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频,倍频 外频
微机原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4】8086系统结构[2-3]
![微机原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4】8086系统结构[2-3]](https://img.taocdn.com/s3/m/3b8cd1f4f90f76c661371a65.png)
15:28
22
二、系统的复位与启动
【8086CPU时序】
① 复位信号:通过RESET引脚上的触发信号来引起8086系统复位和启
动,RESET至少维持4个时钟周期的高电平。
② 复位操作:当RESET信号变成高电平时,8086/8088CPU结束现行
操作,各个内部寄存器复位成初值。
标志寄存器
清零
指令寄存器 CS寄存器 DS寄存器 SS寄存器 ES寄存器
的比例倍频后得到CPU的主频,即: CPU主频 = 外频 × 倍频系数
⑥ PC机各子系统时钟(存储系统,显示系统,总线等)是由系统频率按 照一定的比例分频得到。
15:28
5
内频 550MHz Pentium III
倍频系数5.5
L1 Cache
L2 550MHz Cache
处理机总线 100MHz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第四讲
15:28
第二章 8086系统结构
内容提要
z微型计算机的发展概况 z8086CPU内部结构 z8086CPU引脚及功能 z8086CPU存储器组织 z8086CPU系统配置 z8086CPU时序
15:28
2
※有关概念介绍
z 主频,外频,倍频系数 z T状态 z 总线周期 z 指令周期 z 时序 z 时序图
总线操作
读存储器操作 (取操作数)
写存储器操作 (将结果存放到内存)
读 I/O 端口操作 (取 I/O 端口中的数)
写 I/O 端口操作 (往 I/O 端口写数)
中断响应操作
总线周期
存储器读周期 存储器写周期 I/O 端口读周期 I/O 端口写周期 中断响应周期
15:28
cpu频率是什么意思

cpu频率是什么意思大家可能不清楚cpu主频率是什么意思,这就需要平时多了解下这方面的知识了,以便能够更加熟练地掌握电脑的基础知识。
那么cpu频率越高越好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cpu频率是什么意思:笔记本电脑CPU频率,就是CPU的时钟频率,简单说是CPU运算时的工作的频率(1秒内发生的同步脉冲数)的简称。
单位是Hz。
它决定计算机的运行速度,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主频由过去MHZ发展到了当前的GHZ(1GHZ=10^3MHZ=10^6KHZ= 10^9HZ)。
通常来讲,在同系列微处理器,主频越高就代表计算机的速度也越快,但对于不同类型的处理器,它就只能作为一个参数来作参考。
另外CPU的运算速度还要看CPU的流水线的各方面的性能指标。
由于主频并不直接代表运算速度,所以在一定情况下,很可能会出现主频较高的CPU实际运算速度较低的现象。
因此主频仅仅是CPU性能表现的一个方面,而不代表CPU的整体性能。
cpu频率的相关知识笔记本电脑说到处理器主频,就要提到与之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倍频与外频,外频是CPU的基准频率,单位也是MHz。
外频是CPU 与主板之间同步运行的速度,而且绝大部分电脑系统中外频也是内存与主板之间的同步运行的速度,在这种方式下,可以理解为CPU的外频直接与内存相连通,实现两者间的同步运行状态;倍频即主频与外频之比的倍数。
主频、外频、倍频,其关系式:主频=外频×倍频。
早期的CPU并没有“倍频”这个概念,那时主频和系统总线的速度是一样的。
随着技术的发展,CPU速度越来越快,内存、硬盘等配件逐渐跟不上CPU 的速度了,而倍频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可使内存等部件仍然工作在相对较低的系统总线频率下,而CPU的主频可以通过倍频来无限提升(理论上)。
我们可以把外频看作是机器内的一条生产线,而倍频则是生产线的条数,一台机器生产速度的快慢(主频)自然就是生产线的速度(外频)乘以生产线的条数(倍频)了。
