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礼乐文明需要什么样的儒学

合集下载

礼乐文化传统与原始儒学

礼乐文化传统与原始儒学

礼乐文化传统与原始儒学一、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开创的儒学是中国最古老、悠久、博大,而且最富影响力的学派。

这个学派源远流长,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

在历史上,儒学诞生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而其又是上古以来礼乐文化传统的集大成者。

反过来则可以说,上古礼乐文化是儒学的摇篮。

礼乐的起源与人类文明的演进是同步的。

《礼记·礼运篇》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杯饮,贵桴而上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王夫之《礼记章句》疏云:“此节言自后圣修火政以来,民知饮食则已知祭祀之礼,致敬于鬼神,一皆天道人情之所不容己,其所从来者已,非三代之始制也。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早在原始社会,初民生活中已有礼的萌芽;礼乐并不是三代才开始有的,而是人类文明长期演进的结果。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唐虞时代已初具礼乐,如尧命舜攝政,“修五礼”。

舜命伯夷典三礼,为秩宗;夔典乐,教胄子,习诗歌。

不过,五帝时代虽有诸如此类的萌芽性因素,却仍还是属于前礼乐的神守时代。

据《国语·楚语下》所记楚大夫观射父的话,中国的上古巫祝文化经历了“民神不杂”~“民神杂糅”、“家为巫史”~“绝地天通”的发展阶段,曰: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忠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朝,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有男曰觋,在女曰巫。

是使制神之处位次主,而为之牲器时服,而后使先圣之后之有光烈,而能知山川之号、高祖之主、宗廟之事、昭穆之世、齐敬之勤、礼节之宜、威仪之则、容貌之崇、忠信之质禋絮之服,而敬恭明神者,以为之祝,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时之生、牺牲之物、玉帛之类、采服之仪、彝器之量、次主之度、屏攝之位、坛场之所、上下之神、氏姓之出,而心率旧典者为之宗。

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

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异业,敬而不渎,坟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祸灾不至,求用不匮。

儒家礼乐合一的艺术观念

儒家礼乐合一的艺术观念

儒家礼乐合一的艺术观念儒家礼乐合一的艺术观念是儒家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和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观。

在儒家的文化传统中,礼乐合一的观念贯穿于各个领域,既是一种审美理念,也是一种道德观念。

本文将对儒家礼乐合一的艺术观念进行深入探讨,并阐述其在儒家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一、儒家礼乐合一的内涵儒家强调礼乐合一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礼乐合一是指礼和乐在儒家文化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儒家经典中,礼乐往往并列出现,强调“礼乐”二者的统一。

其次,礼乐合一是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与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相结合。

在儒家看来,音乐和舞蹈是一种可以感染人心、陶冶情操的艺术形式,通过音乐和舞蹈可以表现出儒家所提倡的人伦关系和道德规范。

再次,礼乐合一也是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审美和道德功能的统一。

儒家认为,音乐和舞蹈不仅有审美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可以通过美的享受来感化人心,陶冶情操。

二、儒家礼乐合一的历史渊源儒家礼乐合一的观念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尚书》、《乐记》等典籍中都有关于礼乐的记载,儒家始终把礼乐视为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儒家经典《论语》、《大学》、《中庸》等中,也有着对礼乐合一观念的阐述和强调。

在汉代儒家学者的著作中,也可以看到对礼乐合一观念的深入探讨。

儒家礼乐合一的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已经深入人心,影响深远。

三、儒家礼乐合一的思想内涵儒家礼乐合一的思想内涵主要包括审美、道德和教化等方面。

首先,儒家认为,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审美价值。

儒家经典中对于音乐的表述多以“乐”来表示,并认为乐是一种可以陶冶情操、感化人心的艺术形式。

其次,儒家强调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与伦理道德观念的结合。

儒家认为,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能够表达出人伦关系、道德规范,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表现。

最后,儒家认为,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具有教化的功能,可以通过音乐和舞蹈来感化人心,教育人民,培养美好的品质。

