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权主义还是生命政治_关于20世纪的哲学阐释_罗伯托_埃斯波西托
政治学英文著作

政治学英文著作1. "The Authoritarians" by Robert Altemeyer这本书是政治心理学领域的经典之作,作者罗伯特·阿特迈耶(Robert Altemeyer)通过对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家的研究发现,这些国家的政治领导人往往具有独裁主义倾向。
书中提出了“权威主义人格”的概念,认为这种人格特征与民主制度的稳定和发展相悖。
本书对于理解政治领导人的心理特质以及民主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by Hannah Arendt汉娜·阿伦特 (Hannah Arendt)的 极权主义的起源》是一部关于极权主义思想和政治制度的经典著作。
阿伦特认为,极权主义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历史、社会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她分析了纳粹德国和苏联等极权主义国家的特点,并探讨了其对民主制度的威胁。
本书对于我们理解极权主义的本质和防范类似政治制度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3. "The Civic Culture" by Robert Dahl罗伯特·达尔 (Robert Dahl)的 公民文化》是一部关于民主制度发展和巩固的重要著作。
达尔认为,一个健康的民主制度需要具备一定的公民文化,包括政治参与、言论自由和法治等方面。
他通过对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研究,提出了“多元主义”的概念,强调不同利益集团在民主制度中的平衡作用。
本书对于我们理解民主制度的运作机制和改进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4. "The Power Elite" by C. Wright MillsC.怀特·米尔斯 (C. Wright Mills)的 权力精英》是一部关于美国社会和政治结构的经典著作。
米尔斯认为,美国社会的权力主要集中在一小部分精英手中,这些人通过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国开(中央电大)专科《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十年期末考试题库

国开(中央电大)专科《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十年期末考试题库适用专业及层次: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科。
2022年1月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成为20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技术“起飞”的主要信号是(C)。
A.人造地球卫星升天B.DNA重组C.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建立D.试管婴儿培育成功2.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科学无国界”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B)。
A.人文社会科学领域B.自然科学技术领域C.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两大领域D.新兴科学技术领域3.发动了早期有组织的全球问题研究活动并陆续发表《增长的极限》、《回答未来的挑战——学无止境》等一系列著名的研究报告的学术团体是(A)。
A.罗马俱乐部B.斯坦福国际问题研究所C.兰德公司D.赫德森研究所4.新时期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开放、重建与发展的根本指针是(D)。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拿来主义”C.拨乱反正D.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5.20世纪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
A.胡塞尔,伽达默尔B.海德格尔,萨特C.弗洛伊德,荣格D.罗素,维特根斯坦6.19世纪形成高潮、特别强调文学艺术的表现功能的一种重要文艺思潮是(C)。
