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文化过滤现象 以郑译《飞鸟集》为例
译者动机研究--以郑振铎译《飞鸟集》为例

关键词 : 郑振 铎 译 者 的 动机 泰 戈 尔 《 飞 鸟 集 》五 四
运 动
一
、
引 言
郑 振 铎 活 跃 在 五 四 时 期 的 文坛 他 倡 导 我 国的 新 选 译 的 标 准 之 一 。1 9 2 2年 郑 振 铎 在 《 飞鸟集》 序 里 就 文 化 和 新 文 学 运 动 这 一 时期 。 他 翻 译 了 大 量 的 泰 戈 称 诗 人 是 “ 人 类 的儿 童 ” . 1 引 是“ 天真 的” 、 “ 善 良的” . 说 尔 的 作 品 泰 戈 尔 对 中 国 文学 以及 中 国思 想 界 的影 响 泰戈尔是“ 孩子的天使” . I 引 说他的诗“ 正 如 这 个 天 真 烂 看着他 . 就能够知道一切事物的意义 . 非凡 。 而其中 , 郑 振 铎 起 到 了 重 要 的 作 用 王 向远 曾指 漫 的 天 使 的 脸 . 感得安慰 . 并 且 知 道 真 相爱 ” 这 种 文 学 出, 在泰戈尔 的翻译者 中, 译介较 早 、 翻译 数 量 最 多 、 就感得和平 . 一 切 真 正 的艺 术 都 起 源 于 情 感 ” [ 6 1 不 谋 影响最大的是郑振铎( 西谛 ) 。 … 选译 泰 戈 尔 的 作 品 . 除 观 和 泰 戈 尔 的 “ 飞鸟集》 也 正 是 一 部 写 爱 的 作 品 诗 里 有 对 了 出于 自身 对 诗 人 以 及 作 品 的 喜 爱 . 更 是 符 合 当时 新 而 合 。而 《 对 母 亲 的爱 . 对 情 人 的 爱 正 是 看 到 了 这 文化运动所推崇的“ 兴 白话 . 废古文 ” 之 趋 向 “ 而 最 能 自然 的. 郑 振 铎 认 为 文 学 作 品要 有 “ 真 挚 的 情感 ” 以 及他“ 为人 生 ” 之 态度 他指 出. “ 文 学 是人 生 的 自然 的 呼 声 人 类 情绪 的流 泄 于 文 字 中的 . 不 是 以传 道 为 M 的. 更 不 是 以娱 乐 为 目的 而是 以真 挚 的 情 感 来 引 起 读 者 的 同情 的 ” I 5 1 由此 可 见 . “ 真 挚 的情 感 ” 是 郑 振 铎
从翻译手法比较郑振铎和冯唐译《飞鸟集》

从翻译手法比较郑振铎和冯唐译《飞鸟集》一、引言(一)研究背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对文化的需求也迅猛发展。
其中,对外国文学的引进与几十年前相比数量上有了大幅的增加,但质量上仍良莠不齐。
究其原因,翻译工作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国内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的讨论研究也逐渐升温,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翻译学者。
在我国文学翻译研究对象方面,古代文学多于现当代文学,但现当代文学正在越来越受重视。
①诗歌翻译是一种特殊而有趣的文学翻译实践,译者的个人色彩在翻译过程中会对作品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是追求“无我”状态,还是应该把自己的感情和解读带入作品中?这点一直存在争议。
②前人对此有过多角度的各种研究,但是,目前从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手法研究泰戈尔诗作的翻译的项目很少。
在阅读《飞鸟集》原文和中文译文并接触到郑振铎与冯唐的不同译本时,感受到了不同译本的不同风格,如郑振铎译本清晰明了、忠于原文,最为读者所认可;③而冯唐译本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意境上甚至内容上与原文大相径庭,篡改了原文,对于部分内容使用了未必恰当的翻译手法。
④对于《飞鸟集》,怎样的翻译手法较为合适,如何选用不同的翻译手法?正是本文要探究的问题。
(二)作品简介《飞鸟集》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全作325首小诗,风格清新,语句优雅。
大多只有简短的一两行,其中有泰戈尔对于自然景观的瞬间把握,抑或常见景物片段的描写,一花一草、一树一流星等等,并通过优美的词句将作者的感受溢于纸面,且往往包含了深刻的哲理。
泰戈尔的《哲思录》《飞鸟集》英文版大部分源自作者自己翻译的孟加拉文原诗,另一部分则是泰戈尔在日本游历时创作的英文诗,有研究者认为后一部分诗作比较明显地受到了日本俳句的影响。
⑤(三)译者简介冯唐,原名张海鹏,毕业于著名的协和医科大学。
其身份跨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妇科博士、MBA、作家、诗人、编剧等等。
他的《成长三部曲》用充满激情的文字讲述了年轻一代的青春故事,是当代非常受欢迎的作家之一。
翻译中的文化传递与文化过滤