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

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

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是因为礼乐在社会组织和道德教化中发挥了基础作用。

据文献记载,周公在西周立国之初就开启了礼乐文明的建构过程。

直到西周中叶,经百余年努力,殷商的祭祀礼仪改造为周代的礼乐制度才正式完成。

西周所形成的礼乐文明,正是催生儒家学说的母体和温床。

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促使孔子反思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

没有周公,则礼乐文明体系难以建立;没有孔子,则礼乐文明的精神就难以大白于天下,而这正是唐代以前周孔并称的原因所在。

所以,若要认识周代礼乐文明的精神特质,就要学习孔子思想;但从产生的次序看,则是先有礼乐文明,后有儒家学说。

周制是孔子心仪的文明形态,儒学则是孔子对于周礼的思想提炼。

因此,礼乐制度才是儒学的社会存在之“体”。

孔子的儒学思想有两个核心概念,即仁和礼。

孔子关于仁有许多说法,最基本的是“仁者爱人”,将仁看作是人与人相亲相爱的真诚情感。

孔子以仁为礼的基础,没有仁,礼就会蜕变为虚文而走向形式主义,进而丧失其化民成俗的功用,这正是春秋时期的文化困境。

他同时强调以礼为仁的前提,主张人的一切行为都应该纳入到礼的规范之中。

如此说来,孔子摄礼归仁,以仁为礼之内在基础;同时又摄仁归礼,以礼作为仁的实践途径。

因此,在孔子那里,仁与礼是互摄的。

同时,他又认为,仁是礼的精神前提,礼乐规范应当归本于仁;仁的达成又以礼为前提,礼是仁道的实践途径。

所以,仁与礼是互为前提的,仁礼互摄和相互成就,正是儒学作为实践之学的特征所在。

礼乐文明不仅是儒学产生的母体,而且是接纳和融汇各种外来文化的母体。

礼乐文明的信仰结构本身,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内存空间,使得它足以涵融各种外来文化,这正是中华天下体系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

一旦礼乐文明体系本身被解构,涵融各种外来文化的母体被打破,它们便失去了和平共处和交流会通的思想文化平台,“诸神的和谐”也就被“诸神的战争”所代替,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文明变迁所特别应该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

自我修养的实践
内心修养
先秦儒家强调内心的修养和反省 ,通过学习和实践礼乐文化,提 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行为规范
先秦儒家制定了一系列的礼仪规 范和行为准则,如《礼记》中的 “五常”、“八德”等,指导人 们自觉遵守,从而形成良好的社
会风尚。
个人品质的塑造
通过学习和实践礼乐文化,人们 可以塑造自己的品质特征,如诚 信、恭敬、勤俭等,成为具有高
以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审美趣味。
道德伦理的熏陶
要点一
总结词
道德伦理的熏陶是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旨在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以达到个人和 社会和谐的目的。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先秦儒家认为,道德伦理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前提, 也是人们行为准则的核心。因此,他们主张通过礼乐文化 来熏陶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培养人们“仁、义、 礼、智、信”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道德伦理的熏陶 还强调了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联系,认为人们应该通过 自身的修养来实现对社会的贡献。
一,使人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从而推动社会的繁荣和进
步。
04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 育价值体现
人格塑造的价值
仁爱之心
先秦儒家强调“仁者爱人”,礼乐文化中的仁爱之心是人格塑造的核心,通过尊敬长辈、 关爱他人、宽容礼让等道德规范,培养人们的仁爱品质。
礼仪之规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规定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举止、交往礼仪等,有助于塑造文雅得 体、知书达理的人格形象。
强调诚信与忠诚
先秦儒家注重诚信与忠诚,认为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在当今社会,诚信缺失、信任危机等问题仍然存 在,强调诚信与忠诚对于构建信任体系、促进社会公正具有重要意义。

