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赵万里《娄江尚泉魏良辅南词引正》拔高陈铎《秋碧乐府》之缘由

合集下载

王渔洋《秋柳》四首赏析

王渔洋《秋柳》四首赏析

王渔洋《秋柳》四首赏析秋柳(并序)王士禛昔江南王子,感落叶以兴悲、金城司马,攀长条而陨涕。

仆本恨人,性多感慨。

情寄杨柳,同《小雅》之仆夫,致托悲秋,望湘皋之远者。

偶成四什,以示同人,为我和之,丁酉秋日,北渚亭书。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

浦里青荷中妇镜,江干黄竹女儿箱。

空怜板渚隋堤水,不见琅琊大道王。

若过洛阳风景地,含情重问永丰坊。

东风作絮糁春衣,太息萧条景物非。

扶荔宫中花事尽,灵和殿里昔人稀。

相逢南雁皆愁侣,好语西乌莫夜飞。

往日风流问枚叔,梁园回首素心违。

桃根桃叶镇相连,眺尽平芜欲化烟。

秋色向人犹旖旎,春闺曾与致**。

新愁帝子悲今日,旧事公孙忆往年。

记否青门珠络鼓,松柏相映夕阳边。

清初,王士禛以初露头角的青年,写了四首看似寻常的《秋柳》诗,却得到很多人的和作,造成相当大的影响,其中应有特殊的“魅力”在起作用。

王氏《蚕尾续文·菜根堂诗集序》说:“顺治丁酉秋,予客济南,时正秋赋,诸名士云集明湖。

一日会饮水面亭,亭下杨柳十(一作“千”)余株,披拂水际,绰约近人,叶始微黄,乍染秋色,若有摇落之态。

予怅然有感,赋诗四章,一时和者数十人。

”又自撰《年谱》:“顺治十四年丁酉,二十四岁。

八月,游历下,集诸名士于明湖,举秋柳社。

……赋《秋柳》诗四章,和者数百人。

”“秋赋”,指秋季省会乡试举人。

王氏已先在顺治八年辛卯十八岁时中举,十二年乙未二十二岁时进士会试中式因故来参加殿试(十五年补殿浅成进士)。

这次他自己没有参加乡试,只是秉乡试之机,邀集一些应试者在济南大明湖为秋柳诗会。

他上面说的都只是咏柳之事。

但诗的《自序》说:“昔江南王子,感落叶以兴悲;金城司马,攀长条而陨涕。

仆本恨人,性多感慨。

寄情杨柳,同《小雅》之仆夫;致托悲秋,望湘皋之远者。

偶成四什,以示同人,为我和之。

”王子,指梁简文帝萧纲,其《秋兴赋》云:“洞庭之叶初下,塞外之草前衰。

第二十章明代散曲【精编】

第二十章明代散曲【精编】

第二十章明代散曲【精编】第二十章明代散曲【精编】1 第二十章明代散曲 ( 下 ) 第一节王磐金銮王磐(1464前——1524) 1 字鸿渐。

高邮(今属江苏)人。

家于城西,有楼三楹,日与名流谈咏其间,故号“西楼”。

他生于富室,却厌绮丽之习;有隽才,好读书,却因恶拘束而弃诸生业。

他终生未仕,纵情于烟云山月,寄兴于诗画律吕之中。

其画长于写意,评者以为“天机独到”;其曲音律谐美,闻者争相传诵。

著有《西楼乐府》一卷、《西楼诗集》一卷、《野菜谱》一卷。

《西楼乐府》收小令六十五,套数九。

其中《村居》生动描写了他潇散的生活,突出表现了他洒脱的性格和情怀:【南吕一枝花】不登冰雪堂(喻神仙居住之处。

《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

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后常以“冰雪”咏神仙),不会风云路(谋取高位之路),不干丞相府(干,请托),不谒帝王都。

