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电系选课指导-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

合集下载

浙江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

浙江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

浙江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11年12月目录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模式 (2)(一)基本培养模式 (2)(二)课程设置 (2)(三)培养特色 (3)(四)学生选拔机制 (4)(五)特殊培养机制 (5)(六)激励机制 (5)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标准 (6)(一)培养目标 (6)(二)培养标准 (6)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 (9)(一)培养目标 (9)(二)培养要求 (9)(三)专业核心课程 (9)(四)教学特色课程 (9)(五)计划学制 (10)(六)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0)(七)主要课程培养矩阵 (16)(八)主要课程专业目标实现矩阵......................................................................................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平台建设 (1)(一)加强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二)以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平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三)加强科研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四)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2)(五)加强国际交流为契机,开拓学生国际视野 (3)五、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 (4)(一)企业学习目的与要求 (4)(二)企业学习培养模式 (4)(三)工程专题讲座 (9)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模式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总体部署,结合浙江大学“以人为本、求是创新、整合培养、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将以“重基础、重设计、重创造”为指导思想,以“夯实基础、拓宽口径、重视设计、突出综合、强化实践”为教学实践目标,构筑通识基础教育、专业工程教育、综合工程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强化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与工程设计、工程实践、工程应用、工程研究以及创新创业的有机结合和匹配互动,加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具有求是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创新型、工程型、国际型、管理型”的卓越工程师。

浙江大学信息工程(光电)专业2008级培养方案

浙江大学信息工程(光电)专业2008级培养方案

浙江大学信息工程(光电)专业2008级培养方案第一篇:浙江大学信息工程(光电)专业2008级培养方案浙江大学信息工程(光电)专业2008级培养方案培养目标经过自然、人文多学科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工科专业体系的严格训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坚实数理基础、富有创新精神、专业知识扎实并具备实践能力,在光电信息工程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本科人才。

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将成长为在光电信息技术、光学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学科领域国内外研究生深造的后备军;成长为在光电信息技术、光学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产业领域具有研究、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领袖人才;成长为依托专业体系培养的雄厚基础和素质,能够在其他学科和领域实现突破性交叉成长的优秀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光电信息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工程技术基础、科学研究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训练,培养过程突出以光子和电子为基本载体的信息特征。

本专业下设置“光电系统及工程”、“光通信及集成光电子技术”两个模块供学生选择其一。

毕业生将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较好的社科知识背景和人文素质、优秀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较强的创新精神;2、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能力和扎实的数理基础;3、熟练掌握计算机科学、电子学、通信技术等信息科学的基础知识;4、熟练掌握光电信息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光电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存储和显示等过程的基本知识,了解光电信息科学和工程的发展动态,具有相关系统和器件的分析研究、性能检测、开发设计以及制造等环节的基本工程应用能力;5、具备科学研究、科学实验、独立工作、团队合作、资料查询和撰写论文的能力和意识。

专业核心课程软件技术基础、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与应用、应用光学、物理光学、光电子学、光电检测技术及系统、光电信息综合实验等教学特色课程全英语教学课程:光通信技术(英语原版教材)、光电信息综述双语教学课程:薄膜光学与技术、光网络基础、光电子学(英语原版教材)网络化教学课程: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应用光学综合型实验课程:光电信息综合实验设计型教学课程:光学系统课程设计、光纤通信课程设计计划学制四年最低毕业学分160+4+5授予学位工学学士辅修专业说明 :辅修专业课程设置最低学分为28,其中专业必修课程(标“*”号)22学分,其他专业课程任选6学分。

