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收割人》教师

合集下载

《孤独的收割人》教案

《孤独的收割人》教案

课时计划课时:2课时授课老师科目:语文课题孤独的收割人教学目标1.学习本诗衬托的表现手法,品味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

2.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才能从普通劳动者身上挖掘特有的美。

教材分析重点准确理解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难点学习运用衬托手法来突出主体。

教具多媒体教学平台、黑板、粉笔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过程一、解题《孤独的收割人》写于1805年11月5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

其诗有多种译本,如《刈麦女》(顾子欣译)、《孤独的刈禾者》(曹鸿昭译)、《孤独的收割人》(黄杲译)等。

另外,对其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也有多种不同的看法。

华兹华斯( 1770 ~ 1850 )英国诗人,与柯尔律治、骚塞同被称为“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生于律师之家,少孤,就学于剑桥大学。

华兹华斯的诗以描写自然风光、田园景色、乡民村姑、少男少女闻名于世。

文笔朴素清新,自然流畅,一反新古典主义平板、典雅的风格,开创了新鲜活泼的浪漫主义诗风。

《孤独的收割人》写于 1805 年 11 月 5 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

二、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组织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下几个问题:①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明确: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

②概括每节的主要内容。

2.具体研习①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连忘返?明确: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写道:“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很单纯而不矫揉造作。

”这句话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很有帮助。

首先,诗人所描绘的收割人是一位勤劳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姑娘。

诗人把“她”独自置身于高原广阔的田野上,“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这样活动的人与静止的自然和谐地结合,便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其次,这位年轻的姑娘在艰辛的劳动中用凄凉的歌声抒发自己忧伤的心情,她“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那凄婉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这就为这独特的风景线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愁惨色彩。

《孤独的收割人》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23课ppt课件1【语文版】

《孤独的收割人》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23课ppt课件1【语文版】

士,还曾多次到苏格兰各地
游历,广泛接触大自然和乡
村 风 土 人 情 。 1798 年 与 柯 勒
律治联名出版《抒情歌谣
集》,以清新自然的格调和
明快流畅的语言,开创了英
国浪漫主义诗歌一代新风。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背
景,有两种说法。一种说

法认为这首诗是诗人游历

时的收获;另一种说法认 为是诗人读了朋友哈金森
漫主义新诗的理论,提出了新的诗歌创作原则。
在《孤独的收割人》中,我们能体会到诗人注
重观察和感受,吸取民歌传统,运用民间口语,
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反映人类的基本情感
等,就是他的创作原则的具体体现。他的诗取
代了18世纪平板、矫揉造作的诗风,对雪莱、
拜伦、济慈都有影响,为英国诗歌引进了新的
内容和语言,开创了新的风格。

的一则日记后写的,哈金
森在日记中写道,在一次
远足中,他偶然看到一位
苏格兰高地农家少女在麦
田一面劳作,一面唱歌,
歌声凄切动人。这些材料
经过诗人的点化,成了一
英国“湖畔派”诗人聚居地
首脍炙人口的抒情诗。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课文朗读欣赏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诵读全诗,理解诗意。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有的学生恰恰就是因为这一点,讨厌坐在前面。和老师眼神交会非常有负担,稍微做点儿小动作就会被老师发现,非常不方便。而且坐在前面说不定还会被问到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

但是,那却是提升成绩最快的方法。学习要带有一定程度的紧张感,坐在前面,自然而然就会紧张起来。没有必要自己费心思集中精神,那种环境就能帮助你做到。虽然看上去好像不太方便,但其实那才是最便于学习的位置。

最新《孤独的收割人》教案.docx

最新《孤独的收割人》教案.docx

《孤独的收割人》教案教学目的1.学本托的表手法,品味人朴的言格。

2.使学生到只有深入生活,近人民,才能从普通者身上挖掘特有的美。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人什么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忘返。

2.两首的比。

3.学运用托手法来突出主体。

教学想教学方法1.比法。

通《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的《刈麦》的比分析,两首在思想内容与表手法上的异同。

2.研究法。

理解的句学生研究。

媒体:投影。

教学数: 1 。

教学步一、上一,我略了普希金所描的自由奔放的大海魅力,今天我再将的舟19世的英国,去聆听格高原上一位年姑娘美人的歌唱。

二、解《孤独的收割人》写于1805年11月5日,是人游格所写。

其有多种本,如《刈麦女》(子欣)、《孤独的刈禾者》(曹昭)、《孤独的收割人》(黄杲)等。

另外,其的主和特色也有多种不同的看法。

三、研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学生有感情地全,把握歌的感情基。

在此基上,如下几个:① 穿全的索是什么?明确: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

②概括每的主要内容。

2.具体研① 人什么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忘返?明确:人在《抒情歌集》再版序言里写道:“ 我通常都微的田园生活作材⋯⋯因在种生活里,人的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一的⋯⋯他表达情感和思想都很而不揉造作。

