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丹溪方剂用药特点探讨其学术思想
朱丹溪中医中药思想.

有一天,他在村头看见一伙送葬人群。棺木过后,地上有几滴鲜血, 凭经验,他认定棺中之人未死。遂赶上前去让人开馆。开馆后,见里 面一妇人,面色苍白,尸体未僵,用手伸入下身,果见污血尚鲜。朱 断定“血未凝,体未冷,尸未僵,人未死,命尚存”。立即将救命还 阳丹用热盐汤喂下。不到半个时辰,妇人面色转红,鼻翼煽动,生命 复苏。后又经丹溪精心调治,竟产下一子,从此,“见血一滴救母子” 在当地传为美谈。
朱震亨,字彦修,晚年人称其为“丹溪翁”,生于公元 1281年,淬于1358年,享年77岁,丹溪幼年亡父,家境贫 寒,母子相依为命。青年丧妻。其学医之路崎岖,颖,人称“神童”
2、发愤学医
3、拜师许谦,学习理学 4、跋涉千里,终得良师 5、医术超群,闻名遐迩 6、医德高尚,为人楷模
6、医德高尚,为人楷模
丹溪不但医术精深,而且医德高尚。他非常关心贫 苦百姓的疾苦,经常出诊诊视病人,虽风雨载途,也 从不推辞。丹溪常说:“病者度刻如岁,而欲自逸 耶”?穷人求诊,不但不取报酬,而且还无偿给药。 有的家境贫寒的病人,不敢指望丹溪治病,丹溪知后, “不待其招,带药去其家,使其获救而愈”。 丹溪“孤高如鹤”,一生简朴,布衣素食,节制膏 粱厚味,甘于淡泊。年逾七旬,依然“神茂色泽”, 精力充沛。他不信鬼神,力辟其廖。丹溪临终前,嘱 其子朱汜曰:“医学亦难矣,汝谨识之”。意谓:医 学理论精深,你一定要慎之又慎,千万不要误人性命 啊!
1、天资聪颖,人称“神童”
丹溪祖籍山东,西晋时迁居浙江义乌赤岸镇,因 该镇西南之东溪、西溪合流处,名曰丹溪,故学 者尊之为“丹溪翁”,亦称“丹溪老人”。
丹溪家族世代为儒。丹溪天资聪颖,才思敏捷, 性情豪爽。他自幼好学,日记千言,文章词赋, 一挥即成,故人称之“神童”。少年时因家境衰 落,以采药为生。
老中医朱丹溪组方用药特色

老中医朱丹溪组方用药特色丹溪作为医学大家、哲学大家,对自然和人体发展变化的规律有着独到的见解,对阴阳运动有着深刻的认识,后世尊称其为“养阴派”创始人。
丹溪在医学方面形成自己的特点,对疾病的组方用药也有自己的特色。
(一)倡导滋阴降火丹溪总结并提出“阳有余阴不足”和“相火论”的理论,认为造成人体阴不足的关键在于“阴”的难成易亏,相火妄动是人体“阴”易亏的重要原因,相火妄动常常煎耗阴液,形成“阴虚火旺”的证候。
丹溪认为治疗“阴虚火旺”证候,滋阴与降火并重,滋阴是治疗本病的根本,目的是更好的降火,而降火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顾护阴液。
在用药上,降火方面丹溪常常用知母、黄柏,在滋阴方面丹溪常常根据精和血的不同选方用药不同,阴精亏虚火旺者丹溪常用大补阴丸,阴血亏虚火旺者丹溪用四物汤加知母、黄柏。
大补阴丸中以黄柏、知母、龟甲为滋阴降火的基本药物,用黄柏炒褐色,知母酒浸炒,龟甲酥制,并配以酒蒸熟地黄、猪脊髓滋肾养阴,养精填髓,是朱丹溪滋阴降火的名方,全方补肾阴而泻相火,共奏滋阴补肾之效。
同时,用黄柏、知母泻火以补阴时,不偏执于滋阴泻火统治各病,用温阳补气之法治愈大证者不乏其例。
滋阴降火还顾护脾胃,使滋补不碍胃,苦寒不伤脾。
(二)抨击《局方》,也善用《局方》朱丹溪认为,《局方》所载方剂,大多偏于温燥,易伤阴气,不适合湿热之地久居的人,而且《局方》中的方剂多是有方无证,容易谬误,因此著书《局方发挥》。
但并不说明朱丹溪反对《局方》,他在临证时多应用《局方》中四君子汤、四物汤、二陈汤、平胃散、紫雪丹等,或联合应用,或加减用药,足见其善用《局方》。
(三)重视脾胃,调胃养阴《格致余论·养老论》提出,“六七十后,阴不足以配阳,孤阳几欲飞越,因天生胃气尚尔留连,又籍水谷之阴,故羁縻而定耳”“补肾不如补脾,脾得温则易化而食味进,下虽暂虚,亦可少回”。
丹溪认为,胃气在,脾胃运化水谷功能就在,水谷之阴也可维持人身已虚之阴,人体之阴可以依靠脾胃运化水谷而补充,即“补肾不如补脾”。
朱丹溪的学术思想总结

朱丹溪的学术思想总结朱丹溪(1818-1882),字川脱,号坦齐山人,是清代末年的一位著名的经学家、文化名人和地理学者。
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古代经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丹溪对于经学的研究有着独特的见解,主张为经学注入新的血液,寻求经学的新的发展方向。
