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历史试题(WORD版,选择题有解析)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南安一中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第二次阶段考高一历史科试卷命题者:本试卷考试内容为:必修二1~16课。
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保持答题纸纸面清洁、不破损、不折叠。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自行保存,答题纸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成书于元朝的《农书》列举了围田、柜田、架田、涂田、沙田和梯田等田制,前五种行于滨江海湖泊之地,后一种行于多山丘陵之域。
这反映了当时( )A.人地矛盾突出B.土地所有制变化C.水旱灾害频繁D.传统犁耕受冲击2.宋朝明确规定,地主打死佃客,减罪一等,发配邻州。
而在《明律》中规定:“富豪之家,役使佃客抬轿者”,不仅要“杖六十”,还要“各计一日追给工钱六十文”。
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明代法律的内容更加细密严苛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D.社会矛盾日趋缓和3.唐初,拥有广大庄园的豪门世族受到了沉重打击,大片的沃土重新掌握在唐王朝手中。
同时隋末以来的战争也造成了人口的大量死亡。
这一历史现象( )A.导致政权统治基础发生逆变B.促进了小农经济的恢复发展C.利于政府进行土地制度改革D.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分化瓦解4.东汉末年,由于中央集权的衰落,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逐渐受到冲击。
西晋灭亡后,游牧民族大批进入中原,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
由此推断魏晋时期( ) A.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B.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C.少数民族完成汉化过程D.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5.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高考复习练习

南安一中2017届高三年历史高考复习练习卷(中国古代经济)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荀子·富国篇》认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夫天地之生万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
”这反映出古代农民提高农业产量的主要方法是( )A.种植五谷B.精耕细作C.铁犁牛耕D.男耕女织2.春秋时期随着农户分散经营的生产关系慢慢固定下来,西周那种“千耦其耘”的集体耕作场景逐步消失。
这一进步使得“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于是税制改革势在必行。
促使这一时期税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A.维持国家财政B.小农经济出现C.私田大量开垦D.耕作技术提高3.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这种做法( )A.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C.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 D.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4.《左传·昭公四年》记载:桓公曰:“伍鄙(人民)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
”材料中“相地而衰征”的实质是( )A.按照土地的多少和好坏而征税 B.有利于调动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C.所有制形式的变更 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5.“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钱穆《国史大纲》)此田亩最有可能是( )A.天子赐予的井田B.因军功受赏的土地C.租种的诸侯土地D.国家授予的无主荒地6.下面为唐江南九州户数表(单位:户),由此可知(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江南农业比工商业发达7.“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
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
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朝贡贸易的弊端B.外贸无利可图C.倭寇日益猖獗D.“海禁”政策的恶果8.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
福建省南安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南安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年历史学科第二次月考(七)(范围:必修一第10—15课)班级姓名座号一.单选题1.以下内容摘自某论著的目录“民主的源头”、“迥异于东方的法律制度”、“议会之母”、“驴象之争”、“一票共和”。
据此判断该论著的名称可能是()A.《东西方政治制度比较研究》 B.《西方国家政治制度论析》C.《古代西方政治制度透视》 D.《现代西方经济制度考量》2.在世界近代史上,有个国家曾被称为“各种政体的实验场”、“启蒙思想的实验田”,19世纪晚期该国政体的特点是()A.立法与行政权力合一B.内阁对议会没有形成权力制衡C.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家元首没有实权D.议会有不独立的立法权,不能组织和监督政府3.1875年法国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不仅“是国家元首并统率武装部队,行使行政权”,而且“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同享有创议法律之权”,同时又规定“共和国总统的每项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一人之副署”。
