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的艺术》-工程一室201201
像达芬奇一样工作_第十章、创新,达·芬奇的激情之源

1.让创新拥抱工作达·芬奇决不是一个因循守旧的人,他不会给自己限定一个“框框”,也不会满足于被限制在前人的领域里,对于他来说,每件作品在开始创作之前都是0,他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把它描绘成他所希望的样子,而不是一味模仿。
“一个画家如果拿旁人的作品作自己的标准或者典范,那他画出来的画就没有什么价值可言;一个画家如果自己每一幅都是一个风格、一个模式,那他也不可能成为一名伟大的艺术家。
”这是达·芬奇对艺术家的理解,也是他对自己工作的要求。
所以达·芬奇每创作一件作品,都会引起轰动,都会给人全新的感觉。
《哺乳的圣母》创作于1885年,如今藏于列宁格勒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这幅表现人间真爱母性题材的作品一诞生就引起巨大反响,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人们感兴趣的不仅仅是画面上柔美、温合的慈母,天使般的圣子,画的背景更让人流连:过去类似题材画的背景往往都是阳光照耀下的美丽花园、庭院之类,而达·芬奇则出人意料地把背景画成了两扇窗,看似与画毫不相关,但隐隐约约又引人遐想,这两扇窗是象征着母亲和儿子心灵沟通的窗口?还是希望这幅画能够成为观众和画(或者说是作者)深层次交流的窗口呢?当然,作者什么也没有说,但又似乎通过这超越常规的构思在述说着什么。
“同一幅画中重复相同的姿态和表情是画家最大的弊病。
”不仅在整个画面的构思和表现上,达·芬奇力求与众不同、有所突破,而且在同一幅画的细节表现上,达·芬奇也要求有所变化,因此在他的作品里,你找不到重复的地方。
相反某些画家的作品,在细节的表现上都是在复制和模仿,在达·芬奇看来,这种死板的、或者说偷懒的工作方式是艺术的天敌。
但比较悲哀的是,当时代已经远离达·芬奇600年,这种达·芬奇所诟病的工作方式在艺术界,还有在日常的工作领域中仍然在蔓延,芸芸众生中很多人是完全在按照书本上的或者说是别人的经验在做事情(工作思路十几年不改变、同一种工作方法在不同的情况下被套用等等),权威、服从、复制、拷贝、模仿这些词被大量的滥用,反映出的是很多人的工作心态,对于他们来讲,他们懒得去追求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甚至是一丁点的改变,当然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没有能力去做一些创新。
《设计学概论》第七章 设计批评

设 计 概 论 | 第 七 章 设计批评
2
一、两者的范围与特征
设计批评的对象既可以是 设计现象又可以是具体的设计 品;设计创作的一切形式,包 括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以 及环境设计。 而设计批评者是设计的欣 赏者和使用者,批评的活动诉 诸文字、语言,也可以体现为 购买行为。
设计的批评对象及其主体
设 计 概 论 | 第 七 章 设计批评
设 计 概 论 | 第 七 章 设计批评
3
二、设计批评标准的历时性
设计批评的标准
工艺美术运动的批评标准: 工艺美术运动为机器产品提出了一个更高的标准,使工艺的价值延 伸到了设计领域。它以中世纪的手工业为楷模,以中世纪浪漫主义为设 计理想,与其时代机器大生产的社会现实背道而驰。 其批评标准也有矛盾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手工业可以缩小设计者、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之间的 距离,从观念上和生产上对设计品倾注更多的爱心; 另一方面,工业大生产意味着产品成本的降低和廉价商品。
设 计 概 论 | 第 七 章 设计批评
3
二、设计批评标准的历时性
设计批评的标准
后现代主义设计批评标准;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个设计批评的概念,始于70年代詹克斯 (Charles Jencks)发表的建筑理论。后现代主义的概念代表了人们对 现代主义的幻灭,人们已失去了对进步、理性、人类良心这些现代主义 信念的信心。 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批评将重点由机器和产品转移到了过程和人,消 费者的反应成为检验设计成功与否得决定因素。设计的“消费者化”与 灵活性已成为设计的必要特征和手段。为了适应各不相同的消费集团, 甚至为了满足个人爱好,机器大生产逐步地调整为灵活的可变生产系统, 市场研究成为设计不可或缺的环节。
设 计 概 论 | 第 七 章 设计批评
徐轶婧:“未完成”的家

