贮罐火灾爆炸事故分析[1]
仓库火灾事故分析

仓库火灾事故分析一、仓库火灾事故的原因分析1. 电气问题:电气线路老化、短路或者绝缘损坏等都是可能引发仓库火灾的原因之一。
2. 仓储物品自燃:有些仓储物品在特定条件下会自燃,特别是对于易燃易爆的物品。
3. 人为过失:例如非法吸烟、乱丢烟蒂等行为也会引发火灾事故。
4. 仓库设施疏忽:例如存放易燃易爆物品的区域没有得到妥善管理和监管,防火设备和消防器材没有得到及时维护等。
5. 天灾因素:例如雷击、高温天气等极端天气现象可能导致火灾。
以上是造成仓库火灾事故的一些常见原因,有时候是多种原因共同导致。
在分析事故原因的同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二、仓库火灾事故的应对措施分析1. 安全教育和培训:员工对于火灾的预防和应对方法需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教育,以提高火灾的防范意识和自救逃生能力。
2. 定期检查和维护:对仓库的电气设备、防火设备、消防器材等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保证其完好有效。
3. 合理储存物品:严格按照物品属性进行分类储存,对易燃物品、化学品等要采取特殊的防火措施。
4. 禁止吸烟:在仓库内明确划定禁止吸烟区域,加强管理和监督。
5. 天灾警报系统:在仓库内建立相应的天灾监测系统,及时预警并采取措施。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应对措施,以提高仓库火灾事故的防范和应对能力。
三、预防仓库火灾事故的方法分析1. 定期演练:定期组织火灾应急演练,提高员工的应急响应能力和逃生自救能力。
2. 安全监管:加强对仓库内部的安全监管,尤其是易燃物品区域,加装监控设备。
3. 合理规划:对于仓库的设计和规划,要考虑到防火的相关要求,以及足够的安全疏散通道和防火墙等设施的设置。
4. 提高消防安全意识:定期开展消防知识宣传,增强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提高他们在火灾发生时的正确应对能力。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方法,可以更好地预防和避免仓库火灾事故的发生,保障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结语:对于仓库火灾事故的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深入剖析事故的原因、应对措施和预防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防范和应对类似事件。
航空煤油储罐火灾爆炸后果分析

航空煤油是石油产品之一。英文名称Jet fuel No.3,别名航空煤油。主要由不同馏分的烃类化合物组成。航空煤油主要用作航空涡轮发动机的燃料,主要危险特性如下表(表1.2)所示:
表1.2 航空煤油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
清澈透明,无不溶解水及悬浮物
密度(蒸汽密度)
0.81 kg/L(1g/cm3)
3.
a)火焰高度的计算
火焰高度按下式计算:
……(3.6)
式中:
L——火焰长度,单位为m;
dj——喷管直径,单位为m;
CT——燃料-空气计算化学反应中燃料的摩尔系数;
Tf——燃烧火焰的绝热温度,单位为K;
Tj——喷射流体的绝热温度,单位为K;
αT——燃料-空气计量化学反应中产生每摩尔燃烧产物所需反应物的摩尔数;
火焰高度L=85.51*42*{0.028/(1.29* )}0.61
=46.473m
3.5.3
假定能量由圆柱形火焰侧面和顶部向周围均匀辐射,用下式计算火焰表面的热通量:
……(3.18)
式中:
q0——火焰表面的热通量,单位为kW/m2;
ΔHC——燃烧热,单位为kJ/kg;
——热辐射系数,可取0.15;
……(3.26)
……(3.27)
……(3.28)
式中:
S——目标到火焰垂直轴的距离与火焰半径之比;
