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低碳小城镇建设思考
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研究——基于吉林省松原市城镇化建设进程的调查与思考

( 总第3 7 5 期)
吉 林 金 融 研 究
N o . 4 , 2 0 1 3
Ge n e r a l No. 3 7 5
新 型城 镇化 发 展 模 式 及 路 径 选 择 研 究
— —
基 于吉 林省松 原市城镇化建设进程的调查与思考
李彦 东 刘小新
城市群 要科学布局 、因地制宜 、协调 发展 ,突出 国发展改 革试点城镇名 单 ,决定将6 4 个市( 区) 和 与区域 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 。二是 以城 3 6 9 个镇 列为第 三批全 国发展改 革试 点城镇 。这 市群为 主体形态 ,突 出城市群 的紧密联系和辐射 是 国家发 改委首次将 中小 城市( 城市市 区) 纳入 城 带动 作用 。三是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突 出资源环 镇发展 改革试点 。 境承 载能力 与城镇 化建设相适应 ,加强城市基础
2 0 1 2 年1 2 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 出,要 围
设施改 善和综合能力建设 。四是注重 中华 民族悠 绕提高 城镇化质量 、因势利导 、趋 利避害 、积极 久文化 传承与现代人文关怀相容 ,强调历史文化 引导城镇 化健 康发展 ,从而拉开了未来新 型城镇 和 现代文化的亲密结合 ,城镇化建设 既不 “ 邯郸 化 发展 之 路 。
中图分类号 :F 8 3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9—3 1 0 9( 2 0 1 3 )0 4 - 0 0 1 6 - 0 6
新型城镇化 内涵
( 一) 发展方 向上的协调统一 新型城镇化要求工业化 、信息化 、城镇化 、
协调 ,倡 导集 约 、智 能 、绿 色 、低碳 的发展 方 式 ,建设 生态文 明的美丽 中国,实现 பைடு நூலகம்华 民族永 续 发展 的城镇 化 。这 里 面有 四层 内容 :一 是 人
长春市低碳城市建设途径研究

长春市低碳城市建设途径研究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长春市发展低碳城市的现状,然后结合实际,提出了长春市低碳城市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长春市低碳城市途径1 长春市发展低碳城市的现状近年来,长春市作为第二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始终将低碳产业作为产业布局的重要方向,将低能耗作为产业发展的根本要求,规划建设了产值千亿元规模的东北低碳产业园区,制定实施了落后产能淘汰计划,切实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为发展低碳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2011年,长春市当选“2011年度中国十大低碳城市”,在对全国31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和部分地级市的综合评估中,长春市低碳城市综合发展指数为0.563,居于前列。
2 长春市低碳城市建设的途径低碳城市的建设规划要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对发展路径进行详细而且符合长春市发展实际的规划。
2.1 大力发展低碳建筑长春市发展低碳建筑业,在建筑物的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以提高能效,减少碳排放量为核心,以最低的资源,最少的污染,获取最高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目标,逐步建立与吉林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低碳建筑业运行模式。
长春市制定了2015年全市新建建筑全面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要求城镇居住建筑和国家机关办公建筑节能标准达到75%以上,公共建筑节能标准达到65%以上,村镇住宅节能标准逐步达到50%以上。
“十二五”末期新建住宅全部实行全装修。
2015年单位建筑业总产值单位能耗比2005年降低15%。
2020年每平方米建筑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50%。
每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节约标准煤量从2010年开始逐年降低5公斤。
2012年以后每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消耗标准煤量控制在30公斤以下。
2.1.1 加快既有建筑的节能低碳改造推进“暖房子工程”,通过加强热源建设、陈旧管网改造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提高供热保障能力和房屋保暖能力。
建立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低碳化运行示范工程,更换节能灯、安装太阳能照明系统、推广电子政务、控制夜间照明、控制空调使用。
吉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的初步思考

吉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的初步思考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了我国发展的重要议题。
吉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保护挑战。
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吉林省需要制定并实施“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本文将就吉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提出初步思考和建议。
一、加强生态环境风险防控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化进程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在“十四五”期间,吉林省需要加强生态环境风险防控,加大对重点污染企业和行业的监管力度,推动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减少环境污染排放。
