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补光与溶液颜色
第三单元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8:19:17
3.2.2选择合适的空白(参比)溶液
空白(参比)溶液作用 校正仪器的 T 100%或A为零
消除来自于溶剂、 试剂、器皿及试样 的干扰吸收
测得的A真正反映待测溶液吸光强度
18:19:17
常见的空白(参比)溶液
溶剂空白——待测物与显色剂的反应产物有吸收-纯溶剂(水) 试剂空白——显色剂或其他试剂略有吸收
不随c和b的改变而改变; 定性鉴定参数; λmax处εmax最大; εmax越大,吸光能力越强,灵敏度越高。
Instrumental Analysis
18
透光度(透光率T)
吸光度A: 透光度T : 入射光透过溶液的程度
T = I / I0 A、T 关系: A = -lg T
18:19:17
光吸收定律的适用范围
Instrumental Analysis
26
①入射狭缝:光源的光由此进入单色器
②准光装置:透镜或反射镜使入射光成为平行光束 ③色散元件:将复合光分解成单色光-棱镜或光栅
④聚焦装置:透镜或凹面反射镜将单色光聚焦至出射狭缝
⑤出射狭缝 800
λ1
白光
准直 入射 透镜 狭缝
18:19:17
600 500 400
34
三种不同类型分光光度计比较
18:19:17
3 测量条件的选择
3.1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
显色反应选择
显色条件选择
干扰及消除
3.2 吸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
入射波长 参比溶液 A读数范围
18:19:17
3.1 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
显色剂
这种被测元素在某种试剂的作用下,转变成有色化 合物的反应叫显色反应,所加入试剂称为显色剂。
分析化学课件第十章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绿 黄绿 黄
橙
蓝 紫 紫红
红 7 第9页
• 物质颜色
黄绿 黄 橙 红 紫红 紫 蓝 绿蓝 蓝绿
互补色
• 吸取光
颜色
紫 蓝 绿蓝 蓝绿 绿 黄绿 黄 橙 红
波长范围( ,nm)
400-450 450-480 480-490 490-500 500-560 560-580 580-600 600-650 650-750
各类分析办法比较
• 分析办
类别
法
滴定分析法 化学分析法
重量分析法 吸光光度法 仪器分析法
含量 >1% <1%
相对误差
0.1%-0.2%
2%-5%
1 第3页
第一节 物质对光选择性吸取
一、光基本性质
光波粒二象性
光折射
波动性 λν
光衍射 光偏振
光干涉
粒子性 E
E
h
hc
(普朗克方程)
光电效应
E:光子能量(J, 焦耳) ν :光子频率(Hz, 赫兹) λ:光子波长(nm)
单色器
作用:将复合光色散成单色光 棱镜 玻璃, 360 ~ 3200 nm, 石英,200 ~ 4000 nm
光栅 平面透射光栅, 反射光栅
吸取池 检测器
玻璃,光学玻璃,石英。玻璃比色皿——可见光区
石英比色皿——可见光区、紫外光区
作用:接受透射光,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放大 光电管,光电倍增管,光电二极管,光导摄像管 (多道分析器)
因此,比尔定律 应在一定浓度范 围内使用
第25页
克服办法:
A
a.尽也许选取很好单色器
b.入射波长选择在峰值位置(在波 峰有一个A值相差较小区域)
酶标仪的工作原理及基本结构

酶标仪的工作原理及基本结构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酶免测试的工作原理吸光度测试的准确性对于酶免测试结果的重要性酶标仪的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第一节比色分析的基本理论许多化学物质具有颜色,有些无色的化合物也可以和显色剂作用而生成有色物质。
事实证明,当有色溶液的浓度改变时,颜色的深浅也随着改变。
浓度越大,颜色越深;浓度越小,颜色越浅。
因此,可以通过比较溶液颜色深浅的方法来确定有色溶液的浓度,对溶液中所含的物质进行定量分析。
如纳氏管比色法,它是按浓度由高到低,配好一系列标准浓度管,然后拿待测样品和标准管逐个比较,看和哪一个标准管的颜色最相近,便读取该标准管的浓度值为待测样品的浓度值,这就是(目视)比色法。
这种方法虽然比较简便,但是系列标准管不易保存,误差较大。
后来改用光电检测元件代替目视来测量被测溶液中物质的含量,这种方法叫光电比色法。
利用这种方法制成的仪器叫光电比色计。
光电比色计属于吸收光谱仪器范围。
一、光的性质从物理学中我们知道,光具有波动和微粒两种性质,通称光的波粒两象性。
在一些场合,光的波动性比较明显;在另一些场合,光则主要表现为微粒性。
首先,光是一种电磁波。
可以用描述电磁波的术语,如振动频率(υ)、波长(λ)、速度(c )、周期(T )来描述它。
我们日常所见到的白光,便是波长在400~760nm之间的电磁波,它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复合光。
不同波长的光被人眼所感受到的颜色是不同的。
在可见光之外是红外线和紫外线。
各种色光及红外线、紫外线的近似波长范围如表1所示。
表1 各种色光及红外线、紫外线的近似近波范围单位:nm除了波动性外,光还具有微粒性。
在辐射能量时,光是以单个的、一份一份的能量(E=hυ)的形式辐射的。
式中υ是光的频率,h为普朗克常量。
同样,光被吸收时,其能量一份一份地被吸收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光是由具有能量(hυ)的微粒所组成的,这种微粒被称为光子。
第一节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第二节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第三节 吸光

