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诗四首》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诗四首》教案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诗四首》教案一、教学内容1.《静夜思》——唐代诗人李白作品,描绘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泊船瓜洲》——宋代诗人王安石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宋代诗人陆游作品,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忧虑。
4.《长相思·山一程》——清代诗人纳兰性德作品,描述了作者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领会四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分析四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文学审美情趣。
3. 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四首诗歌的艺术特色,理解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重点:领会诗歌主题思想,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四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诗词诵读:让学生集体朗读四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意解读:分析每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
4. 例题讲解:以《静夜思》为例,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境、形象、语言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其他三首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行课堂讨论。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诗四首》2. 诗歌及作者3. 诗歌主题思想4. 诗歌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四首诗歌的意境、形象、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写出不少于600字的鉴赏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优秀诗歌作品,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提到的理解并领会四首诗歌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中的分析四首诗歌的艺术特色。
3. 教学过程中的诗意解读和例题讲解。
4.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四首诗歌的意境、形象、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八年级上册诗四首词语解释

八年级上册诗四首词语解释1、《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清除。
荷锄:扛。
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茂盛)但使:只要。
但,只,只是。
无违:不要违背。
无,不要。
2、《使至塞上》单车:使者的代词。
李陵《答苏武书》云:“足以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
”原意是说使者没有带许多人马,只用一辆车就前行了。
后世诗文家就把“单车之使”简化为“单车”,作为使者的代词。
属国:一种官名,典属国的简称。
在汉代指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此处为自称,指自己的使者身份。
居延:古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酒泉一带,在汉代,此地与匈奴接境,“过居延”即“出汉塞,进入胡地”之意。
长河:黄河。
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
逢:碰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
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云生结海楼:云生,云层生起;结,凝结成;海楼,海市蜃楼。
3、《渡荆门送别》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楚国:古楚国之地,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怜:爱。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4、《登岳阳楼》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
迟,缓慢。
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
横分,这里指瓜分。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的优质教案五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的优质教案五篇语文教案,其价值不再教案本身,而在于形成教案的过程,要看教案是不是老师阅读文本的结晶,是不是老师思想和智慧的体现。
有些学校只是让老师把课堂的每一活动,每一句话都写进去,这样的教案应该是课堂记录,都不能说是教案。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教案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背诵默写2、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略)二、走进作者: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
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
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
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
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王维(701—761),字摩诘( jié),盛唐时期的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
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留恋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
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
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四首》

田园诗人。 他的诗写得好,看
他的诗,就像看画;他 的画也画得好,欣赏他 的画,就像读诗。苏轼 称赞他的诗画是“诗中
有画,画中有诗”。
精选ppt
11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 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 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使至塞上
精选ppt
20
• 《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 (公元725年,诗人24岁)出蜀至 荆门时所作。
•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 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 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 地游览。
精选ppt
21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 第三,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 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 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青白色 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描 绘出一幅意境雄浑、浩瀚壮美的沙漠美景。
精选ppt
16
使至塞上
译文:轻车简从查 看边疆,途中经过 属国居延。我像征 蓬飘出边塞,又像 归雁飞入了胡天。 大沙漠里孤烟直上, 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走到萧关恰逢候骑, 都护正在燕然前线。
huì hè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zhǎng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精选ppt
4
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述“晨兴理荒秽,带月 荷锄归”所展现的画面。
• 清晨我下地松 土除草,星月 下我扛着锄头 回家歇息。
精选ppt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诗四首》课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诗四首》课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诗四首》课文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唐朝)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四首】知识点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荒秽huì 荷hè锄候骑jì都dū护燕yān然豚tún点拨:注意多音字“荷”“骑”“都”“燕”的读音。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带月荷锄归荷:扛着。
(2)但使愿无违但:只。