要加强对生态环境风险的监测预警,及时发布环境预警信息,做好应急准备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环境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影响。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吉林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美丽的生态环境,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十四五”期间,吉林省要加大对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投入力度,建设一批生态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加强对各类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要大力推进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激励和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局面。
三、推动绿色发展“十四五”期间,吉林省要以绿色发展为导向,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要加大对新能源、清洁能源等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快推动绿色技术装备的研发和应用。
要积极推动低碳技术、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建设工程、园区规划等领域推广绿色设计理念,培育壮大绿色产业,提升整体产业的生态环保水平。
四、强化生态环境治理“十四五”期间,吉林省要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治理,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促进全社会形成对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要加大对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的投入,建立健全环境监管体系,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全面提升环境监管和治理水平。
还要注重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的基础工程建设,完善城市和农村的污水处理设施,实施水土保持等工程,确保吉林省的生态环境得到充分的保护和治理。
小城镇住宅建设中的低碳智能住宅研究

小城镇住宅建设中的低碳智能住宅研究发布时间:2022-04-08T07:59:09.556Z 来源:《建筑科技》2022年1月上作者:高启航、王博、苗雨婷、马佰会、王洪水[导读]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住房正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需求越来越大,人们的生活习惯也随着科技的变革而改变。
建筑设计也应当更符合当今的生活需求。
因此本文在对相关概念作以介绍后,本文考察了我国小城镇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建设低碳住房的可能性,并探讨了我国小城镇低碳智能住宅建设的目标和发展模式。
吉林省长春市人高启航、王博、苗雨婷、马佰会、王洪水 130000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住房正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需求越来越大,人们的生活习惯也随着科技的变革而改变。
建筑设计也应当更符合当今的生活需求。
因此本文在对相关概念作以介绍后,本文考察了我国小城镇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建设低碳住房的可能性,并探讨了我国小城镇低碳智能住宅建设的目标和发展模式。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低碳智能住宅;可持续发展引言在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当今社会,低碳排放、智能排放和可持续发展可能有助于改善这种状况。
在影响能源和气候变化的因素中,住宅行业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城市居民的住房需求不低于城市。
当代小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利于建设低碳、节能、智能、宜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相关概念界定(一)低碳住宅低碳住宅是指住宅建筑低碳环保,即在建筑材料和设备、建筑和房屋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减少化石能源消耗,提高能源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完全减少了人类和环境综合发展、建筑和环境所需的二氧化碳。
这不仅包括住宅建筑材料和建筑系统的低碳,还包括住宅物业的低碳消耗,即在使用过程中减少能源。
低碳住宅可以解决建筑能耗问题。
低碳住宅是一种节能、循环的住宅体系,这是一个生态系统。
低碳型小城镇规划建设论文

浅谈低碳型小城镇规划与建设【摘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是顺应时代的选择,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小城镇建设也呈现出显著的时代特色。
在人类面临严峻环境危机的形势下,发展低碳经济,创建低碳社会,建设低碳型小城镇势在必行。
本文通过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研究,提出创建低碳型小城镇的初步构想。
【关键词】低碳社会;低碳小城镇;碳足迹;小城镇建设一、研究目的与意义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标志,建设发展小城镇,不仅是实现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解决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的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
低碳型小城镇的提法是近两年出现的,它是在人类迫切需要解决自身发展与环境压力之间问题的态势下应运而生的。
研究低碳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找到低碳型小城镇创建的量化指标,寻求适应当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适宜的城镇发展模式意义十分重大。
二、低碳型小城镇的现状低碳型小城镇是指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低碳型产业为主导,人们的生活理念是建立在低碳环保的基础之上,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小城镇。
低碳型小城镇的建设目标是通过自身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社会建设,保持能源的低消耗和二氧化碳的低排放,同时推进新能源设备制造为主导的低碳产业发展。