A.古典主义B.现实主义C.浪漫主义D.现代主义7.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开创得力于五四新文化运动重要骨干的倡导;其主要倡导者是(A)。
A.李嘉图B.亚当·斯密C.恩格斯D.萨缪尔森9.由于早期社会法律制度远未健全,法学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界限不清。
作为独立学科的现代法学的诞生要推至19世纪,其标志是(A)。
A.资产阶级法学体系的建立B.社会法学派崛起C.分析法学派崛起D.新自然法学派崛起10.世界第一次产业革命发生在(A)。
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二、名词解释11.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与人文科学(或称“人文学”)一起,共同组成人文社会科学。
政治哲人施特劳斯甘阳

政治哲人施特劳斯:古典保守主义政治哲学的复兴甘阳为什么“前苏格拉底哲学”竟能不涉政治哲学,而苏格拉底本人则从哲人转变为政治哲人,这是所谓“苏格拉底问题”的题中之义。
苏格拉底从蒂欧提玛那里得知爱欲的秘密时似乎还太年轻,…苏格拉底本人日后的一个深刻转变是从少年式地鄙视政治和道德事务、鄙视人事和人,转向成熟地关心政治和道德事务、关心人事和人。
列奥·施特劳斯一、引言二、现代性与“历史观念”的问题三、施特劳斯在美国四、施特劳斯、自由主义、后现代五、政治、哲学、政治哲学六、结语:政治哲学作为教育一、引言无论从思想学术的意义上讲,还是从社会政治的影响上看,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1899-1973)及其创立的政治哲学学派都是当代西方最奇特的一个现象。
这种奇特性突出地表现在其学术影响和政治影响的不对称上,亦即施特劳斯学派对当代西方学术界的影响历来甚小,而对美国政界的影响却似乎甚大。
不太夸张地说,所谓施特劳斯学派在西方学术界内历来是最孤立、最边缘、最不受承认甚至最受排斥的学派。
例如尽管人们公认施特劳斯创立了一个政治哲学学派并与其弟子们编有西方大学用书《政治哲学史》,但我们可以注意到,迄今为止的绝大多数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专著或政治哲学教科书和参考书都从不提及他的名字。
在当代西方主流政治哲学的场域中,无论是自由主义的内部辩论,还是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或后现代哲学等的辩论中,施特劳斯的名字几乎完全缺席。
这首先是因为施特劳斯学派的治学方式大异于一般西方学术界,他们长期来相当自觉地抱持一种孤芳自赏、独往独来的态势,而与几乎所有当代西方学术都格格不入。
施特劳斯本人几乎从不引用任何当代西方学术成果,事实上在他眼里几乎所有当代西方学术都早已误入歧途而积重难返。
从施特劳斯的视野看,无论是各种各样的当代自由主义,还是各种各样的当代左翼学术,说到底都归属同一阵营,即他们都是坚信现代必然胜于古代、而未来必然胜于现在的“现代人”或“进步人”,都属于施特劳斯所谓“现代民主的官方高级祭司”(the official high priests of democracy),从而不可能真正切入他认为最重大的时代问题即“现代性的危机”和“西方文明的危机”。
现代主体性政治的逻辑终点

现代主体性政治的逻辑终点政治叙事中的生命政治概念及其环节罗骞*近年来,生命政治成为国内政治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并且正在迅速发展,不仅有数量不菲的学术论文发表,而且有不少的博士论文以此为论题㊂总体来看,国内对这个话题的研究主要在于对国外理论家生命政治思想富有成效的引进和介绍㊂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大致搞清楚了国外理论界生命政治概念的发展脉络和不同含义㊂关于福柯㊁阿甘本㊁奈格里和哈特㊁科耶伦㊁埃斯波西托㊁齐泽克等理论家的生命政治理论已为学界熟悉㊂随着研究的展开,一些学者以生命政治为范式重构政治思想的研究,生命政治概念开始成为研究的视角㊂就像福柯的 生命政治 之后, 生命 概念出现了泛化现象一样①,目前生命政治概念本身也存在内涵不清晰㊁边界模糊和逐渐泛化的趋势㊂是不是说某种政治思想中谈及生命,它就是生命政治理论?是*①罗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㊂在生命政治(biopolitics)之后有 生命伦理学 (bioethics)㊁ 生命经济学 (bio-econo-my)等, 生命 的系列概念在泛化,参见Kean Birch, The Problem of Bio-concepts:Biopoli-tics,Bio-economy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Nothing ,Cult Stud of Sci Educ,Vol.12,2017, pp.915-927㊂011历史唯物主义与生命政治不是说政治权力始终以人的生命为对象,因此政治始终就是生命政治?