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收割人_1
卡森·麦卡勒斯_百度百科

卡森·麦卡勒斯卡森·麦卡勒斯(CarsonMcCullers),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1917年2月19日出生于乔治亚州府哥伦布,十七岁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文学创作,十九岁开始构思,二十二岁完成《心是孤独的猎手》的创作。
麦卡勒斯一生倍受病痛折磨,十五岁时患风湿热,但被误诊和误治。
之后,她经历了三次中风,一系列疾病严重摧残了她的身体,导致她在29岁时瘫痪。
卡森·麦卡勒斯的作品多描写孤独的人们,孤独、孤立和疏离的主题始终贯穿在她的所有作品中,并烙刻在她个人生活的各个层面。
中文名:卡森·麦卡勒斯外文名:Carson McCullers出生地:乔治亚州府哥伦布出生日期:1917年2月19日逝世日期:1967年9月29日职业:作家毕业院校:哥伦比亚大学主要成就: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代表作品:《心是孤独的猎手》,《黄金眼睛的映象》展开编辑本段生平经历1917年2月19日出生于乔治亚州府哥伦布,是一个珠宝店主的女儿,娘家姓史密斯,原名露拉·卡森·史密斯,她在13岁时就把名字中令人尴尬的露拉去掉了。
1937年,嫁给了同乡利夫斯·麦卡勒斯。
卡森·麦卡勒斯从五岁开始学习钢琴,十五岁时从父亲处得到一台打字机,立志成为作家。
十七岁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文学创作,十九岁开始构思,二十二岁完成《心是孤独的猎手》的创作。
卡森·麦卡勒斯重要作品还有《伤心咖啡馆之歌》、《黄金眼睛的映象》、《婚礼的成员》等。
其中,《心是孤独的猎手》在美国“现代文库”所评出的“20世纪百佳英文小说”中列第17位。
她的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或戏剧,如《伤心咖啡馆之歌》、《婚礼的成员》等。
麦卡勒斯一生倍受病痛折磨,十五岁时患风湿热,但被误诊和误治。
之后,她经历了三次中风,一系列疾病严重摧残了她的身体,导致她在29岁时瘫痪。
1967年8月的一个下午,她因脑部大出血,陷入昏迷。
《孤独的收割人》教案

《孤独的收割人》教案教案:《孤独的收割人》教材分析:本教材是一篇短文学作品,文中讲述了一个孤独的收割人的故事,展现了他在农田中的艰辛劳作和内心的孤独。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引发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孤独、劳动等主题的思考。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掌握词汇和句型的用法;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农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并分析文本的主要内容;掌握词汇和句型的用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农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引入话题:以孤独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你有没有过感到孤独的时候?为什么会产生孤独感?2.展示图片:给学生展示一张农田中孤独的收割人的图片,并请学生描述该图片中的情景和主人公的心情。
Step 2 阅读理解2.对课文进行分析: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
然后每个小组根据学生的分析,选出一个代表来进行总结和讲解。
Step 3 词汇和句型练习1.词义猜测:选取文中的生僻词,让学生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并解释词义的依据。
2.句型练习:针对文中的一些典型句型进行练习,如“他是农田中最艰辛的劳动者之一、”让学生模仿这个句型进行创造性写作。
Step 4 主题探究1.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发言。
要求学生就农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展开讨论,并展示自己的观点。
2.交流分享:每个小组的代表上台发表观点,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互动。