本文将针对朱丹溪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朱丹溪强调经学的现实性和实用性。
他认为经学不仅仅是一种学说或者理论,更重要的应该是以经典的儒家思想为指导,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他主张经学的学习应该贯彻“性命修复”的原则,即通过学习经典,使人们能够明辨是非、悟道修身,并将所学应用到现实的社会生活中。
其次,朱丹溪主张经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他认为经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综合各个学派的观点,并融通发展。
他将经学与历史学、文化学、地理学等学科进行了紧密的结合,强调经学研究需要全面贯彻历史文化的脉络,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经典的真谛。
再次,朱丹溪强调经学研究的深入和批判性。
他反对经学研究的教条主义,主张对经典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认真挖掘其中的思想核心。
他主张对文献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解读,不能盲从于传统的注释和解释,而应该积极思考和探索经典之外的深层含义。
此外,朱丹溪注重经学与实际社会的联系。
他认为经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学院中的研究,而应该通过与社会现象和实际问题的结合来深化研究。
他通过对地理、地貌、气候等社会环境因素的研究,提出了“形势决异论”,即地理环境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形成,进而影响到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最后,朱丹溪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经学研究旨在使人们修身养性,实现圣人之道,因此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修炼对于经学研究者来说尤为重要。
他主张研究者应该虚怀若谷、明德修身,为人师表,做到以身作则,才能真正发挥经学的实际价值。
总之,朱丹溪的学术思想主张经学的现实性、整体性和批判性,注重经学与社会现象的联系,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他的学术思想为中国古代经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对于推动中国古代经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援儒入医 相得益彰──朱丹溪医学哲学思想评述

援儒入医相得益彰──朱丹溪医学哲学思想评述关键词:朱丹溪医学哲学思想朱丹溪是杰出的医学家,也是重要的理学学者。
理学和医学,实成为丹溪思想中浑然为一的整体。
黄宗羲等人的《宋元学案》列丹溪于“北山四先生学案",当然不仅仅因为他是朱熹四传弟子许谦的学生。
许谦,字益之,婺州金华人,学者称白云先生。
许谦及其上三代宗师:何基、王柏、金履祥,在金华地区递相授受朱熹理学,是金华理学的主要传人,史称“金华四先生”,亦称“北山四先生”。
《元史》载,“何基、王柏、金履祥殁,其学犹未大显,至谦而其道益著。
故学者推原统绪,以为朱熹之世嫡。
"所以,元代金华理学号称朱学嫡脉,而许谦被称为金华理学大师。
许为教凡四十年,时人黄缙谓其“出于三先生之乡,克任其承传之重。
三先生之学卒以大显于世。
然则程子之道得朱子而复明,朱子之大至许公而益尊"川,对程朱理学的发扬和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丹溪师事许谦,确是其人生的转折点。