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很多国际大都市以建设发展低碳城市为荣,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性的舒缓包容。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许多成功的低碳小城镇建设的实例,例如丹麦的首都哥本哈根于2009年3月提出一个气候变化应对计划,其目标是到2025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零碳排放”城市;中国的上海,位于中国第1大岛崇明岛的上海市东滩地区,正着手打造东滩生态城,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和区域;保定在2006年就提出打造“保定·中国电谷”的战略构想,依托保定国家级高新区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础,培育以光电、风电、生物质发电、节电、储电、输变电六大产业体系。
关于小城镇建设规划的若干思考

关于小城镇建设规划的若干思考作者:刘仲一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第36期刘仲一(吉林省四平市规划局吉林四平 136000)摘要:小城镇建设是一项涉及国计民生的系统工程。
城镇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可行性将影响到小城镇的建设和未来发展,关系到区域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工业化、现代化进程。
小城镇建设规划涉及的内容繁多,其中小城镇在区域经济中的定位是否准确将影响到小城镇是否繁荣,小城镇建设中教育、医疗、文化、养老设施的完善与否,卫生、环保设施及政策建设是否到位,也将决定小城镇是否宜居。
在小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更要保护名胜古迹、传统文化、民间特色,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促进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规划工业化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F29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c)-0204-01改革开放以来,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促进下,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辐射中小城市、小城镇的多层次城镇体系。
公路、铁路交通以及电信、互联网的发展,使城镇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信息传送更加迅速,快速促进了城镇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
尤其是在珠三角、长三角小城镇经济发展迅速,一些城镇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一些中、西部地区县级市甚至地级市的水平,在国民经济振兴、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十二五末期“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这就意味着到2015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由现在的47.5%提高到51.5%,城镇人口数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数,数量达到7亿左右,这将标志着我国的“三农”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从农业国家到工业国家的重大飞跃,城镇化建设是“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之一。
该文主要就小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方面问题,谈一下个人的浅见。
(1)小城镇建设规划应把握小城镇在所属区域经济体系中的准确定位。
吉林省城镇化现状及发展思路探究

第 25卷第 11期2009年 11月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Chifeng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吉林省城镇化现状及发展思路探究郭晓岩 1,王月 2Vol. 25 No. 11Nov. 2009 (1.吉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吉林四平136000;2.吉林师范大学图书馆)摘要:城镇化能够为吉林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体制保证和经济支撑,对加速推进吉林省工业化和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吉林省城镇化发展思路提出建议.关键词:吉林省;城镇化;现状;发展思路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09)11-0060-02城镇化也称为城市化,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的转化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移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进程.中国的城镇化就是区域视角下的城市化过程.城镇化发展包括经济城镇化、产业结构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生活方式城镇化五方面内容.国际上通常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推进城镇化,可以促进吉林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年,除长春、吉林、松原和辽源,其他地级城市市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均在 40%以下.受城乡二元结构和条块分割的影响,中心城市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差,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横向联系薄弱,公务联系多,经济联系少.同等级、不同等级的城镇之间,产业结构趋同,特色不突出,横向联系松散,职能分工互补性不强.在省域城镇体系中,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发展缓慢,只有四平一个城市,且人口规模较小;初步形成的中部城镇群与东南沿海的成熟城镇群相比有较明显的差距.1 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1.3 没有形成科学的城镇化体系,小城镇发展滞后.