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挨打》教案设计-(2)
《宝玉挨打》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宝玉挨打》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高中语文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宝玉挨打》这一章节,使学生了解贾宝玉的人物形象以及与他的性格特点。
2. 分析贾宝玉与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冲突,理解其对封建礼教的叛逆精神。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贾宝玉挨打事件背后的社会意义,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2. 解读贾宝玉挨打事件背后的社会意义。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贾宝玉与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冲突。
2. 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的理解能力。
二、教学准备教材:《红楼梦》教学课件:相关人物图片、事件插图、重点句子截图等。
教学资源:相关论文、评论、解读等教学参考资料。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a. 图片展示:贾宝玉画像。
b. 引导学生回顾《红楼梦》前文,对贾宝玉的人物形象进行简要回顾。
c. 提问:你们认为贾宝玉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性格特点有哪些?2. 自主学习a. 学生自主阅读《宝玉挨打》这一章节。
b. 学生勾画出认为重要的句子、段落,并进行批注。
3. 合作交流a.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b. 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a. 针对学生讨论中的疑问,教师进行解答。
b. 分析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c. 解读贾宝玉挨打事件背后的社会意义。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a. 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b. 提问:贾宝玉挨打事件反映了哪些社会问题?2. 深入探讨a.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贾宝玉与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冲突。
b. 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全班交流。
3. 课堂小结a.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b. 强调贾宝玉挨打事件背后的社会意义。
4. 作业布置b. 推荐学生阅读相关论文、评论、解读等教学参考资料,以加深对贾宝玉挨打事件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苏教版选修《宝玉挨打》教案5篇

苏教版选修《宝玉挨打》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苏教版选修《宝玉挨打》这一章节。
该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描述贾宝玉因犯错而遭受父亲贾政的责打,以及此次事件对宝玉性格和人生观念的影响。
通过分析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作者意图,使学生深入理解这一经典文学作品的内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宝玉挨打》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古典文学名著的阅读兴趣。
3.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人生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宝玉挨打》中的人物性格,理解作者创作意图。
教学重点:掌握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宝玉挨打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2. 讲解:详细讲解《宝玉挨打》的故事情节,分析宝玉、贾政等人物性格特点。
3. 例题讲解:分析文中一段精彩描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宝玉挨打的原因,并讨论其对宝玉性格和人生观念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宝玉挨打》2. 人物关系图:展示宝玉、贾政等人物之间的关系。
3. 重点词语:挨打、性格、人生观念、创作意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宝玉挨打》的故事情节,谈谈你对宝玉性格和人生观念的认识。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故事内容,分析宝玉性格的优缺点,以及挨打事件对其人生观念的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红楼梦》其他章节,深入了解贾宝玉的成长历程和性格变化,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故事情节的讲解;2. 人物性格分析;3. 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
针对这些重点细节进行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故事情节的讲解1. 宝玉挨打的原因:分析宝玉的过错,以及贾政为何如此生气。
《宝玉挨打》教案

《宝玉挨打》教案下面是小编整理提供的《宝玉挨打》教案,欢迎阅读与参考。
《宝玉挨打》教案(一)教学方法1.第一课时以导读为主,对小说赏读的一般规律进行阐释,指导学生遵循规律,理出全文线索。
2.第二课时以讨论为主,教师应提出恰当准确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讨论中可进行点拨式赏析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创设探讨氛围,提高学生的赏析审美能力。
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
教学时数两课时方案一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红楼梦》以日常生活作为艺术的表现对象,用现实主义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日常生活中的波澜起伏,这部不以惊险情节见长的古典小说经久不衰,其艺术成就及思想价值均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极致。
今天我们就以小说中“宝玉挨打”的片断为例,体味这种情节波澜的设计之妙。
二、解题本文节选自《红楼梦》120回本中第33回和第34回,即“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宝玉挨打”是小说上半部的一大高潮,写出了宝玉和整个封建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化,随着文中导火索的铺设引发了这一场不可避免的冲突。
(解说:学生如果在学此文前未接触过《红楼梦》,教师授课前可简要介绍小说的一些基本情况,如主题和人物形象等。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记得吴功正先生讲到《红楼梦》情节设计的特色时,曾将起伏跌宕的情节论为三态:一是“潜流暗滚”,矛盾的积聚时期,表面看似平静的水面,实际上内中包含着冲突和斗争的潜流;二是“惊涛大作”,对立双方矛盾冲突激化,失去了平衡,表面与内在都以非常的形态出现;三是“余波涟漪”,冲突过后,不是戛然而止,而是波纹荡漾,进一步深化矛盾,为下一轮冲突埋下伏笔。
其中“宝玉挨打”这一片断就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看看本文是怎样具体体现的?(解说:在课前熟悉课文的基础上,通过速读,学生可依据“三态”理论快速理清全文的情节层次。