许谦为之“开明天命人心之秘,内圣外王之微",丹溪则"日有所悟,心局融廓",由此苦读默察,见诸实践,严辨确守理欲诚伪之消长。
“如是者数年,而其学坚定矣。
i2l”《宋元学案》引宋濂说,认为“其学以躬行为本,以一心同天地之大,以耳目为礼乐之原,积养之久,内外一致"。
自此之后,丹溪处事行世,待人接物,著书立说,率以理为宗;理学成为丹溪学术思想的中心内容之一。
丹溪援儒入医,影响深远,竟由此而形成中国医学史上哲学思想进入医学领域的第二次高潮。
一、“格物致知”的医学理论思维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是朱熹理学的中心内容之一。
何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
”(《朱子语类》卷6)何谓致知?即是"推及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四书集注》)。
也就是通过辨察形而下的事事物物,来认识形而上的天理,即是物中见理,由寡而多地推展扩充知识。
许谦继承发挥了朱熹这一学说,而更强调心的认识作用,"格物之理,所以推知我心知。
从《内经》探析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思想

从《内经》探析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思想班级:11级骨伤A班姓名:张卫成学号:111505073摘要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思想是以《内经》阴阳互根之理为根基的,常态意义上是指一切生命活动有赖于“阳”对“阴”的动用,病态上的“阳有余阴不足”实质是指人身精血正气耗损,真阴真阳俱不足,水火俱虚。
朱丹溪的“养阴”思想和“滋阴降火法”实质也体现了对真阴真阳双方互根互生的重视。
关键词阳有余阴不足阴阳互根朱丹溪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被崇为“滋阴派”的开创者。
后世多以擅长滋阴概括其学术思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相火论”被视为丹溪学说的主旨性论文。
值得注意的是,朱丹溪并非“过分强调人体‘阳常有余’的一面而不知阳亦有亏损的时候”[1]。
丹溪学术思想以《内经》阴阳互根之理为根基,蕴含了深刻的阴阳之道,从阴阳互根互用的基本关系出发,能更全面、准确地把握和运用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的理论和经验。
1 朱丹溪学术思想以阴阳之理为根基,重视阴阳互根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总纲,是中医理论最基本的指导思想[2]。
对阴阳之理的深刻理解是朱氏学术成就的根基。
戴良《丹溪翁传》所载,朱丹溪“参之以太极之理、《易》《礼记》《通书》《正蒙》诸书之义,贯穿《内经》之旨,以寻其指归”,达到“以阴阳造化之精微与医道相出入者论之”的境界,其所论的“阴阳造化之精微”根源于《内经》和理学太极论。
朱丹溪从医之路就是从自学《内经》三年治愈母亲“脾痛”开始的,从医后更是反复研读,指出“素问,载道之书也”,“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格致余论·序》),可见其对《内经》的尊崇。
另一方面,朱丹溪理学素养深厚,引儒入医,始创将“太极之理”引入医学。
在《相火论》的开头直接引用周敦颐《太极图说》论相火,在《吃逆论》中又指出“先儒谓物物具太极,学者其可不触类而长,引而伸之乎”。
太极之理作为基本的思维方式,已经积淀于心,在无形之中发挥着指导作用[3]。
中医学的“阴阳”内容极广,气血、形质与功能、水火即阴精和君相二火等均在其中,就“阴”与“阳”本身的含义而言,相对模糊而不确定,但“阴”与“阳”之间的基本关系却是相对清晰而明确的。
朱丹溪临床治疗学思想探析

郑海文 陈小秋 周向锋
【摘要】 本文就朱丹溪《 格致余论》 中所记载的有关医论与九例典型医案, 对其辨证施治及方药运用的思想方法 与宝贵经验作一初步探析, 旨在发掘祖国医药遗产, 供现代中医临床与科研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 ! 丹溪治疗学 中图分类号 ! "#$%&$’ 诊法特色 立法与处方原则 文献标识码 ! (