堡 堡 塞廑 丝堡叁 剑重星 2星丕星 堡 建 堡进堡矍 二墼
没 错 ,家 就 是我 们 工 作 生活 的 延 伸 。我 和我 先 生 的创 意 工 作室 SANS 于 201 0年 创 立 ,对 设 计一 l 活 开放 、物 尽 其用 等 原则 。在 家庭 装 修 时 ,首先 根据 我 们的 生活 习 惯 ,确定 功能 布 局和 动线 ;再 确 的 材质 和做 法 ,三 合木 板 做橱 柜 家具 ,公 寓 旧墙 铲掉 墙 皮刷 清漆 ,新 增 隔断 刷 白色 乳胶 漆 ; 日光 灯 使 用 ,创 造不 同 场景 Bgt,T,境 光线 。有 了 这些 好 的基础 后 ,加 上过 去 几年 的 桌椅 板凳 旧木 箱 ,添 些绿 }j 个 舒适 的家 了 。同 时我 们也 为未 来 留出一 些可 能性 ,并不 是所 有的 角落 都 “设计 ”完了 。
蛀呈E _1 】 }j 眦-『l FPnRT
112
1I 『}
{ I
徐 轶 婧 :“未 完 成 ” 的 家
XU Yijing:Unfinished Home
采 访 /丁 夏 DING Xia 图片提供 /SANS
SANS (三思创意策划 )工作室 由徐轶 婧和 Neil 于 年 创办 。他们 将空 间
((佳医 二 认为-次攀蝗 堡旦生 多少2 羹蝗 量 鸶堡 堡 堂堡圈笪焦 至 堡 塞量否叁 垄 菱修 槌重薹 董 ,重董燕 蟹 变 面 i三要、欠 蝗 卫能丝2
设计类书单

中国部分:《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中国设计史》高丰《中国艺术设计史》夏燕靖《中国工艺美术史》徐思民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2《中国设计艺术史纲》朱和平著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3《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王荔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著安徽文艺出版社《中国设计理论辑要》郭廉夫著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7《设计史鉴》-审美、文化、技术、思想王琥著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0 《成器之道》尚刚《中国传统器具设计研究》王琥著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0《中国建筑史》梁思成著三联书店《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王荔著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5《中国现代设计观念史》沈榆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7西方部分:《外国工艺美术史》张夫也著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外国艺术设计史》邬烈炎、袁熙旸著《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李格尔著《世界现代设计史》《现代平面设计史》梁梅著《工业设计史》何人可著《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现代设计史》大卫瑞兹曼著王栩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平面设计编年史》史蒂文海勒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 《平面设计史》约翰娜德鲁克广西美术出版社《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佩夫斯纳著《世界工艺史》爱德华·卢西·史密斯《20世纪的设计》伍德汉姆《大设计》斯帕克《欲望之物——1750年以来的社会与设计》阿德里安·福蒂《设计问题》《设计文化》《设计问题:历史·理论·批评》《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2002年《世界设计史》[美] 维克多·马格林著2020年11月艺术方面:《艺术发展史》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4 《现代主义艺术二十讲》马永健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后现代主义艺术二十讲》马永健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后现代主义艺术谱系》岛子著重庆出版社 