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意识,培养,其他论文文档]浅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问题与对策
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浅谈培养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结合教材介绍跨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也要在课堂外最大限度地延伸文化范围,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创设情景形成良好的英语氛围,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中西文化差异。
一、在学习中培养跨文化意识首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
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接触英语最多的方式是阅读,阅读材料中包涵了很多跨文化的因素,这为培养跨文化意识创造了条件。
人教版教材是按话题编排,大量涉及了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宗教、习惯等,在学习和阅读教材的同时就已经了解了很多文化。
如人教版Module 1 中的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有两篇关于英语语言的文章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 和Standard English and Dialects.学生了解了英语的发展演变历程;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加拿大英语等的异同。
其中涉及殖民地英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世界历史中的英国有关知识,曾经的“**不落帝国”的辉煌。
高一的学生大部分还没有世界意识,通过这些就会对英国历史产生兴趣。
信息差勾起学生们的求知欲。
头脑中的空间在瞬间扩大,迫切想了解关于英语的更多的内容以及其它的殖民意识统治。
比如拉美一些国家说西班牙语或葡萄牙语等。
这样,学生通过课内阅读了解世界文化,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世界意识,有利于跨文化意识的养成。
其次,在语法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
语法教学往往让人感到枯燥无味,但是语法中也包涵一些文化内涵,透过语法结构,我们可以了解东西方的思维差异。
教师在介绍某些语法结构时,同时要介绍其功能和意义。
如附加疑问句“Lovely day, isn’t it?”实际上无疑而问,只是英美人引起话题的一种常见的方式。
“Why don’t you do…?”形式上时疑问而表示有礼貌的请求和建议。
“Would you please turn down the radio?”不表疑问而表示请求,因为按照西方人的习惯,用问句形式提出对方不利的请求,表示有礼貌。
培养跨文化意识

培养跨文化意识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普遍和重要。
培养跨文化意识成为了一个必要的能力,无论是在学术研究、国际合作还是日常生活中。
本文将探讨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和实践。
一、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跨文化意识是指个体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及其影响的认知和敏感性。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而只有具备跨文化意识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多元文化环境,并顺利地开展跨文化合作。
培养跨文化意识不仅有助于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还能够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尊重,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的发生。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方法与实践1. 学习多语言和习惯学习外语是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基础。
通过学习外语,我们可以掌握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进而理解和尊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
此外,还可以通过阅读外语文学作品、观看外语电影等方式进一步拓宽视野,增加对其他文化的了解。
2. 参与文化交流活动积极参与文化交流活动是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
可以参加国际学生交流项目、文化节庆典、多元化的社团组织等。
通过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互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他文化,并且扩大我们的视野。
3. 研究其他文化的历史与传统了解其他文化的历史与传统是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环节。
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参观博物馆等,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其他文化的起源、发展和传承。
这样的学习不仅能够提升我们对其他文化的认知,还能够让我们更加理解和尊重他们的习俗和价值观。
4. 学习跨文化沟通技巧良好的跨文化沟通技巧是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关键。
在与他人交流时,我们需要注重对方文化的特点和差异,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合适。
尊重对方的观点和习俗,以及恰当地运用非语言交流方式,都是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技巧。
5. 接触不同的媒体和信息源广泛获取来自不同文化的媒体和信息,也有助于培养跨文化意识。
可以阅读国际新闻、关注跨文化交流的博客、观看其他国家的电视节目等。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在现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重要,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多元化的社会环境。
一、培养兴趣和好奇心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首先需要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应该被鼓励去了解不同文化的历史、语言、习俗和艺术等方面。
可以组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如参观博物馆、观看跨文化表演、品尝不同国家的美食等,激发学生们主动了解和探索不同文化的热情。
二、提供跨文化学习机会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学校应提供多样化的跨文化学习机会。
例如,可以开设跨文化交流课程,邀请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嘉宾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故事。
此外,学生还可以参加国际交流项目,与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进行交流,增加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三、鼓励学生学习外语学习外语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学习外语,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他文化的语言和思维方式,打破语言障碍,促进跨文化交流。
学校可以提供丰富的外语教学资源和机会,鼓励学生参加语言交流活动和国际交流项目,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引导学生尊重和包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还需要引导他们尊重并包容不同文化。
学生应该学会欣赏和尊重其他文化的差异,避免对其他文化抱有偏见和刻板印象。
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文化交流活动和阅读跨文化文学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其他文化的价值观、信仰和习俗,培养他们的包容心和倾听能力。
五、提供多元化的教材和资源学校和教师在教学中应提供多元化的教材和资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不同文化。
教材可以包括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电影、音乐等,通过多样化的教材,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他文化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社会习俗。
六、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还需要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
学生应该学会审视和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跨文化意识是指对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的理解和尊重,并能够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地交流和合作。