)明确:全文分三部分,一是打前交待起因;二是宝玉挨打,以贾政与王夫人、贾母之间的冲突为主;三是打后其他人的反应。
苏教版选修《宝玉挨打》教案5篇

苏教版选修《宝玉挨打》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教版选修《宝玉挨打》。
本文详细描绘了贾宝玉在贾府受到的惩罚和遭遇,反映了封建家庭对子女的严苛教育以及宝玉的反抗精神。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宝玉在贾府的生活状况,第二部分是宝玉因违反家规而受到惩罚,第三部分是宝玉在遭受打击后的心态变化。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了解封建家庭的教育方式,认识到宝玉的反抗精神及其在贾府的困境。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3.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宝玉的性格特点,认识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勇敢与无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通过分析宝玉挨打的原因,理解封建家庭的教育方式及其对宝玉的影响。
难点:分析宝玉在遭受打击后的心态变化,以及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以宝玉在贾府的生活状况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封建家庭的教育方式。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宝玉挨打的原因,分析宝玉的性格特点。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宝玉挨打的过程,分析宝玉在遭受打击后的心态变化,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宝玉的反抗精神。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宝玉挨打事件对封建家庭教育的启示,以及宝玉在困境中的勇敢与无奈。
5.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认识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技巧。
六、板书设计1. 宝玉在贾府的生活状况2. 宝玉挨打的原因3. 宝玉在遭受打击后的心态变化4. 宝玉的反抗精神及其在贾府的困境七、作业设计2. 结合课文,评价宝玉在遭受打击后的心态变化。
3. 讨论宝玉挨打事件对封建家庭教育的启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宝玉挨打的原因,使学生了解了封建家庭的教育方式及其对宝玉的影响。
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宝玉的反抗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宝玉在困境中的勇敢与无奈。
2024年苏教版选修《宝玉挨打》教案5篇

2024年苏教版选修《宝玉挨打》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苏教版选修《宝玉挨打》一课,内容包括教材第一章节“宝玉挨打”的详细内容,通过该章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贾宝玉的性格特点,以及曹雪芹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形象特点,理解其性格的形成原因。
2.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性格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贾宝玉的性格特点,理解曹雪芹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宝玉挨打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以及贾宝玉的性格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红楼梦》中的经典画面,引发学生对贾宝玉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学习:(1)让学生自读教材,了解宝玉挨打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2)教师讲解宝玉挨打的背景,分析贾宝玉的性格特点。
(3)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贾宝玉挨打背后的家庭教育问题。
3. 例题讲解:(1)分析贾宝玉的性格特点。
(2)阐述宝玉挨打背后所反映的家庭教育问题。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绘制贾宝玉挨打示意图。
六、板书设计1. 《宝玉挨打》2. 主要内容:(1)宝玉挨打的原因、经过和结果(2)贾宝玉的性格特点(3)家庭教育问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贾宝玉的性格特点,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说明。
(2)从宝玉挨打事件中,谈谈你对家庭教育的认识。
2. 答案:(1)贾宝玉性格特点:多情、敏感、反叛、善良等。
(2)家庭教育问题:家长过度溺爱、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教育方法不当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阅读《红楼梦》中其他关于贾宝玉的章节,深入了解其性格特点。
《宝玉挨打》教案

《宝玉挨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关系和故事背景;(2)分析宝玉挨打的原因和意义;(3)欣赏作者对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的艺术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提高文本理解和分析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表达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宝玉的人格魅力和悲剧命运;(2)理解作品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人性关怀;(3)培养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兴趣和批判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宝玉挨打的原因和意义;2. 宝玉、贾政、王夫人等人物的形象特点;3. 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难点1. 宝玉挨打情节的复杂性和多元解读;2. 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含义;3. 对封建礼教和家族观念的批判。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红楼梦》相关章节;2. 参考资料:相关研究论文、评论文章;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笔记本电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红楼梦》的背景和主要人物;(2)引发学生对宝玉挨打情节的好奇心。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相关章节,了解宝玉挨打的原因和过程;(2)学生圈点批注,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宝玉挨打情节的理解和看法;(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小组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讲解;(2)分析宝玉、贾政、王夫人等人物的形象特点;(3)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含义。
