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唯象理论的思维方式及意义考辨
中医象思维

中医象思维1. 引言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医学以观察人体自然界的象,通过象推理思维,来认识、诊断和治疗疾病。
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被称为中医象思维。
中医象思维强调整体观察、辨别疾病的本质和辨证施治。
本文将从中医象思维的基本概念、应用方法和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全面详细的探讨。
2. 中医象思维的基本概念中医象思维,简而言之,就是通过观察自然界的象,来认识和理解人体的生理状态和疾病变化。
中医象思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观察自然界的象中医象思维强调通过观察自然界的象,来推测人体的生理状态和疾病变化。
例如,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对应着五行,如心与火、肺与金等,通过观察自然界中五行的变化,可以推断相应脏腑的功能状态。
2.2. 辨别疾病的本质中医象思维注重辨别疾病的本质,而非单纯治疗症状。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内外环境失衡的结果,治疗应当调整整体的阴阳、气血、五脏六腑的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3. 辨证施治中医象思维强调辨证施治,即通过对病人整体状况的观察和分析,对病因、病机进行辨证,然后针对具体的证候进行相应的治疗。
中医师在治疗疾病时,通常会考虑病人的体质、病情、环境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 中医象思维的应用方法中医象思维在临床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望诊望诊是中医象思维中常用的一种观察方法,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象、眼底等,来推测病人的体寒热、气血盛衰等情况。
例如,中医师可以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苍白、舌体胖大等,推断病人体内气血不足,进而进行相应的治疗。
3.2. 闻听闻听是中医象思维中另一种常用的观察方法,通过闻病人的气味、听病人的声音等,来推测病人的寒热、湿燥等情况。
例如,中医师可以通过闻病人体味浓郁、听病人声音低沉等,推断病人体内湿热盛行,然后进行相应的治疗。
3.3. 问诊问诊是中医象思维中重要的观察方法之一,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等,来推测病人的体质、病因等情况。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及思维方法(3)...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及思维方法(3)...(接上文)在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要以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为指导。
中医的核心理论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归纳起来,有如下方面:一是取象比类;二是司外揣内;三是归纳演绎;四是试探反证等。
中医学运用阴阳五行理论来说明人体脏腑组织的属性,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它与西医思维方法有着本质的不同,要成为一个好的中医人,学好中医,必须掌握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我常跟人说,学医贵在明理,理明则艺精。
我现在将它改为理明则术精。
中医的思维方法很多,主要有:第一,取象比类法,又称“援物比类”法。
它是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类似或类同,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和推论,认为在其他方面也有可能相类似或类同的,据此推导出被研究对象某些性状特点的思维方法。
此为中医学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重要思维方法。
它涉及到:1、从整体观念出发,根据精气学说和天人一体思想比类人体,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是由气的升降、聚散运动变化所维系的一个小宇宙小天地。
一旦气的运动停止,人的生命活动也就停止了。
2、用阴阳学说比类认识到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与否。
不但与人体内阴阳平衡状态有关,而且与自然界阴阳运动平衡状态也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阴阳学说是在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立统一的理论。
3、五行学说比类人体,是以它来说明五脏分别具体的五行特性和功能。
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生理病理取象,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五脏,生理病理体系。
天人合一,是在整体学说的前提下。
天人相应是在五脏一体的前提下。
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应是有所区别的。
五行学说实际就是藏象学说的主体,这是一个思维方法。
在病因上,从疾病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症状,体征,与自然界中的某些事物和现象进行类比,推理,形成了独特的病因理论。
第二司外揣内法,又称为以表知里法。
是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现来判断事物的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