(3)江人大荒流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4)仍怜故乡水怜;爱。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4.《归园田居(其三)》中写诗人早出晚归到田园劳动的句子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5.《使至塞上》中描绘出意境雄浑、浩瀚壮美的沙漠景象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渡荆门送别》中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亡云的美丽景象的涛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7.《游山西村》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千古名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1.默写《使至塞上》一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默写《游山西村》一诗。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诗四首》课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诗四首》课文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唐朝)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四首】知识点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荒秽huì 荷hè锄候骑jì都dū护燕yān然豚tún点拨:注意多音字“荷”“骑”“都”“燕”的读音。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带月荷锄归荷:扛着。
(2)但使愿无违但:只。
(3)江人大荒流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4)仍怜故乡水怜;爱。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4.《归园田居(其三)》中写诗人早出晚归到田园劳动的句子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5.《使至塞上》中描绘出意境雄浑、浩瀚壮美的沙漠景象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渡荆门送别》中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亡云的美丽景象的涛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7.《游山西村》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千古名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1.默写《使至塞上》一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默写《游山西村》一诗。
八年级人教版古诗四首

八年级人教版古诗四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教案》写作特色练习题,人教版同步课程教学,还有《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教案》写作特色课后辅导,教学分析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八年级人教版古诗四首,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八年级人教版古诗四首篇1《归田园居》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里人,披衣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志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赏析】这一首,写作者归田后的闲适自得生活和对于庄稼的浓厚情感。
全诗可分为三层意思:开端四句是写田园生活的静谧;中间四句是写生活在田园与田夫野老相得的志趣;末四句是写作者对农作物的关注和与之共命运的情感。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中的野外、穷巷,是与繁华闹市、官场争斗相对立的。
轮,车轮。
鞅,驾车时马颈上套用的皮带。
轮鞅,指车马。
这两句写农村荒野僻静,少有应酬交往。
农村虽处“野外”,只有“穷巷”,但却没有“人事”的烦恼和“轮鞅”的喧哗,作者暗中流露出欣喜快慰之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荆扉”是柴门。
这两句写作者归隐后生活简陋愉快,思想单一纯真。
他安贫乐道,以守志为荣,以幽居为乐,“以善自名”。
“绝尘想”三字,看出他摒弃了个人利欲杂念,与当权者作了最后决裂。
这是由于“立善”的信念支持着他,使他保持了名节。
从这两句诗我们看到作者初归田园,颇有几分闲适。
他一边劳动,一边读书赋诗,饮酒弹琴,过着悠游自得的生活。
他开初的劳动不象后来那样艰苦,生活也不象后来那样贫穷。
这是因为他刚辞彭泽县令,还略有余资,犹有储存。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他有奴子。
汉晋时候的奴子,是不但侍候主人,并且给主人种地、营商的,正是生财器具。
所以虽是渊明先生,也还略略有些生财之道在”。
故在衣食温饱之余,得以逍遥自乐,这正是初归田园时的生活写照。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曲中”一作“里人”。
似以“里人”为是。
作者在耕作之余与农民随意交往,亲密无间。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诗四首》课件

唐文宗在位期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李商隐身处其中,深感无奈,他的诗歌多反映 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黑暗。
诗句解析
“相见时难别亦难”
01
描述了与心爱之人相见的难得和离别的不舍,表达了深深的思
念之情。
“东风无力百花残”
02
借用东风和百花凋零的景象,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杰出的 文学家、田园诗人,也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诗句解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在东篱下采摘菊花,不经意间抬头看见南山的情景,表达了 诗人远离尘嚣、悠然自得的心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诗人居住在人间喧嚣之地,却感受不到车马喧嚣之声,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远 离尘嚣的境界。
学习反馈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本节课学到 的四首诗,试着背诵并默写下 来。
请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对这 四首诗的感受和体会。
请思考一下,这些诗歌在语言、 意境和情感方面有哪些特点?
下节课预告
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唐诗中的绝句 和律诗,了解其特点和风格。
还会接触到更多的唐代诗人,如 杜甫、王维等,了解他们的生平
传递自己的情感。
06
总结与回顾
本课总结
《静夜思》
《望庐山瀑布》
《登鹳雀楼》
李白通过描绘夜晚的月 光,表达了深深的思乡
之情。
李白以壮丽的瀑布景象, 抒发了对自然的赞叹和
豪情。
王之涣描绘了登高远眺 的壮丽景色,表达了积
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早发白帝城》
李白以欢快的笔调,描述了 清晨离开白帝城的景象,表 达了对旅途的愉悦和期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找出本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你认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写得好 吗?为什么? 诗中有画。有线条、有构图、有色彩。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比,传达出诗 人被排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对 塞外大漠风光的描绘,融情于景,表达了自己 的孤寂情绪。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在一个丰收的年景,我受到邀请去 山西村。
在途中,看到美好的景致,山重水 复,路疑无而实有,柳暗花明,景似绝 而复出,终于来到了山西村。
诗歌写了诗人在山西村的所见、所闻、所 感,展现了农村的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 从而表达了诗人的陶醉、恋恋不舍之情。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
写的是山绕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 的景象。还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比喻困境中 往往蕴含着希望。
本诗紧扣“游”字来写,反映的是乡间生 活,按照时间推移的顺序叙述的,诗歌表现 了诗人对农家纯朴风俗陶醉、留恋之情。 这首诗是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 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 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 诗中的三、四两句,尤其写得流利生动,已 经成为生活中广泛流行的成语。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 “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 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 “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 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 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 “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 带过。 • (以“蓬” “雁”自比暗写内心郁愤)
探究: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 体指什么?