5. 写作练习(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写作收获。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2)强调宝玉挨打情节在整部作品中的重要意义。
7.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完成课后阅读任务;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1)让学生比较《宝玉挨打》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类似情节的异同,如《儒林外史》中的周进,《骆驼祥子》中的祥子等;(2)分析不同作品中的社会背景、人物性格和命运走向等方面的差异。
2024年苏教版选修《宝玉挨打》教案5篇

2024年苏教版选修《宝玉挨打》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苏教版选修《宝玉挨打》章节,内容包括宝玉误踢袭人、贾母责打宝玉、宝钗黛玉探望宝玉等情节。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社会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宝玉挨打》的主要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及其在情节中的作用。
2. 教学重点:理解小说的情节发展,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宝玉挨打》阅读笔记、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与《宝玉挨打》情节相似的实践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简要介绍《宝玉挨打》的背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情节。
3. 例题讲解:分析宝玉误踢袭人的情节,讲解人物性格特点。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贾母责打宝玉的情节,讨论其背后的社会背景。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宝钗黛玉探望宝玉的情节,分析人物关系及性格特点。
7. 课堂拓展:让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宝玉挨打》2. 板书内容:a. 人物:宝玉、袭人、贾母、宝钗、黛玉b. 情节:宝玉误踢袭人、贾母责打宝玉、宝钗黛玉探望宝玉c. 社会背景: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观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宝玉挨打》中的人物性格,谈谈你对宝玉误踢袭人的看法。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宝玉挨打》的情节和人物性格,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红楼梦》的其他章节,了解贾宝玉与其他人物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小说的社会背景和创作意图。
《宝玉挨打》 教案教学设计

《宝玉挨打》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红楼梦》中《宝玉挨打》这一情节的背景和意义;(2)能够分析贾宝玉的性格特点及其与封建礼教的关系;(3)能够领悟作者通过对宝玉挨打的描写,所反映出的社会现实和人物性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宝玉挨打》这一情节;(2)学会从文学作品的背景、情节、人物性格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封建礼教对个体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贾宝玉的性格特点及其与封建礼教的关系;(2)分析《宝玉挨打》情节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宝玉挨打背后的社会现实;(2)如何评价贾宝玉在挨打过程中的表现及其对后续情节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红楼梦》及贾宝玉的人物形象;(2)引发学生对《宝玉挨打》这一情节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宝玉挨打》相关内容,了解情节发展;(2)引导学生关注贾宝玉在挨打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及其与封建礼教的冲突。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贾宝玉的性格特点及其与封建礼教的关系;(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2)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观点阐述和分析能力的运用。
2. 作业评价:(1)布置相关作业,如写一篇关于《宝玉挨打》情节的分析文章;(2)评价学生的作业质量,包括内容完整性、分析深度等。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引导他们深入解读《宝玉挨打》这一情节。
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贾宝玉的性格特点及其与封建礼教的关系。
在教学评价环节,要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质量,为他们的学习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宝玉挨打》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宝玉挨打”一节在《红楼梦》中的地位——这是全书上半部的高潮,是两种思想观念的一次大冲撞。
2.理清全文思路,体会作品情节设计方面的特色。
3.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透视人物性格,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宝玉挨打这一中心事件,体会作者一波三折的情节设计思路是本文的重点。
2.理解人物性格是本文的难点。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第一课时以导读为主,对小说赏读的一般规律进行阐释,指导学生遵循规律,理出全文线索。
2.第二课时以讨论为主,教师应提出恰当准确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讨论中可进行点拨式赏析指导,充分
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创设探讨氛围,提高学生的赏析审美能力。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步聚】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红楼梦》以日常生活作为艺术的表现对象,用现实主义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日常生活中的波澜起伏,这部不以惊险情节见长的古典小说经久不衰,其艺术成就及思想价值均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极致。
今天我们就以小说中“宝玉挨打”的片断为例,体味这种情节波澜的设计之妙。
二、解题
本文节选自《红楼梦》120回本中第33回和第34回,即“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宝玉挨打”是小说上半部的一大高潮,写出了宝玉和整个封建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化,随着文中导火索的铺设引发了这一场不可避免的冲突。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记得吴功正先生讲到《红楼梦》情节设计的特色时,曾将起伏跌宕的情节论为三态:一是“潜流暗滚”,矛盾的积聚时期,表面看似平静的水面,实际上内中包含着冲突和斗争的潜流;二是“惊涛大作”,对立双方矛盾冲突激化,失去了平衡,表面与内在都以非常的形态出现;三是“余波涟漪”,冲突过后,不是戛然而止,而是波纹荡漾,进一步深化矛盾,为下一轮冲突埋下伏笔。
其中“宝玉挨打”这一片断就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看看本文是怎样具体体现的?