乐矣村居,门巷都栽树,池塘尽养鱼。

有心去与白鹭为邻,特意来与黄花作主。

【梁州】我是个不登科逃名进士,我是个不耕田识字农夫,我是个上天漏籍神仙户。

清风不管,明月无拘,孤云懒出,野鸟难呼。

只俺这牛背上稳似他千里龙驹(喻飞黄腾达的人),只俺这花篷下近似他方丈蓬壶(仙山名。

传说海上有三神山,名方丈{方壶}、蓬莱{蓬壶}、瀛洲{瀛壶},仙人所居)。

兴来时画一幅烟雨耕图,静来时著一部冰霜菊谱,闲来时撰一卷水旱农书。

茶炉、酒炉,杏花深处桃花坞。

水绕着门,云遮着屋,端的是隔断红尘一点无,那里有官吏催租。

这类作品在王磐散曲中所占比重较大。

他如【清江引】《月夜》、【沉醉东风】《夏日即事》、【满庭芳】《题石亭》、【脱布衫过小梁州】《秋夜同陆秋水湖上泛舟》等皆寓意淡泊、境界清雅,其中绝无心存尘想却故作旷达之态。

王磐淡泊无欲、清静自守,过着“幅巾藜杖,飘然若神仙”2 的生活。

但他不可能完全超然世外。

他的散曲材料取于眼前,眼前一些荒唐、不平的事很自然地也就会写入他的作品中。

他的名作【朝天子】《咏喇叭》云:喇叭,锁哪,曲儿小腔儿大。

昆曲的历史

昆曲的历史

昆曲的历史昆曲发展简史昆曲(昆剧)是中国古典戏剧的代表剧种,是中国最优雅的文学和最精致艺术结合的典范。

昆曲形成于元末明初江苏昆山一带,故而得名。

它有着近六百年漫长的历史,剧目丰富、名作林立、文词典雅;表演技艺载歌载舞、细腻传神;唱腔音乐清丽婉转、淡雅飘逸,在戏曲史、艺术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上,都有着足以傲人的至高地位。

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昆曲曾在华夏大地纵横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形成了空前绝后的社会性痴迷,创造了中国古典戏剧的高峰,它对许多后起戏曲剧种的生成和发展都有着重大影响,素有“百戏之师”之盛誉。

二OO一年五月十八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昆曲世界文化遗产即“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殊荣。

昆剧,是指用昆山“水磨调”来演唱的戏曲剧种。

它既可用以演唱体制剧种中的“明清传奇”和“杂剧”,也可用以演唱金元“北曲杂剧”和宋元“南曲戏文”,其中以“明清传奇”为主。

从北宋永嘉乡土歌舞小戏和南宋“永嘉杂剧”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南戏“,从它的发源地浙江永嘉(温州)九流十折,逐渐流传至江西南丰、浙江杭州、江苏昆山等地,并与当地居民所唱的“土腔”和所讲的“土语”相融合,于是大约在元末明初产生了被称为“南曲戏文”的四大声腔-即江西的“弋阳腔”、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江苏的“昆山腔”。

初始的昆山腔,从腔调上说,还是一种比较粗糙的地方土腔。

据史籍记载,元末当地声乐家顾坚就曾对演唱加以改进。

当时所唱的唱词体裁多为“月儿弯弯照九州”之类的民间歌谣、小调和一些南戏曲词。

据明代《泾林续记》记载: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曾设宴邀请一些有社会名望的高寿老人,应邀赴宴当中有一位九十岁的老人叫周寿谊。