2001《西方美学史》朱光潜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1940年以来的艺术:艺术生存策略》乔纳森费恩伯格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艺术的故事》贡布里希著广西美术出版社《美的历程》作者: 李泽厚2002年现代设计理念与方法《IDEO,设计改变一切》作者:[美] 蒂姆•布朗(Tim Brown)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出版年: 2011年《设计中的设计》作者:[日] 原研哉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年: 2006年《设计的觉醒》作者:[日] 田中一光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2009年《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作者: [日] 杉浦康平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年: 2006年《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为真实的世界设计》维克多·帕帕奈克中信出版社 2012 《负建筑》《十宅论》隈研吾《中国古代设计事理学》柳冠中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设计史研究》杭间上海书画出版社《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设计》唐纳德诺曼中信出版社 2012《疾风迅雷》作者: 杉浦康平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年: 2006年《艺术与视知觉》作者: (美)阿恩海姆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年: 1998年《认知与设计:理解UI设计准则》作者:[美]约翰森(Jeff Johnson)著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今日文字设计》作者: 赫尔穆特·施密德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年: 2007年建筑类书籍:《走向新建筑》柯布西耶《建筑氛围》《思考的建筑》萃姆托《空间的诗学》Gaston Bachelard《街道的美学》《十宅论》《负建筑》《反造型》weiyanwu 《安藤忠雄论建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路易斯 I 康的空间构成》《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黑川雅之《勒柯布西耶的住宅空间构成》《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Francis D. K. Ching 《庇护所》《拼贴城市》《疯狂的纽约》雷姆库哈斯《居住的概念-走向图形建筑》《红不只是一种颜色》伯纳德屈米《城市建筑学》《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罗比特·文丘里《建筑诞生的时刻》平面设计史字体排印学《American Line Type Book》(《美国铅字排印书》)《Spécimen Général:Tome 1》(《通用字体样本:第一卷》)《Die Neue Typographie》(《新版面设计》)吉安·塔希萧尔特《Modern and Historial Typography》(《现代和历史上的字体排印》)埃莫·莱纳《The Letter as a Work of Art》(《文字作为艺术作品》)杰拉德·库特尔博士《Manuale Typographicum》(《字体排印手册》)赫尔曼·察普夫《The Encyclopaedia of Type Faces》(《字体百科全书》)W·特纳·贝里、A·F·约翰逊、W·P·加斯帕特《Alphabet Thesaurus Nine Thousand》(《字母辞典9000》)《An Atlas of Typeforms》(《字体图表集》)詹姆斯·萨顿,艾伦·巴特拉姆《Wood 2》《木活字体2》《American Wood Type:1828—1900》(《美国木活字体1828—1900》)罗布·罗伊·克里《Letraset》(《拉突雷塞》)《A Contructed Roman Alphabet》(《建构罗马字母表》)大卫·兰斯·戈因斯《Igarashi Alphabets》(《五十岚威畅字母表》)五十岚威畅《London's