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挨打(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宝玉挨打》公开课教案

高一语文《宝玉挨打》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宝玉挨打》一课,内容包括第二十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林黛玉误剪香罗带”和第二十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贾迎春误嫁中山狼”两部分。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宝玉因误剪香罗带一事受到贾母责打,以及宝玉与黛玉、宝钗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重要词语、成语、典故的含义及用法。
2. 分析课文人物形象,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和技巧。
3. 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宝玉、黛玉、宝钗等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
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成语、典故,体会课文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宝玉、黛玉、宝钗等人物图片,引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教师巡回指导。
3. 词语解释:讲解课文中重要词语、成语、典故,如“香罗带”、“误剪”、“中山狼”等。
4. 人物分析: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宝玉、黛玉、宝钗等人物形象,讨论其性格特点。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题目,讲解答题方法和技巧。
6. 随堂练习:针对课堂所学,进行随堂练习,巩固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宝玉挨打》2. 人物关系图:展示宝玉、黛玉、宝钗等人物之间的关系。
3. 重点词语:香罗带、误剪、中山狼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宝玉挨打的原因,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宝玉、黛玉、宝钗等人物性格的认识。
答案示例:宝玉挨打的原因:误剪香罗带,引起贾母不满。
人物性格分析:宝玉:多情、善良、任性;黛玉:敏感、多疑、善良;宝钗:端庄、贤惠、稳重。
2. 拓展延伸:阅读《红楼梦》其他章节,了解宝玉、黛玉、宝钗等人物在全书中的命运发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分析宝玉挨打这一事件,让学生了解了宝玉、黛玉、宝钗等人物性格特点,提高了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宝玉挨打》教案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宝玉挨打》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宝玉挨打》。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分析宝玉挨打的原因、经过及结果;学习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修辞手法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宝玉挨打的原因、经过及结果。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技巧。
3. 学习课文中的情节安排、修辞手法,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宝玉挨打的原因,理解作者借此事件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2.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中的情节安排、修辞手法,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贾府繁华景象的视频,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过程细节:观看视频,教师简要介绍贾府背景。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宝玉挨打的原因、经过及结果。
过程细节: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3.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作者塑造人物的技巧。
4. 情节安排与修辞手法:讲解课文情节安排,分析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过程细节:教师讲解,举例分析,学生随堂练习。
5.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贾府中的一员,面对宝玉挨打事件,会如何应对。
过程细节: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6.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题目,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过程细节:教师出题,学生解答,教师讲解。
7. 随堂练习: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过程细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并反馈。
六、板书设计1. 《宝玉挨打》2. 内容:宝玉挨打原因人物形象分析情节安排与修辞手法实践情景引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宝玉挨打的原因,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2)从课文中任选一个人物,分析其形象特点,不少于300字。
2. 作业要求:字迹工整,表述清晰,按时完成。
高一语文《宝玉挨打》公开课教案

高一语文《宝玉挨打》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宝玉挨打》一课,内容包括第二十五章的全部内容。
该章节详细描绘了贾宝玉因受到贾母责骂而心情沮丧,后被贾政误打一顿的故事,通过事件展示了贾府的人物关系和宝玉的个性特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重要的词语、成语、典故及修辞手法。
2. 分析贾宝玉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反叛性格的形成原因。
3. 掌握小说的情节结构,领会作者曹雪芹通过事件反映封建家族矛盾的创作意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宝玉挨打事件背后的人物关系和封建家族矛盾。