朱元璋知道周寿谊是昆山人,便问周寿谊:“人们都说昆山腔好听,你会唱吗?”。

周寿谊就用昆山腔唱起了“月儿弯弯照九州”。

那时的昆山腔究竟怎么唱,如今已不得而知,现今我们所听所唱的,都是在明嘉靖、隆庆间经等人精心琢磨创发出来的一种艺术歌曲-昆腔“水磨调”。

刘有恒:《古代戏剧史真相考辨》目录

刘有恒:《古代戏剧史真相考辨》目录

刘有恒:《古代戏剧史真相考辨》目录 刘有恒:《古代戏剧史真相考辨》目录 [提要]对于中国古代戏剧史上,不少昔日错误认知予以剖析及厘清,不论是揭发明陆延枝伪造《猥谈》或清何焯伪造《南词叙录》,或上世纪赵万里伪造魏良辅〈南词引正〉,或谈戏曲学界流行伪书伪说的伪学的剖析,或中国戏剧晚起的溯源,或历史上伪造的『方相氏』及『葛天氏之乐』,或误抄伪误文里的东汉『歌戏』,或蒋星煜的依伪画谈唐戏剧或误谈辽戏剧,或南戏和唱赚及弦索赚曲和北曲关系,或南北曲的腔的形成,或从戏曲活化石谈贵池傩戏见古代依腔填词为戏曲原型,或谈土腔说、曲唱说、腔调说乃伪史伪学,及宋元明戏曲皆依腔填词的真相,并谈辨伪致误之由,及昆山腔之名与魏良辅无关,或明代俗戏弋阳腔至清初的演变、明末越调考,及谈戏曲学界之研究因伪学盛行故多错谬,故实乃大有可为的学术空间等等,希能为从事中国古代戏剧戏曲史的研究者提供巨细靡遗的辨正及提供思考依违去从的空间。 目录 1. 中国为何没有早生的戏剧-----史诗、神话不存的礼乐、民族性之下的『反戏剧』 3 2. 绝不要把中国戏曲的发生和歌舞扯上什么关系 11 3. 绝不要把中国戏曲的发生和歌舞扯上什么关系(之二)—— 16 4. 谈古籍所载『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乃巫觋的乐舞 22 5. 傩祭时的『方相氏』是刘歆王莽于《周礼》里伪造的人物———并谈『方良』才不是『魍魉』 38 6. 谈因断句错误而无中生有的秦朝的『方相』的『傩』 53 7. 《楚辞》里的《九歌》和民间祭祀及戏剧无关 57 8. 谈先秦末年依阴阳五行伪造的所谓『葛天氏之乐』 66 9. 刘歆伪造《周礼》内之『散乐』一辞之出处考辨 68 10. 谈无中生有的『文献上最早出现的「乡土小戏」』---西汉「歌戏」 71 11. 谈『戏剧』一辞的起源于唐初 74 12. 蒋星煜《〈唐人勾栏图〉在戏剧史上的意义》一文商榷 75 13. 从『乐队』一辞看辽兴宗时乐舞──蒋星煜〈辽代戏剧史索隐〉一文的商榷 80 14. 唐宋燕乐二十八调桎梏的废弃,是中国戏曲成熟标竿的先决条件之一 85 15. 唱赚比诸宫调进步;南戏是唱赚的剧化;南戏已成南宋民间戏曲重心 98 16. 宋元永嘉戏曲使用大晟八十四调的七声正声音阶———南曲使用五声音阶,始于明成代年间新出的海盐腔 104 17. 从南宋『弦索赚曲』谈北曲的使用弦索解疑 109 18. 南戏《张协状元》的作者是姓双的书会才人吗? 117 19. 文、乐关系的活化石───见证国王的新衣『依字声行腔说』的贵池傩戏唱腔 122 20. 从『常识』判明太祖见周寿谊问昆山腔一事纯属子虚 130 21. 明代黄佐《乐典》谈北曲系『依腔填词』及谈南戏的『变极』 135 22. 中国戏曲创腔系『依腔按字』之真相——『依字声行腔』或『土腔说』『腔调说』不成立史料证据确凿 138 23. 明代的《猥谈》解开了明代戏曲『腔调』二字的真义 142 24. 北曲宫调之仙吕中吕南吕黄钟皆并宫调及羽调而言 147 25. 关汉卿《刀会》出【新水令】内『大丈夫心烈』依律实应作『大夫心别』────谈蒋星煜《单刀会【双调‧新水令】之台本与文本》一文的盲点 152 26. 谈魏洪洲先生释解南曲『仙吕入双调』的成因——兼谈对《陈、白二氏《九宫谱》《十三调南曲音节谱》考原》一文的我见 157 27. 