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需要重新认识的美国女作家_试论赛珍珠的女性主义特征
赛珍珠:直译的践行者,女性主义翻译的倡导者——论赛珍珠的翻译风格

赛珍珠:直译的践行者,女性主义翻译的倡导者——论赛珍珠的翻译风格摘要:赛珍珠作为一位精通中文的美国作家,她在翻译《水浒传》时多次提到她要做到“逼似原著”。
而她在翻译的过程中也体现了她女性主义的精神和翻译技巧。
赛珍珠从未声称过她是女性主义者或者女性主义翻译者,在她的翻译中体现的这种女性主义精神来自她的潜意识,与她的生活经历不可分割,同时与她直译的翻译初衷并存。
关键词:赛珍珠;直译;女性主义翻译赛珍珠是一位经历丰富的作家。
幼年在中国长大,很好地掌握了中文写作。
随后跟随母亲学习英文。
赛珍珠是一位以中文为母语之一的著名美国作家。
赛珍珠翻译《水浒传》,并把《水浒传》介绍到美国。
赛珍珠在译作All Men Are Brothers的序言中一直提到要保持原作的风格。
但在翻译实践中,她使用了一些女性主义特有的翻译方法。
一赛珍珠其人赛珍珠(Pearl S. Buck,June26 1892-March6, 1973)出生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父母都是传教士。
父亲赛兆祥和带着妻子卡洛琳来到中国,在美国的休假过程中生下赛珍珠。
赛珍珠的名字的有两说,一是父母先前的孩子夭折,她的生存使得她成为父母的掌上明珠。
另有一说是赛珍珠模仿清末名妓“赛金花”给自己取的名字。
父母对赛珍珠的教育十分重视。
她先精通中文,随后母亲才教授她英语。
赛珍珠不仅在中国的私塾上学,还学习了拉丁文等其他课程。
父母的婚姻对她有着深远的影响。
父亲和母亲的婚姻很仓促,以至于她认为父亲主要以他的事业-传教为重。
和她母亲的婚姻只是为了能在传教的时候有人照顾。
17岁在父母的建议下回美国学习,毕业后又来中国。
1917年与传教士约翰?布克结婚,开始了她的传教生活。
她与丈夫到安徽北部的宿县生活,在宿县她目睹了许多女子困苦的生活。
这段生活经历她完成了长篇小说《大地》,这部作品也于193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她也是将《水浒传》介绍到西方的第一人。
1934年由于中国条件较差以及为了亲近她的女儿以及Richard Walsh,赛珍珠告别了中国,回国定居。
在中美文学史上赛珍珠是一位非常特...

中西文化的交融合流——对赛珍珠《帝王女人》的解读摘要在中美文学史上,赛珍珠是一位非常特殊的女作家。
由于长期生活在中国,她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了解甚至超过了对美国和美国文化的了解,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中西双重文化身份。
1938 年,她以中国题材的小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从而使她这个“文化混血儿”享誉文坛。
因此,赛珍珠与其文学创作值得我们从中西文化交融互渗的角度加以研究。
笔者选取《帝国女人》,从赛珍珠双重文化的独特身份切入,在中西文化交融的背景中探讨她的双重叙事特征,阐发两种文化的审美特质,并通过她笔下的女性人物对她的创作进行文化思考。
首先,立足于作家的身份,赛珍珠展现给大众一个东西二元文化交融的文学世界,清晰地传达出她对中西文化的思考:她立足于中国人的立场,从中国人的视角来观察小说人物的心理、喜恶、情感和情绪,灵活运用中国文学的叙事方法,铺展情节,凸显极具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
同时,由于赛珍珠受到家庭、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她的创作必然带有鲜明的西方文学的特征,如狄更斯风格、莎士比亚风格、基督博爱情怀等。
其次,立足于女性的身份,赛珍珠本能地关注女性的命运,始终思考着女性的问题,塑造了一系列令人过目难忘的女性形象:默默无闻、逆来顺受的阿兰;被新式思想改造的桂兰;代表有理想、有知识的进步女子的梅琳……这些女性其实都杂糅了赛珍珠的中西双重文化意识。
最后,中西叙事手法与女性意识集中体现在历史长篇小说《帝王女人》中。
《帝王女人》是赛珍珠唯一一部以中国历史人物为塑造原型的小说,其在中国文化环境中,又带有西方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异质文化的相遇、相交、相融,使赛珍珠塑造出一个区别于其他中国作家所描写的慈禧:既传统又反叛的人物形象;既有中国妇女传统的礼仪、孝道,又有西方文化下的自我意识,是一个中西兼收的形象。
笔者认为赛珍珠的作品在跨语言、跨文化的这种特殊的文化语境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她及其创作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龙子》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龙子》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摘要:赛珍珠是一位以创作中国题材的文学作品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
