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秋颂》的美学价值赏析 剑南
济慈《秋颂》中的意象

� 尚自 � 然 的情 怀 . 他 对 生活 热 爱, 追求 美 , 审 美 感强 , 他将 在 秋颂
五年 时 间, 但却 � 为 后人 留 下了 许 多不 朽 之作 . 由于 他 的作 核 心问 题时 , 斯蒂 尔 说
���
� � � � � �� � 能够 热 爱自 然 追 求正 义 � 在 于他 们 能 始终 保 持幽 默 的心 时 一 种朴 实无 华 的诗 风 扑面 而 来 它 仿佛 是 一幅 素 淡的 特别 不是 凭 作家
描 写那 些 辛勤 劳动 的 人 的劳 动 景象 与 收获 的 喜悦 诗 的取 材 来源 于 现实 表 达人 生 的短
颂 " 其实 就 比喻 � 人 生的 最 顶峰 这 是 人 生在 � 生 活或 事 业最 和 描写 黄昏 之 后的 时刻 呈现 出 一些 听 觉的 形 象 � 辉煌 的 � 时候 诗 歌 的第 一节 � 描 写了 一 派 繁荣 丰 硕的 秋 天景 叶 秋 虫秋 雀 合 奏出 秋 的交 响 乐 � � 象 但 这 壮 观的 丰 收 繁 荣 景 象和 暖 � 洋 洋 的 秋 阳 毕竟 短 暂 生 活 以自 然景 观 意象 和 四季 意 象为 喻 体 们以 为 温暖 的日 子 永不 消隐 因为 夏 天已 用 蜜 汁填 满 了粘 � � 安 逸的 生活 表 现 人文 主 义的 生 活信 念 温暖 的 日子 终会 消 隐
一
黑 暗, 使得 他无 奈 . 他 发 现大 自 然能 赋 予 人美 丽 景色 , 因 此 他多 通过 自 然来 抒发 感 情 , 表 达内 心 世 界, 向 往自 然的
世 纪前 期的 英 国是 欧洲 最 大的 资本 主 义工 业国 , 随 美 景 和 在 大 自 然中 的 生 活 . 在 世 纪浪漫主义诗作中, � � 着工 业 革命 的完 成 , 资 � 本主 � 义 固有 的 社 会矛 盾 已经 暴 露出 我 们可 以读 到众多 对 自然 灵秀 的 描摹 . 世纪 浪 漫主 义诗 来 . 工 人 阶� 级的自发 � 斗争 , 人民群众的民主运动 � 十分高 坛 领 袖华 兹 华 斯 在 反 其 道 中发 出 的 鼓 舞 人 心 的 口号 涨 . 这 一切 使得 英国 浪 漫主 义 文学 与 当时 的 社会 问 题 联系 三位 诗 人中 声望 最 高的 是 华兹 华 斯, 他 和柯 勒 律治 合 写的 抒 情歌 谣 集 的 中的 一 些 优 秀 诗 篇 被认 为 是 不 朽 之 作 . 他 和 丁 登寺 两 首 诗 歌注 重 探索 自 然和 不 朽的 征 兆 " 走 向 自然 , 让 它 成 为你 的 老 师 . 带 着你 的 心 去 注 视 , 去 诗歌 不 是 个性 的 表 现 , 而 是 个 性 的 脱 离. " 这 也 正 是 济 慈 将个 人体 验融 入自 然的 美学 观 . 得 很紧 密 . 英 国早 期 浪 漫 主 义 文 学 以 " 湖 畔 � 派 " 为代 表 . 吸 纳 ." " 诗 歌 不 是 感情 的 放 纵 , 而 是感 情 的 脱 离
罗兰秋颂阅读赏析及答案2

罗兰《秋颂》阅读赏析及答案(2)罗兰《秋颂》阅读赏析及答案文章来自:爱师网秋颂罗兰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神像秋。
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
最动人是秋林映着落日。
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
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慑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
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之清寂。
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最耐寻味的秋日天宇的闲云。
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
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顾——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
无需参预,不必留连。
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
“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份明澈。
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著。
“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澹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份飘潇,当得起一个“逸”字。
“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也有某些人,具有这份秋之美。
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
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
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澈与洒脱。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是澹泊的季节。
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
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罗兰《秋颂》阅读赏析及答案

罗兰《秋颂》阅读赏析及答案(2)罗兰《秋颂》阅读赏析及答案(2)文章来自:秋颂罗兰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神像秋。
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
最动人是秋林映着落日。
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
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慑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