谈昆曲北曲黄钟宫【煞尾】曲牌亡于郑骞 162 28. 明代成化前,只称南戏,无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但川戏流播南京 165 29. 谈昆曲曲牌【武陵花】的来由 171 30. 从明代陆采及何良俊之论之脉络以见海盐腔不依燕乐二十八调 174 31. 昆山张大复见证『昆山腔』之名与魏良辅无关--并证《猥谈》《南词叙录》《南词引正》皆伪书,《泾林续记》记明初昆山腔为伪史 180 32. 谈『昆山腔』之名与魏良辅根本无关 190 33. 论明代散曲家金銮与潮调无关 195 34. 谈南北曲戏曲里的『腔』的形成 203 35. 赵万里千万个不该找文征明抄《南词引正》而添伪之疑———还没考证就真实性千百分之一都不到 211 36. 明代声腔的『腔』的出现及其分化史辨正 216 37. 从听信『南词引正』诈骗团伙的『车手』吴新雷的证明顾坚为真谈起 228 38. 谈一谈学术辨伪的三境界——以《十五贯》的过于执、周忱、况钟为喻 234 39. 从所谓南戏四声腔并列显示《南词叙录》及1961年问世的《南词引正》乃伪文 239 40. 《南词叙录》乃伪书的旁证证人——写《曲律》的徐渭邻居王骥德 243 41. 清初何焯伪造《南词叙录》订伪序写于嘉靖三十八年夏六月的出处 247 42. 谈《南词叙录》系清初何焯伪造小识───有可能伪托何焯评而另有作伪人吗? 252 43. 小谈昆曲南套里的前腔换头的规律 254 44. 连汤显祖都知道的事——南北曲是依腔填词(『按字摸声』),不是依字声行腔 256 45. 诡辩与真相:清初张岱记实下的昆曲『依字声行腔说』迷思的破灭 261 46. 王骥德《曲律》谈『今乐则先有律而后有词』 265 47. 谈昆曲『度曲』的真意及昆曲『曲唱』与『依字声行腔』的真相 270 48. 谈词、曲的韵书与词曲律谱的晚于词曲出世为词曲皆先有曲子后有辞之铁证 274 49. 『发调』正解:明代昆曲自由订调高之下的产物 277 50. 谈明代当时的人都知道汤显祖确为死于梅毒 281 51. 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出里的『袅晴丝吹来闲庭院』的典故 286 52. 不懂戏曲却写涉及戏曲而把昆山腔时空挪移到明初的小说的明末周玄暐 289 53. “两头蛮”一辞溯源 295 54. 谈北曲【九转货郎儿】并非集曲 301 55. 明末的『越调』(越腔)及调腔考略 305 56. 今南方弋阳腔及高腔、四平戏等系清初『江浙间所唱弋腔』遗存 313 57. 魏良辅写出『昆山腔』三字即《南词引正》乃伪文保证 322 58. 赵万里与伪文《南词引正》上的罗振玉的『面城精舍』章 324 59. 谈顾坚的真伪之辨实非《南词引正》真伪之辨的关键 328 60. 伪书《南词叙录》及伪文〈书金伶〉及〈谐铎〉垂帘论曲的共同点──年代的错谬 335 61. 叶堂《纳书楹曲谱》所说的『落调』相当于『移调式』 343 62. 谈今日昆曲的生存法则及角色 346 63. 纪念顾兆琳先生---虽各处两条不同的学术见解路上 351 64. 昆曲《天禄阁曲谱》旧序及今按文 353 65. 小谈层层推迭伪史料的戏曲史论著如云的缘由----读曾永义著作之感想 356 66. 治戏曲如入实为宝山的荒原 358 67. 昆曲订谱之学,其实没有亡 364 68. 逝去的戏曲光华 366 69. 昆曲四百年一些重要昆曲着作品题 368 70. 给曲学先师吴梅的昆曲订谱打分数——以《红楼梦‧扫红》出为喻 374 书名:《古代戏剧史真相考辨》 作者:刘有恒 出版日期:2019年11月 出版者:台北:城邦印书馆 定价:新台币五佰五拾元