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共和派力量的强大 B.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C.共和派与君主派的妥协 D.启蒙思想的深入人心4.法国有权批准参与下图会议的是()A.总统B.参议院C.众议院D.内阁5.依据19世纪70年代德意志帝国和法兰西共和国宪法的有关规定,下表中①②③④处应填写的内容依次应是()A.选民普选、联邦议会与各省议会、总统经众议院同意任命、对议会负责B.世袭继承、参议院和众议院、议会选举产生、召集和解散议会C.世袭继承、参议院和众议院、总统经众议院同意任命、召集和解散议会D.选民普选、参议院和众议院、议会选举产生、召集和解散议会6.导游带领一群学生到博物馆参观,走到近代展馆前,导游向同学们介绍近代列强一步步侵略中国的经过时说:“起初①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接下来②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后来③各国派兵保护东交民巷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最后④外国可以在中国开设工厂。
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南安一中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高三历史科试卷本试卷考试内容为:必修一及必修二1~3单元。
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英语科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4.保持答题纸纸面清洁,不破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自行保存,答题纸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甲骨文有以形表意的特征。
图7中的“城”字中间的方形小框,表示城四周的城墙,表示城楼,为士兵守护之意;“邦”字下边的“田”字,代指疆域土地,上半部分的象形符号,是标示疆界范围的界标。
从这两个字的结构和含义可以看出,“城邦”的含义和主要功能是A.一定区域范围内统治管理中心B.具有对外防御能力的军事基地C.强化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中心D.土地和军队是国家财富的来源【答案】A【解析】考点:古代城市。
依据题干的解释可以得出城邦为政治中心,在中国古代城市大多首先是以政治或者军事中心的职能为主,其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功能才逐渐增加。
所以选A 2.《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A.精耕细作B.自给自足C.农林牧业相互补充D.农业生产结构完备【答案】B【解析】考点:小农经济。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整理史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对有效信息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解读的能力。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

南安一中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高三历史科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第Ⅰ卷(选择题48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
这表明先秦时期()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 B.等级政治走向消亡C.思想领域百家争鸣 D.宗法礼制逐渐崩溃2.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
独至评闺才,持论恒相反。
有德才可骇,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
”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3.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还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B.造船航海技术进步C.内河航运严重不畅D.陆上丝绸之路受阻4.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
明初朱元璋说,“吾之乱世,刑不得不重”。
这表明朱元璋()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5.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
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 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6.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
均田制的目的是()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7.秦岭淮河以北郡数A.经济中心实现了南移 B.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C.西汉时的疆域比西晋小 D.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8.据明朝万历《华州志》记载,陕西华州“郡之柳子镇,有千家铁匠,作刀剑剪斧之用,天下士大夫所共索,以为转相赠予者.”这表明华州柳子镇()A.铁业全行业资本主义萌芽B.家庭手工业技术高超C.冶铁开始采用机械化生产D.铁业呈现出繁荣景象9.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学考)试题 Word版

