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知识点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 24 新材料及其应用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精品教案】
物理八上2.4《新材料及其应用》课件

绿色能源
图示
特点
应用
锂离子电池体积小,质量 移动通信、小型
小,能多次充电,污染小 摄像机等 绿
硅光电池能够把太阳能直 人造卫星、家庭 色
接转换成电能,效率高, 生活、发电等 能
成本低,完全不污染环境 源
氢电池无污染、无噪声、 发电、汽车和航
高效率
天领域等
说明:除了我们学习的三种绿色能源之外,现在正在大力 发展的风能、潮汐能等都是绿色能源.
解析:纳米材料就是采用化学、物理甚至生物方法将 物质变成纳米级的微细颗粒后形成的材料,其基本单元很 小,但它本身不一定小.纳米材料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如 蛋白石、陨石碎片、海洋沉积物等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角度b 纳米材料的应用 例6 (多选)下列说法中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殊作用的有(CD)
A.为了装饰,在墙壁上涂刷漆,漆能吸附在墙上 B.用胶水可以把两张纸糊在一起 C.用纳米陶瓷粉制成的陶瓷不易撞碎,具有一定的韧性 D.下雨天红红的羽绒服不易被水淋湿 解析:为了装饰,在墙壁上涂刷漆,在两张纸之间涂抹胶水, 普通油漆和胶水都不是纳米材料,A、B不符合题意;用纳米陶 瓷粉制成的陶瓷韧性好,不易碎,C符合题意;纳米防水布可制 成防水雨衣,羽绒服面料用纳米材料制成,不易被水淋湿,D符 合题意.
核心素养 例11 阅读资料内容,回答问题. 新型温度计 日本科学家利用碳纳米管研制一种新型的温度计,它
可以测量50~500 ℃之间的温度,预计在微观环境中将有广 泛地应用前景.日本物质材料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在英国(自 然)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在直径为75 nm的碳纳米管里 充入金属镓液体,对它加热,然后冷却.结果发现,在50~ 500 ℃之间,碳纳米管中镓液柱的高度随温度的变化呈现 均匀变化,就像普通温度计里的酒精或水银柱的高度变化 一样,液柱最长可以达到10 nm.
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 1.5 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教学目标1.知道液体的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
了解电冰箱的制冷原理。
2.了解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初步认识人类对水资源的依赖性及当代水资源危机。
3.通过本节的学习提高学生节约用水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及水资源现状,培养学生关心爱护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意识。
难点:高压锅的工作原理和电冰箱的制冷原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方案1:问题引入吟诵唐代诗人李白的著名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提出:那么水是不是从“天上”来的呢?水奔流到海之后是不是“不复回”了呢?同学们对这一问题有何见解?方案2:情境引入假设你身处偏远海岛,缺乏生存所需的淡水怎么办?现在告诉你一种简单的海水淡化方法。
在地面上挖一水池,往池里灌一些海水,按如图所示完成设备的安装,即可收取淡水。
你能说出其中的缘由吗?推进新课一、自然界中水的循环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师生共同总结: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随着气流的急速升降而上下运动,它们相遇后越聚越大,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下落。
在下落过程中,冰晶吸热融化成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是雨。
当气温降低到0 ℃以下时,云中的水蒸气凝华为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周围的水蒸气与其接触而结晶,当其所受的重力足够大时,就下落到地面,这就是雪。
夏季气温变化剧烈时,高空中会有冷空气团存在,空中悬浮的小冰晶在冷空气团的作用下,凝固成小冰块。
有些小冰块体积较大,下落过程中不能完全融化成水,这就是冰雹。
在夜间,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降低,如果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比较多,气温足够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也会液化,在空中形成很多小水滴,这就是雾。
初秋季节,空气比较湿润,在夜间温度下降,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植物枝叶表面放热液化成小水滴,这就是露。
到深秋和初冬季节,晚上气温可降低到0 ℃以下,这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的茎叶上放热凝华成小冰晶,这就是霜。
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 4.4 声现象在科技中的应用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声现象在科技中的应用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超声波,了解超声波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
3.通过对超声波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超声波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讲故事:两个随着殖民军到非洲来掠夺土著人金刚石矿的人,第一次偷A部落的金刚石矿的时候,由于听到了土著人吹哨子报信的声音,迅速逃脱了,而第二次去偷B部落金刚石矿的时候却没那么幸运了。
“这次……看来这个B部落的人比A部落的人聪明,他们到底是怎样传信的呢?”“我看见他们在吹放在嘴里的一个东西。
”“是什么东西?”“看不清,那东西很小,吹的时候好像很用力,但是听不到声音。
吹哨的人还带着一条大黄狗,那狗真听话,跟着一声也不叫,只是偶尔抬起头在主人身上蹭蹭。
”“奇怪,人不喊、狗不叫,他们远处的人是怎么知道我们偷金刚石矿的呢?”原来B部落的土著人吹哨子,发出的是每秒振动几万次的超声波,人耳听不见,但狗能听到,土著人训练狗,使它一听到超声波就抬头蹭主人,主人知道有情况就吹哨子,一站接一站,声音可以传得很快。