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之清寂。
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最耐寻味的秋日天宇的闲云。
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
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顾——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
无需参预,不必留连。
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
“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份明澈。
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著。
“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澹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份飘潇,当得起一个“逸”字。
“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也有某些人,具有这份秋之美。
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
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
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澈与洒脱。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是澹泊的季节。
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
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济慈诗_秋颂_的意象美

第27卷 第2期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6月20日 V ol.27N o.2Journal of K 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Jun.20 2007 收稿日期:2007-03-12作者简介:刘保安(1962-),男(汉族),河南西平人,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外语系教授。
研究方向:英美诗歌研究。
济慈诗《秋颂》的意象美刘保安(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外语系,广东 广州 510507)摘 要:济慈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的优秀代表。
他一生不懈而又执着地探求诗歌艺术,极其崇拜诗之美。
他在其诗作《秋颂》中运用视觉意象、抽象意象、触觉意象、味觉意象、听觉意象和动觉意象把抽象的秋描写成具体的、可感的、五彩缤纷的、音乐般的秋,达到了他所追求的诗歌美。
济慈对美的求索是他热爱生活、挚爱自然、珍惜生命和对自然对人生仔细观察和品味的结晶。
诗人对美的求索旨在鞭打丑恶、黑暗的现实,也是他在短暂而又痛苦的人生中对美的向往和呼唤。
关键词:济慈;诗歌;意象;秋颂;美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07)02-0033-02 约翰・济慈(1795-1821)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集大成者。
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对诗歌艺术的不懈探索。
有的学者认为,济慈是唯美主义的代表。
其实,对济慈的这种评价忽视了诗人对美的向往的真实目的和意义。
纵观济慈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我们可以发现,诗人颇似我国古代大师人李贺,出身低微,贫困潦倒,病魔缠身,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因此,济慈对美的求索是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希冀和呼唤。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告诉我们,作家和常人一样,也会做白日梦,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理想只能在梦中得到实现。
而作家又有别于常人,因为他们被压抑的欲望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得以实现、宣泄或“梦想成真”。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济慈所追求的美与现实密不可分。
他在《希腊古瓮颂》中曾写道:“美即是真,真即是美”。
[秋颂赏析]秋颂
![[秋颂赏析]秋颂](https://img.taocdn.com/s3/m/ce89981a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37.png)
[秋颂赏析]秋颂篇一:[秋颂]《秋颂》阅读答案《秋颂》秋天的美,美在一分明澈。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韵像秋。
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
那是一分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世俗繁华的弧傲。
最动人的是秋林映着落日。
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
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侵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
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摄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