伤, 胃气者……惟与谷、 肉、 菜、 果相宜。盖药石皆是 偏胜之气, 虽参、 芪辈为性亦偏, 况攻击之药乎。” 此 论病邪虽实, 但胃气伤者, 不可妄攻。又云: “ 饮食失 宜, 药饵违法, 皆能致伤。既伤之后, 须用调补, …… 恣意犯禁, 旧染之证, 尚未消退, 方生之证, 与日 俱 积。……而伤败之胃气, 无复完全之望, 去死近矣” 。 此论病后当节食, 不可恣意犯禁, 嗜欲无节, 虽病者 当禁, 亦医者之责任也, 不可不告之。以上三论足以 说明先生临证治病, 处处重视胃气, 然“ 胃气为本 ” 人皆知之, 但临证之时, 尤如良将用兵, 当审度虚 实, 谈何容易。细析先生所列医案, 可知其奥。 案一: 永康吕亲见, 形瘦色 黑 , 先生喜酒, 多饮 不困……忽一日, 大恶寒发战, 且自言渴 , 却不饮, 诊其脉大而弱, 惟右关稍实略数, 重取则涩。遂作酒 热内郁, 不得外泄……黄芪一物, 以干葛汤煎与之。 尽黄芪二量, 干葛一量, 大得汗, 次早安矣。此案寒 战大发, 渴而不饮, 先生断为酒热内郁 不 得 外 泄 无 疑, 但病者形体消瘦, 脉大而弱, 胃气已败, 若重 发 其汗, 恐汗不得出; 若清泄其酒热, 恐胃气受伤, 汗 之不可, 下之不可, 遂用黄芪配葛根, 健脾助汗, 汗 出而邪去, 邪去则正安矣。此案得出, 邪气虽实, 而 胃气伤者, 可扶正祛邪, 攻补兼施, 药宜轻灵, 味宜 冲和, 黄芪配葛根, 辛凉味甘, 益气透表, 养胃生津, 毫无伤胃之弊, 真可谓平淡之中见奇功也。 案二: 叶先生患滞下, 后甚 逼 迫 , 正合承气证。 但气口虚, 形虽实而面黄稍白, 此必平 昔 食 过 饱 而 胃伤。先生先予参、 术、 陈皮、 芍药等 !" 余贴, 至三 日后胃气稍还, 再与承气汤两贴而安。此案下痢, 里 急后重甚迫, 与承气汤泻之必伤胃气, 恐痢不止而 中气伤形成坏病, 故先补后攻, 分步治之, 果见效 验。 案三: 一婢女, 色紫稍肥, 性沉多忧, 年近四十, 闭经三月, 小腹有一气块, 渐如炊饼, 脉两手皆涩 , 按之则痛, 扪之高半寸, 先予千金消石丸至四五次, 忽自言乳头黑且有汁……又与三五贴, 脉之稍觉虚 豁, 先生才悟曰: 药太峻矣, 令止前药, 令四物汤 倍 加白术, 佐以陈皮, 至三十贴, 候脉完再与消石丸 , 至四五次, 自觉消一晕, 便令莫服。半 月 后 经 行 痛 甚, 下黑血半升, 内有如椒核数十粒, 乃块消一半 , 后病者又来索药, 先生谓不可再攻, 经二次月经, 下 黑血块而愈。此案初诊并无虚象, 投千金消石丸后, 攻之不下, 出现似有孕之体, 先生才悟攻之太峻, 反 伤气血, 即令停药, 改用四物汤倍用白术, 健脾补血 活血, 服三十贴后脉象复还正常, 再投前药而愈。从 此验案全过程看, 其验有三: 一是祛邪攻下之剂, 服 后已伤正气者, 应当即停药; 二是对气血俱虚, 久积
《丹溪心法》针灸学术思想探析

表2 两 组化疗后 乏力情 况统计
Ma 0 2 V 1 0 N 1 y2 1 , o. , o.4 1
奋垂体一 肾上腺皮质系统 ,提高应 急反 应能力 ,抗疲 劳 ,促进造血系统 功能 ,能增强机体免疫 功能及抗肿瘤等功能 ;麦冬能增强 网状 内皮系 ] 统吞嗜能力 ,升高外周 白细胞 , 提高免疫功能 】 。本观察表 明,观察组 白细胞减少发生率3. %,明显低于对照组5. % ( <0 5 24 9 2 1 5 P . )。观察 0
重视 辨 经施 治 ,归类诸 经合 生证 ;针 法重 泻轻补 ,热证堪 用 灸法疗 。
【 键词 】丹 溪心 法 ;朱丹 溪 ;针 灸 关 中图分 类号 :R4 29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7 — 14 (02 4 0 8— 2 8 1 89 2 1)1 — 22 0
朱丹溪 (2 1 15 年 ),名震 亨 ,字彦 修 ,元 代婺州 ( 18  ̄ 38 今浙江
均属祛邪范畴 ,而中医的扶正培本治疗 ,以及现代 医学某些免疫 、生物 治疗均属扶正范畴,在癌症治疗过程 中,以全面安排扶正与祛邪的治疗 措施口 ] 。参麦注射液是 中药红参和麦冬为主要原料 辅以聚山梨酯8 、氯 0 化钠 加工而成 ,具 有益气固脱 ,滋 阴生津 ,健脾养 胃,扶 正生脉之功