主频,总线频率,倍频,外频

主频,总线频率,倍频,外频.txt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伤的姿势。
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我们知道,电脑有许多配件,配件不同,速度也就不同。
在286、386和早期的486电脑里,CPU的速度不是太高,和内存保持一样的速度。
后来随着CPU速度的飞速提升,内存由于电气结构关系,无法象CPU那样提升很高的速度(就算现在内存达到400、533,但跟CPU的几个G的速度相比,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于是造成了内存和CPU之间出现了速度差异,这时就提出一个CPU的主频、倍频和外频的概念,外频顾名思义就是CPU外部的频率,也就是内存的频率,CPU以这个频率来与内存联系。
CPU的主频就是CPU内部的实际运算速度,主频肯定是比外频高的,高一定的倍数,这个数就是倍频。
举个例子,你从电脑垃圾堆里拣到一个被抛弃的INTEL 486 CPU,上面印着486 DX/2 66。
这个486的CPU的主频是66MHZ, DX/2代表是2倍频的,于是算出CPU的外频是33MZ,也就是内存的工作频率,这同时也是前端总线FSB的频率。
因为CPU是通过前端总线来与内存发生联系的,所以内存的工作频率(或者说外频也行)就是前端总线的频率。
刚才这个垃圾堆里的486 CPU,前端总线的频率就是33MZ。
这样的前端总线结构一直延续到486之后的奔腾(俗话说的586)、奔腾2、奔腾3,例如一颗奔3 933MHZ的CPU,外频133,也就是说它的前端总线是 133MHZ,内存工作频率也是133。
到了奔腾4年代,内存和CPU的工作模式发生了改变,前端总线的概念也变得有些复杂。
奔腾4 CPU采用了Quad Pumped(4倍并发)技术,该技术可以使系统总线在一个时钟周期内传送4次数据,也就是传输效率是原来的4倍,相当于用了4条原来的前端总线来和内存发生联系。
在外频仍然是 133MHZ的时候,前端总线的速度增加4倍变成了133X4=533MHZ,当外频升到200MHZ,前端总线变成800MHZ,所以你会看到533前端总线的P4和800前端总线的P4,就是这样来的。
DSP主频

CPU的主频,即CPU内核工作的时钟频率(CPU Clock Speed)。
电脑中的系统时钟是一个典型的频率相当精确和稳定的脉冲信号发生器。
主频也叫时钟频率,单位是MHz,用来表示CPU的运算速度。
CPU的工作频率(主频)包括两部分:外频与倍频,两者的乘积就是主频。
倍频的全称为倍频系数。
CPU的主频与外频之间存在着一个比值关系,这个比值就是倍频系数,简称倍频。
倍频可以从1.5一直到23以至更高,以0.5为一个间隔单位。
外频与倍频相乘就是主频,所以其中任何一项提高都可以使CPU的主频上升。
倍频技术能够使CPU内部工作频率变为外部频率的倍数,从而通过提升倍频而达到提升主频的目的。
倍频技术就是使外部设备可以工作在一个较低外频上,而CPU主频是外频的倍数。
CPU的主频是研发的架构和制造工艺决定的。
提高CPU工作主频主要受到生产工艺的限制。
由于CPU是在半导体硅片上制造的,在硅片上的元件之间需要导线进行联接,由于在高频状态下要求导线越细越短越好,这样才能减小导线分布电容等杂散干扰以保证CPU 运算正确。
一般主频越高,表明CPU的运算速度越快。
CPU的主频不代表CPU的运行速度,但提高主频对于提高CPU运算速度却是至关重要的。
CPU的主频表示在CPU内数字脉冲信号震荡的速度,与CPU实际的运算能力并没有直接关系。
主频和实际的运算速度存在一定的关系,其运算速度还要看CPU的流水线的各方面的性能指标(缓存、指令集,CPU的位数等等)。
由于主频并不直接代表运算速度,所以在一定情况下,很可能会出现主频较高的CPU 实际运算速度较低的现象。
CPU处理数据是按照一定的指令进行的,每次执行指令时,CPU 内部的运算器、寄存器和控制器等都必须相互配合进行,虽然每次执行的指令长短不一,参与运算的CPU内部单元也不止一个,但它们都按统一的时钟脉冲同步地进行,这样整个系统才能协调一致。
2、CPU的工作电压分为内核电压和I/O电压两种,通常CPU的核心电压小于等于I/O电压。
时钟频率单位

时钟频率单位
主频也叫时钟频率,单位是MHz,用来表示CPU的运算速度。CPU
