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选择
浅议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民生银行案例分析

金融企业 。多种经济 成份在 中国金融业 的涉足 和实现规范 的现 础也 是确保公 司绩 效提高 的重要保 障 。在 股权设 计上 , 民 生银 代企业制度 , 使 中国 民生银行 有别于 国有银 行和其他商 业银行 , 行股权 多元化 , 其股权集 散度 既分散 又相对集 中。前期 数据显 而为 国 内外经济界 、金融 界所 关注 。成立 以来 , 其业务 不 断拓 示 , 民生最大 股东持股 比例仅为5 . 9 0 %, 前 十大股东持股 比例之 展, 规模 不断扩大 , 效益逐年递增 , 并保持 了 良好 的资 产质 量。 和为4 4 . 3 5 %, 这一数据说 明不存在 控制股东 , 有效遏制 了 “ 大股 2 0 0 0 年1 2 月1 9 l, E 中国民生银 行A股股 票( 6 0 0 0 1 6 ) 在上 海证 东控 制”现象 。多 元化 、清晰 的股 权结 构和运 行规范 , 确保 了 券交易所 挂牌上市 。2 0 0 3 年3 月1 8 日, 中国民生银行4 0 亿 可转换 所有股东享有平 等的地位 并能够充分行使 自身 的权利 。 公司 债券在上 交所正 式挂牌 交易 。2 0 0 9 年1 1 月2 6日, 中国民生 2 . 独立 董事制 度完善 。健 全和完 善公 司治理 , 在所有 者和 银行在 香港交易所 挂牌上市 。在  ̄ 2 0 0 8 中国商业银行竞 争力评 经 营者之 间有一种 制衡 关系 , 核心 是董事 会 。董 事应充 分行使 估 报告》 中 民生 银行 核心竞 争力排名 第六 位 , 在公 司治理 单项 股 东大 会授 予 的委托 权 。 民生 银行 董 事会 下设 六个 专 门委员 评价 中位 列第 一。 会, 其 中五个专 门委员会的主席 由独立董 事担任 。B e a s l y ( 1 9 9 6 ) 研 究了独立董事 比例 与虚假财务 报告 发生率 的关系 , 结果显示 ,
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体系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国际标准
巴塞尔协议
巴塞尔协议是国际银行业监管的重要标准,其中对公司治理的要求包括健全的董事会结构、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 、良好的风险管理机制等。
全球公司治理准则
全球公司治理准则是一套国际通用的公司治理规范,旨在提高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和可比性,其中对商业银行公司 治理的要求包括良好的信息披露、健全的内部控制、有效的激励机制等。
国际先进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案例
案例二:花旗银行
背景:花旗银行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 纽约的全球性商业银行,业务遍布全 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公司治理特点:花旗银行在公司治理 方面建立了严格的制度和规范,注重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该行董事会成 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够 有效履行决策和监督职责。同时,花 旗银行也注重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与 合作,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
高管层负责实施董事会制定的经营计划和风险管理政
策,并负责管理和监督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活动。
03
商业银行的公司治 理机制
决策机制
董事会决策
董事会是商业银行的最高决策机 构,负责制定银行的发展战略、 监督管理层执行工作以及风险控 制等。
股东大会决策
股东大会是商业银行的股东行使 权利的机构,负责审议和批准银 行的重大事项,如修改章程、选 举董事会等。
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 完整性
确保信息披露的内容准确、完整 ,不遗漏任何重要信息。对于重 大事项,应及时、准确地披露。
信息披露的规范性
遵守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和监管 要求,确保信息披露的规范性。 同时,要遵循国际公认的会计准 则,提高信息披露的可比性。
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使股东 和社会公众能够更好地了解银行 的实际经营状况。通过多种渠道 进行信息披露,如年度报告、季 度报告、临时公告等,以满足不 同利益相关方的信息需求。
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监管实践与思考课件

督促和引导商业银行健全公司治理架构。 坚持有效性原则,允许进行多种治理模式探索。
鼓励引入优质股东
二、探索实践与成效(股东治理探索)
优质股东的判断标准 ①公司现状符合现行投资入股办法有关要求。 ②主业突出、流动性强,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③与银行无违规关联关系,没有多头借贷现象,负债率较为合理。 ④派出的董事或参与银行经营管理的高管,了解银行运作情况,熟悉金融知识。 ⑤对银行长远发展有信心,持股锁定期应在3年以上,不搞短期投机。
一些中小商业银行董事会、行长办公会职责边界不清。
一些中小商业银行董事长、行长职责重叠
党委会与董事会或高级管理层协调关系有待于进一步探
索。
三、现存问题与不足(股权结构有待优化)
个别银行股权分散,出现内部人控制状况
一些银行存在并列较大股东,导致决策效率低下
个别银行“一股独大”,导致大股东干预经营管理 部分股东对银行长远利益关注不够
股东大会 监事会
董事会
高级管理层
一、基本理论与观点(评判标准)
健全的组织架构
清晰的职责边界
明确的决策规则和程序
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
信息披露和透明度
合理的社会责任
一、基本理论与观点(治理目标)
核心目标:
将银行打造成资本充足、内控严密、 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具有国际 竞争力的现代化商业银行。
二、探索实践与成效(董事会治理探索)
附:xx银行 “董事技能评估表”
姓 名 资 本 市 场 业 务 法 律 知 识 会计 知识 审 计 知 识 国 内 银 行 业 务 行 政 管 理 能 力 人 力 资 源 管 理 信 贷 业 务 综 合 银 行 业 务 监 管 政 策 理 解 与 执 行 税 收 知 识 国 际 银 行 业 务 风 险 管 理 公 司 治 理 领 导 才 能 信 息 科 技