经验。丹溪虽用 药独到 ,却不疏 针灸之 用 ,尤其 Ⅸ 溪心法》 中颇多 丹 论述 丹溪在针灸方面的重要学术思想 ,现将其整理如下 。 1谨 守灵素 遗蕴 ,增补 十 二经症 候 朱 丹溪 自幼潜修儒学 ,曾师从理学 巨擘许谦深究 格物致知之理 , 后因母病刻 志于医。丹溪穷研灵 素之 旨,洞参运气 之机 ,深悟经 脉秘 要 ,临证施 治之时既重方药配 伍之巧 ,又贵刺 灸施 用之捷 。丹溪 深受
浅析朱丹溪对针灸学理论及临床应用的发挥

朱丹溪(1282—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元代婺州(今浙江义乌)人,世居丹溪,人称丹溪先生。
作为“金元四大家”最晚出的一位,他得罗知悌嫡传,又对《黄帝内经》进行精心研究,融会张仲景、刘完素、李杲等各家的学术经验,提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等观点,善用“滋阴降火”治法,世人称之滋阴学派。
朱丹溪在针灸学理论和临证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最主要的就是增补了十二经见证、合生见证,以及对针法、灸法的补泻理论和临床应用进行了更深入的阐述。
1 十二经见证和合生见证,增补十二经病候朱丹溪既精于方药,亦通于针灸,对经络学说颇有研究,在《丹溪心法》开篇即提出“十二经见证”[1]197,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丰富了经络病候。
比如足太阳膀胱经见证中增补“脐反出,便脓血,肌肉痿,小腹胀痛,按之欲小便不得”等;足阳明胃经见证中增补“不能食,胸傍过乳痛,髀不可转,遗溺矢气”等;手阳明大肠经见证中增补“耳聋煇煇焞焞,耳鸣嘈嘈,皮肤壳然,坚而不痛”等;足太阴脾经见证中增补“五泄注下五色,不嗜食,不化食,足胻肿若水,九窍不通,皮肤润而短气,肉痛”等;足少阴肾经见证中增补“脐左、胁下、背、肩、髀间痛,大便难,腹大颈肿,脊中痛,腰冷如冰及肿,脐下气逆,小腹急痛,泄,下踵,足胻寒而逆,阴下湿,四指正黑,冻疮,善思”等;足厥阴肝经见证中增补“头痛,耳无闻,颊肿,目赤肿痛,四肢满闷,挺长热,暴痒,足逆寒,节时肿,便难,眩冒,转筋,阴缩,两筋挛,善恐,胸中喘,骂詈”等;手太阴肺经见证中增补“善嚏,脐右、小腹胀引腹痛,溏泄,皮肤痛及麻木,洒淅寒热”等;手少阴心经见证中增补“两肾内痛,腰背痛,浸淫,善笑,善恐善忘,上咳吐,下气泄、眩仆身热而腹痛、悲”等。
朱丹溪对十二经脉病候的增补,既充实了经络理论,又对经络的临床运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如手太阴肺经增补“皮肤痛及麻木”,临床上治疗皮肤病常以“理肺”为治本之法;足厥阴肝经增补“暴痒”“头痛”“目赤肿痛”“眩冒”“转筋”等,临床有用行间、太冲治疗皮肤瘙痒证,对巅顶头痛、目赤肿痛、眩晕、抽搐等,也大多以治肝为主;足太阴脾经增补“不嗜食,不化食”“五泄注下五色”“足肿若水”等,临床上对纳差、泄泻、水肿,主要从脾治;足太阳膀胱经增补“便脓血”,临床上用承山穴治疗便血证者不胜枚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图 号 : 2 2 1 R 2 .6
文 献 标 志码 2 1 )5 4 8一 3 17 —0 8 (0 10 —0 0 O
To Ex o e ZH U n x' Ac de i o htf o s Fo m ulsM e i a in Fe u e pl r Da - i a m cTh ug r m hi r s a d c to at r s
溪” 学者 遂尊 称其 为丹 溪翁 或丹 溪先 生 。朱丹溪 ,
清热 1 5首 , 湿 1 O首 , 5 祛 1 补益 9 1首 , 痰 7 祛 8首 , 理气 6 3首 , 消导 化 积 6 3首 , 表 5 解 0首 , 和解 4 9 首, 血 4 理 8首 , 风 3 治 1首 。
荆、 发 ( 世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南京 204) 江苏 106
