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论多元解读的“陷阱”-范文word版 (5页)
论多元解读的“陷阱”

论多元解读的“陷阱”近年来,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多元解读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多元解读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本文试图就文学作品多元解读中存在的问题谈几点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文学作品的解读容易引起多义性。
其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文学话语系统的蕴藉性。
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它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①文学的话语蕴藉特性,使文学作品的本文带有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
第二,接受者的差异。
除非读者和作者具有完全相同的语境,否则读者对作品的完全理解是很难达到的。
事实上,作者和读者之间通常存在着一定的语境距离,这就必然使作品的解读产生多种可能性。
除此之外,特殊的历史文化情境也会导致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
比如,在文字狱严酷的历史时期,某些文学作品被按照某种特殊的政治需要进行有意的误读。
在学校教学中,应如何对待文学作品解读的多义性?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大致有三种意见,即:一元解读论、多元解读论和有限度的多元解读论。
在当前正在进行的语文教学改革中,这三者的意见都存在。
其中,占优势地位的意见是多元解读论。
极端的一元解读论,认为作品的解读必须以教师、课本、教参等权威为唯一标准,反对师生的多元解读。
随着人们认识的逐渐深入,这一意见已不再占据优势。
多元解读论的意见,则随着课程标准的发布,正显示出上升趋势。
与此同时,有限度的多元解读论针对多元解读论进行了反思。
多元解读论强调读者的主体性,要求教学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反对用任何一种统一的标准来限制师生的独特解读。
至于有限度的多元解读论则认为,既要尊重师生的独创性,又要尊重作者和作品的独立性,同时要根据历史情境的需要对作品进行解读。
如,蒋成璃先生主张,对文本意义的阐释既要反对绝对主义,同时又应反对相对主义。
他强调释义群体应相互交流、沟通,既尊重个人的解释权力,又倡导寻求共同解释模式,使释义超越本体的局限,不断提高。
2019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论阅读教学中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精选word文档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论阅读教学中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内容摘要】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多元解读,要有自己的独得之见。
因为文学作品本身在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就存在多义性。
而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契合文艺学原则和语文教育新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有利于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在阅读教学中实施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就要做到:解放思想,淡化文学教学的功利性,让学生独立自由、个性化的阅读;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多留给学生一些联想想象和探究讨论的时空;让学生获得直接的个性体验和成功感;珍惜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思维,调控学生思维的“流向”;重视多元解读经验的积累,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课文重读”、“讨论商榷”和“续写改写”等活动。
【关键词】文学教学多元解读接受美学课程标准形象大于思想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理解被特定的社会观念,特别是阶级论、社会性质论等所束缚,使得教材、教参和专家等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堕入了单一化、概念化的框框。
因此,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是因循教材、教参或专家盖棺论定的统一观点和看法,对文本的主题、人物形象等只作出一元解读,煞费苦心地把学生的思维和理解引向既定的设计结果或标准答案之中,因而难以激起学生主体的独特的情感体验或理性认识,难以引起学生个性化的感悟和心灵共鸣。