浙江大学信电系导师方向

浙江大学信电系导师方向

导师姓名 导师类型
陈红胜 池灏 丁扣宝 董利达 董树荣 杜阳 韩雁 郝然 郝寅雷 黄凯 江晓清 金浩 金韬 金文光 金小军 金晓峰 金心宇 金仲和 李春光 李尔平 李凯 骆季奎 马慧莲 潘赟 冉立新 沈会良 沈林放 沈继忠 史治国 宋牟平 孙斌 王柏祥 王德苗 王昊 王浩刚 魏兴昌 吴锡东 夏永祥 徐新民 徐杨 杨冬晓 杨建军 杨建义 章献民 博士生指导教师 博士生指导教师 硕士生指导教师 硕士生指导教师 博士生指导教师 博士生指导教师 博士生指导教师 硕士生指导教师 硕士生指导教师 硕士生指导教师 博士生指导教师 硕士生指导教师 博士生指导教师 硕士生指导教师 硕士生指导教师 博士生指导教师 博士生指导教师 博士生指导教师 博士生指导教师 博士生指导教师 博士生指导教师 博士生指导教师 博士生指导教师 博士生指导教师 博士生指导教师 博士生指导教师 硕士生指导教师 博士生指导教师 硕士生指导教师 硕士生指导教师 硕士生指导教师 硕士生指导教师 博士生指导教师 硕士生指导教师 博士生指导教师 博士生指导教师 博士生指导教师 硕士生指导教师 硕士生指导教师 硕士生指导教师 博士生指导教师 硕士生指导教师 博士生指导教师 博士生指导教师
硕士生指导教师 博士生指导教师 硕士生指导教师 博士生指导教师 硕士生指导教师 硕士生指导教师 硕士生指导教师 硕士生指导教师 硕士生指导教师 硕士生指导教师 博士生指导教师 硕士生指导教师 硕士生指导教师 博士生指导教师 硕士生指导教师 硕士生指导教师 博士生指导教师 博士生指导教师 博士生指导教师 硕士生指导教师 博士生指导教师 硕士生指导教师 博士生指导教师 硕士生指导教师 硕士生指导教师 硕士生指导教师 硕士生指导教师 硕士生指导教师 硕士生指导教师 博士生指导教师 博士生指导教师 硕士生指导教师 博士生指导教师 博士生指导教师 博士生指导教师 博士生指导教师 博士生指导教师 博士生指导教师 硕士生指导教师 硕士生指导教师

浙江大学信息科学及工程学院信息及电子工程学系

浙江大学信息科学及工程学院信息及电子工程学系

浙江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本系创建于1956年。

“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两大一级学科分别设有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下设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物理电子学、微电子与固体物理学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6个硕士点,囊括了电子信息全部领域,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600余人。

建有“通信与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学科和综合信息网浙江省重点实验室。

现有教授26名(博士生导师24名)、60名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69位具有博士学位。

近年来先后引进了宫先仪院士,国际Button奖获得者刘盛纲院士,美国麻省理工(MIT)教授、国际电磁科学院院长孔金瓯教授,美国伯克利大学教授、IEEE Life Fellow梅冠香教授等国际著名学者。

目前设有两个本科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在读本科生1800余人。

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080634S):是宽口径的大类专业,以信息的产生、获取、变换、传输、存储、处理、显示和利用等技术为主线,以各类电子设备、信息系统、通信系统与网络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开发为中心内容,培养信息技术及其设备、系统与网络的软硬件开发及管理能力的复合型高层次创新人才。

本专业以2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博士点、1个国家重点学科和1个省重点实验室为学科依托,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思维与领袖素质。

毕业生就业可选择信息领域的国际性大公司、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国家和省市机关事业单位、以及信息、通信、电子等部门与企业。

本专业是将信息工程(信电)、电子信息工程(信电)、通信工程3个强势专业实质性交叉融合而创建的新专业(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信息类专业整合及宽口径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本专业下设3个方向,学生应修读本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和1个方向的模块课程(由几门课程组成),从而实现基础宽、方向专的目标。

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选择修读2个方向的模块课程。

浙江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培养方案(2010级)

浙江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培养方案(2010级)

浙江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信电系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代码:430109 )
一、培养目标:
1、培养严谨求实和团结合作的专业态度和作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专业道德、独立从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能力。

