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教通】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同步练习: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含答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历史选修四: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练习及答案

新人教版历史选修四: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练习及答案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基础达标(36分)1.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B.唐的统一与安定为“治”的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C.唐太宗的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创造繁荣的基础解析“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C项过分强调了唐太宗个人的作用,英雄人物不能单独创造历史。

答案 C2.《步辇图》描绘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的巨大向心力B.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政府C.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D.通过和亲的手段有效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解析结合史实进行判断。

与吐蕃是和亲而不是册封和互派使者的方式,因此B、C两项错误;当时吐蕃不在唐朝的管辖范围之内,因此D项错误。

答案 A3.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说明当时( )。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D.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解析“抚”是一种开明的民族政策,更有利于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从而促进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答案 B4.史载:唐太宗时曾有大臣奏请修长城,太宗一笑之,曰:“安事苦民。

”对这一史实理解正确的是( )。

①唐太宗缺乏应有的文物保护意识②唐初无边患,长城已无防御作用③唐太宗重视发展经济,不愿浪费人力、物力④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附唐中央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任何朝代边疆问题都无法彻底解决,显然②不对,而①更无根据。

答案 C5.“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

‘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

”对上文蕴涵信息归纳完整的是( )。

①藏族在唐时称吐蕃②唐蕃和亲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④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③④解析由材料中的“世界文化遗产”可知④正确;由文成公主入藏可知①②正确;由“布达拉”含义可知③正确。

高中历史 1.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4-新人教版高二选修4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 1.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4-新人教版高二选修4历史试题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选择题1.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解析:唐太宗主张军国大政“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旨在消除皇帝一人决策易出现失误的弊端,说明他重视发挥大臣参政议政的作用,故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的叙述与皇权至上这一专制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不符。

答案:A2.据《资治通鉴》记载,在贞观年间“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

”这一记载( )①反映了贞观年间经济发展②反映了贞观年间的社会安定③过分地粉饰和美化贞观之治④完全不符合唐初的实际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由“天下大稔”可知①正确;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和“皆外户不闭”可知②正确;但是有过于粉饰和美化之嫌,③正确。

④说法错误,不是完全不符合,而是部分夸大。

答案:C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解析:根据题干,唐太宗认为:“今天的(科举制)专以才学(刀笔)取士,而不注重官员的品行,失职后虽受刑罚,但已危害民生。

”据此可知唐太宗意在强调选官应注重品行;A、B、C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D4.唐太宗在《诫皇属》中提到:“先贤有言:‘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

’不可不察也。

”以下选项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是( )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B.以儒为师,大办学校C.厚之以德,抚之以仁D.轻徭薄赋,戒奢从俭解析:材料的大意是要能容纳不同的意见,提出不同意见的人往往是出于公心。

高中历史同步测试题: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选修4)

高中历史同步测试题: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选修4)

(时间:30分钟,分数: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玄武门之变"体现了皇位继承经常伴随着血腥与宫廷阴谋,“玄武门之变"对唐朝产生的影响是()A.为唐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B.加剧了唐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C.为李世民控制唐政权扫清了道路D.加速了唐政权的灭亡解析:解答本题,要明确“玄武门之变”实质上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对政权的争夺。

通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夺取了皇位。

答案:C2.唐太宗的主要施政措施有()①重用人才②善于纳谏③完善科举制④不夺农时,轻徭薄赋⑤减轻刑罚A.①②③ B.②③⑤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能力。

从唐太宗的具体活动的辨析中,不难得出题中所给备选项都符合要求。

答案:D3.唐太宗统治时期采取的措施中对调整生产关系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的措施是( )A.实行三省六部制B.实行科举考试制度C.修改、颁布《唐律》D.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解析:从生产关系的三个要素看,均田制的实行体现了生产资料的归属,租庸调制的实行体现了产品的如何分配。

