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文化论文

合集下载

楹联文学

楹联文学

楹联文学陶平楹联之为文学,早有定论。

惟应用既广,制作易滥,鱼目混珠,在所难免。

本章略述楹联文学的范例、定义、历史与价值,作为研究最佳楹联结构的基础。

§1.1汉字与楹联我国的悠久文化,主要依靠汉字流传至今。

汉字是华夏文化载体。

没有汉字,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感,炎黄子孙的强大凝聚力,难以想象。

以方块字、单音节为特征的汉字系统,形声兼备,视听俱佳,分辨率高,信息量大,组合方便,传播久远。

在现代文学中,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各国都有,惟独楹联是中国特产,因为楹联是汉字文化的集中体现。

与楹联比较接近的是两行诗(couplet)。

两行诗是每节(stanza)两行的诗体,通常须押韵,而楹联只有两行,不须押韵。

把楹联译为couplet,西方人容易理解,当然需要作进一步解释。

语言学家赵元任(1892-1982)在《谈谈汉语这个符号系统(Chineseasa Symbolic System)一文中说:“论优美,大多数观察和使用汉语的人都同意汉语是美的。

有时人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汉语有了字的声调,怎么还能有富于表达力的语调?回答是:字调加在语调的起伏上面,很像海浪上的微波,结果形成的模式是两种音高运动的代数和。

汉语的文字系统,即使把简化字考虑在内,当然是很不简单的,可是它在优美性尺度上的等级是高的”。

(《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选》1985年,社科版,第75-76页)。

所谓“汉语符号系统”就是汉字系统。

汉字兼有象形、表音、表义功能,简单优美,内涵丰富,可以用最少文字,传递最大信息。

楹联充分发挥了汉字的优点,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楹联文学。

举例说明:泰山雨花道院联(梁章钜《楹联丛话》卷六)雨不崇朝遍天下花随流水到人间此联句首分别嵌“雨”、“花”两字,由此落笔,随手拈来,自然贴切。

非泰山无此博大包容;非道院无此清净悠闲。

《毛诗·鄘风·蝃蝀》云:“朝隮于西,崇朝其雨。

”崇朝,即终朝。

“雨不崇朝遍天下”是说:虽然下雨的时间不长,普天之下都受到润泽,泰山之博大不言自明。

上下一心,楹联兴校品;古今万象,国学乐生平

上下一心,楹联兴校品;古今万象,国学乐生平

上下一心,楹联兴校品;古今万象,国学乐生平作者:崔伟明来源:《广东教学·教育综合》2018年第100期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中心小学,成立于1954年,六十多年的办学历史中,逐步形成了“儒雅教育”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儒雅新人。

一、把楹联文化教育作为创建文明校园的主要抓手儒雅教育,是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让孩子在一个和谐、高雅的育人环境中成长,全方位培养学生外表、内涵、谈吐、举止、气质,全面提升学生的修养和素质,从而打造一个儒雅文明的校园。

1.确立特色项目——楹联文化教育近十多年创建过程中,石碁镇中心小学逐步形成了以楹联文化教育为主要抓手,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05年,石碁镇中心小学在上级领导下启动楹联文化教育工作的,以课题为引领,组织师生对家乡丰富的对联文化资源进行搜集、整理,挖掘当中有用的教育素材。

2.专家引领,不断前行2008年,石碁镇中心小学组织了师生、家长参与了石碁文联、石碁文化站举办的“每月一讲”和“每月一联”楹联文化活动,开始了真正学习楹联文化知识和应对技巧。

此外,学校在创建楹联文化教育基地过程中,也得到了广东楹联学会邹继海会长等领导专家的亲临指导。

坚持就是胜利。

在两任校长的支持鼓励下,全体师生把对联文化教育搞好搞实,在楹联活动上取得的成绩也日渐丰厚起来。

二、建立楹联文化教育課程体系1.学校楹联文化教育根据各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围绕学校发展、学生发展需要,也创立了楹联课程目标体系——2.学校始终是教学为主要任务,楹联文化教育也不可能脱离开。

这方面的做法是:①编写《楹联文化》校本课程,最好能体现知识能力培养的阶梯性,从楹联基础知识的研学入手,再逐步渗透应对和创作技巧,循序渐进。

如果不自己编写,也可以选用一些国内现成的小学对课教材。

②以国家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为主要平台,尽可能采用学生为主体的研学手段,让孩子们通过课堂指导、课外探究实践等方式去认识楹联、探究楹联。

三年级我国的传统文化作文

三年级我国的传统文化作文

三年级我国的传统文化作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文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opywriting guid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guid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三年级我国的传统文化作文三年级关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作文(精选26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