她的长篇小说《龙子》自出版发行以来,备受读者喜爱。
文章尝试运用生态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从大自然是女性的庇护所、女性是大自然的守护者等方面论述《龙子》所俱有的生态女性主义倾向。
关键词:赛珍珠;《龙子》;生态女性主义赛珍珠,原名珀尔·赛登斯特里克?布克,是一位以创作中国题材的文学作品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
小说《龙子》出版于1942年1月22日。
该书自出版发行以来,深受读者喜爱。
仅每月图书俱乐部就印了29万册。
1944年,米高梅电影制片厂改编拍摄了同名电影。
该小说主要讲述了1937至1941年期间南京城附近的林家村普通农民林郯一家奋勇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该书被学者认作是“美国第一部直接描写被占领的中国抵抗日军的”、“生动而感人的”小说。
法国学者弗朗索瓦·德·埃奥博尼在《女性主义或死亡》中首次提出“生态女性主义”这一词。
她指出“对女性的压迫与对自然的压迫有直接的联系”。
而学者伊内斯特拉·金则指出:生态女性主义是关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与统一,它坚持所有俱有生命力的物种本身的独特力量和完整意义。
在小说《龙子》中,自然是女性的庇护所,而女性是自然的守护者。
这使这部小说俱有明显的生态女性主义倾向。
一、土地:大自然的象征在赛珍珠的小说《龙子》中,传说在夏朝,有两条龙曾经发生过一场大战,最后这两条龙都不见了,却留下了一片肥沃的土地,就是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华夏民族。
在小说中,林家人认为世界就是这片河谷这么大,周围有青山环绕,土地就在这里。
土地在林家人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
林家在这里生活了很多年。
在这片土地上,林家人辛勤耕耘了许多春秋。
林家人信任这片土地。
土地给林家人粮食。
土地也给予林家人所必须的一切。
在小说《龙子》中,作者赛珍珠向读者展示的是一个世外桃源。
一道道金黄色的阳光洒在绿色的田野上,就像涂了一层蜜。
从女性主义视角论赛珍珠对《水浒传》中女性角色的英译

ENGLISH ON CAMPUS2023年19期总第667期从女性主义视角论赛珍珠对《水浒传》中女性角色的英译摘 要:自20世纪80年代“文化转向”以来,女性主义逐渐融入文学翻译领域,女性译者呼吁重新评价并辩证看待传统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赛珍珠(Pearl S. Byck)是第一位将《水浒传》进行汉译英的女性,也是一位受西方文化教育同时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了解的女译者,她的女性主义意识体现在其对女性角色的翻译上。
关键词:赛珍珠;女性主义;水浒传作者简介:蔡雯旭,华威大学。
一、研究背景自20世纪80年代“文化转向”以来,女性主义逐渐进入文学翻译领域。
它开始呼吁对古典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进行重新评价和辩证看待。
同时,赛珍珠作为一个受过西方教育、精通中国文化的女译者,引导读者从女性的角度重新评价书中的女性角色,纠正了被扭曲的女性形象,使译本更接近西方读者的价值取向。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本研究选取了《水浒传》中具有代表性的女英雄扈三娘,以及反派角色潘金莲和阎婆惜的相关描写段落进行比较分析。
同时,基于Flotow和Simon的女性主义理论,本研究以赛珍珠的译文为主要研究文本,以Shapiro的译本为参考,分析赛珍珠的翻译是如何突出她的进步的女性主义思想,有助于理解赛珍珠在实践中如何阐述 “女性主义翻译”。
三、赛珍珠译本《水浒传》中对女性角色的翻译1.潘金莲/ Golden Lotus/ Pan Jinlian。
Example 1:ST:那妇人在楼上看了武松这表人物,自心里寻思道:“武松与他是嫡亲一母兄弟,他又生的这般长大。
我嫁得这等一个,也不枉了为人一世。
你看我那‘三寸丁谷树皮’,三分像人,七分似鬼,我直恁地晦气!据着武松,大虫也吃他打了,他必然好气力。