h——火焰高度与直径之比;
A、B、J、K、VH、VV——描述方便而引入的中间变量。
从上面的公式可以看出, 视角系数V的计算过程是相当复杂的, 很难从中观察距离、火焰尺寸是如何影响火焰系数的。但是, 可以从一些实例数据中发现一些规律, 视角系数的值总是<1的, 且随着s的增大而急剧减小, 随着h的增大而缓慢增大。
贮罐区事故隐患分析及对策

液态烃 、 可燃液体等贮罐的基础 、 防火堤 、 隔
堤、 管架 、 管墩等 , 均应采用非燃烧材料 ; 贮罐 的隔 热层 , 采用非燃烧材料 , 若采用阻燃型泡沫塑料制
品时 , 其氧指数不应小 于 3 ; 0 且在可 能泄漏液态
31 爆炸性 物质的危 险特性 由于贮罐区内同时贮存 4 种危险物质 , 因此必
故 隐患分析的原理 , 对调查结果进行 了分析 , 并根 氧生成过氧聚合物。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 据 治理 隐 患一般 遵 循 的 1 原 则 , 出 了有 针 对 合物 , 0项 提 遇明火 、 高热极易燃烧爆炸 。其蒸气 比空气 重 , 在较 低 处 扩散 到 相 当远 的地 方 , 火 源 引着 能 遇 性 的 防范 对策 。 关键词 贮罐 事故隐患 治理对策 随着 国民经济 的发展和科学技术 的提高 , 安 回燃。 若遇高热可能发生聚合反应 , 出现大量放热 现象 , 引起 容器破裂和爆炸事故。
因素 的研 究 和 分析 。因此 , 有必 要 进一 步 的研 究 、
探讨事故隐患 的问题 。
1 贮罐 区 的组 成
遇火源引着回燃 。 若遇高热 , 可能发生聚合反应 , 出 现大量放热现象 , 引起容器破裂和爆炸事故。 最高容许浓度 :0 g 3俄罗斯 ) 4 / ( m m 。 c 双环戊二烯 : ) 纯化合物为无 色带樟脑味结 晶, 不溶于水 , 溶于 乙醇 、 、 醚 丙酮 、 汽油等有机溶 剂, 在空 气 中 氧化 生成 双 环戊 二 烯 过氧 化 物 , 氧 过 化物受撞击易引起爆炸。 摄人有毒 , 具有麻痹性及 局部刺激作用 , 急性中毒引起 昏迷。易燃 , 中等 有 程度 的燃烧危险 。贮存物料为 8 %双环戊二烯 , 8 浅黄色液体 。 最 高容 许 浓度 :0m / ( 国 ) 5m / 3 g m 美 , g m ( 国 ) 中 。
储油罐爆炸的原因分析与控制

专业的论文在线写作平台
储油罐爆炸的原因分析与控制
储油罐是油库的重要设备,储存着大量易燃烧、易爆炸、易挥发、易流失的油品,一旦发生爆炸所造成的损失难以估计。
近20年来,油罐发展呈大型化的明显趋势。
随着油气储备量的增加,储油罐的规模和数量也大幅度地增加。
因此,如何安全有效地管理储油罐、提高储油罐的安全可靠性,已是当前安全管理工作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1 爆炸原因分析
1.1 明火
由明火引起的油罐火灾居第1位,其主要原因是在使用电气、焊修储油设备时,动火管理不善或措施不力而引起。
例如,检修管线不加盲板;罐内有油时,补焊保温钉不加措施;焊接管线时,事先没清扫管线,管线没加盲板隔断;油罐周围的杂草、可燃物未清除干净等。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油库禁区及油蒸气易积聚的场所携带和使用火柴、打火机、灯火等违禁品或在上述场合吸烟等。
1.2 静电
所谓静电火灾是指静电放电火花引燃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汽等易燃易爆物而造成的火灾或爆炸事故。
静电的实质是存在剩余电荷。
当两种不同物体接触或摩擦时,物体之间就发生电子得失,在一定条件下,物体所带电荷不能流失而发生积聚,这就会产生很高的静电压,当带有不同电荷的两个物体分离或接触时,物体之间就会出现火花,产生静电放电(ESD)
静电放电的能量和带电体的性质及放电形式有。
案例分析(1)

1、某公司拟建一个液化气储备站,计划建液化石油气卧式储罐2个,容积各为100m3;购买卸车用液化气体压缩机3台,5辆汽车槽车。
该储备站存在那些危险、有害因素。
(1)物质危险性分析:其危险物质为液化石油气。
液化石油气属于液化易燃气体,可以和空气混合形成处于燃烧浓度范围之内的混合物遇火源可能发生着火或爆炸。