生命政治概念中的生命指的是何种意义上的 人 ?生命政治概念要有意义的话,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要得到回答,明确我们是在何种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并且在何种意义上这一概念才真正具有理论价值,而不是在漫无边际的使用中消解了它的思想力量㊂为了在历史发展和思想逻辑层面确定生命政治概念的位置,本文将从理论叙事的角度阐释一种生命政治概念㊂生命政治概念将被理解为现代政治叙事展开的一个基本环节,并且是现代政治叙事的逻辑终点㊂这一生命政治概念有利于揭示现代政治哲学的思想实质及其展开路径,有利于历史地定位生命政治的成就及其限度,也有利于形成生命政治概念阐释的规范框架,为理解不同的生命政治概念提供一个概念的参照系㊂一从政治叙事角度提出的生命政治概念政治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㊂关于此种存在方式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概念㊂不同政治概念体现了人类把握政治的不同对象性意识㊂也就是说,受制于不同的对象性意识框架,会形成不同的政治概念㊂政治概念是本质论意义上的范畴,是人的对象性意识对政治的规定㊂人们对政治这种存在方式的理解是通过不同的政治概念展开的,因此政治观念的形态学变化可以通过不同的政治概念凝聚起来㊂生命政治这个概念要有意义,就必须在政治概念的历史和逻辑中占据特定的位置,在政治概念的谱系中显示出独特的含义㊂假如说生命政治这个概念被用来指政治本身,任何政治都被看成生命政治,生命政治这个概念会失去它的独特意义,同说 任何政治都是人的政治 一样空疏,因为人的生命不论在政治实践还是在政治思想中始终都是政治的对象㊂为了避免这种概念使用的泛化,确保这一概念的生命力,我们需要有一个总体的政治概念框架,以便赋予这一特定概念特定内涵,确定其在政治理论叙事中的位置㊂我们用生命政治来表示现代政治概念的一个基本环节,它是以人的生物性生命为政治叙事基础的政治概念㊂因为只是到了现代,肯定和捍卫人的物性肉体及其欲求才成为政治解放的基本诉求,并成为政治叙事的出发点之一㊂这一初步规定意味着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生命政治属于现代政治哲学的范畴,它是现代主体性解放政治自我展开的环节;另一方面,生命政治是人的对象性意识理解政治和规定政治形成的一个概念㊂这一概念从人的生物性生命出发理解政治,意味着一种把握政治的理论叙事㊂这一概念既不是说政治以生命为对象,因此政治就是生命政治,比如说在阿甘本那里;也不是说政治现象在现代发生了转变,统计学意义上的人口成为治理的对象,这是福柯生命政治概念的最初含义;当然也不是说政治实体像生命有机体一样生长和运作,因此应该用一种生物主义和生物园艺学的概念理解政治实践㊂园艺学的清理杂草概念被看成是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基础㊂作为理论叙事的生命政治概念意味着政治的理解奠定在生物性生命概念的基础上,人的物性实在(肉体)和实在物性(欲求)成了政治实践和政治思想的出发点㊂政治以人的生物性生命为基础得到阐释和领会,因此在捍卫人的物性存在的意义上寻求主体性的解放㊂生物性生命的解放是现代解放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诉求,生命政治也就成了现代主体性政治叙事的基本环节㊂在这种意义上,福柯和阿甘本等人对权力治理 生命 的现象描述才能获得批判性的意义㊂作为肉体生命的人在政治实践和政治思想中始终存在,人始终是政治的人,而政治始终是人的政治㊂但是,前现代社会中的人并没有被理解为存在的主体,而是被理解为消极被动的存在㊂超越个体存在的观念和原则成为政治叙事的基础㊂古代政治中的神权政治㊁111现代主体性政治的逻辑终点。
20世纪科学哲学的四大流派解析

• 孔德实证主义的主要观点: (1)人类社会的演进是人的智力发展的 结果—规律是人类智力发展的规律。神 学阶段或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或抽 象阶段;科学阶段或实证阶段。
的某种“不变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摩擦产 生热是先后关系,两木摩擦与两手摩擦是相似 关系。 科学的任务是发现这种经验中的不变的先后关系 和相似关系,而不是经验之外的物质关系。实 证科学或哲学的任务就是把一切现象看成是服 从一些不变的自然规律;精确地发现这些规律, ……探索所谓的始因和目的因是绝对办不到的, 也是毫无意义的。 (3)自然规律即经验中的不变的现象的先后关 系和相似关系,经验之外没有知识。 (4)发现规律是科学研究中的归纳法,对不变 的关系累积起来。再进行简化,把它压缩到最 小的数量,简化为最少量的关系。
强调观察、试验,要求知识的“确实性” 或“实证性”,与中世纪经院哲学形成 鲜明的对立,开辟了反经院主义的新时 代。 • 孔德的思想资源:弗兰西斯· 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观察、试验、归纳(阶梯)