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的清寂。
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最耐人寻味的是秋日天宇的闲云。
那么澹澹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
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恋——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
无需参与,不必流连。
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
“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分明澈。
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着,“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
野鹤的美,淡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分潇洒,当得起一个“逸”字。
“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也有某些人,具有秋的美。
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
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
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彻与洒脱。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淡泊的季节。
它饱经了春的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
它把一切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之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1.文章第4自然段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秋颂》对生命永恒的感悟

《秋颂》对生命永恒的感悟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以自己对自然独具的感悟能力,创作了别有诗意的自然颂歌,从而“构成了英国自然主义最令人赞叹的发展阶段之一”,他的诗歌也成了“英国自然主义最美丽的花朵”。
济慈惯于在自然中静观默察,感悟大自然生命纤维的律动,进而把握生命存在之真,捕捉在自然中隐藏的永恒生命之美。
作为一位诗人,济慈对理论观念和理论思维并不感兴趣,他注重于对生活的感觉与领悟。
他曾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我要的是一种感觉而不是思维的生活!”说来也怪,在味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所有感觉功能中,“济慈在所有这一切感觉领域都有极敏锐的禀赋”。
“他生来具有若干特殊的禀赋,这些禀赋结合在一起并达到充分发展的地步,就构成了感知与再现一切自然美的登峰造极的能力。
”所以,济慈不接纳工业文明,这不仅使他投向自然的怀抱,还使他走向了“唯美主义”。
他认为,现实是丑的,只有想象所及的艺术才是美的,“被想象视为‘美’而捕捉住的东西必定是‘真’”,美就是真理,追求艺术就是追求真理。
他是一个“美的崇拜者”,他对“唯美主义”艺术追求,其实就是对人性自由的一种追求,是感性主义,自我主义的另一种表现。
而作为一个“感觉主义”者,济慈对“真”与“美”的感悟与把握,更关注于人与自然的生命之真,生命之美,由此,他可以称得上“生命诗人”。
然而,恰恰是这样一位热衷于捕捉生命之真和生命之美的诗人,却天不假年,在正当26岁之春华之年就夭折了。
而且,就是在他短短的有生之年中,久久伴随的不治之症――肺痨,又给他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生命短暂的忧惧。
也许,正是由于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与宝贵,他才在承受了人世的诸多痛苦的同时,又倾注于对自然之生命及生命之永恒与美的捕捉与讴歌。
特殊的生命体验,特殊的审美观加上特殊的感觉禀赋,使济慈拥有了对自然物的特殊的美的感悟能力。
于是,在他看来,美是无处无时不在的,不仅辽阔的大海,雄伟的高山,新艳的百花是美的,即使是人们平时不在意的小生物也同样是美的,那是因为其中蕴含着生命。
济慈的诗论及其《秋颂》

济慈的诗论及其《秋颂》约翰·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论以及作品《秋颂》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诗论和《秋颂》两个方面探讨济慈的文学思想及其作品的艺术魅力。
济慈的诗论强调诗歌应该具有美感和道德价值,他认为诗歌应该以真实、自然、简洁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而不是通过抽象的概念和逻辑来表达。
他主张诗歌应该以美的形式来表达,这种美不仅体现在形式上,还体现在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上。
济慈认为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应该是能够感动人心的,而且应该是以真实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不是通过夸张和虚假的表达方式。
济慈的诗论强调了诗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他认为诗歌应该是诗人通过想象力创造出来的,这种想象力不仅体现在对自然和人类生活的观察和理解上,还体现在对文字和语言的运用上。
济慈认为文字和语言虽然是符号和象征,但是它们所代表的意义和情感应该是直接而真实的。
《秋颂》是济慈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长诗。
这首诗以真实而自然的语言,通过对秋天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美和生命短暂的感慨。
