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将军列传

合集下载

史记·李将军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史记·李将军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史记·李将军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简析:本篇记述汉代名将李广的生平事迹。

李广是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英雄。

他一生与匈奴战斗七十余次,常常以少胜多,险中取胜,以致匈奴人闻名丧胆,称之为“飞将军”,“避之数岁”。

李广又是一位最能体恤士卒的将领。

他治军简易,对士兵从不苟刻,尤其是他与士卒同甘共苦的作风,深得将士们的敬佩。

正是由于李广这种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的品格,使士兵都甘愿在他麾下,“咸乐为之死”。

然而,这位战功卓著、倍受士卒爱戴的名将,却一生坎坷,终身未得封爵。

皇帝嫌他命运不好,不敢重用,贵戚也借机对他排挤,终于导致李广含愤自杀。

李广是以自杀抗议朝廷对他的不公,控诉贵戚对他的无理。

太史公也通过李广的悲剧结局揭露并谴责了统治者的任人唯亲、刻薄寡恩以及对贤能的压抑与扼杀,从而使这篇传记具有了更深一层的政治意义。

《李将军列传》是司马迁的一篇力作,这篇作品充分展示了作者在人物传记方面的杰出才能。

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是司马迁最擅长的方法之一,在本文中作者就抓住李广最突出的特点,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和细节,着力加以 描写 ,使人物形象极为鲜明。

如写他以百骑机智地吓退匈奴数千骑,受伤被俘而能飞身夺马逃脱,率四千人被敌军四万人围困,仍能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等等。

通过这几个惊险的战斗故事,突出表现了李广的智勇双全。

尤其是对李广的善射,作者更是不厌其详地精心 描写 ,如射杀匈奴射雕手,射杀敌军白马将,射退敌人的追骑,误以石为虎而力射没簇,甚至平时还常以射箭与将士赌赛饮酒等等。

这些精彩的片断犹如一个个特写镜头,生动地展示了这位名将的丰采。

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往往笔端含情,在这篇《李将军列传》中更是倾注了对李广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当权者的愤慨。

作者的这些感情又主要是在叙事中体现出来的。

如写李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远甚”,但却能封侯拜相;写卫青徇私情而排挤李广。

在这两段文字中我们都可感受到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情。

[李将军列传原文及翻译]《李将军列传》译文

[李将军列传原文及翻译]《李将军列传》译文

[李将军列传原文及翻译]《李将军列传》译文篇一: 《李将军列传》译文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作者:司马迁文本译文原文文本[1/10] 李广将军,陇西成纪人。

他的先祖名李信,秦朝时做过将军,就是追获燕太子丹的那位将军。

他们老家在槐里,后迁徙到成纪。

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

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因为精通骑马射箭,杀敌斩首和虏获多,做了汉朝的中郎。

李广的堂弟李蔡,也作了郎官,他们都是武骑常侍,俸禄八百石。

李广曾经随从皇帝出行,有冲锋陷阵抵御敌寇和与猛兽搏斗的事,因而文帝说:“可惜呀,你未遇到好时候,假如让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哪还用说呢!”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

故槐里,徒成纪。

广家世世受射。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人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

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到孝景帝初登位,李广任陇西都尉,后调为骑郎将。

吴楚起兵叛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

在昌邑城下,夺取敌人军旗,立了大功,以此名声显扬。

但因梁王授下授给他将军印,还师后,没有给予封赏。

调为上谷太守,天天与匈奴交战。

典属国公孙昆邪哭着对皇帝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自伏本领高查强,屡次与敌虏肉搏,恐怕会失去世他。

”于是调他为上郡太守。

后来转任边郡太守,曾为陵西、雁门、代郡、云中太守,都因奋力作战而出名。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

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徙为上谷太守。

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

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李将军列传原文及翻译赏析 李将军列传原文及翻译

李将军列传原文及翻译赏析 李将军列传原文及翻译

李将军列传原文及翻译赏析李将军列传原文及翻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原文: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於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译文:我看李将军,老实敦厚,像个下人,不善言辞。

可在他死的那一天,天下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哀。

李将军忠实的品格,得到了士大夫们的信赖呀!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说话,树下却被人踩出了一条小路。