如一讲到《祝福》就认为“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讲《项链》就说是“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讲《装在套子里的人》就说“别里科夫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卫道士”;讲《守财奴》就是“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的罪恶和人性的丑陋”。
其实,对文本的解读哪是如此简单划一就能概括的。
文本解读的多元化:可能及其局限

文本解读的多元化:可能及其局限作者:余昆仑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9年第09期接受美学亦称“接受理论”“接受与效果研究”。
它发端于联邦德国,以尧斯和伊塞尔为代表,70年代初开始崭露头角,逐步成为德国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流派,它将文学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读者接受和阅读活动上,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以文本、作品为研究中心的视野,引起了整个文学观念的巨大变革。
给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范式,即注重读者的审美接受,注重文本与读者的对话交流等。
在高考诗歌鉴赏中,考生面对的,除了题干,就只是诗歌本身和相关的注释。
而最根本的阅读对象只是诗歌,即文本。
如此就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鉴赏环境。
从阅读形式来看,正好切合接受美学的理论:强调讀者(考生)的作用,他对作品(文本)的接受成了此时唯一的结果。
因为这时对作者的理解情况是有限甚至是断层的,况且这首诗词并不一定是作者的典型风格的代表作。
由此,我们可以看做切断与作者的联系,而形成一个较为封闭的“读者—文本(作品)”系统。
在这种情况下,完全靠考生的知识积累和文学素养来接受理解这首诗词。
如此对于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理解。
因而,就形成了“读者—作品—作者”这个相对封闭的对话系统。
按照接受美学理论,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
读者作为阅读鉴赏的主体,发挥着最主要的作用。
由于时代不同,观念有偏差,加上每个人的审美经验有偏差,这就导致了对于同一个文本,有了不同的理解。
文本的多元解读是可能,并且是可取的,但多元解读也是有局限与偏差的,任何解读不能超越“多元”的界限。
1.读者主动接受与文本的客观性由于阐释者与作者时间上的距离,文本的文字意义绝不可能一目了然。
所以只有通过运用必要的技巧和方法消除成见或臆断,重建作者当时的环境,才能理解文本的本意。
当我们面对一个文本时,我们既要注意自身从文本中领悟到了什么,也要尽量重复作者写作时的意图,最终通过“现象还原”而达到对于文本的正确理解。
2019-2020-“多元有界”:新课标下语文经典多元解读的基点──以《窦娥冤》为例-word范文模板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多元有界”:新课标下语文经典多元解读的基点──以《窦娥冤》为例一、缘起“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沾在地上,都飞在白练上者”;“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时为三伏天);“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
(关汉聊《窦娥冤》)这是戏剧《窦娥冤》的高潮部分,是窦娥对现实彻底绝望而表现出来的更坚定的反抗,她相信自己的冤枉得到昭雪,恶势力得到惩办;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以及百姓的一种美好愿望。
但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部分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一个疑问:“何必大旱三年!”理由如下:窦娥不去跟桃杌较真,不去让张驴儿死于非命,却让楚州老百姓三年遭灾,这又何苦来呢?须知,哪怕再大旱三年,桃杌之流肯定饿不着,饿死的仍是老百姓。
窦娥这仇报得也实在有点“扩大化”了。
可能是为了加强自己的立论,这位学生又说:“我在网页上看到了《太平广记》和《阅微草堂笔记》上也有一些相类似的故事,但那些受冤者都是直接报复施害者,既直接又痛快。
当然以上的看法也是网络上的文章说的,不信大家可以上网看看。
”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学生议论纷纷,赞同之声不绝于耳。
有少数持反对意见学生虽欲言却无实据反驳。
这时,下课铃声响了,我急中生智,说:“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既然这位同学的观点来自网上,那么也就请同学们都到网络上找找根源吧。