发生泄漏时,液化石油气蒸发时会从环境中吸取大量热量,可能引起人员冻伤、液化石油气具有一定的毒害性,在发生泄漏时如果短时间吸入浓度过高可能引起中毒,长时间吸入较低浓度的液化石油气也可能引起人员的毒物危害。
液化石油气具有扩散性,泄漏出来后,由于空气重,往往漂浮于地表、沟渠、隧道、厂房死角等处,长时间聚集不散,易与空气在局部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遇火源可能发生火灾或爆炸。
(2)生产条件危险性分析:贮罐危险性分析:液化石油气贮罐属于压力容器,若出现误操作、压力表失灵或温度过高等情况可能导致罐内压力过高,压力升高致使器壁的平均应力达到材料的屈服极限,器壁产生明显的塑性变形,罐容积迅速扩大,但压力仍继续升高,达到材料的断裂强度,容器即发生延性破裂;若液化石油气贮罐焊缝退火处理不当或形状出现不连续,则会出现应力集中,可能引起脆性破裂;此外液化石油气贮罐在使用过程中可能腐蚀造成性能下降,引起腐蚀破裂。
(3)压缩机危险性分析:压缩机属于机械设备、存在转动部件,如果防护不当或检修时可能引起机械伤害;压缩机运转不良时会带来较大的机械性噪声和电磁性噪声,压缩机还有较高的流体动力学噪声;设备绝缘不良,错误的接线或操作等原因触电造成的电击伤害事故;负载过大、频繁启动,以及使用了非防爆型电气设备,均可能引起电气火灾。
(4)站内机动车辆危险性分析:站内机动车伤害主要包括车辆对人员伤害、车辆对建筑物或设备的损坏两类。
伤害类型以碾压、碰撞(与人员的碰撞、与建筑物或设备的碰撞)倾翻、爆炸、火灾(燃料搬运、灌注或更换液化石油气容器)、刮蹭、腐蚀(蓄电池溢出电解液)等为主。
油罐爆炸事故案例

1.5.1法国一炼油厂液化石油气球形贮罐着火爆炸7人死亡在法国费赞(Feyzin)炼油厂,一天早晨,3名检测工在进行每周两次的液化石油气取样作业。
首先将443号丙烷贮罐(12000m3)的阀门打开,经15分钟后取样完毕,要关闭阀门时,因-46℃的气体阀门冻结而不能完全关闭。
此刻,气体向周围逸散,一直扩散到离贮罐60m远的汽车公路及与罐区相通的公路,因此向整个费赞地区发出了警报,并禁止汽车在公路上通行。
但已来不及通知行驶在公路上的汽车,这时驶来的汽车与气体接触瞬间发生大火,汽车被烧毁,司机受了重伤。
发生警报的同时,35名消防队员赶到443号贮罐区现场,此时大火已蔓延至462号贮罐,消防队员奋力喷水灭火。
大约2小时后,443号贮罐随着一声巨响发生爆炸,大火瞬时向四周蔓延,相继引燃了周围的贮罐。
其后又引起球形贮罐的爆炸,使B地区的5号球形贮罐遭到损坏。
这场爆炸,使人死亡,100多人受伤。
设备遭到损坏。
事故原因1)事故的直接原因是阀冻结,而引起的气体泄出,着火源或是在公路上行驰的汽车,或是由喷出的丙烷产生的静电。
2)虽然有安全阀,但没有喷水设备也是造成贮罐爆炸的一个原因。
3)疋田教授认为,取样阀本体是由铸钢制造的,最低耐用温度为-30℃(实际温度为-46℃);阀门未采用聚四氟乙烯防冻;第二个原因是阀门未设置紧急关闭机构等。
这些都是未能防止阀门冻结的原因。
4)罐区至工厂边界的安全距离应为120m以上,至公路的距离应在250以上,否则是很危险的。
一、事故概况B经过1981年9月10日14时55分左右,辽宁省某县石油公司油库一号油罐发生爆炸,当即造成6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3万余元。
1981年5月12日,县农机厂与县石油公司签定了一项建罐合同,在石油公司油库院内建一组(4个)1200立方米的立式金属储油罐。
石油公司承担建罐材料供应及现场保护,县农机厂负责工程项目的施工。
这项工程于5月15日动工,7月末四个罐体的立体工程基本完成,8月末工程扫尾等待试验验收。
中国石化上海高桥分公司“5.9”火灾事故

What I thought I would never forget before will become totally unrecognizable one day.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中国石化上海高桥分公司“5.9”火灾事故一、事故简介2010年5月9日11时20分左右,上海高桥分公司炼油事业部储运2号罐区石脑油储罐发生火灾事故,事故造成1613#罐罐顶掀开,1615#罐罐顶局部开裂,此次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为625535元。
