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统考(B)试卷

合集下载

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2019·浙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欧洲大战以后,艺潮汹涌,近来风行欧美的“国际式”新建筑,承认机械及新材料在我们生活中已占据了主要地位。

这些“国际式”建筑,名目虽然笼统,其精神观念,却是极真诚的。

[甲]这种建筑现在已传至中国各通商口岸,许多建筑师又全在抄袭或模仿那种形式。

但是对于新建筑有真正认识的人,都应知道现代最新的构架法,与中国固有建筑的构架法,所用材料不同,基本原则却一样即:都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的。

这并不是他们故意抄袭我们的形式,乃因结构使然。

[乙]我们若是回顾到我们古代遗物,它们的每个部分莫不是内部结构坦率的表现,正合乎今日建筑设计人所崇尚的途径。

这样两种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艺术,竞融洽相类似,在文化史中确是有趣的现象。

我们这个时期,正该是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而又强旺更生的时期,也是中国新建筑师产生的时期。

[丙]他们自己在文化上的地位是他们自己所知道的;他们对于他们的工作是依其意向而设计的;他们并不像古代的匠师,盲目地在海中漂泊,他们自己把定了舵,向着一定的目标走。

我认为,他们是最有希望的。

(选自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希望》,有删改)(1)文段中的加下划线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 笼统B . 真诚C . 又D . 漂泊(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 . 甲B . 乙C . 丙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20高三上·安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科的创立,至今尚不到百年。

进入20世纪初期。

无论是对于中国哲学文的研究文献的梳理、方法的探索,还是基于传统的现代转化而尝试构建中国哲学体系,均取得一定进展,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哲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5届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2025届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2025届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清风拂面孙春平这是个名副其实的小理发棚,简易得没法再简易。

四根竹竿做桩,四片灰白布充墙。

小棚里有四个人,理发员是个高高瘦瘦的中年汉子,罩着白褂。

他很健谈,手忙嘴不停,此时正跟理发的那位老者聊得欢。

坐在靠边的凳上排队的便是我和另一位小伙子。

棚子虽简陋,可理发员却想得周到,竹竿上挂了几本新杂志。

我漫不经心地翻着一本《婚姻与家庭》。

我旁边那位是个音乐爱好者,他东张张,西望望,嘴里却一刻不停地吹着口哨。

突然,口哨独奏戛然而止。

我奇怪地从杂志上抬起眼睛,只见独奏者陡地站起身,竟在这比床铺大不了多少的棚子里踱起步来,踱到理发员身后,又蹲下身去扣鞋上的卡子。

可那鞋卡并没有松,只见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然后站起身,把手插进裤袋……那是一张50元的票子。

棚子里好一阵没进别人,而我自己坐在这里没见地上有票子,况且站在棚子里不断活动的只有那理发员,显然,钱一定是他刚才掏东西时带出来的,而现在却进了别人的裤袋。

小伙子坐回座位,理发员回过头,淡淡地笑了笑,说:“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

”“行啊,也不是在这里长住过日子。

”小伙子胡乱应了一句,口哨又响起来。

我该怎么办?要不要马上把他“揪”出来,还是躲得远一点?“喂,你们二位,谁先来呀?”老者已在对着挂在简易“墙”上的镜子“相面”了。

理发员抖着围巾,转身问我们。

小伙子慌忙站起身,拔步却往外走:“哎,你理吧,我有点急事,得走。

”他对我说。

走?便宜你!我一把拉住他:“喂,你有事就先理嘛,我不忙。

2020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0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扬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每年至少两次进村入户,与帮扶群众唠一唠________,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各种困难、各种矛盾,并为他们提供一些________的帮助,已经成为全省四十多万名帮扶干部________般的工作常态。

A. 家长里短力所能及家常便饭B. 柴米油盐力所能及司空见惯C. 柴米油盐无微不至家常便饭D. 家长里短无微不至司空见惯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优异成绩的获得,必须经过刻苦勤奋的学习而取得,学到了什么,取决于做了什么,不是教师教了什么。