翻译中的文化传递与文化过滤作者:彭志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02期摘要: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仅将字面含义译出,必须挖掘出原文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并通过译文将其传递给读者。
本文将从译者主体性和读者接受出发,分析翻译中的文化传递与文化过滤,并指出动态的创造性翻译对文化翻译的重要性。
关键词:翻译;文化传递;文化过滤;译者;读者,创造性翻译作者简介:彭志新(1989-),男,吉林伊通人,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方向在读研究生。
学号:12502010。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2--01一、前言如今的翻译是一场多边对话——原作者、原文、译者、译文、读者之间的多边对话。
而原作者和读者又处在两种不同的文化当中,所以将翻译研究纳入到文化视域下是相当必要的,也是未来翻译研究的一条通途。
在文化视域下的翻译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文本的浅层含义上,要认真地研究两种文化的内容以及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语义的层面提升到思想文化交流的层面。
因此,笔者在此篇文章中会以对原译文改译的形式说明翻译中的文化传递和文化过滤,以及二者与译者主体发挥和读者接受的关系。
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文化传递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是毋庸置疑的。
在翻译之前,译者不仅要领会原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其写作背景,还要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掌握原文的结构、语言风格和功能目的。
在英汉两种不同语言的转码和输出的过程中,译者还要考虑到两种语言的不同,以及两种语言所处文化的不同。
最重要的一点是,一个负责的译者不仅要对得起原作者,还要对得起读者。
译者要理解原文的精神实质,文化内涵,更要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译者的天分与才能,这样才能较好地传递原文的文化信息,进而为译文增光添彩。
请看下例:例一:他们呈“品”字型坐了下来。
译文:They sat down to form a design like a Chinese character “Pin”.改译:They sat down with one facing another.原译文虽然原封不动地将字面意思译出,但是对于不了解中文或者是没见过汉字的外国人来说,读起来就不会产生“品”字的形象。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翻译中的过滤性阐释》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翻译中的过滤性阐释摘要: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本质和内涵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离不开翻译的手段。
然而,在对外传播翻译中,对中国文化的阐释存在一些问题,既有主观的倾向性问题,也有客观的现实性问题。
本文阐述和分析了对外传播翻译中的文化阐释所存在的问题,构建了过滤性阐释的文化翻译模式,倡导译者充分发挥主体性,充当文化翻译的过滤器,完成文化内阐释和外阐释的过滤,实现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实效性。
关键词:中国文化;对外翻译;过滤;阐释On Filtered Hermeneutics to Chinese Culture in the Publicity-oriented TranslationAbstract: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oth in nature and connotation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The publicity-oriented translation is essentially based on translation. However, some obstacles and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hermeneutics of Chinese culture including the subjective inclination of the translators and the objective difficulties existing in lingual codes and culture system. On the basis of illustr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ublicity-oriented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the filtered hermeneutic model on culture translation has been constructed to advocate the translators to fully play the subjective roles by acting as the filtration in culture transl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effectiveness to the publicity of Chinese culture, the intra-lingual hermeneutic and inter-lingual hermeneutic should be carry through for the veracity and understandability of Chinese culture.Key words: Chinese Culture; Filtration; Hermeneutic;Publicity-oriented Translation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翻译中的过滤性阐释一、引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语言的媒介性作用,文化的传播离不开语言的翻译活动。
读书心得——从关联理论看冯唐翻译《飞鸟集》的不足

