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 英语 教 学 跨 文化 交 际 跨 文化 交 际 能 力
一
、
引 言
跨 文 化 交 际 ( t c l rl o u ia o , 指 本 族 语 者 I e ut a C mm nct n) 是 n r u i 与 非 本 族 语 者 之 间 的 交 际 , 指 任 何 在 语 言 和 文 化 背 景 方 面 也 有 差异 的人 们 之 间 的 交 际 。跨 文 化 交 际 不 仅 是 语 言 形 式 的 沟 通 ,而且 是 不 同 文 化 之 间 的沟 通 。 中 国 文 化 是 东 方 文 化 的 代 表 . 英 美 文 化 是 西 方 文 化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两 种 文 化 之 间 而 这 存 在 的 巨大 差 异 。 得 在 跨 文 化 交 际 过 程 中 由文 化 差 异 引 起 使 的 文 化 休 克 (utr o k 现 象 屡 屡 出现 , 为跨 文 化 交 际顺 c l es c ) u h 成 利 进行 的一 大 障碍 。 语 教 学 的 根 本 目的 是 实 现 跨 文 化 交 际 , 英 与 不 同 文化 背景 的人 进 行 交 流 。 因此 , 国 的英 语 教 学 , 仅 我 不 要 传 授 语 言 知 识 . 而且 要 培 养 学 生 的跨 文 化 交 际 意 识 体 验 和 实践 , 养 他们使用英 语进行跨 文化交 际的能力 , 阔视野 , 培 开 加 深 对 世 界 的 了解 , 鉴 和 吸 收世 界 文 化 的 精 华 , 高 文 化 素 借 提 养 。跨 文 化 交 际 能 力 是 语 言 能 力 ( 、 、 、 、 五种 能 力 ) 听 说 读 写 译 和 社 会 文 化 能 力 的 总 称 ( 和不 同文 化 背 景 的 人 们 进 行 合 适 即 交 际 的 能 力 ) 跨 文 化 交 际 能 力 的培 养 是 英 语 教 学 的 重 要 任 。 务 . 是 目前 每 个 英 语 教 师 面 临 的 重 要 课 题 。 也 二 、 语 教 学 中 如 何 培 养 学 生 的 跨 文 化 交 际 意 识 与 能 力 英 1加 强教 师 自身文 化 修 养 。 . 培 养 学 生 的跨 文 化 交 际 意 识 与 能 力 ,教 师 自身 的 文 化 修 养 是 关 键 。 因为 在 课 堂教 学 中 , 生 主 要 还 是 依 靠 英 语 教 材 、 学 际实 践 是 推 动 这 一 能 力 系 统 发 展 的强 大 动 力 。 此 , 生 要 通 因 学 过 具 体 的实 践 , 听 、 、 、 等 训 练 来 学 习 和 理 解 外 国文 化 如 说 读 写 知 识 。此 外 ,学 生 也 可 以 自 己编 排 一 些 有 关 跨 文 化 交 际 的 场 景 , 过 亲 自参 与 到 相 似 的交 际场 景 中 , 实 践 中 体 会 跨 文 化 通 在 交 际 中存 在 的 困 难 , 通 过 化 解 , 好 地 理 解 跨 文 化 交 际 。总 并 更 之 .学 生 应 该 不 断 丰 富扩 大社 会 文 化 知 识 和 积极 参 与 跨 文 化 实 践 活 动 , 而 增 强 对 文 化 差 异 的 敏 感 性 , 高 跨 文 化 交 际 从 提 能力 。 4营 造 学 习外 语 的 氛 围 . 高 学 生 的 文 化 交 际 能 力 。针 对 . 提 大 部 分 英 语 学 习 者 是 在 母 语 国 学 习 英 语 这 一 现 实 情 况 ,有 必 要 营 造 学 习 英 语 即跨 文 化 交 际 的 学 习氛 围 ,这 样 有 助 于 学 生 转 变 长 期 形 成 的 “ 语 + 国 文 化 ” 思 维 方 式 , 多 元 文 化 交 英 本 的 在 流 和 沟 通 中进 行 自觉 的文 化 移 情 和 文 化 认 同 。 而 言 之 , 造 总 创 语 境 和 情 境 能 使 学 生 在 一 种 真 实 的语 言 环 境 中学 习 语 言 , 并 直 接 感 受 到 语 言 在 交 际过 程 中 的 重 要 作 用 ,使 他 们 的 跨 文 化 交际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 5英 语 教 师要 具 有 跨 文 化 交 际 的 敏 感 性 , 进 教 学 方 法 。 . 改 英 语 教 师 要 认 识 到 以提 高 学 生 跨 文 化 交 际 能 力 为 内容 的英 语 教 学 改 革 是 一 个 系 统 工 程 , 学 方 法 要 从 以 教 师 为 中心 、 试 教 应 教 育 为 主 转 为 以 学 生 为 中心 、以 学 生 的 跨 文 化 交 际 能 力 提 高 为 主 ; 以传 统 的基 于课 本 的 听 、 、 、 为 主转 变 为 以 能 够 从 说 读 写 从事实际的跨文化交 际的听说 、 面 提高综合应用 能力为 主: 全 从 以 老 师 讲 、 生 听 的模 式 转 变 为 网络 课 件 教 学 、 语 课 外 活 学 外
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际变得日益频繁和重要。
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这一素养呢?首先,丰富的文化知识储备是基础。
学校和教师应通过多种渠道,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文化信息。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开设专门的文化课程,如世界文化概论、各国历史与社会等。
这些课程能够系统地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点、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资源,如电影、纪录片、音乐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
例如,观看一部反映非洲部落生活的纪录片,能让学生了解到那里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欣赏印度的音乐和舞蹈,能体会到其浓郁的民族特色。
此外,组织文化专题讲座也是个不错的方式。
邀请专家学者或有丰富跨文化经历的人士来校,分享他们的见解和经验。
学生在聆听中,能够获取书本之外的鲜活知识,拓展文化视野。
语言学习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
在语言教学中,不能仅仅关注语法和词汇的学习,更要注重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比如,在学习英语时,了解一些常见的英语习语和谚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这句习语并非字面上的“下着猫和狗”,而是表示“雨下得很大”。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英语国家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
同时,鼓励学生多阅读原汁原味的外语书籍、报纸和杂志。
在阅读过程中,他们能够接触到真实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提高对不同文化的敏感度。
实践活动对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可或缺。
学校可以组织国际交流项目,让学生有机会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同龄人交流互动。
通过共同生活、学习和参与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文化差异,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
模拟跨文化交际场景也是一种有效的实践方式。
例如,在课堂上设定一个商务谈判的场景,一方是中国公司代表,另一方是外国公司代表。
怎样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怎样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际能力变得愈发重要。
学生们需要具备这种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呢?首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差异。
文化涵盖了众多方面,如语言、价值观、习俗、宗教信仰、社会规范等等。
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例如,讲解英语国家的节日、礼仪、饮食文化等,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文化的多样性。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文化差异,可以组织文化体验活动。
比如举办国际文化节,邀请各国留学生分享他们的文化;或者组织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让他们亲身体验不同国家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
在活动中,学生可以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互动,增强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包容。
语言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工具。
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语法和词汇的学习,更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沟通技巧。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模拟的跨文化交际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比如,在机场接待外国客人、在商务会议上与外国合作伙伴交流等。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能够学会如何用恰当的语言和方式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