B. “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经由自己的探索发现,从而获得问题答案的一种学习方式。

C.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是从内因驱动到外因推动的一个转变,是学习者情绪状态的一个转变。

D. 教师如果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式的作法只会消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学习信心,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3. 下列诗句中,对仗最为工整的一项是(3分)( )A.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B.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C.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D. 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长篇非虚构作品《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是刚健沉浑的交响曲,________,________。

这部作品,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诸多问题上,都给我们以诚恳实在、有理有据而富有情义说服力的启示。

①一方面真实再现艰苦卓绝的战斗历史和义勇无私的英雄生涯②一方面全力还原与此相关的一部戏剧名作的创演历程③如何作用于当代人的心灵④如何处理思想基础和艺术追求的关系⑤如何处理史识与史事的对话⑥如何更清晰地激活蕴藏在历史中的核心价值A. ①②③⑤④⑥B. ①②⑤④⑥③C. ②①③⑥⑤④D. ②①④③⑥⑤5. 对下面这段话的含义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路是永远有的,即使走到前面无路了,你还可以在那无路处开辟出新路来。

扬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扬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扬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积累运用 (共12题;共89分)1. (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 . 混沌(hún dùn)尴尬(ɡānɡà)臭名昭著(zhāo)B . 诘问(jié)坍缩(tān)迄今为止(qì)C . 三昧(wèi) 崩溃(kuì)不可逾越(yù)D . 告罄(xīn)倚重(yǐ)模棱两可(línɡ)2. (4分) (2018高三上·齐齐哈尔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五四时代的徐悲鸿,其思想固然打上了痛批中国古老文化、崇拜西洋文化的时代烙印,()。

他将毕生心血贡献给绘画艺术,坚持文化输出、文化建设和文化保藏,不仅地改良中国画,而且进行了中国画的海外推广。

他于1939年到1941年间在南洋及印度多次举办画展,赈灾义卖,,捐助抗战。

20世纪30年代,他被认为是“在西方宣传中国画最重要的人物”,“他在1933年至1934年间在法国、比利时、德国、意大利、苏联主办了中国画展”,他的画展所到之处,。

他的画展改写了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弱势状态,他努力与西方艺术建立平等交流的对话关系。

80余年过去了,当年画展的盛况留给后人的启示良多。

这样的展览当然不是向西方献上的“被看”的材料,而是儒雅端庄、美丽大方的中国艺术的馨香,是和西方艺术的中国艺术的骄傲。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所以他在输入、援引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在寻求民族文化强盛之根B . 但他在援引、输入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在寻求民族文化强盛之根C . 但他在寻求民族文化强盛之根的同时,也在援引、输入西方文化D . 但他在输入、援引西方文化的同时,也不忘寻求民族文化强盛之根(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开天辟地毁家纾难万人空巷难分伯仲B . 惊天动地大公无私万人空巷相得益彰C . 开天辟地大公无私万头攒动难分伯仲D . 惊天动地毁家纾难万头攒动相得益彰(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他将毕生心血贡献给绘画艺术,坚持文化保藏、文化建设和文化输出。