符合标吉林省是城镇化发展较早、较快的地区之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城乡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得到明显的改善,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但是,吉林省城镇化还存在一些问题.1.1城镇化水平较高,但存在“虚高”现象,城镇化的质量较低.目前,许多经济学家把城镇化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在 30%以下时,属于初级阶段;城镇化水平在 30%一 70%之间,属于中级阶段;70%以上属于高级阶段.并认为城镇化的终极目标是“城乡一体化”,即国家和地区的全部人口、土地、资源和管理的有序化和规范化.截至 2008年末,我国城镇化率达到 45.7%,拥有准的城镇数量少、规模小,空间规划布局不合理.在城镇规模上,大城市数量很少,除长春市外,其他中小城市规模普遍不大,次级中心城市仅有吉林 1个;小城镇发展水平低,难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等级序列.并且,一些小城镇大多为行政建制,而非区域性经济中心,经济发展水平远未达到城镇发展要求,根本不具备小城镇应有的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人才流,使吉林省在发展小城镇时背上较为沉重的负担.由于小城镇人口规模不够,经济实力弱,难以发挥其集聚效应,不能给更多的人口提供就业机会,从而造成小城镇缺乏旺盛的生命力,影响当地的产业升级和优势产业的形成,对小城镇周边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辐射带动能力,制约了县域经济和城镇经济的发展.6.07亿城镇人口,形成建制城市 655座,其中百万人口以上 1.4 城镇化投资资金不足.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将城镇基础特大城市 118座,超大城市 39座.目前,吉林省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 50%,在全国排在前列,按上面标准来判断,属于中级阶段,但城镇化率数据存在着一些“虚高实底”现象,这种“虚高”主要来源于统计口径上的差别和市镇设制标准的降低.比如工矿镇、林业镇和农场镇的存在,这些镇规模大,人口多,功能单一,虽然户籍上是城镇人口,但由于资源逐渐枯竭,大部分人从事第一产业,生产生活方式更接近于乡村. 设施建设作为“非生产性的”,认为城镇基础设施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在城镇投资决策中,对建设周期长、收益具有间接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容易忽视.吉林省经济基础薄弱,政府在财政支出中分配给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比例较小.民间自筹资金难以支持小城镇建设所需的巨大的资金投入.农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电力、通讯、运输、环保、供排水等设施短缺,造成农村城镇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集聚和辐射效应未能充分显现.1.2 中心城市的区域中心作用不强,辐射带动功能差.长 2 推进吉林省城镇化的思路春、吉林两个特大城市的规模和实力在全国 37个特大城市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等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这也是吉林省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规划思路.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大中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推进城市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大力发展小城镇,依法赋予经济社会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适当的行政管理权限,把小城镇建设成为人口、产业、市场、文化、信息适度集中的经济社会发展平台,发挥其承接城市带动乡村的桥梁纽带作用. 济实力较强、区位条件优势明显的县市城镇和重点镇,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快生产要素和人口的集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乡镇企业,避免重复和协同,形成自己的特色,吸纳部分就业人口,带动周边乡镇和农村共同加快发展.2009 年 6月吉林省“百镇建设工程”正式启动,首批试点镇共有25个,省政府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择优发展小城镇.2.4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加强城镇承载力城市是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人才流的聚集地,是现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与平台.经营城市,就是把城市作为生产、生活和交换的载体,用市场的手段、经营方法,对2.1 尊重客观规律,科学规划城镇体系城市的有形资本、无形资本,特别是稀缺资源进行集聚、重建国以来,随着吉林省工业化发展,城镇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城镇化水平较高,到 2008年末城镇化率超过5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吉林省城镇化发展质量较差,存在“虚高实低”的现象.并且,省内城镇格局存在着诸多问题,整体上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省内双核心长春、吉林两市在集聚发展的同时,扩散效应刚刚显现:大城市发育不良,影响首位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城镇之间经济联系较弱;城镇分布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分异.根据这一实际,现阶段应正确引导特大城市扩散发展,重点强化区县中心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镇规模,增强城镇功能和经济实力,提高运转和承载能力.在此基础上,依托经济发展条件较好地区的交通路线展开城镇的轴线布局.根据《吉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至 2020年,我省将形成“一区、四轴、一带”的空间布局结构:一区指长吉都市整合区;四轴指哈大(哈尔滨至大连)、舒梅(舒兰至梅河口)两条纵向发展轴,南部门户、图乌(图们至乌兰浩特)两条横向发展轴.一带指延边到通化的东部边境生态发展带.2.2促进城镇空间集约发展,构建开放的城镇格局根据吉林省实际,全省城镇化应该走集约化道路.