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册《孤独的收割人》_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孤独的收割人》教案

《孤独的收割人》教案

课时计划课时:2课时授课老师科目:语文课题孤独的收割人教学目标1.学习本诗衬托的表现手法,品味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

2.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才能从普通劳动者身上挖掘特有的美。

教材分析重点准确理解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难点学习运用衬托手法来突出主体。

教具多媒体教学平台、黑板、粉笔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过程一、解题《孤独的收割人》写于1805年11月5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

其诗有多种译本,如《刈麦女》(顾子欣译)、《孤独的刈禾者》(曹鸿昭译)、《孤独的收割人》(黄杲译)等。

另外,对其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也有多种不同的看法。

华兹华斯( 1770 ~ 1850 )英国诗人,与柯尔律治、骚塞同被称为“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生于律师之家,少孤,就学于剑桥大学。

华兹华斯的诗以描写自然风光、田园景色、乡民村姑、少男少女闻名于世。

文笔朴素清新,自然流畅,一反新古典主义平板、典雅的风格,开创了新鲜活泼的浪漫主义诗风。

《孤独的收割人》写于 1805 年 11 月 5 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

二、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组织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下几个问题:①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明确: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

②概括每节的主要内容。

2.具体研习①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连忘返?明确: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写道:“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很单纯而不矫揉造作。

”这句话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很有帮助。

首先,诗人所描绘的收割人是一位勤劳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姑娘。

诗人把“她”独自置身于高原广阔的田野上,“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这样活动的人与静止的自然和谐地结合,便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其次,这位年轻的姑娘在艰辛的劳动中用凄凉的歌声抒发自己忧伤的心情,她“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那凄婉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这就为这独特的风景线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愁惨色彩。

《孤独的收割人》教案设计: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并激励个性化发展

《孤独的收割人》教案设计: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并激励个性化发展

本文将以小学语文《孤独的收割人》为例,探讨如何设计一份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并激励个性化发展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孤独的收割人》一文,让学生了解孤独和友谊这两个人类普遍的主题,并能够理解主人公的内心经历。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准确地理解文字中蕴含的信息,并根据对文字的理解进行深度的探究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1.理解故事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学生需要关注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发现故事中隐藏的信息并进行思考,比如故事中主人公的姓名、家庭背景等等。

三、教学难点1.把握故事中的情感细节,帮助学生理解主人公内心变化的原因。

2.通过细节分析,发现隐藏在文字中的信息,快速捕捉紧扣难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用照片和一段引入引出的课文,引导学生课文的内涵,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氛围。

2、阅读过程带着问题去阅读,读懂剧情中的每一个细节,了解剧情的背景、时间和地点等重要信息。

精心制定一些问题,就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文中,更容易理解故事。

例如:①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②故事的背景介绍是什么?③一开始介绍主人公时,作者用了什么措辞来描述他的形象?④主人公到别人家族中去做客,我们可以知道他对哪种文化感到陌生?3、细节分析让学生分析故事中的细节,提出问题并回答。

例如:①主人公为什么感到孤独?②他在深夜里到别人家里干什么?③他偷了什么?④他遇到一个怎样的人?......4、感性表达让学生通过阅读中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给出自己的观点、理解并进行组织。

例如:请你用5个词汇来描述主人公的孤独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辩论引导学生进行辩论,通过辩论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了解其他同学对问题的看法,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例如:主人公偷盗是出于自卫还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6、实践活动让学生以课文为基础进行创意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将课文中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很好地激发出学生个性化发展。

《孤独的收割人》教学设计

《孤独的收割人》教学设计

《孤独的收割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短片《孤独的收割人》的内容和主题;2. 分析短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3. 探讨短片中的主题和意义;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适用对象:适用于高中语文课堂或者艺术类课程。

教学步骤:1. 激发学生的兴趣:介绍短片《孤独的收割人》的背景和简要内容,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观看短片:放映短片《孤独的收割人》,请学生认真观看,同时做好观影记录。

3. 分组讨论与总结: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a. 短片中的剧情有什么特点?有哪些情节是你觉得有意思的?b. 短片中的人物形象如何塑造?有哪些人物是你印象深刻的?为什么?c. 短片传递了什么样的主题和意境?你对这个主题有什么理解?4. 小组展示:请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和观点。

5. 整体讨论:根据各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整体的讨论和分享。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短片中传递的主题和意义。

