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论文-有趣的植树问题

合集下载

植树问题数学小日记

植树问题数学小日记

植树问题数学小日记1. 植树日记之一今天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植树活动。

老师让我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植一棵树。

我们小组有六个人,我们选了一个适当的地方,开始植树。

首先,我们用计量工具测量了树苗的高度和直径,为了确保树苗能够正常生长,我们在挖好树坑后放入了适量的营养土。

接下来,我们小心翼翼地将树苗放入树坑中,并用土固定住树苗。

最后,我们给树苗浇水,并用铁丝固定住树干。

希望这棵树会茁壮成长,为校园增添更多绿色!2. 植树日记之二今天,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环保宣传活动,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植树。

我报名参加了植树志愿者活动,来到了学校附近的一个公园。

我们手里拿着铲子、小铲和树苗,为树苗们挖好了树坑,并仔细地将它们种在了地里。

我们还给树苗浇了水,帮助它们更好地生长。

看着眼前那些新植的树苗,我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和喜悦。

植树虽然是一个简单的行为,但它能为我们的地球增添更多的绿色,也是我们对自然环境的一种保护。

3. 植树日记之三今天,我和爸爸一起参加了社区的植树活动。

活动现场已经准备好了一些树苗和工具。

我选择了一颗苹果树苗,心里充满了期待。

我和爸爸一起挖好了树坑,然后小心翼翼地将苹果树苗放入坑中。

我们用土填平了坑,再给树苗浇上了水。

在活动结束时,每个人都收获了一棵属于自己的树苗,这让我感到很开心。

我会好好照料我的苹果树苗,等待它长大结出美味的果实。

4. 植树日记之四今天,我们学校开展了一次植树活动。

全校同学都积极参与,每个人都被分配到了一棵树苗。

我们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根据树苗的大小和光照条件决定了树坑的大小和深度。

我选择了一棵松树苗,先是用铁锹挖好了树坑,然后小心地将树苗放入坑中,纠正了它的树立姿势,并用土固定住。

最后,我用双手拍打了一下土壤,使其更紧密。

这次植树活动不仅锻炼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还为我们校园带来了更多的绿色。

5. 植树日记之五今天,我和妈妈一起参加了社区的植树活动。

我们选择了一棵枫树苗,为它挖好了一个适合树苗大小的树坑。

植树问题论文

植树问题论文

“植树问题”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

其中,“理解不封闭直线上(两端都种)植树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初步掌握解决植树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显性的教学内容,往往在教学中得到足够的重视。

而“植树问题”中,作为隐性教学内容之数学思想方法,易被人们忽视。

笔者在植树问题的教学中,尝试凸显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使解决植树问题与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并重。

本文拟结合教学,谈谈《植树问题》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认识“间隔”,渗透“一一对应”思想教学中,笔者把植树问题中的例1“两端都种”,作为重点教学内容。

教学中首先关注学生对“间隔”概念的理解,因为它是解决植树问题的基础与起点。

1.观察手指,认识“间隔”,渗透“一一对应”师:请同学们伸出一只手张开手指,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生:5个手指,4个空。

师:这4个“空”也可以说成4个“间隔”。

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4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个手指之间呢?2个手指之间呢?(请生在自己的手上指一指,找一找)师:通过刚才我们找手指数和间隔数,你发现了什么?(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少1。

)2.站队,明确“一一对应”的含义师:手指之间有间隔,咱们同学排队的时候有没有间隔?谁愿意到前面来站一站?(指3人)。

你发现了间隔和人数的什么关系?生:人数比间隔数多一个。

师:从前面看,一个同学对应一个间隔,一个同学对应一个间隔,一个同学对应一个间隔。

怎么样,有规律吗?这种现象在数学上叫做“一一对应”。

前面都是一一对应的,最后多出1人,人数就比间隔数多1。

(设计意图:通过热身学习,以大家都熟悉的手为素材,从让学生初步感知间隔,感知间隔数与手指数的关系;再延伸到站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间隔的含义,渗透“人数与间隔”一一对应思想。

)二、利用信息画线段图,渗透数形结合思想1.出示情境,获取信息例题:同学们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

小学《植树问题》教学案例论文

小学《植树问题》教学案例论文

小学《植树问题》教学案例论文概要:我们一直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本次公开课取得了鹤山市一等奖的好成绩,在备课团队不分昼夜地努力付出,教师在课堂里以收放自如的课堂调控,精彩的师生互动,高效地完成教学教育任务。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所有教师所追求的的目标。