答案:D4.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他又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就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材料所体现的唐太宗在民族关系上的治国思想是()A.治理好国家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B.具有笼统排外倾向C.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D.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相结合解析: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关键是完整理解题干所给的材料的意思,特别是“朕独爱之如一”和“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的意思,A符合题意。

答案:A5.“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材料蕴涵的信息有()①藏族在唐时称吐蕃②唐蕃和亲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④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 D.③④解析:解题关键是从题干的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都正确。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1(新人教版选修4)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1(新人教版选修4)

第二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选择题唐太宗是大唐盛世的奠基人,他统治时出现了中国历史的盛世时期“贞观之治”。

据此回答1~4题。

1、唐太宗曾多次说过:“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这些看法表明唐太宗()A.正确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B.认真总结了隋灭亡的教训C.清醒地看到了身为天子的危险处境D.及时制定了防止“覆舟”的统治政策2、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其根本目的是()A.当一代贤明君主 B. 减少决策失误C.笼络人才 D. 维护封建统治3、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据此,他采取的措施有()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B.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C.力倡节俭、禁造台榭 D. 限制佛教、裁汰僧尼4、“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繁荣。

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了唐太宗()A.民贵君轻的思想 B. 农业为本的思想C.君治为本的思想 D. 心存百姓的思想唐太宗促进了民族的团结和发展,推动了中华民族的继续发展。

据此回答5~7题。

5、下列关于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为吐蕃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B.表明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C.加强了唐政府对吐蕃的管辖D.表明了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6、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说明当时()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D.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7、《步辇图》描绘了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政府B.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遍民族的巨大向心力C.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D.通过和亲的手段有效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唐太宗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推动了中外交往。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1单元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测试)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1单元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测试)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测试)1.唐太宗的主要政绩包括()①重用人才②善于纳谏③完善科举制④轻徭薄赋⑤减轻刑罚A.①②③B.②③⑤C.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答案:D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善于用人,他在位时重用敢于犯颜直谏的魏征,任用房玄龄、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

贞观年间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刑罚。

故①②③④⑤均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基础性的题目。

2.贞观元年,唐太宗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

”这说明唐太宗()①尊重法律的独立性②认可皇权有限③主张法权高于皇权④重视法制建设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C解析:分析:即不能由我一个人说了算,就应当按照法律办,由可以看出唐太宗重视法治建设,尊重法律的独立性、认可皇权有限,但没有主张法权高于皇权,这也不符合古代中国的史实,因此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材料引文主要强调了法律不是我(太宗)一个人的法律,而是天下所有人都应当遵守的(法律)。

3.唐朝时期中国以博大的胸怀拥抱世界,实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下列不能反映这一文化政策的是( )答案:D解析:分析:“博大的胸怀拥抱世界”、“开明、兼容”,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唐朝身穿丝绸的妇女反映的是唐朝时期中国贵族妇女的社会生活状况,并不能反映唐朝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唐朝文化政策的准确理解。

解题时抓住题干中的核心信息、4.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下列史实反映了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是()①在东突厥故地设置羁縻府州②以文成公主赴吐蕃和亲③设鸿胪寺接待各少数民族④提出“示存异方之教”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A解析:分析:这一题属于唐朝民族关系的史实,材料反映了唐太宗对各个民族平等的态度,在东突厥故地设置羁縻府州、以文成公主赴吐蕃和亲反映了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同等对待的史实,符合唐太宗的主张,所以选A。

【同步备课参考】高二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课时作业: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Word版含答案

【同步备课参考】高二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课时作业: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Word版含答案

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发生在李世民身上的大事的先后挨次,正确的一组是()①玄武门之变②被封为秦王③继承皇位④派李靖统兵出击东突厥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解析】①—626年,②—618年,③—626年玄武门之变之后,④—629年。

【答案】 B2.唐初战胜东突厥之后,在突厥旧地实行了“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扦蔽”的政策。