云南楼阁铭文楹联

云南楼阁铭文楹联

教育研究进行补救。

针对这样的学生,学院要求严格,手写检讨书要在1500字以上,读书笔记或论文都必须手写且在3000字以上(不收打印稿),严禁抄袭,每篇记1分。

督促学生争取在毕业前完成课外学分,以便顺利毕业。

3 实施课外学分的作用及效果3.1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大增。

广大学生都积极投入课外集体活动,在学习课堂知识的同时,也很注重参加集体活动文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了更全面的发展。

3.2从2013年我院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建设项目以来,学生积极踊跃参加,共有14个项目立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个,省级项目3个,院级项目10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具体的实践锻炼和体验,感受了创业的艰辛与收获的快乐,并在创业过程中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劳动,在创业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充分体现了实施课外学分制推动学生积极参加社会集体活动创业创新的积极作用,这也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不论是创业或是工作,奠定了一些基础。

3.3从已毕业的学生完成情况看来,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政治活动、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也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高了学校教学质量,为学校发展和竞争提供了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1]张爱云.医科院校实施本科生课外学分管理制度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2-05[2]韦健,邓曼.论我院推行学分制改革的利与弊[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02。

[3]刘丹平.设置课外学分的实践与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4]安江涛.课外学分实施的研究与实践—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08-031.诗文楼阁类文学作品,源远流长。

早在《诗经》里,就有《大雅·灵台》、《邶风·新台》,楚辞里有宋玉的《高唐赋》,后来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以及南朝宋谢灵运的《登池上楼》等诗文,也都属于此类。

谈中国节日习俗论文

谈中国节日习俗论文

谈中国节日习俗论文篇一:中国民俗风情论文中国民俗风情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的传承性事象,包括思想和行为,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俗风情,不同的民俗风情有各自不同的特色,这样的特色体现在各地居民的节日、婚恋、礼节、饮食、建筑服饰、民间喜好和禁忌等表现民俗风情的主要方面。

饮食习俗,包括居家饮食习俗、节日饮食习俗、待客饮食习俗、饮食、礼俗等。

各民族饮食习俗的交流促进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

少数民族的,独特食俗常因地区和民族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从而形成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的饮食习俗。

民居建筑,建筑是一种文化,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域文化的具体,写实,有强烈地表现性;民居,就像人的服饰。

服饰,是文明的产物,而建筑是文明的“服饰”。

一个文明的民族和社会,总会把它的精神凝结在,它最坚固也是最庞大的创造物——建筑之上的。

所以说,民居,是一道永远的风景,值得观赏。

服饰和衣着穿戴,它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标志,除了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外,还有审美、研究民族发展、民族文化的价值,而且还是一个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象征。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和相关的制作工艺及艺术趣味,形成了各民族自己绚丽多彩的独特服饰,构成了一座独特、美丽的五彩“花廊”。

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喜好和禁忌,在语言行动上,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

节日习俗是构成民族特色的要素,反映着本民族物质生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和民族文化的特有风貌和丰富内涵。

同汉族杂居的少数民族也过汉族的节日,但他们也有自己的节日,而且节日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我国的传统习俗有很多。

一.传统节日:除旧布新迎春节,新腊共食腊八粥,爆竹声中一岁除,大红春联颂吉祥,贴福字、剪窗花、蒸花馍、挂年画,正月初一大拜年,载歌载舞庆新春,正月十五闹元宵,二月初二龙抬头,风光烟火清明日,清明时节话插柳,避毒赏游端午节,温情脉脉七夕节,情意绵绵中秋节,火把燃放激情秋,五彩浪漫重阳节。

中国文化遗产议论文素材(推荐3篇)

中国文化遗产议论文素材(推荐3篇)

中国文化遗产议论文素材(推荐3篇)【中国文化遗产议论文素材第1篇】苏州园林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期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现存文字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般辟疆园,当时号称“吴中第一”以后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

现在的苏州早已变成各大旅游爱好者,常去的地方,人也越来越多,园中的景也很受喜爱。

苏州的造园家运用独特的造园手法,在有限的空间里,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内建筑,并用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和各种摆件等来反映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从而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而得林泉之越”,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的艺术境地。

苏州园林是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境内的中园古典园林的总称。

来到苏州,游贤古典园林,优雅精致的景色,一定能让你深陷其中。

苏州园林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是我认为最美的园林,不愧是苏州园林。

【中国文化遗产议论文素材第2篇】举世闻名得长城全长6000多公里,合12000多华里,它被誉为“万里长城”,可谓名副其实。

长城初为秦始皇下令修筑,前后共动用了几十万民工,用39年得时间才完工。

长城得修建,有利于抵御北方匈奴得骚扰,因而保证了那里农业得正常进行,对中原一带得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远望长城,高耸雄伟,蜿蜒万里,四周被连绵起伏、危峰兀立、高大雄伟得青山环绕着。