摘 要 : 集 朱 丹 溪 所 创 制 的 方 剂 8 8首 , 用 文 献 学研 究 方 法 与 统 计 方 法 , 方 剂 数 据 进 行 逐 一 考 证 , 分 析 方 剂 组 成 、 收 4 运 对 在 主 治病 证 , 以及 统 计 分 析 和 理 论 探 讨 的基 础 上 , 出朱 丹 溪 所 倡 导 的 是 清 热 滋 阴 而非 单 一 补 阴 。 提
考。
1 方剂 归 类与 高频药 物
通 过 网络 、 国联 合 图书 目录查 阅 , 合 多数 全 结 学 者观 点 , 定将 《 溪心 法 》《 因证治 》 《 溪 确 丹 、脉 、丹 手 镜 》 《 致 余 论 》 《 溪 治 法 心 要 》 《 匮 钩 、格 、丹 、金
玄 》 《 因脉治 》 7种著 作纳 入朱 氏学术 思 想范 、症 计
解 表 和解
理 血
5 O 4 9
4 8
祛 暑 表 里
开 窍
7 3
3
治 风
固 涩
3 1
2 O
涌 吐
2
畴 。以 中医方 剂 大 辞 典 为 信 息 源 , 收集 提 取 源 自
此 7种 著作 的全 部 首 创 方 剂 , 以探讨 朱 氏在 继 承
朱 氏 8 8首 方剂 涉及 中药 3 4种 , 4 6 共计 55 6 8
・
-
-
—
—
4 08 ・— - - —
南京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 2 1 年 9月 第 2 01 7卷 第 5期
J U O RNA O NA I L F NJ NG T M U V R I C NI E S TY V 12 o 5S p.2 1 o. 7 N . e t 0 1
从 朱 丹 溪 方 剂 用 药 特点 探 讨 其 学术 思想
y・
K EY O RDS: ZH U a — i o m uls; c pa i lt ul d u a r d u o W D n x ;f r a om tbiiy r e; r g p i ; r g gr up
朱丹溪 , 震亨 , 彦修, 代 婺州义乌人 。 名 字 元 生于 1 8 2 1年 1月 9日。 因为其故 居有 一溪 名“ 丹
方 数
15 5 10 1 9 1 7 8 6 3
6 3
类 别
温 里 泻 下 痈 疡 安 神 治 燥
驱 虫
方 数
2 0 1 4 1 4 1 O 1 O
7
丹溪 的学 术观 点 与 思想 , 希 望 为读 者 在 认 识朱 并 氏所 言之 阴不 足 及 如 何 养 阴方 面 能 提 供 一 些 参
S UN S if h- a ( le f scMe iie Colgeo Ba i d cn ,Na j n ie st f h n s d cn ,Na巧ig,2 0 4 Ch n ) n ig Un v ri o C i eeMe iie y , n 1 0 6, ia
AB T S RACT:Th u h r c l c e 4 o mu a r a e y ZHU n x ,v rf d e c a ai h o m u a h o g ie a e a t o o l td 8 8 f r ls c e td b e Da — i e i e a h d t n t ef r l st r u h l r i t t r e e r h a d s a it a t o s n h n a d e s d t a s t em e h d o l a i g t eh a n o rs i g y n u e r s a c n t t i lme h d ,a d t e d r s e h ti wa h t o fce r h e ta d n u ih n i sc t n i s e d o o rs i g yn o l n t a fn u ih n i n y,t a s a v c td b ht wa d o a e y ZHU n x ,o h a e o t t t a n l ssa d t e r t a t d Da — i n t e b s fs a i i l ay i n h o e i l u sc a c s
表 l 朱 氏 7 著 作 中 8 8首 方 剂 归 类 种 4 类 别
清 热 祛 湿 补 益 祛 痰 理 气
消 导
因“ 阴常不 足 , 常有 余 ” 论 而被 冠 以 中医 滋 阴 阳 之
派 的代表 。本 文从 方剂 学角 度 , 全 面收集 、 在 系统
归纳 基础 上 , 图从 方 剂 配伍 用 药 规 律 来 认识 朱 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