教学重点:宝玉挨打情节的理解,以及贾宝玉、贾母、贾政等人物性格特征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文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宝玉挨打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内容。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生词、成语、典故等,理解宝玉挨打的过程。
3. 课堂讲解:a. 对课文中的重要词语、成语、典故进行解析。
b. 分析贾宝玉、贾母、贾政等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宝玉挨打事件背后的人物关系和家族矛盾。
4. 例题讲解:讲解关于宝玉挨打情节的一道阅读理解题,指导学生如何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堂讲解,分析并讨论宝玉挨打事件对贾府家族矛盾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宝玉挨打事件经过。
2. 重要人物性格特点:贾宝玉、贾母、贾政。
3. 小说的情节结构及创作意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宝玉挨打事件背后的人物关系和封建家族矛盾。
答案要求:结合课文内容,对贾府家族矛盾进行深入分析,不少于5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宝玉挨打事件的讲解,学生对贾府家族矛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发言不够积极,需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红楼梦》其他章节,深入了解贾宝玉的成长历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宝玉挨打》教案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宝玉挨打》教案教案: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宝玉挨打》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红楼梦》中的《宝玉挨打》一章。
本章节主要描写了贾宝玉因为在贾府中与贾政的矛盾而遭受毒打的事件。
通过这一事件,展现了贾宝玉与贾政之间的深刻矛盾,以及贾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叛逆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宝玉挨打》一章的内容,把握贾宝玉与贾政的矛盾冲突,理解贾宝玉的叛逆性格。
2.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3. 通过讨论和思考,使学生认识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以及个性解放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宝玉挨打》一章的内容,分析贾宝玉与贾政的矛盾冲突,理解贾宝玉的叛逆性格。
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以及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红楼梦》主题曲,引发学生对《红楼梦》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 课文阅读:让学生独立阅读《宝玉挨打》一章,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3. 内容讲解:讲解贾宝玉与贾政的矛盾冲突,分析贾宝玉的叛逆性格。
4. 情节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5. 隐喻与象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如宝玉被打的象征意义。
6. 课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巩固学习成果。
7.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题目,要求学生课后思考和解答。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宝玉挨打》贾宝玉与贾政的矛盾冲突贾宝玉的叛逆性格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要概括《宝玉挨打》一章的情节。
(2)分析贾宝玉与贾政的矛盾冲突,说明其原因。
(3)谈谈你对贾宝玉叛逆性格的理解。
(4)解释课文中的一个隐喻或象征,并阐述其意义。
2. 作业答案:(1)贾宝玉因为在贾府中与贾政的矛盾而遭受毒打。
《宝玉挨打》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宝玉挨打》教案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教案设计:《宝玉挨打》教学内容:本教案设计选自《红楼梦》中“宝玉挨打”一节,主要内容涵盖宝玉被贾母责打的原因、过程以及后续影响。
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宝玉的性格特点,贾母的家长威严以及贾府的家庭教育问题。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红楼梦》中“宝玉挨打”一节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2. 学生能够分析故事中反映出的家庭教育问题,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3.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培养对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宝玉挨打”的原因、过程以及后续影响。
难点:分析宝玉的性格特点,以及故事中所反映出的家庭教育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材《红楼梦》;3. 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红楼梦》前文内容,回顾宝玉的性格特点及与贾母、贾政的关系;二、故事情节讲解(15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宝玉挨打”的故事情节,强调宝玉的性格特点、贾母的家长威严以及贾府的家庭教育问题;2. 学生跟随教师讲解,做好笔记。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宝玉的性格特点对事件的影响;四、家庭教育问题探讨(15分钟)1.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思考家庭教育问题;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强调宝玉的性格特点,以及家庭教育问题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同步进行)1. 宝玉的性格特点;2. 贾母的家长威严;3. 家庭教育问题。