下列各项不能表达其意的是()A.唐对突厥旧地实行了有效管辖B.唐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C.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进展D.唐对突厥实行了镇压的政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同学猎取和解读信息的力量。

材料反映了唐太宗对突厥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项不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 D3.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较清明,经济恢复并快速进展,国力增加,史称()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开皇之治D.贞观之治【解析】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故他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

【答案】 D4.(2021·北京质检)唐太宗说:“隋末无道,上下相蒙,主则骄矜,臣惟谄佞。

上不闻过,下不尽忠,至使社稷倾危,身死匹夫之手。

朕拨乱反正,志在安人,平乱任武臣,守成委文吏,庶得各展器能,以匡不逮。

”这段材料说明唐朝统治者()①吸取隋朝灭亡教训②重视人才的选拔任用③鼓舞群臣直言进谏④重文轻武以拨乱反正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解析】本题考查唐太宗时期的主要史实。

题干中前两句话说明唐太宗看到了隋末统治的黑暗,依据“志在安人,平乱任武臣,守成委文吏,庶得各展器能”体现了②③。

材料中“朕拨乱反正”是指唐太宗转变隋末的黑暗状态。

【答案】 D5.(2021·北京海淀高二期中)唐太宗自评:“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

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

”这段话体现唐太宗的统治思想是() A.“存百姓”B.知人善任C.济世安民D.轻刑薄赋【解析】材料意思是国君多厌恶正直之士,或明或暗地诛杀无辜,没有哪一代不是这样;我即位以来,正直之士并肩立于朝廷,不曾贬退、责罚一人,故B项正确。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材习题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材习题答案解析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材习题答案解析
教材第12页,本课测评1、唐太宗时期能够汲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延揽人才,因而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

其表现是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国泰民安。

本课测评2、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明君。

他统治时期,能够汲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文德治国,大大完善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怀柔政策。

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王朝带来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国泰民安的生平景象,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后世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开元盛世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唐太宗一生的为君之道,特别是其晚年的反省和总结,也为中国封建统治者提供富有借鉴意义的思想。

因此,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学习延伸2、赞同后者意见。

因为,前者将突厥视为寇盗,并强调其危害性,这种看法充斥着对突厥的蔑视和不平等,只站在大国胜利者的立场解决问题。

而后者却是把突厥人看成与中原百姓一样的人民,具有平等、大度、宽容、仁爱的态度,并提出以突厥首领治理突厥人的方式解决问题,这种以德治国的政策非常有利于对突厥人的管理,能够更好地稳固唐朝的统治。

【创新设计】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四同步练习: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含答案

【创新设计】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四同步练习: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含答案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基础达标(36分)1.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B.唐的统一与安定为“治”的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C.唐太宗的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创造繁荣的基础解析“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C项过分强调了唐太宗个人的作用,英雄人物不能单独创造历史。

答案 C2.《步辇图》描绘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的巨大向心力B.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政府C.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D.通过和亲的手段有效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解析结合史实进行判断。

与吐蕃是和亲而不是册封和互派使者的方式,因此B、C两项错误;当时吐蕃不在唐朝的管辖范围之内,因此D项错误。

答案 A3.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说明当时()。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D.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解析“抚”是一种开明的民族政策,更有利于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从而促进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答案 B4.史载:唐太宗时曾有大臣奏请修长城,太宗一笑之,曰:“安事苦民。

”对这一史实理解正确的是()。

①唐太宗缺乏应有的文物保护意识②唐初无边患,长城已无防御作用③唐太宗重视发展经济,不愿浪费人力、物力④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附唐中央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任何朝代边疆问题都无法彻底解决,显然②不对,而①更无根据。