2、掌握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本学科有关工程技术国内外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进行专业阅读和初步写作,具备一定的听说及交流能力。

4、能胜任本专业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及管理工作。

二、学制:2.5年
三、主要研究方向:
1. 信息与通信工程:
2. 物理电子学
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4. 电路与系统
5.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四、课程学习要求
按照本学科课程设置中的要求和导师的建议选择学习的课程。

五、培养环节要求
1、专业实践要求:相关企业实习6个月或以上,在第二学年完成。

2、读书报告要求:在学期间做读书报告3次,其中至少公开在学科或系学术论坛做读书报告1次。

3、开题报告要求:在第二学年冬学期结束前完成。

4、专业外语要求:阅读导师指定的外文文献。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可不填)
课程设置
研究生院统一编号,新增课程编号由学院研究生科统一编写;3、上课学期用季节名称请填写,如“春”、“春夏”(表示连续)、“春或夏”(表示选择)。

浙江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介绍

浙江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介绍

电气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第一部分专业历史沿革浙江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隶属于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应用电子学系,是应用电子学系唯一的本科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由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发展来,它是全国最早的电力电子技术学科专业,在国内享有盛誉,在国外也极具影响力。

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既有资深博学的知名教授,如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槱生教授,也有朝气蓬勃的中青年学术骨干。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始终与时俱进,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1.1 专业的发展历史浙江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其前身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它是全国最早的属电力电子技术学科专业。

在1953年,浙江大学电机系创办了“电机与电器”专业,共分为电机制造和电器制造两个学科,本专业前身的专业名称为“电机与电器专业电器专门化”。

在1970年,在世界电力电子期间快速发展的前提下,“电机与电器专业电器专门化”专业联合电机系其他教研室进行了可控硅元件制造和可控硅中频电源研制,生产的100A/800V可控硅在当时国内有一定声誉,研制的100kW/1kHz并联逆变中频电源为国内首创,专业名称更改为“工业电子装置”专业。

进行可控硅新技术应用,在1973年春开办了可控硅中频电源训练班,为工厂培养了一批(约40人)中频电源制造骨干。

从1973年秋开始又以“工业电子技术”专业为名连续四年招收了四届工农兵学员,专业方向扩展为可控硅应用技术和数字控制技术。

在1977年时,专业由“工业电子装置”专业改名为“工业电子技术”专业。

1977年起开始招收本科生,1978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被国家批准为我国第一个电力电子技术硕士和博士授权点。

1985年根据原教育部颁发的专业目录要求,改名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专业所对应的二级学科为电力电子技术学科,在1988年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

1989年至今先后建立了国内唯一的国家电力电子技术专业实验室和国内高校唯一的国家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1996年),被列为国家“211”工程浙江大学重点建设学科群。

浙江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

浙江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

浙江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培养目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能力训练,能从事各种集成电路与系统、电子系统设计自动化、信息电子技术与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研究人才。

培养要求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能适应电子、信息、集成电路与系统、计算机等领域方面广泛的工作;3、掌握典型的模拟与数字系统、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的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实验技能;4、掌握电子信息系统的原理和设计、调试能力;5、掌握信息获取、处理、传输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6、掌握电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技能;7、掌握集成电路片上系统、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软件、电子系统的设计、研究和开发的技能。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工程电磁场与波、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CMOS集成电路技术基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导论、计算机体系结构、通信原理、面向IC CAD的软件技术、模拟与数模混合集成电路。

特色课程双语教学的课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导论、模拟与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自学或讨论课程:面向IC CAD的软件技术、电子测量与智能仪器研究型课程:模拟与数模混合集成电路、电子测量与智能仪器工程设计课程: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集成电路产品与设计、电子系统设计计划学制4年毕业最低学分 168+4学分授予学位工学学士辅修专业说明:辅修专业课程设置最低学分为35,其中必修课程(标“**”号)24学分,专业选修课程任选11学分。

