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基础语法衔接补习课件新人教必修3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3基础语法衔接补习

高中语文必修3基础语法衔接补习

比较复杂,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
1.判断下列各句复句关系的类型。
(1)只要储蓄的预防性动机仍在,政府促进消费的政策就难
以成功。 ( )
(2)学习,不仅仅是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必要手段,而且是
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 答案:(1)条件 (2)递进 ( )
(3)航天事业既承载着民族的希望和梦想,也充满着巨大的 风险和挑战。 ( ) ( )
﹒﹒ ﹒ ②即使天塌下来,这件事也得继续做完。 ﹒﹒ ﹒
7.条件关系。
(1)构成条件:偏句提出条件,正句说明在这种条件下
产生的结果。 (2)常用关联词语:只要„„就„„,只有„„才„„, 除非„„才„„,无论(不论、不管、任凭)„„都(总、总 是、也)„„。 如:
﹒﹒
只有党风正,才能事业兴。

8.因果关系。 (1)构成条件:偏句说明原因,正句表示这种原因产生
速阶段。
【解析】选C。A项,属于语序不当。关联词语“不管„„都” 领起的内容,都从属于“他”,“他”提到“不管”前边才合 适。B项,“即使”移至“内容”前。主语不一致,关联词在
主语前。D.关联词语使用错误,“不但„„而且„„”,应改
为“虽然„„但是„„”。
4.阅读鲁迅的《<野草>题辞》,请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
借助关
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

联词语

2.承接关系。 (1)构成条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承接,多表示时 间上的先后顺序。 (2)常用关联词语:就,便,才,又,于是,然后,接
着等。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3:第二单元 第6课《琵琶行 并序》 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3:第二单元 第6课《琵琶行 并序》 课件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小序:
1、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 过。
2、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 3、交代了作者的写作动机。
4、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诵读整体感知诗歌,并思考:
1、诗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诗中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其共同点是什么?
白居易
当 年 : 人艳 妒盖 人群 捧芳 、、 年艺 年压 欢京 笑城 、
而 今 : 委年 身老 商色 人衰 、、 独门 守前 空冷 船落 、
而 今 : 送谪 客居 惨卧 别病 、、 其有 情酒 凄无 凄乐 、
当 年 : 高诗 朋酒 满流 座连 、、 其丝 乐竹 融不 融绝 、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琵琶行》是中国文化界人人皆知的名篇。诗中虽有较浓重的感 伤意味,但比《长恨歌》更具现实意义。诗人一方面表达了对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的悲惨命运的 同情,同时也寄托了对自己遭贬的悒郁、愤懑之情。“同是天 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流传千年的诗句,将琵琶女的 命运和自己的身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首诗叙述的层次分明 ,描写的细致生动,比喻的新颖精妙(如对琵琶声的描写), 被历代文人所称颂,表明白诗语言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
第三课时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品读鉴赏之赏“声”
——谁解琵琶声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一闻琵琶邀相见 (侧面烘托 略写)
再闻琵琶诉沦落 (明写 详写)
三闻琵琶青衫湿 (侧面烘托 明写略写)
琵琶女的演奏(三次)
第一第次9章演扩奏声系:统调音
朗读第一段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学习任务+全单元名师PPT课件(精编版超全338页)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学习任务+全单元名师PPT课件(精编版超全338页)

• 1993获得美国菲因斯特拯救饥饿奖。 • 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粮食安
全保障荣誉奖章”。 1996获首届“日经亚洲技术开发大奖”。 • 1997年在墨西哥获得“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 • 1998年获“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 • 1999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
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习任务
一、劳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也塑造着人的思想 品格。袁隆平等杰出劳动者的模范事迹,古代人民热烈的劳动 场面,彰显了劳动的崇高与美丽;普通劳动者的辛勤汗水,手工 匠人的高超技艺,体现出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从下列话题中任 选一个,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分组进行专题研讨。 话题1 :劳动的崇高与美丽 话题2 :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话题3 :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 话题4: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 (3)人物通讯类型: • ①传记式: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
容丰富。 • ②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
涉及的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 时一事的人物通讯,也很常见。 • ③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 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文学常识
• 1.作者简介: • 沈英甲,1983年至2003年先后在外交部《世界知识》杂
志和《世界博览》杂志、《科技日报》任记者,期间曾 担任多年机动记者,在《科技日报》曾先后任副刊部主 任、机动记者部主任,现为高级记者。代表作品有《走 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前尘》等。
文体知识
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 • 不敢越雷池一步:原意是要坚守原地,不要越过雷池到京城去。后比喻做事谨慎或保守,不敢超越原