在这绿色得海洋中,它犹如一条灰色巨龙,盘绕于峰峦之间。

曾有一位南北朝诗人,用这样得诗句来形容它得险、长、高:“长城地势险,万里与云平”。

据报载第一次登上月球得美国宇航员说,在太空中望地球,最明显得建筑物就是长城了。

长城由砖砌成,城墙高3--5米,墙头是齿形得,很适合防御敌人。

长城上有八大关:山海关、居庸关、紫荆关、雁门关、娘子关、偏头关、嘉峪关、玉门关。

其中得山海关最为有名,它背山面海,处于万顷波涛、千丈绝壁之间,号称“天下第一关”;山海关是历代兵家得必争之地,明末李自成曾与降清得吴三桂在此酣战。

中国对联学研究

中国对联学研究

1998年第4期第35卷(总188期)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 RNAL O F PEK I N G UN I V ER S IT Y(H um 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 o.4,1998 General N o.188 V o l.35中国对联学研究谷向阳内容提要 在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那雅俗共赏的对联,像无数颗璀璨的明珠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闪烁。

探讨中国对联产生、发展的历史,研究对联的艺术规律和社会功能,总结对联的分类方法和创作原则,对于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 对联 楹联 对仗 平仄对联,俗称对子,又称联语、联句、楹帖、楹联。

楹者,柱也。

因常把对联题写于楹柱,故有“楹联”之称。

对联是我国汉民族独特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我国璀璨辉煌的民族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它根植于我国古老的汉文化和俗文学的沃土中,具有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民族文学的突出特色、雅俗共赏的对偶格律、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千百年来畅行于文坛,应用于社会,显示出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一、对联的起源和发展上下联字数、句式、内容、韵律对偶,是对联的基本特征。

从古代诗文辞赋的对偶中可寻觅到它的源头。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诗文中已有对偶的运用。

如《左传》“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楚辞・河伯》“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珠宫”、《楚辞・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汉赋和魏晋“骈体文”中,更是大量运用对偶和排比,正如唐代刘知几《史通・叙事》所说:“大抵编字不只,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

”对偶这种修辞技巧的日臻成熟和完善,无疑促进了汉语语言文学艺术的丰富和发展,同时也孕育了对联这种艺术形式的诞生。

对联是对偶句式和门神桃符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组长:张帅辉组员:赵梦杰、李炀炀、费丽丽、王文晓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子,它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炼、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体现了我国人民独特的生活情趣。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

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

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

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起源与发展:对联起源于我国古典诗词,源头可追溯到先秦典籍中的对偶句。

商周两汉的对偶句及魏晋南北朝辞赋中的骈俪句,为后来对联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盛唐以后,律诗、律赋的结构已臻于尽善尽美,对偶句已经成为诗文的组成部分,并且其独立性也在逐渐加强。

对联就是由格律诗中的对偶句和骈赋中的俪句发展而来的。

明清两代,对联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类对联都得到广泛的应用。

自明朝起,由于皇帝垂青,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吟诗作对蔚然成风。

加之康乾二帝的推崇,一时楹坛高手云集,挥毫泼墨,各式名联异彩纷呈。

题材与分类对联较之旧诗词活泼自由得多,加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多样,魅力奇妙,堪称我国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从内容上,对联可以分为节令联、喜庆联、哀挽联、名胜联、行业联、杂感联、学术联、趣巧联等,我们重点谈以下几种:节令联:我国农历一年之中有24个节气。

在我国对联中,以节气为题材的很精彩,有的还含着一段故事呢。

传说明代有一位学台,在浙江天台山游览时,夜宿山中茅屋。

次日晨起,见茅屋一片白霜,心有所感随口吟出上联:“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小雪”联中嵌有三个节气,一气呵成,毫无痕迹。

一时成为绝对。

直至近代,才由浙江的赵恭沛先生对出下联:“今朝惊蛰,春分时雨到清明”一样三个节气,对得十分工整。

另一副对联则更有文学性和科学性:“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三年一闰五年再闰阴阳无差无错。

”上联不仅指出了春分和秋分这两个节气所在的月份,而且把这两个月份的时间特点讲得清清楚楚,即二八月是昼夜相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分______ 日期______

湘潭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自修课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

(封 面) 课 程 名 称 中 华 楹 联 文 化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 解读《联律通则》(修订稿)基本规则 指 导 老 师 谢 龙 翔