南安一中高二年第二次阶段考历史科试卷本试卷考试内容为:必修一~必修三。
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共11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选择题答案使用2B 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4.保持答题纸纸面清洁,不破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自行保存,答题纸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69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6小题,每小题1.5分,共69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时期晋平公之母为杞国女子,晋国因此率诸侯为杞筑城。
郑国大夫批评说:“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已。
诸姬是弃,其谁归之?是谓离德。
”这个事实表明,当时的社会舆论依然十分重视()A.宗法关系 B.以法治国 C.爱惜民力 D.等级关系2.有学者评论说:“(它)克服了社会流动的堵塞,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
”该学者评论的是()A.科举制 B.郡国并行制 C.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3.有学者统计,《汉书》中武帝以后立传者188人,其中士人有150人,约占80%。
这从侧面反映出()A.官僚政治开始形成 B.世袭制退出历史舞台C.世家大族势力逐渐减弱 D.儒学独尊产生重大影响4.“(雍正年间)这个原属临时的军事机构,在完成其历史使命后,本应裁撤,但因为这个机构有利于专制皇权,不但没有裁撤,反而权力不断扩大,以致成为最高权力中枢。
”这个机构是()A.尚书省 B.中书省 C.军机处 D.枢密院5.图2所示,我国古代灌溉工具不断创新。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传统农业的业著特点是()A.刀耕火种 B.精耕细作 C.自给自足 D.封闭落后6.明代以前,江南的苏松杭嘉湖五府是全国最大的谷仓。
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南安一中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高一历史科试卷命题者:陈尊尊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英语科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4.保持答题纸纸面清洁,不破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自行保存,答题纸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写道:“垂两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在此作者赞赏的政治制度是A。
分封制 B.宗法制 C。
郡县制 D.行省制2。
“秦始皇是春秋战国时代大一统专制思想的实践者……他创造了一个‘实用新型’的制度。
”材料中‘实用新型’的制度是指A。
郡县制 B。
三公九卿制C。
皇帝制度 D。
封建制3.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
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
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4。
唐代,皇帝诏书由中书省详拟定稿,皇帝批览后降出奉行,宋初,则先草拟,送交皇帝后再照其意见正式拟旨。
这一变化使得A.决策机制更加完善B.政务处理更为快捷C。
皇帝权威有所加强 D.官僚机构急剧膨胀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
福建省南安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卷(含解析)

福建省南安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卷(含解析)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仅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
其“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根源是A.分封制崩溃,宗法制瓦解B.“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C.贵族没落,“士”阶层活跃D.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私学文化产生的根源应该从经济角度考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故本题答案选D项,ABC不是根本原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私学的原因2. 泱泱中华有种崇义尚道、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和忧患以生、自强不息的不懈精神。
这种精神由A.春秋巨匠率先推出B.战国巨人奠定根基C.西汉新儒学家提出D.宋明理学家所创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崇义尚道、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和忧患以生、自强不息的不懈精神”可以看出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提出来的,故本题答案选B项;ACD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思想3. 出生于安徽蒙城的庄子,“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
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
