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催化反应工程

合集下载

金属有机框架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金属有机框架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金属有机框架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金属有机框架(MOF)是一类由金属离子或金属簇与有机配体相互作用形成的晶态材料。

MOF具有高度可调性、多孔性和表面活性等特点,在催化领域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调控,MOF可以用于催化反应的催化剂、催化反应的载体和催化反应的反应底物,为催化反应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首先,在催化反应的催化剂方面,MOF能够通过调控其结构和成分的方式实现高度的可定制性。

由于MOF具有大量的孔隙结构和高表面积,能够提供丰富的活性位点,使其成为理想的催化剂载体。

通过改变MOF的孔径大小和形状,可以调控反应的扩散速率和选择性。

此外,MOF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可再生性,能够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寿命。

其次,MOF可以作为催化反应的载体,将催化剂固定在其内部孔隙中。

这种载体的优势在于可以提高催化剂的分散性和稳定性,进而提高反应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

MOF具有可调控的孔隙结构和化学性质,可以通过调整载体的孔径和官能团修饰来实现对催化剂活性中心的保护和组装。

与传统的载体相比,MOF在固定催化剂的同时还能够提供活性位点,有效地提高了催化反应的效率和选择性。

此外,MOF还可以作为催化反应的反应底物参与到催化反应中。

由于MOF具有高度可调性和多孔性的特点,可以通过根据反应物的特性和需求来设计合适的MOF结构。

例如,在有机合成中,将反应底物与MOF进行配位,可以实现反应底物的定向活化和高选择性催化。

这种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催化反应的效率,还可以减少底物的损失和副反应的发生。

然而,虽然MOF在催化反应中表现出了许多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MOF的合成和功能化过程较为复杂,还存在一定的工艺和成本问题。

其次,MOF在催化反应中的稳定性和寿命需要进一步提高,以满足长期使用的需求。

此外,MOF的规模化合成和工程化应用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总结起来,金属有机框架(MOF)在催化反应中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

工业化学中的催化剂和反应工程

工业化学中的催化剂和反应工程

工业化学中的催化剂和反应工程工业化学是应用化学在工业领域的学科,可以说是化学家实现经济效益目标的一种学科。

在工业生产中,催化剂和反应工程是两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它们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以及开发新材料和新产品都有着关键性的影响。

催化剂催化剂是一种能够增加化学反应速率、降低反应能量和降低反应温度的物质。

在工业生产中,催化剂广泛应用于各种反应中,比如石油加氢、氧化反应、重氮化合物的还原、有机合成等。

通过催化剂的应用,可以实现反应的高效和选择性,这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催化剂的选用根据反应类型的不同和反应条件的不同进行选择。

在炼油、化工、有机合成等行业,常见的催化剂有酸碱催化剂、金属催化剂、氧化剂等。

其中,酸碱催化剂是最为常见的催化剂类型之一。

酸性催化剂和碱性催化剂广泛应用于多种有机反应中,比如酸催化etherification、酸催化的裂解以及碱催化的酰胺水解等。

针对不同的反应目标和催化剂的选用,催化剂的制备方式也有所不同。

通常来说,制备催化剂需要对催化剂的载体和活性成分进行设计和选择,通常会采用溶胶-凝胶法、沉淀法、毒化法等不同的制备技术。

例如,通过在硅酸盐的表面添加不同类型的钙钛矿,可以制备出高效的光催化剂。

而在炼油行业,常见的石油催化剂则采用了先进的氧化铝载体制备技术。

反应工程反应工程是一种在实际工业生产中应用化学工程原理和技术对化学反应进行优化的学科。

反应工程有助于提高反应的产率和选择性,并在工业化学过程中实现商品的生产。

反应工程的成功与否对于工业化学的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率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反应工程与传统化学研究的区别在于它关注的是将实验室中发现的新化合物或新反应用于工业化学生产中。