”王勃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让天下人无不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李将军之命艰。

李将军真有这么命背吗,答案是否定的。

李广的出身可谓光环绕身。

名将李信后人,世代骑射,李广骑射更是世上无双。

按我们今天的说法,那就是妥妥的官二代,学霸一枚;更甚之,称其为名将之后,学霸之花也不为过。

这么好的一把人生牌,谁摸到了谁激动。

汉文帝都叹息道:李广,人才啊,可惜生不逢时。

汉景帝时,汉匈之间时有战斗,李广不负韶华,对匈奴作战异常猛敢,以致大臣们都担心的向汉景帝建议:“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恐亡之。

”如此努力的官二代,学霸,怎么就落得没有一点战绩,最后悲剧谢幕呢?我们先来看看李广的首秀之战。

跟随周亚夫平定吴楚叛军时,李广战功最大,而且夺下对方战旗。

可以说这一战李广扬名立万,达到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连权倾天下的梁王都对他垂涎,为拉拢他,私下授了李广将军印。

李广竟然接受了。

吃皇帝的粮,领国家的军,竟然接受外人的印。

按我们今天的说法,这就是明显的吃里扒外,李广从此被汉景帝疏远,终其一朝,再无所建树。

汉武帝时,李广王者归来。

汉武帝左右皆曰:“广,名将也”。

大有:“为人不识李将军,纵称英雄也枉然”的味道。

汉武帝求贤若渴,立马重用。

铅华划过,李将军归来仍是少年吗?非也。

史记记载,李广治军极其简易,无所禁,士卒都愿意跟随李广,而不愿意跟随其他治军严厉的将领。

虽然司马迁极力为李广辩白,这样治军打仗也没出大问题,而且士卒乐为其死。

高中语文 文言文《李将军列传》原文与译文

高中语文 文言文《李将军列传》原文与译文

《李将军列传》原文与译文原文: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

故槐里,徒成纪。

广家世世受射。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人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

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

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徙为上谷太守。

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

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

中遗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于是胡骑遂不敢击。

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而去。

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译文:李广将军,陇西成纪人。

他的先祖名李信,秦朝时做过将军,就是追获燕太子丹的那位将军。

他们老家在槐里,后迁徙到成纪。

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史记·李将军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篇传。

载于《史记》。

通过描写西汉“飞将军”李⼴的机智勇敢、廉洁宽厚,以及有功不得封爵,最后被迫⾃刎的不幸遭遇,塑造了⼀位悲剧英雄的形象。

下⾯是⽆忧考分享的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史记·李将军列传》原⽂ 作者:司马迁 李将军⼴者,陇西成纪⼈也。

其先⽈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丹者也。

故槐⾥,徙成纪。

⼴家世世受射。

孝⽂帝⼗四年,匈奴⼤⼊萧关,⽽⼴以良家⼦从军击胡,⽤善骑射,杀⾸虏多,为汉中郎。

⼴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百⽯。

尝从⾏,有所旻陷折关及格猛兽,⽽⽂帝⽈:“惜乎,⼦不遇时!如令⼦当⾼帝时,万户侯岂⾜道哉!” 及孝景初⽴,⼴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

吴楚军时,⼴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下。

以梁王授⼴将军印,还,赏不⾏。

徙为上⾕太守,匈奴⽇以合战。

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李⼴才⽓,天下⽆双,⾃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於是乃徙为上郡太守。

後⼴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

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战为名。

匈奴⼤⼊上郡,天⼦使中贵⼈从⼴勒习兵击匈奴。

中贵⼈将骑数⼗纵,见匈奴三⼈,与战。

三⼈还射,伤中贵⼈,杀其骑且尽。

中贵⼈⾛⼴。

⼴⽈:“是必射雕者也。

”⼴乃遂从百骑往驰三⼈。

三⼈亡马步⾏,⾏数⼗⾥。

⼴令其骑张左右翼,⽽⼴⾝⾃射彼三⼈者,杀其⼆⼈,⽣得⼀⼈,果匈奴射雕者也。

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以为诱骑,皆惊,上⼭陈。

⼴之百骑皆⼤恐,欲驰还⾛。

⼴⽈:“吾去⼤军数⼗⾥,今如此以百骑⾛,匈奴追射我⽴尽。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军诱,必不敢击我。