说他又未曾婚娶,何不叫他搬来我家住?不想这段因缘却在这里!”(施耐庵、罗贯中)TT-1:Look at that three inches of skin and bone I have! Only three parts like a man he is and seven parts like a devil! Such ill luck I have... and Wu Sung couldeven kill a great tiger! Surely what a mighty strength he has! And people say he has never wed a wife. Why not have him come here and live in my house?I had not thought there was such an opportunity for lusty love as this!”(Buck)TT-2:With the one I've got I'm cursed for good! Three Inches of Mulberry Bark-three-tenths man and seven-tenths monster. What filthy luck! Wu Songbeats up tigers. He must be very strong... And I hear he's not married. Whynot get him to move in? Why would have thought I was fated to meet my love here!”(Shapiro)蔡雯旭181ENGLISH ON CAMPUS2023年19期总第667期选文为潘金莲初见武松时的想法,以及她对自己不幸命运的感慨。
赛珍珠女性主义观嬗变分析

家之本即地主藏在墙里面的珠宝,但是 阿兰认为财产都自然归丈夫拥有,自己 无权支配,即使自己的两颗珍珠也被王 龙拿去送给小妾,当阿兰听说治病需要 五百银钱时,“立刻从昏睡中醒来,她虚 弱地说:‘不,我的命不值那么多钱。那 能买好大一块地啊!’”[3]难怪姚锡佩认 为:“《大地》第一部中的女子,无不带着 奴性,没有独立的人格”。[4]
《大地》、《论男女》和 《群芳 亭》这 三部作品 蕴 含 了 作 者 对 女 性 地 位 的 关 注,反映了作者不同时期女性主义思想 的嬗变。本 文 拟 结 合 西 方 女 性 主 义 理 论以及赛珍珠不同时期的作品及论述, 以早期作品《大地》的阿兰、1941年作品 《论男女》中的论述和 1946年《群芳亭》 中的吴太太为例,通过女性自我与家庭 之间的关系,历史客观地再现赛珍珠的 女性主义思想的嬗变,即从“无我 教 女 性”到女性在自我实现与为他人尽责之 间追求和谐的转变。
“我们肯定不会卖地的,”她说,“不 然我们从南方回来时,我们就没有养活 我们的东西了。”[5]
阿兰的 坚 定 和 镇 静 熄 灭 了 对 方 买 地的 阴 谋,王 龙 的 土 地 才 得 以 保 全,就 这样阿兰把家里仅剩的家具卖掉之后, 全家人才有机会坐火车逃到南方,继续 生存下去。
阿兰尽管在丈夫面前百依百顺,毫 无自我,但在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面前 却毫不妥协,尽力维护自己的尊严。当 阿兰发现 曾 经 伤 害 过 他 的 杜 鹃 与 小 妾 荷花一起来到她家时,阿兰只烧够了除 杜鹃和荷花两人之外的热水,在杜鹃去 取热水时锅里已空空如也,在王龙质问 她时,她以“在这个家里,我至少不是丫 头的丫头。”回应了王龙。
赛珍珠的女性主义思想与中国

赛珍珠的女性主义思想与中国作者:龙丹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9年第12期内容摘要:本文以美国现代女作家赛珍珠的小说《大地》和《群芳庭》以及论文集《论男女》为研究对象,聚集三部作品的共同主题,即女性如何平衡女性自由与家庭义务这一论题,探索赛珍珠的自由女性主义思想以及中国文化对其女性思想的影响。
三部作品就书写对象而言形成自我与他者的对位,在文类上形成虚实对照,共同展现了赛珍珠与中国妇女的对话、协商、认同的动态过程。
她吸收中国文化的精髓,形成了有别于其她西方女性主义者的自由女性主义思想,并以此反观中国妇女,将理想的女性形象投射到作品中的中国妇女身上。
本文借拉康的镜像认同理论阐释赛珍珠在跨文化书写中体现的自我他者化的认同模式。
关键词:《大地》《论男女》《群芳庭》自由女性主义思想中国妇女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就主体的形成指出,自我不能单独确立,而是在对象化的他人关系中认同自己。
跨文化语境中的他者之镜如何作用于自我?雅各·拉康的镜子理论提供了理论的启发。
他提出婴儿在镜子阶段形成自我,“也就是说主体在认定一个影像之后自身所起的变化”,婴儿兴奋地“将镜中的影像归属于己”[1](90)。
镜中的影像(image)让婴儿误认为这是“理想的我”(the ideal I),而实际上是他的影像和他人的表情、行为形成的非我的投射,是对他者的想象性认同。
主体通过镜像认同建立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关系,而这一过程伴随对外在对象的内化吸收。
赛珍珠在中国生活四十余年,精通汉语,浸淫在中国儒家文化中成长,与中国伙伴一同玩耍、成长,由中国阿妈照顾起居,她称中国与美国都是自己的祖国,她的自我认同中有抹不去的他者痕迹。
本文选取赛珍珠的三部作品——小说《大地》和《群芳亭》以及论文集《论男女》为研究对象,聚焦三部作品的共同主题,即女性自由与家庭义务的关系,分析其女性思想嬗变的三个阶段以及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大地》《大地》1931年在美国出版,1932年获得普利策奖,是让赛珍珠获得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女性主义解读《大地》中阿兰的形象

疯狂英语教师版2015年第1期(2月号)收稿日期:2014-12-11;修改稿:2015-1-15篇小说《大地》。