庄子“终身不仕”的决定与他哪一思想理念有重要关联A.主政者,当以民为念,以德为本 B.相互关爱,反对不义之战C.提倡改革,追求法治和君主专权 D.崇尚自然,清静无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安一中2017届高三第二次阶段考历史科试卷杨金莲命题 2016-11(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第Ⅰ卷(选择题48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山东博物馆藏有青铜器四千多件,其中四十多件为国家一级文物,颂簋(guǐ,西周中晚期的青铜礼器)便是其中之一。
颂簋制作精美,腹内和盖内都铸有铭文,内容相同,记述的是一位名叫“颂”的人直接受到周天子册命的情景。
该青铜器()A.是西周中晚期青铜铸造术的顶峰B.表明西周政治制度最终走向成熟C.表明西周中期文字开始走向成熟D.是研究西周历史较为可靠的资料2.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
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
”这场革命()A.调动了地方行政部门的积极性B.能避免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C.创造了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D.隐含着使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3.秦始皇临死前欲重新改立长子扶苏继承皇位,但赵高和李斯篡改始皇遗诏,扶持胡亥登上帝位。
有学者认为,这人为地造就了统治集团矛盾的激化,并最终导致秦朝的短命。
材料说明()A.废除分封不利于中央集权B.秦朝王位继承不尊宗法C.宗法不尊助推了秦朝灭亡D.相权扩大影响皇权加强4.《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有个叫赵宣的人,葬亲后不久就关闭墓道,在墓道中守丧20年,博得“乡邑称”的美名,“州郡数礼请之”,他推托。
太守亲自登门求见,才知其有五个孩子,都是在守墓期间生的,太守大怒,以“诳时惑众,诬污鬼神”将其治罪。
这个事件主要反映()A.汉朝选官依据儒家思想B.汉朝察举制存在消极影响C.汉朝注重对官员的监督D.汉朝选官注重孝行与廉德5.图2为战国时期最先进的冶铁技术。
此史料可以用来解释()图2 囊(鼓风工具)A.官营手工业大规摸生产状况 B.当时铁制工具推广的原因C.集体劳作促进了冶铁业发展 D.“鼓风”冶炼技术源于战国6.据载,山东济宁清初开始种植烟草,道光年间济宁“环城四五里皆种烟草……大约膏腴皆为烟所占,而五谷反为瘠土。
”山东寿光等地亦“转相慕效”,“不数年而乡村遍植,负贩者往来如织。
”这反映出当时山东()A.深受列强贩卖烟土的毒害B.手工卷烟技术领先于全国C.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解体D.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7.王阳明先生提出“四民异业同道”论时指出,舜帝在位时封的九个官职中,“首稷(农业)而次契(商业)。
垂工益、虞(工业),先于夔、龙(教育)”。
这一观点()A.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B.顺应了明朝社会经济发展潮流C.促进明朝革新官僚机构D.充分肯定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8.解缙十九岁中进士,后进翰林院,朱元璋对解缙“甚见爱重,常侍帝前”。
他对解缙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纲常伦理成为治国手段B.专制皇权不断加强C.朱元璋有爱才如子情怀D.儒家思想重回正统9.史籍中有关明朝皇帝不上朝的记载甚多,如明武宗朱厚照长年不问朝事;明世宗二十余年不上朝;明神宗自万历二十年之后,溺志货财,厌恶言官,晏处深宫,不再上朝……如此众多的皇帝不上朝,明朝的历史却延续了276年,王朝局面基本稳定。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B.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C.行政的运行机制日益完善D.宋明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学科10.“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的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
”上述材料对“这场革命”的认识突出反映了()A.近代化史观 B.全球史观 C.革命史观 D.社会史观11. 1850年代末,少数中国商人已涉足外资航运企业。
由于华商行船不单要缴纳捐税,亦须支付厘金,他们索性“与外人各图所求,互为结盟”,因此轮船悬挂洋旗之现象相当普遍。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洋商不用缴纳关税B.中外商人勾结损害国家主权C.近代商人地位低下D.近代企业发展已初现依附性12.著名的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
这是一个转折点……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材料中的“转折点”是指()A.第二次鸦片战争B.中法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3.1864年,上海成立混合法院,主审涉外并兼理中国案件。
法院由上海知县担任主审,一名外国领事担任副审列席审判,审判程序一如西方。
这一现象()A.反映了近代中国司法的殖民地性质B.标志领事裁判权开始丧失C.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司法知识与精神D.终结于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4.关于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的发展,有人感慨,我们抛弃了“中学”中过去以“六艺”为核心、以“四部”为框架的学术分类体系,而代之以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一系列现代学科范畴。
这反映出()A.近代中学发展缺乏稳固根基B.西学冲击了中国人认知思维C.中国学术分类体系渐趋成熟D.中国传统儒学发展陷入困境15.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蒋介石曾说,“我们中国要在20世纪的世界谋生存,没有第二个适合的主义”,必须确立三民主义“为中国唯一的思想,再不许有第二个思想来扰乱中国”。
