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法玻璃成形缺陷及解决办法
浮法玻璃缺陷种类分析及处理办法

7.2.2.3 霞石 (1) 外观 为白色颗粒结石,有时在疖瘤内呈半透 明析晶状。 (2) 显微结构 显微镜单偏光下呈羽毛状或阶梯状, 显微镜正交光下,有鲜艳的干涉色。 (3) 可能产生的原因 a. 铝硅质原料中(钾长石)有大颗粒。 b. 钾长石水份偏大,细粉过多造成结团。 c. 原料加工、运输、贮存的过程中引入了铝硅质、 高铝质夹杂,如:粘土质、莫来石、煤矸石、刚玉 石及耐火砖砖屑等。
(4) 采取措施 a. 配合料混合均匀 b. 检查石灰石秤和计算机料方输入,保证准确无 误。 c. 检查石灰石颗粒,是否有大颗粒和细粉过多问题, 吸水的石灰石要晾干再用。 e. 保证玻璃液均化良好,避免局部富钙。 f. 避免来自冷却部边部及后山墙死角处的凉玻璃液 进入成型流,若有,采取措施处理。 g. 保持玻璃液有合理的冷却降温制度。
7.1.3 按显微结构可以分为两大类 (1)非晶态缺陷 气相缺陷(气泡); 玻璃相夹杂物(条纹和疖瘤); 由不均匀应力产生的缺陷; 硌伤和压裂。
(2)晶态缺陷 熔化残留物; 侵蚀的耐火材料; 玻璃熔体的析晶; 锡槽产生的上表面缺陷。
7.2 原料及熔化过程产生的玻璃缺陷及 处理
(3)玻璃板下表面的缺陷 一种类似于玻璃上表面的如气泡(闭口泡)、结石 这样的缺陷; 由锡或裂纹产生的一种下表面缺陷; 一种产生于流道流槽、唇砖或锡槽的下表面开口泡。 光学性质缺陷 a. 玻璃缺少化学均匀性而产生的光学变形(光学 变形角低); b. 麻点如压裂、硌伤等缺陷; c. 由锡槽滴落物产生的光畸变。
①夹杂物(固体夹杂缺陷); ②气泡(气体夹杂缺陷); ③光学变形(非晶体缺陷)。 本部分根据缺陷的类别针对常见缺陷的外观、 产生原因、解决措施,逐一论述。
浮法玻璃成形缺陷及解决办法

浮法玻璃成形缺陷及解决办法熔融的玻璃经流道、流槽进入锡槽,在锡槽中成形后由过渡辊台进入退火窑,在这一过程中玻璃液(板)要与闸板、唇砖、锡液、拉边机、保护气体过渡辊台等直接接触,同时与锡槽水包、顶盖砖、底砖等密切相关,很容易形成与成形相关的各种缺陷,包括锡石、锡点(顶锡)、光畸变点(脱落物)、粘锡、虹彩、雾点、气泡等,除气泡之外的可统称为锡缺陷,这些成形缺陷严重制约着玻璃的质量等级与加工性能。
本文对其成因及防止措施作些探讨,以期有助于改善浮法玻璃质量。
1锡缺陷的成因分析1.1锡与锡槽中锡化合物的性质纯净的锡的熔点是232℃,沸点为2271℃,在600~1050℃的温度范围内锡具有较低的熔点和较高的沸点,较低的饱和蒸汽压,同时还具有较大的密度和容易还原的性质,以及锡液与玻璃液之间具有较大的浸润角(175°)几乎完全不浸润等性质,锡用来作为玻璃成形的良好载体。
氧化锡SnO2,密度6.7~7.0g/cm3,熔点2000℃,高温时的蒸汽压非常小,不溶于锡液,正常生产时在锡槽的温度条件下为固体,往往以浮渣形式出现在低温区的液面上,通常浮渣都聚集在靠近出口端。
如果氧化严重,浮渣会延伸很长,容易形成玻璃板下表面划伤。