第二专业课程设置最低学分为50,其中必修课程(标“*”和“**”号)33.5学分,专业选修课程任选16.5学分。

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文件

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文件

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文件信电系发[2009]19号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关于表彰2007-2008学年系设奖助学金获得者的通报各所、实验中心、系机关、总支:根据《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系设奖助学金评定条例(试行)》(信电系发〔2009〕11号)的规定,经学生自行申请,系本科生奖学金评审小组评定,同意授予王昀等同学2007—2008学年信电系系设奖助学金。

现将获奖名单公布如下,特予以通报表彰:一、ISEE荣誉奖(排名不分先后)电子信息工程05级:王 昀 朱 瑾通信工程05级:周雷震 张志鹏信息工程05级:蒋 晗电子科学与技术05级:傅唯威信息与通信工程06级:季 丹二、ISEE新人奖(排名不分先后)1. 信息与通信工程07级:李 军 孙琦琦 来晓泉 姚创沐 朱 琳 常 诚 金敏娜 夏 松 胡一平 孔 敏 赵钟伟 赵晓沐 信晓峰 周 芸吕 昶 缪 俊 蔡 啸 王 芳 容 榕 杨国辉 胡 也 窦 巍 吴超培 张明庆 杨 洋 付文美 龚 匡 赵 磊 曹继伟 张 超2. 电子科学与技术07级:李 智 罗彦彬 陈伟坚 芦杰亮 张俊龙 刘诗雨 谷文潇 李美娇 赵 纯三、ISEE单项贡献奖(排名不分先后)电子信息工程05级:王钰博 何 泽 谢 杭信息工程05级:汪宏伟电子科学与技术05级:梁 国 杨伟伟 林青涛信息与通信工程06级:林 琼 章 亮 邵海峰四、ISEE助学金(排名不分先后)通信工程05级:李嫣文 娄世强信息工程05级:张存义 杨 辉电子信息工程05级:党 魁电子科学与技术05级:赵明臣 李 涛信息与通信工程06级:徐 航 赵朝君信息与通信工程07级:孟祥昱五、福建海西奖助学金(排名不分先后)1. 福建海西助学金:黄映乾(电子信息工程05级)黄梅玉(信息与通信工程06级)2. 福建海西奖学金:郑 敏(信息与通信工程06级)郭从众(电子科学与技术05级)六、浙大信电—德州仪器大学生奖助学金(排名不分先后)信息与通信工程06级:朱亮亮 程高超 宋 瑶 潘文森屈 茜 张公正 李 闯 电子科学与技术06级:曾祥龙 韩 军 鲁虹伟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 2009年5月20日主题词:表彰奖助学金获得者通报信电系综合办公室 2009年5月20日印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电系选课指导针对部分学生对于选课中的一些问题,统一作以下解释,供同学们参考。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的2个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2006级、2007级学生已经按大类培养,因此,有些课程的说法与以往的也不同。

一、关于必修课程信电系2个专业各年级的必修课程,都已经在信电系本科教学网站()中分别列出:1. 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1) 课程体系(首页> 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 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详表)(2) 二年级必修课程(首页> 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 课程体系> 二年级选课指导)(3) 三年级必修课程(首页> 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 课程体系> 三年级选课指导)2.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1) 课程体系(首页>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详表)(2) 二年级必修课程(首页>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课程体系> 二年级选课指导)(3) 三年级必修课程(首页>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课程体系> 三年级选课指导)二、关于大类课程信电系2个专业的学生属于工科类,大类课程学分要求是48学分,其中必修课程学分为36.5学分(同一大类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要学),剩余的课程学分为选修课程学分(解释:同一大类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不同的大类课程部分,专业所列的大类选修课程实际上是该专业的必修课程,因为这些课程不能要求同一大类其它专业的学生必须学,所以只能称为大类选修课程)。