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也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其他文化。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直接表达意见被视为坦诚;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委婉表达可能更被推崇。
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没有一种文化的价值观是绝对优越的,都应该得到尊重。
多媒体资源也是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手段。
鼓励学生观看外国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通过这些作品了解不同文化的生活方式、社会问题和人际关系。
同时,网络平台上有丰富的跨文化交流论坛和社群,学生可以参与其中,与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想法和经验。
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也是必不可少的。
让他们关注国际时事、了解不同国家在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发展动态。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案实践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案实践教案实践: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引言: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当今全球化的环境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学生需要学习如何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进行有效沟通和理解。
本文将介绍一种教案实践,旨在帮助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目标设定在开始教案设计之前,明确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能够:1. 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
2. 掌握与他人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关键技巧。
3. 发展解决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本教案的内容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认知:学生将学习了解不同文化的背景、价值观和传统,以增进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2. 跨文化交际技巧:学生将学习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的交际,包括语言、礼貌和非语言交流等方面的技巧。
3. 跨文化冲突解决:学生将学习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跨文化冲突情况,例如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解和不适应。
三、教学策略为了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教学策略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探索式学习:鼓励学生通过参观、观察和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来主动学习,提高他们的文化认知和理解。
2. 任务驱动学习:通过给学生一些任务,鼓励他们在跨文化环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让学生在小组中扮演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和交流练习。
3. 反思和讨论: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之后进行反思和讨论,分享他们在交流中遇到的困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体验。
四、评估方式为了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评估:1. 观察记录: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记录他们的交际技巧、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2. 口头报告: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口头报告,分享他们的实践经验和思考。
3. 书面作业:布置书面作业,包括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思考、对文化差异的分析等等。
五、教学资源为了支持这一教案实践,我们可以使用以下教学资源:1. 教科书和相关资料:选择涉及跨文化交际的教材和相关资料,以便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
教师工作计划——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工作计划——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
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我深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为他们未来的国际交往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的关键所在。
为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师工作计划,旨在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课堂教学渗透跨文化意识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阵地。
我将在日常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历史、文化等课程时,能够接触到不同国家和文化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意识。
例如,在英语教学中,我将引入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历史背景和社会现象,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同时,也能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
二、举办文化体验活动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不同文化,我计划组织各种文化体验活动。
例如,邀请外国友人来到学校与学生进行交流,分享他们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或者组织学生们去参观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馆、艺术展览和历史遗迹,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
三、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国际交流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
我将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的国际交流项目,如与国外学校的互访、参加国际比赛和研讨会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还能够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
四、建立跨文化交际评价体系评价是推动学生进步的重要手段。
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将建立一套跨文化交际评价体系。
该体系将综合考虑学生的语言表达、文化理解、人际交往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通过定期的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五、培养教师的跨文化素养教师的跨文化素养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
因此,我将注重自身跨文化素养的提升,通过参加培训、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与外国同事交流等方式,不断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从培养跨文化意识开始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从培养跨文化意识开始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能力。