氧化亚锡SnO,熔点为1040℃,沸点为1425℃,固体为蓝黑色粉末,能溶解于锡液中,SnO的分子一般为其聚合物(SnO)x形式。
在中性气氛中SnO只有在1040℃以上才是稳定的,1040℃以下会发生分解反应。
在锡槽的还原性气氛中SnO可以存在,它往往溶解于锡液中和以蒸汽形式存在于气氛中。
硫化亚锡SnS,密度5.27g/cm3,固体为蓝色晶体,熔点为865℃,沸点为1280℃,具有较大的蒸汽压,800℃时为81.3Pa,正常生产时,在高温区易挥发进入气氛,低温区易凝聚滴落。
1.2锡槽中的硫、氧污染循环氧的污染主要来源于气氛中的微量氧和水蒸汽以及从锡槽缝隙漏入和扩散的氧。
在锡槽工况下,它们使锡氧化成SnO和SnO2浮渣,SnO溶解于锡液和挥发进入气氛,并在顶盖、水包处冷凝、聚集而落到玻璃表面。
浮法玻璃成型缺陷及其处1

1.浮法玻璃成型缺陷及其处理
1.1影响玻璃成型质量的几种锡化合物介绍1.1.1氧化锡
1.1.2氧化亚锡
1.1. 3硫化亚锡
2. 锡槽中的污染循环和防止缺陷的途径。
3.成型缺陷大致分为几类
3.1固态夹杂物
3.2气泡缺陷
3.3其他缺陷光学变形、边部变形。
4.常见的缺陷及解决措施
4.1二氧化锡
4.2上表面杂质
4.2.1片形滴痕
4.2.2顶部斑点
4.2.3上表面边部析晶
4.3下表面杂质
4.3.1沾锡
4.3.2辊道疵点
4.4成型过程产生的气泡
4.4.1上表面小气泡
4.4.2流槽气泡
4.4.3流道底部气泡
4.4.4下表面开口大气泡
4.4.5唇砖气泡
4.5线道(俗称波筋)
4.5.1玻璃上表面细线道
4.5.2闸板细线道
4.5.3玻璃上、下表面的小波纹线道
4.5.4粗线道
4.6划痕及划伤
4.6.1玻璃上表面划伤与擦伤
4.6.2板下划伤
A。
浮法玻璃生产中玻璃的缺陷及处理

程 技术 大 学 ,2012.
4 总 结
由于地质条件复杂 、软弱 围岩 的变化较为频繁等方面 因素 的影 响, 煤矿基建软弱 围岩 的施工过程 中仍然存在 很多的 问题,给施工单位造成 了一定的人员损失、财产损失或者工期延误等 。为了保证施 工安全 ,相关
『41何富连,王宁博,魏 臻 ,卫文彬 ,许华威.采动剧烈影 响软弱 围岩巷 道失 稳机理及支护『J].煤矿 开采 ,2015(05). f51赵 勇,刘建友 ,田四明.深埋隧道软弱 围岩支护体系受力特征 的试 验研 究f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1(O8).
(8)其他疵滴 。①导 向挡板斑点:上表面细微的斑 点,在玻璃带边缘 。 ② 溅疵滴:一个元素锡 中心核被 一个含 有很 细元素锡粒子圈 围绕 出现 于锡槽 的较热区域。③褐色疵点:很大的褐色滴,出现 于边缘 部位与拉 引 的玻璃 带成角度 。
(9)冷玻璃“拉 引 ”线道 t拉 引线道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出现 在玻璃底 表面 的连 续或 间 断的细小划痕。线条平行于玻璃流动 的方 向。
.
.