《植樹问题》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和本地创建文明城市的热点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学习让学生从中发现植树问题的三个规律,再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学习目的主要体现在:一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二是植树问题数学模型的建立;三是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事先设计相关的课堂小研究,以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课堂更高效。

片段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同学们,我们鹤山市的创文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沙坪街道也已经焕然一新,作为沙坪的市民,我们也要为创文出一份力,我们可以怎么做呢?生1:不乱扔垃圾!生2:少用一次性塑料袋!生3:讲文明话做文明事!师:你们说得都对!像不乱扔垃圾这些都是保护环境的表现,环境与人类息息相关,爱护环境是文明的表现,今天我们也为创文出一份力,我们一起去植树吧!那植树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请认真学习微课。

(感知全长、间隔、间隔长、间隔数)铃声响起:“喂,你好!我是鹤山市创文办公室,为了美化校园,现在交给你们一项任务,在你们学校校道一旁栽树,准备迎接创文检查。

”师:同学们,你们有信心完成创文任务吗?生:有!片段二:化繁为简,数形结合师:同学们我们可以画一条线段来表示100米的小路,每隔5米画一段,种一棵树画一个点来表示,一棵、两棵、三棵……这样太麻烦了。

师:我们不妨先取100米中的20米来研究。

你们看老师用一条线段来表示2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把小路平均分成4段,如果用点来表示树,有几个点?(5个)5个点就有5棵树,你们明白了吗?请拿出课堂小研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图片信息拿出学具摆一摆,在小研究里画一画、算一算、推一推,完成活动一。

植树问题数学小日记

植树问题数学小日记

植树问题数学小日记日期:2021年3月1日今天,我们学校举行了植树活动。

我们班的同学都积极参与进来,大家纷纷挥舞着铁锹,将小树苗插入土壤中。

我在学校门口的草坪上种下了一棵绿色的柳树。

树苗看起来很嫩,只有20厘米高。

我们学校共植树300棵,我算了一下,每棵树之间的距离大约是1.5米。

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小树苗会茁壮成长,成为学校美丽校园的一部分。

日期:2021年3月5日今天,我特意回到学校门口的草坪上看看我种的柳树。

经过了5天的时间,这棵小树苗长高了2厘米。

我觉得自己种树真有成就感,每天看着它慢慢长大,真的很开心。

通过简单的计算,我发现树苗平均每天长高0.4厘米。

这让我更加期待它未来的成长。

日期:2021年3月10日今天,我再次来到学校门口的草坪上观察我种的柳树。

经过了10天的时间,这棵小树苗已经长高了5厘米。

这意味着它平均每天长高0.5厘米。

我发现树苗的树干变得更加粗壮,枝叶也更加茂密。

我感受到了植树的力量,也更加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日期:2021年3月15日经过了15天的时间,我看到我的柳树已经长到了15厘米高。

树苗每天平均长高1厘米,生长速度相比之前加快了不少。

我觉得这棵小树苗已经不再是嫩嫩的小树苗了,而是变得更加茁壮有力。

我想,未来,它将变成一棵高大的柳树,给我们校园带来清新的空气和美丽的风景。

日期:2021年3月20日经过了20天的时间,我的柳树已经长到了25厘米高,也就是说每天平均生长1.25厘米。

我对树苗的成长感到非常满意,同时也倍加珍惜这颗小树。

我不仅会定期给它浇水,还会小心翼翼地修剪它的枝叶,确保它能够健康成长。

日期:2021年3月25日今天,我欣喜地发现我的柳树已经长到了30厘米高。

根据计算,它平均每天长高1.5厘米。

这表明它的生长速度比之前更快了。

我非常高兴看到自己种下的小树在短短的时间里取得了如此显著的成长。

这让我更加坚定了保护环境、植树造林的信心。

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生态环境一定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植树问题”论文教学方法论文

“植树问题”论文教学方法论文

“植树问题”论文教学方法论文摘要:“种树问题”是小学数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教师对这个问题进行教学时要拓宽思路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保证同学们能够对“种树问题”进行掌握了解。

一、“植树问题”教学概述(一)“植树问题”的教学内容“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6-107页的教学内容,“植树问题”一般的出题形式是:在一定的线路上进行植树,而这段路又被分为很多段,然后研究这段路的总长度、具体的植树棵数和植树间距之间的数学关系。

(二)“植树问题”的教学重点、难点1.“植树问题”教学的重点在于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能够通过学习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再利用一定的规律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2.“植树问题”的难点就是难以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植树问题”中种植的棵数与种植间距之间的关系。

