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5
合集下载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2010江苏单科、23题11分)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 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请回答: (1)图① 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 和图②所含信息 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 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7分)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 是用来“解读”。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 息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 点?(4分)
政治改革 ②推出“民主化”和“公开
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③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2、苏联解体
1)过程:
①《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1991.8):改国名为“苏维埃 主权共和国联盟”,成为一个松散的邦联。 ②八一九事件: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叶立钦掌握了国家大权,国家 性质发生根本改变,各国分离势力纷纷宣布独立。 ③《阿拉木图宣言》(1991、12)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标志 着苏联解体。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的相对落后;
工业领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有增无减; (2)斯大林的逝世为改革提供了契机。
2、内容 措施 结果
(1)农业形势有所好转。 (2)因为冒进思想和恶 劣的气候,农业再度出 现危机。 企业没有获得独立自主 的经济地位源自相同 背景 都是由于经济发展
缓慢,人民要求提 高生活水平,斯大 林体制弊端。
不同
指导 都没有从实际出发 思想 提出全面且行之有
效的改革措施。
赫、勃都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 只是局部改革;戈提出加速发展战 略,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背离了 社会主义方向。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件-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独揽党政军大权于 一身,重演了斯大林、赫鲁晓夫时期的一幕。 党政主要领导人都年过70岁。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
2、对勃烈日涅夫改革的评价:
积极:① 改革前期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② 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 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 大为增强
……
•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前进性与 曲折性原理
•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
•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
指导 思想
性质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 主义
“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 社会大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 完善
目标
全盘西化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政治 前提
策略
削弱、放弃党的领导
经济改革失败,过早 政治改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稳妥推进
结果
失败、解体
成就辉煌
思考:学完本课内容,我们应吸取哪些
教训?
教训:1、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3、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4、本国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别国模式 5、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
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 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 和新时代的开始,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
探讨:如何从整体上认识苏联的改革?
由于苏联经济问题积重难返,一系列的改革 步履艰难,效果不大。1991年苏联在戈尔巴乔夫 改革中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变革不 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 完善。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
2、对勃烈日涅夫改革的评价:
积极:① 改革前期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② 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 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 大为增强
……
•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前进性与 曲折性原理
•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
•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
指导 思想
性质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 主义
“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 社会大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 完善
目标
全盘西化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政治 前提
策略
削弱、放弃党的领导
经济改革失败,过早 政治改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稳妥推进
结果
失败、解体
成就辉煌
思考:学完本课内容,我们应吸取哪些
教训?
教训:1、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3、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4、本国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别国模式 5、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
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 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 和新时代的开始,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
探讨:如何从整体上认识苏联的改革?
由于苏联经济问题积重难返,一系列的改革 步履艰难,效果不大。1991年苏联在戈尔巴乔夫 改革中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变革不 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 完善。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第3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优秀教学案例

5.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本节课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提高了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案例亮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意识和道德素养。通过合理的教学策略和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教训。这些亮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在案例设计中,我以时间为线索,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分为三个阶段: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时期和勃列日涅夫时期。通过分析每个阶段的特点、改革措施及成效与挫折,使学生深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同时,本节课还注重引导学生从人性的角度审视历史,让学生了解改革者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困境和挑战。例如,在讨论斯大林模式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斯大林会采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是什么?在讨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他们的改革会出现挫折?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二)问题导向
1.针对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各个阶段,设计具有逻辑关系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成效。
2.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关注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中的人性关怀,如改革者面临的困境、改革对人民生活的影响等。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使学生对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教训有更深刻的认识。
2.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从人性的角度审视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案例亮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意识和道德素养。通过合理的教学策略和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教训。这些亮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在案例设计中,我以时间为线索,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分为三个阶段: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时期和勃列日涅夫时期。通过分析每个阶段的特点、改革措施及成效与挫折,使学生深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同时,本节课还注重引导学生从人性的角度审视历史,让学生了解改革者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困境和挑战。例如,在讨论斯大林模式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斯大林会采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是什么?在讨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他们的改革会出现挫折?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二)问题导向