在区域层面上优先发展中部地区,加速生产要素向中部地区的集聚,推进中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现阶段应重点推进长春、吉林两市的协调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加快长、吉两市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增强长春、吉林两个特大城市的辐射带动和产业扩散,推进区域城镇化进程.另外,吉林省应该形成以大都市为主导,将几个不同等级、不同功能的城镇组成的联系密切、功能互补、结构紧凑的城镇密集区或者大都市区,作为基本的单元参与国际竞争和分工,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吉林省经济发展应该加强与辽宁、黑龙江省相互呼应,统筹规划,实现共赢.2.3优先发展小城镇,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城镇格局,主要是通过优先发展小城镇,推动乡村地域的工业和城镇化进程,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小城镇是联系城市和乡村的桥梁与纽带,在解决区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打破城乡二元分割格局,推动农村城镇化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面起着战略性的重大作用.然而,吉林省小城镇的发展被长期忽略,这使得小城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并未完全发挥,从而限制了广大农村的发展.为此,应按照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突出重点、有序发展的原则,以强化功能、聚集产业、发展经济、适度扩张规模为目标,选择一批规模较大、基础条件较好、经组和营运,实现城市的滚动发展.在这方面,外省已有成功经验,我省长春、吉林两市也有尝试,但更多的城市还需要转变工作方式,把工作重心放在如何经营城市上.要抓住国家扩大投资需求这一机遇,大力加强城市市政基础建设,盘活城市基础设施的存量资产,这是经营城市最直接的切入点.吉林省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城市化质量不高的缺陷,要提高城市化质量、走集约型城市化道路,一个重要的前提便是解决城市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现行投融资体制,制约了吉林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面对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和建设资金短缺的窘境,需要改革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建立健全基础设施投入多元化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入,拓宽筹资渠道,以切实加快城镇化的步伐,提高城镇化建设的质量.2.5坚持可持续发展方针,建设优美舒适和谐的城镇生态环境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影响下,现代城镇发展已经改变了过去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目标导向,加强了城镇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按照生态省建设规划,把推进城镇化与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结合起来,加强生态城市建设,努力提高城市自然和环境的承载能力.要着眼城市的未来,优化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要依靠科技进步.降低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使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一致.这就要求在吉林省城镇格局发展中,城镇规模、城镇布局及城镇产业要与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相适应,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并采取综合措施治理环境污染,加强污染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结合生态省建设,积极创建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和生态城镇,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参考文献:〔1〕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 .吉林省城镇体系现状调查研究报告,2005.〔2〕孙阿忠,朱旭 .吉林省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J].防护林科技,2007(1):70—71.〔3〕杨刚,周志强 .吉林省城镇化发展模式选择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3(5).〔4〕吉林省建设厅.吉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2006. 〔5〕吉林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6〕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
吉林省小城镇建设人居环境问题的研究与对策

( C ll咭 o Vc t l l & T c n c l , enyan j n “ o ef o a i u oz ehi a S h g i z a h
n s t L必 un U 阮r i , 砂 g l l 00 ), in ) r ( C a h Abstract : Multi 一ob ect ve com r hensive ef ct m a ur j i P e e f e s e is a kind o ef ctive eva ua ion methe o system opti而2f f e l t d f ing.T is ar icle analyzes f ve hea 一 h t i t supply pr ect in the j o
econonlic state , technical state and envir m ntal ef ct , n o e e f
evaluates the f ve heat 一 i supply pr ect used M 一 j o ulti objeotive compr hensive ef ct m a ur , s tbe sewage e e e s e select f sour e heat Pum is the best scheme . c P Key w rds :multi 一 j ective ;synthesis evaluation ;heat o ob suPply pr ect j o
参考文献
〔 王梅杰, 1〕 狄卫民.空调冷热源 案优选 法研究〔 . 暖 ] J
通空调 , 抖,10) :73一75 . 2以 (