随着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跨文化交流能力已经成为学生必备的技能之一。
然而,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我们首先需要从培养跨文化意识开始。
本文将探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一、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在如今的社会中,我们已经不再局限于一个单一的文化圈子。
人们经常需要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这就要求我们具备跨文化意识,即能够理解、尊重和适应不同文化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因:1. 促进文化交流和交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文化特点和价值观,借此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和交融。
这样的交流和交融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
2. 增强语言交流能力: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培养跨文化意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不同语言的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交流能力。
3. 培养全球视野和竞争力:具备跨文化意识的学生更容易适应多元文化环境,更具备全球视野。
这样的学生在国际竞争中将更有优势,更具竞争力。
二、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育界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1. 引入跨文化教育课程:学校可以在课堂中引入跨文化教育课程,教授学生有关不同文化的知识和技能。
这样的课程可以包括文化比较、跨文化交际技巧等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
2. 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如国际友好学校交流、文化展览和节日庆祝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
3. 多元化的阅读材料和资源:学校图书馆和教室中应提供大量的多元文化阅读材料和资源,让学生有机会了解各种不同的文化。
这些材料可以是跨文化小说、旅行指南、音乐和电影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其他文化。
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不 了解 .导 致 在 使用 英语 时不 知如 何 选 择 语 言材 料 。 对 方 文 化 的 了解 适 时调 整 交 际 内容 进 行跨 文 化 交 际
该 现 象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反 映 了 当前 大 学 英 语 教 学 中存 在 将 英 语 作 为 外 语学 习 的环 境 下 . 学校 教 育 阶段 很 难
S e e l v e指 出 .跨 文 化 交 际 策 略 教 学 中 总 目标 是
制 于 自身 英 语 文 化 积 累不 足 . 教 师 不 能 敏 感 地 捕 捉 语 “ 所有 学 生 都 应 发 展 在 目标语 社 会 中得 体 地 活 动 和 与
态 度 及 具 言材料中的文化信息 . 不 能 有 效 地 引 导 学 生 欣 赏 语 言 该 文 化 承 载 者交 流所 需 要 的文 化 上 的 理解 、 承 载 的 文 化 内涵 . 不 能 挖 掘 语 言 形 式 和 文 化 内 涵 间 的 体技能” ( 转 引 自胡 文 仲 。 2 0 0 4: 1 5 1 ) 。 这 里谈 论 的虽 是
学生跨文化 意识 和跨 文化 交 际能 力的培 养
邱 春 英
摘 要: 传 统 英 语 教 学 强调 语 法 、 词 汇 而 忽 视 跨 文 化 力 .然 而 毕 业 后 却 少 有 学 生 能 用 英 语 与 人 得 体 地 交
交 际 能 力 的培 养 本 文 依 据 跨 文 化 交 际理 论 分 析 了大 流 。 学 生 的投 入 和 产 出 极不 匹配 导 致 该 结 果 的 原 因 学 英 语 教 学 中培 养 学 生 跨 文 化 意 识 和 交 际 能 力 的 必 如 下 : 没 能 在具 体 的语 境 中 了解 语 言 而将 英 语 学 习 等
培养中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性

培养中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性跨文化交流能力是指个体在跨越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情况下,具备理解、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交流能力对中学生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培养中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培养。
一、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性1. 增进文化意识和尊重跨文化交流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通过与来自其他文化的同伴和教育者互动,学生可以拓宽他们的视野,更好地理解其他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并学会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
2. 培养全球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全球视野。
在全球化的时代,了解其他国家和文化的情况对于个人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跨文化交流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拓宽他们的视野,了解世界的多样性,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和工作环境。
3. 提高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跨文化交流需要学生具备跨语言的交际能力。
在与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中,学生需要运用外语来进行沟通。
通过与母语非英语的同伴交流,在语言使用和理解上提高自己的能力。
同时,跨文化交流还需要提高学生的非语言沟通能力,让学生学会通过非语言方式进行交流,包括肢体语言、表情和姿势等。
二、培养中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方法1. 提供多元文化教育学校应提供多元文化教育,包括有关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知识。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其他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学校还可以组织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有机会与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互动交流。
2. 提供跨文化交流机会学校可以积极创造跨文化交流的机会,例如开展国际交流项目、举办跨文化活动等。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与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互动,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与外国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流项目,让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不同的文化。
3. 引入跨文化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引入跨文化教学内容,包括文学、历史、地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
能力
解读《英语课堂标准(2011年版)》之“文化意识”部分
【论文摘要】201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可见,《新课标》已明确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直接指导着我们的教学。
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跨文化意识
201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可见,《新课标》已明确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直接指导着我们的教学。
一、文化差异的尴尬
《新课标》中提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
”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曾经一位男外教戴了一顶绿帽子,甚是欢喜地向大家展示,引得大家哄堂大笑起来,待我们向他解释了“戴绿帽子”在中国的含义后,他也有点不好意思了,看来还得“入乡随俗”呀!