”⼴令诸骑⽈:“前!”前未到匈奴陈⼆⾥所,⽌,令⽈:“皆下马解鞍!”其骑⽈:“虏多且近,即有急,柰何?”⼴⽈:“彼虏以我为⾛,今皆解鞍以⽰不⾛,⽤坚其意。

”於是胡骑遂不敢击。

有⽩马将出护其兵,李⼴上马与⼗馀骑饹射杀胡⽩马将,⽽复还⾄其骑中,解鞍,令⼠皆纵马卧。

史记李将军列传翻译李将军列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李将军列传翻译李将军列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李将军列传翻译]李将军列传原文及翻译第一篇李将军列传原文及翻译:《李将军列传》原文及翻译《李将军列传》原文及翻译原文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

故槐里,徙成纪。

广家世世受射。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

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

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

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

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

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

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

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

中贵人走广。

广曰:“是必射雕者也。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

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

”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于是胡骑遂不敢击。

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

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

李将军列传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李将军列传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李将军列传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原文阅读: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

故槐里,徒成纪。

广家世世受射。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人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

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

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徙为上谷太守。

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

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

中遗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于是胡骑遂不敢击。

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而去。

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

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为长乐卫尉。

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

李将军列传原文加翻译

李将军列传原文加翻译

4.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侯,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程不识孝景时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为人廉,谨于文法。
6.顷之,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到景帝即位后,李广任陇西都尉,又改任骑郎将。吴、楚七国叛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从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了敌人的军旗,立功扬名。可是由于梁孝王私自把将军印授给李广,回朝后,朝廷没有对他进行封赏。调他任上谷太守,匈奴每天都来交战。典属国公孙昆(hún,魂)邪(yé,爷)对皇上哭着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自己仗恃有本领,屡次和敌人正面做战,恐怕会失去这员良将。"于是又调他任上郡太守。以后李广转任边境各郡太守,又调任上郡太守。他曾任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太守,都以奋力作战而出名。
10.后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是岁,元狩四年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二,胸无城府、没有政治见解。如“梁王授印”一节,从汉景帝对 李广的态度可以折射出李广在政治上的幼稚 。
其三,自负其能,不计后果,好凭一时之勇,逞一时之威(如传中所 记李广因中贵人而射杀匈奴剧的深层原因
一、汉王朝用人唯私、排挤迫害有才能的人的用人政策, 是李广悲剧形成的直接、客观的原因。 ◇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 户侯岂足道哉!” ◇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景帝)赏不行。 ◇大将军青亦阴受上(武帝)诫,以为李广老,数奇, 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司马迁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 要突出的地位。《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情节结构
第一部分(从开始到“故弗从”),写李广在文帝、景 帝时期的生平际遇,重点记述他为上郡太守时的一段 经历。
