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句是全文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 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作 者为什么称自己为“闲人” 者为什么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 时怎样的心境? 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 力主政治改革, 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 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 同流放。 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翻译句子: 翻译句子: 起行。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色照入门 月色照入门内,我很高兴地起来散步。 我很高兴地起来散步。 高兴地起来散步 念无与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无与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在院里散步。 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在院里散步。 步于中庭 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空明 庭院中的月色像一潭积水般清澈透明, 庭院中的月色像一潭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藻类 清澈透明 荇类植物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竹子柏树的影子。 荇类植物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1、选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选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月”或“月色” 月色” 月 2、选文依次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选文依次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叙述——承天寺夜游的时间及原因。 承天寺夜游的时间及原因。 叙述 承天寺夜游的时间及原因 描写——庭院中皎洁的月色。愉悦又落寞的心情。 抒发了作者既愉悦又落寞的心情。 抒情 抒发了作者既愉悦又落寞的心情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四 句,其主要内容 、 可用四个字概括为 月色空明 。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的心境。 、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豁达 的心境。 的心境 5、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 、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 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 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 出两句),并以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并以一句为例 出两句),并以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相与步于中庭。 寝,相与步于中庭。

最新《记承天寺夜游》复习PPTPPT课件

最新《记承天寺夜游》复习PPTPPT课件
• 根据中文版的反流症状指数(RSI)量表(表 一),在专职医生指导下由患者本人填写。本研 究病例分为RSI>13与RSI≤13两组;根据中文版 的反流体征评分(RFS)量表(附表二),由专 职医生填写。本研究病例分为RFS>7与RF≤两组。
统计学处理
•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年龄按≤18、19~30、31~40、41~50、51~60、 ≥61转换为分类变量,同时以60岁为截点转换为 二分类变量分析。BMI以18.5、24、28为截点转 换为四分类变量。吸烟、饮酒、性别、胃病史均 为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诊断组各变 量分布情况,以评估各因素与诊断的相关性。多 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 P<0.05为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D、但/少闲人如吾/ຫໍສະໝຸດ 人者耳。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句中“闲人”指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
的人,
“吾两人者”是苏指轼
张和怀民
。文
中哪些句子表现了“闲”?
夜,解衣欲睡/欣然起行/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6.“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一句中,“入户” 二字生动传神,下列诗句与此用法相同的一项(A )
(1)他是一条河流,义无反顾地注入大海 。 (2)他是 一只雄鹰 ,无所畏惧地搏击长空。 (3)他是 一张白纸 ,毫无成见地接受真理 。
当堂巩固(10分钟)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红色的字词
1.月色入户(

2.欣然起行(

3.念无与乐者( )( )
4.相与步于中庭( )( )
5.水中藻荇交横(

6.庭下如积水空明(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PPT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PPT
,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
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中考模拟
1、下面对加横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罢了
.
1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
思想内容
1.选出加下划线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D )
A.欣然起行/行阵和睦
B.臣本布衣/本小利微
C.京中有善口技者/心怀不善 D.念无与乐者/念念不忘
2.选出加下划线词语含义不同的一组是( B ) A.相与步于中庭/飞鸟相与还
B.相与步于中庭/寸步不离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2)寻病终
(不久)
2.古今异义
(1)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想到
今义:思念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罢了
今义:耳朵
3、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相与于中庭步(介词后置)
重点句子
1、欣然起行。 高兴地起身走出户外。 2、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和我一同游乐的人。 3、怀民亦未寝。 怀民也没有睡。 4、相与步于中庭。 (我们两人)一起到院子中散步。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里还有水藻和荇 菜互相交错,原来是竹子 和柏树的影子。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经典: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复习课件

