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幼儿亲社会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幼儿亲社会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一、概述幼儿亲社会行为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的关心、帮助、分享、合作等积极的社会行为。
这些行为对于幼儿的社会化进程和人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发展,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当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许多幼儿表现出自私、冷漠、攻击性强等不良行为,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理解。
这种现状不仅影响了幼儿与他人的交往能力,还可能对其未来的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观察,了解当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主要表现和特点。
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探究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各种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幼儿园教育、社会文化等。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改善幼儿亲社会行为现状提供参考和借鉴。
1. 亲社会行为的定义与重要性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正向的行为倾向,它涉及到对他人的关爱、帮助、合作与分享等方面。
这种行为不仅有助于个体在社会中的融入和交往,更是其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对于幼儿而言,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和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幼儿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格形成。
亲社会行为有助于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幼儿期,通过与同龄伙伴的互动,幼儿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以及如何理解和尊重他人。
这些技能对于幼儿未来的社会交往能力至关重要。
亲社会行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
通过帮助他人、合作分享等行为,幼儿可以体验到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同时,这些行为也有助于缓解幼儿的焦虑和压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亲社会行为对于幼儿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他人等亲社会行为,幼儿可以逐渐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角色,从而培养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述评.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述评◆刘泽文1赵爱玲2(1.浙江理工大学,浙江杭州;2.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系教育与发展方向研究生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心理学家开展了许多关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其领域涉及到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发展、影响因素等。
其中,关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文试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的国内外研究做一综述,并给出简评、展望和对培养的启发。
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亲社会行为泛指有利于他人、集体或社会的一切行为。
幼儿在1至2周岁时就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萌芽。
此后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亲社会性将不断得到发展。
早期的亲社会行为有助于儿童将来的学业和社会功能成就,可以防止儿童抑郁情绪和犯罪倾向的生成、促使儿童自我提升、自我接纳和自我满足。
由此可见,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关系到儿童成年后是否能够适应社会,获取学业、事业成就,以及心理能否健康发展。
以往的很多研究表明,儿童的亲社会性是可塑的,因此,有关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家及相关领域研究者们最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之一。
一、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关于亲社会行为的定义,经典的定义是由Paul Mussen在1977年提出的,他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试图帮助其他个人或某个团体,使他们受益的任何行为,包括助人、慷慨、牺牲、保卫、无畏、忠诚、尊重别人的权利及感情、有责任感等。
1982年,O rlick Mc Nally和O’H ara在他们的研究中将亲社会行为定义为任何与他人分享、帮助他人、亲昵地接触他人的身体的行为。
Krebs把亲社会行为设想成一个行为的连续体,一端是最大限度的增加自我利益的朝向,另一端是最大限度的增加他人利益的朝向。
行为利他成份的量是由两个标准决定的:行为的方向性和行为中包含的利益总量。
利他行为就是在这个连续体上朝向最大限度的增加他人的利益。
综上所述,亲社会行为指人们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的具有利他性的一切行为,既包括具有利己性的又包含纯粹利他性的,既包含非侵犯性的行为也包含亲社会性的侵犯行为。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作者:李灵子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4年第24期自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国外心理学家就围绕众多的亲社会行为,尤其是分享、合作、援助、捐献等利他行为做了较多的研究。
随着亲社会行为理论的逐步形成与发展,心理学家们对亲社会行为的涵义及其发生发展与影响因素都作了深入的研究。
一、亲社会行为的涵义目前关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颇有影响的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Nancy Eisenberg。
她认为“亲社会行为为自愿的,有意地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动机是无指向性的,可能是积极的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两者都有。
”(Eisenberg,1982;Staub,1978)拉什顿认为亲社会行为对其建构相对容易,而且这样包含的行为范围也较大。
多数学者把这种无私地关心他人的行为成为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
我国关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才真正开始。