反应工程研究的主要方向包括反应动力学、反应器设计、反应条件优化等方面。

反应动力学是指了解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温度等变量间的关系;反应器设计则是根据反应条件和反应物性质选择或设计合适的反应器;反应条件优化包括优化温度、压力、反应时间等反应条件。

催化反应工程华东理工大学 第一二次课.ppt

催化反应工程华东理工大学 第一二次课.ppt

3.移热问题 4.反应速率与活性温度
催化反应工程
流态化技术
1.气体分布2.颗粒的流动特性3.特征流速 4.床层的膨胀与压降5.气泡行为6.乳相行为 7流化床的热、质传递8.颗粒夹带与分离9.数学模型
催化反应工程
教材
1. 朱炳辰,翁惠新,朱子彬编著. 催化反应工程,北京:中国 石化出版社,2001
2.加氢裂化反应器
3.催化重整反应器
催化反应工程
催化反应工程
三.基本有机化工中的催化反应器
平行 连串 平行连串反应系统
温度
反应器进口气体组成,操作压力,操作温度, 产量
1.深度氧化的副反应,活化能大于主反应,反应热大于主反应的;
降低温度有利,若温度高,副反应加剧,飞温,可能烧坏
催化剂,反应器
2.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 若在某一温度下,平衡常数小,可提高操作压力
参考书目
1. 朱开红,袁渭康编著. 化学反应工程分析,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2
2.G F Froment, K B Bischoff. Chemical Reactor Analysis and Design 2nd ed. New York: Wkley&Sons, 1990
催化反应工程
kt
1 CA

1 C A0

1 C A0
1
x
x
、C
A
C A0 1 C A0kt
x C A0kt 1 C A0kt
Batch
kt
n0
CA
kt
n 1
CA
kt
n2
CA
PFR
k p
CAf
k p

有机催化反应工程-工业催化剂性能指标

有机催化反应工程-工业催化剂性能指标
吸附分子间没有相互作用力。
吸附与脱附可以建立动态平衡。
吸附速率 ra
ra A pA f ( ) exp(Ea / RT)
为吸附比
A
例常

Langmuir 脱附速率 rd
吸附等 温方程
rd k' f '( ) exp(Ed / RT) Langmuir吸附时,f ( ) 1 A
f '( ) A
q与θ无关 理想吸附 q=q0-r θ 线性关系 q=q0-ζlnθ 指数关系
分子间有 相互作用力
Tёмкин方程(一)
对于中等覆盖度的不均匀表面
认为在
吸附过程
中,Ea随
增加而线性增加,
A
Ed随 A增加而线性下降,即
Ea Ea0 A
Ed Ed0 r A
Tёмкин方程(二)
吸附速率ra
假定一真实条件,建立θ~p方程,进行实 验曲线拟合,模型参数用实验数据检验。
吸附等温线的用途
评选催化剂反应性能 测定催化剂的物理性质 建立多相动力学模型
θ~p代表了催化剂表面上所吸附在活性中心上 的浓度,可采用表面质量作用定律写出机理模 型(限基元反应)
研究反应机理
i与pi关联
A 1 KA pA
i
Ki pi
n
KA pA KB pB KC
pC
KD pD
1 Ki pi
i 1
Langmuir-Hinshelwood模型
r
动力学系数 推动力 (吸附项)n
n为参加反应分子数
Reideal机理
自催化反应、聚合反应
反应机理
动力学方程
理想吸附
真实吸附
吸附在表面能量不均一 吸附分子间可能有相互作用力 非单层吸附 吸附热q是覆盖率θ的函数