Step 5 总结反思1.归纳总结: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以及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
2.反思思考:学生自主思考并回答教师的提问,如:你在本课中有哪些收获?你觉得农田劳动有哪些价值和意义?教学拓展:1.写作训练:要求学生根据本文的主题和自己的理解,以“孤独”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孤独的割麦女翻译鉴赏

第一节,以祈使句式开头,突出视觉 和听觉。注意很多抒发情感的浪漫主 义时期的诗歌都大量使用祈使句句式。 第一节里面用了很多表示 孤独的词
语来形容割麦女,其实也是在反映诗 人自己的孤独
第二节:以鸟声烘托歌声
诗歌第二节诗人设想两幅画面,分别两次运用烘托手法来突现 姑娘歌声的优美迷人。
第一幅图景是夜莺欢唱。在荒凉沉寂的沙漠里,孤独的旅人饥 饿难忍,疲惫不堪,几乎陷入了一种无助无奈的绝望之中,这 时,传来一阵阵清脆婉转的夜莺欢唱。对于濒临绝境的旅人来 说,这天籁之音无异于一份甘露,一线光明,一眼清泉,一份 生意,给人以极大的鼓舞,给人以生的勇气和新的希望。
《抒情歌谣集》的序言
•
在《序言》里,华兹华斯的诗论主要
涉 及这样几个问题:
•
第一,是关于诗歌的题材问题。华兹
华斯认为,“题材的确非常重要”。在这方面,
他要求突破古典主义的“规范”,把审美对象从
宫廷转向民间,从城市转向山乡湖畔。他主张
“选择日常生活的事件和情节”,而在这种选择
中他又“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
• 1802年与玛丽·哈钦森结婚。此时开始关注人类 精神在与大自然交流中得到的升华,并且发现这 一主题与传统的宗教观实际上并行不悖,因此重 新皈依宗教。同时,在政治上日渐保守。
• 华兹华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在1797~1807年。随着 声誉逐渐上升,他的创作逐渐走向衰退。
• 到了1830年,他的成就已得到普遍承认,1843年被封 为英国桂冠诗人。由于他与柯尔律治等诗人常居住在 英国西北部多山的湖区,1807年10月的《爱丁堡评论》 杂志称他们是湖畔派的代表诗人。
• 华兹华斯与陶渊明在题材的选择、语言的选用、 诗歌主题等方面也有共同之处。主张使用普通人 们的质朴语言,也强调淘洗提炼之功。选用的题 材也是日常生活和平凡景物,所用的语言也是朴 实无华的,所描写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 鸡犬、豆苗、桑麻,这些别人看来平平淡淡的东 西,一经他们的笔触,就给人新鲜的感觉。
中专语文第二册 《孤独的收割人》赏析

《孤独的收割人》赏析1.作者与背景:华兹华斯生于英国西北部湖区一个律师舰艇,8岁时离家求学,爱好大自然和诗歌。
1787年进剑桥大学。
1790年暑假徒步游历法国、瑞士、意大利。
1791年毕业后徒步漫游了威尔士。
他曾多次到苏格兰各地游历,广泛接触大自然和乡村风土民情。
这首诗歌据说是他游历时的收获;另一种说法是,诗人读了朋友哈金森的一则日记后写的。
哈金森在日记中写道,在一次远足中,他偶然看到一位苏格兰高地农家女在麦田里一面劳作,一面唱歌。
歌声悠扬哀婉,凄切动人。
这些材料经过诗人点化,成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抒情诗。
2.读准字词,点拨韵律,然后齐读这首诗。
3.分析赏鉴:①第一节:“你看!……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
”这一节以祈使句式开头,突出视觉和听觉,描绘一位高地姑娘在田野收割的实景,诗人使用“独自”“凄凉”等字眼,写出收割女的孤寂。
②第二节:“在荒凉的阿拉伯沙漠里……也不如这歌声动人心肠。
”诗人运用反衬手法,一方面写出了姑娘歌声的动听,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听到歌声时难以言传的耐心美感。
荒凉的阿拉伯沙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见夜莺清脆的啼啭,这无异于一杯甘露;遥远寒冷的赫伯利岛在严冬过后一朝出现了报春的杜鹃啼声,这有像是为岛上灌注了新的生命。
但它们都不如姑娘的歌声动人心房。
③第三节:“谁能告诉我她在唱些什么……今后也这样?”这一节写抒情主人公对歌词的内容的猜测。
不管是为过去哀伤,还是在悲悼古代战场,或是在歌唱生活无尽的忧伤,都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④第四节:“不论姑娘在唱些什么吧……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