高中语文 人教版必修3 第二单元 第6课 《琵琶行并序》课件(共71张ppt)

高中语文 人教版必修3 第二单元 第6课 《琵琶行并序》课件(共71张ppt)

新知导学·常识积累
[ 资料助读 ]
白居易( 772~846),河南新郑人,字乐 天,号香山居士。自幼聪颖,读书十分刻苦。 29 岁 中 进 士 , 历 任 秘 书 省 校 书 郎 、 盩 厔 (Zhōuzhì,现改周至)县尉、翰林学士、左
•拾遗等职。他写了不少“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等。 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 合为事而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并 序》,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等,有《白氏长庆集》。
• ——《长恨歌》
• 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钱塘湖春行》
• 5.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 ——《暮江吟》
◎ 隽语荟萃
• 1.像快乐的翠鸟,站在枝头鸣唱,我结识了高山流水 的知音!那条条短信,似奔腾的清溪,流入我冰封的心灵。 那话音似清风,扫散蒙蒙的顾虑,从草坪上空渺渺飘去。 心灵相通,不离不弃。那份深情的牵挂,连着两颗再生的 心。因为你在意我,给我带来阳光的依恋。你用爱来包容 我,而不是试图将我改变。不论相逢离别,信任左右陪伴。 你是我的知音。
第6课 琵琶行并序
晨读在线·含英咀华
◎ 诗海撷英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全诗简练含蓄,轻松洒脱, 而其间脉络十分清晰。从层次上看,首句先说酒,第二句再示温 酒之具,第三句又说寒天饮酒最好,末句问对方能否来共饮,而 且又点破诗题中的“问”字。从关系上看,首末句相呼应,二、 三句相承递。诗句之间,意脉相通,一气贯之。
• • (7)感斯人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沉吟放拨插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7)省略句,“感”后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被”。 • (8)省略句,“插”后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精品课件 第2单元 第6课琵琶行并序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精品课件 第2单元 第6课琵琶行并序
答案:
景物描写 “浔阳江头 夜送客,枫 叶荻花秋瑟 瑟” 作用 写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 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 令人顿感秋凉袭身,传达出诗人凄 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 基调
“别时茫茫 江浸月”
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 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 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 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3)词类活用 ①闻舟中夜 弹琵琶者( . ②遂命酒 ( . ③歌 以赠之( . ) ) )
答案:①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里 ②名词用作动词,摆酒 ③名词用作动词,作歌
(4)一字多义
答案: ①话语 字 说 ②创作 弹奏 介词, 为、 替 ③ 副词,暂时 副词,忽然,一下子 ④悄悄 隐藏的 糊 涂,愚昧
⑦梦啼妆泪红阑干 ________________ .. ⑧如听仙乐耳暂 明________________ . ⑨为君翻作 《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 .. ⑩却 坐促弦弦转急________________ .
答案:①叫,吩咐;畅快 ②悄悄地 ③随意 ④鸟声婉 转 ⑤突然 ⑥划 ⑦纵横错乱的样子 ⑧忽然, 一下子 ⑨写作 ⑩后退
第二单元
第 6 课 琵琶行并序
学国学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选自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汉纪》 [解读] 人分别三天以后,就不能用老眼光去
看待他。刮目:擦眼睛,指去掉过去的看法。
待:看待,对待。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选自《诗经·秦风·蒹葭》 [解读] 芦荻青青,白露成霜,在这寂寞的秋日,亲爱的 人儿却在水的那一边。诗人以秋景作为发端,可谓道尽了 人生的忧患。 因为秋天是生命走向死亡的季节, 天人相对, 不能不激起满怀的悲绪,这是中国古代文人普遍的悲凉 感,而这几句诗可谓其滥觞。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6课《蜀相》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6课《蜀相》课件
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二)答题步骤
1,解释这个字 2,解释这句话。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 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 品味炼字的精妙。3,答手法。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 什么手法。 4,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 的思想感情。
例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 两句话,含义最深的是哪两个字?试作简要分析。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歌,诗中二、三 联用了 “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 意象,请分析其意蕴。
考试链接-----分析诗眼意蕴的题型
(一)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
• 两句的深层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 是一片绿色,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 隔着树叶,传来黄鹂动听的歌声,可有谁 听呢?五百年了,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 没有出现过!诗句透露出感伤叹婉。含有 诗人对忧国忧民的热血知音少的感慨。
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 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 • 欣喜愉悦的情感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 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 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 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 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 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 军山
• 泪满襟——襟,衣襟。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 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齐读《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件第二单元 第5课 杜甫诗三首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件第二单元 第5课 杜甫诗三首

