感官识别刺激有影响6.不同感官在接受信息时,会相互影响5.影响感觉的因素有五点:疲劳现象对比现象变调现象相乘作用阻碍作用6.其中生理因素即五种现象五个名词解释1.对比增强当两个刺激同时或连续作用于同一个感受器官时,由于一个刺激的存在,造成另一个刺激增强的现象,称为对比增强现象2.对比减弱若一种刺激的存在,减弱了另一种刺激,成为对比减弱现象3.阻碍作用某种刺激的存在阻碍了对另一种刺激的感觉4.相乘作用当两种刺激或两种以上刺激同时施加时,感觉水平超出每种刺激单独作用效果叠加的现象。

《食品感官分析》课件

《食品感官分析》课件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提高自己 的感官分析能力。
实践操作与实验
建议学生多进行实践操作和实验,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感官分析的 方法和技巧。
持续学习与提升
期望学生能够持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感官分析能力,不断更新知 识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THANKS
THANK YOU FOR YOHale Waihona Puke R WATCHING配方优化
食品配比
通过感官分析,确定不同原料的配比 ,以达到最佳的感官效果。
通过感官分析,对食品配方进行优化 ,提高产品的口感、风味和质构,满 足消费者需求。
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产品质量评估
通过感官分析,对生产过程中的 产品进行质量评估,确保产品质
量符合标准。
缺陷识别
通过感官分析,识别产品中存在的 缺陷、问题和不良风味,及时发现 并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问题。
据。
05
食品感官分析的未来发展
技术进步对感官分析的影响
自动化与机器人技术
提高感官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减少人为误差。
大数据分析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大量感官数据进行分析,挖掘更深层次的信息。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实现自动化感官评价,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新的分析方法与技术
电子鼻、电子舌
模拟人类感官,用于快速检测食品质量。
过程控制
通过感官分析,对生产过程进行监 控和调整,确保产品质量稳定。
在市场研究中的应用
消费者偏好研究
通过感官分析,了解消费者对不 同产品的口感、风味和质构的偏 好,为产品定位和市场推广提供
依据。
市场测试
通过感官分析,对新上市的产品 进行市场测试,了解消费者对产

食品质量的感官检验

食品质量的感官检验
感官检验是一种主观的评价方法,因 为不同的人对同一种食品的感受可能 会有所不同。
感官检验的重要性
食品质量与安全
01
通过感官检验可以快速检测出食品的质量问题,如变质、异味
等,从而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
消费者满意度
02
感官检验可以帮助了解消费者对食品的接受程度和满意度,为
产品改进和市场推广提供依据。
生产过程控制
目的和意义
目的
通过感官检验对食品质量进行客观、 准确的评价,为食品生产、加工、销 售等环节提供参考依据,保障消费者 权益。
意义
感官检验具有快速、简便、低成本等 优势,能够及时发现食品质量问题, 提高食品安全性,促进食品产业的健 康发展。
02 感官检验基础知识
感官检验的定义
感官检验是指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如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 对食品的外观、气味、口感和质地等 方面进行检测和评价的方法。
展望
01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感官检验将发挥越来越 重要的作用。
02
未来,感官检验技术将不断发展和完善,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减少个体差异和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
03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可以借助这些技术手段 对感官检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高评估效率和精度。
度、酸度等。
03 食品质量感官检验方法
检验准备
01
02
03
04
确定检验目的
明确检验目的,以便选择合适 的检验方法、制定检验计划和
评价标准。
选择检验人员
选择具备一定感官分析经验和 资质的检验人员,确保检验结
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准备检验样品
准备足够数量的代表性样品, 确保样品的数量、质量和均匀

食品感官检测复习重点

食品感官检测复习重点

1、感官评价的定义:感官评价是用于唤起、测量、分析、解释通过视觉、嗅觉、味觉、听觉和触觉而感知到的食品特征或者性质的一种科学方法。

2、唤起:指在一定的控制条件下,制备和处理样品,以使偏见因素最小。

测量:指通过采集数据在产品和人感知之间建立起合理的、特定的联系。

分析: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评价。

解释:指对结果的解释,它是基于数据、分析所做出的合理判断。

3、三类感官评价方法品评员特征方法名称核心问题检验类型差别检验产品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分析经过筛选有时经过训练分析经过筛选经过训练描述分析产品的某项感官特征如何情感实验喜好哪种产品或对产品偏爱不需筛选未经训练的喜好程度如何4、人作为仪器的特点不一致性:不同个体之间存在感觉差异,对同一事物有不同反应;不稳定性:不稳定性:同一个体在不同情况下,其感觉也有差异;易受干扰;心情、时间、环境;周遭状况、过去经历、对所测项目熟悉程度5、执行一项感官检验,需要完成的任务:(1)项目目标的确定;(2)实验目标的确定;(3)样品的筛选;(4)实验设计:实验方法、人员培训、问卷设计、样品准备和呈送、数据分析方法;(5)实验实施;(6)分析数据;(7)解释结果。