二、事故经过5月9日0:45,按照调度安排,1613#罐(重整原料罐,罐容5000立方米,内浮顶结构,直径21米,高度16.5米,储存介质为石脑油)开始收蒸馏三装置生产的石脑油。
10:00左右,在继续收蒸馏三装置生产的石脑油的同时,开始自1615#罐向1613#罐转罐,此时1613#罐液位为5.09m在继续收蒸馏三装置生产的石脑油的同时,开始自1615#罐向1613#罐转罐,此时1613#罐液位为5.09m。
11时20分,1613#罐液位为5.62m,存储石脑油1345吨。
11时30分左右,1613#罐发生闪爆,罐顶撕开,并起火燃烧。
现场操作人员立即停泵,启动各个储罐冷却水喷淋,并进行转油、关阀等应急处理。
作业人员发现1615#缺冷却喷淋管线损坏,在火灾初期无法对1615#罐进行冷却保护。
企业消防队接警后迅速调派15台消防车赶赴现场灭火,并通知蒸馏、重整等有关装置降量生产。
上海市先后调动50多台消防车赶赴火灾现场。
14时左右火势得到控制,14时37分明火被扑灭。
14时47分,罐内发生复燃,因罐体严重变形,消防泡沫很难打到罐内,彻底扑灭罐内余火难度较大。
18时40分左右,现场指挥部在确定安全前提下,组织消防人员沿油罐扶梯爬到罐上部,将消防泡沫直接打到罐内。
19时10分余火完全扑火。
三、事故原因1、直接原因1613#油罐铝制浮盘腐蚀穿孔,导致石脑油大量挥发,油气在浮盘与罐顶之间积聚;罐壁腐蚀产物硫化亚铁发生自燃,引起浮盘与罐顶之间的油气与空气混合物发生爆炸。
储罐发生着火事故及处置措施

储罐发生着火事故及处置措施
一、事故危害:
油品罐区,液化气罐区,,一旦发生管线、储罐,跑料、冒罐事故,遇明火将会造成着火事故的发生,危害性之大,经济损失不行设想,因此要严格执行平安管理规定准时清除隐患。
二、事故缘由分析:
造成着火事故的发生有两种可能:
1、罐区冒罐、跑料、泄漏,快速挥发与空气混合达到肯定浓度遇明火闪爆着火;
2、储罐静电接地线损坏,产生静电,遇雷击引起着火。
三、事故处理方法:
当班人员在发生着火后,由班长快速召集成员下达灭火任务;
1、马上报警119,报警内容应包括:事故单位、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化学品名称、危急程度、有无人员伤亡以及报警人姓名及电话;
2、本岗位人员要快速切断与着火点连接的工艺流程,关闭阀门,防止着火面集中;
3、报告调度室,调度统指挥;
4、有必要的状况下,启用消防泡沫站,保证泡沫水泵正常运行;
5、做好现场的警戒保卫工作;
6、爱护好现场,消退小火。
四、预防措施:
1、加强对职工的平安教育和岗位培训,提高工艺操作水平,分析、推断、处理事故的力量;
2、严格执行工艺纪律,仔细巡检,准时发觉事故隐患,并实行正确的处理措施;
3、做好夏季“四防”,冬季防冻凝工作,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4、对设备工艺操作可能消失事故,要有预见性,削减隐患,确保平安生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贮罐火灾爆炸事故分析
本网据“化工安全与环境”报导:石油精制和石油化工等企业,为使生产能够很好地连续进行,均建有大型贮罐群,以贮存原料、中间产品和成品,由于被贮存的物质皆为可燃性物质,因此火灾爆炸事故时有发生。
1、如,座落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市的一个石油化工厂,曾发生了一起可燃性物质贮罐群火灾爆炸事故。
在事故的前一天,一个容积为5000桶的丁烷球罐液面计出现了故障,然而并未察觉,如此持续了24h以上,导致液位上升,丁烷液体从球罐顶部通气孔溢出,流入该球罐的另外两个大型丁烷球罐的公共防液堤内。