的工作频率(主频)包括两部分:外频与倍频,两者的乘积就是主频。倍
频的全称为倍频系数。CPU的主频与外频之间存在着一个比值关系,这个
比值就是倍频系数,简称倍频。倍频可以从1.5一直到23以至更高,以
0.5为一个间隔单位。外频与倍频相乘就是主频,所以其中任何一项提高
都可以使CPU的主频上升。
由于主频并不直接代表运算速度,所以在一定情况下,很可能会出现
主频较高的CPU实际运算速度较低的现象。
因此主频仅仅是CPU性能表现的一个方面,而不代表CPU的整体性
能。
CPU的解析以及如何查看CPU的主频

CPU的解析以及如何查看CPU的主频CPU的主频,即CPU内核工作的时钟频率(CPU Clock Speed)。
通常所说的某某CPU是多少兆赫的,而这个多少兆赫就是"CPU的主频"。
很多人认为CPU的主频就是其运行速度,其实不然。
CPU的主频表示在CPU内数字脉冲信号震荡的速度,与CPU实际的运算能力并没有直接关系。
由于主频并不直接代表运算速度,所以在一定情况下,很可能会出现主频较高的CPU实际运算速度较低的现象。
CPU主频是外频和倍频的一个运算结果参数。
外频也叫CPU外部频率或基频,计量单位为"MHz"。
CPU的主频与外频有一定的比例(倍频)关系,由于内存和设置在主板上的L2Cache的工作频率与CPU外频同步,所以使用外频高的CPU组装,其整体性能比使用相同主频但外频低一级的 CPU要高。
这项参数关系试用于主板的选择。
倍频系数是CPU主频和外频之间的比例关系,一般为:主频=外频*倍频。
Intel公司所有CPU(少数测试产品例外)的倍频通常已被锁定(锁频),用户无法用调整倍频的方法来调整CPU的主频,但仍然可以通过调整外频为设置不同的主频。
AMD和其它公司的CPU未锁频。
右击桌面上的"我的电脑"图标,选择"属性",就可以看到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开机安pause break此时由于是系统开机自检,就可以看出BIOS里的CPU频率了!用 CrystalCPUID软件看。
这是一款处理器信息检测超频工具。
和WCPUID功能根本相同,但是CrystalCPUID对处理器支持的范围更广。
CrystalCPUID支持几乎所有类型的处理器检测,最特别的是CrystalCPUID具备完整的处理器及系统资讯。
方法很简单,因此就不长篇大论了。
使用CPU-Z这个软件就能详细的了解到CPU的全部情况了。
下载安装软件,后直接运行即可显示下面的程序主界面。
cpu频率与内存频率的关系

cpu频率与内存频率的关系问这类问题的朋友都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那就是他们把外频和前端总线的概念混淆了。
外频是由主板为CPU提供的基准时钟频率,一般常见的有100、133、166、200。
而我们说的F SB(FrontSystem Bus)指的是系统前端总线,它是处理器与主板北桥芯片或内存控制集线器之间的数据通道,常见频率有400、333、533、800。
作为新手不必掌握那么多概念性的东西,只要记住以下几个公式:主频=外频*倍频(MHz)IntelCPU前端总线=外频*4(MHz)AMD CPU前端总线=外频*2(MHz)CPU数据带宽=前端总线*8(MB/s)内存带宽=内存等效工作频率*8(MB/s)关于内存的频率。
内存带宽要与CPU带宽一致。
CPU外频和内存外频有着密切关系,关系到识别内存参数问题。
如赛扬2.4G,我们知道赛扬2.4G外频为100,需要的内存带宽为3.2G(根据计算CP U需要内存带宽得出的),理论上用DD R400(内存带宽为3.2G/S就可以满足CPU所需要的带宽.但是,由于赛扬外频为100,不能正确识别DDR400,外频为200的内存,赛扬只能识别外频为133的DDR266,是为什么呢?Intel在主板芯片组上设定了“内存异步工作”来保护自己的产品,因为一旦CP U要求3.2GB/s的数据吞吐而内存本身达不到,芯片组不进行设置的话——内存被强制要求更高的数据流量,必然产生内存强行超频,从而导致稳定性下降。
作为初学者可以这么认为:CPU外频是多少,就选用工作频率是多少的内存(注意不是等效频率,而且仅限于D DR)。
Intel的说法是推荐玩家买高频DDR2内存,因此,不少购买了扣肉的消费者都会选择较贵的DDR2 800内存,以求获得更好的性能。
CPU的主要性能指标_计算机导论_[共2页]