• 圣西门(Saint-Simon,Claude Henri 1760~1825)古代是宗教神学
科学理论和知识是由语词、概念构成的,只是经 济简便的符号。
实证主义第三代你: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是在逻辑原子主义的哺育 下成长起来的。 逻辑原子主义的主要观点: (1)逻辑是客观的实在,数学和科学都应 逻辑化,科学语言应逻辑化,科学就是 逻辑化的语言。(德,弗雷格) (2)语言的意义理论。传统的意义理论 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它所指称的观念。 如“火”这一语词的意义在于由于它在 人们心中引起的“火”的观念。与其对 立,单个的语词没有意义,语词只有真 假时才有意义。因此语词只有在句子中 才有意义。语词的意义终究是由句子的
论阿甘本关于生命政治的阐释

础 之 上 的 。
命不再具有 “公民状态 ”,不再受法律的保护 。而 “神圣人”作
为 了证 明 自己的论断 ,阿甘本试 图通过 “神圣 ”这一带有 为 一 个 “双 重 排 除 ”的 典 范 ,其 可 以 被 杀 死 ,但 不 可 被 祭 祀 。这
宗教意味的词语进入生命政治 的内在结构 ,并借此揭示人类共 就反映 了 “神圣 人”,“呈现 出一种双重例外的形式 。既被排除在
同体的原始结构以深入 阐述作为基础 的生命政治 。阿甘本之所 人 间法之外 ,又被排除在神圣法之外 ,既被排除在俗世之领 域
以选择 “神圣”这一古老命题人手 ,并非要关涉神学问题。相 外 ,又被排除在宗教之 领域外 "【318z。这实际上就 是将 “神圣人 ”
反 ,此处 所 指的 “神 圣 ”,实 际上是 人 类共 同体 的至 高例 外 的生命完全置于暴力之下 ,且其所面对的是双重暴力——个体生
至高权力更加具 有血腥意味。至高权 力的行使 尚且不是绝对的 、 的常规化 ,使得生命政治成为主权者的至高权 力之源 ,而生命
无条件的 ,它必须合法行使 ;然而在生命政治 中,主权者能够 权力也只能在现代的 “集 中营”之 中不断地 、甚至长期地被搁
随时宣布进入 “例外状态 ”,个体 的生命随 时会 被缩减 为赤裸 生 置 。阿甘本更直言道 :现代国家中 ,国家社 会主义的生命政治
没有对极端状态下的生命权力进行过 多的叙述 ,生 命政治的内 构也逐渐浮现 :人 间法 (法律秩序 )+神圣法 (法律 例外 ),而
在 结 构得 以 被 揭 示 ,意 大 利 哲 学 家 吉 奥 乔 -阿 甘 本 功 不 可 没 。 这一 “例外状 态”实际上就是在 它 自身的分 隔中,构成 了整个
全球治理的实质公共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共哲学审视

哲学论坛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061全球治理的实质公共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共哲学审视◎高云涌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哈尔滨150080摘要:在公共哲学的理论视域中,既有的全球治理体系有着明显的形式公共性的特点。
作为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过程是在既有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各主权国家的共商共建共享,将形式公共性逐渐改造为实质公共性的过程。
正是基于对公共合法性、公共合理性和公共正义性的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才能真正“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经济全球化;全球治理体系;形式公共性;实质公共性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594(2021)01-0061-06为了克服经济全球化固有模式导致的种种矛盾和弊端,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不仅在国际社会引起广泛回应,还为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一系列亟须研究的新课题。
由于这一方案涉及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环境、安全、价值理念等诸多领域,所以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学理研究已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多学科共同关注的时代课题。