现 SnO:。它与顶部斑点有所 不同,是 结晶体 的形状 。 (2)上表面 细气泡 :该疵 点在上表 面 内出现 ,气泡直 径一般 不超 过
0.1mm,在镀银 和边部照 光检查 时较容 易发现 。
(3)幕状伤痕 :以连续、细微擦伤或伤 痕出现在 玻璃带上 。
(4)上表面斑 点:疵 点表现 为一种元素锡 的中心核加上一个 反应 圈,
该疵点可在涂银样板或在检查架上或边部照光时看出疵点处的玻璃表面有严重的痕伤通常情况下疵点是在比锡渣冷的区域形成的但在有的情况下尤其是生产厚玻璃的时候退火窑热端的辊道同样会带来该疵点疵点内有极少量的锡渣等物质
浮法玻璃缺陷种类

浮法玻璃缺陷种类浮法玻璃缺陷种类、成因及处理措施7.1浮法玻璃缺陷的分类7.1.1玻璃中的缺陷按行成部位分成六大类⑴原料缺陷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原料自身质量问题或外来杂物引起的缺陷.⑵熔化缺陷在熔化部,有益熔化不良引起的缺陷。
⑶耐火材料缺陷由于耐火材料的熔蚀和其它方式对耐火材料的侵蚀引起的缺陷。
⑷形成缺陷在成型部位形成的缺陷。
⑸退火缺陷在退火过程中,由于退火制度不合格或事故造成的缺陷。
⑹冷玻璃加工和储存缺陷玻璃裁切、包装和储存过程中形成的缺陷。
7.1.2浮法玻璃的缺陷按在玻璃中的位置分成三大类7.1.2.1玻璃板中的缺陷。
这是一种由熔化或配合料引起的缺陷,通常以固体夹杂物(结石)和气体夹杂物(气泡)的形成出现。
7.1.2.2玻璃板上表面的缺陷⑴结石这是一种碹顶滴落物(液滴、粉尘)所造成的缺陷。
如缺陷位于玻璃很浅的表部,这种缺陷往往由熔窑碹顶或锡槽顶滴落物产生的固体夹杂物造成。
⑵上表面气泡这种缺陷往往是闸板泡。
一般泡径较大。
7.1.2.3玻璃板下表面的缺陷⑴一种类似于玻璃上表面的如气泡(闭口泡)、结石这样的缺陷。
⑵由锡或裂纹产生的一种下表面缺陷。
⑶一种产生于流道流槽、唇砖或锡槽下表面开口泡。
⑷光学性质缺陷a.玻璃缺少化学均匀性而产生光学变形(光学变形角低).b.麻点如压裂、硌伤等缺陷。
C.由锡槽滴落物产生的光畸变。
7.1.3浮法玻璃的缺陷按显微结构可以分为两大类:7.1.3.1非晶态缺陷(1)气相缺陷(气泡)。
(2)玻璃相夹杂物(条纹和疖瘤)。
(3)由不均匀应力产生的缺陷。
(4)硌伤和压裂。
7.1.3.2晶态缺陷(1)熔化残留物。
(2)侵蚀的耐火材料。
(3)玻璃熔体的析晶。
(4)锡槽产生的上表面缺陷。
7.2原料及熔化过程产生的玻璃缺陷及处理7.2.1概述根据浮法玻璃原料构成,熔窑材质、结构、燃烧方式、温度制度等特点,由原料和熔化过程可能产生的缺陷大致分为三大类:①夹杂物(固体来夹杂物缺陷),②气泡(气体夹杂物缺陷),③光学变形(非晶体缺陷)。
浮法玻璃缺陷种类

浮法玻璃缺陷种类、成因及处理措施7.1浮法玻璃缺陷的分类7.1.1玻璃中的缺陷按行成部位分成六大类⑴原料缺陷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原料自身质量问题或外来杂物引起的缺陷.⑵熔化缺陷在熔化部,有益熔化不良引起的缺陷。
⑶耐火材料缺陷由于耐火材料的熔蚀和其它方式对耐火材料的侵蚀引起的缺陷。
⑷形成缺陷在成型部位形成的缺陷。
⑸退火缺陷在退火过程中,由于退火制度不合格或事故造成的缺陷。