催化剂工程-第七章(络合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

催化剂工程-第七章(络合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
配位体
氯基、甲基、 氯基、甲基、氢基 羰基、胺类、膦类、 羰基、胺类、膦类、 异腈类、 异腈类、烯烃 烯丙基、 烯丙基、亚硝酰基
可提供的 价电子数
1 2 3
配位体
二烯烃 环戊二烯基 苯基
可提供的 价电子数
4 5 6
9
超过了18电子数的配合物一般是不稳定的, 超过了 电子数的配合物一般是不稳定的,这是由于成健 电子数的配合物一般是不稳定的 轨道已经充满,多余的电子被迫近入反键轨道, 轨道已经充满,多余的电子被迫近入反键轨道,因而降低 了配合物的稳定性。例如: 了配合物的稳定性。例如:
7
结构
络合物中心利用其外层能量较为接近的(n-1)d、ns、np轨 络合物中心利用其外层能量较为接近的 轨 道杂化,按一定几何对称性和能量适应性与其周围的配位 道杂化,按一定几何对称性和能量适应性与其周围的配位 几何对称性 体形成强度合适的配位键
8
稳定性- 电子规则 稳定性-18电子规则 金属和配位体提供的电子总数称为有效原子序数 (EAN)。 金属和配位体提供的电子总数称为有效原子序数 。 电子总数 等于36(Kr)、54(Xe)或86(Rn)时,也就满足了 当EAN等于 等于 、 或 时 也就满足了EAN 规则。 规则。 Tolman规则: 规则: 规则 当配位中心与配位体提供的价层电子总数 价层电子总数为 或接近 或接近18 当配位中心与配位体提供的价层电子总数为18或接近 配合物的稳定性较好。 (16)时,配合物的稳定性较好。 ) 如:Ni(CO)4、Fe(CO)5、Cr(CO)6、[Ag(NH3)4]+ 、[Co(NO2)6]3例外: 价电子, 例外:[Ag(NH3)2]+:10+4=14价电子,稳定的。 + = 价电子 稳定的。

