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快乐练习:课堂达标(一)_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诗句。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诗句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学生能够理解诗人对于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

学生通过分析诗句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培养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爱国情怀。

学生能够领悟到为国家、为民族奉献的意义和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句的意义和象征意义。

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写作手法。

2.2 教学难点:诗句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的解读。

学生对于革命先烈的理解和敬仰之情。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生平介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可以展示一些有关革命先烈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集体朗读诗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解释诗句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3.3 分析与探讨:学生分析诗句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探讨诗人的写作手法。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深入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四、教学评价4.1 学生背诵诗句的情况。

学生能够正确地背诵出《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诗句。

4.2 学生对诗句含义的理解程度。

学生能够准确地解释诗句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学生能够理解诗人对于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4.3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能够分析诗句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4.4 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生能够根据诗句的主题,写出一篇有深度的作文。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教师使用的教材,包括诗歌《青山处处埋忠骨》。

5.2 辅助材料:与革命先烈的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诗人毛泽东的生平介绍。

有关革命先烈的图片或视频。

六、教学延伸活动6.1 参观革命烈士纪念地: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革命烈士纪念地,如烈士陵园或革命纪念馆。

学生通过实地参观,更深刻地感受到革命先烈的精神和牺牲精神。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完成相关的文字理解和朗读训练。

3.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体会作者的感情和意境。

4.帮助学生感受祖国烈士的崇高精神和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情感。

2.难点:运用语言描述景物,表达感情。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2.多媒体设备。

3.活动设计和教学参考资料。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入门导入(5分钟)–师生一起回顾课文故事背景,引入学习话题。

2.导读课文(10分钟)–分段教学,学生跟读解释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3.诗词欣赏(15分钟)–展示诗歌,并辅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第二课时1.诗歌朗读(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读比赛,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文字理解(15分钟)–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情感撰写(15分钟)–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爱国、英雄人物或忠诚的短文,联系课文要求。

第三课时1.创意分享(10分钟)–学生展示上节课写的短文,进行同学间的交流和分享。

2.情感体验(1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或其他方式,让学生感受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3.总结反思(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和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五、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进行相关主题的绘画、手工或其他创意作品制作。

2.引导学生利用课本之外的资料,拓展对主题的认识和了解。

3.组织学生进行小型演讲或朗诵比赛,展示他们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反馈1.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

2.让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鼓励他们发表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建议和意见。

以上为《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您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设计,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与情感体验。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青山处处埋忠骨》第1课时教案(定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青山处处埋忠骨》第1课时教案(定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青山处处埋忠骨》第1课时教案(定稿)一、教学目标1.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故事背景和主要内容。

2.掌握课文中重要词语的解释和运用。

3.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1.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的主题。

2.分析课文中的生字词语。

3.理解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主旨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感情色彩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运用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表达个人感悟。

四、教学准备1.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2.黑板和白板3.针对课文的练习题和活动五、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简要介绍《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新词逐个教授生字词语,让学生掌握词义和用法。

3. 阅读课文让学生阅读课文,并提问确保他们理解文章意思。

4.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从情节、情感和主题等方面进行讨论。

5. 情感表达让学生表达自己对《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感想,引导他们思考爱国情感的培养。

6. 作业布置布置阅读任务或写作任务,巩固本课所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目的是通过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引导学生感受爱国情怀,并通过分析课文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布置的作业也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写作,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以上就是本课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情感品质的培养。

小学五年级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优质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优质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优质教案三篇《青山处处埋忠骨》主要讲了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主席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优质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优质教案一1.认识生字新词,读通读顺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体会深受感动的(句子),感悟父亲的慈父情怀的毛主席的无私胸襟。

3.感受描写人物的(方法)。

1.感悟*主席常人的慈父情感和超人的无私胸怀。

2.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

1.教师准备:PPT课件2.学生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以及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的资料。

1课时一、直接导入上周我们感悟到了*作为一个诗人的豪放与乐观,也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个国家的气概。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7课,来感受那博大而深沉的父爱和他非比寻常的伟人胸怀。

1.揭题:青山处处埋忠骨师:一齐读课题,读《青山处处埋忠骨》师:谁能接下一句?(1)生接下句:何须马革裹尸还。

(2)初解诗意: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两句诗,然后(说说)你的理解。

预设:生:这句诗的意思应该是说:“青山上到处都可以埋骨灰,何必要用马革裹着尸体运回家乡呢?”师引导:忠骨仅仅指骨灰吗?它还指那些为了正义事业而牺牲的忠义之士的骨灰。