《灵枢·外揣》篇曰:“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彰之似形。
唯象理论

唯象理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科学理论。
钱学森所谓的唯象理论有点类似于波兰尼的个人知识,缄默知识的意味,比如他举的师傅跟学徒,以及火箭发射总工程师的例子。
杨振宁把物理学分为实验、唯象理论和理论架构三个路径,唯象理论是实验现象更概括的总结和提炼,但是无法用已有的科学理论体系作出解释,所以钱学森说唯象理论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唯象理论被称作前科学,因为它们也能被实践所证实。
而理论架构是比唯象理论更基础的,它可以用数学和已有的科学体系进行解释。
波兰尼的缄默知识是指根据经验总结又被实践证明有效的一些理论和知识,无法用言语或文字表达出来,波兰尼认为这种知识无法通过现代学校教育的方式有效获得,而必须采用学徒制的方式。
“象”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中国古代书画诗词强调意象,所以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说,唯象理论是说以“象”为第一性,借助于现象或者直接从现象中来的理论。
中医可以说是一种唯象理论,它已经被几千年的生活实践所证明,但是却无法从物理、化学等现代科学角度进行解释,钱学森还鼓励进行唯象理论的气功科学研究。
化学热力学是建立在三个基本定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它是许多科学家实验总结出来的。
一般公认,迈尔于1842年首先提出普遍“力”(即现在所谓的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的概念。
焦耳1840~1860年间用各种不同的机械生热法,进行热功当量测定,给能量守恒和转化概念以坚实的实验基础,从而使热力学第一定律得到科学界的公认。
热力学第一定律给出了热和功相互转化的数量关系。
为了提高热机效率,1824年卡诺提出了著名的卡诺定理,他得到的结论是正确的,但他却引用了错误的“热质论”。
为了进一步阐明卡诺定理,1850年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他认为:“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相当于热传导过程的不可逆性。
1851年开尔文认为:“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相当于摩擦生热过程的不可逆性。
中药“法象”理论的思维方法探析

中药“法象”理论的思维方法探析付伟【摘要】“Xiang-Thinking” is a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explore the actions and mechanism of Chinese medicine .It explains the complex mechanism of the drug with its intuitive nature .It is an important comple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 Phenomenon is reflected in the external , superficial , and can be directly observed , nature was deep and profound , and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in order to grasp correctly , so“Xiang-Thinking” the thinking method should be multi-channel .It has both the “looking alike” of simple and complex “YiXiang”,“QingXiang” and “ChouXiang”.There are both positive thinking method and reverse thinking method .%“法象”理论是中医学用以探索中药作用机制的一种理论模式。
它把药物的复杂作用机制用其直观的自然属性加以解释,是从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法,是中药学理论的重要补充。
现象是表现于外的、肤浅的,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本质却是深藏的、深刻的,是需多方面分析才能正确把握的,所以“法象”的思维方法应是多渠道的。
你对中医常说的象思维,究竟了解多少?

你对中医常说的象思维,究竟了解多少?中医之象思维象,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本思维单元与形式,即主要通过以“象”类物、缘“象”比附来认识世界。
受此影响,中医学广泛地运用了“象”的概念与方法,从“现象”“形象”“意象”“象征”等方面来认识人体,其有关认识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以至于成为中医药学标志性思维之一——象思维,有学者甚而称中医学为“唯象医学”或“象数医学”。
笔者现将“象”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情况作一梳理。
1自然之象作为古人的一种分类和分析事物的方法,以象喻理是《周易》的一大特色。
象其实就是指现象,即“易者,象也。
象也者,像也”“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周易·系辞传》)。
《周易》以取象为基础,以卦象来表示,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其中的规律,如《易传》有言:“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圣人立象以尽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黄帝内经》继承了古代哲学把“象”作为思维方法的思想,并引入原属于哲学概念的阴阳、五行,通过取象比类来说明人体本身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阴阳、五行都是源于自然界的物象。