礼乐秩序的重建——论孔子的礼制思想

礼乐秩序的重建——论孔子的礼制思想

礼乐秩序的重建——论孔子的礼制思想摘要:重建稳定的社会秩序是孔子的政治理想,孔子继承西周的礼乐文化,对之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援仁入礼,既恢复外在的社会秩序,同时也为之寻找到内在的人性依据。

关键词:孔子;礼制;仁和礼思想的主题是由时代的特征所决定的。

如我们所熟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坏乐崩社会失序,曾经和谐平稳的世界陷入了混乱状态,人们的生存失去了最起码的安全感。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重建秩序就成了头等重大的思想主题。

当然,也是孔子所关注的大问题,而他给出的方案就是重建西周的礼乐秩序。

一.礼制思想的来源“礼”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追慕周公,主张捍卫传统的礼乐文明。

“在孔子和早期儒家思想中所发展的那些内容,不是与西周文化及其发展方向对抗、断裂而产生的,在孔子与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文化气质方面,与西周文化及其走向有着一脉相承的联接关系。

可以说,西周礼乐文化是儒家产生的土壤,西周思想为孔子和早期儒家提供了重要的世界观、政治哲学、伦理德性的基础。

”[1]在孔子看来,夏、商、周三代之礼一脉相承,而周礼集其大成,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2]西周以前的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是一种带有原始宗教性质的巫术文化,虽然礼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其主要是作为辅助宗教性政治活动的形式而存在。

而正是到了西周,“的确是孔子所崇奉的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周时的礼乐加以大规模的整理、改造,使其成为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尤其是立嫡立长的继统法在西周初期通过礼制而得以确立,促成了宗法、封建、等级三位一体的社会政治制度模式的建构,从根本意义上解决了政治运行的有序化问题。

”[3]这的确是一个创举,孔子对周公及周礼的崇拜是随处可见的,他一再强调自己是“述而不作”,“吾从周”,“梦见周公”。

周礼的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它有上下等级、长幼尊贵等明确而严格的秩序规定,在中国传统等级社会当中,“礼”就维系了社会等级结构,促进了社会的整合。