”4.开创性的诗歌风格:1798年华兹华斯与人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宣告了浪漫主义新诗的诞生。
在1800年《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他详细地阐述了浪漫主义新诗的理论,提出了新的诗歌创作原则。
在《孤独的收割人》中,我们能体会到诗人注重观察和感受,吸取民歌传统,运用民间口语,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反映人类的基本情感等,就是他的创作原则的具体体现。
《孤独的收割人》关于命运的主题

《孤独的收割人》关于命运的主题英国湖畔诗人华兹华斯的《孤独的收割人》有一个场景定格在我的头脑中:茫茫的高原,宽阔的田野上,金黄的麦子在秋风的吹拂中掀起滚滚麦浪。
一个年轻壮实的姑娘,束着淡蓝碎白花的头巾在麦浪间劳作。
时而弯腰收割,时而抬头擦汗。
看到身后一束束整齐的麦子,她放开了歌喉,唱起了自己的心曲。
我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不知道她住在哪里,不知道她在歌唱什么,更不知道她在为谁歌唱。
但我从她婉转清脆的歌声里能感受到温暖、慰藉和希望。
尽管从寂寥深邃的峡谷间传来的歌声孤独而凄凉,但我相信,她是命运的歌者――压下忧伤,倾诉孤独,歌唱坚强。
诗人笔下的意象的不确定性,让我淡化了收割人的形象,而只记住了她的歌唱。
记住了诗人用衬托的手法,细细赞美姑娘“暖人心房”和“动人心肠”的歌声。
可以想象,当一个疲惫的旅人在荒凉的沙漠里踽踽独行,终于找到一片绿荫,能坐下来小憩片刻时,该是何等轻松、惬意。
而刚坐下来,就听到枝头夜莺的嘀呖啼啭,想必旅人“五脏六腑如熨斗熨过一般”,没一个毛孔不舒畅,心中一定比饮了甘泉还畅快。
可诗人说,那声音远比不上这歌声。
也许诗人根本不知道她唱些什么,但姑娘的歌声传出的是活人的气息,传达了人类的思想。
他沉浸在比夜莺还美的歌声中,不忍破坏那一片宁静,只愿守住那一份惊喜和温暖。
可以想象,遥远死寂的赫伯利群岛上杜鹃的声音多么嘹亮。
在我们中国人心目中,杜鹃的啼声向来是悲凉的。
望帝魂化杜宇,杜鹃啼血思归。
周瘦鹃在《杜鹃枝上杜鹃啼》一文中的引经据典,我们一定不会忘记。
他认为对杜鹃声的不同感受主要在于中西方人的心态不同。
古人听了杜鹃声觉得悲哀,并不是因为杜鹃声怎样悲哀,而是因为人们的内心悲哀,所以听了杜鹃声才倍感悲凉。
西方人对杜鹃的感受和我们是不一样的。
西方人眼中的杜鹃是欢愉的、有趣的。
他在文中说“波兰有支民歌《小杜鹃》,我虽然不知它的词儿,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
我想,诗人此时听到的也许就是一支不知名的小曲,但那歌声的旋律动人心肠。
孤独的收割人读后感

孤独的收割人读后感
诗里描写的这个收割人啊,真是充满了神秘色彩。
你想啊,她一个人在那一大片田野里,周围可能就只有风吹麦浪的声音,可她就那么旁若无人地唱歌。
这歌声好像有魔力似的,诗人听到了都走不动道儿了。
我就感觉她像是田野里的一个精灵,她的歌声是和大自然对话的独特语言。
我特别能理解诗人那种被歌声深深吸引的感觉。
有时候,你听到一段特别好听的音乐,就好像灵魂被击中了一样。
这个收割人的歌声就是这样,它可能没有什么华丽的伴奏,没有大舞台的灯光效果,但就是那种纯粹的、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歌声,才最能打动人。
而且她的孤独也很特别。
她不是那种可怜兮兮的孤独,而是一种遗世独立的感觉。
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通过歌声表达着自己的情感,可能是对生活的热爱,也可能是对远方的思念,谁知道呢?反正这孤独让她显得更加迷人了。
我读完这诗就在想,咱们现在的生活里,这种纯粹的东西好像越来越少了。
大家都忙着刷手机、看各种娱乐节目,很少有机会去静静地听一听大自然里的“歌声”,像那个收割人的歌声一样纯粹的东西。
这诗就像是给我提了个醒,让我想要去寻找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说不定就在某个角落里,有像收割人歌声一样动人的东西在等着我们去发现呢。
威廉_华兹华斯的诗歌_孤独的刈麦女_赏析

中国校外教育 杂志教研探索08/2008威廉 华兹华斯的诗歌孤独的刈麦女!赏析∀胡 涛威廉 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的巅峰诗人。
他的文笔清新、流畅、朴素、有力,题材多为自然风光,田园景色,乡村生活,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新鲜多彩的世界。
本文对威廉 华兹华斯的诗歌孤独的刈麦女!进行了赏析。
威廉 华兹华斯孤独的刈麦女!诗歌威廉 华兹华斯是#湖畔诗人∃的领袖,也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的巅峰诗人。