姓 名 田 伟 学 号 2008370825 班级名称 08级广告学一班 学院名称 文学与新闻学院 交阅时间 2009年12月18日

湘潭大学教务处制 解读《联律通则》(修订稿)基本规则 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从各种文学形式来看,楹联与包括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等在内的其它文学体裁、语言、文论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的个性。 从起源上说,楹联起源于诗文中的对仗句。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历代多种文体中的优秀成份,而逐步形成了与诗、词、曲、赋等并驾齐驱的独立文体。它是一种矛盾均衡的对称文学,绝不是律诗和骈文的“附庸”。 楹联源于对偶,其本质是对仗。对仗句用于文章称为骈文,用于诗歌称为律诗,单独使用就是楹联。故楹联是独立使用的对仗句,是一种独特的文体。 楹联是传统的格律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性。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应称其为楹联!如果按下文所述的“联律基本要求”,将有相当数量的前人联作被驱逐出“楹联”之列。简单举几例: 1. 芙蓉国里秋光美,红霞万朵尽朝晖。(典型的外科病) 2. 见官可以头着地,醉酒无须脚朝天。(内容不健康) 3. 舍弟江南殁,家兄塞北亡。(内容不真实) 4. 人生七十古来稀,鬼死三千今去奇。(死对、硬对的玩文字游戏) 5. 一劳永逸长生乐,万象回春大地新。(上下联内容无关) 6. 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完全不合联律)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每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从形式到内容均为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韵律协调的部分组成。上联又称出句、上支、上比、对公、对头,张贴于面对的右侧。下联又称对句、下支、下比、对母、对尾,张贴于面对的左侧。 楹联的核心是对立统一。楹联属于文字语言的对称艺术,汉字的造字法就是本于易学原理,其结构模式、形音合壁、思维内涵,都是阴阳观的反映。人类重视文字的对称和均衡,当是楹联的原始发端。形要上下对称,音要平仄对立,义要词句对偶,构成了均衡、和谐、优美的对称法则。这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楹联艺术方面的体现。 “阴阳观”、“有无论”扎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土壤,潜移默化地渗透着人们的意识,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使人们产生了对偶、对仗、对称、均衡的观念,这就为楹联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它影响和促进着对偶句式不断改进和发展,使之终于演变成了严谨的、格律化的、社会化的独立文体――楹联。 楹联文体质的规定性、适应性,要求创作与赏评坚持创新而不离传统体范,重律而尤见时代风徽的原则。 楹联的基本规则解读 第一条: 字句对等。一副楹联,由上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的句数要相等,不管单句联还是多句联,上下联的字数要相等。如一言联:墨,泉。二言联:岳峻,湘清。七言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十一言联:见龙在野,隐骨埋身难叱诧;蓄志于心,拨云见日竟扶摇。 句数相等,即上联为几句,下联也为几句。如题云台山联,上联四句,下联也是四句:跨步云台,茱萸峰顶,不寻仙阕琼楼,只问亲人何在====转身朱阁,天瀑潭边,遥乞乡音雁讯,谁知明月无言。

第二条: 词性对品。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者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这是楹联格律的语法要素。所谓词性对品,即要求上下联相对应的词或词组的词性相对一致,或者说尽可能地相同或相近,才能构成对仗。 如题青藏铁路联:走天路英雄气短,入藏区百姓福多。联中“走”与“入”为动词,“天路”与“藏区”、“英雄”与“百姓”、“气”与“福”均为名词,“短”与“多”为形容词。 注意:对联中有一种对仗形式是自对,又称边对、当句对、就句对,即上下联两各自为对。此类对联可以允许上下相同位置的词的词性不同。如黄鹤楼联:我辈复登临,昔人已乘黄鹤去;大江流日夜,此心常与白鸥盟。上联的“登临”为动词,下联的“日夜”为名词,本不相对,但上联当句中“登”对“临”,下联当句中“日”对“夜”,属自对,故此对仗是允许的。

第三条: 结构对应。联文用词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要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青山不语花含笑,碧树红楼幸福家。 此联句型结构不对仗,不能成联。如进行改动,则成联:青山不语花含笑,绿水无声鸟作歌。 注意:第二条中,我们讲到自对,词性不同可成联。自对中,结构不同也可成联。如上海嘉定秋霞圃延绿轩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便赏眼前生意满;挽蔬夜雨畦,煮茗寒泉井,不知山外有尘寰。 此联前两句,从上下联相同位置来看,词性与结构都不对仗,但联中的各自为对都很工整。工整的自对补救了上下联对仗不工的缺憾。此类对联在对联作品中大量存在。