江苏省扬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扬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C.苏轼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书品与人品的关系,他认为个人的品质、道德比书法的技艺更重要,若这一核心因素丧失,书作则“虽工不贵”。
D.颜真卿书法风格独具,统领风骚,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但如果不是因为颜真卿嫉恶如仇、正义凛然,他的书法将不为称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末五代时期,儒家道统思想被冷漠对待,书品与人品不受关注,说明儒家关于书品与人品关系的论述并不被大家认同。
第二段举例说明了“书法艺术风格受人的性格、气质及时代的影响,而艺术水平的优劣高下,则取决于多种因素”,书法艺术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书法家书写时的环境、情感、笔墨纸张性能相适应的程度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颜真卿书法……和当时安定的社会政治形势、发展的社会经济以及人们崇尚丰腴肥美的审美风尚有很大的关系”“赵孟頫在中国书法史上比肩二王……虽乏雄浑之气,却也极尽秀柔之美。如果因其人没有骨气、宋亡仕元而否定其书,那是不公正的”,以此说明“以人论书”的方法不够公正,有失偏颇。
材料二:
“清心寡欲,字也精神”。诸如此类之言广见于先贤的书论、诗词之中,王右军书法平和简净、遒劲天成,清人李瑞清颇为自信地认为:“学书先贵立品。右军人品高,故书入神品,决非胸怀卑污者而书能佳,此可亦断言也。”唐代颜真卿行书用笔凝重敦厚,点画沉着劲健,结字丰腴开朗,朱长文说:“颜鲁公可谓忠烈之臣也,临大节而不奇也。”相反,历史上一些行为不端,品格不正或在个人人生实践中有偏差、错误的书法家,他们的书法作品艺术水平很高,却颇受指责。元代书法家赵孟類,因身为赵宋皇家子弟,宋亡后仕元,认贼作父,其书作虽有“仪凤冲霄、祥云捧日,上下五千年,举无其匹”之誉,但也微辞不少,是因为赵孟頫“心术坏而随之也”。
B.“北宋出现了一大批书法造诣不高,却享有崇高地位的书法家”错误,原文只是说北宋书坛出现了书法造诣不高,但享有崇高地位的人,并不能得出“北宋出现了一大批书法造诣不高,但在书坛享有地位的书法家”的结论;

2024届扬州市扬州中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2024届扬州市扬州中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2024届扬州市扬州中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历史是对过去的认知,这是一条再简单不过的常识。

然而问题在于:什么是“过去”?我认知的又是“过去”的“什么”?是行动,还是思想?对于克罗齐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过去”和“现在”再无法脱开干系;而对于柯林武德来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和哲学要实现同一。

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过去”?“过去”是指刚刚过去的“过去”,还是已过去久远的“过去”?对前者的意识可称“当代史”,而对后者的意识则是“过去史”。

我们对当代史的兴趣容易解释:我们生活在它的巨大影响之下,它鼓舞万物,摩荡时世。

但我们为何对遥远的古代史充满兴趣?原因仍与上相同,古代未成绝响,它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在人类的精神活动中,“现在”并非遗世独立,“过去”保留在“现在”之中。

就算我们不谈“影响”,仅对“过去”的认知本身,就说明了人类的存在真相:不知道“过去”,我们无法安处于“现在”之中。

然而我们对“过去”的认知只能立足于“现在”,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错乱,不能自欺我们诚然就在“现在”。

“当代史”固然是今人的产物,“过去史”亦然:我们带着我们的眼光我们的思路、我们的建构重新发现和认知了它们。

在此,克罗齐说出了他的名言:“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条规律适用于一切历史的写作。

所以,书写者写下的“过去”其实并不真正是“过去”,而是“现在”眼中的“过去。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认知的是“过去”的“什么”?是行动,还是思想?柯林武德认为本质上是后者,“一切历史都是思想的历史”,而行为只是作为思想的外部表现才是可知的。

2019-2020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扬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每年至少两次进村入户,与帮扶群众唠一唠________,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各种困难、各种矛盾,并为他们提供一些________的帮助,已经成为全省四十多万名帮扶干部________般的工作常态。

A. 家长里短力所能及家常便饭B. 柴米油盐力所能及司空见惯C. 柴米油盐无微不至家常便饭D. 家长里短无微不至司空见惯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优异成绩的获得,必须经过刻苦勤奋的学习而取得,学到了什么,取决于做了什么,不是教师教了什么。

B. “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经由自己的探索发现,从而获得问题答案的一种学习方式。

C.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是从内因驱动到外因推动的一个转变,是学习者情绪状态的一个转变。

D. 教师如果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式的作法只会消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学习信心,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3. 下列诗句中,对仗最为工整的一项是(3分)( )A.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B.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C.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D. 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长篇非虚构作品《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是刚健沉浑的交响曲,________,________。

这部作品,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诸多问题上,都给我们以诚恳实在、有理有据而富有情义说服力的启示。