6、感官因素:(一)外观(二)气味/香气/香味(三)均匀性和质地(四)风味(五)声音7、外观通常包括:颜色、大小和形状、表面质地、透明度、充气(CO)情况。

2风味:对口腔中的产品通过化学感应而获得的印象;包括香气、味道、化学感觉因素等香气:由口腔中的食品逸出的挥发性成分所引起的通过鼻腔获得的嗅觉感受;味道:由口腔中溶解的物质所引起的通过咀嚼获得的味觉感受;三叉神经感也叫化学感觉,是口腔和鼻腔黏膜内的神经末端所感知到的刺激感或侵入感;8、味觉的产生:口腔内味蕾对味道刺激的感觉。

味觉的特性:①适应性:在持续刺激的条件下反应的降低;②部分抑制或相互掩盖:不同味道的混合抑制作用;③增强效应或相乘效应:混合后的味觉强度的增强;④抑制解除作用:混合物的相互影响与味觉适应相结合时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感官分析基础知识
1.食品感官检验的概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0221.1--88《感官分析术语》,感官分析(感官评价、感官检验、感官检查)定义为用感觉器官检查产品的感官特性。

感官特性是由感觉器官感知的产品特性。

2.感觉的基本概念
根据C-B10221.1--88,先来认识几个概念。

①感受器——感觉器官的某一部分,它对特定的刺激产生反应。

如眼、鼻、舌。

②刺激——能兴奋感受器的因素。

③阈值——阈,在字典中指界限、范围的意思。

这里指用统计的方法对一系列感觉或评审进行测定所得到的跃迁点。

④刺激阈/觉察阈——引起感觉所需要的感官刺激的最小值。

这时不需要识别出是一种什么样的刺激。

通常,我们听不到一根针或线落到地上的声音,也觉察不到落在皮肤上的尘埃,因为刺激鼍太低不足以引起感觉。

⑤识别阈——感知到的可鉴别的感官刺激的最小值。

⑥差别闽——对刺激的强度可感觉到差别的最小值。

3.味觉
(1)味觉生理学味觉是可溶性呈味物质溶解在口腔中对味感受体进行刺激后产生的反应。

舌头并不是一个光滑均匀的表面。

舌头上隆起的部位称为乳头,是最重要的味感受器。

在乳头上分布有味蕾,大
部分分布在舌面的乳头上,小部分在软鄂、咽后和会厌。

每个乳头平均含有2~4个味蕾,味蕾由味觉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各个味蕾中的味觉细胞都有一根味毛(味神经),经味孑L伸入口腔。

当呈味物质刺激味毛时,味毛便把这种刺激通过神经纤维向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传递,使人产生味觉。

舌的不同部位对味觉分别有不同的敏感性,如舌的前部对甜味最敏感,舌尖和舌边缘对成味最敏感.靠腮的两边对酸味最敏感.舌根则对苦昧最敏感。

因此许多食物直至下咽才能感觉到苦味。

(2)四种基本味觉酸、甜、咸、苦是味感中的四种基本味道,其余都是混合的味觉。

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基本味觉和色彩的三原色相似.它们以不同的浓度和比例组合时就可形成自然界千差万别的各种味道。

除四种基本味外,鲜味、辣和金属味等也列入味觉之列。

但是有些学者认为这些不是真正的味觉.而町能是触觉、痛觉或者是味觉与触觉、嗅觉融合在一起产生的综合反应。

(3)味觉评价一般从食品滋味的正异、浓淡、持续长短来评价食品滋味的好坏。

滋味的正异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如果食品有异味或杂味.就意味着陔食品已腐败或有异物混入:滋味的浓淡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评价.并非越浓越好,浓淡适宜为好;滋味悠长的食品一般优于滋味维持时问短的食品.它使人回味无穷。

此外由于食品往往是多种味觉的综合体,还应注意味觉的关联和各种味觉互相影响.如味觉的对比效应、拮抗效应等。

(4)味的识别技术对于液体的样品,喝一小口试液含于L]中(勿咽下),作口腔运动使试液接触整个舌头,辨别味道后,吐出。

对于其他的样品,应细心咀嚼、品尝,然后吐出,用温水漱口。

(5)影响味觉的因素
①温度的影Ⅱ向温度对味觉的影响表现在味阈值的变化上。

感觉不同味道所需要的最适温度有明显差别。

如在四种基本味中.甜昧和酸味的最佳感觉温度在35~50℃,成味的最适感觉温度为18~35℃.而苫味则是10℃。

②介质的影响由于呈味物质只有在溶解状态下才能扩散到味感受体进而产生味觉.因此味觉也会受呈味物质所处介质的影响。

比如,四种基本味的呈味物质处于水溶液时最容易辨别,处1二胶体状介质时最难辨别。

③身体状态的影响
a.疾病的影n向:身体患疾病或发生异常时,会导致失昧、味觉迟钝或变味。

例如,人在患黄疸病的情况下.对苦昧的感觉明显下降甚至丧失。

这些由于疾病而引起的味觉变化有些是暂时性的.待病恢复后味觉可以恢复正常。

b.饥饿和睡眠影响:人处在饥饿状态下会提高味觉敏感性,有实验证明,四种基本味的敏感性上午l1:30达到最高.在进食后lh 内敏感性明显下降,降低的程度与所饮用食物的热量值有关。