礼乐秩序的重建——论孔子的礼制思想

礼乐秩序的重建——论孔子的礼制思想

【 关键词】孔子
礼制
仁和 礼
人 的精神 秩 序 ,而 这两 方面 也 是直 思 想 的主题 是 由时代 的特 征所 了宗法 、封 建 、等 级三 位一 体 的社 会 政 治 制 度 模 式 的建 构 ,从 根 本 接相 关 的 。在前 文 中 已提到 过 ,周 决 定 的 。如我 们所 熟知 ,春秋 战 国 礼具 有 明显 的等 级 性秩 序 ,对 礼制 时期 ,礼坏 乐 崩社 会 失序 , 曾经和 意 义 上 解 决 了 政 治 运 行 的有 序 化 问题 。 ”l这 的 确是 一个 创 举 ,孔 维护 社会 等 级结 构 这一特 点孔 子大 3 谐 平稳 的世 界 陷入 了混 乱状 态 ,人 为赞 赏 , 因为外 在等 级 性结 构秩 序 们 的 生 存 失 去 了最 起 码 的 安 全 感 。 子 对 周 公 及 周 礼 的崇 拜 是 随 处 可 的维 护 是人 内在 精神 培 育 的基本 条 述 在 这样 的 背景 下 ,如何 重 建秩 序就 见 的 , 他 一 再 强 调 自 己是 “ 而 不 作 ” , “ 从 周 ” , “ 见 周 件 。人性 精 神 品质 的培 育是 有方 向 吾 梦 成 了头 等重 大 的思 想主 题 。 当然 , 公 ” 。周礼 的一 个 突 出的特 征就 是 性 的,这 种 方 向性 一部 分就 来 自对 也 是孔 子所 关注 的大 问题 ,而 他给 传统 文化 的 接纳 和继 承 ,而 礼制 秩 出 的 方 案 就 是 重 建 西 周 的 礼 乐 秩 它有 上 下等 级 、长幼 尊 贵等 明确 而 严格 的秩 序 规定 ,在 中国传 统等 级 序恰 恰就 呈 现着 这种 方 向。孔 子坚 序。 礼 社会 当中 , “ ”就 维 系 了社会 等 信社 会政 治 秩序 离 不开 “ ”的维 礼 礼制思想的来源 礼 级 结构 ,促 进 了社会 的整合 。 “ 事 系 ,按照 “ ”的规 定 所确 立 的血 “ ”在 孔 子 思 想 体 系 中 占 实上 ,周代 的 ‘ 乐文 化 ’ 的特 色 缘宗 法 等级 制度 是 维持 政治 秩序 的 礼 礼 有 极其 重要 的 地位 ,他 追 慕周 公 , 不在 于 周代 是否 有政 治、职 官 、土 根本 保证 ,人们 都应 按 照不 同 身份 主 张捍 卫传 统 的礼 乐文 明。 “ 在孔 地 、经 济等 制度 ,而在 于周 代 是 以 等级 之 礼所 规定 的条 理 来生 活 ,不 子 和早 期儒 家 思想 中所 发 展 的那些 礼仪 即一套 象征 意 义 的行 为及程 序 要有 非 分之 想 ,不要 做 僭越 之 事 , 内容 ,不是 与 西周 文化 及其 发 展方 结构 来规 范 、调 整个 人 与他 人 、宗 只 有 这 样 , 国 家 才 能 长 治 久 安 。 向对抗 、 断裂 而产 生 的 ,在 孔 子与 族 、群 体 的关系 ,并 由此使 得 交往 “ ”对 于 孔子 而 言是 无需 证 明其 礼 早 期儒 家 的思想 和 文化 气质 方 面 , 关系 文 ’化 ,和 社会 生活 高度 礼 合理 性 的 ,中 国古代 社 会 的合 理性 与 西周 文化 及 其走 向有 着 一脉 相承 仪化 。 ”_面 对 S N 崩溃 的混 乱现 从某 种 意义 上说 , 是经 验 的而 不是 4 L 的 联接 关系 。可 以说 ,西 周礼 乐文 实 ,孔 子不 但没 有 弃置 、批 判 礼乐 靠逻 辑 论证 的 ,周代 礼 乐文 化之 下 化 是 儒 家 产 生 的土 壤 ,西 周 思 想 传统 ,反而 坚信 正 是人 们对 礼 乐传 的和 谐 安定 之社 会现 实 就是 “ ” 礼 为 孔 子 和 早 期 儒 家 提 供 了 重 要 的 统 的弃 置不 顾或 “ ”的 空洞 仪式 之合 理性 的一个 强 有力 的证 明 。 因 礼 世 界 观 、政 治 哲 学 、 伦 理 德 性 的 化才 导 致 了社会 的失序 ,他 不仅 高 此 ,孔 子对 季 氏的 “ 佾之 舞 ”是 八 基 础 。 ”…在孔 子 看来 ,夏 、 商 、 度肯 定 和颂 扬礼 乐传 统 ,而 且坚 决 绝对 不 能容 忍 的 , “ 可 忍 ,孰不 是 周 三代 之 礼一 脉相 承 ,而 周礼 集其 地批 判 和憎 恶现 实 生活 中 随处 可见 可 忍 !”【孔 子 深刻 地 洞察 出 正是 5 大 成 ,他 说 : “ 因于 夏 礼 ,所损 的破 坏 礼 乐秩序 的行 为 。但 孔 子绝 当 权 者 放 纵 私 欲 ,在 其 位 不 谋 其 殷 益 , 可 知 也 : 周 因 于 殷 礼 , 所 损 不是 单 纯 的复 古者 ,而 是根 据 时代 职 ,不 在其 位却 行 其位 之事 ,颠覆 益 , 可 知 也 。 其 或 继 周 者 , 虽 百 的 发 展 给 “ ” 注 入 了 新 的 阐释 , 了传 统 礼 制 秩 序 。 因 此 , 孔 子 以 礼 世 ,可 知 也 。 ” 西周 以前 的 中 国 从积 极 的 意义上 理 解和 把握 礼 乐 的 “ 名 ”作 为 恢 复 礼 制 秩 序 的 起 正 古代 政 治文 化 是一 种带 有 原始 宗教 内在 精 神 实质 , 以及它 对 于社会 、 点 ,希 望将 颠倒 了的社 会秩 序 匡正 性质 的巫术 文化 ,虽然 礼 也有 了一 政 治和 人 生所可 能 具有 的现 实 性价 过来 。这里 的 “ ”不 是 简单 的事 名 定 的发 展 ,但 其 主 要是 作 为辅 助宗 值 ,这才 是 孔子 择 取传 统礼 乐 重建 物 的称 谓 ,而是 体 现着 一种 社 会关 教性 政 治活 动 的形 式而存 在 。 而正 社会秩序 的基本取 向。 系 ,即 社会 等级 秩序 结 构 中的 “ 名 是到 了西周 , “ 的确 是 孔子 所 崇奉 位 ”、 “ 分 ” 。正名 的 具体 内容 名 二 、礼乐秩序的t建 的周 公将 从远 古 到殷 周 时 的礼 乐加 就是 孔 子所 说 的 “ 君君 ,臣 臣,父 ( )社会规范的重建 一 以大 规模 的整 理 、 改造 ,使 其 成为 父 ,子 子 ” 。在 社 会关 系 中 ,每一 系 统 化 的 社 会 典 章 制 度 和 行 为 规 个位 置 上 的人都 应 按照 相应 的 礼制 孔子 所要 重 建 的S N秩 序包 括 L 范 ,尤其 是立 嫡 立 长 的继统 法 在西 行其 责 任和 义 务 ,使其 名 符之 实 , 两个 层 面 :一 是外 在 的、社 会政 治 周初 期通 过 礼制 而得 以确 立 ,促成 这 是一 个社 会走 上 轨道 ,井 然 有序 层面 上 的规 范秩 序 ,一 是 内在 的 、