研究者们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外交经验和多元文明共鉴为主要思想来源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进行了多重视域的阐释与解读。
在学界已有研究中,从新的国际观及新的举措、联通周边与世界、参与全球治理等方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探讨已经取得诸多共识,但是在一些哲学层面的阐释和解读中,笔者却发现存在这样一种理论倾向:本来是基于某一理论视域的阐释,却往往得出了将这一理论视域混同为理论基础的结论。
例如,在一篇题名为《马克思公共性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探析》的文章中,作者实际论证的是“马克思公共性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思想资源与理论基础”[1]的命题。
在哲学的意义上,视域是指解释者在其中进行领会或理解的构架或视野,文本或对象的意义都是在某种特定的构架或视野中被确定的;而基础一词则是指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
2023年考研-管理类联考综合考试备考题库附带答案9

2023年考研-管理类联考综合考试备考题库附带答案第1卷一.全考点押密题库(共50题)1.(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96顾客至少购甲、乙、丙3种商品中一种,经调查同时购甲、乙两种的有8位,同时购甲丙的有12位,同购乙、丙的有6位,同购3种的有2位,则仅购一种的有A. 70位B. 72C. 74D. 76E. 82正确答案:C,2.(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大投资的所谓巨片的票房收入,一般是影片制作与商业宣传总成本的二至三倍。
但是电影产业的年收入大部分来自中小投资的影片。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解释题干的现象?()A. 大投资的巨片中确实不乏精品。
B. 大投资巨片的票价明显高于中小投资影片。
C. 对观众的调查显示,大投资巨片的平均受欢迎程度不高于中小投资影片。
D. 票房收入不是评价影片质量的主要标准。
正确答案:E,3.(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若成为白领的可能性无性别差异,按正常男女出生率102:100计算,当这批人中的白领谈婚论嫁时,女星与男性数量应当大致相等。
但实际上,某市妇联近几年举办的历次大型白领相亲活动中,报名的男女比例约为3:7,有时甚至达到2:8.这说明,文化越高的女性越难嫁,文化低的反而好嫁,男性则正好相反。
以下除哪项外,都有助于解释上述分析与实际情况的不一致?A. 与男性白领不同,女性白领要求高,往往只找比自己更优秀的男性。
B. 与本地女性竞争的外地优秀女性多于与本地男性竞争的外地优秀男性。
C. 大学毕业后出国的精英分子中,男性多于女性。
D. 一般来说,男性参加大型相亲会的积极性不如女性。
E. 男性因长相身高、家庭条件等被女性淘汰者多于女性因长相身高、家庭条件等被男性淘汰者。
正确答案:B,4.(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维护个人利益是个人行为的唯一动机。
因此维护个人利益是影响个人行为的主要因素。
以下哪项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A. 护个人利益是个人行为的唯一动机,值得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权主义还是生命政治?———关于20世纪的哲学阐释[意]罗伯托・埃斯波西托 著 刘耀辉 译 美刊《批评探索》2008年夏季号(第34期)发表了意大利学者罗伯托・埃斯波西托撰写的题为《极权主义还是生命政治?》的文章,认为用传统哲学提供的方法来解释历史的做法已经终结了,历史不再是哲学反思的对象,而成了哲学的主体,当代史上决定性的事件本身就具有控制和支配世界的各种哲学力量。
该文主要内容如下。
一对20世纪进行哲学阐释,这指的是什么呢,我们又打算赋予它何种重要性呢?毫无疑问,我们能够就此作出两种不同的、在某些方面甚至截然对立的回答。
第一种回答是由20世纪经典的哲学传统提供的,即由胡塞尔、海德格尔和萨特(如果我们只考虑这一传统最杰出代表的话)提供的。
对他们来说,当代历史事件是由哲学本身提供的方法来进行阐释的,这种方法是唯一可利用的,并能够表述历史的本质。
不管这种方法是在欧洲科学的危机、虚无主义的蔓延还是在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中被发现的(如果我们只考虑我此前提到的思想家),人们都依照一种既定哲学的要求来理解20世纪,这种哲学的任务就是让20世纪的各种事件变得有意义,并且把各种历史现象组织起来,从而使它们以一种井然有序的方式向前发展。