Handwriting》(《伦敦的书法》)科林·班克斯《Helvetica:Homage to a Typeface》(《向Helvetica字体致敬》)拉尔斯·穆勒资料读物《Handbook of Designs and Devices》(《设计和设备手册》)克拉伦斯·P·霍侬《Printed Ephemera》(《短期印刷物》)约翰·刘易斯《Semiologie Graphique》(《图形符号学》)雅格·伯汀《Letter and Image》(《字体与图片》)罗伯特·玛辛《Trade Marks & Symbols》(《世界商标与符号》)桑山弥三郎《Label Design》(《标签设计》)克劳德·亨伯特《Symbol Sourcebook》(《符号大全》)亨利·德雷夫斯《Handbook of Pictorial Symbols》(《图形符号手册》)鲁道夫·莫德利《Words and Buildings》(《文字与建筑》)乔克·金尼尔《The Dictionary of Visual Language》(《视觉语言词典》)菲利普·汤姆森、彼得·达文波特《Old Advertising Cuts from A—Z》(《老式广告插图A—Z》)查尔斯·斯宾塞·安德森《Today's Hieroglyphs》(《当代象形字图案》)汉斯·鲁道夫·鲁兹《Alphabets & Other Signs》(《字母及其他标志》)朱利安·罗森斯坦、梅·古丁(编辑)教科书《Layout in Advertising》(《广告设计》)威廉·艾迪生·德威金斯《Mise en Page》(《页面布局》)阿尔弗雷德·托尔默《Colour in Advertising》(《色彩在广告中的应用》)约瑟夫·宾德《Language of Vision》(《视觉语言》)乔治·凯佩斯《Vision in Motion》(《运动中的视觉》)拉斯洛·莫霍利—纳吉《The Graphic Artist and His Design Problems》(《平面艺术家和他的设计问题》)约瑟夫·穆勒—布罗克曼《Typography》(《字体排印学》)亚伦·伯恩斯《Typography:Basic Principles》(《字体排印的基本原理》)约翰·刘易斯《Graphic Design Manual》(《平面设计手册》)阿明·霍夫曼《Visual Presentation of Invisible Processes》(《不可见过程的视觉呈现》)安东·斯坦科夫斯基《Typography》(《字体排印学》)埃米尔·鲁德《A Sign Systems Manual》(《符号系统手册》)克罗斯比/弗莱彻/福布斯公司《Grid Systems in Graphic Design》(《平面设计的网格系统》)约瑟夫·穆勒—布罗克曼《The Visual Display of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量化信息的视觉呈现》)爱德华·R·塔夫特《Notes on Book Design》(《图书设计概述》)德里克·伯兹奥尔历史图书《The New Graphic Art》(《新平面艺术》)卡尔·格斯那﹑马库斯·卡特《Functional Graphic Design in the 20's》(《20年代的功能平面设计》)艾克哈特·纽曼《Pioneers of Modern Typography》(《现代字体排印先锋》)赫伯特·斯宾塞《Images of an Era》(《一个时代的图片》)约翰·加里甘、弥尔顿·格拉瑟、多尔·阿西顿、阿兰·高旺士《The Language of Graphics》(《平面设计语言》)爱德华·布兹—克利本、达尼埃勒·巴尼罗《A History of Graphic Design》(《平面设计史》)菲利普·B·梅格斯《Typography:When Who How》(《字体排印:何时、何人、何为》)弗里德里希·弗里德耳、尼古拉斯·奥特、伯纳德·斯丁《Graphic Styles》(《平面设计风格》)史蒂芬·海勒、西摩·切瓦斯特《Graphic Design: A Concise History》(《平面设计:一部简史》)理查德·霍利斯选集《Seven Designers Look at Trademark Design》(《7位设计师眼中的商标设计》)埃格博特·雅各布森(编辑)《Polski Plakat Filmowy》(《波兰电影海报》)塔德乌什·科瓦尔斯基(编辑)《Graphic Design:Visual Comparisons》(《平面设计:视觉比看看》)艾伦·弗莱彻、科林·福布斯、鲍勃·吉尔《Publicity and Graphic Design in the Chemical Industry》(《化学工业的公共宣传和平面设计》)汉斯·纽伯格《Design Coordination and Corporate Image》(《设计统合和企业标识》)弗雷德里克·亨利·凯·亨里翁、艾伦·帕金《Graphis Diagrams》(《图表设计》)沃特尔·赫德格(编辑)《Top Graphic