他的文笔清新、流畅、朴素、有力,题材多为自然风光,田园景色,乡村生活,这种充满灵气的浪漫主义诗风一扫古典主义的略嫌呆板之气,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新鲜多彩的世界。
孤独的刈麦女!是华兹华斯的代表作之一,以普通生活里的事件和情景为背景,清新流畅地将强烈情感自然流露。
无韵白体诗的格律给了它自然的乐音,短小而又精致,其飘逸的文笔,汇同大自然的旋律,声声刺入煽情的灵魂,使肉体的麻木,不再衍生。
诗文中穿透了音乐与地名的神秘结合,从眼前的歌声一直到遥远的夜莺和赫伯里底群岛的涛声,联想的丰富与迅捷展示了诗人想象力的活跃。
华兹华斯于1790、1791年两次去法国,并在法国生活了两年,他目睹革命初起时的景象,非常之兴奋,并且加入了属于温和派的吉伦特派。
1793年1月,华兹华斯因经济原因被迫回到英国,然而他还一直心系法国革命,但雅各宾派专政和拿破仑的崛起使得他的梦想幻灭,他在痛苦中度过了苦思的五年,只有通过大自然才能来抚慰自己政治理想和情感上的伤口,所以在华兹华斯的诗里总会有一种沉思甚至忧郁的情调。
本诗中又一次体现了华兹华斯对人生的忧患%%%#只是唱自然的哀伤苦痛%%%昨天经受过,明天又将重逢?∃这样的沉思进一步增加了诗的感染力,增加了感情的重量和哲学的深度,从而使诗文更加耐读。
Th e Solitary Reap erBeho l d h er,si ngle i n the fi eld,Yon s o lit ary H i gh land Lass!R eap i ng and si ng i ng by hersel;fS t op h ere,or gentl y pass!A lone she cu ts and b i nds the grai nAnd si ngs a m elanchol y stra i n;Oh listen!for t h e vale profoundIs overflo w i ng w i th the sound.本诗的语言清新质朴,用民间日常生活的语言来代替#诗的词藻∃,在诗歌格律方面的舒展、自由,富于音乐性,诗词自然,清新;意象既明朗素朴,又深刻隽妙,境界开阔,为浪漫主义抒情诗歌典范,隐含着淡淡的忧伤,读起来优美流畅,令人回味不已;即如诗中所述,尽管歌者已不再唱歌,可余音缭绕,长久地在诗人心中回荡,读罢此诗,读者的感触想来与诗人相同,可谓绕梁三日,余音不绝。
华兹华斯和他的_孤独的收割人_赏析

河 北 软 件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 "( )*+*, -"(./&$* 0%1.,.#.*
?.+% 5@.% ; ABC% &##8
《孤独的收割人》 华兹华斯和他的 赏析
“收割人 ” 是如此, 越能突出 歌声的优美和强大的感 染力。 尤其是该节的最后两句描写: $%&’()*+ ,-& .)/ 0&*1& 23 ,-& .&’.4 562*+ ,-& 3’%,-&., 7&8%)9&.: 读 《湘灵鼓瑟诗》 这两句诗时, 感觉和读唐代钱起在 写 “ 曲终人不见, 的 江上数峰青 ” 很相似, 将山水美景 与音乐有机结合在一起, 青山绿水之间, 袅袅仙乐 回荡, 不见弹琴者, 独有余音在。 那是多么神奇的美 景, 多么绝妙的琴声, 多么美丽的弹琴人呀, 两者都 仿佛说明了消逝到底是永恒的主题。 诗歌第三节描写了诗人对歌声的种种猜测, 用 猜测来烘托歌声。 对于一个孤独的收割人习以为常 的歌唱, 对于一个不期而遇的普通劳动者, 诗人能 保持一份平常的心态, 一份心有灵犀的理解和沟 通, 这正是华兹华斯的伟大之处。 他听着收割女的 歌声猜想: 姑娘也许在唱早已过去的辛酸事, 或很 久以前的战争, 或如今人们熟悉的东西。 她歌唱过 去, 歌唱未来, 歌唱劳动, 歌唱自然, 歌唱痛苦、 损失 “ 不论这姑娘唱的是 和悲哀, 歌唱幸福和希望…… , 她就是这样一位 什么 ; 她的歌却好像没完没了 ” 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劳动者, 质朴、 坦荡、 坚强、 乐 观、 充满着生机活力。 她用歌声来面对艰难平淡的 生活, 用劳动来获得丰收的喜悦, 用宽广的胸怀来 拥抱生活, 诗人对她的歌声所包含的内容作出种种 猜测, 引领着我们在歌声中、 在想象中去了解一位 普通劳动者的内心世界, 让我们透过动听而略带凄 凉的歌声, 了解到一位普通劳动者高尚的情操。 以作者自身的心理感受来烘托歌声。 诗人尤其 注重从自己的心理感受来体察劳动者的歌声, 衬托 歌声的优美动听。 诗人在诗歌的开始就以过路人的 “ 停下听, 身份提醒读者, 或悄悄离去 ” , 无声无息, 不动声色, 别打搅了沉醉在劳动和歌唱中的姑娘。 只管看, 只管听, 看高原秋空勾勒出的劳动者的美 丽倩影, 听回荡幽谷, 略带凄凉的收割人的优美歌 “看那, 声。 提醒读者 听啊” , 这些感受都烘托出姑娘 “我 歌声的感人肺腑, 沁人心脾。 诗歌第四节写到, 一动不动默默听她唱 ; 后来我走上前面的山岗 ; 她 ” 的歌我虽再也听不见 ; 那曲调却久久留在心间。 诗人聚精会神地听, 完全沉醉在劳动者忧郁凄美的 歌声里, 后来他登上了前面的山岗。 当他意识到姑 娘已从他的视野中消失, 歌声已从他的耳边消逝 “余 时, 他的心还长久沉醉在美妙动听的歌声里, 有 音绕梁, 三日不绝 ” 之感! 读着这情真意切的诗句, 我们也被诗人的痴迷、 姑娘的深情所深深打动。 或 许, 这歌声也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想, 诗人与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的收割人