在现今全球化的社会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流能力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建立在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尊重之上。
以下是几种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方法:1. 多元文化教育: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引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宗教等内容。
通过跨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文化交流活动:学校可以组织文化交流活动,如国际友好学校交流项目、文化艺术展览等。
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文化,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3. 语言学习:学习外语是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外语,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目标语言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同时,学习外语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是指学生在不同文化环境下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
以下是几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方法:1. 提供真实情境:在教学中引入真实的跨文化交流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对话等方式,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挑战,并学会解决问题和化解误解。
2. 强调批判性思维:学生应该学会质疑自己的文化观念,并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3. 提供文化背景知识: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是十分重要的。
学校可以通过课外阅读、讲座等方式,向学生提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交流。
结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多元文化教育、文化交流活动、语言学习等手段,可以积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而通过提供真实情境、强调批判性思维和提供文化背景知识等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浅谈高中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浅谈高中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高中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全球化的现代社会中,人们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触和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
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帮助高中生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建立积极的跨文化关系。
下面从教育、社交和经验三个方面来浅谈高中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教育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增加跨文化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来培养高中生的跨文化意识。
比如在课堂上,可以增加有关不同文化的知识和案例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跨文化交流的活动,如学生交流团、文化展览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不同文化。
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强对其他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在社交方面,高中生可以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的机会,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朋友。
可以通过加入国际学生交流团队、参加国际文化节等方式与其他国家的学生进行接触和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高中生们可以学习到对方的语言、习俗和价值观念,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也要注意尊重和包容对方的文化,不因己见而对其他文化进行歧视或偏见。
在经验方面,高中生可以通过参加国际交流项目、出国留学等方式来亲身感受和体验其他文化。
这些经历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其他文化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以及社会制度等,培养他们的多元视角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也能够使他们更加独立自主、适应各种文化环境的能力。
高中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从教育、社交和经验等多个方面入手。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亲身体验,才能够真正培养出具有开放、包容、理解不同文化的能力。
希望高中生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培养和提升自己的跨文化意识,为未来国际交流和合作做出贡献。
培养跨文化意识

培养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是指个体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具备理解、尊重和适应他人文化的能力和素养。
在当今日益全球化的社会中,培养跨文化意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需求。
本文将从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方法以及跨文化能力的实践中,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跨文化意识。
一、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促进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更在于提高个体的综合素质。
首先,跨文化意识能够让个体更好地接纳多元文化,消除文化冲突和偏见,增强文化包容性。
其次,跨文化意识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环境,提高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力。
最后,跨文化意识能够促进人际交往的有效沟通,增进互信与合作,推动文化交流与包容的发展。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方法培养跨文化意识需要多方面的措施和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方法。
1. 提高文化自觉和自省意识。
个体需要从自我角度出发,反思自身的文化认知和偏见,认识到自己的文化背景对于行为和思维的塑造。
通过自觉和自省,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文化背景,并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存在。
2. 增强跨文化沟通技巧。
跨文化沟通技巧是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手段。
个体需要学习并掌握跨文化沟通的技巧,如积极倾听、尊重差异、避免刻板印象等,以便更好地与他人进行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3. 学习和了解其他文化。
通过学习和了解其他文化,个体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价值、信仰、习俗等因素。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观看纪录片等方式,深入了解其他文化,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视野。
4. 参与跨文化交流和体验。
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和体验是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
可以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志愿者项目等,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和合作,亲身体验其他文化的魅力,提升跨文化沟通和适应能力。
5. 培养智慧多元性。
智慧多元性是指个体拥有多元文化背景和跨文化思维的能力。
个体需要具备接纳多元文化的态度,学习多种语言和文化,以便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多元文化环境。
浅谈高中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浅谈高中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高中生是一个正在成长和发展的年龄阶段,他们正在逐渐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并开始思考世界的多样性。