Design》(《顶级平面设计》)弗雷德里克·亨利·凯·亨里翁《The Liberated Page》(《解放的页面》)赫伯特·斯宾塞(编辑)《Typography Now》(《当代字体排印》)爱德华·布兹—克利本、Why Not 设计公司、里克·鲍伊诺《Carouschka's Tickets》(《卡劳奇卡的纸质票据》)卡劳奇卡·斯特雷杰夫特、彼得·吉尔加尔德专题著作《Thoughts on Design》(《关于设计的思考》)保罗·兰德《Esposizioni e Mostre》(《展览和表现》)伊尔伯托·卡蒙尼《Visual Design in Action》(《动作的视觉设计》)拉吉斯拉夫·苏特纳尔《Love and Joy about Letters》(《爱字体,得欣喜》)本·沙恩《Milton Glaser:Graphic Design》(《米尔顿·格拉瑟:平面设计》米尔顿·格拉瑟《The Graphic Design of Yusaku Kamekura》(《龟仓雄策的平面设计》)龟仓雄策《Jan Tschichold:Typographer》(《吉安·塔希萧尔特:字体排印家》)拉里·麦克莱恩《The Art of Advertising》(《广告的艺术》)乔治·刘易斯、比尔·皮茨《The Complete Tadanori Yokoo》(《横尾忠则的作品全集》)横尾忠则《‘Walk Away René’》(《“走开,雷尼”》)乔治·哈迪、斯托姆·索格森《Living by Design》(《设计推动生活》)彼得·戈伯(编辑)《Forget All the Rules You Ever Learned about Graphic Design:Including the Ones in this Book》(《忘记你学过的关于平面设计的所有规则:包括这本书的这些》)鲍勃·吉尔《Lo Studio Boggeri:1933—1981》(《波杰利工作室:1933—1981》)布鲁诺·蒙古齐(编辑)《Paul Land: A Designer's Art》(《保罗·兰德作品集:设计师的艺术》)保罗·兰德《Herb Lubalin:Art Director,Graphic Designer and Typographer》(《赫布·鲁巴林:艺术总监、平面设计师、字体排印师》)格特鲁德·斯奈德、艾伦·匹柯利克《Cassandre》(《卡桑德拉》)亨利·穆龙《The Left—Handed Designer》(《左撇子设计师》)西摩·切瓦斯特《Dorfsman & CBS》(《多夫斯曼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迪克·赫斯、马里恩·穆勒《The Art of Graphic Design》(《平面设计艺术》)布拉德伯里·汤姆逊《The Graphic Language of Neville Brody》(《内维尔·布劳迪的图形语言》)内维尔·布劳迪、乔恩·沃普克拉夫特《Brodovitch》(《布鲁多维奇》)安迪·格伦伯格《Siegfried Odermatt & Rosmarie Tissi》(《罗斯默瑞尔·蒂斯&西格弗里德·奥德曼特:平面设计》)奥德曼特和蒂斯、杰克·华斯、维尔纳·M·沃尔夫(编辑)《Nova:1965—1975》(《诺瓦杂志:1965—1975》)戴维·希尔曼、哈里·佩西诺提、戴维·吉布斯(编辑)《The End of Print》(《印刷的终结》)刘易斯·布拉克威尔、大卫·卡尔森《Printed Matter》(《印刷物》)罗宾·金洛斯、雅普·范·崔斯特、卡尔·马腾斯(编辑)《Wim Crouwel:Mode en Module》(《维姆·克劳威尔:模块的风格》)弗雷德里克·惠更斯、休格斯·C·伯克拉德《I Am Almost Always Hungry》(《我总是那么饥渴》)卡汉联合公司《Tibor Kalman:Perverse Optimist》(《蒂博尔·卡尔曼:乖戾的乐观主义者》)彼得·霍尔、迈克尔·布雷特(编辑)《Weingart:Typography》(《魏因加特:字体排印学》)沃尔夫冈·魏因加特《Maeda @ Media》(《前田@媒体》)前田约翰《The Art of Looing Sideways》(《当代横看艺术》)艾伦·弗莱彻《Sagmeister:Made You Look》(《施德明:吸引你的目光》)彼得·霍尔《Make it Bigger》(《没有最大,只有更大》)薛博兰《Designed by Peter Saville》(《彼得·萨维尔的设计》)艾米莉·金(编辑)《8vo:On the Outside》(《8vo设计集团:在外面》)马克·霍尔特、哈米什·穆尔。
7设计概论 第七章 设计批评

20世纪早期
格罗皮乌斯 《全面建筑观》
历史表明,美的观 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 步而改变,谁要是以为 自己发现了‘永恒的 美’,他就一定会陷于 模仿和停滞不前。真正 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 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 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 推动人们不断前进 。