1.针对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各个阶段,设计具有逻辑关系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成效。
2.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关注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中的人性关怀,如改革者面临的困境、改革对人民生活的影响等。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使学生对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教训有更深刻的认识。
2.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从人性的角度审视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谢谢合作
赫鲁晓夫的改革 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的试验 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 少。他下令开展的垦荒运动 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成 为荒漠。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 材料二: 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 急躁冒进违背客观发展规律 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 材料三:赫鲁晓夫经常心血来潮地做出一些决策,许多改革措施未经深思熟 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总体上的规划 虑便草草实施,又草草收场。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课标要求:
(1)概述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 (2)概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和主要内容; (3)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认识社会主义改革革 与 挫 折
斯大林模式的局限性表现突出
苏联解体影响
1、 首先,苏联的解体对欧洲科学社会主义事业是严重打 击,使得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面临更大的困难。 2、其次,苏联的解体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表明战 后美苏两极世界格局结束,世界格局进一步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再次,苏联的解体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为欧盟 和北约扩大创造了条件,也为欧洲摆脱美国而成为独立的力量 提供了前提。
③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及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等,未能 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改革重点:工业
内容 “新经济体制” 但没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叶利钦时期
推行“休克疗法”,试图迅速向市场经济转型,但导致经济 严重衰退和社会动荡。
改革的深化
• 普京时期:重新审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历程,强调国家作用 ,加强中央集权,推行“可控民主”和“混合所有制”,使 俄罗斯经济逐渐恢复并实现现代化。
03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挫折
经济领域的挫折
部门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受外界干 扰和挑战。
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不断深化改 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注重民生问题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应注重民生问题 ,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维护社会稳定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维护社会稳 定,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
由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日益显现,苏联领导人 试图通过改革探索一条 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改革涉及政治、经济、 社会和思想等多个领域 ,包括政治体制、计划 经济、农业政策、民族 关系等方面。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取得 了一定成果,包括政治 体制多元化、市场经济 化、民族关系缓和、文 化繁荣等。
改革并没有彻底解决问 题,苏联仍然面临多重 困难和挑战。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引言 •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 •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挫折 •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的纪中叶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 重创,社会、经济、政治秩序
受到严重破坏。
斯大林逝世后
苏联社会出现对斯大林政治体制 的质疑和反思,改革呼声日益高 涨。
社会主义与民主政治可以有机结合,实现人 民当家作主和社会公正。
推行“休克疗法”,试图迅速向市场经济转型,但导致经济 严重衰退和社会动荡。
改革的深化
• 普京时期:重新审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历程,强调国家作用 ,加强中央集权,推行“可控民主”和“混合所有制”,使 俄罗斯经济逐渐恢复并实现现代化。
03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挫折
经济领域的挫折
部门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受外界干 扰和挑战。
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不断深化改 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注重民生问题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应注重民生问题 ,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维护社会稳定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维护社会稳 定,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
由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日益显现,苏联领导人 试图通过改革探索一条 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改革涉及政治、经济、 社会和思想等多个领域 ,包括政治体制、计划 经济、农业政策、民族 关系等方面。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取得 了一定成果,包括政治 体制多元化、市场经济 化、民族关系缓和、文 化繁荣等。
改革并没有彻底解决问 题,苏联仍然面临多重 困难和挑战。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引言 •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 •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挫折 •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的纪中叶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 重创,社会、经济、政治秩序
受到严重破坏。
斯大林逝世后
苏联社会出现对斯大林政治体制 的质疑和反思,改革呼声日益高 涨。
社会主义与民主政治可以有机结合,实现人 民当家作主和社会公正。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
) A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
改革首先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苏 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从经济领域进行改革, 经济改革受挫后,才转向政治改革。
能力提升
7.俄罗斯前总统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 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 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 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 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 ( ) B.忽视民主与法制 A.片面发展重工业 C
(2)影响:建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对苏联影 响深远。关系:斯大林领导地位确立后,苏联经济政 策发生变化,新经济政策被取消。 (3)改革:①赫鲁晓夫统治时期: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
在农业方面,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同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垦荒, 提倡种玉米。②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
问题思考 1.赫鲁晓夫改革的探索性和开创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1)从改革的背景来看,在斯大林执政后期, 苏联社会已经出现了停滞僵化的局面,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日益明显。赫鲁晓夫的改革是顺应历史潮流 的,它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 (2)赫鲁晓夫的改革从反对个人崇拜和农业入手,选
对了突破口,符合苏联社会发展的需要。
4.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 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谈论 的主要话题,可能是 ①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 C ) ②苏联的大规
模种植玉米运动
③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
的两种经济发展模式,以两种模式的典型国家为切 入点展开探究,客观地评价两种模式的优缺点,强 调两种经济模式的相互借鉴。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3、从三者改革的过程及其结果中,你能体验出苏联社会 从三者改革的过程及其结果中, 主义改革具有怎样的特点? 主义改革具有怎样的特点?