等大家都作好充足的准备后,下节课让我们再来交流各自的看法吧!”这里要说明的是,我所教的学生属综合高性质,他们的专业学科是计算机,通过将近两年的专业学习,个个都已掌握了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技巧。
同时我校已在全校范围内开通了校园网,并接入公网,同时机房定时向学生开放,学生上网查询资料较为方便。
二、教学过程第二天,学生们差不多都找到一些资料,并利用学校的共享打印机把自己所需的材料打印出来了。
上课了,我首先请昨天提出问题的学生再次阐述观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题陷阱

陷阱二 混淆时态 2.“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 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 式的发展。 原文: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 “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这些 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 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 进餐形式。
论述类文本阅读 选择题常见设题陷阱
陷阱一 混淆是非 1、选项: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 了围棋活动的负面作用,其实这些负面作用也 与围棋的娱乐、交际等功能性弱点有直接关系。 原文:人们在围棋活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 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 弈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围棋本身,而 是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的。
【归纳·记一记】
设错类型:包括扩大范围(以偏概全)和缩小 范围。范围不清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 加以随意扩大或缩小。如:以部分代替整体 (或相反)、以个别代替一般(或相反)、以 特殊代替普遍(或相反)。
设错手段: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 的修饰成分或者表轻重程度的限制成分。
识别方法:关注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 重点关注以下五类词语:
论述类文本 阅读方法
题文比对,三步答题
第一步,速读全文,把握大意
速读: 快速抓住文本的关键信息 理清逻辑关系
边读边画: 勾画关键词,抓住主内容
注意选文标题: 文本论述的对象 中心概念 基本观点
第二步,审读题干,圈画语段
1.读题干,明确要求,选对还是错 2.注意题干问题,这是思考的指向 3.对应选项,画出文本对应的语句语段 4.关键内容,读得精确;无效信息,不 受其扰 5.对信息进行综合或推断,筛选信息要 全面深刻
2019年诚信社会,任重道远作文-优秀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诚信社会,任重道远作文诚信,对于个人来讲不难,我们的目标是构建诚信社会,这就需要人人的自觉与社会的氛围,这是一项浩瀚的工程,添砖加瓦、任重道远。
任重,表达的是对于构建诚信社会的现实困境、人文氛围和生态焦虑的清醒认知,是直面社会转型期间各种纷繁迷乱道德案件的自然感受,认清这些是基础也是前提;道远,是对于诚信社会构建路途曲折的明晰感受与坚定信心,是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的理性担当。
今天,这个时代仍然呼唤诚信的弥漫,希冀在政府、司法、商业等各个领域能够涂抹上浓浓的诚信底色,在我们每个人心灵上空自然的升起诚信的云朵。
因为,在诚信的一方天地里,有和谐的影子,可以安顿我们的心灵,架构起对人性的美好想象。
但是,我们每天在无心的言谈举止中,在充斥着海量信息的互联网里,在街头巷议的难言纠结中,不时弥散着失信的新闻,不时散播着诚信吃亏的不解理念,不时释放着浮躁社会的种种戾气。
这是事实,我们不回避、不忽视、不悲观。
直面才能穿透事实的迷雾,理性才能拨云见日。
的确,身处这个大变革、大交流、大交锋的社会,我们似乎有点看不懂、读不透,对于其中发生的诚信案件也是惊呼疑惑,我们甚至不敢想象竟然会出现了、发生了。
陌生,这是我们的认知障碍,距离使我们痛心疾首。
此时,只有去除情绪化、平面式的浅薄,高举理性冷静的大旗,深刻理解透视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才能解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案件,并以理性的眼光直视诚信事实,从中认真把脉,找准症结,并对构建诚信社会坚定信念,怀抱希望,实事求是的采取应对复杂困境的举措才能破解当前的诚信困境。
1社会转型的纷乱和焦虑转型即转折、转变,其中必然伴随着转型的痛苦、焦虑与迷乱,这是转折的必然产物,很正常。
清华大学社会系教授孙立平教授提出了一个社会转型的经典概括,就是将转型称之为社会断裂。
辩论赛多元化经营是陷阱

• 其次是组织结构混乱。这主要表现在集团 公司与子公司的复杂关系上,在市场和技 术等方面两者经常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 如果有利润,子公司会千方百计留下来; 如果子公司亏损,子公司就会隐瞒,直到 应付不了时,结果暴露出来的都不是小问 题。