(三)“植树问题”的教学目标1.“植树问题”中存在三种情况:线路两端都植树、线路两端都不植树、线路一端植树。

“植树问题”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利用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对这三种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理解种植棵数与种植间距之间的关系变化。

2.对“植树问题”的三种不同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培养数形结合的思维。

3.培养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广泛的应用。

二、“植树问题”教学方法(一)通过情境设计引入新课教师在进行“植树问题”的教学时要设置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在设置情境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例如,请问同学们有没有关注过马路两边大树的种植情况?对实际生活中的情景进行提问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在设置情境时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例如,让同学们按座位一列一列地站起来,选择一列中的几个同学扮演数,假设一列中的第一个同学和第三个同学为树,请这一列的第二个同学坐下,那么第一个同学与第三个同学之间就有了一定的距离,教师这时就应该告诉同学们这个距离就叫做间隔。

植树问题作文4篇

植树问题作文4篇

植树问题作文4篇植树问题作文4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

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植树问题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植树问题作文12、植树线路是封闭的,这种情况相当于只植一端,棵数=段数=全长÷株距。

练习:1、一个圆形水池周围每隔2米栽一棵杨树,共栽20棵,水池的周长是多少?2、校园里有一条长40米的小路,同学们要在小路的`两旁种树,每隔4米种一棵,那么学校要准备多少棵树苗?3、有15根木料,每根锯成3段,每锯开一处需8分钟,问全部锯完需要多少时间?4、一条路每隔14米有木电线杆一根,连两端共有56根。

现全部换成水泥电线杆,只要23根水泥电线杆就可以负担所有的电线,问相邻的两根水泥电线杆相距多远?5、趣味题:湖边春色分外娇,一株杨柳一株桃,平湖周长二千米,四米一株都栽到,漫步湖畔红绿色,可知桃柳各多少?植树问题作文2有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去逛街,我数着路旁的树,一个问题就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了:这条路一共有多长呢?于是我问妈妈:“如果在这条路一侧种上20棵树,两端都种,每两棵树之间相距5米,那这条路一共多长呢?”妈妈说:“树在两端,空格在中间,说明空格比树少1,算式是20-1=19,现在有19个空格,每一个空格长5米,就是19个5米,也就是19*5=95,单位是米,所以这条路长95米。

”“哦,我明白了!”我又问妈妈:“那如果是在一共圆形的湖边种树呢?”妈妈耐心地回答说:“如果是圆形,那它的头和尾都接起来了,那么头和尾的节点处也能种一棵树,所以空格和树的数量是一样的。

算式是20*5=100,单位是米。

这两个例子,一个是不封闭型,一个是封闭型。

”听妈妈这么一讲,我归纳出了两个算式:一、不封闭型,路长=间距*(棵数-1),二、封闭型,路长=间距*棵数。

妈妈看我弄清楚了这两个问题以后,高兴地对我竖起了大拇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谈“植树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谈“植树问题”

寻找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谈“植树问题”每一册新教材的最后一个章节是整理与提高,期间的一些数学知识原属奥数,现在作为一个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是勉为其难。

“植树问题”是新教材第五册整理中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在进行综合练习时,常常搞不清是用原来的植树棵数加1,还是减1,或者不加不减1。

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割裂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学生找了三个规律,学生不但记忆负担重,而且容易混淆。

能否引导学生找到规律背后统一的数学思想方法,并用这一思想方法指导教学呢?无意中在《小学数学教师》上看到植树问题的一个案例,觉得很有创意,对照自己的教学思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该教师引导学生用“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很轻松地解决了问题。

现摘录如下:教师首先出示尝试题:有9棵树排成一行,每相邻的两棵树之间放一盆花,头和尾都不放花,一共可以放多少盆花?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许多学生通过画图和数数得出“8盆”。

他们的图大都如下(图中“|”代表树,“0”代表花):|0|0|0|0|0|0|0|0|师:假如不让你数,你还有别的方法吗?假如有500棵树排成一行,还这样摆花,一共可以放多少盆?你还这样画和数吗?教师有意设置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另辟蹊径,进行数学思考,寻找花与树之间的数量关系。

生:我发现有规律。

师:什么规律?生:从头开始,一棵树对着一盆花,一棵树对着一盆花……最后一棵树很孤单,没有花和它对,所以花的盆数比树的棵~数少1,列式为9-1=8(盆)。

学生还用图说明思路:|0|0|0|0|0|0|0|0|师:那500棵树,还这样放花,一共可以放多少盆?生:还是从头开始,一棵树对着一盆花,一棵数对着一盆花……最后一棵树没有花与它对,所以列式为500-1=499(盆)。