读书心得——从关联理论看冯唐翻译《飞鸟集》的不足2015年7月,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冯唐新译的《飞鸟集》。
译本一出,即在文学界和翻译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环球时报甚至评论说“这是对翻译界的一次恐怖袭击。
”(Global Times,2015-12-23)随后,出版社宣布将冯唐译本《飞鸟集》全部下架召回。
这恐怕是翻译界最为强烈、一边倒的一次批判。
在阅读了冯唐的译本之后,并不难理解此书会招来如此大的争议。
本文试借助关联理论,分析此译本的不足。
1 翻译与关联理论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中表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的过程。
翻译之所以困难,翻译评判之所以众说纷纭,是因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化,它所传达的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意义。
翻译应该准确清楚地将源语中表达的意义传递给目标语读者。
Longfellow提出:“翻译的工作是告知作者说了什么,而不是解释作者是什么意思;解释是评论者的工作。
翻译要关注的是作者说了什么,他是怎么说的。
”[1]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翻译实践把重心放在了与目标语接受者的交流上。
关联理论认为,人类可以相互交流有赖于一个重要的心理官能,即可以从他人的行为中推理出关联的信息。
虽然不同语言的使用者受到语言、地理、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但关联认知的能力是基本相同的[2]。
所以,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应该把重心放在两个基本的目的上,一是翻译必须向听者或读者传递原文中的信息和意义,二是翻译必须忠于原文。
从这两点来看,冯唐所译的《飞鸟集》虽然标新立异,作为翻译来说却存在着很多的缺点。
2 冯唐译本存在的主要问题2.1 用词不恰当在冯唐译本中,译者的选词出现了不少偏失。
不难发现以下例子:The world puts off its mask of vastness to its lover.It becomes small as one song,as one kiss of the eternal.[3]世界对着它的爱人,把它浩瀚的面具揭下了。
《飞鸟集》两种汉译本的生态翻译学解读

[收稿日期]2018-01-11[作者简介]杨帆(1983-),女,福建福州人,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翻译理论研究。
《飞鸟集》两种汉译本的生态翻译学解读杨 帆(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英语系,福建福州350001)[摘要]生态翻译学理论作为一门跨学科理论,为研究翻译学及解释翻译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解读《飞鸟集》的两种汉译本,比较分析郑振铎的译本与冯唐的译本在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上的得失,对于得出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本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飞鸟集》;适应与选择[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18)03-0079-03 生态翻译学是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它为翻译研究和评析翻译作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生态翻译学的立论视角是“生态”,主要从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整体性研究,将译者与翻译环境有机融合进行考虑。
生态翻译活动则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
胡庚申教授将达尔文的“适者生存”这一自然法则运用到翻译过程中,主张在翻译时译者应当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度进行考虑,选择适应性程度最高的译文。
因此,最佳翻译就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
[1]《飞鸟集》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代表作,由三百多首简短精炼的小诗组成,语言清新,意蕴深远,每首诗看似描写花草鱼虫、江河湖海等自然景观,实则或多或少隐喻着人生哲理。
该诗集于“五四”时期流传到中国,迄今已有多种汉译本,其中以郑振铎先生的译本流传最广。
2015年,诗人冯唐受出版社邀约,重新翻译了《飞鸟集》,因其语言大胆,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从生态翻译学解读《飞鸟集》的两个汉译本,以翻译生态环境为视角,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层面对比分析郑振铎译本和冯唐译本,可选择出“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本。
一、语言维的适应与选择语言维的适应与选择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对译文的用词做出适当的选择与调整。
从《飞鸟集》看郑振铎的翻译理论与技巧

从《飞鸟集》看郑振铎的翻译理论与技巧
郑振铎是中国翻译史上最伟大的翻译家之一,他的翻译理论和技巧在《飞鸟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郑振铎认为,翻译是一种艺术,它要求翻译者把原文的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
同时又要保持原文的美感。
他认为,翻译应该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文学特色,而不是把原文的文学特色改写成自己的文学特色。
他还认为,翻译应该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文学风格,而不是把原文的文学风格改写成自己的文学风格。
在《飞鸟集》中,郑振铎采用了一种“把原文的文学特色和文学风格保留下来,同时又使译文具有自己的文学特色和文学风格”的翻译技巧。
他采用了“把原文的文学特色和文学风格保留下来,同时又使译文具有自己的文学特色和文学风格”的翻译技巧,使译文具有自己的文学特色和文学风格,同时又保留了原文的文学特色和文学风格。
郑振铎的翻译理论和技巧在《飞鸟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的翻译理论和
技巧对中国翻译史上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翻译理论和技巧不仅提高了翻译的质量,而且也为中国翻译史上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飞鸟集》看郑振铎的翻译理论与技巧