导读:孤独的收割人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衬托的表现手法,品味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
2.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才能从普通劳动者身上挖掘特有的美。
教学重难点
1.准确理解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2.对两首诗的比较阅读。
3.学习运用衬托手法来突出主体。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
通过《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的《观刈麦》的比较分析,认识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2.问题研究法。
对较难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媒体设计:投影仪。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上一课,我们领略了普希金所描绘的自由奔放的大海魅力,今天我们再将艺术的轻舟驶19世纪的英国,去聆听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优美动人的歌唱。
二、解题
《孤独的收割人》写于1805年11月5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
其诗有多种译本,如《刈麦女》(顾子欣译)、《孤独的刈禾者》(曹鸿昭译)、《孤独的收割人》(黄杲译)等。
另外,对其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也有多种不同的看法。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组织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下几个问题:
①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
②概括每节的主要内容。
2.具体研习
①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明确: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写道:“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很单纯而不矫揉造作。
”这句话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很有帮助。
首先,诗人所描绘的收割人是一位勤劳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姑娘。
诗人把“她”独自置身于高原广阔的田野上,“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这样活动的人与静止的自然和谐地结合,便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其次,这位年轻的姑娘在艰辛的劳动中用凄凉的歌声抒发自己忧伤的心情,她“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那凄婉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这就为这独特的风景线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愁惨色彩。
再次,年轻姑娘凄凉的歌声震人心魄,引人遐想,“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