作业设计:1. 请根据本节课所学,简要概括“宝玉挨打”的原因、过程以及后续影响;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家庭教育问题的看法;3. 阅读《红楼梦》下一章节,了解宝玉挨打后的生活变化。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红楼梦》中“宝玉挨打”一节,使学生深入了解宝玉的性格特点,贾母的家长威严以及贾府的家庭教育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联系实际生活,对家庭教育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宝玉挨打》 教案教学设计

《宝玉挨打》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红楼梦》中《宝玉挨打》这一情节的背景和意义。
(2)能够分析贾宝玉的性格特点及其与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
(3)能够鉴赏文学作品,体会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宝玉挨打》这一情节。
(2)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关系。
(3)运用文本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贾宝玉叛逆性格的魅力,理解其对封建礼教的挑战。
(2)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衰败,反思历史,珍惜现实。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贾宝玉的性格特点及其与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
(2)分析《宝玉挨打》这一情节在《红楼梦》中的意义。
(3)鉴赏文学作品,体会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贾宝玉叛逆性格的深层原因及其在封建社会中的命运。
(2)如何理解作者通过对宝玉挨打情节的描写,反映封建社会的腐朽与衰败。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中的氛围。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发现作品中的奥秘。
3.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对作品人物的共情,培养审美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红楼梦》及贾宝玉的角色形象。
(2)引发学生对宝玉挨打情节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宝玉挨打》这一情节,了解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关注贾宝玉的性格特点,分析其与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宝玉挨打的原因和意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贾宝玉在挨打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2)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封建礼教的残酷与不合理。
5. 作品鉴赏:(1)分析作者在情节描写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
宝玉挨打教案教学设计

宝玉挨打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宝玉挨打》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宝玉挨打的原因和象征意义。
(3)能够欣赏作者曹雪芹的写作手法和文学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情感世界,培养同理心。
(3)培养学生对家庭、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宝玉挨打》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宝玉挨打的原因和象征意义。
3. 作者曹雪芹的写作手法和文学风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宝玉挨打的原因和象征意义。
(3)欣赏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文学风格。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宝玉挨打的象征意义。
(2)鉴赏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文学风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红楼梦》的整体情节,引起对宝玉挨打事件的兴趣。
(2)分发课文《宝玉挨打》的复印件,让学生自主阅读。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2)学生做笔记,记录关键词语和自己的想法。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就课文情节和人物关系进行讨论。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
4. 分析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宝玉挨打的原因和象征意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讨论。
5. 文学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文学风格。
(2)学生举例说明,进行鉴赏练习。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宝玉挨打》,巩固所学内容。
2. 写一篇短文,分析宝玉挨打的原因和象征意义。
3. 选择一个喜欢的段落,进行文学鉴赏练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宝玉挨打》精品教案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宝玉挨打》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宝玉挨打》。
具体内容包括:课文阅读,分析宝玉挨打的原因、经过及结果;学习本文的表达技巧和人物形象刻画;探讨本文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宝玉挨打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把握文章结构。