后现代设计批评理论
解构主义 产品符号 商品美学 软设计 绿色设计
解构主义批评 解构主义批评 否定整体、否定中心,否定终极意 义的存在,认为创作是一切,是没有目的性的, 而是强调意义的无限补充、替换和增殖,可鼓励 设计的多元思维、多元风格的形成。
解构主义批评走出纯粹形式结构的框架,面向性 别角色、阶级关系和生产条件,促使艺术批评从
向内走向向外。
由结构主义的排除一切外来因素到与一切外来因
设计批评的主体和标准
中央电视台大楼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设计批评的主体和标准
“好设计”能被界定为: 情感的(无论是设计师还是使用者都能感受到的情感) 未来的(提供新的生活方式的指引)
利益的(平衡企业,消费者,设计师利益的)
平等的(保有对人类的尊重,设计提供帮助,但不使我们沦为奴隶。) 社会的(关于设计的良心) 个性的(允许设计师和消费者保持的特质) 丰富的(物超所值。对设计本身而言,成为时代的烙印)
抱怨的艺术初稿

抱怨的艺术美国史上最著名的心灵导师之一威尔.鲍温,发起了一项"不抱怨"运动,邀请每位参加者戴上一个特制的紫手环,只要一察觉自己抱怨,就将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以此类推,直到这个手环能持续戴在同一只手上21天为止。
不到一年,全世界就有80个国家、600万人热烈参与了这项运动,他所倡导的,是构建一个不抱怨的世界。
因为他认为抱怨是最消耗能量,伤害彼此感情,却无任何意义的举动。
但是我们发现在生活与职场中,各种各样的牢骚、抱怨、批评甚至发飙就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一个没有抱怨的世界根本不存在。
的确,抱怨大多对实际沒有意义,也微不足道,我们的抱怨也大多是一些小怨言,如“今天又在下雨,真烦人。
”“今天伙食团菜好难吃哦。
”“好不容易休个国庆假,出门一趟,还在高速路上堵起。
”我们还抱怨肥皂剧里的角色、情节太狗血诸如此类。
这些抱怨既没有任何意义也不能使事情有任何改变,甚至还影响到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单位积极的主流。
那么,我们到底该不该抱怨,抱怨有用吗?怎样抱怨才能收到成效?一、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抱怨肯定是有用的,本书的作者美国的心理学博士盖伊.温奇认为:有效抱怨能够改变你的世界。
中国也有一句俗语叫做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可是怎么哭、什么时候哭、对谁哭,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可绝对是个要看准时机、对象的技术活。
1.有效抱怨能改变你的世界温奇博士在纽约新租了一套房子,房子位于位于高层,阳光充足,视野开阔,他很是满意。
然而不久后他发现旁边有一块空地,这意味着新的项目即将动工。
果然,几个月后,新摩天大楼开始建了,首先是挖地基。
钻孔机制造出来噪音和剧烈震动令他非常无法忍受。
于是他问了建筑业的朋友:“这个还得搞多久?”“钻孔嘛,很快就完了,”他安慰道,“顶多六周。
”他于是渡过了饱受煎熬的六周。
然而他又发现隔壁的这栋“豪华出租房”还要建一个地下车库,地基比他建筑界朋友之前预计的要深。
“到底有多深啊?”“还要再加两个多月吧。
”他回答道。
抱怨的艺术

我们80%的时间应该和孩子中立的交流,20%的时间命令和责备
2013-6-22
每天积累一点点
27
男性友谊:无声胜有声
男性友谊的形成大都在肩并肩的活动中(球场、烧烤等) 男性的友谊偏向于活动指向而非语言指向
当你向男性抱怨应该采取他们交流状态嘴一致的方式
女性友谊:抱怨不嫌多
女性的友谊偏向语言交流,也更有渗透力 更丰富、精妙的语言表达可以使交流的细微差别体现得更为明显
解决问题或暂时缓和情绪也是抱怨的目的之一
抱怨总是伴随着危险:不可预计的危险大多难以应付
切忌沉迷亍抱怨带来的瞬时快感
抱怨往往伤害的是我们的情感和自尊,骄傲和荣誉
警惕抱怨的反作用,充分利用我们的常识,考虑行为的结果 抱怨要选好伙伴:“倾听我们抱怨的人物”
选择条件是基于过去他们对我们的宣泄给予的情感
2013-6-22
每天积累一点点
3
不要委屈自己
宣泄不过是抱怨的附加收益,是一种我们主动解决问题时得到的额外补偿 这种宣泄感并不是指大声的说出来,而是有人来听我们抱怨
抱怨的时候我们需要情感上的安全感,对方能够准确地理解我们,感同身受
宣泄情感的风险
我们的倾诉对象是否能够理解支持我们? 他的处境是否适宜来表现他的理解和支持? 抱怨的话题是否与我们的受众有关系?