第二部分(从“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到“其射猛兽亦 为所伤云”),写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以来,李广为边 将的一系列活动,重点记述他出雁门击匈奴和为右北 平太守的经历,赞扬了他关心士卒、宽缓简易的名将 风度。
《史记》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 创了纪传体通史的恢宏先河。《史记》有本纪 十二,列传七十,此外还有世家三十、表十、 书八,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五千六百字, 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约三千年间史事。
司马迁在《史记》里不仅记载了大量史 实,并且要「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 其成败兴坏之纪」,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要从错 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中探索出一些道理, 提出自己的看法来。因此,他不只是一 个史事的整理者,而且是一个伟大的思 想家。
《史记》既是历史的“实录”,同时也具有相 当高的文学价值。它的艺术性首先表现在运用 真实的历史材料成功地塑造出众多的性格鲜明 的人物形象。在人物塑造上,司马迁竭力做到 将历史、人物和主题统一起来,这样既写活了 历史,人物也栩栩如生;他还非常善于把人物 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完 成人物性格的刻画。
第三部分(从“后二岁”到“当死,赎为庶人”),写 李广晚年为前将军,跟随卫青攻打匈奴,最后被倾轧 逼迫而死的经过。
第四部分(从“太史公曰”到文末),是作者的论赞,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
优点
其一,射技高超,打仗勇敢。 其二,仁爱士卒,不贪钱财。 其三,为人简易,号令不繁。
缺点
其一,不善言辞(“讷口少言”)、个性太强(“引刀自刭”)、 性情冲动(如“杀霸陵尉”)。
《史记》的叙事简明生动,尤其是富有 戏剧性场景的描写,更增加了作品的吸 引力。
司马迁极少用排比铺张的骈文,而形成 了自己朴素简炼、通俗流畅,既疏缓从 容、庄谐有致,又富于变化的语言风格。 《史记》的语言历来被奉为“古文”的 最高成就。
作者生平
司马迁(前135 ~ 前87) 字子长,夏阳(今 陕西韩城)人。他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 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父亲司马谈 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司马 谈博学,精通天文、《易》学和黄老之学。司 马迁十岁起诵读「古文」,并接受其父的启蒙 教育。渊源久长的家学对他后来治学道路有深 刻的影响。后随父去长安,同当时著名经学大 师孔安国、董仲舒学习《古文尚书》和《春 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奠定了司马迁以后着书立说的厚实 基础。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封泰山,司马谈以职 任太史公而不能从行,愤懋而死。临终前他难过地对司马 迁说:「我死以后,你必为太史。做了太史,莫忘了我的 遗愿。今大汉兴盛,海内一统,上有明主贤君,下有忠臣 义士。我身为太史,而未能记载,愧恨不已。你一定要完 成我未竟之业!」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任父职为太史令, 使他有机会读遍皇家藏书处石室金柜收藏的文史经籍,诸 子百家,及各种档案史料。是当之无愧的。
十九岁为补博士子弟。二十岁随博士褚太等六人「循 行天下」,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他的足迹到达会稽, 访问夏禹的遗迹;到过姑苏,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 到达淮阴,访求韩信的故事;到过丰沛,访问刘邦、 萧何的故乡;到过大梁,访问夷门,并考察秦军引河 水灌大梁的情形;到过楚,访问春申君的宫殿遗址; 到过薛地,考察孟尝君的封邑;到过邹鲁,拜仰孔孟 的家乡。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 西至崆峒。壮游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回到 长安后,武帝对这个广闻博识、学问丰富的年轻人十 分重视,命他为郎中,让他带着皇帝的命令出使巴蜀, 到达今天昆明一带大西南地区。
太初元年(前104),他以太史令身分和中大夫孙卿、 壶遂及历官邓平、落下闳、天文学家唐都等二十余人, 改革历法。经这批专家通力合作,反复计算、选择, 终于在这年五月造成新历,这就是著名的《太初历》。 《太初历》改以正月为一岁之首(秦历以十月为一岁 之始),一月的日数为二十九点五三天,一岁一年一 的日数是三百六十五点二五天,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 进的历法,也是甲国历法史上进行的第一次大改革。
《李将军列传》
司马迁
《史记》简介
本文选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卷109。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又称《太史公
记》、《太史记》,至东汉末年才百称为《史 记》。司马迁意在使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师, 俟后世圣人君子」。汉宣帝时,司马迁外孙杨 恽把它公之于世。其时已有少量缺篇,为后人 褚少孙等补足。
《史记》的文学价值
《史记》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 作用,它既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学,也开创了 中国的传记文学。 司马迁具有进步的历史观 和对社会现实公正的批判精神。他的进步思想 在《史记》中从四个方面得以体现:对封建统 治阶级,特别是对汉代最高统治集团的揭露和 讽刺;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封建暴政的反抗;热 情赞扬和肯定了一系列下层人物;描写了一系 列的爱国英雄。
二、李广自身的性格缺陷是造成其悲剧的重要的主观原 因(其三个方面的缺点)
艺术手法
一、抓住主要特点,突出人物形象。 二、用克制、含蓄的叙事笔法,表达深沉、强烈的爱憎
感情和自己的主观认识。 三、用对比烘托方法揭示人物命运,丰富人物的形象。 四、语言通俗,极富文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