《大地》讲述了普通中国农民王龙从一个几乎一无所有的贫穷小子到一个拥有大片土地和劳动力的富裕地主的故事。
故事的主要人物有王龙、阿兰、杜鹃以及荷花,而故事的主线是王龙和这几个女人以及生养他们的土地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故事的最后,当王龙病重卧床不起时,他仍不忘告诫儿子们千万不能卖地,土地才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孕育一切生命的基础。
赛珍珠也凭借《大地》在1938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
《大地》被世界上六十多个国家翻译出版,一度成为美国热销书籍。
而通过这本小说的发行与阅读,让更多西方人了解到中国妇女受压迫的现实生存环境,尤其是产生了对小说中女主人公阿兰的同情与怜悯。
由此可见,《大地》的成功不仅仅是赛珍珠把中国农民的日常生活、经历苦楚真实、生动地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更是因为赛珍珠的这些逼真描述背后所表达的态度:对当时中国封建制度下男权社会不公平人际关系的抨击、对中国妇女受屈辱压迫社会地位的同情怜悯以及对中国妇女身上所具有的勤劳、善良、坚韧等美好品德的歌颂。
赛珍珠的《大地》在无形中为女权主义运动提供了有力素材、推动了当时以及后来的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
1. 女性主义的概念女性主义(Feminism )是指为结束性别主义、性别剥削和压迫,促进性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除对社会不平等关系进行批判之外,女性主义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性底层(如女性、跨性别)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女性主义的观念基础是认为现时的社会建立于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体系之上。
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之上。
2. 赛珍珠及《大地》简介赛珍珠一生关注女性生活,对女性的遭遇和命运始终保持敏感。
在华近40年中,她长期在农村居住,与广大农民群众生活在一起,这也是赛珍珠笔下中国女性人物性格、命运如此真实动人的原因。
赛珍珠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赛珍珠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作者:吴静来源:《神州》2012年第26期摘要:赛珍珠小说的中国女性形象有助于重塑中国女性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形象,使得他们对中国女性有更客观的了解。
同时,她对中国女性形象的积极塑造表达了她的女权主义思想,为女性主义向东方的扩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女性形象赛珍珠的一生,一共创作了 90 余部文学作品,其中有多部作品被列为畅销书。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赛珍珠在小说中对女性的形象塑造给予极大的关注。
她在中国工作生活期间,有机会接触认识到大批的中国女性,对她们的生存状况、社会地位、理想与追求有着全面深刻的了解。
出于对女性人物的偏爱,她用大量的笔墨描绘中国的女性。
如《大地》中的农妇阿兰和《母亲》中无名的农妇母亲,《东风西风》中勇于接受新思想的桂兰和《群芳亭》中颇有智慧的吴夫人,《牡丹》中忠实的丫头牡丹等。
赛珍珠除了对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妇女表示同情,还高度赞扬了中国妇女的勤劳、智慧、勇敢和坚韧精神,在赛珍珠看来,她们身上具有独特的中国女性的美德,她们能最好地把握生活,并惠及身边的人。
无名的母亲——散发母性光辉的传统女性《母亲》中,赛珍珠塑造了一个温柔无比的母亲形象, 她的身上具备了中国传统女性所具有的普遍品质:聪慧、顽强、热情。
在小说的开头,母亲操持着贫穷的一大家子———她英俊的丈夫、两个健康的儿子、一个几乎失明的女儿、老婆婆和她自己。
后来,她的丈夫抛弃整个家庭,母亲则承担起一切的责任,照顾老人和孩子。
虽然,在她身上也有着当时中国女性的共同缺点:无知、迷信和重男轻女,虽然母亲遭遇了很多的不幸,但她从来没有失去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由于她爱她的孩子、爱自己、爱生活,母亲在这些不幸中幸存下来了。
“在村里的六七户人家中, 没有一家的母亲能比她照顾孩子更周到的了。
年轻的姑娘们都羡慕银戒指、耳环, 但母亲宁愿不要这些, 也要把多余的钱让孩子们吃胖些。
所以, 她的孩子个个都是健康的。
除了小女孩害着眼病外, 他们都这么健壮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