强烈隐藏负面情绪会对我们的记忆和认知功能造成重大打击
重新建构:改变我们对外境的看法,降低处境对我们情绪的影响
我们通常要用不同的角度来审视问题,来完成对它的重新建构 每个人的情感自动调温器的标准不尽相同,要区别对待
抱怨的艺术

无论主观与否,抱怨 是一种不满情绪的表达, 其目的是发泄情绪或者达 成某种心理目标或人际目 的,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罗宾· 科瓦尔斯基
3. 抱怨具有社交功 能
◆抱怨的第一个社交功能非常像酒精
用抱怨来拉近人际关系
◆抱怨的第二个动机,是建立某种社交形象,或者是 在某一方面展现自我。
◆抱怨的第三个动机,是抱怨能为我们提供对比, 以便在各种情况下评估自己所处的形势。
4. 抱怨可改善家庭关系
抱怨其实就是有效沟通,只要善于沟通,一 切误解都会消除,我们的夫妻关系、人际关系 就会变得更加融洽。
5.抱怨还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助力器
▲抱怨要适可而止 ▲要想让抱怨达到效果,得讲求策略。
一是抱怨的事实具有普遍 性和合理性。 二是抱怨找对了对象。
▲抱怨的时机场合不对,有时会起 反作用。 ▲抱怨不当真“要 命” 。
抱怨是最消耗能量, 伤害彼此感情,却无任 何意义的举动。
——威尔.鲍温
1.有效抱怨能够改变你的世界
2、抱怨可以宣泄情感,防止抑郁。 寓意:不管我 子但我 们多讨厌抱怨, 总是总我 有时候发发牢 能吱是讨 骚,抱怨两句, 得吱渴厌 搞出点动静来, 到叫望发 以获得关注, 油的和牢 还是必要的。 。轮平骚 / / /
最后,除非很有必要的投诉, 我们用得更多的其实是倾诉,倾诉 是抱怨一种方式,也是人人所需要 的。合理适度倾诉,的确对稳定情 绪有好处。
一次抱怨,核心的事只 讲一件。不要一大堆事 情,没有重点。
㈤要使抱怨有效,还要选好抱怨的方 式,这是做到有效抱怨的核心技术。 ㈥抱怨要是建设性的,美国 心理学家盖伊· 温奇把它称 之为“重新建构”。 ㈦对你所认为正确的抱 怨要持之以恒 。 ㈧良好的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也很重要,慎用抱 怨这个手段,不要事事抱怨,或 者对同一件事重复抱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购管理服务部员工读书活动推荐表》
推荐部门:工程一室
书名《抱怨的艺术》盖伊-温奇著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书号ISBN:9787505728806
推荐理由:
与十年或更久前比对,我们的抱怨似乎多了不少。
抱怨贫富不均,抱怨分配不公,抱怨就医困难,抱怨交通梗阻,抱怨子女的教育环境,抱怨各种的霸王条款等等不胜枚举,那不妨闲暇时间来翻阅这本《抱怨的艺术》,或许可从别样的切入视角为我们释疑解惑。
员工读书心得(可另附):
《抱怨的艺术》读后心得
李明
任何事物多有正反两面,抱怨也同此理,它带来的不仅是负面的能量,也有正面的作用。
而有内涵和艺术的抱怨却能适时解决问题、增进人际关系、提升当事人的自信。
美国临床心理学博士盖伊-温奇在《抱怨的艺术》一书中为我们给出如下有效抱怨黄金法则:
1.有的放矢:合理梳理抱怨内涵,抓住问题核心。
2.找准对象: 向能够解决问题的事主抱怨,不做招人烦的“祥林嫂”。
3.一次一事:一次只抱怨一件事,切忌累加重复。
4.先赞后怨:合理抱怨之前先赞美,这样对方容易接受(尤其投诉时)。
5.简洁抱怨:采用熟悉且易记的说辞,一定要简洁明了。
6.重新建构:不钻牛角尖,换个角度重新梳理,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既然“不抱怨的世界”在那不可企及的“远方”和脱凡历练的内心,那学会用智慧和艺术的抱怨为我所用何乐而不为呢?!
201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