①一方面真实再现艰苦卓绝的战斗历史和义勇无私的英雄生涯②一方面全力还原与此相关的一部戏剧名作的创演历程③如何作用于当代人的心灵④如何处理思想基础和艺术追求的关系⑤如何处理史识与史事的对话⑥如何更清晰地激活蕴藏在历史中的核心价值A. ①②③⑤④⑥B. ①②⑤④⑥③C. ②①③⑥⑤④D. ②①④③⑥⑤5. 对下面这段话的含义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路是永远有的,即使走到前面无路了,你还可以在那无路处开辟出新路来。

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解析版)

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解析版)

扬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暨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学科 考前押题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他们将欢乐、光明融合在青春之中,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

一句话,“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力赞青年,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杂志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为“青春之历史,青年之历史”。

“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

“五四”文学运动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

“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这一角度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

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除陈独秀、鲁迅两人较大,其余李大钊29岁,钱玄同31岁,刘半农27岁,沈尹默35岁,胡适27岁,都很年轻;至于郭沫若、郁达夫、陶晶孙、冯沅君、庐隐等冲上“五四”文坛时大多只20出头。

他们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风,一扫中国文坛的暮年气。

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

“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不得不说,“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统考(B)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6分)1. (6分)(2017·新课标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郭城镇,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是“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哲学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基因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

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 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 . 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 . 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 . 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行,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 . 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 . 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 . 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 . 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 . 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 . 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 (共3题;共35分)2. (16分) (2019高三下·东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右丞集笺注序(清)赵殿成传称诗以道性情,人之性情不一,以是发于讴吟歌咏之间,亦遂参差其不同,盖有不知所以然而然者。

唐之诗,传者几百家,其善为行乐之词,与工为愁苦之什相半。

虽于性情各得所肖,而求其不悖夫温柔敦厚之教者,未易数数觏也。

右丞崛起开元、天宝之间,才华炳焕,笼罩一时;而又天机清妙,与物无竞,举人事之升沉得失,不以胶滞其中,故其为诗,真趣洋溢,脱弃凡近,丽而不失之浮,乐而不流于荡。

即有送人远适之篇、怀古悲歌之作,亦复浑厚大雅,怨尤不露,苟非实有得于古者诗教之旨,焉能至是乎?乃论者以其不能死禄山之难,而遽讥议其诗,以为萎弱而少气骨:抑思右丞之服药取痢,与甄济之阳为欧血,苦节何殊?而一则竟脱于樊笼,一则不免于维絷者,遇之有幸有不幸也。

普施拘禁① ,凝碧悲歌,君子读其辞而原其志,深足哀矣。

即谓揆之致身之义,尚少一死,至于辞章之得失何与,而亦波及以微辞焉。

毋乃过欤?又古今来推许其诗者或称趣味澄复若清流贯达或称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或称出语妙处与造物相表里之类扬诩亦为曲当。