2. 学习本文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深入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手法和目的,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宝玉挨打的原因,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重点:把握人物形象,探讨本文的主题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与宝玉挨打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宝玉挨打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3. 内容分析:a. 教师提问:宝玉为什么挨打?4. 表达技巧分析:a.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描写手法,如动作、语言、心理等。
5. 人物形象分析:a. 教师提问:本文中宝玉、贾母、王夫人等人物形象特点是什么?6. 主题思想探讨:a. 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情节等方面探讨本文的主题思想。
7.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宝玉挨打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2. 表达技巧: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手法。
3. 人物形象:宝玉、贾母、王夫人等。
4. 主题思想。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文,分析宝玉挨打的原因及作者的表达技巧。
2. 答案要求:内容完整,观点明确,分析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方法是否合适,学生的参与度如何等。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红楼梦》相关章节,深入了解贾宝玉的性格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宝玉挨打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宝玉挨打(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宝玉挨打【教学目的】1.了解“宝玉挨打”一节在《红楼梦》中的地位——这是全书上半部的高潮,是两种思想观念的一次大冲撞。
2.理清全文思路,体会作品情节设计方面的特色。
3.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透视人物性格,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抓住宝玉挨打这一中心事件,体会作者一波三折的情节设计思路是本文的重点。
2.理解人物性格是本文的难点。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第一课时以导读为主,对小说赏读的一般规律进行阐释,指导学生遵循规律,理出全文线索。
2.第二课时以讨论为主,教师应提出恰当准确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讨论中可进行点拨式赏析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创设探讨氛围,提高学生的赏析审美能力。
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聚】方案一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红楼梦》以日常生活作为艺术的表现对象,用现实主义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日常生活中的波澜起伏,这部不以惊险情节见长的古典小说经久不衰,其艺术成就及思想价值均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极致。
今天我们就以小说中“宝玉挨打”的片断为例,体味这种情节波澜的设计之妙。
二、解题本文节选自《红楼梦》120回本中第33回和第34回,即“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宝玉挨打”是小说上半部的一大高潮,写出了宝玉和整个封建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化,随着文中导火索的铺设引发了这一场不可避免的冲突。
(解说:学生如果在学此文前未接触过《红楼梦》,教师授课前可简要介绍小说的一些基本情况,如主题和人物形象等。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记得吴功正先生讲到《红楼梦》情节设计的特色时,曾将起伏跌宕的情节论为三态:一是“潜流暗滚”,矛盾的积聚时期,表面看似平静的水面,实际上内中包含着冲突和斗争的潜流;二是“惊涛大作”,对立双方矛盾冲突激化,失去了平衡,表面与内在都以非常的形态出现;三是“余波涟漪”,冲突过后,不是戛然而止,而是波纹荡漾,进一步深化矛盾,为下一轮冲突埋下伏笔。
其中“宝玉挨打”这一片断就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看看本文是怎样具体体现的?(解说:在课前熟悉课文的基础上,通过速读,学生可依据“三态”理论快速理清全文的情节层次。
)明确:全文分三部分,一是打前交待起因;二是宝玉挨打,以贾政与王夫人、贾母之间的冲突为主;三是打后其他人的反应。
分两部分也可,一是打前交待起因;二是宝玉挨打后众人的反应,近距离反应以王夫人、贾母为代表,远距离反应以薛宝钗、林黛玉为代表。
(解说:分层首先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只要标准设置合理,学生论说言之有据就可以了。
)2.局部设疑,引导学生讨论。
问题一:思考引发宝玉挨打的事件是什么?明确:①宝玉因悲金钏之死,陪客葳葳蕤蕤;②忠顺府告宝玉引逗琪官之状;③贾环诬告宝玉强奸金钏未遂。
问题二:一事紧接一事,层层深入,丝丝入扣,情节高潮到了非如此不可的境地。
这其间贾政的神色变化也很有层进性,请同学们从书中快速找出对贾政神色变化的描写。
明确:初见时“原本无气”,证明此时还未起波纹;但看到贾宝玉垂头耷耳,“应对不似往日”,语无伦次,“倒生了三分气”,微波渐起;忠顺府索人,使贾政“又惊又气”“目瞪口歪”,波浪已涌动;贾环告状,中伤之言犹如火上浇油,“大逆不道”使贾政神色“面如金纸”“眼都红紫了”,浪涛已拍天,矛盾激化到极点,打已成为必然。
(解说:学生读书,首先要有文本意识,要学会从书中筛选、感知一些重要信息,并能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
)问题三:马克思曾言:“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偶然性’的。
”宝玉挨打片断中也有偶然性的情节,请试着找出,看看它的出现有什么作用?明确:宝玉被喝禁在厅上,他料到挨打势在必然,连忙托人给贾母、王夫人报信。
假想,如果贾母、王夫人此时得信,掀起的巨浪便会一下子平息,读者被吊起的胃口也会顿时放下。
相反,高明的作者不但不如此做,反而利用偶然性的因素再来触发:机灵贴身的小厮焙茗不见踪影,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老妈子偏又是个聋子。
偶然性的因素为必然性的结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问题四:碰巧的几件事儿成了宝玉挨打的导火索,请同学们进一步分析贾政“恨”儿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明确:矛盾的焦点在于父子二人价值观念上的对立。