复杂性、艰巨性、 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
背景 指导 思想 改革 性质 目标 政治 前提 策略 结果 体制僵化、 体制僵化、丧失活力 人道的、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主义 “根本改造我们的整 根本改造我们的整 个社会大厦” 个社会大厦” 全盘西化 削弱、 削弱、放弃党领导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 善 调整生产关系,发展生 调整生产关系, 产力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安德罗波夫(1914.6.15-1984.2.9) 安德罗波夫(1914.6.15-1984.2.9)
契尔年科 (1911.9.24-1985.3.10) 1911.9.24-1985.3.10)
三、莫斯科落日
复习目标
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他在经济方面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1985——1988)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为什 1988) (1985 1988 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 么? 戈尔巴乔夫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政治改革的? 2、戈尔巴乔夫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政治改革的?你是 如何看待他的这种做法? 如何看待他的这种做法?他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 采取了哪些措施?分别引起怎样的后果? 么?采取了哪些措施?分别引起怎样的后果?此时的 苏联面临着哪些危机? 苏联面临着哪些危机? 概括苏联解体的过程,并分析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3、概括苏联解体的过程,并分析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4、你是如何看待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时期的苏联经 济政治状况? 济政治状况?
戈尔巴乔夫 要“根本改 造我们的社 会 大厦” 大厦” “加速战略” 加速战略” 加速战略
复杂性、艰巨性、 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
背景 指导 思想 改革 性质 目标 政治 前提 策略 结果 体制僵化、 体制僵化、丧失活力 人道的、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主义 “根本改造我们的整 根本改造我们的整 个社会大厦” 个社会大厦” 全盘西化 削弱、 削弱、放弃党领导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 善 调整生产关系,发展生 调整生产关系, 产力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安德罗波夫(1914.6.15-1984.2.9) 安德罗波夫(1914.6.15-1984.2.9)
契尔年科 (1911.9.24-1985.3.10) 1911.9.24-1985.3.10)
三、莫斯科落日
复习目标
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他在经济方面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1985——1988)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为什 1988) (1985 1988 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 么? 戈尔巴乔夫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政治改革的? 2、戈尔巴乔夫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政治改革的?你是 如何看待他的这种做法? 如何看待他的这种做法?他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 采取了哪些措施?分别引起怎样的后果? 么?采取了哪些措施?分别引起怎样的后果?此时的 苏联面临着哪些危机? 苏联面临着哪些危机? 概括苏联解体的过程,并分析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3、概括苏联解体的过程,并分析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4、你是如何看待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时期的苏联经 济政治状况? 济政治状况?