若其诗之温柔敦厚,独有得于诗人性情之美,惜前人未有发明之者。

诗注虽有数家,颇多舛凿② ,至于文笔,类皆缺如,鄙心有所未尽,爰是校理旧文,芟柞浮蔓③ ,搜遗补逸,不欲为空谬之谈,亦不敢为深文之说,总期无失作者本来之旨而已。

独是能薄材譾,读书未广,纵有一隅之见,譬之管窥筐举,所得几何。

幸而生逢圣世,文教诞敷,炳炳麟麟,典籍于今大备。

而博物洽闻之彦,接武于兰台麟阁④之间,可以折中而问难。

行将访其所未知,订其所未合,以定斯编之阙失。

其或有雌霓谬呼,金根妄易者,苟有见闻,克以应时改定,是固区区之志焉矣。

乾隆元年,岁在丙辰正月望日,仁和赵殿成松谷氏漫题于书圃之目耕堂。

【注】①普施拘禁:安禄山叛军攻陷长安洛阳,皇帝出逃,王维随从护驾,行程中掉队,被叛军擒获,被拘禁在普施寺。

后文中的“凝碧”是指王维被俘后写《凝碧诗》明志。

②舛凿:差错和牵强之处,⑧芟柞浮蔓:比喻删改文字。

④兰台麟阁:借代朝中、宫中。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 与甄济之阳为欧血阳为:假装B . 君子读其辞而原其志原:复原C . 总期无失作者本来之旨而已旨:竭力D . 而博物洽闻之彦彦:人才(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 盖有不知所以然而然者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B . 乃论者以其不能死禄山之难今君乃亡赵走燕C . 而亦波及以微辞焉若亡郑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D . 若其诗之温柔敦厚君子哉若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作者认为,诗是用来表达诗人性情的,唐朝传世的诗人有几百人,写快乐的诗作和写忧愁的诗作平分秋色,至于温和敦厚、具有教化作用的诗作却很少。

B . 王维性情高远,与世无争,诗才卓著,无论是写送人远行的诗篇,还是写怀古悲歌的诗作,都是浑厚高雅,不会流露怨恨之情。

C . 对于王维的诗,古往今来,有人评价它趣味纯净,有人称之为如秋水芙蕖,有人称之为出语精妙,作者认为这些评价并不恰当,王维的诗最大的特点是温柔敦厚。

D . 全文叙议结合,而以议为主。

叙事简练,议论深刻、全面,既肯定了王维的为人气节,又高度评价了王维的诗作,指出了王维的诗作特点与其为人性情密切相关。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又古今来推许其诗者或称趣味澄复若清流贯达或称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或称出语妙处与造物相表里之类扬诩亦为曲当(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一则竟脱于樊笼,一则不免于维絷者,遇之有幸有不幸也。

②独是能薄材譾,读书未广,纵有一隅之见,譬之管窥筐举,所得几何。

3. (7分) (2019高一下·广州期中)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①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①关城:潼关、函谷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 开篇先说“朝闻游子唱离歌”,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

B . 首联、颔联中“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的深秋时节,形象生动地营造了深秋已至、寒气逼人的气氛。

C . 此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

如“树色催寒”中“催”使用了拟人手法,把树人格化,不是寒气使树变色、叶零落,而是树色把寒气催赶而来。

D . 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

(2)诗歌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 (12分) (2015高一上·厦门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漫江碧透,________(《沁园春·长沙》)②书生意气,________(《沁园春·长沙》)③________,走尽这雨巷。

(《雨巷》)④________,冷漠、凄清、又惆怅。

(《雨巷》)⑤《再别康桥》中,诗人想象着自己撑着长篙在康河寻找如梦往事,他对康桥美好回忆在“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走向高潮。

⑥《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认为“真的猛士”是伟大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是因为他们“________,________”。

而且先生还愤慨地道出了一个民族之所以哀亡、之所以如此被压迫而默无声息的缘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共1题;共12分)5. (12分) (2019高一下·鄂尔多斯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开会王安忆县里号召开三干会的通知发下来了。

“三干会”的全称是“农村干部会”,即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干部,规模很大。

收到通知后,大队里就开始筹划去县城开会的事情。

先是定开会的人。

再要定的是必须带个做饭的去,叫谁去呢?就叫孙侠子去。

孙侠子这姊妹聪明肯干,而且没小心眼儿,前说好了婆家,沫河口的,来年就要出门子了。

孙家人会过日子,到了开春还有两顿稀一顿稠,从来不欠账,是个正经人家。

第二条要筹划在哪做饭,还是像往年那样,在大队会计的表舅家。

事情就这么筹划下了,很顺利。

孙侠子也开始筹划了。

筹划那一日穿什么衣裳什么鞋。

孙侠子没读过书,除了种地,就是做针线。

但她也渴望生活中发生一点不寻常的事情,明年她就要过门子了,在家做姊妹的日子里要有些不寻常的事情,就有了纪念似的,比较值。

孙侠子最后决定的是穿那件线呢的格子褂,黑和黄两种颜色的格子,里头衬了毛线衣,是婆婆家送的聘礼,一斤半毛线,还是从蚌埠买来的。

在这开春不久的气候里,她这一身有些单薄了;可县城百貨楼里的那些女营业员,一冬都不穿棉裤,不是也没冻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