” 句我理解个很有帮助。

首先,人所描的收割人是一位勤而又充青春活力的年姑娘。

人把“她”独自置身于高原广的田野上,“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 ,“她着刀弯下腰去” ,活的人与静止的自然和地合,便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景。

其次,这位年轻的姑娘在艰辛的劳动中用凄凉的歌声抒发自己忧伤的心情,她“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 ,那凄婉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这就为这独特的风景线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愁惨色彩。

再次,年轻姑娘凄凉的歌声震人心魄,引人遐想,“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

也许,这歌声也勾起了诗人与收割女的心灵已紧紧暗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雄浑的自然、活动的人、凄婉动人的歌声这三者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而诗人的心灵也已融合在美的境界中,因而诗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孤独的收割人》ppt课件

《孤独的收割人》ppt课件
我在凝最神遥屏远息的地赫听伯着利,群听岛着,, 杜直鹃到声我声登唤上醒高了高春的光山,冈,
那啼乐破声了虽海早上已辽在阔耳的边沉消寂失,, 也却不仍如长这久歌地声留动在人0)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湖畔 派”的代表。华兹华斯的诗以描写自然 风光、田园景色、乡民村姑、下层劳动 者闻名于世。作品充满民主人道的精神。 其诗风清淡隽永。这首抒情诗据说是他 游历时的收获。
学习导入
湖畔派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
义诗歌流派,指住在英格兰北部湖区的诗人 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他们的诗作多 描写湖畔,因而得名。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 主义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个,也是莎士比亚 和弥尔顿以后英国最重要的诗人,被誉为 “诗的风景画家”。 拜伦、雪莱、济慈、华 兹华斯,被认为是四大浪漫主义诗人。
人物形象
诗人笔下的收割人是一位勤劳、乐观、积极向上 的主人公形象,她用优美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传 递着对生活的热爱。
思想感情
诗人热情赞扬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充满了 关怀,同时表达出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与愤懑。
学以致用 • 将此诗改写成优美的散文
大家做
• 美文品读
悠扬的笛声游荡在美丽的苏格兰高地,天地间 弥漫着一团醉人的气息。浅黄的草地上的点点牛 羊,蔚蓝的天幕中的缕缕云丝,无不浸润着这份 无以抗拒的沉醉。我挪着沉醉的脚步,像这笛声 一般游荡在这幅美丽的画卷之中。咀嚼着那远去 的往事和那挥之不去的悲伤。不觉间,整个人恍 惚起来,仿佛闯入了梦境。
她而唱今的的音生调活好习不以凄为凉常;? 你她听唱!生你活听中她的的忧歌伤声和,痛苦,
在深从邃前的发峡生谷过久,久今回后荡也。这样?
在不荒论凉姑的娘阿在拉唱伯些沙什漠么里吧,, 疲歌惫声的好旅象人永憩无息尽在头绿一阴样旁;,

《语文 基础模块》下册 第五单元 外国诗歌四首 孤独的收割人

《语文 基础模块》下册 第五单元 外国诗歌四首 孤独的收割人

《孤独的收割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一)教学目标1.理解本诗内容,品味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2.了解如何运用衬托手法来突出主体;3.感受诗歌着色丰富的想象和渲染充分的意象。

(二)教学重点理解本诗内容,品味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难点了解如何运用衬托手法来突出主体。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用电影《音乐之声》插曲引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华兹华斯是英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的重要诗人,著名的“湖畔派”三诗人(另两位诗人是柯尔律治和骚塞)的代表。

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他1770年生于英国坎伯兰郡考克茅斯一位律师家庭;1791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的圣约翰学院,获文学士学位。

1798年他与塞缪尔·柯勒律治联名出版了《抒情歌谣集》,开创了英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诗歌的一代新风;1800年华兹华斯在该书的再版前言中阐明了诗歌应描写日常生活,抒发诗人的感情,语言要质朴、清新而又富于想象的观点,从而奠定了浪漫主义诗歌的理论基础。