c.年龄:年龄对味觉敏感性的影响主要发生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老年人经常抱怨没有食欲感及很多食物吃起来无味。

d.性别:对于咸、甜,女性比男性敏感,而对于酸味则男性比女性敏感。

4.嗅觉
(1)嗅觉的生理特点味觉的敏感器官是舌头,而嗅觉的敏感器官是鼻子,鼻腔的嗅区位于鼻腔的上部,嗅觉的嗅黏膜位于嗅区内,嗅觉的感受物位于嗅黏膜表面的嗅上皮内。

嗅上皮面积很小,却包含众多的嗅觉细胞。

具有气味或挥发性的物质通过空气进入嗅觉的敏感区域,气体被溶解、扩散和吸附后刺激嗅觉细胞,这种刺激传人大脑神经系统便引起嗅觉。

人们习惯于把令人喜爱的挥发物称为香气,令人厌恶的挥发物称为臭气。

(2)嗅技术嗅觉受体位于鼻腔最IJ-端的嗅上皮内,在正常的呼吸中吸入的空气并不倾向通过鼻腔卜.部。

带有气味物质的只能极少量而且缓慢地通入鼻腔嗅区,所以呼吸能感受到轻微的气味。

要使空气到达嗅区获得明显的嗅觉,就必须作适当用力的吸气,或煽动鼻翼作急促的呼吸,并且把头部稍微低下对准被嗅物质,使气味自下而上地通入鼻腔。

嗅技术并不适应所有气味物质,如一些能引起痛感的含辛辣成分的气体物质。

通常对同一气味物用嗅技术不超过三次,否则会引起适应或疲劳。

(3)气味识别——范氏试验一种气体物质不送人口中而在舌上被感觉出的技术。

首先用手捏住鼻孔.通过张口呼吸,然后把一个盛有气味物质的小瓶放在张开的口旁,迅速地吸入一口气并立即拿走/J、瓶,闭口,放开鼻孑L使气流通达鼻孔流出。

从而在舌上感觉到该物质。

这个试验广泛地应用于训练和扩展人们的嗅觉能力。

(4)香气的评价一般从食品香气的正异、强弱、持续长短等几方面评价。

香气包括食品原有的、加工后形成的特有的香气;如果香气不正.通常则认为食品不新鲜或已腐败变质,称为不正。

香气强弱也作为判断食品香气的好坏依据,有时香气太强反而使人生厌;一般放香氏的食品比放香短的食品优。

5.视觉
(1)视觉的产生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物体发出的光波在人眼球的视网膜上聚焦,形成物像,物像刺激视网膜上的感觉细胞,使细胞产生神经冲动,沿视神经传人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从而产生视觉。

视觉的强弱取决于光的波长和强度,能产生视觉的光刺激是波长在380~780nm范围的可见光。

而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眼睛对被观察物的感受性即敏感性不同。

在适当强度的光线作用下,人能分辨出不同的颜色,可以看清物体外形及细小的地方;但在较弱的光线作用下,只能看到物体的外形,而无色彩视觉,只有黑、白、灰的视觉。

(2)食品色泽的评价要评价食品的色泽的好坏,必须全面衡量和比较食品色泽的明度、饱和度、色调这三个色泽的基本特征。

色调对食品色泽的影响最大,只有当食品处于正常颜色范围内,才会使味觉、嗅觉在食品的鉴评上正常发挥。

如果某食品的色泽色调不是该食品特有的,说明该食品的品质低劣或不符合质量标准,如明度较高、有光泽、鲜红色的肉类为新鲜的。

看到发绿的肉,不用嗅,就可认定是变质的。

饱和度和食品的成熟度、新鲜度有关,成熟度较高的食品,其色泽往往较深,如番茄在成熟过程中由绿色转为橙色,再转为红色。

(3)颜色与饮食的心理、生理作用食品的色泽可能会影响人的饮食时的感受,如深红色的葡萄酒感觉比浅色的葡萄酒更甜;深棕色的咖啡感觉比浅棕色的咖啡苦味大;颜色浅的肥肉感觉比颜色深的肥肉更易产生油腻的感觉;看到发绿的肉,就感到恶心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