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现状分析及改革建议

责,形成相互制衡的权力约束机制;然后 要确保各方的权力得到有效施展。做好董 事会、监事会成员的选拔工作,明确其权 利和义务,保证为其提供详尽的所需信 息,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政府的监管是 银行治理中重要的一环,精简监管机构, 合理分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提高 监管队伍的专业素质和监管水平,切实保 护相关者利益。 配套措施主要有 #" 配套措施的跟进。 、 如下内容:! 政府要尽快修订《公司法 》 《商业银行法 》 《破产法 》 《并购法 》 、 、 等相 关法规条例,为商业银行的治理和监管提 供法律依据。" 加强和改进政府部门的外 部监管,促进各部门的分工与合作,向公 众提供准确、 及时、 全面的信息, 以对银行 的经营者构成可置信的威胁机制。# 尽快 建立存款保险体系,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使银行为其经营风险承担相应的风险,减 轻对国家信用的依赖。$ 大力发展资本市 场,为银行的外部治理提供良好的市场环 境。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受资本市场 发展不完善和法律法规对投资者保护不 足等因素影响,使得如并购、破产保护等 治理手段在银行业内难以有效运作,目前 还不能做到多种治理措施结合使用。但从 国外的经验来看,目前还不存在一种最好 的完美的治理机制,需要多种形式的治理 手段并用才能达到有效治理。因此,政府 应致力于为各种治理机制提供外部支持, 多种治理措施并用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 作者单位: 广州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金融系
我 国 商 业 银 行 的 公 司 治 理 现 状 分 析 及 改 革 建 议
! 雷 彩 萍
特区经济
&(() 年 * 月 &) 日来自$’’万方数据
面希望经营好银行,在两者冲突时管理者 就会选择前者,这种双重目标的激励是低 效的。在这种缺乏激励、监管不足和权责 不清的情况下,管理者更容易为谋私利做 出侵害股东和债权人利益的行为。 银行内 !" 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部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董事会和监事会 形同虚设,受到管理层控制,没有起到使 各方权力制衡的功能。董事会作为国有资 本的代表者,董事会成员的人选通常是由 政府派出或由政府提名,其决策在很大程 度上受政府干预。监事会的功能偏重于财 务监督, 没有真正起到约束制衡作用。所 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和董事会监事会功 能缺失等问题导致了银行内部没有形成 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各方都利用手中的 权力为自己谋利益。 #" 信息披露与信息共享问题。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几乎没有明确的 规定可遵循。除了上市的几家上市银行按 照上市公司的标准公布信息外, 其他银行 在信息披露的规定过于简单。一些有厉害 关系的信息经过了管理层或大股东的“加 工 ”才公之于众,造成银行经营信息在大 股东、管理层与中小股东、公众等利益相 关者之间的分布严重不对称。同时,对于 银行的消极披露或隐瞒重要信息缺乏有 效的监督惩罚机制。政府在对银行的监督 稽查的分工不够明确,各部门功能重叠又 缺乏相互配合沟通和信息共享, 造成有些 方面无人监管,有些方面多个部门监管, 效率低下, 资源浪费。 三、 构建我国商业银行有效公司治理 的思路及改革建议 综上 所述,我国 商业银行公 司治理 中,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和各种激励 约束机制不完善,造成了其治理效率低 下,严重制约了历史遗留下来问题的解 决。因此, 完善我国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要 先解决最根本的问题,然后再整顿内外部 治理机制。 在改革其治理结构过程中, 特别要注 意保护中小股东、存款者等其他利益相关 者的权益以及保证人力资本有充分的发
周玉斌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

2003-11 ,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温家宝指出“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 2004-8-26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随后,中国银行引入了苏格 兰皇家银行、瑞银集团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外资战略投资者,2005年10月 在香港上市。 2005-10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今后五年企业改革的重点是完善公 司与内部控制,“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等; 2008年,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10年在上海和香港同时上 市。标志着我国对中、农、工、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基本 完成。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主要模式
1.以英美国家为代表的一元公司治理模式,又称英美模式,以美国 花旗银行为代表;
2.以德法国家为代表的二元公司治理模式,又称德法模式,以德意 志银行为代表。
英美模式(一元模式)
单层: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理层; 股东大会:主要是选举董事会,审议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审议公司的重大决策等, 但股东大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并无太多的涉及; 董事会:提名并在股东大会的授权下聘请职业经理人管理银行,只对那些重大事项的 决策负责并监督经理层; 经理层:权力很大,具有一般决策权和执行权.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目的首先强调的是履行社会责任,其次才考虑 到股东;