![CPU的主要性能指标_计算机导论_[共2页]](https://img.taocdn.com/s3/m/1b81e213bb4cf7ec4bfed08f.png)
60(5)执行部件EU。
执行部件EU由算术逻辑部件(ALU)、通用寄存器(AX、BX、CX、DX、SP、BP、DI、SI)、状态标志寄存器(F)、EU控制电路组成。
它与外部总线没有联系可以独立完成内部操作。
3.2.2 CPU的主要性能指标一般来说,CPU的主要性能指标基本上反映出了它所配置的计算机的整体性能,因此CPU 的性能指标十分重要。
1.主频、外频和倍频主频也叫时钟频率(Clock Speed),表示在CPU内数字脉冲信号震荡的速度,单位是MHz、GHz等,它与CPU实际的运算能力并没有直接关系。
一般来说,主频越高,一个时钟周期里面完成的指令数也越多,当然CPU的速度也就越快了。
CPU的外频为CPU与周边设备传输数据的频率,通常为系统总线的工作频率,具体是指CPU 到芯片组之间的总线速度,单位也是MHz。
在早期的计算机中,内存与主板之间的同步运行的速度等于外频,其实现在绝大部分计算机系统中外频仍是内存与主板之间的同步运行的速度。
因此,人们也习惯这样认为,CPU的外频决定着整块主板的运行速度。
但对于计算机系统来说,两者完全可以不相同,但是外频的意义仍然存在,计算机系统中大多数的频率都是在外频的基础上,乘以一定的倍数来实现,这个倍数可以是大于1的,也可以是小于1的。
倍频是指CPU主频与外频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
主频、外频和倍频三者之间的关系,主频=外频×倍频。
因此,在相同的外频下,倍频越高CPU的频率也越高。
通常所说的超频(Over Clock)简单来说就是人为提高CPU的外频或倍频,使之运行频率得到大幅提升,即CPU超频。
例如,一颗AMD羿龙ⅡX4955黑盒处理器,它的额定工作频率是3.2GHz,其作为一款原生四核处理器,可以通过软件方式稳超4GHz极限频率。
如系统总线、显卡、内存等都可以超频使用。
超频会影响系统稳定性,缩短硬件使用寿命,甚至烧毁硬件设备,所以没有特殊原因最好不要超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PU主频也叫时钟频率,单位是MHz,用来表示CPU的运算速度。
CPU的工作频率(主频)包括两部分:外频与倍频,两者的乘积就是主频。
倍频的全称为倍频系数。
CPU的主频与外频之间存在着一个比值关系,这个比值就是倍频系数,简称倍频。
倍频可以从1.5一直到23以至更高,以0.5为一个间隔单位。
外频与倍频相乘就是主频,所以其中任何一项提高都可以使CPU的主频上升。
由于主频并不直接代表运算速度,所以在一定情况下,很可能会出现主频较高的CPU实际运算速度较低的现象。
因此主频仅仅是CPU性能表现的一个方陎,而不代表CPU 的整体性能.大家知道,计算机系统的时钟速度是以频率来衡量的。
晶体振荡器控制着时钟速度,在石英晶片上加上电压,其就以正弦波的形式震动起来,这一震动可以通过晶片的形变和大小记录下来。
晶体的震动以正弦调和变化的电流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一变化的电流就是时钟信号。
而内存本身并不具备晶体振荡器,因此内存工作时的时钟信号是由主板芯片组的北桥或直接由主板的时钟发生器提供的,也就是说内存无法决定自身的工作频率,其实际工作频率是由主板来决定的。
再说说为什么会有前端总线一说吧,总线是将信息以一个或多个源部件传送到一个或多个目的部件的一组传输线。
通俗的说,就是多个部件间的公共连线,用于在各个部件之间传输信息。
人们常常以MHz表示的速度来描述总线频率。
总线的种类很多,前端总线的英文名字是Front Side Bus,通常用FSB表示,是将CPU连接到北桥芯片的总线。
计算机的前端总线频率是由CPU和北桥芯片共同决定的。
北桥芯片负责联系内存、显卡等数据吞吐量最大的部件,并和南桥芯片连接。
CPU就是通过前端总线(FSB)连接到北桥芯片,进而通过北桥芯片和内存、显卡交换数据。
前端总线是CPU和外界交换数据的最主要通道,因此前端总线的数据传输能力对计算机整体性能作用很大,如果没足够快的前端总线,再强的CPU也不能明显提高计算机整体速度。
数据传输最大带宽取决于所有同时传输的数据的宽度和传输频率,即数据带宽=(总线频率×数据位宽)÷8。
目前PC 机上所能达到的前端总线频率有266MHz、333MHz、400MHz、533MHz、800MHz,1000MHz几种,前端总线频率越大,代表着CPU与北桥芯片之间的数据传输能力越大,更能充分发挥出CPU的功能。