昆祖

昆祖

昆祖昆剧《曲圣魏良辅》真实历史崭新版“魏良辅翻新水磨调,张野塘落拓苏门啸。

千人石嘌唱中秋夜,梁辰鱼撑张昆剧纛。

”这是《曲圣魏良辅》一台精品剧的主题思想;是一首高度概括昆史的诗,是一曲歌颂家喻户晓“曲圣”的歌,正直无私,耐人寻味,鲜为人知。

昆剧《曲圣魏良辅》,这是中国文人之善心,也是艺术家用心演绎昆曲之唯美,匠心独具演绎了一部昆曲正史,功勋卓著,千秋万代,永远流传。

有人说得好:“说天说地莫若说真;话东话西不如话实。

”翻阅2015年9月30日的《新华日报》载:“‘‘’活明皇’蔡正仁领銜梅花奖团队打造《曲圣魏良辅》——昆曲人演出昆曲的历史。

为昆曲历史正本清源;魏良辅是我们昆曲人名副其实的祖师爷,不容置疑。

”同年10月20日《苏州日报》名家新秀展风采观众享文化大餐第六届中国昆剧节闭幕中载:“昨晚,随着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新创大戏《曲圣魏良辅》的精彩演出,历时8天的第六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划上圆满句号……”再上网百度,还能够搜索到许多有关昆剧《曲圣魏良辅》的报道,了解一些昆史相关概况,有利拓宽视野、增长历史知识。

网上报道,2015年10月1日,江苏省昆剧院在南京江南大剧院,首演昆剧《曲圣魏良辅》,演员阵容强大,演出盛况空前,这是一部唯美动人的新编历史剧。

这是众多昆剧艺术家倾情奉献,载歌载舞,娓娓动情,成功演绎一位平易近人的“曲圣”魏良辅;演绎魏良辅女儿魏氏与女婿张野塘,那段令人费解的风月佳话,悦耳动听,回味无穷、反响热烈,赞叹不已。

同年10月19日,江苏省昆剧院再度上演昆剧《曲圣魏良辅》,那是“第六届中国昆曲艺术节”上刻意安排的压轴戏,给曲友们带来一场震憾人心、优雅美妙的艺术享受;这是一次餮饕文化盛餐,了解昆曲艺术的起源、发展、壮大,从而感染到唯美昆曲是大雅艺术,蔚为壮观是“百戏之祖”。