荀子对礼乐文明的贡献

荀子对礼乐文明的贡献

荀子对礼乐文明的贡献
荀子对礼乐文明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1.传承礼乐文化:荀子作为先秦儒家集大成者,承前启后,传承并发展了礼乐文化。

他提倡礼法并重,将礼和乐合二为一,认为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

荀子的这种观点对于礼乐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整理和传承古代典籍:荀子在儒家学派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他参与整理和传承了古代典籍,其中包括《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

通过荀子的努力,这些古代典籍得以保存和流传至今,为后人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3.提倡礼乐教化:荀子非常重视礼乐教化的作用,他认为礼乐可以教化民众,使人们的行为举止更加规范,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提高。

同时,荀子也强调了乐的作用,认为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这种礼乐教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荀子在礼乐文明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他不仅传承了礼乐文化,整理和传承了古代典籍,还提倡礼乐教化,为建构中国两千多年的礼乐体系提供了思想支撑,也为中华文明的生存与延续提供了制度保障和韧性。

晋朝的儒家思想礼乐文化的传承

晋朝的儒家思想礼乐文化的传承

晋朝的儒家思想礼乐文化的传承晋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其文化底蕴深厚而独特。

晋朝时期,儒家思想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礼乐文化更是被晋朝统治者广泛传承和发扬。

本文将就晋朝的儒家思想及礼乐文化的传承进行探讨。

晋朝继承了先秦儒家思想的精髓,弘扬儒学的理念。

晋朝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是包括孔子、孟子等在内的儒家学派。

他们提倡以仁义为核心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这一思想在晋朝得到进一步弘扬和传承,继续影响着整个社会。