有机催化反应工程-气液反应

有机催化反应工程-气液反应

DA
t
(
c*A
c AL
)
表面更新模型
表面元在表面暴露时间为零到无穷大任一值 暴露时间分布密度函数
se st
N A 0 N A( t )dt
DAs ( c*A cAL )
kL DAs
简单气液反应宏观动力学
扩散-反应微分方程
D
2c A z 2
c A t
rA
三维模型
D 2cA
uc A
c A t
aL:单位液相体积为基准的相界面积 εL:液含率
气液反应的理论基础
扩散方程
Fick第一定律-分子扩散速率
Fick第二定律-扩散方程
膜模型 渗透模型 表面更新模型
N AB
DAB
dc A dz
DAB
2c A z 2
c A t
双膜理论
气液界面上,气体在液相的浓度与其在气相的浓度瞬 时达到平衡 溶质通过界面无阻力 气液相界面两侧分别存在气膜与液膜,传质阻力完全 集中于膜内 通过气膜的溶质都通过液膜,膜内无累积 膜内流体视为静止 膜外气体和液体被充分搅拌,浓度均一 气体通过的液面不更新
渗透模型
DA
2c A z 2
c A t
cA(
z,t
)
c AL
(
c*A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c AL
)1
erf
(
2
z )
DAt
z0 z0
t0 t0
cA cA
cAi c*A c AL
N
A
(
t
)
DA
cA z
z0
z t 0 cA cAL
DA
t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化工过程机械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0706 校内编号:S20706一级学科: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培养单位:化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1.过程装备可靠性2.固液分离技术与设备3.过程控制与测试技术4.节能技术与装备学科代码:081701 校内编号:S20701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培养单位:化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1.界面传质理论与精馏技术2. 工业结晶及粒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代码:081702 校内编号:S20702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培养单位:化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1.一碳化学与化工2.功能化学品及新材料的绿色合成3.生物质能源与生物质的化学加工学科代码:081703 校内编号:S20703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培养单位:化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1.生物信息学2.生物分离工程3.生物反应与代谢工程4.生物制药工程应用化学(精细化工方向)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1704 校内编号:S20704一级学科:化学工程培养单位:化工学院精细化工系主要研究方向:精细化工产品制备、分离与精制、产品复配商品化及精细化学品、专用化学品、特种功能材料、化学及物理电池材料及器件研制过程中的合成化学、物理化学、化学单应用化学(电化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1704 校内编号:S20718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科学培养单位:化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1.纳米材料、功能材料科学与技术2.新型高比能化学电源、物理电源、电化学电容器3.微、纳器件的制备技术及应用4.半导体光电化学5.金属电沉积与化学沉积、腐蚀与防护技术学科代码:081705 校内编号:S20705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培养单位:化工学院研究方向:1.固体催化剂与催化反应工程2.能源与环境催化过程工程3.稀土与过渡元素催化作用4.催化过程产品工程学科代码:081720 校内编号:S20711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培养单位:化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1.生物制药与药代动力学2.制药分离与装备3.中药现代化与药物制剂4.化学制药与新药设计学科代码:081721 校内编号:S20712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培养单位:化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1.“三废”治理及资源化技术2.土壤污染修复生物分子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1722 校内编号:S20714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培养单位:化工学院/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研究方向代谢工程与系统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与细胞工程、蛋白质和酶分子工程、基因工程与膜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1723 校内编号:S20715 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培养单位:化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1.膜与膜材料2.膜器与膜装置3.膜过程与膜应用技术材料化学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1724 校内编号:S20716 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培养单位:化工学院研究方向:1. 先进聚合技术及聚合反应与工程2. 功能高分子材料制备及表征方法3. 生物医学材料与再生医学4. 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及计算机模拟技术发酵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2203 校内编号:S20713一级学科:轻工技术与工程培养单位:化工学院研究方向:1.工业微生物学与酶工程2.生物反应与代谢工程3.发酵产物分离工程4.生物制药工程和分子生物学。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化工过程机械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0706 校内编号:S20706一级学科: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培养单位:化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1.过程装备可靠性2.固液分离技术与设备3.过程控制与测试技术4.节能技术与装备学科代码:081701 校内编号:S20701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培养单位:化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1.界面传质理论与精馏技术2. 工业结晶及粒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代码:081702 校内编号:S20702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培养单位:化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1.一碳化学与化工2.功能化学品及新材料的绿色合成3.生物质能源与生物质的化学加工学科代码:081703 校内编号:S20703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培养单位:化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1.生物信息学2.生物分离工程3.生物反应与代谢工程4.生物制药工程应用化学(精细化工方向)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1704 校内编号:S20704一级学科:化学工程培养单位:化工学院精细化工系主要研究方向:精细化工产品制备、分离与精制、产品复配商品化及精细化学品、专用化学品、特种功能材料、化学及物理电池材料及器件研制过程中的合成化学、物理化学、化学单应用化学(电化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1704 校内编号:S20718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科学培养单位:化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1.纳米材料、功能材料科学与技术2.新型高比能化学电源、物理电源、电化学电容器3.微、纳器件的制备技术及应用4.半导体光电化学5.金属电沉积与化学沉积、腐蚀与防护技术学科代码:081705 校内编号:S20705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培养单位:化工学院研究方向:1.固体催化剂与催化反应工程2.能源与环境催化过程工程3.稀土与过渡元素催化作用4.催化过程产品工程学科代码:081720 校内编号:S20711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培养单位:化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1.生物制药与药代动力学2.制药分离与装备3.中药现代化与药物制剂4.化学制药与新药设计学科代码:081721 校内编号:S20712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培养单位:化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1.“三废”治理及资源化技术2.土壤污染修复生物分子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1722 校内编号:S20714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培养单位:化工学院/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研究方向代谢工程与系统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与细胞工程、蛋白质和酶分子工程、基因工程与膜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1723 校内编号:S20715 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培养单位:化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1.膜与膜材料2.膜器与膜装置3.膜过程与膜应用技术材料化学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1724 校内编号:S20716 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培养单位:化工学院研究方向:1. 先进聚合技术及聚合反应与工程2. 功能高分子材料制备及表征方法3. 生物医学材料与再生医学4. 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及计算机模拟技术发酵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2203 校内编号:S20713一级学科:轻工技术与工程培养单位:化工学院研究方向:1.工业微生物学与酶工程2.生物反应与代谢工程3.发酵产物分离工程4.生物制药工程和分子生物学。