至今网上还保留剧中演员,真情演绎五彩缤纷的出彩片断的场景照。

该戏特邀了上海昆剧院著名老艺术家蔡正仁,担纲主角“曲圣”。

举止斯文,精神矍铄、神采奕奕,浅酌低唱、叹为观止。

[转载]《南词引正》的发现至公开之启示录

[转载]《南词引正》的发现至公开之启示录

[转载]《南词引正》的发现至公开之启示录《南词引正》的发现至公开之启示录吴新雷〈从凄苦失业者到曲学大家〉里有一段文字,说明了1960年发现所谓的魏良辅的《南词引正》一文及公开的经过:『那是1960年8月光景,我游学京华,承蒙傅惜华、周贻白等专家指点我,说是文化部访书专员路工家里藏有昆曲的新资料,但路先生只吐露出一点儿口风,却秘不示人,不知究竟是什么东西,“你是个小青年,不妨去敲开他的门,像福尔摩斯一样去侦探一下?”那时各家各户都还没有电话,不速之客敲门而入是常事,主人都能谅解,不以为怪?事先我了解到路先生是个昆曲爱好者,便以昆曲作为“敲门砖”上了他的门?他问我是做什么的?我答称是研究昆曲的,他就让我进了家门?接着他又考问我能不能唱?我当即唱了《琴挑》和《游园》里面一生一旦两支曲子,他大为兴奋地说:“想不到解放后的大学里,还有你这样的小伙能接续昆曲的香火!”我告诉他是陈中凡老先生试图在南大恢复吴梅曲学的传统,所以让我学习唱曲的?这一来竟引发了他极大的热情,脱口而出地说:“我告诉你,我发现了昆曲的新材料,别人来是不拿的?既然你有志于拾薪传火,我认你是个昆曲的知音,我独独给你看!”说着说着,他就把我带进了他的书房,只见一只大木桶,里面尽是孤本秘籍?有古本《水浒传》,有珍本《缀白裘》等等?他从书堆里摸出一部清初抄本《真迹日录》,郑重其事地翻到一处给我看,并继续考验我说:“你看看,里面有没有什么名堂?”我看到里面抄录的是《魏良辅南词引正》?作为唱曲的人,我是熟习《魏良辅曲律》的,但想不到路先生竟有《魏良辅南词引正》的新发现,而且立马拿给我考问异同?我看到《南词引正》的文本是根据文征明的真迹录下的,里面大有名堂,当我读到其中有昆山腔起源于元朝末年的记载时,不禁欢欣鼓舞,拍案叫绝!因为过去的戏曲史都讲昆腔是明代嘉靖年间魏良辅创始的,而魏良辅在自己的著作中却说起始于元末昆山人顾坚和顾阿瑛,足足把昆腔的历史上推了200多年?为此,我诚挚地建议路先生能及早把《南词引正》公之于世,为昆曲史的研究揭开新的一页?想不到路先生反而称赞我是个“识货者”,表示要提携我这个研究昆曲的新人?他连声道:“常言说得好,红粉送给佳人,宝剑应赠义士?我乐意把这份珍贵材料送给你,由你去公布?”他让我坐在他的书桌旁,当场让我把《真迹日录》中《南词引正》的文本过录下来,叫我去发表?这对我来说,当然是一举成名的大好机会,但我回到南京后斟酌再三,考虑到这份珍贵材料如果送给钱先生校注后在《戏剧报》上发表,那就能起到为钱先生恢复名誉的关键作用?于是,我把《南词引正》的过录本献给了钱先生,然后跟路先生说明了献宝的原因,路先生称许这是雪中送炭,是义举,甚表赞同,并配合钱先生写了篇短文,一起交给《戏剧报》编辑部?由于已跟戴不凡先生说合,得到特别重视:在1961年4月30日出版的《戏剧报》七、八期合刊上,赫然出现了署名钱南扬的《〈南词引正〉校注》,目录用黑体字排版,突出其重要地位?』通篇文字里,可以发掘到几个极重要的重点:1.《南词引正》的出现,『傅惜华、周贻白等专家』己经先知道了,但是不自己去发表,告诉吴新雷『文化部访书专员路工家里藏有昆曲的新资料』,而留给新来的一个刚出世的吴新雷去发掘去公之于世,自动放弃大鸣大放,学术大跃进的成名立万的机会,自动送成名机会给毛头小伙子吴新雷.2.