在诗中,济慈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自然的美感和神秘感。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秋天的树叶、花朵、果实和鸟儿的美丽和神韵。
在济慈的笔下,秋天的景色被赋予了生命和灵性,它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它的情感和故事。
这种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不仅仅是一种审美的感受,更是一种对生命短暂和存在意义的思考。
《秋颂》也是济慈对生命短暂和存在意义的探索。
在这首诗中,济慈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来思考生命的短暂和存在的意义。
他认为生命就像秋天的景色一样短暂而美好,它充满了美丽和神秘感,但最终会走向消亡。
然而,济慈认为生命的短暂并不意味着没有意义,人类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追求美和真理,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美好和有意义。
济慈的诗论强调了诗歌的美感和道德价值,强调了诗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秋颂》作为他的代表作品之一,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美和生命短暂的感慨和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探索。
【小学散文阅读】罗兰《秋颂》阅读赏析及答案

【小学散文阅读】罗兰《秋颂》阅读赏析及答案秋颂罗兰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神像秋。
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秋颂罗兰秋天的美,美在一份绮丽。
有人的眸子像是秋,有人的风神像秋。
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露出了它们的文采,那就是一份不须要任何装饰的潇洒与不在意尘世繁盛的高傲。
最动人是秋林映着落日。
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
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慑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曾存有一位画家图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
高高的枫树,静静套住一园幽寂,一棵后重门深掩,看看不尽的寂寥,似的我曾生活其中,享用过秋之清寂。
而我仍想要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看其中存有多少灰尘,销毁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最耐寻味的秋日天宇的闲云。
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秋天的风不拎一点润色,就是最清澈的风。
那么爽利地轻轻横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怜悯——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
无需参预,不必留连。
秋水和风一样的绮丽。
“点秋江,白鹭沙鸥”,就图画出来了这份绮丽。
没什么可以痛心、可以紧绷、可以执着。
“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字野鹤的美,澹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份飘潇,当得起一个“逸”字。
“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也存有某些人,具备这份秋之美。
也必须就是这样的人,才可以存有这样的美。
这样的美源自内在,他具有一切,却并不敢具有任何。
那就是由极深的心智与体悟所构成的一种透澈与潇洒。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是澹泊的季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秋颂》的美学价值赏析
段丽娜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摘要】英国诗人济慈,一生当中写过无数首令人折服的诗歌,其主要代表作有《夜莺颂》、《秋颂》、《拉米亚》以及《圣亚节的前夕》等,每一首诗歌都具有不同的艺术色彩。
本文对诗歌《秋颂》的美学价值进行赏析,探究《秋颂》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秋颂》;美学价值;赏析
1. 前言
诗歌《秋颂》是英国诗人济慈杰出的代表作之一,其向读者描述了一个丰收、温暖的季节。
在济慈所创作的众多诗歌当中,大部分诗歌得到人们的赞赏和肯定,《秋颂》就是其中一首,广受人们的喜爱,济慈笔下的秋天,显得格外温暖、可爱,堪称不朽之作。
2. 《秋颂》诗歌鉴赏
诗歌《秋颂》是诗人济慈留下的最后一首诗,该诗的创作正是诗人生病期间,当诗人走进庭院,秋日夕阳余晖洒在田野之上,显得格外温暖,此时,身患重病的诗人也感觉到一丝丝温暖,不禁提笔描绘如此动人的秋色。
诗人笔下的秋色主要以喜悦、温暖的色调为主,对秋季早晨雾气缭绕的景象,和黄昏时分暮霭笼罩着整个大地的景象,进行生动的描绘,将秋天具有的特色淋漓尽致表现了出来[1]。
秋天是成熟、丰收的季节,诗人在诗歌的第一节当中就突出了这一点,万物的生长离不开太阳,因此,诗人将求和太阳这两者比喻成密友,生动形象,引人无限联想。
诗人在诗歌中描写道“使屋前的老树背负着苹果,让熟味透进果实的心中,使葫芦胀大,鼓起了榛子壳,好塞进甜核”将秋天独有的特色渲染纸上,把秋天的景色传递给读者。
在诗歌中,诗人不仅仅在于描写秋的景色,还对太阳进行描绘,将太阳和秋做生动形象的比喻,展现给读者一副动感的画面,当人们阅读诗歌时,眼前不经浮现出一副热闹、充满活力的画面,令人陶醉。
3.《秋颂》的美学价值赏析
英国诗人济慈的《秋颂》堪称佳作,在诗坛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对《秋颂》的美学价值进行赏析,要从多个角度出发,例如韵律美的角度、意象美的角度以及修辞美的角度,从这三个角度进行细细赏析,可了解到《秋颂》美学价值所在。
3.1韵律美的角度进行赏析