答案 C5.“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

‘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

”对上文蕴涵信息归纳完整的是()。

①藏族在唐时称吐蕃②唐蕃和亲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④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③④解析由材料中的“世界文化遗产”可知④正确;由文成公主入藏可知①②正确;由“布达拉”含义可知③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一)
一、选择
1、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叙述,不适合的一项是()
A、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B、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C、农民占有一定土地,生产时间有所保证
D、唐太宗把地方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
2、下面有关“贞观之治”的认识,正确的是()
A、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安康,是封建时代有名的“治世”
B、唐太宗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因素
C、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因素
D、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高祖吸取教训,调整政策,从而出现了“贞观之治”
3、唐太宗时期,十部宫廷音乐中出自天山以南的就有三部,当时控制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是()
A、东突厥
B、西突厥
C、吐蕃
D、回纥
4、史载:唐太宗时曾有大臣奏请修长城,太宗一笑这,曰:“安事苦民。

”对这一史实理解正确的是()
①唐太宗缺乏应有的文物保护意识
②唐初远边患,长城已无防御作用
③唐太宗重视发展经济,不愿浪费人力、物力
④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附唐中央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5、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其根本目的是()
A、当一代贤明君主
B、减少决策失误
C、笼络人才
D、维护封建统治
6、“夫治国犹如栽树,本要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反映了唐太宗()
A、民贵君轻的思想
B、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
D、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二、阅读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

……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

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

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


————《贞观政要》
材料二: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宣即为之罢役。


————《资治通鉴》材料三:(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平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旧唐书·马周传》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综合这三条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征讨东西,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目所见。

帮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贞观政要》材料二“唐太宗常用这样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为人主,可不畏惧!”
————《贞观政要》材料三: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贞观政要》材料四:明代思想家李贽评论说:“史言魏征善谏,愚以为幸遇太宗耳。

不然,使遇好谀之主,未必不转谏为谀也。

”————《史纲评要》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1)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2)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唐太宗的指导思想和政策。

(3)材料四李贽的评论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你的依据是什么?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朕常以此思之,帮不敢纵欲也。

”——《资治通鉴》材料二: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命人图画24位功臣相貌于凌烟阁,这24们功臣是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征、房玄龄、李靖、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在这些人中有的参加过隋末农民起义,有的是太子李建成政治集团的人,还有一些人出身少数民族。

如魏征少年时做过道士,后来为太子的谋士,尉迟敬德是铁匠出身,秦叔宝是小军官,程知节是农民。

——《盛唐气象》材料三: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华不殊。

人主患德泽不如,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是四夷可使如一家。

”——《贞观政要·论安边》材料四:天下大稔,流散者成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东至地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粮,取给于道路焉。

——《贞观政要》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这段话的意思。

(2)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是怎样用人的。

(3)材料三反映了唐太宗怎样处理民族关系的?并结合史实说明。

(4)综述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唐太宗的评价。

答案:
一、1、D
2、答案:C
3.答案:B
4. 答案:C
5. 答案:D
6. 答案:C
二、1、(1)他们的共识是,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

唐太宗罢修乾元殿是为了维护开创不久的基业,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

(2)唐太宗调整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切实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等措施。

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

(3)从与民休息变为苦役百姓。

(4)唐太宗的统治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农民的基础之上的,他即位之初,善于纳谏,励精图治,征发的徭役相对减轻。

取得一定业绩后,情况就不同了。

在封建社会中,即使“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人民的瑶役负担也是不轻的。

2、
答案:(1)因果关系。

“贞观之治”是在吸取隋亡教训后出现的。

(2)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

意图是要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

(3)注意总结历史经验。

重视用人和纳谏。

(4)封建君主专制。

因为大臣的谏或谈必须以君主好恶为转移,君主的意志决定一切。

3、.
答案:(1)为君主者不可好大喜功,加重百姓负担,以致国危君亡。

(2)用人不拘门第、民族,不避仇怨,唯才是用。

(3)尊重和团结少数民族。

击败东突厥,设都督府管理;任命回绝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与吐蕃和亲,文成公主人藏。

(4)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

他去奢省费,轻摇薄赋,知人善任,民族政策比较开明,在位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为唐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