如阴阳应象为日月或水火,《黄帝内经》记载:“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还认为“阴阳者,有名而无形”,且无限可分,因而提出“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五行则是把自然界中的木、火、土、金、水作为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且分别应象为“曲直”“炎上”“稼穑”“从革”“润下”,用于说明事物的属性与联系。
古代哲学认为,阴阳为“天地之道”,万物皆由阴阳二气合成,如《黄帝内经》观察天地变化时认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在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认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与天地如一”“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在描述天人相应的具体方式时,指出“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寒冷
温暖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1 天地人一体思维方式 2 形象思维方式 3 辩证思维方式 4 类推思维方式
一、天地人一体思维方式
天地人一体思维方式,指无论看待何种事物,都将他们置放 在天、地、人三大要素构成的宇宙框架之中去分析、衡量, 以寻找他们的本质和规律,预测他们的未来变化。
二、形象思维方式
形象思维:就是尽可能运用具体可感的思维材料 来组织语言的一种思维方式,是用直观形象和表 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形象思维是人的一种本能思 维,是反映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思维形式。
三、辩证思维方式
辩证思维方式,是以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矛盾的 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去观察、研究问题的一种思 维。辩证思维的特点,是把客观事物及其在人脑中反 映的概念,都看成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着的,是运 动、变化和发展着的。
中医的思维方法之一:意象思维

中医的思维方法之一:意象思维展开全文思维是指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能动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把这个过程称之为思维。
思维方法属于思维科学的范畴。
思维是人们交流的工具,表达思想的工具。
按照现行思维科学的分类,一般来说把思维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类。
中医学中应用了许多不同的思维方法,这些方法的养成对学习中医和发展中医有着巨大的价值。
我们逐步进行一些讲解,以开拓大家的思路,更好地养成中医的思维习惯,学习和创新中医,并在学习和创新中发展中医。
意象思维的概念意象思维又称为形象思维。
它是直观观察和理性认识有机结合的思维方式。
思维的第一个阶段是把感官所获得并储存于大脑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信息储存于大脑里面,观察客观形象,并将这个形象的信息储存在大脑当中。
第二个阶段,运用比较、分析、抽象的方法,进行加工,加工的结果,要抽象出反映事物典型特征和本质属性的一系列的意象,由心而发,主观客观结合起来,最后要得出意象。
中国传统的意象思维方式可分为三类:1)符号意象思维,用某种符号来象征一些神秘的自然法则,如《易经》中的“--”“ -”,各种道教,佛教的灵符。
2)玄想意象思维,用选择出的意象符号来象征事物本质或某种“形而上”的东西,如老子、庄子的“道”、玄学中的“无”“自然”,朱熹的“太极”、“天理”等。
3)审美意象思维,通过塑造审美意象来达到某种带有文学艺术情趣的思想境界,如王维的诗、苏轼的词、中国的山水画等都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
中医学中的意象思维和这种传统意象思维有类似的地方,也有所不同。
在中医学中,中医通过四诊收集的资料,有患者疾病现象的象,医生运用中医的理论对于这些象进行分析,把主观的心神和疾病的征象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系列的象,意象。
在这个基础上,以意象为基本单元,运用联想、类比、形象的这种方式,找出这一群病理信息,它们反映了什么样的一个证候,进行辨证,这个过程就是意象思维的过程。
在这里面意象思维强调的是对于客观事物进行全面地系统直观考察,一定要有丰富的直观经验。
钱学森论中医之一:唯象科学

钱学森论中医之一:唯象科学钱学森论中医之一:唯象科学20世纪80年代初钱学森先生倡导中医现代化的时候,提出了唯象科学、唯象理论等概念。
根据钱老的说法,“唯象”应该是指研究对象尚停留在事物的现象这个层面,即只研究现象,不研究本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唯象”而已!在这里,“唯”就是单单、仅仅的意思,“象”就是指现象,当然包括这些现象存在的事实,以及根据这些事实所归纳、总结出来的规律、原理等等,如此而已,搞不清所以然。
中国人对“象”这个词简直是太熟悉了,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是一个重量级概念,连普通老百姓都略知一二。
所以,钱老的说法一出,对“唯象”的讨论也就热火朝天,不少人提出了一些与钱老不同的说法。
从争议的情况来看,我觉得有必要在概念上澄清两个问题。
首先,要明确“易象”与“意象”的区别。
“象”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概念,突出反映在周易的《易传》之中,所以一般称为“易象”。
“易象”本质上就是指客观事物的现象,所以不能与诗词书画中的“意象”等而论之。
“意象”虽有客观之源,但本质上是主观的东西,包括想象的、幻想的东西,某些时候就是一种“幻象”,比如科幻小说、科幻电影中的那些形象。
其次,要了解“易象”与科学之“象”的共性。