• 第三是资产负债率高。企业试图进入众多 产业,而每个产业都有一个进入的最低资 金量,企业的唯一办法就是举债。这样导 致资产负债率一般达到80%以上。由于偿 债能力弱,企业筹措资金越来越困难,一 旦借不来钱,某个局部的困难便会引发整 个集团的财务危机。几年前,史玉柱的巨 人集团的繁荣之后的崩溃就是最好的例证。
•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是当今世界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 成功典范,其增长模式主要是通过多元化来实现的,而且 是以并购为主、金融业占据重要地位的多元化。它拥有13 个业务集团:8个工业产品集团、4个金融产品集团和1个 新闻媒体。 • 但我们不能老以通用电气在多元化方面的成功而断言:多 元化经营对很多企业来说都是馅饼。其实,通用电气的多 元化应该称之为专业化集群;通用电气的“数一数二”原 则,恰恰是对传统多元化思路的最佳否定,其真正含义是 多元化投资,而不是国内所认为的多元化经营。
根本原因
• 巨人集团失败的根本原因巨人集团失败的 直接原因是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失误,多元 化经营是一种企业经营战略,并为众多国 内外企业所采用。但是实施多元化经营战 略是有条件的,稍加不慎,就会落入多元 化经营陷阱。 • 史玉柱最后自己也承认,最大的错误就是 把大厦由自用转向房地产。
通用电气是对多元化经营的否定
巨人案例
• 1993年1月,巨人在全国成立了8家全资子公司, 推出了中文手写电脑、中文笔记本电脑、巨人传 真卡等产品,实现销售额3.6亿元,利润4600万 元。 • 随后进军生物保健品市场 • 1994年,进军房地产业。除挪用了生物工程和软 件开发的流动资金外,还通过出售楼花在香港筹 资6000万港元,在国内获得4000万元。 • 1996年,一期工程未能如期完成,巨人集团终因 财务状况不良而陷入破产危机中。
决策陷阱论文总结范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决策能力成为衡量个人和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
然而,在实际决策过程中,人们往往容易陷入各种决策陷阱,导致决策失误。
本文将总结分析常见的决策陷阱,并提出相应的规避策略。
一、常见决策陷阱1. 沉锚陷阱:在决策过程中,人们倾向于过分依赖初始信息,将后续信息与之对比时产生偏差。
这种心理现象称为沉锚陷阱。
2. 过度自信陷阱:过度自信使人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风险,导致决策失误。
这种心理现象称为过度自信陷阱。
3. 心中有数陷阱:人们根据金钱的来源、保存与花费方法来处理和区分金钱种类,这种心理状态称为心中有数陷阱。
4. 框架陷阱:在问题框架确定后,人们往往不自觉地接受该框架,导致决策偏差。
这种心理现象称为框架陷阱。
5. 霍布森选择陷阱:在有限的选择范围内进行决策,即使有多个选项,也可能导致最差结果。
这种心理现象称为霍布森选择陷阱。
6. 布里丹选择陷阱:在决策过程中,人们面临多个选择,却无法做出决定,导致决策延误。
这种心理现象称为布里丹选择陷阱。
二、规避策略1. 提高信息质量:在决策过程中,要广泛收集信息,避免过分依赖初始信息,减少沉锚陷阱的影响。
2. 保持客观:客观分析自身能力和风险,避免过度自信陷阱。
3. 优化心理账户:合理规划资金,避免心中有数陷阱。
4. 开阔视野:不受限于现有框架,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减少框架陷阱。
5. 主动选择:在决策过程中,要明确目标,主动选择,避免霍布森选择陷阱。
6. 培养决断力:提高决策速度,避免布里丹选择陷阱。
总之,在决策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并规避各种决策陷阱,提高决策质量,为个人和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论多元解读的“陷阱”
近年来,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已经成为一个热
门话题。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多元解读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
程度上影响了多元解读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本文试图就文学作品多元解读
中存在的问题谈几点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文学作品的解读容易引起多义性。
其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文学话语系统的蕴藉性。
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
况的概括,它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①文
学的话语蕴藉特性,使文学作品的本文带有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
第二,接受者的差异。
除非读者和作者具有完全相同的语境,否则读者对作品
的完全理解是很难达到的。