在文中具体指的是生答:毛岸英烈士的骨灰。

原意: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3)教师介绍:其实在古代打仗的时候,牺牲了的将士会被其他同伴用马皮包裹尸体运回故乡,表明他们是用生命来报答祖国的,活着的人以此来纪念他们对祖国的贡献,彰显他们的忠心。

后来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那么毛主席借用这两句诗想表达什么意思呢?二、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读通读顺全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看黑板,谁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优秀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优秀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青山处处埋忠骨》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军民英勇抗击日寇,无数英雄儿女为国捐躯的感人事迹。

本课通过讲述烈士们的英勇事迹,教育学生学习烈士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塑造方面仍需引导。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文中的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产生疑问,需要教师耐心解答。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讲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烈士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烈士们的英勇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情感,将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烈士们的英勇事迹。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自主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背景,准备相关历史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一个英勇烈士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烈士们的英勇事迹。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烈士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课文中所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师引导学生将这种精神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结合。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十课《青山处处埋忠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十课《青山处处埋忠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十课《青山处处埋忠骨》第一课
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背景故事和内涵,掌握课文中
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尊重英雄、感恩先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中的意义,掌握课文中的关键句子。

•难点:理解课文深层含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时所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新课内容的兴趣。

2. 学习(30分钟)
1.师生共同朗读课文,教师解释生词和生词解释。

2.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主旨和故事背景并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

3. 拓展(15分钟)
1.学生展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关于革命先烈的故事。

3.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课文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思
考。

4. 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正能量。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
考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未来教学中,可以加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以上是我对《青山处处埋忠骨》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希朅能够为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优秀)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优秀)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优秀)教学设计:《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教学目标:1.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这首诗的背景、题材、内容。

2.理解和把握诗中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

3.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和艺术欣赏能力。

4.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演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背景知识介绍:介绍《青山处处埋忠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谢冕的简介。

2.诗歌赏析:带领学生共同读诵整首诗,理解和感受其中的忠魂颂扬。

3.诗歌朗读和表演:指导学生朗读整首诗,并分组进行小组表演。

三、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诗词文章,幻灯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2)学生准备笔和纸。

2.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讲解或播放视频的方式生动地介绍《青山处处埋忠骨》这首诗的背景,向学生展示革命先辈的高尚品质和精神风貌,提高学生的兴趣。

3.诗歌赏析:(1)教师带领学生读诵整首诗,学生跟读。

(2)教师进行诗歌文本的解读,解释其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好奇心。

(3)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合理分析词句的褒贬,并向学生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审美意义。

4.诗歌朗读和表演:(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并根据需要指导调整语调、节奏和语速。

(2)教师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表演。

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段落,通过朗读和表演来展示诗中隐含的意境和情感。

小组表演后,教师和同学共同点评和评价,为表演提供建议和改进的方向。

(3)教师在课末的时候,为学生进行一次集体朗诵,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才华,提高表达能力。

四、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和目标,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鼓励和肯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学生对课堂进行反思和总结,回答问题:在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想?五、课后作业:1.学生课后完成课堂笔记和总结,将自己的收获和感悟写在作业本上。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精选6篇)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支配,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安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等环节。

《青山到处埋忠骨》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打算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整理的《青山到处埋忠骨》教学设计(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青山到处埋忠骨》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相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作为一般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丧子后极度哀痛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教学难点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打算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经过、结果、宏大意义,了解毛岸英个人及赴朝的缘由、牺牲时的实情实景。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我们领会了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

不过,领袖也是人,他也有一般人的喜、怒、哀、乐,今日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一般人的的情感世界。

二、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通顺、流利,同时用笔勾画出不理解的生词。

2.出示生字,生读,留意纠音:“拟”,应读“nǐ”,不要读成“yǐ”;“赴”,应读“fù”,不要读成“pù”;“躇”,应读“chú”,不要读成“zhù”;“殉”,应读“xùn”,不要读成“xún”。

3.提出不懂的生词,结合预习和全班探讨沟通解决。

殉职:因公务而牺牲。

踌躇:迟疑不决的样子。

勋鉴:亦称书奉语或提称语,缀于信首收信人的称呼之后。

鉴,审查,看;勋,功德,功劳。

勋鉴的大意是有功德之人看。

多用于政界,文界。

4.默读课文,思索: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斗争中光荣牺牲后,听闻这个噩耗后极度哀思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选择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山处处埋忠骨》快乐练习:课堂达标(一)a卷课堂教学跟踪训练(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按提示填空(21分)
1、这篇课文讲了毛泽东的爱子_______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
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____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____的抉择
过程,表现了毛泽东____的感情,____的胸怀。