催化剂相关概念参考文献汇总

催化剂相关概念参考文献汇总催化剂是一种化学物质,它可以促进或减缓化学反应的速率,同时不改变自身的化学性质。

催化剂的应用广泛,包括可以加快化学反应的速度,可以在化学反应中分离、净化物种,也可以帮助有机合成化学家在复杂的化学反应中达到所需的高选择性。

在催化剂这个领域中,有很多不同的概念和理论,以下是一些相关参考内容:1. 《催化反应工程》(李燕著)这本书对催化反应工程领域的相关知识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内容包括催化反应基础、催化剂,催化反应动力学等。

除了理论知识外,书中还有各种实际案例,非常适合工程师和学生学习。

2. 《催化学:基本原理和应用》(Jens K. Nørskov等著)这本书是一本从基础出发的催化学教材,详细介绍了催化学的基本原理和近年来的最新进展。

书中讲解了催化剂的作用、催化反应动力学、催化反应的表征方法、纳米催化剂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想深入了解催化学的学生和研究者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资源。

3. 《催化剂的设计》(Bert Sels等著)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催化剂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和技术。

书中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何理解和应用催化反应机理、如何设计和制备高效的催化剂、如何评估催化剂性能和催化反应涉及的化学工程学知识。

该书主要面向专业从事研究和工程设计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学生。

4. 《手性催化剂》(Masakatsu Shibasaki等著)这本书是一本专注于手性催化剂的独特教材,同时也是手性催化剂领域的经典教材。

书中详细介绍了手性催化剂的基本概念、制备方法及与其他催化剂的区别。

此外,该书还涉及手性催化剂在不对称合成中的应用和进展,对于有机合成化学家来说是绝佳的学习资源。

总之,催化剂作为化学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一直吸引着众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这些参考文献提供了广泛的视角,旨在帮助读者全面地了解这个领域。

无论是学习基础理论还是应用实例,这些参考资源都是学习催化剂的理想选择。

反应工程原理


第一节 反应器与反应操作
四、反应器内反应物的流动与混合状态
在实际的反应器中,一般存在浓度、温度和流速的分布,从 而可能造成不同的“流团”间有不同的停留时间、组分、浓度和 反应速率。(例子:同时进场以班为单位顺序出场;跳球抽号机) 返混(back mixing): 处于不同停留时间的“流团”间的混合称返混。 混合后形成的新“流团”的组分和浓度与原来的“流团” 不同,反应速率亦可能随之发生变化,这将影响整个反应器 的反应特性。
第十一章 反应动力学基础
第十一章 反应动力学基础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反应器和反应操作
反应器的主要类型与特点、常见的反应器操作 方式及其特点
第二节 反应的计量关系
反应组分(参与反应的各物质)间的定量关系
第三节 反应动力学
反应速率与反应条件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反应器与反应操作
本节的主要内容
一、反应操作 二、反应器 三、反应器的操作方式 四、反应器内物料的流动与混合状态 五、反应器的类型 六、反应器的设计 七、反应器的放大
浓度cA 体积V A的流出量
qnA qV cA
污水
初沉池
曝气池
回流污泥
二沉池
处理水
剩余污泥
连续操作的应用(污水的活性污泥处理系统)
第一节 反应器与反应操作
连续操作的主要特点
• 操作特点∶物料连续输入,产物连续输出,时刻伴 随着物料的流动。 • 基本特征∶连续反应过程是一个稳态过程,反应器 内各处的组成不随时间变化。(反应组分、浓度可 能随位置变化而变化。) • 主要优点∶便于自动化,劳动生产率高,反应程度 与产品质量较稳定。规模大或要求严格控制反应条 件的场合,多采用连续操作。 • 主要缺点∶灵活性小,设备投资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丙烯氨氧化合成丙烯腈: 流化床 固定床
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是指利用一系列原理来降低或消除在化 工产品的设计、生产及应用中有害物质的使用和 产生。 绿色化学的最有效的用途在于它能通过减少内在 的危害而使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绿色化学、对环境无害的化学合成、防止污染的 非传统合成路线和无毒害设计、环境友好工艺。