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已经变得至关重要。
跨文化意识不仅仅是简单地了解其他文化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对其他文化的尊重和包容,以及学会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和交流。
对高中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利于他们个人的成长,也有利于未来的社会发展。
要培养高中生的跨文化意识,教育部门和学校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加强对跨文化意识的教育。
在语文、英语、历史等课程中,可以增加关于其他国家和文化的知识点,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从而培养他们对其他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可以设置一些跨文化交流的实践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参观其他国家的使馆、举办国际文化节等。
通过这些课程和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接触其他文化,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家庭教育也是培养高中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
家长可以通过带孩子参加国外旅行、接待外国交流学生、与外国家庭建立友好关系等方式,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其他文化。
家长也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注重培养他们的包容心和尊重他人的意识,鼓励他们尊重不同的文化,避免一味强调自己文化的优越性。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有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培养高中生的跨文化意识。
社会各界也应该为高中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提供支持。
比如社会组织可以举办跨文化交流活动,提供平台让高中生与来自其他国家的青少年交流;企业可以开展跨文化沟通技能培训,帮助高中生提高与不同文化背景人士的交流能力。
政府也可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学校开设跨文化课程、推动国际学生交流项目等,为高中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提供支持和保障。
培养高中生的跨文化意识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成长,更是为了未来社会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变得日益紧密,跨文化意识将成为每个人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流和合作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需求。
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变得尤为重要。
跨文化意识是指学生能够认识、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并且能够在跨文化环境中有效地沟通和合作。
本文将探讨为什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如此重要以及如何有效地实施培养计划。
首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社会。
当学生具备跨文化意识时,他们能够更加敏锐地察觉并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这有助于他们在跨文化环境中避免冲突和误解,并能够更有效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流和合作已经成为了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因此,学生在培养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中将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其次,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国际视野和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和了解其他文化,学生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超越单一的文化框架。
他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其他文化的艺术、音乐、文学等方面。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研究其他国家的历史和社会制度,深入了解其他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并使他们在全球化时代中具备更广阔的思维和洞察力。
另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还有助于促进和谐的跨文化交流。
当学生能够理解并尊重其他文化的习俗和价值观时,他们能够更好地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
这有助于减少文化冲突和偏见,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学习和合作。
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仅对他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益,也对整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具有积极的影响。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学校和教育机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设立跨文化教育课程。
学校可以将跨文化教育纳入学生的课程设置中,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了解其他文化。
这包括学习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制度等内容,以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能力。
2. 组织跨文化交流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跨文化交流活动,如文化展览、国际交流学生互访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问题与对策”论文关键词:外语教学跨文化意识途径论文摘要:在外语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既是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也是外语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课题。
探索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主要途径,很有现实意义。
语言是一个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在外语教学中重视语言规则教学似乎无可厚非。
但是,语言毕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交际性是语言的本质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无疑是培养学习者使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大多只局限于词汇和语法层面,忽视了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
要使学生真正掌握一门外语,教师在教授外语的同时必须要渗透目标语的国家文化,着力培养其跨文化意识。
一、问题的提出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反映,外语教学必然会涉及到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学习外语的学生应该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社会习俗以及思维方式等文化背景知识,这本是一个不言而喻的常识。
然而,长期以来,有多少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过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呢?又有多少教师只凭着一本对文化内容语焉不详的参考书教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呢?学生不知John Bull和Uncle Sam为何物,贻笑大方也就不奇怪了。
我们应该认识到,语言水平是综合知识的汇集,在外语学习中语言本身并不是唯一的困难,缺乏文化背景知识倒常常成为学生理解和表达中的难点和障碍,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方面多下功夫。
近年来,有关语言和文化的讨论成为语言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语言的文化内涵,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外语教学中文化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围绕外语教学与文化素质培养的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文化教学从属于语言教学(language teaching with cultural dimension ),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同时进行(culture teaching as parallelt o language teaching ),文化教学融人语言教学( culture teaching as an integral p art of language teaching )。