员工:参与决定银行经营事务的权利,职工通过选派职工代表进入 监事会参与公司重大经营决策或者通过谈判在劳资协议中确定职工 参与公司决策的方式与范围;
董事、经理层、员工的薪酬与业绩的关联度低,董事的工资一般参 照国际同行业的标准,对董事的股权激励方式是比较少的;
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但同时,随着商业银行特性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也受到了高度的关注。
公司治理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对监管、投资者及服务客户等各方来说都是重要的。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为我国商业银行提供治理模式及改进建议。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内涵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是指商业银行运用不同的治理结构、治理政策及机制,通过有效分配职权、激励利益、考核绩效、维护投资者权益、实施监管等措施来改善商业银行的决策制定,确保商业银行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规范有效的管理。
它是商业银行决策秩序的基础和指导,是保障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点1.法定实体性:公司治理机制要遵循政府有关政策和法律,确保公司法定程序正确。
2.责任自律性:公司治理需要有责任心和自律性,健全自律机制,控制由董事长、董事会成员及管理层等商业银行的内部主体承担的社会责任。
3.分管责任性:公司治理应该建立董事会、监事会、董事、经理及其他管理者等分管责任架构,实现分管责任,分散风险风险。
4.可行性:公司治理机制要贴合商业银行经营实际,合理安排人员配置,建立内部有效的管理体系,不断改进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促进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发展策略1.学完善治理框架:建立更加严格的董事会治理框架,完善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职能定位和职责分工,明确董事会与管理层各自的职责,限制管理层权力,保证董事会有效行使全面监督职权。
2.强公司治理激励:建立以行为为基础的治理激励结构,通过激励提高商业银行员工的绩效,加强公司治理与经营管理的一致性,保障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3.强监管力度:加强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监管,建立健全双重治理机制,实行严格的内部控制体系,制定更加完善的内部治理制度,落实反洗钱与反腐败等监管措施,保障商业银行合规经营。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摘要公司治理问题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架构,是公司制度的核心,因而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在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的探讨,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话题。
金融机构高风险、高回报,以及其较强的外部影响,使得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存在一定的特殊性。
银行业作为金融机构的主体,它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与否,较其它行业就显得更为重要。
现代西方商业银行根据利益主体权利和责任的不同形成了两种比较典型的公司治理模式:以英美为代表的市场导向模式和由大股东掌握控制权的德日股东监控模式。
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优化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股权结构激励机制AbstractCorporate governance is the most important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he core of the company's system, which has been widespread concern.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and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particularly commercial banks, model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has become a global issue.The main body of the banking industry as a financial institution, and its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perfect or not, than other industries to become more important. Modern Western commercial bank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stakeholders to form two different typical corporate governance model: Anglo-American market, as represented by the largest shareholder-oriented model and in control of the German and Japanese shareholders monitor mod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experiences from abroad on the basis of excellence, the further optimization of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commercial banks,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Keywords Commercial Banks Corporate Governance Ownership Structure Incentive目次引言 (1)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内涵和特殊性 (1)1.1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内涵 (1)1.2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 (1)二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现状 (2)三国际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比较以及我国商业银行的路径选择 (3)3.1国际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比较 (3)3.2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的路径选择 (4)四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治理模式的政策建议 (4)4.1进一步推进股份制改革,促进股权和理化、多元化 (4)4.2建立有效地制衡与约束机制 (5)4.3建立健全有效地激励机制 (5)4.4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提高公司治理的透明度 (5)4.5营造竞争性市场,培育银行业公司治理环境 (6)结论 (6)致谢 (7)参考文献 (7)引言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
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改革

sa e~ wn d o t t o e c mme c a b n s o p r t  ̄ v r a c w l r i l a k c r o ae o e n n e i l
h l o i r v h f c fsa e o n d c mme ca a k e p t mp o e t e ef to t t — w e o e r ilb n s
o eh ooy H n nH ny n, 2 0 8 f c nlg , u a e ga g 4 10 ) T
Ab t a t I h r c s fC i a S sae o n d c mme ca s r c : n t e p o e so h n t t — w e o r il b n s o p r t g v r a c r f r l c n i e i g C i aS a k c r o ae o e n n e e o i o sd rn h n l
以 , 括股 东 、 款 人在 内的整 个社 会 公众 都是 商 业银 行 包 存 的利 益相关 者 , 而其公 司治理 更应关 注全 体利 益相关 者 因
关键 词 : 商业银行 ; 司治理 ; 公 特殊性 中 图 分 类 号 : 8 03 文 献 标 识 码 : F3 . 3 A 文章 编号 :0 5 9 3 ( 0 10 — 1 l0 1 0 — 1 X 2 1 )9 0 0 一 3
Th ay i n t e Re o m fCh n t t - wn d e An l ss o h f r o i a S a e o e Co me ca n s Co p r t v r a c m r il Ba k r o a e Go e n n e I a g z e g Ch n ~ h n 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公司治理起因于产权的分离,治理的功能是权、责、利的分配,治理模式有效率的前提是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对称分布。
“股东至上主义”逻辑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公司治理的思想源流,分别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治理模式:股东单边治理模式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
比较分析这两种模式,我国商业银行应当选择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
现代银行业竞争的关键是银行制度的竞争,而公司治理模式则是银行制度的核心,其优劣直接决定了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历史与实践都已证明,只有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和重塑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商业银行现存的一系列问题,提高其经营效率和竞争能力。
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内涵
按照现代企业理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
但作为契约企业是一种不完备的契约,于是就产生了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
在治理结构层次上,剩余索取权主要表现为在收益分配优先序列上“最后的索取权”;控制权主要表现为“投票权”,即契约中没有说明的事情的决策权(张维迎,1995)。
说得更具体一点,企业控制权可以理解为排他性利用企业资产,特别是利用企业资产从事投资和市场运营的决策权。
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是有关各方(合约当事人,包括股东、债权人、经理人员、工人、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依据法律和合约规定,对公司高层经营活动行使权力。
从静态上看,公司治理表现为一种结构和关系。
从动态上看,则表现为一个过程和机制(刘汉民、刘锦,2001)。
大多数学者认为,公司治理起因于产权的分离,治理的功能是权、责、利的分配,治理模式有效率的前提是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对称分布。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是一整套制度安排。
这种制度安排,在狭义上,是指在银行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条件下,股东与银行之间的利益分配和控制关系,是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权利分配及相互制衡关系;在广义上,我们可以将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理解为,关于银行组织方式、控制机制、利益分配的所有法律、机构、文化的制度安排,这些安排决定了商业银行的目标、行为,以及在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如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员工、客户等当中,由谁来实施控制,如何控制以及风险与收益如何在不同主体之间分配等。