从《飞鸟集》看郑振铎的翻译理论与技巧张娟【期刊名称】《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3【摘要】郑振铎作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方面的建树对白话文和新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郑振铎翻译的《飞鸟集》保留了原文的散文体,并且在选词造句上满足译文读者的需求,从而再现了原文的形式和内容,创作出让读者易于理解和喜爱的译作。
郑振铎的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互相促进,推动了我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
%Zheng Zhenduo is one of the promoters of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in the May 4th period,and his aehievements i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etiee exert a positive influenee on the development of vernaeular Chinese and new literature. When translating Stray Birds,Zheng Zhenduo followed its original prose style and met readers’ needs in the ehoiee of words and sentenees to reproduee the style and the eontent,whieh made his version eompre-hensible and popular among readers. And hi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etiee promoted eaeh other and e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translation in China.【总页数】3页(P52-54)【作者】张娟【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相关文献】1.从译本《飞鸟集》看郑振铎的语体欧化观 [J], 靳哲2.以诗意入诗,翻译理念的忠诚执行者——从《飞鸟集》看郑振铎的翻译理念 [J], 曾晶晶3.从目的论视角看郑振铎的翻译实践——以《新月集》和《飞鸟集》为例 [J], 杨帆4.从目的论视角看郑振铎的翻译实践——以《新月集》和《飞鸟集》为例 [J], 杨帆;5.从郑振铎《飞鸟集》译本看译者的初心和使命 [J], 杨雪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中的文化过滤现象: 以郑译《飞鸟集》为例
On the Cultural Filtration in Translation: A Case Study of Stray Birds by Zheng
Zhenduo
学生姓名:指导老师:
()
一、本选题研究的现状:
翻译研究,涉及甚广,诸如英汉对比研究、翻译策略及翻译批评等。
近年来,文化过滤这种翻译现象虽然甚少涉及,但也日益受到学者的关注。
20世纪80年代,以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和勒弗维尔(Andre Lefevere)为代表的文化学派提出了“翻译的文化转向”的观点,为翻译研究打开了新的文化视野和途径。
他们把翻译看做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将翻译文本放置在目的语环境中,翻译侧重点从原语文化转向译入语文化。
豪斯在《翻译质量评估模式》(1977)中首次正式提出文化过滤这一概念。
二、研究本选题的动机及意义:
意义:文化过滤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可或缺。
在跨文化的翻译活动中,更是不可避免。
文化过滤这种翻译现象,通过对文化、语言等影响交流的因素进
行剔除或改造,以读者的要求为主导,以实现顺畅的交流并促进人们对文
化多样性和独特性的认识。
重点:本文根据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和勒弗维尔(Andre lefevere)提出的“翻译文化转向”的观点,在比较文学和翻译视角深入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过滤现象。
本文结合文化过滤概念的相关研究及造成文化过滤的主客观因素,即接受者的现实语境、语言翻译、传统文化因素、接受者的个体接受屏幕等,以郑振铎《飞鸟集》译本,分析其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其过滤的外显形式,以说明文化过滤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难点:本文的难点是根据文化过滤相关研究来分析文化过滤在郑振铎《飞鸟集》译本的外显过滤形式。
创新点: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进而分析证明文化过滤在文学翻译中的不可避免性,它在跨文化交际中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只是其程度强弱不同而已。
三、论文的结构及说明:
1、引言
2、文化过滤相关研究
2.1比较文学视角
2.2翻译视角
3、文化过滤中的主客观因素
3.1主观因素
3.1.1传统文化
3.1.2 语言差异
3.1.3接受者的现实语境
3.2主观因素
3.2.1接受者
3.2.2译者
4、文化过滤在郑译《飞鸟集》中的分析
4.1文化过滤的表现形式
5、结语
四、参考书目:
[1]Bassnett, S., & Lefevere, A. (eds.) (1990).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London and New York: Pinter.
[2]House, J. (1977). A Model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Tübingen: TBL-
Verlag Narr.
[3]House, J. (1997).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A Model Revisited. Germany:
Gunter Narr Verlag Tubingen.
[4]Peter Newmark.(2006). About Translation(p.61).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5]曹顺庆. 比较文学论.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
[6]董洪川. 文学影响与文化过滤.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5): 8.
[7]窦柯静. 由‘文化过滤’看文化翻译的策略选择.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12):
88.
[8]姜倩, 何刚强. 翻译概论. 上海: 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2008.
[9]金丝燕. 文学接受与文化过滤:中国对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接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
[10]J.T. 肖. 文学借鉴比较文学研究.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23.
[11]乌尔利希·韦斯坦因. 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刘象愚译.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9.
[12]姚斯. 文学史对文学理论的挑战.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 12.
[13]张德让. 不忠的美人. 山东外语教学,2001(3): 41.
[14]周发祥. 中外文学交流史.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