事实上,作者和读者之间通常存在着一定的语境距离,这就必然使作品的解读产生多种可能性。
除此之外,特殊的历史文化情境也会导致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
比如,在文字
狱严酷的历史时期,某些文学作品被按照某种特殊的政治需要进行有意的误读。
在学校教学中,应如何对待文学作品解读的多义性?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大致有三种意见,即:
一元解读论、多元解读论和有限度的多元解读论。
在当前正在进行的语文教学
改革中,这三者的意见都存在。
其中,占优势地位的意见是多元解读论。
极端
的一元解读论,认为作品的解读必须以教师、课本、教参等权威为唯一标准,
反对师生的多元解读。
随着人们认识的逐渐深入,这一意见已不再占据优势。
多元解读论的意见,则随着课程标准的发布,正显示出上升趋势。
与此同时,
有限度的多元解读论针对多元解读论进行了反思。
多元解读论强调读者的主体性,要求教学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反对
用任何一种统一的标准来限制师生的独特解读。
至于有限度的多元解读论则认为,既要尊重师生的独创性,又要尊重作者和作品的独立性,同时要根据历史
情境的需要对作品进行解读。
如,蒋成璃先生主张,对文本意义的阐释既要反
对绝对主义,同时又应反对相对主义。
他强调释义群体应相互交流、沟通,既
尊重个人的解释权力,又倡导寻求共同解释模式,使释义超越本体的局限,不
断提高。
为此,蒋先生认为,阅读教学不应对文本作过度诠释,对文本的阐释既要激发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又要承认教学用书等权威阐释的历史合理性。
笔者认为,多元解读的价值不可否认,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多元解读可能产生的副作用。
试以某一课堂的教学为例详加讨论。
下文是邹立群先生《鲁迅小说的解读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一文的摘录。
最近,笔者听过一堂市级获奖的竞赛课,有一位老师教学《故乡》一课时,鼓励学生就其主旨谈谈自己的看法一一这个出发点无疑是善意的。
有一个学生说《故乡》这篇小说,通过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我对眼前故乡的失望和对过去故乡的依恋。
这个解读的结果确乎有了些许游离教材和教参的新意,事实上,这个主题的归纳是很浅层也是难以立足的,即使他多少还是扣住了小说真本字面。
施教者居然对这种归纳给予了高度赞赏,而后的权威评点中,也居然把它当做了整堂课的闪光点之一,认为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尊重学生主体性和差异性的具体表现。
其实大谬!尽管无限衍义的解读观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学里还仅是苗头和萌芽一类的东西,但我们应正视它的危害,将这种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下。
②
对此,潘新和先生认为,“‘实用文本’尚且还允许各种诠释并存,文学作品的解读就更应该是充分撇开的,因为它本应该就是一种创造。
……再放到当今课改的背景下看,在大力鼓吹多元解读和培养创新能力方兴未艾之时,还是不要设禁区为好,种种禁令务必缓行!……有必要大力提倡‘过度诠释’,让学生大胆地去挑战所谓的‘共同诠释’,去打破‘教材与教学用书(参考资料)诠释的‘合理性’,即所谓‘矫枉必须过正’……只要跟文本不是毫无关系,任何的‘过度诠释’和误读,都是合理的,都应受欢迎。
……不要把成人的观念和思维作为诠释的尺度,也不要把约定俗成的诠释强加给学生,那样做,只会把学生变成没有情感和生命力的机器人、植物人,也是不符合文学作品解读所要求的读者自我表现的‘创造’本质的。
”③
对同一堂课的教学,两位先生产生了几乎完全不同的评价。
那么,我们究竟应如何把握多元解读?本文认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多元解读应注意下述几点。
第一、应区分教学情境中的解读和非教学情境中的解读。
这两种情境中的解读是有区别的。
教学过程,无疑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
它的特殊性,首先在于教学的直接目的,是要使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获得素质的提升。
在某个教学时间段里,教学的起点是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其终点是教学指向的应有发展水平。
维果茨基把这个现有水平和应有水平之间的距离称作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理论所要强调的是,教学的价值正是体现在消除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应有发展水平的差距之中的。
因此,教学不应当顺应学生的现有水平,而应当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使学生的水平达到理想中的水平。
基于此,文学作品教学中的解读,不应停留于学生的现有解读水平,而应在教师的引导下,趋向更高的解读水平。
这里的关键,不在于对《故乡》一文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