明确:全文分三部分,一是打前交待起因;二是宝玉挨打,以贾政与王夫人、贾母之间的冲突为主;三是打后其他人的反应。
分两部分也可,一是打前交待起因;二是宝玉挨打后众人的反应,近距离反应以王夫人、贾母为代表,远距离
反应以薛宝钗、林黛玉为代表。
2.局部设疑,引导学生讨论。
问题一:思考引发宝玉挨打的事件是什么?
明确:①宝玉因悲金钏之死,陪客葳葳蕤蕤;②忠顺府告宝玉引逗琪官之状;③贾环诬告宝玉强奸金钏未遂。
问题二:一事紧接一事,层层深入,丝丝入扣,情节高潮到了非如此不可的境地。
这其间贾政的神色变化也很有层进性,请同学们从书中快速找出对贾政神色变化的描写。
明确:初见时“原本无气”,证明此时还未起波纹;但看到贾宝玉垂头耷耳,“应对不似往日”,语无伦次,“倒生了三分气”,微波渐起;忠顺府索人,使贾政“又惊又气”“目瞪口歪”,波浪已涌动;贾环告状,中伤之言犹如火上浇油,“大逆不道”使贾政神色“面如金纸”“眼都红紫了”,浪涛已拍天,矛盾激化到极点,打已成为必然。
问题三:马克思曾言:“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偶然性’的。
”宝玉挨打片断中也有偶然性的情节,请试着找出,看看它的出现有什么作用?
明确:宝玉被喝禁在厅上,他料到挨打势在必然,连忙托人给贾母、王夫人报信。
假想,如果贾母、王夫人此时得信,掀起的巨浪便会一下子平息,读者被吊起的胃口也会顿时放下。
相反,高明的作者不但不如此做,反而利用偶然性的因素再来触发:机灵贴身的小厮焙茗不见踪影,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老妈子偏又是个聋子。
偶然性的因素为必然性的结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问题四:碰巧的几件事儿成了宝玉挨打的导火索,请同学们进一步分析贾政“恨”儿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矛盾的焦点在于父子二人价值观念上的对立。
贾政信奉着封建主义的道德理念,严格维护着封建主义的社会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他希望宝玉成材,光宗耀祖,走仕途经济之路。
而宝玉恰恰与之相悖,由于他特殊的生活环境和具体境遇,使他鄙视以男人为中心的虚伪的贵族社会,他要的是情场,是知己,是得乐且乐的追求情感信仰的人生观。
相对贾政之主流,他成了地地道道的叛逆者,即使不是这些事儿,换了其他的事儿,他也会挨打的。
如表现贾政的:
“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第9回“你可好生用心习学,再不守分安常,你可仔细着!”——第23回
“自今日为始,不许再做诗做对的了。
单要学习八股文章,限你一年,若毫无长进,你也不用念书了,我也不愿有你这样的儿子了。
”——第81回
表现宝玉的:
“还想什么念书,我最讨厌这些道学话,更可笑的是八股文章,拿他诓功名混饭吃也罢了,还要说代圣贤立言,好些的,不过拿些经书凑搭凑搭还罢了,更有一种可笑的,肚子里原没有什么,东扯西扯,弄得牛鬼蛇神,还自以为博奥。
”——第16回
问题五:宝玉挨打余波荡漾,由一个情节深入展开到父母之间、嫡庶之间、情人之间、婆媳之间、主奴之间,请同学们找出两三例并用简洁的语言对复杂关系中每个人物的行为加以概括。
明确:
近距离余波:王夫人哭劝贾政,贾母怒阻贾政;远距离余波:袭人痛心以相告,宝钗动情来探源,黛玉泪眼表真性。
四、课堂小结
要进行文学鉴赏,首先应准确感知文本信息,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提高认识、归纳、评价的能力。
比如曹雪芹描写情节有一个可贵的经验——他叙写矛盾往往不是孤立地写一种原因,而是善于将多种因素或条件有机地交错在一起,造成矛盾之“源”的厚度。
同时一个矛盾波及的后果也是多向发散的,因而也为下一个波澜的创设打下了埋
伏。
五、布置作业
思考并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对宝玉挨打后,人们不同态度的描述来揭示众多人物的内心世界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红楼梦》有一种非常“经济”的写法,就是经常借一个事件,把很多人卷进来,再“逼迫”每个人出来一一表态,通过不同人物的行为言语及人物间的相互烘托与对比,使得每个人物都显得立体而丰满。