大体说来,从28岁到40岁是他创作的旺盛时期。

1813年他担任了年俸500英镑的郡税务官以后,他的诗才逐渐退化,越来越少有可诵的名篇,1835年以后竟到了才尽的地步。

1843年他接受了“桂冠诗人”的称号,1850年与世长辞。

华氏早期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所激励,强烈憧憬能给全人类带来欢乐和幸福的社会。

1790年至1791年间,他先后两次游历法国,对法国革命和风物表现出不胜向往之情;曾经从理性主义的抽象概念出发,设想完美的政治结构,但他追求的社会正义,完美人性具有虚无缥缈的性质,革命过程不可避免的暴力和流血使他陷入困惑和疑虑。

后来他给自己规定了新的任务:通过破除陈腐之见的束缚,通过内省、回忆和与大自然神交,开拓感受和想象的新境界,创作出表现平凡题材而又闪耀深邃思想的光辉诗篇,从而给人们带来鉴赏真正的美的幸福。

在他创作的旺盛的时期,他感触最清新,想象力最雄健;他憎恨压迫,同情弱小,鄙弃市侩,谴责不义;他既依恋自然,又热爱人类;既与山川草木神交,也跟寻常百姓契合;人道主义精神深深扎根于他的心中。

《孤独的收割人》教案

《孤独的收割人》教案

《孤独的收割人》教案教案:《孤独的收割人》教材分析:本教材是一篇短文学作品,文中讲述了一个孤独的收割人的故事,展现了他在农田中的艰辛劳作和内心的孤独。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引发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孤独、劳动等主题的思考。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掌握词汇和句型的用法;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农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并分析文本的主要内容;掌握词汇和句型的用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农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引入话题:以孤独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你有没有过感到孤独的时候?为什么会产生孤独感?2.展示图片:给学生展示一张农田中孤独的收割人的图片,并请学生描述该图片中的情景和主人公的心情。

Step 2 阅读理解2.对课文进行分析: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

然后每个小组根据学生的分析,选出一个代表来进行总结和讲解。

Step 3 词汇和句型练习1.词义猜测:选取文中的生僻词,让学生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并解释词义的依据。

2.句型练习:针对文中的一些典型句型进行练习,如“他是农田中最艰辛的劳动者之一、”让学生模仿这个句型进行创造性写作。

Step 4 主题探究1.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发言。

要求学生就农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展开讨论,并展示自己的观点。

2.交流分享:每个小组的代表上台发表观点,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互动。

Step 5 总结反思1.归纳总结: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以及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

2.反思思考:学生自主思考并回答教师的提问,如:你在本课中有哪些收获?你觉得农田劳动有哪些价值和意义?教学拓展:1.写作训练:要求学生根据本文的主题和自己的理解,以“孤独”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华兹华斯和他的《孤独的收割人》赏析

华兹华斯和他的《孤独的收割人》赏析

华兹华斯和他的《孤独的收割人》赏析华兹华斯和他的《孤独的收割人》赏析论文关键词:华兹华斯世界名作诗歌风格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世界名作《孤独的收割人》的深入剖析,来了解作者华兹华斯的人生之路,把握其诗歌的独特风格和写作手法,对作者和作品有更深的理解。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Wordswo~h,1770—1850)是l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杰出代表人物,“湖畔诗派”代表诗人,也是英国引以为荣的著名诗人。

l8世纪后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欧洲开始兴起,并逐渐得到发展,华兹华斯从小就受到美丽大自然的熏陶,立志投身其中,通过潜心创作来探索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

由于他和柯尔律治等诗人常居住在英国西北部多山的湖区,1807年l0月的《爱丁堡评论》杂志称他们是湖畔派诗人。

1843年他被封为英国桂冠诗人。

在《抒情歌谣集》中,华兹华斯将一种崭新的风格带到诗歌创作中,开创了英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诗歌的新时代。

华兹华斯作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奠基人,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创作成就最高的一位,也是莎士比亚和弥尔顿以后英国最重要的诗人。

他十分注重情感的自然抒发,强调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侧重描写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变化。

浪漫主义诗歌是诗人情感的直接表白,是自然而然的抒发,而不加以刻意的雕琢和修饰。

华兹华斯在同一篇序言中多次说明好诗歌是诗人“激越的情感不由自主地流泄出来”。

认为诗人的创作应是内心情感不断酝酿并不断积累的结果,等到成熟后便顺理成章地形成了文字语言,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看法。

华兹华斯长期生活在英国西北部的山地农村,对大自然怀有深厚的感情,认为大自然的自然美景能够启迪人性中的博爱和善良的情感,融合在大自然中能够使人得到真正的幸福。

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写道:“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很单纯而不矫揉造作。