Synt e is evaluat on and s he e 一s le t o hs i c m e c in e a c r se r h of t e he t 一 PPly de gn Pr e t h a u s i s j o 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2-08-08基金项目:教育部农林试点实践基地建设专项资金项目;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吉林省农业低碳化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研究(2012B26);吉林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核心教材(20102306);吉林省教育研究所县域教育与县域经济的良性互动研究(GH11009)作者简介:刘国斌(1963-),男,吉林长春人,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县域经济理论与实践、低碳经济研究.吉林省低碳小城镇建设思考刘国斌,张令兰(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要:在分析吉林省低碳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和优势基础上,找出低碳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并提出了低碳理念、环保材料应用和绿色低碳建筑建设、降低能耗和发展新能源产业等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吉林省;低碳小城镇;对策建议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34(2013)01-129-05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of Low Carbon in Jilin ProvinceLIU Guo-bin,ZHANG Ling-lan(Military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 )Abstract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mall towns of low-carbon construction in Jilin province,this paper finds out some problems and some factors that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mall towns of low-carbon construction.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 are presents,such as the low carbon idea,the appl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materials,the green low-carbonconstruction development,the reduc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nergy indus⁃try,etc.Key Words :Jilin province ;small towns of low carbon ;suggestion1低碳小城镇的内涵及特征1.1低碳小城镇的内涵低碳小城镇是在全球环境变化和低碳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提出的。
低碳小城镇是指在社会各界(政府、市民、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参与下,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结合当地小城镇的特点,通过开发小城镇的新能源,创新适合小城镇的低碳技术,调整和优化小城镇现有的产业结构,尽量减少高碳能源的使用,进行小城镇的交通、建筑和空间结构的全面规划,争取小城镇的二氧化碳排放在自然环境的吸收范围内,告别传统小城镇模式(盲目生产、过度消费和随便废弃),建立新型小城镇模式(清洁、高速、稳定)。
1.2低碳小城镇的特征(1)经济特征。
低碳小城镇的经济特征是不断提高经济产出和经济投入的比例系数,即实现小城情报科学第31卷第1期2013年1月·博士论坛·镇以最少量经济投入(主要是指资源和能耗投入),得到最大可能的经济产出。
这是在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产业结构内部调整的一种新型模式。
因此,低碳发展模式是提高产出与投入的比重,在给传统小城镇施加压力的同时也给小城镇向低碳化转型带来了机遇。
(2)区域特征。
低碳小城镇建设的主要问题是环境问题,由于环境保护具有区域性,这就使低碳小城镇的建设范围不仅仅致力于小城镇内部结构的调整,同时也要兼顾周边一定范围内城市和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力争一定区域内发展和建设的同步。
通过一定地区内的统筹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真正低碳化发展,实现区域低碳化。
低碳小城镇建设成功是由经济发展和周边环境共同决定的。
(3)系统特征。
低碳小城镇是一个大系统(子系统为社会、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等系统)。
在低碳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部门、企业集团、金融机构和普通群众等各个部门的共同参与,而不是单一个人或者部门的单独行动。
在低碳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必须拥有一个科学的规划来保证低碳的小城镇的理念渗透到各个部门,使各个环节密切配合来实现低碳小城镇的发展,体现各部门合作的力量。
2建设低碳小城镇应遵循的原则2.1能源供给低碳化的原则能源供给的低碳化要求吉林省低碳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改变传统的以高碳能源为主的能源发展模式,向低碳能源甚至零碳能源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变,借此实现小城镇建设的能量供给源头上的低碳化。
重视清洁能源(如水能、生物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海洋能、天然气、清洁煤和核能)在小城镇建设中的应用,不断提高这些能源在小城镇总能耗的利用比例,逐步改变小城镇的能源结构;同时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开发适用于小城镇低碳建设不同领域(如交通、建筑、化工)的新能源。
能源供给的低碳化对于吉林省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因为吉林省的能源消耗特征是以煤为主,天然气等可再生能源只占很小的一部分【1】。
这需要政府做好长期和短期的规划,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逐步加大低碳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比重,实现能源的低碳化转变。
能源供给的低碳化原则是吉林省低碳小城镇建设在能源供给上应该遵循的原则。