卢天雄. 流化床反应器
J. B. Rawlings & J. H. Ekerdt.
Chemical Reactor Analysis and Design Fundamentals

The stoichiometry of reactions Chemical Equilibrium The Material Balance for Chemical reactors Chemical kinetics The Energy Balance for Chemical Reactors Fixed-Bed Catalytic Reactors Mixing in Chemical Reactors Parameters Estimation for Reactors Models


化学反应器的分析 与设计

课程内容(一)

有机催化(催化剂工程)
流化床
气液反应
气固相非催化反应 化学反应速率的数据收集与分析
课程内容(二)

有机催化(催化剂工程)

催化特征、吸附与催化、中毒失活及动力学

流化床

流化床特征、泡相乳相行为、流化床传热及相
关数学模型
课程内容(三)
5.
可逆反应:目的不同,反应用不同方向。
6.

原料配比不同,产物不同。
甲烷氯化反应
7.

同一原料,同一产物,可采用不同途径。
丁二烯:丁烯脱氢、丁烯氧化脱氢
有机催化反应特点
8.
同一反应可在不同相态下进行。
乙烯与苯合成乙苯:AlCl3 气液相反应 ZSM-5 气固相反应
9.
在相同相态下进行同一反应,可采用不同 反应器。

气液反应

气液相传质、反应宏观动力学、气液反应特征 参数

气固相非催化反应

气固相非催化反应特征、单颗粒的动力学分析
课程内容(四)

化学反应速率的数据收集与分析

间歇反应器 初始速率法 半衰期法 微分反应器方法


最小二乘法
实验反应器
参考书目

G. F. Froment & K. B. Bischoff. Chemical Reactor Analysis and Design. J. B. Rawlings & J. H. Ekerdt. Chemical Reactor Analysis and Design Fundamentals. 屠雨恩,周为民,许根慧. 有机化工反应工程. 朱炳辰. 化学反应工程. 李绍芬. 反应工程. 姜信真. 气液反应理论与应用基础.
Ni 0 Ni 反应物Ai已转化的物质的量 Xi Ni 0 反应物Ai的起始物质的量


反应程度以摩尔量为计量单位 0≤Xi ≤1 不同的关键组分可得到不同的转化率数值 计量基准常选择反应器进口状态,但当反应物 循环通过反应器,或讨论在复杂流程中的转化 率时也可选择不含产物的假想状态为基准。
有机催化反应特点
1.

大多数反应是在催化剂存在下进行的。
环氧乙烷、丙烯腈、苯乙烯
2.
相同物料,不同催化剂,反应不同,产物 不同。
有机催化反应特点
3.

同一产品可以由不同原料出发生产。
顺丁烯二酸酐:丁烷、苯、碳四馏分 氯乙烯:乙烯、乙炔
4.
反应物料和催化剂相同,反应条件不同, 产物不同。
有机催化反应特点

化学反应器的分析


化学反应器的优化操作与设计放大

化学反应工程的数学模型方法

单元操作

经验归纳法:因次分析、相似分析

化学反应工程:数学模型方法

化学动力学模型 流动模型 传递模型 反应器总体模型
化学反应工程基础



化学计量学 化学反应速率方程 理想反应器 停留时间分布
转化率
生成速率(产物)
(单位体积)(单位时 间)
1 dni 由此:整个反应的速率: r viV dt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dci 1)物质的量浓度表示: 恒容过程: ri dt 1 d(Vci) dci ci dV 变容过程: ri V dt dt V dt dFi F :反应组分的摩尔流量 i 对定常流动体系: ri dVR VR:所观察的 流动体系的体
11.
12.
应尽可能降低发生化学事故的可能性,包括:
泄漏、爆炸和火灾。
Some Aspects of Green Chemistry
Safer Reactions
& Reagents
Catalysis
Solvent Replacement
Separation Processes
Green
Use of
思考题2