第四条: 节律对拍。联文语句的语流节奏,上下联要一致。节律,主要上下联在章节上的停顿或间歇,这是楹联格律中的一个声律要求,通过联句有规律的停歇和韵律的变化,达到和谐的音乐美。节律对拍,即指上下联的节奏相同、相应、相似或尽可能保持一致。节律包括声律节律和语意节律。 1、声律节律。是利用平仄声的交替与对立产生和谐的音节停顿来实现的。声律节律是律诗的根本,其显著特点是按照诗中用字顺序,以两个字为一节奏,每一声律节奏第二字为节奏点(即音步)。律诗的声律节律在五、七言的律诗中主要为二二一和二二二一这两种语音节奏。五言联为二二一节奏:临水/看云/起,钩帘/待月/来。(仄平仄,平仄平) 七言联为二二二一节奏: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平仄平仄,仄平仄平) 2、语意节律。是依词语结构划分,即语意所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方式。语意节奏无固定的字数。四诗/风雅颂,三立/德功言。(二三节奏:平仄,仄平)浣溪/石上/窥/明月,向日/楼中/吹/落梅。(二二一二节奏:平仄平仄,仄平仄平)

第五条: 平仄对立。联文用词缀句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位置的用字平仄要相反。对于单边两句及两句以上的复句联,每句句脚之平仄按音步递换,句脚拼节形成“仄顶仄,平顶平”的格局。 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我们从以下四方面来解读: 1、平仄交替。指上下联内部文字排列上做到平仄交替,或者说自身有音步(或节奏点)之间平仄交替使用,也称平仄相间律。律联一般以两字为一音步,节奏点多在第二字上。如果上下联中内部不作平仄的交替,而连续用平声或仄声,就犯了“失替”的毛病,如:立品定要如华玉,(仄仄仄仄平平仄)读书何止到青云。(平平平仄仄平平 )“品”和“要”皆为仄声,失替;“要”和“止”皆为仄声,失对;“华”和“青”平对平,失对。 2、平仄相对。即第四条所讲声律节奏点或语意节奏点平仄要相反。一般来说,采用律句创作五、七言对联,其节奏点基本都在二、四、六位置上,故奇数位上字的平仄可以放宽,有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如清末张友芝题南京愚园联:入座有情千古月( 仄仄仄平平仄仄 );当窗无恙六朝山( 平平平仄仄平平 )。此联中“有”与“无”的平仄就放宽了。如果采用词、曲、赋、俗语、成语、口语入联,或加入领字,那么其节奏点就不一定在偶数位上。但语意节奏点的平仄一定要相反。关键节奏点平仄如不相反,就是失对。 3、句脚平仄。多句联是由一言至七言联句变化组合而成,每一句脚的平仄,应符合一、二、三、四、五、六、七言的联型。奇数句脚平仄的正格形式是:首一、二句的句脚平平、仄仄交叉,中间各句句脚为平连平,仄连仄,末句句脚为仄,下联相反。如每边七句句脚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偶数句脚平仄的正格形式是:偶数句联的首句句脚为平或为仄,中间各句的句脚为双平双仄的交替,末句句脚为仄,下联相反。如每边六句句脚平仄是: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注意:当每边七、八句以上的长联,句脚就无固定的平仄格式所言,否则就是一种禁锢。长联的句脚平仄应是双平双仄交替、单平单仄交叉、二平夹一仄、两仄夹一平、自对等各种形式的综合运用。 4、上仄下平。即仄起平收,联律中把它看成正格。 第六条: 语意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相关联,统一于主题。语意相关就是上下联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语意语气相关、相扣、相联、相呼应,上下联之间有着合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楹联的本质特征是“既对又联”,“对”和“联”互为表里,表里紧密相连才是统一的整体。不论是“正对”、“反对”、“串对”,都应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加以表达的阐述,使主题突出,中心思想明确。 正对的上下联要表达相关的内容,必须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表现,如题重渡沟:小溪流水,翠竹横街,板桥人迹似江南,观后叹:还需重度;老树拂檐,斜虹绕栈,茅店鸡声如家院,游中言:愿此长留。切忌上下联内容重复,形成合掌。如:布谷声声催懒汉,子规句句警闲人。此联即为全合掌,我们要注意避免。无情对的基本特点是只对下联,但那是楹联的一种特殊形式,一般是练习对仗的游戏之作。 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其出句要有意境,对句也要有意境。出句要为对句服务,要给对句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中华民族传统楹联的积淀同现代文明相结合,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高文化层次的大学生应具有楹联文化的素养,在继承和发扬楹联这一传统文化艺术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