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 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表现感情
表现了诗人愉快 恬淡的心情 和对归隐生活的满足。 反映的深刻思想 不愿同流合污,为了能保持 完整人格和高尚情操而,而 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特点: 用语平淡自然,朴素如口语, 不见丝毫修饰,但平常中富 于情趣,夜色柔和优美,意 境醇美。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名句)
• 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进入 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 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圆”字,一个“直” 字,不仅准确地描绘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 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叙事写景入画中,幽微 难言内心情. • (描绘沙漠中的典型景物“孤烟” “落 日”)
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 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 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的大雁一般飞入 胡天的上空。 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 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 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 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诗
四
首
归 园 田 居(其三)
使 至 塞 上 渡 荆 门 送 别
游 山 西 村
归园田居
陶渊明
•陶渊明: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名潜,字元亮 自称“五柳先生” 世称“靖节先生” 三仕三隐 “不为五斗米折腰” 代表作品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 传》诗歌《归园田居》《饮酒》最为出名。
归 园 田 居(3)
找出诗中的写景句,说说它们的妙处。 由游动的视觉来写景物的变化,景观壮阔, 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 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诗人欣喜、 激动的感情,并以此引出他远别故乡的思乡 之情。
【诗文赏析】 诗人远渡荆门,眼望一派壮丽的大好河 山,心生豪放。抒发了自己的胸怀与进取精 神,生气勃勃,意气风发。诗的前三联描写 的是渡过荆门山时诗人所看到的奇妙美景。 最后一联写的是诗人在欣赏荆门一带的风光 时,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所产生的思 乡之情。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思念故乡,而 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 面写来,愈发显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全诗想像瑰丽,意境高远,充满了生活 的光彩。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析:长江出山,水面宽广,景象雄奇, 使人顿感前程开阔。清晨,玉兔西沉, 有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朝云簇生, 云层里出现海市蜃楼奇观。写景层次分 明,且景中寓情,既反映出年轻的李白 初离蜀地寻求理想的志向与热情,又充 溢着诗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与挚爱。
现在正临近社日,村民们衣着简朴 吹萧打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 今后如再有时间乘月色出游,说不 定会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的。
1、本诗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 展示了农村的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 请从诗中找出这些句子。 2、全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体味、积累:本诗中哪两句流传最广? 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
思想内容
《使至塞上》这首诗,通过作者叙述出使 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内 心的激愤和抑郁。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 士。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 具一格。像著名的组诗《古风》,批判朝政弊端, 感慨有志之士不能展抱负;乐府《行路难》,《梁甫 吟》,《将进酒》等,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秋 登宣城谢朓北楼》、《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 吟留别》等诗篇,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描绘祖国 的壮丽山河。尽管李白有的诗歌也隐含着人生如梦、 纵酒狂欢的颓丧情绪,但不满于社会和政治的黑暗, 追求心身自由和解放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是他诗篇的 主旋律。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 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 影响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文解释】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 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 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 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 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 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抒深沉思乡之情) 结尾二句,诗人发出由衷的心声:这长江是故 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 原。诗人抒发了爱祖国、爱自然、爱故乡的深 挚的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乡的 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李白 送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在这一描写中, 表现了初离蜀地的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
陶渊明
按节奏读: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请你说说诗句的意思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 豆田里长满了草。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 才扛着锄头晚归。
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 湿了我的衣裳。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 诗应作怎样的理解?我们能从中受到什么启 发?
• 答:写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 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涵着希望。 在遇到 挫折,身处逆境时,要充满信心,振作起来,就能 摆脱困境,迎来光明和希望。
这首七言律诗描写身边的田园风光 农村习俗,写得清新自然,情景交融。 特别是三、四两句,不仅描写村庄的自 然景物,而且富有生活哲理。
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 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1、诗中哪一句体现了农家生活的艰辛?
1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2、诗人体现在诗中的感情是怎样的为什么这样 说? 3、诗中哪一句体现了全诗的主旨,点明了作 者的志趣? 这首诗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从中流露了诗 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使 至 塞 上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 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 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 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 赴边途中。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