6. 思考与写作:让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和写作:a. 你觉得短片中的孤独和收割的意象有何寓意?b. 短片中的主题对你有何启发和思考?c. 你如何评价该短片的艺术表现和创意?7. 结束与反思: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同时进行总结和反思。

提醒学生继续关注和思考电影、短片等艺术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

教学辅助材料:1. 短片《孤独的收割人》;2. 讨论问题的提示。

评估方式:1. 观影记录: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观影记录,记录下个人对短片的观察和思考;2. 小组讨论与展示:观察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展示的表现,评价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3. 个人写作: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深度。

拓展延伸:1. 学生可以结合短片中的主题和意义,开展更深入的讨论和写作;2. 可以请学生分析其他类似主题的电影或短片,并进行比较和对比分析;3. 可以让学生自己创作出符合自己理解的类似主题的短片或者故事。

《孤独的收割人》教案

《孤独的收割人》教案

《孤独的收割人》教案教案:《孤独的收割人》教材分析:本教材是一篇短文学作品,文中讲述了一个孤独的收割人的故事,展现了他在农田中的艰辛劳作和内心的孤独。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引发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孤独、劳动等主题的思考。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掌握词汇和句型的用法;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农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并分析文本的主要内容;掌握词汇和句型的用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农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引入话题:以孤独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你有没有过感到孤独的时候?为什么会产生孤独感?2.展示图片:给学生展示一张农田中孤独的收割人的图片,并请学生描述该图片中的情景和主人公的心情。

Step 2 阅读理解2.对课文进行分析: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

然后每个小组根据学生的分析,选出一个代表来进行总结和讲解。

Step 3 词汇和句型练习1.词义猜测:选取文中的生僻词,让学生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并解释词义的依据。

2.句型练习:针对文中的一些典型句型进行练习,如“他是农田中最艰辛的劳动者之一、”让学生模仿这个句型进行创造性写作。

Step 4 主题探究1.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发言。

要求学生就农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展开讨论,并展示自己的观点。

2.交流分享:每个小组的代表上台发表观点,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互动。

Step 5 总结反思1.归纳总结: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以及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

2.反思思考:学生自主思考并回答教师的提问,如:你在本课中有哪些收获?你觉得农田劳动有哪些价值和意义?教学拓展:1.写作训练:要求学生根据本文的主题和自己的理解,以“孤独”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孤独的收割人》教案设计:培养学生阅读自心

《孤独的收割人》教案设计:培养学生阅读自心

《孤独的收割人》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的文章,它反映了一种孤独与内心冲突的情感状态,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无论是对人性洞察力的探究,还是对生命存在的思考,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这篇文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阅读自心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性与命运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勇敢面对人生的不确定性。

一、教案设计的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的发展。

对于现代人来说,面临着很多的心理问题,如内向、孤独、无助等等。

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往往不是来自外界,而是自己内心的自我否定,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和不安。

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教师们需要创设一种能够帮助他们自我探究和思考的学习方法。

对于这个目标,阅读自心的方法成为了我们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自心的能力,更深入的理解自我2.培养学生理解人性与命运之间的关系,提高他们的意识水平和思考能力3.通过阅读《孤独的收割人》等其他优秀文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水平。

三、教学过程1.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好地阅读《孤独的收割人》《孤独的收割人》这篇文章是一篇充满着哲学与思考的文章。

它是一篇反映人性脆弱、命运多舛、孤独与内心冲突的文章。

对于学生来说,这篇文章往往需要一定的指导,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深层意义。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抓住重点,着重解思文章的主题,重点是探究人性和命运的关系。

2.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在阅读中,学生经常会产生一些思考和联想,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透过作者的文字,以及自身的心理与生活经历来思考和发现自我。

可以带领学生做一些探讨思考,例如:什么让我觉得心安与不安?我兴趣爱好是什么?我的性格是怎样的?这样的反思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情商和思考能力。

3.通过对比不同作家的作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可以通过对比不同作家的作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的内涵和特点。

《孤独的收割人》教案设计:探究文学作品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

《孤独的收割人》教案设计:探究文学作品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

《孤独的收割人》是美国作家莫里斯·威斯特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描绘了一个拥有最先进科技的未来社会,但人们却陷入了精神疾病的困扰中,主人公加同从商业社会出走,去到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社区生活,并开始思考人类的意义和价值。