⑹冷玻璃加工和储存缺陷玻璃裁切、包装和储存过程中形成的缺陷。
7.1.2浮法玻璃的缺陷按在玻璃中的位置分成三大类7.1.2.1玻璃板中的缺陷。
这是一种由熔化或配合料引起的缺陷,通常以固体夹杂物(结石)和气体夹杂物(气泡)的形成出现。
7.1.2.2玻璃板上表面的缺陷⑴结石这是一种碹顶滴落物(液滴、粉尘)所造成的缺陷。
如缺陷位于玻璃很浅的表部,这种缺陷往往由熔窑碹顶或锡槽顶滴落物产生的固体夹杂物造成。
⑵上表面气泡这种缺陷往往是闸板泡。
一般泡径较大。
7.1.2.3玻璃板下表面的缺陷⑴一种类似于玻璃上表面的如气泡(闭口泡)、结石这样的缺陷。
⑵由锡或裂纹产生的一种下表面缺陷。
⑶一种产生于流道流槽、唇砖或锡槽下表面开口泡。
⑷光学性质缺陷a.玻璃缺少化学均匀性而产生光学变形(光学变形角低).b.麻点如压裂、硌伤等缺陷。
C.由锡槽滴落物产生的光畸变。
7.1.3浮法玻璃的缺陷按显微结构可以分为两大类:7.1.3.1非晶态缺陷(1)气相缺陷(气泡)。
(2)玻璃相夹杂物(条纹和疖瘤)。
(3)由不均匀应力产生的缺陷。
(4)硌伤和压裂。
7.1.3.2晶态缺陷(1)熔化残留物。
(2)侵蚀的耐火材料。
(3)玻璃熔体的析晶。
(4)锡槽产生的上表面缺陷。
7.2原料及熔化过程产生的玻璃缺陷及处理7.2.1概述根据浮法玻璃原料构成,熔窑材质、结构、燃烧方式、温度制度等特点,由原料和熔化过程可能产生的缺陷大致分为三大类:①夹杂物(固体来夹杂物缺陷),②气泡(气体夹杂物缺陷),③光学变形(非晶体缺陷)。
浮法玻璃成形缺陷及解决办法

浮法玻璃成形缺陷及解决办法熔融的玻璃经流道、流槽进入锡槽,在锡槽中成形后由过渡辊台进入退火窑,在这一过程中玻璃液(板)要与闸板、唇砖、锡液、拉边机、保护气体过渡辊台等直接接触,同时与锡槽水包、顶盖砖、底砖等密切相关,很容易形成与成形相关的各种缺陷,包括锡石、锡点(顶锡)、光畸变点(脱落物)、粘锡、虹彩、雾点、气泡等,除气泡之外的可统称为锡缺陷,这些成形缺陷严重制约着玻璃的质量等级与加工性能。
本文对其成因及防止措施作些探讨,以期有助于改善浮法玻璃质量。
1锡缺陷的成因分析1.1锡与锡槽中锡化合物的性质纯净的锡的熔点是232℃,沸点为2271℃,在600~1050℃的温度范围内锡具有较低的熔点和较高的沸点,较低的饱和蒸汽压,同时还具有较大的密度和容易还原的性质,以及锡液与玻璃液之间具有较大的浸润角(175°)几乎完全不浸润等性质,锡用来作为玻璃成形的良好载体。
氧化锡SnO2,密度6.7~7.0g/cm3,熔点2000℃,高温时的蒸汽压非常小,不溶于锡液,正常生产时在锡槽的温度条件下为固体,往往以浮渣形式出现在低温区的液面上,通常浮渣都聚集在靠近出口端。
如果氧化严重,浮渣会延伸很长,容易形成玻璃板下表面划伤。
氧化亚锡SnO,熔点为1040℃,沸点为1425℃,固体为蓝黑色粉末,能溶解于锡液中,SnO的分子一般为其聚合物(SnO)x形式。
在中性气氛中SnO只有在1040℃以上才是稳定的,1040℃以下会发生分解反应。
在锡槽的还原性气氛中SnO可以存在,它往往溶解于锡液中和以蒸汽形式存在于气氛中。
硫化亚锡SnS,密度5.27g/cm3,固体为蓝色晶体,熔点为865℃,沸点为1280℃,具有较大的蒸汽压,800℃时为81.3Pa,正常生产时,在高温区易挥发进入气氛,低温区易凝聚滴落。
1.2锡槽中的硫、氧污染循环氧的污染主要来源于气氛中的微量氧和水蒸汽以及从锡槽缝隙漏入和扩散的氧。