那么什么是超声波?它有哪些应用呢?推进新课在生活中我们可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但是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有限的,大致在20 Hz 到20 000 Hz之间,频率小于20 Hz和频率大于20 000 Hz的声波,虽不能引起人类听觉器官的感觉,但它们对人类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超声波。
一、学生阅读课文用投影片出示阅读思考题:1.什么叫超声波?2.超声波有哪些应用?试举例说明。
二、学生解答阅读思考题1.频率高于20 000 Hz的声波,叫超声波。
2.超声波的应用(1)超声波的波长比可闻声波的波长短,它基本上是沿直线传播的,可以定向发射。
(2)超声波在水中传播的距离要比光波和无线电波远得多。
水声测位仪就是根据超声波的这种特性制成的装置,这种装置既能发出短促的超声波脉冲,又能接收被潜艇、鱼群或海底反射回来的超声波,根据反射波滞后的时间和波速,就可以确定潜艇、鱼群的位置或海水深度。
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 4.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的条件。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
4.知道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5.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利用回声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产生的条件与探究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难点: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的。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方案1:诗歌导入唐朝诗人胡令能写的一首诗《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意思是垂钓的小儿不敢应答,因为他懂得,声音可能会吓跑要上钩的小鱼,你知道是什么道理吗?方案2:故事导入一边播放音乐《第五交响曲》,一边讲述:“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第五交响曲》体现了贝多芬一生与命运搏斗的精神。
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晚年耳朵失聪以后,仍不放弃对音乐的创作,于是就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声音,凭着对音乐的痴迷和对生命的热爱继续创作出了令世人称赞的乐章。
你知道贝多芬是怎样感知钢琴声的吗——骨传导。
由此我们看出伟大的创作、创造蕴含着坎坷和艰辛,生命的价值在于奋斗不息。
(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鼓励学生自强不息)推进新课一、声音的产生1.探索性活动教师向学生介绍桌上的器材(音叉、橡皮筋、桌子、钢尺、声带、小鼓、小锣等)。
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并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发声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最有创意。
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用手指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使物体发声,教师参与讨论,适当给予提示或引导。
然后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表示赞赏和鼓励。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喉头,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
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 2.4 新材料及其应用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新材料及其应用》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介绍性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前沿科技,初步认识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对于纳米材料,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必多讲,多举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对于绿色能源,学生接触较多,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记忆合金的应用也相当广泛,只是学生平时接触太少,教师可以收集有关资料和应用实例补充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纳米材料、绿色能源和记忆合金等新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利用不同的渠道收集信息并进行交流,体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新材料的应用,初步认识科技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的发展。
【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新颖、有趣,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思路】 本节课属于科普性质,所以主要采取教师介绍,学生查找资料,讨论交流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了解新材料的应用,了解前沿科技,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献身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运动与静止》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科书从学生熟悉的“坐在行驶的列车上,树木风驰电掣般向后运动”“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等运动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然后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就必须选择参照物。最后在学生学会利用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基础上,引入了机械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三、学情分析 机械运动现象是最普遍、最简单,也是学生最为熟悉的一种现象,在生活中,学生经常要接触有关的运动和静止现象,因此学生对这些现象并不陌生,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去展开物理学习。