3.阅读杜甫诗三首,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我们可以体察出杜甫那壮志 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而杜甫忧国伤时的形象也跃然纸上。你认为造成诗 人愁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点拨】观点一:是个人命运的艰难。颠沛流离、坎坷苦难伴随着诗人的一生。 如今他已年过半百,疾病缠身;好友相继离世,剩下他孤身一人;时日无多,仍 流落异乡。这一切都令诗人愁苦不已。 观点二: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杜甫心忧国家和人民,想为国出力,平定战乱, 但自己已经年老多病,无力回天。空有忧国忧民之心,却壮志难酬,他心急如焚, 因此白发丛生,两鬓如霜。 观点三:是诗人心忧天下的高尚情怀。古代许多知识分子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 兼善天下”为处世准则,杜甫却无论穷达,都心怀苍生黎民。
能力形成·合作探究
目标一:赏析诗歌的意象 1《. 秋兴八首(其一)》前两联中有哪些意象,各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试简要分析,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明确】 意象 玉露
枫树林 巫山、巫峡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特点
生命极短 ②_暗___红__、__缺__乏____ _生__命___气__息_
《咏怀古迹》是大历元年(766)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的。 这组诗以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在夔州和三峡一带遗留下的古 迹为题材,发古人情愫,写自身感慨。课文所选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 途经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登高》一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当时诗人在夔州。这 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 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 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四、脉络梳理

初高中衔接指导之语文衔接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初高中衔接指导之语文衔接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重视逻辑思维、语法
高中语文,高考语文试卷,量大、面广、有深度。这 个深度,有关文化、历史、人生、社会,因为高中生接近 成人,不能再用初中生标准了,要有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生 命感悟。
3、重视写作
高考语文150分,作文60分(上海卷70分)。作文得高分,总分才可能得高分。记 住,审题立意最重要,不偏题,字数够,就是平均分。但是,作文想得高分,如何精 准审题,如何立意深刻,如何积累素材使得内容丰富,如何升格自己的作文,这些要 训练。
2、背更多的古诗文 课内的提前背,默写不能出现错字。比如初三毕业,就要提前把高一必修
上的古诗文提前背一遍。 3、课外文言文,要给自己加量
要多读一些深奥的、篇幅长的文言文,这样,反过来才能对高考文言文形 成很好的理解。如果平时只读浅显的,高考一遇到难的,就会束手无策。
这里推荐阅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也就是“四书”,以 及《古文观止》《史记选》《资治通鉴选》等,都要读整本书。
4、作文题型变化,初中主要是记叙文,高中是议论文 初中是600字,高中是800字,在思维广度和深度上有很大的区别。初中
更侧重真情实感、描写等内容情感和文采表达,比如成长文、亲情文、兴趣爱 好文、自然感悟文比较多。高中更侧重思想立意、逻辑思维结构、理性的思维、 人生的意义、青春奋斗的主旋律、青年的理想、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时代的 关系、对社会负责任、家国的情怀、道义的担当、认识世界的方式、人类和科 技的伦理关系,等等。而且,在高考作文真题里,这些主题是相互交融的。当 然,高中作文的表达也很重要。
5、跟中考侧重本地训练不同,高中语文一定要练习全国所有试卷。 这样可以应对题型的变化,以免考场上看到不熟悉的题型措手不及。比如
2024年的新课标Ⅰ卷、新课标Ⅱ卷,全国甲卷、北京卷、天津卷、上海卷。因 为题型问法虽然不同,但是实际上考查的知识点是相同的。所以,尝试不同题 型,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