因此,哲学和史学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关系,可以说,这种关系是强加的。
只有哲学才能够赋予一系列事件以各种意义。
第一种回答受到颠覆其逻辑的另一种回答的反驳。
第二种回答并没有使历史运动从属于一种既定哲学的逻辑,它认为事件是由那些本身具有哲学意义的要素构成的。
意义不再是从外部强加于事件之上,即,不再来自与事件关注者的哲学视角相一致的观点。
相反,这种回答关注的是:意义是如何产生的,是如何由事实本身———它们的新奇性、范围和影响———构成的。
或许,我们也能够从20世纪哲学从海德格尔到维特根斯坦(其中也包括科耶夫)的传统中,感受到这种视角的变化,即把历史视为哲学反思的对象。
可以说,此后历史不再是客体,如果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它成了哲学的主体。
哲学不再是历史的形式,而成了历史的内容。
如果当代事件具有哲学深度,那么,我们的任务不再是为这个问题———即历史是如何构成的———提供合适的意义,而是关注被考察的事件所固有的意义。
之所以这么说,并不是因为历史具有一种独特的、预想的意义———这只不过是一切历史哲学的借口———而是因为历史是由一系列具有意义的、相互竞争的不同矢量(vect ors)汇聚而成的。
意义重大的事件(比如“9・11”事件)颠覆了以前的意义,并且—86—立马展示了新的意义领域。
当我们宣称当代史尤其具有哲学意义时,并不是说可以利用哲学来解释当代历史,反对经济学、社会学或政治学更简化的视角。
确切地说,我们是在更明确地表明,当代史的决定性事件,比如世界战争、科技发明、全球化以及恐怖主义,它们本身就是力图控制和支配世界的各种哲学力量,或者是对世界的主要阐释,因而也是对世界的终极意义的阐释。
冲突的形而上学标志基本上涉及到我们如何界定当代史,这就是原因所在。
二现在,我打算把理解当代史的两种形式,即更为传统的历史哲学与作为哲学的史学,与两种通常容易被混淆和重叠在一起的解释范式联系起来。
不过,在我看来,就它们的各种预设以及对意义的影响而言,这两种范式基本上是相互排斥的。
我现在所谈论的是极权主义和生命政治这两种范式。
尽管有些人力图把它们结合在一个框架内,让其中之一成为另一个的延续或确证(即,生命政治极权主义或者极权主义生命政治)。
事实上,我们正在讨论的是阐释模式,它们不但在逻辑上是有分歧的,而且无疑会相互排斥。
它们之间的分歧与它们各自的内容联系得较少,而更多地与研究方法的差异联系在一起,这种方法涉及哲学与历史之间的关系,也涉及通过哲学或者在哲学内来思考历史的方式。
在极权主义模式中,历史是按照年代顺序来解读的。
民主政治和极权主义(它们轮流出现)之间的断裂贯穿历史。
因此,在经历长时期的自由民主政治的普遍发展阶段之后,随之而来的是20世纪中期东西方的极权主义时期;这一时期又被自由民主政治模式的两场胜利所取代,这种模式在1945年和1989年的西方取得霸权地位。
因此,自由民主政治呈现出历史和哲学特征。
然而,与此同时,现代历史是纵向的;首先是上升和前进,然后是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倒退,直到20世纪下半期才再次上升,尽管存在一些新的危险,其中一些危险与中东当前的事态发展联系在一起。
与纵向的这些断裂相对应的,是横向上的各种形式、内容和语言(它们事实上完全不同)上非常重要的一致性。
我这里所指的不仅仅是融合在一个概念模式之中的纳粹主义和共产主义,也指自由主义和民主政治,一种更倾向于融合而不是区分它们的历史哲学的要求,让它们变得相似。
极权主义模式源自一种传统历史哲学,它对起源范畴的不断诉求(一种自相矛盾的诉求)证明了这一点。
起源这个术语出现在20世纪两部最重要的政治作品的标题中,即汉娜・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和雅各布・塔尔蒙的《极权主义民主的起源》,这绝非偶然;这是我们所拥有的最明显的标志,表明极权主义可能是一种新的范畴,不过它的哲学框架绝对是古典的。
在所有论述极权主义的哲学论文中,阐释者首先关注起源,随后努力去寻找它。
从哪儿可以找到极权主义的起源,什么导致了极权主义,20世纪极权主义的绝对创造性的主要基础又是什么呢?正是在这里,在这些就起源提出的要求中,极权主义模式的第一个悖论显得格外明显。
如何来探究极权主义现象的起源呢?正如阿伦特本人认为的,据说这种现象不能被纳入其他任何治理形式当中,因此也无法以任何形式的起源的因果序列来加以解释。
为何煞费苦心寻找一个似乎没有起源的事物的起源呢?我们如何把理论上非连续的事物结合在一起呢?这也是在重申:从起源能够推导出什么呢?两种可能性自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们都是典型的哲学历史主义。
第一种是阿伦特所采纳的,即把整个西方哲学传统回溯到古希腊城邦文明的最初丧失。
因而,此后所有的历史一概被谴责为是去政治化的过程,肯定会与反政治的极权主义潮流融合在一起。
因此,20世纪的极权主义———被理解为一种动力,更甚者,被理解为一种逻辑———最终似乎是在现代性当中发现的与其相似的逻辑的结果,这种结果并非必然就是事先决定好的,但是,在某些—96—条件下,的确如此。