四、教学思路 本节课从学生的表演中提出问题:书动了吗?从而引起学生对书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不同看法,在这种争议之下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研究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而要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就必须选择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再让学生利用各种事例学习如何利用参照物来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而后通过播放气球的上升和跳伞运动员的视频,使学生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最后通过学生的表演活动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物理八年级上北师大版2.4新材料及其应用教案2要点

《新材料及其应用》教案2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属于介绍性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新科技,初步认识科技对社会的影响。
纳米材料,限于学生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必多讲,多举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绿色能源,学生接触较多,可以让学生自己多讲;记忆合金应用也相当广泛,只是学生平时接触太少,教师可以收集有关资料和应用实例补充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纳米材料、绿色能源和记忆合金等新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利用不同的渠道收集信息,交流信息体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新材料的应用,初步认识科技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的发展。
教学难点分析难点:学生交流时语言准确性及时间的把握。
本堂课采用学生汇报演讲的形式,而学生准备的材料数量不同,表达能力不同,在45分钟内完成教学内容会有一定难度,因此学生充分准备本组内容,每名代表做到在5分钟左右完成汇报将是本节的关键。
教师可在课下给予足够的指导。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最佳情景,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师:21世纪的科技发展方向之一是新材料的研制和应用。
新材料的研究,是人类对物质性质的认识和应用向更深层次的进军。
那么现在再来了解一下,利用物质的一些性质所制成的新材料。
简评:教师用抑扬顿挫、有声有色的语言,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并充满兴趣地想象。
二、自主合作学习:了解新材料在现代科技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布置任务和提出要求师:请根据现在给大家提供的报告册与一些相关的科普资料,以前后左右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根据报告册所给出的项目进行研究,前景展望可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可以是科幻的。
在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先派一名代表向同学汇报演讲。
简评:采取按教室座位分成若干个小组,由学生自己选出发言人,教师作为全班活动的主持人。
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团结协助的精神。
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 课题2-3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课题2-3教案教学目标1.乐音及其三个特征。
2.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3.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概括出发声体振动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分析声音响度的大小与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发声体与听者之间的距离的关系,感受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
4.从我做起,降低噪声污染。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得出音调和响度的概念。
难点: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方案1:激趣导入【深圳特区报讯】“福建奇人用口技杀鼠两万只”:厦门市杏林区前场村林姓农民,模仿老鼠“吱……吱……”的叫声惟妙惟肖,十多米内的老鼠一闻其声,好像听到集合的哨声一样成群结队出洞。
出洞的老鼠纷纷死在他的气枪、弹弓、木棍之下。
这位农民是利用声音的什么特性来捕杀老鼠的呢?方案2:图片导入先让学生观察如图所示的四幅插图并听这四种声音。
提问:同样是乐音,为什么会有差别?怎样科学地区分它们?推进新课1.音调我们接触到的声音各种各样,有的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听起来音调低。
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可以先进行大胆的猜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的振动有快有慢,音调是否与物体振动有关呢?我们可以进行实验探究。
探究提出问题:什么因素决定音调的高低?音调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是否有关?设计和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将一把学生用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
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
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
注意使钢尺两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分析和讨论: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结论:物体振动得快,发出声音的音调就高,振动得慢,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低。
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频率是用来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振动越慢,频率越低。