贾政信奉着封建主义的道德理念,严格维护着封建主义的社会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他希望宝玉成材,光宗耀祖,走仕途经济之路。
而宝玉恰恰与之相悖,由于他特殊的生活环境和具体境遇,使他鄙视以男人为中心的虚伪的贵族社会,他要的是情场,是知己,是得乐且乐的追求情感信仰的人生观。
相对贾政之主流,他成了地地道道的叛逆者,即使不是这些事儿,换了其他的事儿,他也会挨打的。
(解说:学生讨论时要指导他们从文本中找根据,如:谈贾政:贾政希望宝玉有“慷慨挥洒谈吐”,时时顾及“祖宗颜面”,不要让父亲落有“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罪”,和他也越发担心宝玉将来走“弑君杀父”之路等等。
文中谈宝玉的地方更多,尤其是挨打后,宝玉对其他人的所言所思,都渗透着他的价值观。
教师也可提供一些前面章节里表现贾政、宝玉思想观点的资料投影,让学生进行对照分析并归纳总结。
如表现贾政的:“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第9回“你可好生用心习学,再不守分安常,你可仔细着!”——第23回“自今日为始,不许再做诗做对的了。
单要学习八股文章,限你一年,若毫无长进,你也不用念书了,我也不愿有你这样的儿子了。
”——第81回表现宝玉的:“还想什么念书,我最讨厌这些道学话,更可笑的是八股文章,拿他诓功名混饭吃也罢了,还要说代圣贤立言,好些的,不过拿些经书凑搭凑搭还罢了,更有一种可笑的,肚子里原没有什么,东扯西扯,弄得牛鬼蛇神,还自以为博奥。
”——第16回问题五:宝玉挨打余波荡漾,由一个情节深入展开到父母之间、嫡庶之间、情人之间、婆媳之间、主奴之间,请同学们找出两三例并用简洁的语言对复杂关系中每个人物的行为加以概括。
明确:近距离余波:王夫人哭劝贾政,贾母怒阻贾政;远距离余波:袭人痛心以相告,宝钗动情来探源,黛玉泪眼表真性。
(解说:答案不是绝对的,只要学生能依据情节发展,将多层面的“余波”内容加以概括,言之成理即可肯定。
)四、课堂小结要进行文学鉴赏,首先应准确感知文本信息,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提高认识、归纳、评价的能力。
比如曹雪芹描写情节有一个可贵的经验——他叙写矛盾往往不是孤立地写一种原因,而是善于将多种因素或条件有机地交错在一起,造成矛盾之“源”的厚度。
同时一个矛盾波及的后果也是多向发散的,因而也为下一个波澜的创设打下了埋伏。
五、布置作业思考并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对宝玉挨打后,人们不同态度的描述来揭示众多人物的内心世界的。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人说《红楼梦》有一种非常“经济”的写法,就是经常借一个事件,把很多人卷进来,再“逼迫”每个人出来一一表态,通过不同人物的行为言语及人物间的相互烘托与对比,使得每个人物都显得立体而丰满。
这节课就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体会宝玉挨打后,不同人物所显露的不同心态。
二、研习课文问题一:请一位同学朗读第7-9自然段,体会贾政、王夫人、贾母在对待宝玉教育态度上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并感知人物性格。
明确:相同:由于三人皆属贵族社会的上层人物,他们都严格遵从封建的礼制,同时用这种“传统”观念行之于人,因而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希望宝玉能成为家族合格的继承人。
不同:三人的教育方法不同,但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是他们离宝玉的内心生活太远了。
总之,贾政爱得无情,王夫人爱得无理,贾母爱得发昏。
贾政与王夫人相比。
相同:认为宝玉该打,应当管教,但教育方法不当。
不同:贾政欲望之爱大于情感之爱,所以在行为上失之以严,除了讲大道理,便是骂甚或打,结果儿子叛逆。
王夫人一方面依从宝玉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一方面因痛失一子,对宝玉过分溺爱。
宽大于严,其结果,对儿子的管教苍白无力。
王夫人与贾母相比。
相同:溺爱,在行为上失之以宽。
不同:王夫人(同上)。
贾母一味地纵容溺爱,成为宝玉最强硬的保护伞,以“孝道”的武器让贾政认罪,也使宝玉在叛逆的路上走得更远。
(解说: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分析本身是见仁见智的,引发学生讨论本身就是要激发学生多向思维的兴趣,答案绝不可惟一。
讨论中,学生有时略显幼稚,只要有文本意识,推想合理,凭借他们仅有的阅历、知识面等阐发自己的观点想法即可,即使彼此间产生分歧也没关系,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褒扬。
教师可参与讨论,亦或旁观引导,最好不做定性的结论。
)问题二:找一位同学读第13段和第15段,并请同学们讨论宝钗、黛玉在对宝玉用情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明确:根据细节提示比较异同。
宝钗动作:托药而进,低头弄衣带。
语言:“心疼”。
神态:红了脸,娇羞怯怯。
心理:暗想若宝玉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讨人喜欢了,也不会吃亏。
宝玉心理:可玩可观,可怜可敬,死也无足叹惜。
黛玉动作:无声之泣,气噎喉堵。
神态:悲戚,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
语言:劝宝玉“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语言:哄骗黛玉,并发誓为这些人死也情愿。
恩格斯曾说:“我觉得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的是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去做。
”理解人物,体味人物的真性情,就不妨从“怎么做”入手。
宝钗、黛玉皆聪颖貌美,堪称双峰对峙,她们对宝玉又都有爱的真情,但她们的思想性格截然不同,因而在待人接物或表现感情时也有所不同。
宝钗“圆”,理智多于情感;黛玉“直”,情感胜于其他。
宝钗见宝玉,送的是药,情急之下,说出了“心疼”之语,令宝玉感动,但此时她仍不忘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毕竟她是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有才德、明事理的大家闺秀,任何出格之事她都很警醒;黛玉则不然,她在追求情感的人生观上与宝玉相同,因而她能抛弃世俗的功利,她看宝玉,送去的是一颗真心,她从不说“那些混账话”,也不劝宝玉走仕途之路,她劝宝玉“你从此可都改了罢”,是为宝玉的安危着想。
(解说:学生讨论,教师不要刻意限制学生太多。
)三、课堂小结曹雪芹在人物安排上,一是常常把越是关系亲近、地位相同或活动常常在一起的人,性格越写得迥异,比如同为封建家长的贾母、贾政、王夫人等;二是把越是性格迥异的人越放在一处去写,这样便可以把人物性格衬托得更加鲜明,比如黛玉、宝钗在宝玉挨打后的表现。
(解说:“文无定法”,但不是无法,学生刚开始用幼稚的眼光鉴赏文学作品时,可授之一定的法,活学活用,越趋于自然越好。
)四、布置作业1.结合课文,搜集有关资料,以“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爱情悲剧之我见”为题写一篇文章。
2.课外阅读《红楼梦》。
第 11 页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