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章一节:文化过滤
教学课件:《比较文学教程》》曹顺庆

媒介学中的翻译
• 翻译是影响研究中传播媒介研究最重要的课题。翻译涉及 文化转化和文化改写的复杂问题。因而,翻译研究对于比 较文学媒介研究意义重大。
流传学的渊源
流传学的产生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 歌德的“世界文学”理念 • 法国浪漫主义先驱斯塔尔夫人的某些
观点 • 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的文学批评新风
气和实证主哲学的影响。
流传学的发展
传统的对流传学的看法 20世纪下半叶流传学的发展和转变
二、流传学的实证性特征、研究范围及类型
• 流传学的实证性特征 • 流传学的研究范围 • 流传学的研究类型
总结
第二章
变异研究
第二节 译介学
• 译介学的定义及其兴起 • 译介学的研究范畴 • 理论前沿与发展前景
一、译介学的定义及其兴起
• 译介学的定义 • 译介学的兴起 • 重新界定译介学
译介学的定义
• 译介学是比较文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 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 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即“创造 性叛逆”)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 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
集体的渊源
• 集体的渊源,又称为
“圆形的渊源”,即研 究一个作家如何接受许 多外国作家作品影响的, 而并不是仅仅局限于对 他接受一部外国作品或 者一国文学影响的研究 上。
总结
第一章
实证性影响研究
第三节 媒介学
• 一、媒介学的定义 • 二、媒介学的理论和方法 • 三、媒介学中的翻译
媒介学的定义
• 从传统的逻辑实证的考据学逐渐过渡到吸纳现代 接受理论、交往理论、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理 论成果。
比较文学课后答案

比较文学课后答案第一章1、什么叫流传学?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首先将它引入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使之成为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
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特征:首先,流传学研究的“文学关系”是多元文学关系。
梵·第根对这一点有经典的阐述,他把这种关系限定在“两国文学间的相互关系上”。
其次,流传学具有实证性。
因为其研究的对象是“文学关系”,而这种关系只有建立在事实性基础之上才能成立,否则就无所谓“关系”。
这种研究既然是以“事实"为依据,就必然要强调一种强烈的历史意识,既注意文学现象、观念、作品、文类的纵向发展、流变,又要注意这种传承流变与横向的各种关系.研究范围:(1)、接受者国家和作者对作为放送者的外国作者的认识(包括其评价、介绍等)。
(2)、接受者所受到放送者那些具体作品的影响及对放送者的评价。
(3)、接受者是否摹仿放送者,摹仿了那些方面,如文体、风格、思想、情感、主题、背景等。
(4)、接受者是直接还是间接接触作品,是直接阅读原文,还是通过译文或评论了解作品,译本在其影响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5)、文学界、出版界、读者是怎样接受这些作品的,他们的反映和情感是怎样的。
(6)、作品的传播情况如何,哪些阶层受影响最广。
(7)、影响的程度是肤浅的,还是深刻的。
(8)、影响的时间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
(9)、是什么帮助人们接受影响并使影响成熟;是什么造成接受者对影响的选择。
(10)、是什么影响确立了放送者在接受者眼中的形象和地位。
2.举例分析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性。
中国元曲《赵氏孤儿》在欧洲的流传,就是比较文学发展史上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的典范.它先是经历了在英法两国的流传与接受,约两个世纪以后它又“返销”中国,即1990年天津人艺又把它作为西洋话剧的《中国孤儿》搬上舞台。
变异研究

中国找来了根据:“孤立的事物在自然界并不存
1、接受者的文化构成。接受者自身的文化素质、
文化修养,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氛围,都形 成了一定的解读语境和应用语境。
2、接受过程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主体性与选择性
3、接受者对影响的反作用。
(二)文化过滤的作用机制
1、现实语境、传统文化因素对文学影响
接受者所处的现实语境和具备的传统文化决定着
该历史阶段人的思想、行为和价值选择。在认识
外来文学时,接受者受现实语境之制约,也同时 制约着或反制约着现实语境。
如中国现代作家对西方象征主义文学的“迎”和
对未来主义文学的“拒”。
未来主义的理论主张
⑴否定传统文化,革新世界面貌。未来派歌颂机
器文明,对机器文明顶礼膜拜,认为运动力量、 速度、竞争推动了世界的前进,文学应该歌颂这 些机器文明。力量和速度是唯一的审美标准。把 艺术作为机器文明的附庸。
North Gate, sorrow’s edge, purse kaput, nothing to pledge.
这样的英语可谓简洁之至,比原文音节都少,几乎
不象英语。
表意文字法(Ideogrammic Method)
庞德-费诺罗萨理论开创了一个更重要的诗学,即
“表意文字法”: 英语应当追求中文“直接表现物 象的能力”。
⑵崇拜强力、战争和反理性主义。未来派认为战
争、暴力跟科学技术一样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 并以唯意志论和尼采的超人哲学来宣扬未来派对 “强者”主宰一切,文学应该歌颂战争。
未来主义的艺术特色
未来派在艺术手法上标新立异,对艺术形式作了大
胆的试验和革新。
⑴表现直觉。 ⑵表现动态 ⑶自由类比 ⑷革新文学语言
西方文论——精选推荐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2学时)1、定义在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不同阶段,比较文学的定义有所不同。
在具体介绍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比较文学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研究视角、对象、类型、方法和目的各方面,给出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文明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研究对象和基本特征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界限的三种文学关系。
包括“事实联系”、“价值关系”和“交叉关系”。
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具有跨越性、开放性、宏观性的特征。
3、可比性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根基。
可比性是一种有待于研究者去发掘的内在价值,其表现形式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
它主要包括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
思考题:1、谈谈你怎样认识比较文学的可比性问题。
2、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特征是什么?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4学时)第一节国外比较文学第二,学科史的知识。
法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史,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艾田伯等。
美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史,代表人物雷马克、韦勒克等。
第二节中国比较文学大致了解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程。
需要知道王国维、鲁迅、茅盾、陈铨、钱钟书等人在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上的贡献。
第三章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传统的研究方法之一,它探究文学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
本章是学习比较文学课程的重点之一,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和媒介学。
第一节流传学一、定义:流传学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潮流、作家及作品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和被接受情况。
二章一节:文化过滤