本篇教案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探究文学作品背后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并引发对人类命运和发展的思考。

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孤独的收割人》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文化背景,理解作品的主题和价值观。

2.掌握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通过分析主人公加同的成长和转变,理解作者的思想意图。

3.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观察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作者介绍和文化背景分析2.小说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分析3.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分析4.小组合作和讨论活动设计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引出主题通过播放一段与小说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开展短暂的观察和思考,如:“当你面对压力和困境时,你会做怎样的选择?人类在面对未来时会有哪些思考?”等等。

2.作者介绍和文化背景分析通过PPT或其他教学资源,介绍小说的作者莫里斯·威斯特的生平和文化背景,如他的奥地利血统、在美国生活的经历、作品类型和风格等。

同时,将莫里斯·威斯特和他的小说《孤独的收割人》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和时代背景进行对比分析,如20世纪40年代的战争背景、社会对科技进步的兴奋和恐惧等。

3.小说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分析通过PPT、小说摘抄等方式,介绍《孤独的收割人》的基本情况、小说的背景和历史背景,并结合选段和画面,让学生了解故事背景,理解社会背景对主人公成长的影响,如商业社会的虚假和腐化、科技文明的疯狂和威胁等。

4.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分析通过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和自主研读加以实现,使学生深入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要求学生把重点放在主人公加同的发展和转变上,分析作者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和对自然生活的表达,如加同在商业社会和自然社区的不同体验、他与不同人物的关系和交往、他的思想和行动的变化等。

孤独的收割人_高三语文教案_模板

孤独的收割人_高三语文教案_模板

孤独的收割人_高三语文教案_模板◆教学目的1、学习本诗衬托的表现手法,品味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

2、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才能从普通劳动者身上挖掘特有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1、准确理解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留恋往返。

2、对两首诗的比较阅读。

3、学习运用衬托的手法来突出主体。

◆教学方法1、比较阅读法。

通过《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的《观刈麦》的比较分析,认识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2、问题研究法。

对较难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媒体设计投影仪。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上一课,我们领路了普希金所描绘的自由奔放的大海魅力,今天我们再将艺术的轻舟驶向19世纪的英国,去聆听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优美动人的歌唱。

二、解题《孤独的收割人》写于1805年11月5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

其诗有多种译本,如《麦女》(顾子欣译)、《孤独的禾者》(曹鸿昭译)、《孤独的收割人》(黄炘译)等。

另外,对其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也有多种不同的看法。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组织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下几个问题:(1)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明确: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

(2)概括每节的主要内容。

2、具体研习(1)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痴如醉,流连忘返?明确: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写到:“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是单纯而不矫揉造作。

”这句话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很有帮助。

首先,诗人所描绘的收割人是一位勤劳而有充满活力的年轻姑娘。

诗人把“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这样活动的人与静止的自然和谐地结合,便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孤独的收割人》其次,这位年轻的姑娘在艰辛的劳动中用凄凉的歌声抒发自己忧伤的心情,她“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那凄婉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这就为这独特的风景线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愁惨色彩。

《孤独的收割人》教案设计:通过角色扮演促进学生情感体验

《孤独的收割人》教案设计:通过角色扮演促进学生情感体验

孤独的收割人是一部以二战背景为背景的反战小说,作者是 Americans Erich Maria Remarque。

为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小说内容及情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教师应充分利用角色扮演这一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小说情节,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活动设计1.活动目标a)了解小说背景和主题,全面把握小说情节;b)加深对小说人物特点和心理的理解,提高情感阅读能力;c)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敏感性和批判性,关注战争的残酷性,思考生命的价值。

2. 活动流程a)学生整理自己扮演的角色,准备好相关道具和服装,准确把握角色特点和心理,为化身真实感情做好准备。

b)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模拟小说的情境。

c)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分配角色,每组包括:-收割人和他的学生;-老爷爷和老奶奶;-两个青年。

d)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要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情节对白,体验故事情境。

e) 学生模拟小说情境,通过角色扮演,在模拟情境中,让每个学生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中,表现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心理。

f) 整个活动结束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孤独的收割人”教学活动的过程、结果和学生的感受。

二、教学效果分析及展望教师通过角色扮演这一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身临其境地体验小说情节,真实感受到小说所表达的主题和人物思想。