《孤独的收割人》教案设计:培养学生阅读自心

《孤独的收割人》教案设计:培养学生阅读自心

《孤独的收割人》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的文章,它反映了一种孤独与内心冲突的情感状态,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无论是对人性洞察力的探究,还是对生命存在的思考,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这篇文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阅读自心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性与命运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勇敢面对人生的不确定性。

一、教案设计的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的发展。

对于现代人来说,面临着很多的心理问题,如内向、孤独、无助等等。

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往往不是来自外界,而是自己内心的自我否定,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和不安。

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教师们需要创设一种能够帮助他们自我探究和思考的学习方法。

对于这个目标,阅读自心的方法成为了我们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自心的能力,更深入的理解自我2.培养学生理解人性与命运之间的关系,提高他们的意识水平和思考能力3.通过阅读《孤独的收割人》等其他优秀文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水平。

三、教学过程1.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好地阅读《孤独的收割人》《孤独的收割人》这篇文章是一篇充满着哲学与思考的文章。

它是一篇反映人性脆弱、命运多舛、孤独与内心冲突的文章。

对于学生来说,这篇文章往往需要一定的指导,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深层意义。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抓住重点,着重解思文章的主题,重点是探究人性和命运的关系。

2.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在阅读中,学生经常会产生一些思考和联想,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透过作者的文字,以及自身的心理与生活经历来思考和发现自我。

可以带领学生做一些探讨思考,例如:什么让我觉得心安与不安?我兴趣爱好是什么?我的性格是怎样的?这样的反思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情商和思考能力。

3.通过对比不同作家的作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可以通过对比不同作家的作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的内涵和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目__语文____班级_15建筑1、2班任课教师_李遵红使用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章(单元)第五单元课题孤独的收割人课时_一课时____ 课型新授课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诗衬托的表现手法,品味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

2.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才能从普通劳动者身上挖掘特有的美。

二.学习过程:
(一)自我研学:
1.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

2.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明确: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写道:“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很单纯而不矫揉造作。

”这句话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很有帮助。

首先,诗人所描绘的收割人是一位勤劳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姑娘。

诗人把“她”独自置身于高原广阔的田野上,“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这样活动的人与静止的自然和谐地结合,便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其次,这位年轻的姑娘在艰辛的劳动中用凄凉的歌声抒发自己忧伤的心情,她“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那凄婉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这就为这独特的风景线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愁惨色彩。

再次,年轻姑娘凄凉的歌声震人心魄,引人遐想,“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

也许,这歌声也勾起了诗人与收割女的心灵已紧紧暗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雄浑的自然、活动的人、凄婉动人的歌声这三者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而诗人的心灵也已融合在美的境界中,因而诗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解说: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可作如下引导:教者把上述华兹华斯的一段话用投影仪显示出来,然后引导学生从自然环境、人物活动、凄凉的歌声、诗人的感受这几个方
教育名言:(教师自主编写) 1
面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答案。

在启发引导下,学生如能触发智慧的火花,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都应予以肯定。


(二)合作互学:
3.诗人在第二节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收割人”的歌声优美动听?
明确:运用衬托的手法。

4.诗人为什么用沙漠里的夜莺和赫伯利群岛的杜鹃的鸣叫来衬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诗人以两个生动的意境来衬托“收割人”歌声的动人:荒凉的沙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到夜莺清脆的鸣啭,无疑给艰难跋涉的远行者带来完成征途的勇气和希望;寒冷苍凉的赫伯利群岛在严冬过后出现了报春的杜鹃的啼声,这又是像为岛上灌注了新的生命。

作者在这里尽力渲染夜莺和杜鹃鸣叫的优美动人,越是如此,越能突出“收割人”歌声的优美和强大的感染力。

(三)展示促学:
学习本诗衬托的表现手法,品味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

(四)检测反馈:
《孤独的收割人》有多种译本,下面一段译文与课本中的同一段作比较,你认为哪段翻译得更好,请说明理由。

旅行在阿拉伯沙漠的人,
疲乏地歇息在荫凉的地方;
夜莺的歌受他们欢迎,
却比不上这种歌唱;
春天里,杜鹃一声声号啼,
在最远的赫布里底响起,
打破群岛间海上的寂静——
但有如这歌声激动人心。

(黄杲译)
(解说:这是比较阅读的另一种形式,可提示学生从两首诗的意境、节奏、音韵几个方面作比较,不必有统一的看
教育名言:(教师自主编写)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