戈尔巴乔夫 要“根本改 造我们的社 会 大厦” 大厦” “加速战略” 加速战略” 加速战略
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件

①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没有突破原有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只是修补性的改革; 只是修补性的改革; 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②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 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 ③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 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农业改革:突破口正确 农业改革: 正确 经济 工业改革: 工业改革:扩大地方权力 政治: 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一、赫鲁晓夫改革
失误
1956年一位乡村女教师写给赫鲁晓夫的信 1956年一位乡村女教师写给赫鲁晓夫的信 ……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 ……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 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 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 39年 战争结束也有11 11年 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年,战争结束也有11年 ……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 了。……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 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决不能拖延了。 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决不能拖延了。全国都 感到粮食很紧张, 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 斯科。 斯科。在许多城市的商店里主要是蟹肉罐头和 青豌豆,在农村几乎吃不到糖。 主要一点是, 青豌豆,在农村几乎吃不到糖。而主要一点是, 饮食情况年复一年地得不到改善。我们, 饮食情况年复一年地得不到改善。我们,俄罗 ……而我们的农 从新西兰搞肉!一无所有…… 斯,从新西兰搞肉!一无所有……而我们的农 村已经没有人了。
莫斯科的新老 板戈尔巴乔 ——年轻 年轻、 夫——年轻、 温和且令人敬 畏。
经济方面: 经济方面: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 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 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 质量低劣。 质量低劣。 政治方面:在长期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 政治方面:在长期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干部任命 职务终身制使苏联形成了一个官僚精英集团, 制、职务终身制使苏联形成了一个官僚精英集团,他 们中很多人思想僵化,贪污受贿。 们中很多人思想僵化,贪污受贿。人民群众对共产党 不满的情绪日增。 不满的情绪日增。 国际关系方面: 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 国际关系方面: “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 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 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 收入的四分之一,背上沉重的包袱。 收入的四分之一,背上沉重的包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 (1931—)
三、“釜底抽薪”的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
1991)
1、内容:
经济: “加速发展战略” 片面发展重工业
政治:
改变指导思想: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
主义” 改变党的地位: 实行多党制
2、后果:
改革失败,苏联解体(1991)
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 标志着独联体 建立。
第三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导致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最根 本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请看八集电视政论片 《居安思危 ——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
英国首相丘吉尔,这个 斯大林的合作者也曾是对手, 以这样敬畏的口吻评价着斯 大林:当他接过俄国时,俄 国只是手扶木犁的国家;而 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经 拥有了核武器。 ——《 第1集 苏共兴衰 的历史轨迹 》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享年74岁
经济 农业:试图改变……扩大……
削减……提高……
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工业: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扩大地方权力 政治: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
2、评价: 积极:冲击了……
消极: 未能从根本上打破……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他不重视对客观情况发展变化的研 究,习惯于因循守旧、满足现状,惧怕 重大的改革。 ……维持现状和粉饰太平, 缺乏锐意进取和改革的创新精神,成为 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苏共的 主调。 ——《第7集 苏共的领导集团》
ЛеонидИльичБрежнев (1906-1982 )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年平均增长率百分比)
9 8 7 6 5 4 3 2 1 0
社会总产值 国民收入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6165 6670 7175 76- 1982 80 基建投资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他在处理事关党和国家命运 的重大问题时,缺乏理性思维和 深谋远虑,往往从主观愿望和一 时热情出发,甚至指望用冒险激 进的办法来达到目的。 ——《第7集 苏共的领导集团》
НикитаСергеевичХрущёв (1894— 1971)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内容: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
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 时代的开始。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
2003年,笔者在访问俄罗斯时曾与彻底否定斯大林的 历史学家麦德维杰夫交谈了4个多小时。他从苏联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卫国战争胜利、人民的全面福利、知识分子政 策、文化振兴等六个方面充分肯定了斯大林的功绩。笔者在 与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交谈时自己。我们俄罗斯人以 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 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 一条绝路、死路。个别超级大国绝对没有安好心,其他国家 民族千万不要重蹈我们的覆辙。我是苏共党员,现在箱底仍 放着党证。但苏共垮台时,我也是抱着欢迎的态度。10多年 来给国家、民族带来的巨大灾难,使我对我们国家和民族常 怀负疚、负债、负罪之感。但我们从中国看到了社会主义灿 烂的希望。‛ ——《尾声》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前期增长 原因: 符合本国国情调整政策
70 年 代
后期缓慢 原因:
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 因循守旧,不思进取 与美国的军备竞赛
改革失败的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 根本原因:
三、“釜底抽薪”的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
1991)
他说‚俄国的悲剧,就在于卡尔· 马 克思的晚年时代已经死去的思想,却在20 世纪初的俄罗斯被选择‛。‚共产主义是 不可能实现的口号‛。 ——《第7集 苏共的领导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