“易象”是古代朴素唯物论的产物,是直观之象。
钱老说“唯象科学”仍属于“前科学”,这里的“象”同样有朴素性和经验性,所以两者在总体上是一致的。
徐道一先生的《周易科学观》一书指出:“凡能正确地反映和理解自然界各种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的认识就是科学认识。
”(第12页)该书认为:“中国古代那么多的发明创造,这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能反映宇宙客观规律的一个科学体系。
其理论基础的主要支柱就是《周易》。
在揭开自然奥秘的过程中,古人使用了取象、运数和比类的方法。
”该书解释说:所谓“取象”,“就是对自然现象进行广泛的观察,然后进行概括,找出最具典型性的事物作为代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唯象理论的思维方式及意义考辨者:李婷,陈晓东摘要:象是中国古典哲学的范畴,中国古代特有的思维方式直接导致了象的产生,并且,在这样的思维方式下,不可能产生西方式的逻辑概念。
直接根源于中国古典哲学的中医学继承了这一特征,其各个组成部分无不以象为内容,是一个唯象理论体系。
在现代科学的前沿,以象为内容的理论体系非但不落后,而且具有一定的超前意义。
关键词:象物质直觉感悟中医学象是中国古典文明的灵魂,作为中国四大国宝的京剧、书画、武术和中医无不讲求意象,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成更是以象为内容的。
唯即第一性。
在中医学中,象具第一要义,是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一、象的含义象属于中国古典哲学的范畴。
《易传·系辞上传》中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又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说明古人看到世界万物的微妙变化,感到难以言传或无从言说,故立象以达意,这就是象产生的缘由。
《系辞上传》又将形与象对举,象与器对举,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说明象与形的区别。
虽然二者都是可感知的,但象是视觉对象,形同时又是触觉对象。
而王夫之解释《正蒙》中“神为不测”时说:“不测者,有其象,无其形,非可以比类广引而拟之。
”(《张子正蒙注·神化》)在这里,象已超越于一定的形之外,己脱离客观的事物,成为超越视觉的意识中的象。
对象的最高理解当数老子,《老子》云:“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韩非子·解老》对老子的象解释说:“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
今道虽不可得闻见,圣人执其见功处见其形,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这是说所谓象在客观世界中有其根源,但决不是客观事物本身,不是指具体的事物,没有具体的形态,却代表某一类事物的共性,这一共性并非是形态结构的共性,而是运动变化的共性。
它是事物的运动、联系、变化被人的头脑加工过后形成的整体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象不是一般所讲的形象的象,形象之象是完全客观的物体的外部特征,而这里的象则是一种超越于具体物质形态之上的对事物的内涵、相互联系、特别是运动变化有充分理解之后所产生的对事物的一种综合把握。
其中即有客观的成份,又有主观的成份,是一种主观融化客观后形成的综合的感受。
二、中国古典的思维方式直接导至了象的产生中医完全体现了中国古人特有的,不同于西方的思维方式。
中国古人对事物的观察不在于对个体的形态、结构的描画及分析,而注重对事物整体的、动态的把握,形成一种整体的感受,即整体观。
正如汉字的形成,有别于欧洲的纯粹以字母符号和发音来表达思想,中国人用一种象形的图案来表述思想。
这种象形文字的产生有力地说明了中国人是多么善于在整体上把握事物之象。
加之,古人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在思维过程中并未将主体与客体分开,从未将客体作为对象看待,是一种非对象性的思维方式。
这种非对象性直接导致了在思维上主体与客体的互动。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古人对运动变化的重视。
无论是《周易》中各卦象的交感变化,还是《老子》中“道”的“周行而不殆”,都体现了古人对生生不息的万物运动的重视。
以上几点是产生象的充分的,也是必要的条件。
对于人们在头脑中形成象的过程,我们不得不引入“悟”的概念,因为在人们观察事物与形成象之间决不是一个罗辑推理的过程,而是物我合一的直觉体悟的过程。
当整体观和非对象性的思维方式紧密结合后,在对生生不息的万物运动的直觉体悟的过程中,象的产生便成为必然,而不可能产生其它具体的、或逻辑的结论。
诺思罗普(Northrop)认为概念的主要类型有两种,一种是用直觉得到的,一种是用假设得到的,他说:“用直觉得到的概念,是这样一种概念,它表示某种直接领悟的东西,它的全部意义是某种直接领悟的东西给予的。
……用假设得到的概念,是这样一种概念,它出现在某个演绎理论中,它的全部意义的由这个演绎理论的各个假设所指定的。
”他将直觉得到的概念分为三种可能的类型:“已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不定的或未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区分的概念”。
在他看来道家的学说则是“不定的或未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构成了哲学内容。
”[1]我们赞同这种看法,这种“不定的或未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我们用一个字来表示,即“象”。
值得指出的是,只有在西方那种以分析还原为特征的对象性思维过程中感性认识才必须上升到理性阶段,完成一个认识过程,从而在演绎理论中得出一个西方式的逻辑概念;在中国这种以整体性、运动性为特征的非对象性思维过程中,直觉体悟本身就具有很好的完整性,而不必,也不可能产生逻辑推理等理性过程,其得到的结论只能是一个中国式的完整的、综合的象。
当然,这里的直觉体悟与西方的感性认识是有区别的。
由上文可知,中国古人对世界的认识重在对运动变化的把握,事物的这种永恒而又微妙的运动反映在人脑中,便形成了一个综合的象。