这节课就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体会宝玉挨打后,不同人物所显露的不同心态。
二、研习课文
问题一:请一位同学朗读第7-9自然段,体会贾政、王夫人、贾母在对待宝玉教育态度上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并感知人物性格。
明确:
相同:由于三人皆属贵族社会的上层人物,他们都严格遵从封建的礼制,同时用这种“传统”观念行之于人,因而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希望宝玉能成为家族合格的继承人。
不同:三人的教育方法不同,但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是他们离宝玉的内心生活太远了。
总之,贾政爱得无情,王夫人爱得无理,贾母爱得发昏。
贾政与王夫人相比。
相同:认为宝玉该打,应当管教,但教育方法不当。
不同:贾政欲望之爱大于情感之爱,所以在行为上失之以严,除了讲大道理,便是骂甚或打,结果儿子叛逆。
王夫人一方面依从宝玉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一方面因痛失一子,对宝玉过分溺爱。
宽大于严,其结果,对儿子的管教苍白无力。
王夫人与贾母相比。
相同:溺爱,在行为上失之以宽。
不同:王夫人(同上)。
贾母一味地纵容溺爱,成为宝玉最强硬的保护伞,以“孝道”的武器让贾政认罪,也使宝玉在叛逆的路上走得更远。
问题二:找一位同学读第13段和第15段,并请同学们讨论宝钗、黛玉在对宝玉用情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明确:根据细节提示比较异同。
宝钗动作:托药而进,低头弄衣带。
语言:“心疼”。
神态:红了脸,娇羞怯怯。
心理:暗想若宝玉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讨人喜欢了,也不会吃亏。
宝玉心理:可玩可观,可怜可敬,死也无足叹惜。
黛玉动作:无声之泣,气噎喉堵。
神态:悲戚,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
语言:劝宝玉“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宝玉语言:哄骗黛玉,并发誓为这些人死也情愿。
恩格斯曾说:“我觉得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的是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去做。
”理解人物,体味人物的真性情,就不妨从“怎么做”入手。
宝钗、黛玉皆聪颖貌美,堪称双峰对峙,她们对宝玉又都有爱的真情,但她们的思想性格截然不同,因而在待人接物或表现感情时也有所不同。
宝钗“圆”,理智多于情感;黛玉“直”,情感胜于其他。
宝钗见宝玉,送的是药,情急之下,说出了“心疼”之语,令宝玉感动,但此时她仍不忘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毕竟她是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有才德、明事理的大家闺秀,任何出格之事她都很警醒;黛玉则不然,她在追求情感的人生观上与宝玉相同,因而她能抛弃世俗的功利,她看宝玉,送去的是一颗真心,她从不说“那些混账话”,也不劝宝玉走仕途之路,她劝宝玉“你从此可都改了罢”,是为宝玉的安危着想。
三、课堂小结
曹雪芹在人物安排上,一是常常把越是关系亲近、地位相同或活动常常在一起的人,性格越写得迥异,比如同为封建家长的贾母、贾政、王夫人等;二是把越是性格迥异的人越放在一处去写,这样便可以把人物性格衬托得更加鲜明,比如黛玉、宝钗在宝玉挨打后的表现。
四、布置作业
1.结合课文,搜集有关资料,以“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爱情悲剧之我见”为题写一篇文章。
2.课外阅读《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