《心理学大词典》中将亲社会行为定义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行为”。
综上,我们尝试对亲社会行为的内涵做以下解释:一是亲社会行为是与侵犯、攻击等所有的反社会行为相对应的;二是从行为发出者本身讲,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同亲社会行为将有利因素指向他人或群体。
三是亲社会行为不是指单独的、特定的某一种行为,而是包含着如帮助、分享、互助、合作等一系列利他性质的行为。
二、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关于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的划分,不同学者的观点稍有不同。
张文新将影响因素分为社会认知(包括社会观点采择和社会规范认知),移情和社会学习。
俞国良和辛自强则先分成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并进一步将外部因素分为旁观者效应、榜样示范和情景模糊性;将内部因素分为认知因素、个体心理状态和个体特征;桑标则在次基础上更强调了文化的影响以及强化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纵观各学者的观点,虽然分类方式不尽相同,但实质上都是从两个方向进行分析推断的:首先是个体方面,都指出了个体认知和情感发展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其次是外界,都指出了环境与他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培养方法

研究实践 ■亲社会行为是行为主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亲社会行为是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论题,得到了广大心理学家尤其是发展心理学家的高度重视。
亲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性成长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有助于增强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奠定个体终身发展的基础,也有利于推动学校的素质教育。
因此,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意义重大。
亲社会行为不仅受生物学因素、认知特点、自我概念、性格等主观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受家庭、社会、学校等主体外因素的影响。
因此,应该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并举,再结合其他途径,共同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以促进儿童终身心理健康发展。
一、亲社会行为的内涵亲社会行为是指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现出谦让、分享、帮助、合作、使他人愉快,甚至为了他人利益而作出自我牺牲等一切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1]。
也就是说,亲社会行为是行为主体做出的能够使他人获益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个体心理健康发展以及社会适应性有重要意义。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亲社会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个体在出生后通过不断在环境中学习得来的,也就是说人们在社会化进程中逐步发展并产生了亲社会行为。
按照社会交换论的观点,又可将亲社会行为解释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换,其本质为个体在尽少地付出代价的同时,使利益最大化的社会交换过程。
二、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人们可能为了博取赞赏、为了使自身感到愉悦、为了达到某种利益等去从事亲社会行为,由此可见,引起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具有多样性。
一般而言,亲社会行为主要受到个体差异(如认知特征、移情等)、外部情境(如旁观者效应、时间是否紧急等)以及求助者特征(如求助者的外貌、是否与自身具有相似性等)这三方面要素的影响。
其中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如下。
(一)观点采择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观点采择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是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较大的认知能力。
个体能够理解和认知他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思想、情感、动机和需要的能力即为观点采择。
多元文化视角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特征及思政教育工作措施

多元文化视角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特征及思政教育工作措施在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有着众多的少数民族。
在我国的高校中,也有不少的少数民族学生。
这些少数民族学生在高校学习生活中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而如何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思政教育,成为了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多元文化视角出发,探讨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征以及思政教育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少数民族学生的特征1.文化差异明显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各自不同的民族群体,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
在饮食、服饰、习俗等方面,他们与汉族学生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种文化差异在高校中显得尤为明显,因为高校中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学生聚集在一起,他们的差异性更加凸显。
2.语言沟通障碍由于我国地域之大,民族之多,少数民族学生在高校中通常使用自己的方言交流,这一方面带来了语言交流的障碍,另一方面也使得他们更加依恋自己的民族语言,不愿意学习汉语。
这对他们在高校学习生活中产生了一定的困扰。
3.习俗观念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在家庭中受到传统习俗和观念的深刻影响,他们对待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可能与汉族学生有所不同。
在一些民族中,男女之间的角色分工、生活方式等都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也会在高校中表现出来。
以上就是少数民族学生的一些主要特征。
由于这些特征的存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要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高校学习生活,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心。
二、思政教育工作措施1.加强语言教育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汉语是他们融入高校生活的关键。