因此,信电系2个专业的学生必须学的大类课程分别介绍如下。

1. 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学的大类课程为:061Z0010 数学分析Ⅰ 4.5 秋冬061Z0020 数学分析Ⅱ 4.5 春夏061Z0040 线性代数Ⅰ 3.5 秋冬061B0430 普通化学 3.0 秋冬061B0422 化学实验(乙) 1.0 冬061B0211 大学物理(甲)Ⅰ 4.0 春夏061B0221 大学物理(甲)Ⅱ 4.0 秋冬061B0240 大学物理实验 1.5 秋冬061B0010 常微分方程 1.0 夏061B0020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1.5 秋061B0030 概率论 1.5 秋061B0100 数理统计 1.5 冬061B0160 随机过程 1.5 冬101C0080 电路原理(乙) 3.0 秋冬101C0090电路原理实验(乙) 1.0 冬081C0130 工程图学 2.5 春夏081C0161 工程训练(乙) 1.5 春111C0030 数字电路 4.0 春夏111C0010 模拟电子线路 4.0 春夏2.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必须学的大类课程为:061Z0010 数学分析Ⅰ 4.5 秋冬061Z0020 数学分析Ⅱ 4.5 春夏061Z0040 线性代数Ⅰ 3.5 秋冬061B0430 普通化学 3.0 秋冬061B0422 化学实验(乙) 1.0 冬061B0211 大学物理(甲)Ⅰ 4.0 春夏061B0221 大学物理(甲)Ⅱ 4.0 秋冬061B0240 大学物理实验 1.5 秋冬061B0010 常微分方程 1.0 夏061B0020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1.5 秋061B0030 概率论 1.5 秋061B0090 偏微分方程 2.0 冬101C0080 电路原理(乙) 3.0 秋冬101C0090电路原理实验(乙) 1.0 冬081C0130 工程图学 2.5 春夏081C0161 工程训练(乙) 1.5 春111C0030 数字电路 4.0 春夏111C0010 模拟电子线路 4.0 春夏三、关于专业方向课程由于信电系的2个专业都是宽口径专业,学生可以自主选取1个专业方向的课程学习(这是为了尽量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有一定的连贯性等)1. 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的方向课程信电系本科教学网站()中课程体系(首页> 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 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详表),各课程有关情况可以点击该课程,会弹出该课程的信息框,同学们可以查看。

各方向课程具体列出如下:(1) 信息工程方向11120280 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基础 2.0 春11193861 数字图象处理 2.0 夏11194220 DSP系统设计与应用 2.0 秋111M0070 信息论基础 2.0 秋11120531 多媒体通信 2.0 冬11121100 信息工程专题研究 2.0 秋冬(2) 通信工程方向11120412 信息交换原理 2.0 春11194320 信息与通信安全 2.0 夏111M0070 信息论基础 2.0 秋11194301 无线通信与无线网络 2.0 秋11194280 通信信号处理与软件无线电 2.0 冬11121020 通信工程专题研究 2.0 秋冬(3) 电子信息工程方向11120280 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基础 2.0 春11120741 射频与微波电路及其设计 2.0 夏11194230 传感器与传感器网络 2.0 秋11194290 无线通信关键技术 2.0 秋11194240 光纤通信与光网络 2.0 冬11120820 电子信息工程专题研究 2.0 秋冬(4) 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课程模块11120280 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基础 2.0 春11120990 数字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 3.0 夏11194010 模拟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 3.0 秋11194051 微电子工艺技术 2.0 冬11121150 集成电路专题研究 2.0 秋冬2.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方向课程信电系本科教学网站()中课程体系(首页>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详表),各课程有关情况可以点击该课程,会弹出该课程的信息框,同学们可以查看。