例:亚洲“四小龙” 、《小二黑结婚》
(四)文化过滤与文学交流
1、文化过滤存在于文学交流活动始终 发送者文化的主动介入 接受者文化主动向发送者文化学习 例: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境界” 2、语言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过滤 文化过滤、文化转换和文化交流 例:雪莱《西风颂》
5.误读源于理解的历史时空错位; 6.文学误读是文学创新的重要因子 之一。
举例:文学误读与庞德误译浅析。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 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 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 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 学,皆成性格。
3、接受者在接受异域文化过程中的文 化过滤
首先,接受者所接受的承载于译文 中的异域文化,已具有本民族的语 言及文化因素;
其次,接受者自身的文化素质、文 化修养,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 和氛围,都形成了一定的解读语境 和应用语境。
二、基本的理论依据
• 1.叶威廉等人的“文化模子理论”
• 2. 接受美学、阐释学:姚斯 (Robert Jauss)、罗曼·英伽登 等人的阅读理论;伽达默尔和海德 格尔等人的阐释学理论。
举例:文化迁移的模式
(三)“文化过滤”的作用机 制
1、现实语境、传统文化因素对文学影响的文 化过滤;文学发展”
2、 语言差异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 “形式就是意义”。结构层、音律层、语 义层、象征层 例:裴多菲《自由与爱情》的翻译
和形式等方面发生变异的现象。
(二)文化过滤的内容
1.接受者的文化构成,包括地域时空、 社会历史语境以及民族心理等; 2. 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性与选择性,包 括接受者对交流信息的选择、变形、 伪装、渗透、叛逆和创新等; 3. 接受者对影响的反作用; 4.文化相对主义理论强调多种生活方式 具有自身独立价值的和谐共处理念。
翻译中的文化过滤现象 以郑译《飞鸟集》为例

翻译中的文化过滤现象: 以郑译《飞鸟集》为例On the Cultural Filtration in Translation: A Case Study of Stray Birds by ZhengZhenduo学生姓名:指导老师:()一、本选题研究的现状:翻译研究,涉及甚广,诸如英汉对比研究、翻译策略及翻译批评等。
近年来,文化过滤这种翻译现象虽然甚少涉及,但也日益受到学者的关注。
20世纪80年代,以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和勒弗维尔(Andre Lefevere)为代表的文化学派提出了“翻译的文化转向”的观点,为翻译研究打开了新的文化视野和途径。
他们把翻译看做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将翻译文本放置在目的语环境中,翻译侧重点从原语文化转向译入语文化。
豪斯在《翻译质量评估模式》(1977)中首次正式提出文化过滤这一概念。
二、研究本选题的动机及意义:意义:文化过滤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可或缺。
在跨文化的翻译活动中,更是不可避免。
文化过滤这种翻译现象,通过对文化、语言等影响交流的因素进行剔除或改造,以读者的要求为主导,以实现顺畅的交流并促进人们对文化多样性和独特性的认识。
重点:本文根据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和勒弗维尔(Andre lefevere)提出的“翻译文化转向”的观点,在比较文学和翻译视角深入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过滤现象。
本文结合文化过滤概念的相关研究及造成文化过滤的主客观因素,即接受者的现实语境、语言翻译、传统文化因素、接受者的个体接受屏幕等,以郑振铎《飞鸟集》译本,分析其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其过滤的外显形式,以说明文化过滤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难点:本文的难点是根据文化过滤相关研究来分析文化过滤在郑振铎《飞鸟集》译本的外显过滤形式。
创新点: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进而分析证明文化过滤在文学翻译中的不可避免性,它在跨文化交际中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只是其程度强弱不同而已。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简答

绪论常见问题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同源性。
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
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
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
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
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
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
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
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
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
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法、美学派均属于同一欧洲文化体系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而随着比较文学发展到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又凸现出来。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章节题库( 跨学科研究:文学与自然科学)【圣才出品】