高校应该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情况,加强汉语教学,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汉语,增强沟通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开展多元文化交流活动高校可以开展多元文化交流活动,让少数民族学生有机会了解其他文化,同时也能够展示自己的文化,增进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可以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3.设置思政教育课程高校可以设置少数民族学生专门的思政教育课程,针对他们的特殊情况和需求,开展相关教育培训。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研究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研究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研究摘要:近年来,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研究备受关注。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对社会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研究发现,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性别、人格特质、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等。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如促进社会和谐、增强社会凝聚力等。
然而,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和影响也存在差异。
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精确地划定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并进一步探究其影响机制和实践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社会意义1.引言大学生是社会的主要力量之一,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
亲社会行为,指个体为了维护社会和谐、促进他人福祉而主动参与的行为,如义工活动、捐款、关爱弱势群体等。
随着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逐渐受到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重视。
本文拟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实证研究的分析,探讨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对社会的意义,旨在为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指导。
2.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定义有多种观点。
有些研究将其定义为参与志愿者活动、捐款、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等行为,这些行为体现了个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关怀。
另一些研究从心理学的角度,将亲社会行为定义为个体对他人感受和需求的关注,并主动展示善意和帮助的行为。
从社会学的角度,亲社会行为被认为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正常运行所必需的。
3.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3.1 性别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在亲社会行为上存在差异。
一方面,男性更容易表现出物质捐助等直接行为,而女性更愿意从情感上关心他人、提供帮助。
另一方面,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的期望也不同,女性更容易受到社会角色的约束,更容易被期待从事关怀型亲社会行为。
3.2 人格特质人格特质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现状及培养本科毕业论文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现状及培养【摘要】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一切有益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一些研究表明我们很多当代的大学生的缺乏亲社会行为,社会焦虑感增加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降低;“自我中心”观和一些负面“榜样”的影响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缺失亲社会行为。
我们要增加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增加大学生的亲社会价值取向,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加强榜样的示范作用,以全面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完整塑造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体人格。
【关键词】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培养1 亲社会行为概念分析我们正在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和谐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支持。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的行为。
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经常会表现出类似这样的行为,比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
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例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的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甚至为了他人利益做出自我牺牲的行为等。
亲社会行为包括所有类型的帮助或想要帮助他人的行为,而不管助人者的动机是什么。
可以说,亲社会行为是一个从最无私的利他行为,到完全受自己利益驱动的助人行为的连续体。
大多数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认为,亲社会行为不是本能的与生俱来的.而是人类个体通过后天学习得来的。
这种行为的发生与年龄有关,婴儿是没有利他行为的要到一定的年龄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所以,对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亦可以进行培养,来提高他们的亲社会行为的水平。
但一些研究表明我们很多当代的大学生缺乏亲社会行为,一个典型的表现是很多时候我们在大学校园里为灾区或贫困人员募捐时大学生们反映冷淡,有人甚至嘲讽。
这无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不和谐音符。
2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现状2.1 据《北京晚报》2000年的一篇报道:在天津市子牙河西河闸边,为救落水儿童,两名南开大学的大学生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又奏响一曲舍已救人的华采乐章。
高职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然研究