2.2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的原则经济发展方式的低碳化首先将低碳生产的理念贯彻于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这是最根本的阶段,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这就需要吉林省在经济发展的整体过程中,彻底贯彻低碳模式的思想。
具体实践路径可通过绿色和可持续的生产模式的宣传和构建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的发展模式的倡导来实现。
同时也可通过建立示范低碳小城镇,通过借助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不必要的能源的消耗的实际数据做宣传。
发展良好的低碳小城镇在低碳小城镇的建设过程中,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使吉林省之所以选择低碳小城镇建设之路更具有说服力。
其次,根据低碳小城镇的建设需要,调整一、二、三产业的比重。
吉林省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一直都处于一个低水平的动态变动水平。
2006年的第三产业贡献率最高达到45.5%,2010年贡献率为30.5%。
2006年至2010年呈现下降的趋势。
同期间,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呈现出整体上升的趋势。
2010年第二产业的贡献率高达66.4%。
这给整体低碳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挑战。
据统计,第二产业的能源能耗强度高出第一产业四倍多,高出第三产业三倍多。
因此吉林省可以在保证小城镇经济产出的同时,应该适当的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优化小城镇的产业结构,降低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量。
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的原则是吉林省低碳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
2.3居民生活方式低碳化的原则小城镇居民生活的碳排放属于终端消费碳排放,一般是指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直接碳排放。
居民生活方式的低碳化原则就是要求居民立足于低碳小城镇建设的基本要求,建立低碳生活理念,规划低碳的生活方式,改变传统高消费、高污染、高浪费的三高不良生活习惯。
3吉林省低碳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及优势3.1吉林省低碳小城镇建设的现状(1)吉林省在低碳小城镇的建设过程中不断摸INFORMATION SCIENCEVol.31,No.1January,2013·Doctor Forum·索,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试点小城镇。
一是生态经济镇:长春市太平镇生态经济镇的起步较早。
早在2006年,太平镇就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努力实现小城镇的农民增收和环境保护的均衡,大力发展前景好、投资少、风险小产业——绿色无公害山野菜种植产业。
通过与吉林农业大学特产园艺学院合作,以科技为指导,带动整个小城镇发展,注册了“小村姑”品牌,实现了经济的增收和生态的保护。
二是国家级生态乡镇:通化县东来乡一直以来把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坚持“环保立乡”的理念。
“一池三改”的沼气建设模式、退耕还林和天然保护林工程、生态家园和旅游为发展特色,使东来乡2011年通过环保单位的验收,成为国家级生态乡镇。
经过各方面的达标,2012年通化县兴林镇和兴林镇曲柳川村也成为国家级生态乡镇,通化县成为国家级生态镇的聚集地。
三是吉林省十强镇:五棵树镇的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以“七色阳光”为代表。
如无公害蔬菜的绿色生产,环保旅游的特色产业等。
同时五棵树镇具有长远的合理规划眼光,为建设成“松花江畔明珠城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棵树镇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完善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是吉林省小城镇建设的标兵,走在全国小城镇建设的前列。
五棵树镇的发展得到全国和吉林省政府的认可,赢得过很多荣誉,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镇”、“小城镇发展一类镇”、“全国文明镇”、“吉林省文明卫生镇”。
(2)低碳小城镇的规划关系到低碳小城镇长期的发展状况,对低碳小城镇的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都尤为重要。
吉林省把小城镇的规划放在一定的战略高度,各个小城镇规划的侧重、进程有所不同。
低碳小城镇的规划有如下几种特点。
一是强调规划的突出作用。
二是注重统筹发展。
三是在规划中以小城镇的特色为主导。
3.2吉林省低碳小城镇建设的优势(1)低碳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支持优势。
2009年,吉林省政府制定了《吉林省公共机构节能办法》,旨在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和推动公共机构的节能作用的发挥。
2009年吉林省政府开动“百镇建设工程”,确定了榆树市五棵树镇、九台市卡伦镇等25个试点镇作为发展对象,通过模范带头作用,促进全省小城镇的发展。
“十二五”期间,吉林省政府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加快实施环境保卫战,对362个污染项目进行减排的规划,预计总投资达117.9亿元,加快了低碳小城镇的建设步伐。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十二五”期间低碳小城镇的建设提供了保证。
(2)低碳小城镇建设的“碳汇”资源优势。
吉林省在中国一向被称作资源大省,拥有丰富的土地、森林、农业等资源。
吉林省小城镇的“碳汇”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农业碳汇”和“森林碳汇”两个方面。
农业是碳汇资源丰富的产业,农业系统的固氮效果除了能够抵消农作物自身温室气体的排放之外,还能抵消来自工业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多的行业的碳排放,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吸收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并将其固定,减少空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从而缓解气候变暖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