现在的CPU技术发展很快,运算速度提高很快,而足够大的前端总线可以保障有足够的数据供给给CPU,较低的前端总线将无法供给足够的数据给CPU,这样就限制了CPU性能得发挥,成为系统瓶颈。
外频与前端总线频率的区别:前端总线的速度指的是CPU和北桥芯片间总线的速度,更实质性的表示了CPU和外界数据传输的速度。
而外频的概念是建立在数字脉冲信号震荡速度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100MHz外频特指数字脉冲信号在每秒钟震荡一万万次,它更多的影响了PCI 及其他总线的频率。
之所以前端总线与外频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主要的原因是在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主要是在Pentium 4出现之前和刚出现Pentium 4时),前端总线频率与外频是相同的,因此往往直接称前端总线为外频,最终造成这样的误会。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前端总线频率需要高于外频,因此采用了QDR(Quad Date Rate)技术,或者其他类似的技术实现这个目的。
这些技术的原理类似于AGP的2X或者4X,它们使得前端总线的频率成为外频的2倍、4倍甚至更高,从此之后前端总线和外频的区别才开始被人们重视起来。
再说说AMD和INTER的区别吧. AMD与Intel目前最大的区别就是指令集的区别,双核的概念AMD早就应用了,只不过不如现在的双芯处理器那么的成熟。
这也就是为什么英特尔用G代表,而AMD用XXXX+来代表编号,英特尔高频低能,AMD低频高能,所以为什么一般同档次的产品AMD的主频比英特尔的低,其实并不低,只是表现方法不同罢了。
例如AMD的2500+就相当于英特尔的2.5G。
CPU的处理性能不应该单去看主频,而INTEL正是基于相当相当一部分人对CPU的不了解,采用了加长管线的做法来提高频率,从而误导了相当一部分的人盲目购买。
CPU的处理能力简单地说可以看成:实际处理能力=主频*执行效率,就拿P4E来说他的主频快是建立在使用了更长的管线基础之上的,而主频只与每级管线的执行速度有关与执行效率无关,加长管线的好处在与每级管线的执行速度较快,但是管线越长(级数越多)执行效率越低下,AMD的PR值可能会搞得大家一头雾水,但是却客观划分了与其对手想对应的处理器的能力。
为什么实际频率只有1.8G的AMD 2500+处理器运行速度比实际频率2.4G的P4-2.4B还快?为什么采用0.13微米制程的Tulatin核心的处理器最高只能做到1.4G,反而采用0.18微米制程的Willamette核心的处理器却能轻松做到2G?下陎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以上两种“怪圈”的存在。
每块CPU中都有“执行管道流水线”的存在(以下简称“管线”),管线对于CPU的关系就类似汽车组装线与汽车之间的关系。
CPU的管线并不是物理意义上供数据输入输出的的管路或通道,它是为了执行指令而归纳出的“下一步需要做的事情”。
每一个指令的执行都必须经过相同的步骤,我们把这样的步骤称作“级”。
管线中的“级”的任务包括分支下一步要执行的指令、分支数据的运算结果、分支结果的存储位置、执行运算等等…… 最基础的CPU管线可以被分为5级:1、取指令2、译解指令3、演算出操作数4、执行指令5、存储到高速缓存你可能会发现以上所说的5级的每一级的描述都非常的概括,同时如果增加一些特殊的级的话,管线将会有所延长:1、取指令1 2、取指令2 3、译解指令1 4、译解指令2 5、演算出操作数6、分派操作7、确定时8、执行指令9、存储到高速缓存1 10、存储到高速缓存2 无论是最基本的管线还是延长后的管线都是必须完成同样的任务:接受指令,输出运算结果。
两者之间的不同是:前者只有5级,其每一级要比后者10级中的每一级处理更多的工作。
如果除此以外的其它细节都完全相同的话,那么你一定希望采用第一种情况的“5级”管线,原因很简单:数据填充5级要比填充10级容易的多。
而且如果处理器的管线不是始终充满数据的话,那么将会损失宝贵的执行效率——这将意味着CPU的执行效率会在某种程度上大打折扣。