2、“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字词积累与运用(20分)
1、我能把字写得更漂亮(看拼音,写字、词):(12分)

()定xūn
()鉴xùn
()职fù
奔()chóuchú
()àn
()然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量词(8分)
一()电报一()大字一()枕巾
一()战斗一()卧室一()飞机
一()好参谋一()作战图
三、我是小小魔术师(按要求改写句子)(18分)
1、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
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到就不悲痛吗?
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鲜血凝成的中朝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文片段阅读(26分)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
见了?示意秘书将电报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

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忠骨”的意思是______,在本文指__________(6分)
2、从毛主席签的电文稿,反映了什么?(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这句话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1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法学习指导与运用(15分)
课文中有许多地方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请你依照课文的写法,选择某一方面进行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卷知识技能综合应用(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类文阅读(50分)
罗盛教
1952年1月2日早晨,朝鲜石田里的山野上铺着厚厚的雪。

几个朝鲜小朋友在河面上滑冰。

突然喀嚓一声,冰破了,一个孩子惊叫一声,掉进了冰窟窿。

他的同伴都吓得哭起来。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罗盛教正好走过这里。

他听到叫声,知道出事了,就急忙向河边跑去。

他一边飞奔,一边脱棉衣。

冰窟窿里泛着水花,罗盛教猛地跳了下去。

冰下的水流很急,不知把孩子冲到哪里去了。

他在水里摸了好一阵,也没摸到。

罗盛教钻出水面吸了口气,立刻又钻了下去。

孩子们站在冰上,焦急地盯着冰窟窿。

一会儿,水面上伸出两只小手,接着是孩子的脑袋。

罗盛教把孩子托上来了!孩子用两只胳臂扒住了冰,使劲往上爬。

没想到哗啦一声响,冰塌了一大片,孩子又掉进水里了。

罗盛教钻出水面,他的脸和脖子全冻得发紫了。

他深深地吸了口气,第三次钻进水里。

过了好一会儿,才看见孩子慢慢地露
出水面,是罗盛教用头和肩膀把他顶出来的。

孩子得救了,罗盛教已经使尽了全身的力气,光荣地牺牲了。

朝鲜人民为了纪念罗盛教,把他安葬在石田里。

他的墓前立着一块很高的碑,碑上刻着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的亲笔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

1、罗盛教是______(身份)。

他是____年___月___日为救__
____(国名)儿童________而牺牲的。

(10分)2、罗盛教共__次钻进水里,第一次结果是____________,第二次
结果是____________,第三次孩子的救了,可罗盛教却光荣地牺
牲了。

(15分)
3、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____为罗胜教的碑题词,内容为:“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分)
4、罗盛教救朝鲜儿童这件事,表现了罗胜教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10分)
二、强化阅读(52分)
儿子
儿子是两年前在边防牺牲的。

每年到了那一天,老人都要办几样菜,对着云南方向摆下,洒下几杯鸭溪窖()酒。

这是儿子生前最爱喝的,老人一直没有掉泪,这是典型的山民性格:坚毅、强悍()。

每月都要收到来自云南边防的汇款贰拾元,两年了。

最初只有汇款,后来,有一次老人实在忍不住,让邻居小刚替他给这个自称“解()为民”的同志写了一封信。

“解为民”看了信,知道老人家最大的难处是孤独,于是老人便月月都又收到一封信。

嘘寒问暖,也谈部队生活及自己的婚事,每封信的落款,都端端正正地写着:“您的儿子。

”老人满意了:这不是真正的父子关系吗?老人的心温暖了。

______,这两个月来,_______汇款照样来,_______信_______中断了(汇款上的笔迹也很陌生)老人焦虑不安,他凭直觉感觉到,一定发生了意外的事。

老人揣()上积攒()起来准备给“儿子”办彩礼的钱,登上了去云南的火车。

部队首长把他带到一个松林环绕的地方,那里并排筑着两座烈士墓,一座是亲生儿子的,一座是“儿子”的。

1、在文中的括号里给加粗的字注音。

(10分)
2、在第3自然段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是()(10分)
a、虽然然而但却
b、于是虽然却但
c、可是虽然但却
d、可是如果但是就
3、标题“儿子”二字是指()(15分)a、老人的亲生儿子。

b、自称“解为民”的同志。

c、老人的亲生儿子和“解为民”。

d、泛指解放军战士是人民的好儿子。

4、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15分)
a、老人b、儿子
c、“儿子”d、小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