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中医对人体及疾病的认识不是孤立地看待,而是将疾病与人、生活环境、气候变化等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即天人相应的观点。
中医不同于西医,不将疾病或有害物质或受损组织单独分离出来,正与邪、阴与阳、疾病与健康完全是互动的关系,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对疾病的治疗与其说是治病,不如说是治人。
在这样的思维过程中,中医便只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象,形成独特的以象为内容的理论体系。
三、中医学是一个唯象理论体系1、中医学的哲学核心是以象为内容的关于阴阳、五行、气的学说可以说是中医学的核心,这三者均直接来源于先秦哲学。
当时,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采取观物取象的方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象为内容的哲学理论。
阴阳本指日光的向背,而古人取其象,会其意,指天地之气的两种不同性质的运动。
《国语·周语》上记载周太史伯阳父以阴阳关系的变化解释地震说:“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
”老子又以阴阳说明万物之生成,在《老子》四十二章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庄子》中也多次谈到阴阳,《则阳》篇云:“天地者形之大也,阴阳者气之大也。
”又云:“阴阳相照,相盖相治。
”都是取阴阳之象说明万物运动的最根本的两种方式。
而《周易》更以阴阳两象而生天、地、雷、火、风、泽、水、山等八卦,由八卦交感变化而生六十四卦。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水火相济,雷风相薄,从而呈现出各种综合的象,从整体、运动中把握事物。
而这一切都是以阴阳两爻为基础的,难怪《系辞上传》云:“一阴一阳之谓道。
”又云:“阴阳不测之谓神。
”而当《洪范》提出五行时是这样描述的:“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不难看出,这里对称作“五行”的木、火、土、金、水并没有作具体的形态描述或结构分析,因其不是指具体的事物,而意在阐明此五种事物所指之象。
王安石著《洪范传》,对五行作了详细的解释:“五行者也,成变化而行鬼神,往来乎天地之间而不穷者也,是故谓之行。
……盖五行之为物,其时、其位、其材、其气、其性、其形、其事、其情、其色、其声、其臭、其味,皆各其耦。
”表明了五行是五种不同的象,运用于说明事物的各方面的性质而无碍。
冯友兰说:“汉语的…行‟字,意指to act(行动),或to do(做),所以…五行‟一词,从字面上翻译,似是five activities(五种活动),或five agents(五种动因)。
”[2]这既是活动,就是不具体事物,就可以运用于各种事物的描述,就是象。
充分表明了五行的指象作用。
对于气的认识更是观物取象之典范。
《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医和的言论云:“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
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
”这里的气即是天地万物交感变化之象。
《管子·内业》中对气作了以下描述:“是故此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山。
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意。
”说明气代表的是事物无所不在、微妙至极的运动变化,且“不可止以力”,“不可呼以声”,即气非有形实体。
《庄子》则将气与形区分开来,他说“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
由此可知,古人是取“气”之象来描述世界万物永恒运动的特性的。
这时的气和阴阳、五行等一样,已经脱离了物质的含义,而只有象的意义。
当阴阳、五行、气的哲学理论应用于中医后,中医学直接继承了其辨象以明理的特色。
用阴阳、五行、气之象来阐明人体不同特性的运动变化,以达到认识人体的目的。
2、中医基础理论是以象为内容的中医基础理论除了上述的阴阳五行学说,还有藏象学说、经络学说及精气神学说。
这里无不体现着取之以象,以象会意的精神。
藏象学说是关于人体脏腑功能的学说。
古人虽然知道“八尺之士,可以剖而视之。
”(《灵枢·胀论》)但又认为“藏府之在胸胁腹里之内,若匣匮之藏禁器也。
”(同上)更重要的是,基于不同于西方的思维方式,中国古代对于整体性和运动性的强调,使得中医学未从解剖入手,分析人体的结构、成分,而是以极简单的解剖为基础,构造出了以象为内容的有机的学术体系。
由“藏象”之名可知,中医是以现之于外的象来把握藏之于内的脏的,即“执其见功处见其形”。
对此《灵枢·顺气一是分为四时》中论述道:“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
”而《素问·六节藏象论》对心的描述是这样的:“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其它四脏与此相仿。
由此可以看出,这里的心己不是解剖学中的有一定形态结构之心,而是一系列相关的生命活动的表现在人脑中形成的综合的象。
它不具有实体性,如果非要与现代医学解剖相比较的话,与之对应的是多个系统、器官、组织及其功能。
关于经络学说,《灵枢》对十二经脉循行起止的描述往往给人一种错觉,使人觉得确有这么一个经络系统实体存在,其实并非如此。
首先,古人不可能由解剖发现经络,因为即使是现代人用最为精密的仪器和最先进的技术也未能找到经络,更何况古人?古人是从不重视用解剖手断来认识事物的。
其次,经络是与五脏六腑密切联系的。
中医的脏腑并非实体器官,而是一组生命活动综合之象,所以很难解释经络是实体组织。
第三,《灵枢·九针论》有:“阳明多血多气,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多气少气,太阴多血少气,厥阴多血少气,少阴多气少血。
”如以实体理解,经络则须是一有气有血的庞大管道系统,这是难以想象的。
最后,运行于经络之中的是气,《灵枢·营气》中说:“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隨,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