由于液体丁烷的沸点为-1.1℃,此时环境温度为-6.7℃,因此大量的液化丁烷积聚在防液堤内,液体丁烷不断气化,所形成的可燃性气体浓度不断升高,很快就达到了爆炸下限浓度值,当可燃性气体扩散到距离该球罐180m 的供油区时,被供油区内的明火火源点燃,因此火灾瞬时由供油区引入防液堤内,形成熊熊大火,并对该防液堤内的装有液化丁烷的三个大型球罐进行猛烈加热。
大约过了30min后,一个球罐顶部出现了两条裂缝,又过了30min,另外两个丁烷球罐就发生了大爆炸,约有2万桶液化丁烷猛裂燃烧,形成更大的火灾,火焰高达1600m以上。
由于爆炸力极强,球罐碎片飞出范围很大,击中附近许多贮罐、配管和建筑设施,造成二次性事故,其中有一根长
9m的球罐支柱竟飞出350m,击中主变电室,毁坏了变电设备,造成大半个蒙特利尔市停电,数栋建筑物因火灾爆炸事故引起电路故障而起火。
另外,由于炸片击中容积为38000桶热原油贮罐(内存9000桶热原油)、容积为30000桶汽油贮罐(内存15000桶汽油)和容积为80000桶原油贮罐(内存10000桶原油),导致这三个大型贮罐内部爆炸,罐顶冲天飞起。
这3个贮罐距离液化丁烷球罐的距离分别为180m、45m和150m。
该石油化工厂消防队在附近工厂消防队和社会公共消防队的援助下,经24h的努力,控制住了火势,又经过24h才将火灾完全扑灭。
本次事故的经济损失约1183万美元。
2、贮罐火灾爆炸事故属恶性事故,由此导致设备设施严重毁坏、生产被迫中断、物料被烧尽、环境遭污染、经济损失巨大,还可有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因此,火灾爆炸事故是可怕的,但更为可怕的是人们对已经发生的事故不能够真正地正确对待,因而也就不能够很好地吸取教训,由此可能导致同类事故重演。
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故,必须认真调查、科学分析,务必查出事故原因,对此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即:一是可燃性气体浓度达到爆炸下限值。
这是形成火灾的物质基础,只有可燃性气体浓度达到爆炸下限值后,才能形成火灾,否则火灾因无物质基础而不能发生;二是要有点火源。
点火源的种类较多,如明火、静电火花、电器仪表、电力设备的启停电火花、撞击火花、特殊物质自燃发火、高温物体、放热化学反应等。
只有存在点火源,并在点火源的作用下,才有可能将已经达到爆炸下限浓度值的可燃性气体点燃形成火灾;三是助燃剂的存在。
助燃剂是保障点火源将可燃性物质点燃并维持燃烧的一种物质,在人类生存的空间中,空气无处不有,而空气中的氧就是极为丰富的助燃剂。
若无助燃剂,则燃料无法燃烧,也就不能形成火灾。
当可燃性气体浓度达到爆炸下限值后,在助燃剂(空气)的作用下,点火源即将可燃性气体点燃并形成火灾,若燃烧猛烈,则出现爆炸,分析查找火灾爆炸事故原因,通常都是从可燃性物质的来源、点火源的存在和助燃剂的存在三个方面着手分析查找。
现以一起火灾爆炸事故案例分析为例说明,由此事故案例分析,或许会得到一些启示和帮助。
贮罐火灾爆炸事故分析——事故案例分析
1、事故经过
日本三菱石油公司石岛炼油厂的一个吹制沥青贮罐曾发生了一起火灾爆炸事故,经消防队1h的努力,火灾即被扑灭。
此次事故造成贮罐破裂毁坏,540m3吹制沥青被烧尽,经济损失约1500万日元。
2、事故原因分析
事故发生后,除对现场的操作、运行和管理状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外,还进行了各种必要的检查、分析、测定工作,据此对事故原因进行全面分析。
(1) 点火源分析
火灾成因之一是必须要有点火源,那么本次事故的点火源来自何处?为此,在贮存有同种沥青的三个非受灾贮罐顶板内侧附近的集积物中取了六个样品,经测试,这些样品在空气存在下,在200℃时开始氧化分解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
另外,国外文献亦谈到这种样品在空气中190℃时能够发生放热化学反应。
根据受灾贮罐沥青温度为228℃,初步推断该贮罐上部气相部分和罐顶板温度约200-210℃。
另据分析,贮罐内沥青含氧量仅为0.51%(wt%),而罐顶内侧附近的集积物氧含量高达20%(wt%),这说明贮罐顶板内侧附近的集积物在周围条件下,进行氧化放热反应的可能性极大。