各方向课程具体列出如下:(1) 微电子光电子方向11194040 统计物理与量子力学 4.0 春夏11193610 固体物理与半导体物理 5.0 秋冬以下课程选15.5学分:11193631 微电子学 2.5 春11193701 光电子学 2.5 夏11194051 微电子工艺技术 2.0 冬11120990 数字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 3.0 夏11194010 模拟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 3.0 秋11193710 导波光学基础 2.5 春11120280 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基础 2.0 春11121150 集成电路专题研究 2.0 秋冬(2) 信息电子方向11193510 信息电子学物理基础 3.0 夏11193191 光纤通信 2.5 春11194300 无线通信与无线网络 2.5 春以下课程选16.5学分:11120170 数字信号处理 3.5 秋冬11121030 通信原理 4.0 春夏11121080 现代电子显示技术 2.5 秋11193970 光导波技术 2. 0 秋11193530 光网络技术 2.5 夏11120741 射频与微波电路及其设计 2.0 夏11194051 微电子工艺技术 2.0 冬11120990 数字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 3.0 夏11194010 模拟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 3.0 秋11120280 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基础 2.0 春11121150 集成电路专题研究 2.0 秋冬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课程模块(可以替换专业方向课程中的15.5/16.5学分限制性选修课程的相应学分,已经列入以上2个方向课程中)11194051 微电子工艺技术 2.0 冬11120990 数字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 3.0 夏11194010 模拟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 3.0 秋11120280 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基础 2.0 春11121150 集成电路专题研究 2.0 秋冬四、关于暑假短学期实践课程1. 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的暑假短学期实践课程信电系本科教学网站()中课程体系(首页> 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 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详表),各实践课程具体列出如下:11188230 电子电路安装与调试实践 3 二年级暑假短学期以下实践课程选3学分:11188030 电子系统检测与维修 1.5 三年级暑假短学期11120810 FPGA设计基础 1.5 三年级暑假短学期11188250 微机应用高级系统设计与实践 3 三年级暑假短学期2.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暑假短学期实践课程信电系本科教学网站()中课程体系(首页>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详表),各实践课程具体列出如下:11188230 电子电路安装与调试实践 3 二年级暑假短学期11188010 参观实习 1.0 三年级暑假短学期11188060 工艺实习 2.0 三年级暑假短学期五、关于个性课程个性课程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修读,信电系的2个专业分别建议学生修读一些课程(但对学生没有约束力)。

1. 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推荐的个性课程(选7学分)信电系本科教学网站()中课程体系(首页> 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 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详表),推荐的个性课程具体列出如下:其它2个专业方向课程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课程模块的课程11193900 电子产品策划与设计I 1 夏11120151 软件技术基础 2.5 秋11193510 信息电子学物理基础 3 夏11193871 计算机体系结构 2 冬11120200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3.5 春夏11193930 现代无线通信与无线网络实验 1 夏11193031 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 2.5 秋11193011 离散数学 2.5 秋11194270 随机信号处理 2 秋11193930 电子产品策划与设计II 2 秋冬11194250 计算机视觉 2.5 冬11120220 现代逻辑设计 2.5 冬11194260声学基础 2 春11194330 学科前沿论坛 2 春11194140 通信系统与网络仿真 2 春11193370 通信系统与网络设计实验 1 春11194100 虚拟仪器与智能测量 2.5 春11120401 数字通信技术 2 冬11194340音频信号处理 2 春2.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推荐的个性课程(选9学分)信电系本科教学网站()中课程体系(首页>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详表),推荐的个性课程具体列出如下:其它专业方向课程11193900 电子产品策划与设计I 1.0 夏11120182 通信原理(乙) 3.0 冬11121140 通信原理实验0.5 春夏11120200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3.5 春夏11120580 电子系统设计 3.0 春夏11193121 计算机网络 2.5 春夏11120152 软件技术基础 2.0 夏11193191 光纤通信 2.5 夏11193910 电子产品策划与设计II 2.0 秋冬11193031 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 2.5 秋冬11194070 微纳电子学专题 2.0 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