英文诗歌多采用抑扬格五音步的书写方式,凸显出发音规律,《秋颂》也不例外,诗人在书写诗歌《秋颂》时,巧妙的采用了抑扬格五音步。
在诗歌的第一节就对秋色进行大胆的描写,诗歌一开头就写到“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秋,你和成熟的太阳成为友伴”,将秋天硕果累累的景象描绘了出来,还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秋和太阳比喻成为密友,富有活力,接着,诗人的笔墨转向了藤蔓的屋檐,从布满青苔的老树转向了一派秋意盎然的田野,一幅幅秋景图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诗歌的第二节中,诗人主要对人们丰收时的热闹场面进行描写,展现出一幅喜悦、欢乐的景象,画面生动又温暖,尤其是在人物的刻画上,诗人对人们劳动的景象进行生动的刻画,通过人物形象来突出秋天特有的丰收景象。
在诗歌的第三节当中,主要是通过声音来表现秋天的景色,将人与大自然的声音相结合,表现了”秋的声音”,表面上传递给读者的虽是一副热闹的景象,但是映入耳帘的却是阵阵凄凉[2]。
诗歌《秋颂》灵活的运用了抑扬格五音步的书写方式,在每一节的书写中都表现出了秋天不同景色,使诗人的笔墨带动着读者的眼睛不停转动,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深深感受到诗人传达的情感。
3.2修辞美的角度进行赏析
每一首成功的诗作都离不开修辞手法,诗歌《秋颂》也不例外,在诗歌当中大量采用修辞手法,将秋的景色描写的生动唯美,充分表现出了诗歌的美学价值,与诗人对秋的喜爱之情。
在诗歌中,首先巧妙运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将毫不相关的事物相互结合,例如,将秋和太阳比喻成密友,原本秋这一词对读者来说具有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感觉,但是诗歌这样一写,使得秋立即成为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诗歌更加温暖、亲切[3]。
在诗歌的第二节,诗人灵活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例如,弥有时随意坐在打麦场上、有时候,为罂粟花香所沉迷等等,诗歌将秋的景象拟人化之后,使诗歌更加独有情趣美。
最后,诗人还运用了疑问句式,即“啊,春日的歌哪里去了?”似乎让读者感受到诗人正在和秋窃窃私语,表现了作者对秋天的不舍和希望得到秋的回答的急切心理。
修辞手法是诗歌《秋颂》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本诗正因为多处采用了比喻、拟人的那个修辞手法,才表现出诗歌的生动形象,令读者感受到秋的独特之美,更为陶醉。
3.3意象美的角度进行赏析
从意向美的角度对诗歌《秋颂》的美学价值进行赏析,可从嗅觉意象、声音意象以及触觉意象上最赏析。
在本诗当中,不仅仅是韵律美和修辞美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影响,意象美更是令读者难以忘怀,意象美是本诗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情况下,西方诗歌多偏重于细致方面,但是《秋颂》一诗则与其他西方诗歌不同,其将嗅觉、听觉以及触觉三者结合于一体,对景色进行描绘,不但将西方文化的特点展现了出来,而且还传递给读者视觉意象的效果[4]。
在诗歌当中,嗅觉意象主要体现在第二节当中,诗人在诗中写到“Drows’dwiththe fume of poppies”,当读者看到这一句话时,眼前自然而然出现罂粟花的画面,并从田间飘来一阵阵花香,嗅觉意象油然而生。
声音意象主要体现在第三节当中,诗歌第三节中描写了羊群、蟋蟀、燕子以及蠓蚋等,动物的叫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立即由静态转变为动态,羊群、飞虫、知更鸟、燕子以及蟋蟀等众多动物声音的聚集,在秋日的阳光中相互鸣叫,勾勒出一幅热闹的秋景图,但是人们隐约感受到鸟儿悲伤的鸣叫声,似乎在叹息着秋日时光即将逝去,迎来寒冷的冬季。
动物叫声相互交错,营造了一个具有色彩美和意境美的秋天景色。
至于触觉意象,则是贯穿于整首诗歌当中,在诗歌当中,诗人济慈多处采用触觉短语和触觉词汇,例如:winnowing wind、load and bless、sound asleep, borne aloft等多个触觉性词语和短语,当读者阅读到此处时,有身临其境之感,秋天不再是抽象化的秋天,而是可看得见、摸得着的秋天,加深了读书对诗歌的印象,并且诗歌的价值在此得到进一步提升[5]。
此外,在诗歌《秋颂》当中,诗人济慈还巧妙的营造了味觉意象,在诗歌的第一节当中就体现出这一点,“ripeness to the core”这个短语的使用使读者似乎品尝到秋天成熟水果的甘甜,读者似乎在一边品尝着水果,一边欣赏着硕果累累的秋色,在这些味觉意象的作用下,使读者顿时产生了秋天的渴望。
意象美是诗歌《秋颂》最大的特点,诗人为读者打造了嗅觉意象、声音意象以及触觉意象等多个意象,使读者在阅读中深深享受到秋天的美景,尽情陶醉在诗人所营造的意境当中,突出了本诗歌的艺术价值。
讨论
诗歌《秋颂》作为英国诗人济慈成功的代表作之一,本诗将秋的景色生动形象的呈现在读者面前,表现出了本诗的韵律美、意象美以及修辞美,从而充分体现出了《秋颂》的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国南.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J].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9(07):380-384.
[2] 刘炳善等.英国文字简史[J].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15(11):35-36.
[3] 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J].周扬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16(12):129-130.
[4] 郭群英.英国文学新编[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21(04):55-56.
[5] [英]济慈.济慈诗选[J].朱维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18(25):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