根据文献介绍和试验测试的结果,可以认为:受灾贮罐顶板内附近的集积物,在周围条件和温度下发生缓慢的氧化放热反应,热量不断积累,最后达到自燃温度而成为点火源。
经对同类贮罐顶板内侧附着物进行伦琴射线衍射分析,未发现硫化铁物质,因此基本上可以排除由于硫化铁自燃发火而形成点火源的可能性。
受灾贮罐及配管系统,采用电加热和热油循环方案,经推算可知,罐内电荷密度约10-9库仑/m3,沥青液面电位300V,这样的数量远未达到静电放电水平,因此可以排除存在静电火花而成为点火源的可能性。
在发生事故的当天,未在受灾贮罐顶面上进行任何作业,因此可排除由于施工造成金属物件互相撞击或落地而产生撞击火花的存在;另外,受灾贮罐付油时引起负压,造成贮罐破裂而相互磨擦产生火花的可能性,根据查看断口处无磨擦痕迹,因此可以排除;受灾贮罐周围80m范围内未使用明火,故明火火源亦可排除。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引起火灾爆炸事故的点火源,是由于吹制沥青中的轻质成分在228℃的环境温度下不断挥发,并长期集积于贮罐顶内侧附近,与周围空气中的氧发生氧化放热反应,热量逐渐积累,最后达到自燃温度而成为点火源。
(2) 可燃性物质分析
火灾成因之二是必须要有可燃性物质,而且其浓度要达到爆炸下限值,本次事故的可燃性物质来自何处?为此,对同类贮罐顶板内侧附近的集积物样品,在空气环境下加热,在达到一定温度时,样品即被点燃,火焰逐渐扩大。
因此,只要存在点火源,则贮罐顶板内侧附近的集积物就成为火灾的可燃性物质。
贮罐内吹制沥青的燃烧。
吹制沥青在贮罐内的贮存温度为228℃,根据试验测定,吹制沥青的燃点347℃,因此吹制沥青在点火源的作用下直接燃烧并引起贮罐爆炸是不可能的。
而是在其它可燃性物质燃烧时,将贮罐液面附近的吹制沥青加热至347℃以上而引起燃烧,即二次燃烧。
热油泄漏。
事故发生后,在受灾贮罐内取固化沥青样品进行分析,未发现热油成分;
另外,经对受灾贮罐底部的加热管进行检查,亦未发现破裂漏油现象;经对吹制沥青生产装置中的原料和产品热交换器进行检查,同样未发现漏油现象。
因此,由于热油漏
入而成为火灾的可燃性物质可以排除。
综上所述可认为:本次事故的可燃性和物质是受灾贮罐顶板附近的集积物在点火源作用下被引燃,火焰逐渐扩大,进而将贮罐内液面附近的沥青加热到燃烧温度以上,导致沥青着火。
(3)助燃剂分析
吹制沥青贮罐未采取特殊气体保护,贮罐内上部气相部分为空气,氧含量为21%,因此本次吹制沥青贮罐火灾爆炸事故起因中的助燃剂为贮罐上部气相中的氧气。
本次火灾爆炸事故原因结论:贮罐内吹制沥青中的轻质组分不断挥发,被集积在贮罐顶板内侧附近,其浓度逐渐增加,并达到了爆炸下限值。
此类集积物和所处气相环境中的氧气发生氧化放热反应,由于热发生速度大于热逸散速度,因此热量不断积累,最后达到点火温度而成为点火源,并点燃了浓度达到了爆炸下限值的集积物,火焰逐渐扩大,进而将贮罐液面附近的吹制沥青加热至燃烧温度,导致大量沥青着火,从而使贮罐内压力急剧升高,造成贮罐变形,当超过极限强度后即发生贮罐爆炸。
沥青外溢,在周围大气中氧气的助燃下,酿成更大的火灾。
3、事故防止措施
为了防止此类火灾爆炸事故再次发生,该厂根据本次事故发生的原因,在原有管理办法基础上,增加了如下新的防范措施。
(1)对于吹制沥青贮罐,增加氮气保护措施,对送入贮罐内的氮气流量进行控制,以保持贮罐内上部气相部分的氧含量在3%~7%,使助燃剂量少浓度低而不能形成火灾爆炸事故;另外,规定定期检测贮罐顶板内附近的可燃性气体浓度(集积物浓度),以防止可燃性气体浓度达到爆炸下限值,以此使火灾爆炸事故不能够发生;对贮罐顶板温度进行检测,以监视顶板内侧附近的温度状态,以防止贮罐顶板内侧附近温度达到点火温度,即消灭点火源,以此使火灾爆炸事故不能发生。
(2)将贮罐贮存吹制沥青的温度,由原来的228℃再降低10-15℃,使氧化放热反应难于进行,以此消除点火源。
(3)修改贮罐管理标准;在贮罐开放清洗时,对顶板内侧认真查看和处理,尤其要防止硫化铁等自燃物质的出现和残留,杜绝由此种物质形成点火源;采取措施,防止贮罐底板周沿受雨水侵蚀和其它腐蚀,以防腐蚀导致泄漏。
(4)在修订原标准的同时,加强对作业者进行安全教育和新标准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