1.角色扮演成功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兴致勃勃地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并用心地体验角色的心理和情感。

通过体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从而更好地把握小说情节,全面提升中文综合素养。

2.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敏感性和批判性在角色扮演中,学生通过不同角度的体验,更加深入地了解战争和人性的哲学思想。

学生对历史的敏感性和批判性都得到了良好的培养和发展。

3.提高学生情感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角色扮演可以调动学生的创造力和表演力,促进学生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体验和理解小说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情感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册《孤独的收割人》
◆教学目的1、学习本诗衬托的表现手法,品味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

2、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才能从普通劳动者身上挖掘特有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1、准确理解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留恋往返。

2、对两首诗的比较阅读。

3、学习运用衬托的手法来突出主体。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

通过《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的《观刈麦》的比较分析,认识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2、问题研究法。

对较难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媒体设计
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上一课,我们领路了普希金所描绘的自由奔放的大海魅力,今天我们再将艺术的轻舟驶向19世纪的英国,去聆听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优美动人的歌唱。

二、解题
《孤独的收割人》写于1805年11月5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

其诗有多种译本,如《麦女》(顾子欣译)、《孤独的禾者》(曹鸿昭译)、《孤独的收割人》(黄炘译)等。

另外,对其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也有多种不同的看法。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组织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下几个问题:
(1)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

(2)概括每节的主要内容。

2、具体研习
(1)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明确: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写到:“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是单纯而不矫揉造作。

”这句话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很有帮助。

首先,诗人所描绘的收割人是一位勤劳而有充满活力的年轻姑娘。

诗人把“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这样活动的人与静止的自然和谐地结合,便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孤独的收割人》
其次,这位年轻的姑娘在艰辛的劳动中用凄凉的歌声抒发自己忧
伤的心情,她“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那凄婉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这就为这独特的风景线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愁惨色彩。

再次,年轻姑娘凄凉的歌声震人心魄,引人遐想,“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

也许,这歌声也勾起了诗人对悲伤往事的回想,诗人与收割女的心灵已紧紧暗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雄浑的自然、活动的人、凄婉动人的歌声这三者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而诗人的心灵也已融合在这美的境界中,因而诗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2)诗人在第二节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收割人”的歌声优美动听?
明确:运用衬托的手法。

(3)诗人为什么用沙漠里的夜莺和赫伯利群岛的杜鹃的鸣叫来衬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诗人以两个生动的意境来衬托“收割人”歌声的动人:荒凉的沙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到夜莺清脆的鸣啭,无疑给艰难跋涉的远行者带来完成征途的勇气和希望,寒冷苍凉的赫伯利群岛在严冬过后出现了报春的杜鹃的啼声,这又像为岛上灌注了新的生命。

作者在这里尽力渲染夜莺和杜鹃鸣叫的优美动人,越是如此,越能突出“收割人”歌声的优美和强大的感染力。

⒊比较阅读
《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观刈麦》进行比较阅读,品味这两首诗的异同之处。

相同处:(1)从表达的思想内容看,两首诗都描述了劳动者在田间劳作的情景,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

(2)两首诗的语言都朴素平实,不加雕饰。

不同处:(1)从写作内容看,《孤》侧重于抒情,《观》侧重于记叙。

(2)两首诗虽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但思想感情却有较大的差异。

华兹华斯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且长期生活在田园乡野,和劳动人民有广泛的接触,因而对他们的同情中充满更多的关爱;而白居易身居官位,平时较少接触劳动人民,因而他的同情中更多的是怜悯,写此诗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讽喻天子,能减轻农民的赋税而已。

(3)表现手法不同。

《孤》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收割女歌声的优美动听;《观》则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劳动人民的穷苦与诗人自己的富裕生活作对比,表现了诗人“自愧”的心理。

⒋课堂训练
《孤独的收割人》有多种译本,下面一段译文与课本中的同一段作比较,你认为哪段翻译得更好,请说明理由。

行在阿拉伯沙漠的人,
疲乏地歇息在荫凉的地方;
夜莺的歌受他们欢迎,
却比不上这种歌唱;
春天里,杜鹃一声声号啼,
在最远的赫布里底响起,
打破群岛间海上的寂静——
但不如这歌声激动人心。

(黄杲忻译)
四、布置作业
1、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

2、阅读《华兹华斯抒情诗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