因此,频率决定着声音的音调。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声音越尖;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越低沉。
女同学说话的音调一般比男同学高,就是因为女同学的声带振动得快,频率高;男同学的声带振动得慢,频率低。
物理八年级上北师大版2.4新材料及其应用教案1要点

物理八年级上北师大版2.4新材料及其应用教案1要点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了解新材料及其应用的基本概念;能够举例说明不同新材料在生产及生活中的应用;能够掌握新材料的分类方法以及不同新材料的特点。
教学重点1.新材料的概念及分类方法;2.区分不同新材料的特点;3.举例说明不同新材料在生产及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理解新材料的概念及分类方法;2.掌握不同新材料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准备教师:讲义、黑板、各种新材料样品。
学生:笔、笔记本、教科书。
教学过程一、热身(5分钟)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 你们知道新材料是什么吗? 2. 举例说明几种新材料的应用。
二、讲解(30分钟)1.新材料的概念及分类方法(10分钟)–新材料:指具有新的性质和用途的材料。
–分类方法:按组成和特性分类(如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按用途分类(如结构材料、功能材料等)。
2.不同新材料的特点(10分钟)–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和可塑性。
–非金属材料:抗腐蚀、磨损、耐高温等特点。
–功能材料:具有特定的物理、化学、电学、光学等功能。
3.不同新材料在生产及生活中的应用(10分钟)–快递包装箱:采用泡沫高分子材料,具有减震、保温的特点。
–氢气车:以氢为燃料,使用了新型金属材料制作的燃料电池。
–太阳能电池板:采用硅等半导体材料制成,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三、巩固(10分钟)让学生针对新材料的分类方法,自行搜索材料并进行分类;并且针对新材料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进行讨论。
四、作业(5分钟)让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一种新材料进行深入研究,介绍这种材料的特点以及应用情况。
教学总结通过本次的新材料及其应用教学,学生初步了解了新材料的基本概念以及分类方法;能够区分不同新材料的特点,并且了解了新材料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
此外,通过讨论等方式加深了学生的学习理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材料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知道“纳米”这个长度单位,初步了解纳米材料。
初步认识纳米材料的高科技应用。
2.常识性了解“绿色”能源。
3.常识性了解记忆合金在各种领域的应用。
4.通过介绍一些新材料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5.通过研究小组交流调查、研究结果,了解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和未来发展前景。
6.通过了解新材料的应用,初步认识科技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纳米材料的高科技应用;
难点:了解记忆合金的“记忆”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科普知识导入:
科普展览会上有一种神奇的金属花,它的花瓣是用一种特殊的金属片——形状记忆合金制成的(如图所示)。
它具有记忆能力,制作时先将记忆合金制成的花瓣制成开放状态,然后在低温下将花瓣闭合。
当灯光一照它会绽放开,如图甲,当关上灯它又会闭合,如图乙。
推进新课
一、纳米材料
我们在本章开始的时候就学习了物质的尺度,知道了纳米这个单位。
这个单位实在是太小了,过去我们在生活中没有关注它,但现在却成了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
原因是人们发现,将某些物质的尺度加工到1~100 nm,它们的物理性质或者化学性质与较大尺度时比,发生了异常的变化,这就称为纳米材料。
一些新颖的纳米材料被应用到某些产品上,产生了神奇的效果。
(课件)多媒体展示纳米材料的应用:
(1)洗衣机桶的表面上用了纳米尺度的氧化硅微粒和金属离子的组合,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的功能。
(2)普通领带的表面经过纳米方法处理后,会有很强的自洁性能,不沾水,也不沾油。
(3)用纳米陶瓷粉制成的陶瓷,具有一定的可韧性,用于制造发动机的缸体,汽车会跑得更快。
教师总结:纳米材料在高科技方面还有很多应用,下面就由同学们来介绍吧,请同学们将昨天老师要求你们上网查找的有关纳米材料的资料拿出来。
学生发言并讨论。
教师总结,并对同学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表扬。
二、“绿色”能源
人类一直在寻找各种高效和“绿色”的能源,新材料在这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以电源为例,长期以来使用的干电池具有轻便的优点,但只能使用一次,丢弃后会污染环境;铅蓄电池能反复使用,但是又太笨重了。
锂是密度最小的金属,只有0.534 g/cm3,大约是铅的1/20、镍的1/16。
用锂作电极制造出的锂离子电池,它具有体积小、质量轻、能够多次充电,对环境污染小等特点,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移动通信、小型摄像机等设备上。
我们在第一章的学习中认识了晶体,最初的光电池就是用硅的单晶体制造的,面积只能做到几十平方厘米。
近年来开发的多晶硅和非晶硅材料,能够制造出大面积的太阳能电池,发电的效率提高、成本下降,1 m2的面积可以提供100多瓦的电力。
人造卫星离不开它,家庭生活中也可以使用它。
(课件)多媒体展示蓄电池、锂电池和卫星上的太阳能电池。
三、记忆合金
(课件)多媒体播放科普博览会上的神奇金属花。
同学们刚才看到的这种金属花很奇特吧,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呢?
原来它的花瓣是用一种特殊的金属片——记忆合金制成的,它原本是开放的,后来被弯成合拢的,当用灯泡把它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时,就自动恢复原状,表现出它具有“记忆”能力。
记忆合金的主要成分是镍和钛,它独有的物理特性是:当温度达到某一数值时,材料内部的晶体结构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了外形的变化。
现在已经有多种形状的记忆合金医用支架,用于外科手术。
还可以将记忆合金制成的弹簧安装在热水器的出水阀门内,当水温超过某一温度(例如80 ℃)时,弹簧自动伸长,将阀门关闭而停止出水,避免发生烫伤人的事故。
本课小结
1.纳米材料的高科技应用;
2.“绿色”能源和记忆合金。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