晋灭东晋后,崇尚文化的晋惠帝秉持孔子的教义,强调儒家思想的传承。

他特意聘请儒家学者与之讨论政治和礼仪,推崇儒家的伦理思想,稳固了晋朝的统治。

此外,晋朝统治者对于礼乐文化的重视也是晋朝文化传承的重要方面。

在晋朝的历史上,儒家思想和礼乐文化紧密结合,共同构成了晋朝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礼乐在晋朝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体现,包括政治、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

统治者注重礼乐的实践,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

特别是崇尚文化的晋惠帝,他提倡礼乐教育,大力推行“学校制度”,使得礼乐文化在晋朝得到广泛传承。

此外,晋朝的文人雅士们对于儒家思想和礼乐文化的传承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文人雅士是当时社会上学问修养较高的人士,他们通过著述和教育培养,将儒家思想和礼乐文化的精髓传承下来。

其中,以陶渊明为代表的文人雅士,他的著作“归去来兮文学”被视作晋朝文化瑰宝之一,其中融入了丰富的儒家思想和礼乐文化的元素。

文人雅士们的努力使得儒家思想和礼乐文化在晋朝得到进一步传承与发展。

晋朝的儒家思想和礼乐文化的传承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晋朝虽然历时较短,但其思想文化对于后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明清时期的儒家学者在研究儒家经典时,往往回溯到晋朝儒家学派的思想,深入挖掘晋朝儒家文化的内涵。

此外,儒家思想和礼乐文化的传承也为后世承袭了一系列的文化传统,如传统音乐、舞蹈和礼仪等等,这些文化传统至今仍在中国社会中保持着重要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它以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为核心,以社稷、日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神魂所在。
月、山川等自然崇拜为翼羽,以其他多种崇拜
儒学在新世纪面临着•阳来复的历史机
礼乐文明的需要,复兴周礼正是孔子一生的志 与生活的联系,丧失了儒学思想借以栖身的礼
业。 依据周孔之教所建立的礼乐文明,从文
乐制度,儒家也就从一种以天下体系为特征的 文明形态,异变为一种只能满足少数人形而上
明存在形态上看,首先是一套系统完整的礼乐 学思辨兴趣的哲学理论,儒学本身也就丧失了
制度。牟钟鉴先生曾经总结其思想内涵,认为 其平治天下的恢宏精神追求,此种追求本来是
西周所形成的礼乐文明,正是催生儒家学 说的母体和温床。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促使 孔子反思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 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从而创立了作为中华文 化主流的儒家学派。没有周公,则礼乐文明体 系难以建立;没有孔子,则礼乐文明的精神就 难以大白于天下,而这正是何以唐代以前周孔 并称的原因所在。所以,若要认识周代礼乐文 明的精神特质,当然要学习孔子思想;但从产 生的次序而言,则是先有了礼乐文明,后有儒 家学说。周制是孔子所心仪的文明形态,儒学 则是孔子对于周礼的思想提炼。因此,礼乐制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
的,儒家义理的哲学化其实是儒学在社会层面
并非仅仅满足一种形而上学的理论爱好,而是 被否定和解构之后的必然选择。现代新儒家试
为了通过揭示礼乐文明的精神,重振礼乐文明 图通过哲学转型以接续儒家精神血脉的苦心孤
生机与活力。可见,儒学的创立根本上是重建 诣也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但是,一旦脱离了
度才是儒学的社会存在之“体”,而数千年的 中华历史表明,儒家思想只有植根于礼乐文明 的地基之上才能根深叶茂,焕发出勃勃生机。
孔子的儒学思想有两个核心概念,即仁和 礼。孔子关于仁有许多说法,最基本的是“仁 者爱人”,将仁看作是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之 情。子夏又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进一步将仁爱归本于孝悌的伦理亲情,进而开 发出亲亲、仁民和爱物的道德发展次第。至于 仁和礼的关系,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又说:“礼,与其奢也, 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这便指点出礼 乐仪式的内在精神基础,礼乐是以人的内在真 诚情感为基础的。没有此种真情,礼乐就会蜕 变为虚文而走向形式主义,进而丧失其化民成 俗的功用,这正是春秋时期的文化困境。就此 而言,说孔子摄礼归仁是正确的,他揭示了礼 乐文明的灵魂,并强调内在精神对于外在规范 的优先性。但是,如果仅因此将孔学归结为仁 学,则未必合乎孔子本人的意思,因为他同时 强调:“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这又分明是以礼为仁的前提, 人若不能“克己复礼”,就不能“为仁”。孔 子主张人的一切行为都应该纳入到礼的规范之 中,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成就,正是儒学作为实践之学的特征所在。
要目标,努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思辨性,使得传
就其人生目标而言,孔子以周公为楷模,
统儒学转变为哲学,在大人提升儒学思辨能力
晚年慨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 的同时,也使得它离礼乐教化的社会基础越来
公”,又自述其人生理想是“吾其为东周”。
越远。这两个方面当然是相互联系和彼此诠释
的君子是如何通过日常工作对礼的践行去落实 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这便打开了与各种外
仁的精神。这是提醒我们,离开了礼乐文明的 来文化沟通融合的大门。礼乐孔门弟子 本身,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内存空间,使得
AnciemChineseLi【 era-ureSearch
所作《郭店楚简•语丛三》说:“爱,仁也。 它足以涵融各种外来文化,这正是中华天下体
义以处之,礼行之也”,认为仁爱需要义来持 系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一旦礼乐文明体系本
守,需要礼来实行,若仁爱离开礼义将无从实 身被解构,涵融各种外来文化的母体被打破,
现,这是对于孔子本人思想的客观阐发。
它们便失去了和平共处和交流会通的思想文化
又以礼为前提,礼是仁道的实践途径。所以,
一是儒家推行社会教化的礼乐制度,经过长期
仁与礼是互为前提的,这从逻辑学上似乎是悖 激进的反传统而被摧毁,丧失了社会存在的根
论,但儒学非古希腊逻格斯意义上的哲学,而 基;另一方面,儒家本身的思想形态也经历了
是知行合一的工夫之学,所以仁礼互摄和相互 重要的义理转向,以重建道德形而上学作为主
如此说来,孔子摄礼归仁,以仁为礼之内 平台,“诸神的和谐”也就被“诸神的战争”
在基础;同时又摄仁归礼,以礼作为仁的实践 所代替,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文明变迁所特别
途径。因此,在孔子那里,仁与礼是互摄的。
应该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从心性角度而言,仁是礼的精神前提,礼乐规
儒家是中华礼乐文明的主要阐释者和代表
范应当归本于仁;从实践功夫而言,仁的达成 学派,但近代以来发生了两方面的显著变化:

Ancieni ChineseLireraereSearch
重建礼乐文明需要什么样的儒学
O赵法生
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是因为礼乐在 社会组织和道德教化中发挥了基础作用。中华 礼乐的建构是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的。据文献 记载,周公在西周立国之初就建立了分封、宗 庙和同姓不婚三大制度, 开启了礼乐文明的建 构过程。直到西周中叶, 经百余年努力,各种 社会人生礼仪陆续建立, 形成了包括朝觐、盟 会、册命、军旅、祭祀、 丧葬、射御、聘问、 宾客、学校、选举、婚嫁、冠笄等礼乐规则, 使得礼乐制度覆盖了政治、宗教、社会、人生 的各个方面,将孔子所谓“先鬼而后礼”“尊 而不亲”的殷商祭祀礼仪,改造为周代“尊礼 尚施” “近人而忠焉”的礼乐制度。
非礼勿动”。似乎是担心后人有可能忽视礼的 下,因为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为内涵的天道和天
实践,《论语•乡党》篇详细记录了孔子日常 理,是任何文化与信仰都不能否定且必然包括
生活中践礼的言行举止,使得夫子两千年前文 的。同时,儒家“敬鬼神而远之”,强调和而
质彬彬的君子风范如在目前,让我们看到真正 不同,反对单方面的独断和强制,主张“远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