这三种观点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在外语教学中一定要有文化内涵。
语言的结构规律是在语言交际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语言的交际行为则是在社会文化活动中完成的。
不掌握语言的结构规律,就无法进行正确的交际;没有文化内容,就无法进行有意义的交际。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今外语教学中所有教师都要面对的一个紧迫问题。
二、途径的摸索“跨文化交际”的英文说法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
ross-cultural commun ication。
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多语境因素。
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
中国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一是把中国式的思考方法转移到英语表达中去,或是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等同起来;二是误以为文化的基本方面是共同的,因而忽略了文化的差异;三是不熟悉外国文化,与其接触不够;四是对异域文化过于简单化或过于概略化。
因此,在教学中应把跨文化交际作为学习语言的重要目的。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文化内涵是语言交际的具体内容,文化意识是语言交际的思维基础。
外语教学必须强调语言的交际属性和文化属性,语言障碍和文化鸿沟多因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特征缺乏足够认识所致。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化语言,掌握其文化内涵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我们不妨采取一些办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阐释法。
教师结合所学教材内容对相关的文化内容进行阐释,尤其是对一些特殊的描写以及特定含义给予说明,此举有助于学生掌握得体的交际文化。
教师应努力做到语言知识讲到哪里,文化知识诊释就到哪里。
如《大学英语》第三册第四课“Lady Hermits Who A re Down But Not Out”一文中出现的lost dog一词,被译成“丧家之犬”会有明显贬义。
因为在汉语语境下“狗”是遭人鄙视的畜牲,“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嘴吐不出象牙”等成语足以证明这一点。
在西方人眼里,dog却被视为人类忠实的朋友,是忠诚的象征,是受宠之物,以狗来比喻人时多具有褒义,例如:you lucky dog(你这家伙真幸运),a gay dog(快活人儿),a jolly dog(有趣的伙伴),等等。
如把课文中的dog一词理解成汉语中的“狗”,就可能会曲解原意,闹出笑话。
2.融合法。
教师结合具体情境融人相关的文化知识,利用课前几分钟,讲解英、美国家的有关知识,尤其是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
在4月1日这一天,教师不妨先给学生一个善意的谎言(一般学生都想不到老师也会说谎),等他们都对老师的谎话信以为真的时候,才说出真话;然后,在学生的欢笑声中给他们介绍西方April Fool’s Day的玩法,并告诉他们节日的目的是彼此开心而不是恶作剧。
在讲述Thanksgiving Day有关内容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自己了解到的感恩节内容与中国中秋节进行对比理解;然后,指出虽然我们国家没有感恩节,可是我们只要对父母、朋友心存一份感恩之心,我们就会不断激励自己前进。
Christmas Day是英语国家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就像春节是中国人心目中最重要的节日一样,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的共通之处,如圣诞大餐和除夕团圆饭,接送圣诞礼物和收授压岁钱等。
在师生的热烈交流中,学生得以兴致勃勃地重温相应的一些单词、词组,例如:Merry Christmas, Santa Claus, Christmas tree,jingle bells,make cards,wrap presents,get presents,give presents,eat turkey,see Grandma and Grandpa,the Spring Festival , lucky money,等等。
”3.实践法。
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改编对话进行表演,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语言和文化;同时,注意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识。
在进行模拟表演时,学生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人们见面的招呼语Hello } How are you?Good morning等;英国人见面常见的话题是天气,而不是像中国人那样见面时喜欢问:“你吃饭了吗?”也了解到英语国家视年龄、婚姻、收人等状况为个人隐私,特别对女士是不能随便问及这些问题的;否则,会被视为没礼貌的表现,甚至是冒犯的行为。
还有,在商店、邮局、餐厅等服务场所,服务人员对顾客的招呼通常是:Can I help you?4.比较法。
教学中通过对两种文化的对比来导入文化内容。
对比英、美人和中国人对恭维和谦虚的不同反应,对比不同民族对家族关系称谓的区别以及送礼、宴请、招待的方法和方式,让学生既了解英美社会的风俗习惯,又对本民族的有关做法多了一些理性的审视。
5.专门讲解法。
在讲授与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学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应针对相关历史背景、人物的刻画以及性格的分析进行专门讲解;否则,学生不了解故事发生的来龙去脉,很难准确把握相关人物的情感与心理。
6.文化讲座法。
定期、限时、有的放矢地结合某一章节进行一次或一系列讲座,如第一学期开设“英国概况”讲座,第二学期开设“美国概况”讲座。
每门课程都应设计一系列相关的专题。
文化讲座可以将支离破碎的文化信息重新整合,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这种讲座可以给学生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还可以训练和提高他们对相关事物和现象的领悟能力。
7.利用图片展示法。
此法可以展示说明某一个文化现象或具体操作。
英国艾冯河畔的斯特拉特福沃里克郡(Stratford-upon-Avon )是莎士比亚的故乡,那里每年都要举行别具特色的纪念活动,相关图片资料应该不难查找;板球(cricket)是英国最普及的夏季运动,18世纪初就有人玩了。
通过图片展示,学生可以获得对这一运动更直观的认识,还可以介绍此项运动是如何风靡全国的,等等。
8.信息资源利用法。
在信息日益开放的今天,通过广播电视、书刊杂志、电脑网络,我们即使足不出户,也能领略外国文化。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媒体网络,了解相关异域文化内容。
譬如,提供一些网址,让学生查阅某些重要节假日的来历,了解各国人们是如何度过这些节日的,等等。
三、初步的结论我国的外语教学之所以长期为人垢病,主要原因正像李岚清同志在一次全国外语教学座谈会上所指出的“费时较多,收效较低”。
究竟该如何提高外语学习效率呢?我们首先要从外语教学指导思想的角度对传统的做法进行反思。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新形势下外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外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势在必行。
实现跨文化交际是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
全面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质量和学生的外语语用能力,是跨世纪的中国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跨文化交际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在课堂教学及课外辅导中将这种重视全面体现出来,为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素质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如果我们仍然意识不到跨文化知识在异语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并为之付出努力,即使我们的学生克服了语言障碍,也会在对外交往中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误解甚至冲突。
美国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就交际能力提出了四个要素:Possibility(语法性)、Feasibi lity(可行性)、Appropriateness(得体性)、Actuallyperformed(现实性),后两个因素直接与文化相关,得体性就是所用的语言要符合相应的文化背景,现实性就是要使用真实、地道的语言。
任何一门现存的自然语言都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不同的文化总是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地学习语言,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语言。
所以,语言的教学是不可能在真空中进行的,语言的学习也必须以文化的学习为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