『傅惜华、周贻白等专家』耸恿吴新雷去找路工手上的《南词引正》,而路工则先是『只吐露出一点儿口风,却秘不示人,不知究竟是什么东西,“路先生只吐露出一点儿口风,却秘不示人,不知究竟是什么东西』,后来才在吴新雷献技之下,于是路工表示:『我告诉你,我发现了昆曲的新材料,别人来是不拿的?既然你有志于拾薪传火,我认你是个昆曲的知音,我独独给你看』,于是路工也像『傅惜华、周贻白等专家』,把如此珍贵的昆曲史上的大发现的公布以成名的机会留给吴新雷了.于是吴新雷记下了:『我诚挚地建议路先生能及早把《南词引正》公之于世,为昆曲史的研究揭开新的一页?想不到路先生反而称赞我是个“识货者”,表示要提携我这个研究昆曲的新人?他连声道:“常言说得好,红粉送给佳人,宝剑应赠义士?我乐意把这份珍贵材料送给你,由你去公布?”他让我坐在他的书桌旁,当场让我把《真迹日录》中《南词引正》的文本过录下来,叫我去发表?』,真是吴新雷三生有幸,真逢贵人了.不过,吴新雷表示了,『这对我来说,当然是一举成名的大好机会,但我回到南京后斟酌再三,考虑到这份珍贵材料如果送给钱先生校注后在《戏剧报》上发表,那就能起到为钱先生恢复名誉的关键作用?于是,我把《南词引正》的过录本献给了钱先生,然后跟路先生说明了献宝的原因,路先生称许这是雪中送炭,是义举,甚表赞同』,于是我们又看见了吴新雷为了义助钱南扬,于是放弃大好成名的机会,让钱南扬去发表,而吴新雷则顺便附上了一文,也出了名.于是我们发现了,在这一场所谓《南词引正》出山的戏里,个个角色都是菩萨心肠,曲界处处人情满天,比之于当日学界在前些年还处处情势紧张,一如吴新雷文中所指出的:『政治运动接连不断』,『钱(南扬)先生在60岁的1958年生出了一连串口舌是非,胡里胡涂地吃了冤枉官司?到了1959年1月,处分下来,钱先生被作为“白旗”连根拔,不仅剥夺了教授头衔,还开除了公职,被赶出了校门,弄得无处容身,落难到乡下亲友处暂住,处于失业状态?』及『四代元老,是少有的一级教授,又是民主党派江苏民盟的第一把手』的陈中凡『敢于冒着政治风险大胆保举』钱南扬到南京大学.则吴新雷所接触到的人,都是如此出世到把成名立万,连『专』的大好功名都放弃了,好似生活在天使乐园一般.每个先是发现的人,如傅惜华、路工,都要放弃立说的机会,留给未知人间险恶的初出茅芦的毛头小伙子吴新雷去成名,居心的深处的盘算又是如何呢,因为这些当事人,除了吴新雷以外,都己过世了.吾人就算猜测也无实证.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公开的情形没有那么的顺利,例如马上有人质疑,这个张丑的《真迹日录》是个抄本,所有公开问世及流通的刻本里并没有《南词引正》一文啊,该不会是有人自已手抄了一份《真迹日录》,而把自己作伪的《南词引正》加入,或还有人干脆说,是不是这个公布的人自己作假伪造的,如此一来,罪名不就大到可以无限上纲了.所以如果找个不知世面的新鲜人,试试风向球,如果成功了,大家一拥而上,纷纷写文捧上一捧,一起分大锅饭吃,所以我们看到,自从钱南扬,吴新雷发表后,因为当日曲学的研究队伍的水平普遍低劣,曲学研究尚没有现今这般发达,都没有人想到应依学术研究方法,第一步去先考据资料的真伪,以致于没有人去比对以看出此一所谓的抄本比正式出版的各刻本的《真迹日录》多夹带此一篇伪文《南词引正》,及此伪文内处处露饀的作伪之处,且并没有经过科学鉴定,如抄本年代及笔迹年代鉴定等等,故而因为发表后并没有不好的副作用后,包括路工、傅惜华,甚至蒋星煜等连学术以考据为先,都没做到而属于学术水平不高的人,都为文大谈顾坚是昆曲鼻祖及昆曲六百年了(不过,止有周胎白认为是吴昆麓伪作,及钱南扬不信明初有昆山腔).(刘有恒)。