德育探索入思政课程及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中,可以有效增强课堂的引领力与穿透力,有效引领高职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及民族团结,同时能够引导高职学生辩证把握“共同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这对解决好我国的教育问题至关重要。
二、高职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及根源浅析(一)现实问题当前学术界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十分重视,学者们一致认为应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程。
有学者提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要遵循系统化、精细化和协同性原则;商爱玲(2018)主张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同时提升校园文化及社会实践活动感染力。
虽说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渠道作用比较突出,但在实际工作中,思政课却难“一枝独秀”,导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面临内容不聚焦、过程形式化与碎片化、成效低下等问题,具体表现为部分学生不知道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部分教师因民族工作的特殊敏感性而对此避而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显性教育及专题教育缺失、因第一课堂以理论讲授为主导致学生无法在课堂中通过体验实现价值认同、教育宣传与氛围营造不够等。
正如李芳(2020)提出,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广泛共识,但在具体实践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尚未被完整纳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中,仍存在着教育渠道需进一步拓展、教育对象需继续扩大、教育内容需更加系统、教师教育能力亟待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待调动等实践层面的不足。
(二)根源浅析索艳(2019)认为认知、宣传与主题活动的不足是限制高校培育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因素;朴芙萱(2018)认为各民族学生交流工作不足、高校培育机制不成熟、思政理论课作用未充分发挥是限制民族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的原因。
可见,学者们普遍认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缺乏针对性,且教育主体没有形成合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上 述 因素 是 否 也 会 影 响 到 融合 了多 个 民族 的高 职 院 校 学 生 的 亲 社 会 行 为 ? 进 一 步 而 言 ,在 多 民族 背 景 影响 下 .高职 生 的亲 社会 行 为倾 向主要受 个 体 主观 环境 影 响还 是 客观 环境 影 响? 对此 ,本研究 就 这些 因 素 是 否影 响到 高 职 生 的 亲社 会 行 为倾 向 进行 了相 关 渊 查 .以为 后续 贵 州多 民族 文 化背 景 下 的高 职生 亲社 会 行为 的干 预 以及 民族 融合 提供 依据 。
一 、 研 究 对 象 与研 究 方 法
(一 )研 究对 象 随 机选 取贵 州 省铜 仁市 高 职 院校 1 062名 学 生 , 有 效被试 为 l 042名 ,问卷 的有效 回收率 为 98%。其 中男 生 345人 (34%),女 生 690人 (66%);农 村 学 生 913人 ,城 镇学 生 216人 :大 一 学 生 304人 ,大 二 352 人 ,大 386人 ;学 前 323人 ,初 教 342人 ,英 语 ll6 人 ,艺体 261人 。 (二 )研 究 方 法 1.研 究 工 具 (1)问卷维 度 和计 分 。 问卷 主要是 在 美 国心 理学 家 Gustavo Carlo编 制 的 亲 社 会 行 为 倾 向 量 表 基 础 上 ,参考寇 或 青少 年 亲社会 量 表 进行 修订 。两个 问卷 维度 一样 ,分 为 6个分 量表 。原 问卷 (美 国 )分 为 6个 分量 表 ,分 别 是利他 、匿名 、公 开 、依 从 、情 绪性 、紧急 , 共 23个题 。量 表 中所 有 的题 目都 是正 向计 分 ,分为 五 级 计分 。分 别是 :1,2,3,4,5。1代表 完 全不符 合 ,5代 表 完全符 合 。 (2)问卷 修订 。 问卷 修 订 过 程 中 ,根据 亲社 会 行 为 的界定 ,删 除 利他 情 境 维 度 ,保 留原 问 卷 其他 5个
教 师与学 生
2018 4 职 业教 育研 究
多民族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董世 等 专科 学校 贵 州 铜 仁 554300)
摘 要 :发放 1 062份 《亲社 会行为》问卷 ,调 查 多民族文化背 景下高职 生亲社 会行 为倾 向水平现状 及影 响因 素 。 结 果 发 现 .多 民族 文化 融 合 背 景 下高 职 生 的亲 社 会 行 为 主 要 受 客 观 环 境 因素 影 响 :男 生 亲 社 会 行 为水 平 显著 高于 女生 ,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公 开性维度上 ;高职 生的亲社会行为水平 出现 了道德 回溯现象 ,大二学生 的亲社 会行 为倾 向高于大一和大三学生。同时 ,家庭 氛围和 父亲文化程度影响高职生的亲社会行为水平 。
教师与学生 豳
维 度 ,匿 名 、公 开 、依 从 、情 绪 性 、紧 急 ,分 别 是 共 25 个 题
(3)修 订后 信效 度 检验 。信 度 :全 问卷 内部一 致性 系数 为0.899,5个 分 问卷 内部 一致 性 系数 分别 为 匿名 维 度0.78,公 开维 度 0.69,依 从 维度 0.79,情 绪性 维 度 0.70,紧 急维度 0.66。同样 的 ,修 订 后 的总体 效度也 达 到 显 著水 平 (见 表 1)。可见 ,修订 后 的 问卷 有较 高 的 信 效度 。
表 1 因子 与 总 分 以 及 各 因 子 的 相 关 系数 表
于一 年级 和 三年级 学生 (见 图 1)。
2
凸
分 均 分
匿 名 】 公 开
依 从
匿 名 l
O3I .
0.53
公 开
1
032
依从 情绪 性 紧急 l
总分
情 绪性 0.51籼 0.57 0.60*
作 者简 介 :董世 华 (1987一 ),女 ,硕 士 ,铜仁 幼儿 师范 高等 专科 学校讲 师 ,研 究方 向 为心理 学 、音 乐心理 。 基 金项 目 :贵 州省教 育科 学规 划领 导小组 办公 室课题 “高职生亲社会行 为的现状与 干预研 究”(项 目编号 :2015B229)
职业教育研究 2018 4
关键 词 :多 民 族 文 化 :高 职 生 亲 社 会 行 为 ;影 响 因素 中 图 分 类 号 :G7l5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2—5727(2018)04—0080—05
亲社 会 行 为 (Pro—social Behavior)是 指 对 他 人 和 社 会 有 益 的 、能 够带 来 积 极 影 响 的助 人 行 为 、利 他 行 为 或其 他更 为广 泛 的行 为I’I。亲社 会行 为 是个 体社 会 化 过程 中的重 要行 为 ,对个 体 健康 发 展 以及社 会 适应 具 有重 要作 用f。I。此外 ,个 体在 当前 社会 环境 中做 出亲 社 会行 为 ,在一 定 程度 上反 映 了 对 当前 社 会 的认 同与 归属 因此 ,亲社 会行 为的研 究 在心 理学 领 域及 教育 学 领 域 受 到普 遍 重 视 ,是 教 育 界 的 一个 研 究 热 点_3_7I。 这 些 研 究 主要 集 中于 研究 对象 从 儿 童 到 成 年 人 的认 知 因素 、情 感 因素l 、价 值取 向 I等方 面的研 究 。也有 一 些 研 究 开 始 关 注 影 响 高 职 生 亲 社 会 行 为 的 主 客 观 【人1素 这 些 主 客 观 因素 包 括 生物 因素 ,比 如性 别【IN51 等 ;家庭 冈素 ,比如家庭教养方式 和家庭 氛 围等 ;学 校环 境 素 :比如年级 、专业 、人际关 系及社 会支持[16-18I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