这言论可以用来说明蒋介石()A.坚定地捍卫三民主义B.表达争取独立的决心C.借此树立民众的信心D.为专制独裁制造舆论16.1897~1912年期间,莫理循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迄今为止,所有迹象表明这纯粹是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
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
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
”他的观察()A.反映出“运动”对西方利益的维护B.肯定了“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意义C.没有准确认识当前“运动”的影响D.体现出列强对“运动”的支持立场17.有学者这样描述近代中国的一种社会现象:“上层的知识界自1840年以后不断涌现出关心国家大事的开明人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勇于实践;下层则是广大农民,他们永远怀恋着土地,只关心乡村生活和传统。
这两个世界间没有了解、没有交往、没有宽恕。
”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国民革命运动能够充分证明该观点的正确性B.该现象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未成功的重要原因C.该现象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得到改变D.作者正确地揭示了新民主主义时期民主革命的特点18.教育家蒋梦麟在自传中记述:“西安事变的消息广播全国之后,老百姓无不忧心如焚,妇女小孩甚至泣不成声。
……蒋委员长已安全抵达洛阳,并已转飞南京的号外最先送到东安市场的吉祥戏园,观众之间马上掀起一片欢呼声,……大约半小时之后,北平严冬夜晚的静寂忽然被震耳的鞭炮声打破了。
”这一记述主要反映出()A.民众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B.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C.蒋介石统治地位比较巩固D.张学良的兵谏不得人心19.1937年底,美国某一周刊提出“中国近代发生的事情,不仅仅构成一个警告,更是一个最后的信号,即白种人的负担将由一个更愿意承担的日本接过去。
”这表明( )A.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对蒋介石主持抗日大局的认可B.其对于国民政府积极抗日的态度表示赞赏和肯定C.其赞赏日本能够主动承担列强在亚洲的“负担”D.其对于中国已经开始的全民族抗战持悲观态度20.甲午战争的结果,在中国近代相当长时期内导致人们对洋务运动全盘否定、对明治维新则无限拔高。
这主要因为()A.甲午战争重挫了民族自信心 B.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迫切性C.历史评价受到留日学生影响 D.中日综合国力发生巨大逆转21.绝对平等往往使得知识、美德、才能、财富等因素边缘化,无法实现社会普遍正义。
“民主制使智慧边际化”,在柏拉图眼里便是雅典政治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意味着,雅典民主()A.容易导致政治动乱B.充分保护了平民的民主权益C.政治决策过于随意D.忽视了参政者的品德和能力22.《希腊人与希腊文明》中写道:“我们会盲目地给祖国送上赞歌,但我们都负载着一个沉重的责任——把自己教育成有理解力的人类,进而从这种知识中探知我们作为公民的真正责任。
”这一论述A.体现个人主义倾向B.强调人应具理性思维C.忽略了道德的作用D.深刻批判了民主政治23.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在《论共和>一书中写道:“真正的法律应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和永恒的,力图变更这一做法是一种恶,试图废止其中一部分的做法也是不能容许的,而要想完全废除它的做法则是不可能的。
”这说明西塞罗()A.高度评价罗马法的实用性B.在立法中追求自然法则C.致力于完善罗马法的内容D.认为法律是一成不变的24.俾斯麦在回忆录中写下了最后的忏悔和期盼:“我过去的尽职行为也许恰巧是造成德意志走向衰落、没有骨气的原因。
现在我们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巩固帝国议会,使它不再退化。
”这表明,俾斯麦期望()A.建立民主共和政体B.强化德皇的政治权威C.完善德国民主政治D.提升宰相的政治地位25.在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过程中,有一个群体被称为反联邦党人。
他们认为,宪法拟议的政府权力是比政府组织形式更为核心的问题。
联邦党人最引以为豪的是创立了三权分立的政府形式,以为这一形式就能保证公民的自由。
对此,反联邦党人并不乐观。
由此可以看出反联邦党人()A.认为分权体制能够保证公民自由B.对联邦政府权力保持高度警觉C.强调制宪的核心是确保政府权力D.希望继续维持邦联体制的现状26.作为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件,理应含有某种不同于旧时代的新内容。
然而,《权利法案》却并非如此。
事实上,议会所获得的立法、财政、监督行政权14世纪时已获得了,议员在议会中的言论自由、不受迫害等权利在15世纪后也已经逐渐得到公认。
该内容反映了17世纪英国革命的政治目的是( )A.为了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B.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C.为确立新兴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D.为确定和维护传统之权利与自由27.1860年至1913年间,世界工业总产量至少增加了6倍,1851年至1913年间,世界贸易额增加了12倍。
由此可知()A.欧洲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B.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D.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28. 16世纪,印第安人在给被征去矿山劳动的亲人送行时,就预先为他们举行送葬的仪式。
据此可推知()A.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B.当时矿山劳动时间太长C.印第安人重视送丧仪式D.印第安人多被折磨致死29.“(某一事件)从它给予世界发展的影响来说,超越了其他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