也许,这歌声也勾起了诗人与收割女的心灵已紧紧暗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雄浑的自然、活动的人、凄婉动人的歌声这三者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而诗人的心灵也已融合在美的境界中,因而诗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解说: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可作如下引导:教者把上述华兹华斯的一段话用投影仪显示出来,然后引导学生从自然环境、人物活动、凄凉的歌声、诗人的感受这几个方面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答案。
在启发引导下,学生如能触发智慧的火花,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都应予以肯定。
)
②诗人在第二节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收割人”的歌声优美动听?
明确:运用衬托的手法。
③诗人为什么用沙漠里的夜莺和赫伯利群岛的杜鹃的鸣叫来衬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诗人以两个生动的意境来衬托“收割人”歌声的动人:荒凉的沙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到夜莺清脆的鸣啭,无疑给艰难跋涉的远行者带来完成征途的勇气和希望;寒冷苍凉的赫伯利群岛在严冬过
后出现了报春的杜鹃的啼声,这又是像为岛上灌注了新的生命。
作者在这里尽力渲染夜莺和杜鹃鸣叫的优美动人,越是如此,越能突出“收割人”歌声的优美和强大的感染力。
(解说:关于两个意境的描写,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去领悟夜莺和杜鹃鸣啼的魅力,不必拘泥以上的解说。
)
3.比较阅读
《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观刈麦》进行比较阅读,品味这两首诗的异同之处。
明确:
相同处:
①从表达的思想内容看,两首诗都描述了劳动者在田间劳作的情景,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
②两首诗的语言都朴素平实,不加雕饰。
不同处:
①从写作内容看,《孤》侧重于抒情,《观》偶重于记叙。
②两首诗虽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但思想感情却有较大的差异。
华兹华斯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且长期生活在田园乡野,和劳动人民有广泛的接触,因而对他们的同情中充满更多的关爱;而白居易身居官位,平时较少接触劳动人民,因而他的同情中更多的是怜悯,写此诗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讽喻天子,能减轻农民的赋税而已。
③表现手法不同。
《孤》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收割女歌声的优美动听;《观》则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劳动人民的穷苦与诗人自己的
富裕生活作对比,表现了诗人“自愧”的心理。
(解说:比较阅读必须在对这两首诗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白居易诗可在课前布置学生阅读理解。
两位诗人对劳动者的感情是同中有异,学生对此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者可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地位、思想、背景进行分析。
)
4.课堂训练
《孤独的收割人》有多种译本,下面一段译文与课本中的同一段作比较,你认为哪段翻译得更好,请说明理由。
旅行在阿拉伯沙漠的人,
疲乏地歇息在荫凉的地方;
夜莺的歌受他们欢迎,
却比不上这种歌唱;
春天里,杜鹃一声声号啼,
在最远的赫布里底响起,
打破群岛间海上的寂静——
但有如这歌声激动人心。
(黄杲译)
(解说:这是比较阅读的另一种形式,可提示学生从两首诗的意境、节奏、音韵几个方面作比较,不必有统一的看法。
)
5.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1.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
2.阅读《华兹华斯抒情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