二、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两种代表模式
“股东至上主义”逻辑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现代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思想源流,前者以股东利益为主安排各项制度,后者认为公司发展是诸多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结果,这两种思想源流导致了两种迥异的治理模式:股东单边治理模式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
(一)股东单边治理模式
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大多遵循“股东至上主义”逻辑,认为企业的“所有者”就是那些投资于企业专用性资产并享有“剩余索取权”的人。
由于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的非人力资本相对于人力资本更具有专用性,并且股东获得剩余收入,承担着企业经营的财务风险,所以企业出资者应该成为企业所有者,享有企业的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
“股东至上主义”逻辑导致的是股东单边治理模式,在该治理模式下,公司治理的目标是出资者价值的最大化,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则表现为银行股东的收益最大化。
(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
传统的股东单边治理模式在现实中不断受到挑战和修正,公司治理模式正在突破“股东至上主义”逻辑,开始越来越重视除股东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
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公司治理模式。
该理论认为,企业作为一种契约性组织,是由各个利益相关者所构成的“契约联结体”,其所有权不同于财产的所有权,不能简单地用物权的方式来定义企业所有权的归属。
企业作为一种契约是关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要素所有权,通过长期的交易合作利用各自的资源获得更大收益的一种约定。
因此,要素所有者都应该拥有企业的所有权,即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
有效率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利
益相关者共同拥有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并且对每个利益相关者来说,相应的两种权利都是对应的(杨瑞龙、周业安,1997)。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商业银行的雇员、债权人和客户等利益相关者与股东一样都拥有对银行的所有权,因而都应参与到银行的公司治理中去。
董事会和管理者也不应该只是单方面地为股东利益最大化服务,而是应当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兼顾各相关者的利益。
(三)两种模式的比较
“股东至上主义”逻辑无疑是一种用特权界定财产所有权的法学理论和思维的反映,物权主要是从物质形态的归属角度界定财产所有权。
由于该种理念只承认股东是企业的主人,而过分强调股东利益,往往会将企业置于高风险之中(股东相对于债权人总是倾向于冒险行为),从而可能会带来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受损。
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股东至上主义”逻辑下的股东单边治理模式容易使经理人员始终处于严重的短期目标的压力之中,无暇顾及公司的长远发展,最终弄巧成拙,反而使股东的利益得不到维护。
而且,这一模式过于简化,扭曲了现代公司的制度特征。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提出,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以来的认为只有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才拥有企业所有权的传统观点,确定了企业公司治理的主体由股东转变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相应地公司治理的原则也由股东单边治理转向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作为一种现代公司治理理论,其本身是对传统企业理论中“股东至上主义”逻辑的反叛。
它塑造了一种新的“所有权观”。
在这里,“所有权”是可以不断分解和重组的“权利束”。
任何有利于公司财富增长的投资者,包括物质资产投入者和人力资本投入者都可以确认为公司的所有者。
公司生存与发展的目标不是单一的,即股东价值的最大化;而应该是多元的,是各利益相关者间利益关系的一种平衡。
应该说,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更贴近现实。
当然,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并非是一种完美的治理模式。
有学者认为,让高级经理们对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负责任相当于让他们对谁都不负责任。
事实上,这是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一种误解。
共同治理模式要求每个产权主体都有参与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机会,但这是机会的均等,而不是权力的平均化(杨瑞龙、周业安,1997)。
三、我国商业银行选择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的原因分析
任何一个企业,选择公司治理模式都不能随意而为,它要受到股权结构、市场发育程度、制度环境、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我国商业银行股权过于集中,且市场发育程度远低于英、美两国,因此更适合选择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
选择共同治理模式可兼顾各利益相关者的目标,不仅有利于商业银行自身的利益,而且有利于社会的整体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