在锡槽工况下,它们使锡氧化成SnO和SnO2浮渣,SnO溶解于锡液和挥发进入气氛,并在顶盖、水包处冷凝、聚集而落到玻璃表面。
浮法玻璃缺陷处理方法

.1952年至1959年间英国皮尔金顿兄弟有限公司创造了浮法玻璃生产工艺,可以看作是平板玻璃制造中的一次革命。
开始时还只打算用它来代替当时流行的成本很高的镜面玻璃制造方法。
不久就发现,它完全可以代替全部或绝大部分各种常用的平板玻璃制造方法。
浮法是一种新型的工业制造方法,它本身已具有全自动化生产的可能条件。
我国也于1970年独自研制成功了“洛阳浮法玻璃工艺技术”。
伴随着我国经济腾飞,浮法玻璃也得到迅猛发展,截止到2005年底,我国已建成140多条浮法玻璃生产线。
浮法的原理是:冷却到1100℃的玻璃液,从玻璃熔窑冷却部经流液道进入锡槽。
锡槽用电加热保持所要求的温度。
为了防止锡的表面层氧化,在锡槽空间充满氮气加一定比例氢气的保护气体。
液态玻璃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在锡液皨??面铺开。
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玻璃层的平衡厚度保持在6~7㎜左右。
当要求玻璃带的厚度小于6㎜时,可在玻璃带的两边用拉边机机头将玻璃拉伸。
要求厚度大于7㎜时拉边机头则设置成负角度,将玻璃向中部推,从而堆厚。
玻璃带离开锡槽后则由过渡辊台提升辊引入退火窑。
当生产厚度小于平衡厚度的玻璃时,玻璃带要受拉伸的作用。
与传统的引上法类似,玻璃中存在的化学不均匀或热学不均匀都会显示出特别明显的光学畸变。
玻璃板上的厚度差别,表面不平整或玻璃中存在的不均匀物,都会在****光或反射光中出现光学的不正常现象。
浮法玻璃的像畸变可分为平行于拉制方向、横向或斜向等类。
属于第一类的有不连续线上的变形。
它是在拉制方向的线上断断续续出现的形变。
有时也在连续的线上出现或只有一段变形(脊形歪痕,英文ridge distortion),但出现在玻璃带行进的方向上。
横向形变是在横跨玻璃带的线上出现变形区。
斜向畸变(鲱鱼骨型扭曲变形,英文herringbone distortion)一般出现在玻璃带的两侧而向倾斜的方向发展。
在玻璃带的上面或下面还可能出现线道(拉引线道,英文rea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法玻璃成形缺陷及解决办法熔融的玻璃经流道、流槽进入锡槽,在锡槽中成形后由过渡辊台进入退火窑,在这一过程中玻璃液(板)要与闸板、唇砖、锡液、拉边机、保护气体过渡辊台等直接接触,同时与锡槽水包、顶盖砖、底砖等密切相关,很容易形成与成形相关的各种缺陷,包括锡石、锡点(顶锡)、光畸变点(脱落物)、粘锡、虹彩、雾点、气泡等,除气泡之外的可统称为锡缺陷,这些成形缺陷严重制约着玻璃的质量等级与加工性能。
本文对其成因及防止措施作些探讨,以期有助于改善浮法玻璃质量。
1锡缺陷的成因分析1.1锡与锡槽中锡化合物的性质纯净的锡的熔点是232℃,沸点为2271℃,在600~1050℃的温度范围内锡具有较低的熔点和较高的沸点,较低的饱和蒸汽压,同时还具有较大的密度和容易还原的性质,以及锡液与玻璃液之间具有较大的浸润角(175°)几乎完全不浸润等性质,锡用来作为玻璃成形的良好载体。