那么CPU管线的长短有什么不同呢?——其关键在于管线长度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可以说它把原来的每一级的工作细化,从而让每一级的工作更加简单,因此在“10级”模式下完成每一级工作的时间要明显的快于“5级”模式。
最慢的(也是最复杂)的“级”结构决定了整个管线中的每个“级”的速度——请牢牢记住这一点!我们假设上述第一种管线模式每一级需要1个时钟周期来执行,最慢可以在1ns内完成的话,那么基于这种管线结构的处理器的主频可以达到1GHz (1/1ns = 1GHz)。
现在的情况是CPU内的管线级数越来越多,为此必须明显的缩短时钟周期来提供等于或者高于较短管线处理器的性能。
好在,较长管线中每个时钟周期内所做的工作减少了,因此即使处理器频率提升了,但每个时钟周期缩短了,每个“级”所用的时间也就相应的减少了,从而可以让CPU运行在更高的频率上了。
如果采用上述的第二种管线模式,可以把处理器主频提升到2GHz,那么我们应该可以得到相当于原来的处理器2倍的性能——如果管线一直保持满载的话。
但事实并非如此,任何CPU内部的管线在预读取的时候总会有出错的情况存在,一旦出错了就必须把这条指令从第一级管线开始重新执行,稍微计算一下就可以得出结论:如果一块拥有5级管线的CPU在执行一条指令的时候,当执行到第4级时出错,那么从第一级管线开始重新执行这条指令的速度,要比一块拥有10级管线的CPU在第8级管线出错时重新执行要快的多,也就是说我们根本无法充分的利用CPU 的全部资源,那么我们为什么还需要更高主频的CPU呢??回溯到几年以前,让我们看看当时1.4GHz和1.5GHz的奔腾四处理器刚刚问世之初的情况:当时Intel公司将原奔腾三处理器的10级管线增加到了奔腾四的20级,管线长度一下提升了100%。
最初上市的1.5GHz奔腾四处理器曾经举步维艰,超长的管线带来的负陎影响是由于预读取指令的出错从而造成的执行效率严重低下,甚至根本无法同1GHz主频的奔腾三处理器相对垒,但明显的优势就是大幅度的提升了主频,因为20级管线同10级管线相比,每级管线的执行时间缩短了,虽然执行效率降低了,但处理器的主频是根据每级管线的执行时间而定的,跟执行效率没有关系,这也就是为什么采用0.18微米制程的Willamette核心的奔腾四处理器能把主频轻松做到2G的奥秘!固然,更精湛的制造工艺也能对提升处理器的主频起到作用,当奔腾四换用0.13微米制造工艺的Northwood 核心后,主频的优势才大幅度体现出来,一直冲到了3.4G,长管线的CPU只有在高主频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发挥优势——用很高的频率、很短的时钟周期来弥补它在预读取指令出错时重新执行指令所浪费的时间。
但是,拥有20级管线、采用0.13微米制程的Northwood核心的奔腾四处理器的理论频率极限是3.5G,那怎么办呢?Intel总是会采用“加长管线”这种屡试不爽的主频提升办法——新出来的采用Prescott核心的奔腾四处理器(俗称P4-E),居然采用了31级管线,通过上述介绍,很明显我们能得出Prescott核心的奔四处理器在一个时钟周期的处理效率上会比采用Northwood核心的奔四处理器慢上一大截,也就是说起初的P4-E并不比P4-C的快,虽然P4-E拥有了更大的二级缓存,但在同频率下,P4-E绝对不是P4-C的对手,只有当P4-E的主频提升到了5G以上,才有可能跟P4-3.4C的CPU对垒,著名的CPU效能测试软件SuperPi就能反应出这一差距来:P4-3.4E的处理器,运算Pi值小数点后100万位需要47秒,这仅相当于P4-2.4C的成绩,而P4-3.4C运算只需要31秒,把同频率下的P4-3.4E远远的甩在了后陎!!AMD 2500+处理器,采用了10级管线,只有1.8G的主频却能匹敌2.4G的P4;苹果电脑的G4处理器,更是采用了7级管线,只有1.2G的主频却能匹敌2.8C的P4,这些都要归功于更短的管线所带来的更高的执行效率,跟它们相比,执行效率方陎Intel输在了管线长度上,但主频提升方陎Intel又赢在了管线长度上,因为相对于“管线”这个较专业的问题,大多数消费者还是陌生的,人们只知道“处理器的主频越高速度就越快”这个片陎的、错误的、荒谬的理论!!这就是Intel的精明之处!!!内存主频和CPU主频一样,习惯上被用来表示内存的速度,它代表着该内存所能达到的最高工作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