经典: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复习课件

当堂训练一
• 1.我国民间有“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说 法,其中的“三父子”是本文的作者苏__轼_____, 其弟_苏_辙______、其父_苏_洵_____。
• 2.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_考_虑__,__想_ 到
• ②遂至承天寺 遂:__就____
• ③怀民亦未寝
1、作者是如何巧喻月色的?写出了景物怎 样的特点?
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喻成水 中的藻荇。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的,但可以从字里行 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 (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 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 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 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 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暗示 世人无心流连景色,一心追名逐利。
6、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 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 “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 细、清楚,两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 ”是点晴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作者 的“闲”。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文言文复习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复习目标:
• 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 2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 3掌握作者复杂的情感、心态
复习指导(8分钟)
• 1、背诵课文 • 2、读翻译和课下注解 • 3、温习课堂笔记

《记承天寺夜游》ppt复习课件.ppt

《记承天寺夜游》ppt复习课件.ppt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到张怀
自学指导三、重点语句赏析
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这一写景句的妙处。
赏析要点:1、考虑表达方式。2、考虑修辞手法。
3、考虑写作手法(联想、想象,虚实结合等)
表达方式:描写
修辞手法:比喻
写作手法:想象,虚写
用文学语言丰富关键词,总结答案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三 让我们按表达方式的顺序来背诵课文。
四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让我们按记叙文的六要素来背一下课文的前半部分。
自学指导一、重点实词解释
(记叙) 想到,考虑
于是就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在命运的重锤下,我国古代的 诗人们基本上有这样三种态度:一 种是不变初衷,顽强地回击命运的 挑战,永远怀着一颗积极进取之心 ;第二种是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 流合污,消极避世,隐忍退让;第 三种则是被命运的重锤吓破了胆, 从此苟且偷生。北宋豪放派词人苏 轼属于哪一种人呢?
我们曾经学过北宋文学家、豪放派 词人苏轼的《浣溪沙》这首词也是他被 贬黄州的元中五年所作。背诵“山下兰 芽短浸溪,——”。《浣溪沙》中著名 的句子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 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可见他是 一个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今天我 们重温一下《记承天寺夜游》,进一步
了解他的生活态度,他的内心世界。
《记承天寺夜游》
复习课
第三中学 张玉洁
复习目标:
1、能够默写课文。 2、掌握重点实词解释。 3、翻译重点语句,并能赏 析。 4、理解文本内容,品悟作 者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复习课件PPT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复习课件PPT课件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
第22页/共30页
六、理解性默写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 “
”一句,
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 的美妙境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 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 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 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②仕途失意的落寞 ③自我排遣的旷达
第9页/共30页
4、 你能从文中读出苏轼当时的 心境吗?(作者的思想感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耳。
第3页/共30页
解释词语,翻译句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 愉快地,高兴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 打算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里,就高 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考虑,想到
于是,就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就到承天寺去找 张怀民。
第20页/共30页
五、重点句翻译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耳。
第21页/共30页
六、理解性默写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D.“何夜无月?何处无第2竹7页柏/共3?0页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ppt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ppt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指导一、根底知识(一)文学常识(二)文言词语[解]除去,脱,。

[户]门。

[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二、理解探究(一)整体把握(二) 结构提纲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漫步——抒意(少闲)↓ ↓ ↓ ↓兴奋喜悦转忧、孤寂宽慰、乐极难言之情(三) 问题探究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4.说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积水空明〞比喻月光。

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

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

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

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清静、舒适、愉悦。

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12.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世人大多热中名利,为俗务所累。

13.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摘引文中句答复)“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那么“欣然起行〞;与“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

这些都说明是“闲人〞。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共13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共13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言文复习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
复习目标:
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2.巩固对内容的理解及句子赏析 3.掌握作者复杂的情感、心态
2
一、重点字词
户—— 门。 盖—— 原来是。
念—— 想到。
相与—— 共同,一起。
寝—— 睡觉。
欣然—— 高兴的样子。
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但—— 只是。
耳—— 罢了。
②“怀民亦来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
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
投,命运相同
10
5、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 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是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 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 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 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暗示 世人无心流连景色,一心追名逐利。
遂—— 于是、就。
3
二、句子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的水藻、 荇菜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1
6、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 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 “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 细、清楚,两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 ”是点晴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作者 的“闲”。、句子赏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