第二节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一、Lambert-Beer 定律 二、偏离 Lambert-Beer 定律的原因
一、Lambert-Beer 定律
吸光度和透光率的定义分别为:
A def lg I0 I
T def I I0
吸光度与透光率的关系为:
A =-lgT
1760 年, Lambert 指出:一束平行单色光通 过有色溶液后,光的吸收程度与溶液液层的厚度 成正比。
吸光度与显色剂用量的关系
2. 溶液的酸度 溶液的酸度对显色反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以下三个方面: (1)溶液的酸度对被测组分存在状态的影
响: 大多数被测金属离子易水解,当溶液 pH 增大时,可能生成各种类型的氢氧基配合物, 甚至生成氢氧化物沉淀,使显色反应不能进行 完全。
(2)溶液的酸度对显色剂的平衡浓度和颜 色的影响:大多数显色剂是有机弱酸或有机弱 碱,当溶液的 pH 变化时,将影响显色剂的平 衡浓度,并影响显色反应的完全程度。另外, 有一些显色剂本身就是酸碱指示剂,它们在不 同 pH 的溶液中具有不同的结构,而产生不同 的颜色,所以对显色反应也有影响。
(3)仪器设备简单,操作简便、快速,选 择性好。由于新的显色剂和掩蔽剂不断发现, 提高了选择性,一般不需分离干扰物质就能进 行测定。
(4)应用广泛。几乎所有的无机离子和具 有共轭双键的有机化合物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 用吸光光度法进行测定。
第一节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一、光的基本性质 二、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三、吸收曲线
三、吸收曲线
如果将不同波长的光通过一定浓度的某一溶 液,分别测定溶液对各种波长的光的吸光度。以 入射光的波长 λ 为横坐标,相应的吸光度 A 为 纵坐标作图,可得到一条吸光度随波长变化的曲 线,称为吸收曲线或吸收光谱。
实验一、比色分析法和分光光法

(1)学习Folin—酚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2)制备标准曲线,测定未知样品中蛋白质含量
仪器试剂
一、器材 [1] 试管及试管架 [2] 移液管(5、1、0.5ml、 0.2ml) [3] 可见分光光度计
二、试剂(在实验手册中,有配制方法) [1] 标准BSA溶液 [2] Fo1in—酚试剂 [3] 碱性铜液(现用现配制),且注意配制时,要先混合B液再加A液。 [4] 0.9% NAcl
基本原理
一.光由几部分组成:3部分
二、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1、光的互补性与物质的颜色
单色光:只具有一种波长的光。
混合光:由两种以上波长组成的光,如白光。
可见光分为哪几个单色光?
黄 橙 红
绿
青
白光
青蓝
紫
蓝
物质的颜色是由于物质对不同波 长的光具有选择性的吸收作用而 产生的,物质的颜色由透过光的 波长决定。
例:硫酸铜溶液吸收白光中的黄色光而呈蓝色; 高锰酸钾溶液因吸白光中的绿色光而呈紫色。 如果两种适当颜色的光按一定的强度比例混合可以
得白光,这两种光就叫互为补色光。物质呈现的颜色和 吸收的光颜色之间是互补关系。
/nm
颜色
互补光
400450
紫
蓝
黄绿
黄
黄 橙 红
绿
青
450480
480490
绿蓝
蓝绿 绿 黄绿 黄 橙 红
内容
1
2 3 3 4
比色分析法和分光光度法 比色分析的测定方法 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与使用 蛋白质的含量测定
比色分析法
概念:用比较溶液颜色深浅来确定溶液中有色 物质含量的方法
光学的互补色

光学的互补色
互补色分光学互补色和关术互补色两种。
光学中的互补色
1、红色与青色(水蓝色)互补
2、蓝色与橙黄色互补,
3、黄绿色与蓝紫色互补,
4、青绿色与品红色互补。
在光学中,两种色光以适当的比例混合而能产生白光时,则这两
中颜色就称为“互为补色”
等量的红光+绿光=黄光,互补于蓝光;等量的红光+蓝光=亮紫光瓦补于绿光:等量的绿光+蓝光=青光《水蓝色光),互补于红光。
美术互补色
1、红色与绿色互补,
2、蓝色与橙色互补
3、黄色与紫色互补。
补色并列时,会引起强烈对比的色觉,会感到红的更红、绿的更。
仪器分析作业03参考答案(第三、五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子发光分析法)华南理工大学仪器分析