在阿伦特的分析中,去政治化和极权主义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出乎意料的再生关系,它凸显出它们各自的含义,尽管它们是同一发展过程的组成部分。
这种再生始于霍布斯,阿伦特笨拙地把霍布斯解释为这样一位哲学家,即认为他为政治思想的激进理论提供了各种假说,这些假说最终会导致奥斯威辛灾难。
另一种可能性为塔尔蒙所采纳(也为弗朗索瓦・傅勒所采纳,但略有不同),即,在极权主义会予以反对的民主政治传统中探寻极权主义的起源。
此时,极权主义的含义存在于过去的最初疾病中,当这种疾病在霍布斯那里不存在时,人们就把它追溯到卢梭,当不再被放置在现代性的起源中时,人们就把它转移到法国革命这一决定性事件中。
不过,此时此刻,极权主义模式依然受到它无法摆脱的第二个悖论的限制:如果对法国大革命的谈论———正如傅勒所说的,法国革命也就是民主专制主义的极端形式———同样也适用于共产主义,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来解释纳粹主义呢?阿伦特的重要文章也讨论了这些逻辑和历史难题。
《极权主义的起源》由两部分组成。
在第一部分,我们发现了对纳粹反犹主义的权威性系谱的重建,这种反犹主义被追溯到战争年代;第二部分要单薄一些,论述斯大林主义的出现。
依据经验,这种篇幅上的失衡的原因可以被追溯到苏联档案室的关闭,不过,它真正涉及的是整个阐释模式的关键点,即,难以把苏联共产主义的根源与导致纳粹主义的衰退潮流联系起来———从民族国家的危机到殖民帝国主义再到生物种族主义的爆发。
因此,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把纳粹主义这种高度自然主义的概念与共产主义的历史性爆发结合在一个概念范畴内呢?从哲学角度而言,绝对平等理论(共产主义至少原则上主张绝对平等)与一种截然不同的理论和实践(如纳粹主义)有什么关联呢?一种细微的描述———它基于民主政治的短暂性和极权主义的短暂性之间的纵向对立———似乎战胜了逻辑上、概念上以及语言学上的巨大断裂,在极权主义模式中,这种断裂以一种复杂的方式遍布整个现代历史。
如果说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是一部论述纳粹主义的不朽之作,那么,由于上述逻辑和历史难题,我们会发现,雷蒙・阿隆、塔尔蒙和傅勒会关注共产主义并且仅仅关注共产主义这一做法并不让人惊讶。
在《民主政治与极权主义》中,阿隆清楚地说明了为何将极权主义模式的另一种形式排除在自己的分析之外。
他真正感兴趣的是那些自称民主的体制,而这些政体实际上是对民主政治的不正当偏离。
塔尔蒙和傅勒(也包括马塞尔・古谢和克洛德・勒弗尔)赞同阿隆;极权主义(当然是指左翼极权主义)源自民主政治的病态要素,因此是民主政治的组成部分。
此外,极权主义政体并非产生于民主政治的缺陷,而是产生于民主政治的过度和盈余,产生于一种激进的、极端而绝对的、充满平等主义的民主政治,这种民主政治打破了自身形式上的限制,最终分崩离析,走向自己的反面。
共产主义———这是古谢的论点———是通过对民主政治模式的颠倒而建立起来的,这种行为歪曲了民主政治模式的特征,但始终是建立在同样的假定之上的。
共产主义既是民主政治的梦想,也是它的梦魇。
此刻,整个极权主义模式的一系列难题变得一目了然。
首先,如果共产主义不但处于民主政治(产生于法国大革命)的概念范畴内,而且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民主政治极度的平等主义,那么它如何抗拒极权主义和民主政治之间的区分呢?其次,如果民主政治的这种自相矛盾的关系同样适用于共产主义,那么它无疑不适用于纳粹主义,所有这些作家的分析框架都把纳粹主义排除在外。
因此,极权主义范畴丧失了它的部分逻辑一致性。
极权主义在历史领域早就摇摇晃晃了,在哲学领域更是跌跌撞撞,后者似乎给它提供了最后立足之处。
三与极权主义范式完全不同,生命政治并非哲学假设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它不是来—7—自任何形式的历史哲学,而是来自具体的事件———不仅仅是来自事实,而且还来自使历史变得可以理解的语言。
甚至在福柯对生命政治作出分析之前,尼采就提出了他的系谱学,尤其是他对起源概念(极权主义理论家寻找的起源)的解构。
为了揭示这一新视角,指出这一点很有必要。
如果我们无法宣称存在着历史进程充分而绝对的起源———如果这种起源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如果它总是发生分裂并且繁衍成众多起源,那么,这些起源不但是不可界定的(正如尼采本人所解释的,因此,它们也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哲学历史主义),而且西方整个历史事件注定会呈现出无法化约为单一线性观的一些特征。
于是,对现代性的综合解释发生了深刻变化。
对现代性作出一致解读的每一种可能,最终赞同的是横向和纵向断裂所否认的结构,这些断裂使得我们难以预先假定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