在美国也有这样一个几乎人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英语学习者却对其含义不甚了解,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
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如果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
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就能爬起来再战。
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了,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
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在中西文化中,这样的文化差异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其中的文化背景,我们就不可能很好理解某些词、某些习语或是某些句型,甚至是错解句意,也会由此而产生一些啼笑皆非的误会来。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常涉及的几种文化差异
在《新课标》中将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包括9年义务教育和高中两个阶段)按照能力水平设为九个级别,其中,二级为6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下表为二级的文化意识分级标准。
由上表可以看出,此标准都是根据小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生活经历和生活常识来制定的。
这也是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
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
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文化意识的渗透无疑是给单调的语言学习来了一味美妙的调味剂。
学生不在局限于无意义的机械操练中,而是更深刻的理解语言知识,更有效的运用语言技能。
尽管我们在教学中已经教授了各种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了,可是学生在日常生活还是会犯许多“Chinglish”的错误,可能这些错误的用法也并未引起老师的重视。
常常可见在各类公开课结束时,我们的学生都会转向各位听课的老师道一声“Goodbye, teacher!”而“teacher”是指“教师”这一个职业,在英语中并无称呼之意。
而许多讲英语的人常常用名宇称呼别人(如:Tom,Michael, Jane等),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某某小姐(如:Mr. Summers,Mrs. Howard,Miss Jones等)。
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用名宇称呼。
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
可以听到孩子叫年长的人Joe,Ben,Helen,等。
甚至孩子对父母或祖父母也可以这样称呼。
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也是这样的。
对于赞扬的态度中国传统同西方亦是有着很大的区别,我们中国人讲究谦虚,而西方人则会坦然的接受,也许在碰到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老师也会习惯性的说声“Really?”更何况孩子们呢?
三、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措施与方法
现代外语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
(一)创设语境,营造英语文化氛围。
对于中国目前的国情而言,学生学习英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学过的句型、知识都不能在生活中运用。
而语言是一项技能,在不使用的情况下,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有所减退,而且长期不用,语言也得不到操作,必然学不会。
因此,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语境是非常有必要的。
语境的创设既在课堂也在课外。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英语专业基础,有较准确的发音,能用英语组织课堂,正确地引导学生语音语调。
其次,积极地发掘教材里的文化因素,设计有效的语言运用操作活动,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合理的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
例如,在本届文化课堂教学比赛中,许多老师巧妙地设计了学生体验文化的活动环节,其中一位老师带领大家过了一个有趣的“Halloween”,通过大量万圣节图片及动画信息的播放,让学生认识了“Halloween”,随着万圣节的音乐响起,学生带上老师事先准备的面罩,开始四处“敲门”,说着“Trick or tick?”要糖果。
活动中,孩子既体验了西方的万圣节,又通过使用英语尝到了“甜头”,当然对“Halloween”记忆深刻了!
(二)比较文化异同,避免盲目沟通。
通常我们很多英语的表达从语法的角度来说是没错的,但是习惯性将中文翻译成英语,因为会将中文的习惯带到英语的表达当中,这就容易引起歧义了。
既然语言产生于不能的文化背景,那么势必不能用死硬的“语法”来套用。
英语当中,可能有些词、句、或是习语都由于文化的差异而与中文的翻译含义不一致,或是感情色情不一样。
例如,我们所熟知的对于“狗”的态度,中西方就有着明显的差异。
有异也有同,我们也可以将相同的一些元素拿出来比较,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三)开展课外英语活动,体验异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