第11章跨学科研究:文学与自然科学一、名词解释1.跨学科研究(北京大学2011年研)答:跨学科研究是近来科学方法讨论的热点之一。
跨学科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超越以往分门别类的研究方式,实现对问题的整合性研究。
跨学科研究根据视角的不同可概要地分为方法交叉、理论借鉴、问题拉动、文化交融四个大的层次:①方法交叉有方法比较、移植、辐射、聚合等,这些通常发生在各学科之间,其中每一方面和环节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细致的内容;②理论借鉴主要指知识层次的互动,通常表现为新兴学科向已经成熟学科的求借和靠近,或成熟学科向新兴学科的渗透与扩张;③问题拉动是以较大的问题为中心所展开的多元综合过程;④文化交融是不同学科所依托的文化背景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目前国际上比较有前景的新兴学科大多具有跨学科性质。
就其深刻性而言,跨学科研究本身也体现了当代科学探索的一种新范型。
2.《创作家与白日梦》(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创作家与白日梦》是弗洛伊德的著作,是精神分析心理学文论重要著作之一。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是艺术家被压抑的种种本能欲望,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与普通人的白日梦或幻想非常接近。
弗洛伊德发现,白日梦者的幻想与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有许多相似之处:①艺术家与白日梦者一样都不是乐天派;②白日梦者的幻想起于现实中不能获得满足的愿望,而艺术创作起于艺术家潜意识领域种种受到压抑的欲望冲动,艺术活动是这种种欲望的替代性满足;③白日梦者的幻想与时间有着密切关系,它游移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而艺术创作也与三种时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简答题1.怎样理解比较视域在民族文学研究中是方法论,而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是本体论?答:正确理解比较视域在民族文学研究中是方法论,而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是本体论,具体如下:(1)比较视域在民族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其是否具有自觉性民族文学研究中对比较视域的运用,通常是作为一种文学研究的方法出现的,即把比较视域作为方法论在研究中下意识地使用;而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比较视域则是作为这一学科安身立命的基本——本体而出现,即把比较视域作为本体论在研究中自觉地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文学变异研究的内容
• 1.语言层面变异研究; • 2.民族国家形象的文学变异研究;
• 3.文学文本变异研究;
• 4.文化变异研究。
四 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
(一)什么是文学误读?
指文学作品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 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 的渗透而形成的误差。
第二章
变异研究
第一节
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译介学
形象学 接受学
第五节
他国化研究
第一节 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
一、文化过滤 (一)文化过滤的定义:
指在跨文化文学交流、对话中,由于 文化传统、社会环境、审美习惯等不 同,接受主体有意无意地对交流信息 进行选择、变形、改造、渗透、创新, 从而造成交流信息在内容
(二)文化过滤必然产生误读
1. 误读伴随着对外来文学阅读过程中; 2.美国文艺理论家哈罗德· 布鲁姆的“误 读理论”与他的《影响的焦虑》 (1975) 3.造成误读的多重因素,如读者的主体 性因素、自身的文化传统、个人的思 维方式; 4.误读是双向的,而非单方面的,即不 仅是输出文化方的错位,也必然是接
3、接受者在接受异域文化过程中的文 化过滤
首先,接受者所接受的承载于译文 中的异域文化,已具有本民族的语 言及文化因素;
其次,接受者自身的文化素质、文 化修养,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 和氛围,都形成了一定的解读语境 和应用语境。
二、基本的理论依据
• 1.叶威廉等人的“文化模子理论”
• 2. 接受美学、阐释学:姚斯 (Robert Jauss)、罗曼·英伽登 等人的阅读理论;伽达默尔和海德 格尔等人的阐释学理论。
3、 接受者文化心理结构对外来文学的“文 化过滤”
例:亚洲“四小龙” 、《小二黑结婚》
(四)文化过滤与文学交流
1、文化过滤存在于文学交流活动始终 发送者文化的主动介入 接受者文化主动向发送者文化学习 例: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境界” 2、语言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过滤 文化过滤、文化转换和文化交流 例:雪莱《西风颂》
5.误读源于理解的历史时空错位; 6.文学误读是文学创新的重要因子 之一。
举例:文学误读与庞德误译浅析。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 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 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 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 学,皆成性格。
举例:文化迁移的模式
(三)“文化过滤”的作用机 制
1、现实语境、传统文化因素对文学影响的文 化过滤;文学发展的“现实语境” 例:林琴南 “使吾国民读之,用以为鉴, 力臻于和平,以强吾国。”
2、 语言差异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 “形式就是意义”。结构层、音律层、语 义层、象征层 例:裴多菲《自由与爱情》的翻译
和形式等方面发生变异的现象。
(二)文化过滤的内容
1.接受者的文化构成,包括地域时空、 社会历史语境以及民族心理等; 2. 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性与选择性,包 括接受者对交流信息的选择、变形、 伪装、渗透、叛逆和创新等; 3. 接受者对影响的反作用; 4.文化相对主义理论强调多种生活方式 具有自身独立价值的和谐共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