01. 溶液有颜色是因为它吸收了可见光中特定波长范围的光。
若某溶液呈蓝色,它吸收的是什么颜色的光?若溶液无色透明,是否表示它不吸收光?答:溶液呈蓝色,表明其吸收了蓝光的互补光,即黄光(若答是吸收了黄光外的所有可见光,不能说错,但是这样的情况过于巧合,少见!)。
若溶液无色透明,仅能说明其不吸收可见波段的光。
2. 分别在己烷和水中测定某化合物UV-Vis 光谱,发现该化合物的某个吸收峰由285 nm (己烷)蓝移至275 nm (水),(1)判断产生该吸收峰的跃迁类型;(2)试估算该化合物与水生成氢键的强度。
答:(1)溶剂极性增大,λmax 蓝移,表明该吸收峰是由n →π*跃迁产生的。
(2)()()⎪⎪⎭⎫⎝⎛λ-λ⋅⋅=己烷氢键max O H max A 11hc N E 2 ⎪⎭⎫ ⎝⎛⨯⨯⨯⨯⨯⨯⨯⨯=--99834-23102851-102751100.31063.61002.61mol J 28.15-⋅=3. 按从小到大顺序对下列化合物的λmax 排序,并简单说明理由(不要想得太复杂)A. NO 2B. NO 2t-C 4H 9t-C 4H 9 C.NO 2CH 3 D. NO 2C 2H 5答:B<D<C<A (空间位阻依次减小,共轭程度依次增加,λmax 红移)4. 某化合物分子式为C 10H 16,用其他仪器方法已经证明有双键和异丙基存在,其紫外光谱λmax =230 nm (ε=9000),1mol 该化合物只能吸收2 mol H 2,加氢后得到1-甲基-4异丙基环己烷,试确定该化合物的可能结构。
答: 1mol 该化合物只能吸收2 mol H 2,且其紫外光谱λmax =230 nm (ε=9000)可知该化合物含两个共轭但非同环双键(同环共轭双键基值为253 nm );该化合物含异丙基(双键不会出现在异丙基上),根据加氢后产物结构可推出该化合物可能结构如下:根据Woodward 规则可计算出该化合物的λmax =214+5(环外双键)+5⨯2(烷基取代)=229 nm ,与所测值相符。
《物质的分散系》溶液的颜色与吸光度

《物质的分散系》溶液的颜色与吸光度在我们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溶液是一种常见的物质分散系。
溶液的性质多种多样,其中溶液的颜色和吸光度就是两个十分重要的特性。
它们不仅能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物质的存在和变化,还在化学分析、生物医学、环境监测等众多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溶液的颜色是如何产生的。
当一束白光穿过溶液时,溶液中的某些物质会选择性地吸收特定波长的光。
而我们所看到的溶液颜色,实际上就是溶液没有吸收而被反射或透射出来的光的颜色。
比如说,硫酸铜溶液呈现蓝色,这是因为硫酸铜分子吸收了其他波长的光,而蓝色光则相对较多地被反射或透射出来,进入我们的眼睛,使我们感觉到溶液是蓝色的。
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分子结构和电子构型,这就决定了它们能够吸收的光的波长范围不同,从而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颜色。
例如,高锰酸钾溶液呈紫红色,氯化亚铁溶液呈浅绿色,氯化铁溶液呈黄色等等。
这种颜色的差异为我们通过肉眼观察来初步判断溶液中的成分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接下来,我们要重点探讨一下吸光度这个概念。
吸光度是描述溶液对光吸收程度的一个物理量。
简单来说,吸光度越大,表明溶液吸收光的能力越强;吸光度越小,则溶液吸收光的能力越弱。
在实验中,我们通常使用分光光度计来测量溶液的吸光度。
分光光度计可以发出不同波长的光,并测量透过溶液后的光强度。
通过比较入射光强度和透射光强度,就能够计算出溶液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
吸光度与溶液中物质的浓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朗伯比尔定律,在一定条件下,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中物质的浓度成正比。
这一关系为我们进行定量分析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比如说,如果我们已知某种物质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与浓度的关系,那么只要测量出未知浓度溶液的吸光度,就可以计算出溶液中该物质的浓度。
这种基于吸光度的定量分析方法在化学、生物、医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化学分析中,我们可以用它来测定各种金属离子、有机物的含量;在生物医学中,可以用来检测血液、尿液中的某些成分;在环境监测中,可以用于检测水中污染物的浓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