学生已开始借助形象进行抽象思考,发现了树的棵数与花的盆数之间的关系。

师:假如有500棵树排成一行,每相邻的两棵树之间放一盆花,头和尾都放花,一共可以放多少盆?生:还是从头开始,一盆花对着一棵树,一盆花对着一棵树……最后一盆花没有树与它对,所以花比树多1,列式为500+1=501(盆)。

林乐彬 小论文

林乐彬 小论文

植树问题一、问题的题出:植树问题是在四年级一次公开课学的。

那时我们还不知道植树问题是什么问题,我就发言问老师;植树问题是什么问题?难道是把一棵一棵小树种下去?这也不是数学问题啊。

这好像是教我们怎样植树,植树问题到底是什么呢?二、研究思路:我觉得解决植树问题要先看清题目几端种或几端栽的。

假如是一端种的,你写成了两端种的,那这一题就白白的错了。

还要看清几米种一棵,比如说;5米种一棵,一端种,全长200米.你把5米看成了50米,后果是得数会相差很远,不信看算式:200÷5=40(棵)200÷50=4(棵),40-43=36(棵)。

你看总的相差了36棵。

还有全程也不能看错,也会像上面一样,而且会相差更大,更远。

三、研究过程:我的研究过程是先看看题目是什么,他假如说:每隔5米种一棵,一端种,全长1000米,最多能种几棵?每隔10米`20米`25米`125米呢?就会形成下图:答案就是上面这样。

假如是;马路的边一共有2000棵树,一端种,每隔5米种一棵,这条路一共有多少米?像这种行就不能那样写,应该是2000÷2×5=5000(米)。

就像这样写。

第二;题目假如真得让你不懂,你可以用实际来计算,不是让你真的植树,而是在本子上画画几棵,让你进一步的了解。

植树问题就是有三大类:一是两端种,二是一端种,三是两端都不种。

但不一定是植树,有可能是放花盆,还有可能是栽花……四、研究发现:在这次研究中,我发现植树问题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来算一共有几棵树,但不一定是植树,也有可能是栽花……二类是用植树问题的原则来算路程。

还有在这次研究所有的过程中,你只要仔细的观察,在数学植树问题中,你会发现一些有趣的小问题。

五、研究感想:在这次研究中,学会了植树问题也要学会举一反三,比如种花问题,路灯的问题……,在植树问题的研究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趣的植树问题
彤彤家承包了一个鱼塘,星期天的时候,彤彤到鱼塘去玩,正好爸爸要在鱼塘周围栽树呢,爸爸要考考彤彤:“我要在边长20米的正方形鱼池四周植树,每两棵树之间相距5米,四个顶点都栽,要栽多少棵树?”彤彤听了,在心里算起来:边长20米,用20÷5=4(个),四个顶点都栽也就是这条边的两端都栽,棵数要比间隔数多1,再用4+1=5(棵),一条边上5棵,正方形有四条边5×4=20(棵)。

“要栽20棵树。

”小军迅速答道。

爸爸说:“你答错了,我们画个图数一数,就会发现正确的答案是16棵(如图)。

那你刚刚这个做法错在哪儿呢?自己动脑筋想一想。


彤彤看了看图,恍然大悟。

“爸爸,我发现了,虽然每一边都是5棵树,但每个顶点上的这一棵树是两条边所共有的,当我根据‘每条边栽的棵数×边数=总棵数’这个数量关系式,用‘5×4’来计算栽的总棵数时,4个顶点上的4棵树就被重复计算了两次。

要想做对这道题,只需将被重复计算的4
个顶点上的这4棵树减去就行了。

20-4=16(棵),这样就能得出正确答案了。


“答对了。

今天,我再告诉你一个更好的方法,从图上可以看出正方形草坪是一个封闭式的图形,我们数一数间隔数和棵数,就会发现‘间隔数=棵数’。

所以,我们可以先算出这个正方形鱼池的周长20×4=80(米),每两棵树之间相距5米,就再用80÷5=16(个),16个间隔就要栽16棵树。

这样就能求出要栽16棵树了。


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彤彤爸爸所教的这个方法了吗?以后遇到类似的植
树问题,我们可以运用“首尾相接的封闭排列,间隔的物体个数等于间隔数”这一知识来解答,会又快又准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