魏良辅

魏良辅

“曲圣”背后的无名英雄 陈益
“曲圣”魏良辅的居所,或称娄东,或称太仓,或称玉峰。其实他是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寓居在太仓南码 头(今南郊镇), 频繁活动于昆山等地。他初习北音,绌于北人王友山,退而缕心南曲。了创新“水磨腔”,闭门谢客,独自躲藏在 古娄江畔的小楼上, 穷讨古今乐律,十年不下楼。不过曲圣并非从天而降,从远一点讲,他是站在黄番绰、顾阿瑛、顾坚等前人的肩膀 上攀上戏曲高峰的 从近一点讲,则是师承了过云适。“良辅自谓勿如户侯过云适,每有得, 必往咨焉,过称善乃行,不,即反复数交勿厌”(明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 户候过云适是一个怎样的人,史 料记载极少,大约是掌管户口籍账之事的小官。明嘉隆年间,太仓卫南关的驻军尚武,西关的驻军善曲, 过云适恰好是善唱南曲的度曲家,魏良辅知道自己不少方面不如他, 便常常以研究心得去请教。过云适说行就行,说不行就不行,多次反复,不厌其烦。终于,魏良辅“尽洗乖声,别 开堂奥。调用水磨,拍捱冷板, 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功深熔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令人耳目一新。 周贻白先生在《中国戏剧史长编》一书中说:“魏(良辅)不过一后起的歌人因其有一副天赋过人的好嗓音, 并兼通音律, 参合其他腔调的长处,把‘昆山腔’唱得更加婉转曲折,于是一般人皆捧为圭臬。 其实,这里面还不知埋没多少无名英雄,过云适之 得见记载,已属万幸了。”他又说:“过氏对魏氏之创昆山腔实居于指导地位, 说不定魏之‘能谐声律’,也和过氏有关。” 不仅仅是过云适指导过魏良辅。当时吴中一带还有几位老曲师,如 袁髯尤驼,都比魏良辅这个后起之秀的资格老。陶九官、 周梦谷、滕全拙、戴梅川、陆九畴、包郎郎等歌人,在艺术上也各有造诣。魏良辅都虚心地向他们请教过。据张大 复《梅花草堂笔 谈》载,昆山人陆九畴善于唱曲,很想与魏良辅一比高下。然而登上戏坛 ,亮开嗓子一唱,发觉自己不如

三味书屋:徐州明清十人文萃《陈铎集》出版前言(作者:尚化启)

三味书屋:徐州明清十人文萃《陈铎集》出版前言(作者:尚化启)

三味书屋:徐州明清十人文萃《陈铎集》出版前言(作者:尚化启)陈铎,字大声,号秋碧,又号七一居士。

明代散曲家。

约生于宣德末、正统初,即1436年左右;卒于正德二年(1507)。

下邳(今江苏邳州)人,寓居金陵(现江苏南京)。

陈铎所任虽为武职(济川卫指挥使),但其为人风流倜傥,耽于吟咏,于经史子集、百家九流,无不淹贯;兼擅诗词、绘画,尤精于音律,以散曲闻名于世。

善弹琵琶,常牙板随身,遇有兴致,则高歌一曲,故被敎坊子弟称为“乐王”。

陈铎在明代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有关明代文学史的诸多研究几乎都是在讨论李梦阳复古运动的基础上,以诗文为核心,具体考察中晚明文学的嬗变历程。

然而,早在李梦阳之前,留都南京的陈铎,已开始以山林的身份,毕其一生致力于诗词曲的创作:其诗宗盛唐,词法北宋,曲尚金元。

可以说,陈铎如此积极以复古自任,正不妨视为南京、甚至吴越一带文学复古思潮的滥觞,陈氏也因此成为我们透视整个明代复古思潮雅俗嬗变与南北嬗变的标志性人物。

”(《中国文学研究》第2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陈铎生平与家世发微》)陈铎的作品,散曲成就最高。

仅据谢伯阳编《全明散曲》所选,陈铎作品总量居明代散曲作家之首。

李昌集先生评价陈铎“陈大声是散曲文学史上的一个怪才、奇才。

在艺术上,其奠定了南北曲分格的基本骨架,同时是南散曲的第一个行家里手,故陈铎在散曲史上是一个坐标性的作家。

”明代戏曲作家、曲论家王骥德对明代中期的散曲作家,分南、北二派评曰:“近之为词者,北调关中康状元对山(康海)……南则金陵陈大声……;而陈、梁最著。

……陈、梁多大套,颇著才情。

”王骥德指出:北派美在阳刚,而南派美在阴柔。

此评最合陈铎叙写闺情、闲情的作品,总体风格细腻柔婉,与南朝中的吴歌,宋代柳永、秦观一派的词作一脉相承,俨然自成一个系统。

有人贬陈铎散曲:写男女风情,缠绵幽怨,纤弱萎靡,甚或自身有喜好风月之嫌,内容无可取。

这显然是忽视了陈铎曲意表现出的三个主旨:一是对男女真情的肯定与溢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