一级反应,r=kcA,k=0.08/s,
cA0=3.2kmol/m3,v0=3.6m3/h,XA0=0, XAf=0.998,求用活塞流反应器、间歇式反应器、 单级全混流、2级全混流、4级全混流反应器完成 同样任务的反应器体积。
思考题3

理想表面的催化动力学模型推导
有机催化反应工程基础
若用摩尔分数表示

nT不变: nT变化:
yi yi 0 -
vi yi 0 x; v1

nT N 0 N 0 y 10δ1x vi yi 0 - yi 0 x v1 yi ; 1 ε1x

若用质量分数表示:
viMi mi为常数 wi wi 0- v1M 1 w10 x;
复杂反应体系
Chemistry
Renewable Feedstocks
Energy Efficiency Process Intensification Waste Minimisation
化学反应工程基础
化学反应工程基础

化学反应动力学

简单与复杂体系的本征动力学、受传递影响的 宏观动力学 复杂过程分解为若干子过程,逐一进行研究 子过程在空间与时间域上综合,得到对反应器 总体认识。

复杂反应:其他反应导致中间产物或副产物 的生成,使目的产物收率下降
主反应:2C2H4 + O2 = 2C2H4O 副反应:C2H4 + 3O2 = 2CO2 + 2H2O
i YP P

得到目的产物
P
的物质的量 i 物质的量
进入反应器的关键组分 P
用于生成目的产物
所消耗的关键组分 i的物质的量 i 物质的量
进入反应器的关键组分
i P P

得到目的产物 P的物质的量 已转化的关键组分 i物质的量
YP XiP
用于生成目的产物 P所消耗的关键组分 i的物质的量 已转化的关键组分 i物质的量
反应体系的组成及在反应过程的变化

ni c 物质的量浓度: i V
摩尔分数: yi
ni
(液相体系V不变) (总物质的量∑ni一般 会变化) (总质量∑mi不变)
2.
3.
对人类健康无毒性或很低毒性的物质。
绿色化学的原理
4. 5.
化工产品应被设计成既保留功效、又降低毒性。
应尽可能避免使用辅助性物质(如溶剂、分离 剂等),如用时应是无毒的。
6.
应认识到能源消耗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应尽 量少地使用能源。合成应在常温和常压下进行。
绿色化学的原理
7.
只要技术和经济可行,原料或反应底物应是可
n
:反应进度

恒容反应
vi ci(t) ci 0 c10 X1 v1

变容反应:δ1
v ;
i
v1
V0c10X1 1 V V0 V0(1 1X1); ci0
vi ci 0 c10X1 v1 ci 1 ε1X1
c10 1 1 ; ci0

n
i 1
n
i

质量分数:
wi
mi
m
i 1
n
i

气相反应体系亦可用分压表示浓度,
理想气体中,pV=nRT
pi py i y ip ci RT

非理想气体中,经Zi修正后,piV=pZiyi
yip ci ZiRT
简单反应体系

简单反应 vi Ai 0 若关键组分A 的转化率X (t),则 1 1 i 1 vi ni(t) ni 0 n 10 X1(t) v1 ni(t) ni 0 n 10 X1 n 1 n 10 vi v1 v1
有机催化反应工程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 马新宾
办公地点:天南大联合大厦B-103、20-231 E-mail: xbma@
化学反应工程-课程体系

化学反应工程
化学反应动力学

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 Chemical Reaction Kinetics Chemical Reactor Analysis and Design

2)其他方法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