氧化锡SnO2,密度6.7~7.0g/cm3,熔点2000℃,高温时的蒸汽压非常小,不溶于锡液,正常生产时在锡槽的温度条件下为固体,往往以浮渣形式出现在低温区的液面上,通常浮渣都聚集在靠近出口端。
如果氧化严重,浮渣会延伸很长,容易形成玻璃板下表面划伤。
氧化亚锡SnO,熔点为1040℃,沸点为1425℃,固体为蓝黑色粉末,能溶解于锡液中,SnO的分子一般为其聚合物(SnO)x形式。
在中性气氛中SnO只有在1040℃以上才是稳定的,1040℃以下会发生分解反应。
在锡槽的还原性气氛中SnO可以存在,它往往溶解于锡液中和以蒸汽形式存在于气氛中。
硫化亚锡SnS,密度5.27g/cm3,固体为蓝色晶体,熔点为865℃,沸点为1280℃,具有较大的蒸汽压,800℃时为81.3Pa,正常生产时,在高温区易挥发进入气氛,低温区易凝聚滴落。
1.2锡槽中的硫、氧污染循环氧的污染主要来源于气氛中的微量氧和水蒸汽以及从锡槽缝隙漏入和扩散的氧。
在锡槽工况下,它们使锡氧化成SnO和SnO2浮渣,SnO溶解于锡液和挥发进入气氛,并在顶盖、水包处冷凝、聚集而落到玻璃表面。
另外,玻璃本身也是一个污染源,玻璃中的氧部分进入锡液,同样会使锡氧化,玻璃的上表面会有水蒸汽进入气氛,增加了气氛中的氧化气氛。
硫的污染在使用氮、氢保护气体时主要由玻璃带入,一是来源于玻璃组分及熔窑气氛,再者来源于锡槽出口处的二氧化硫处理玻璃下表面技术。
在锡槽工况下,玻璃的上表面以H2S形式释放进入气氛,在玻璃下表面硫进入锡液被氧化成SnS,气氛中的H2S与锡反应生成SnS,这些SnS溶于锡液并部分挥发进入气氛中,SnS蒸汽同样使玻璃产生锡缺陷。
这是硫的污染循环,如图2所示。
其中主要化学反应为:(略)与氧、硫污染相关的化学反应在锡槽的不同温度区域保持着动态平衡,平衡状态与保护气体的组成和锡槽工况密切相关。
氧化组分高,则还原组分就低,氧化反应激烈;还原组分高,则氧化组分就低,可避免或降低锡的氧化。
2锡缺陷的判别与治理2.1锡石锡石的外观呈白色或灰白色,在玻璃板中一般偏于上表面,主要成分为SnO2。
它往往聚集在流道侧壁、闸板前后、桥砖表面等部位,聚集到一定程度或流量、温度、气流等变化就会落在玻璃液面上形成锡石。
锡石的形成数量和周期与锡槽工况密切相关,锡槽污染严重、流道附近密封差,锡石产生的概率大。
因此治理锡石缺陷首先要保持锡槽、流道的密封良好,保证稳定的槽压与熔窑压力,保证拉引量的稳定,尤其是改板时流量的稳定;其次定期吹扫流道及闸板周围,使其附近冷凝物一次性脱落,一般要求一到两个月最多不超过三个月用高压氮气吹扫流道一次。
2.2锡点(顶锡)、光畸变点(脱落物)锡点(顶锡)即粘在玻璃板上表面的银白色或黑色圆点。
根据锡点形状和嵌入玻璃板的深度可以判断其来源于锡槽的热端还是冷端。
如果锡点呈圆形,嵌入玻璃不深且易剥落,则锡点来源于冷端槽顶;如果呈椭圆形,嵌入玻璃较深且不易剥落,即使用力除去也在玻璃表面留下较深的凹坑,则锡点来源于热端槽顶。
光畸变点(脱落物)是玻璃板上表面有明显的变形,但核心很小或没有明显核心的缺陷,从脱落物的颜色和成分能够判定其来源于锡槽的热端还是冷端。
如果脱落物呈白色或灰白色,擦拭时似乎有油腻感,且成分中含Cl、Sn、Na等元素,则来源于热端槽顶或前区水包;如果脱落物呈黑色或棕色,核心略明显,变形较小,则来源冷端槽顶或后区水包。
防止此类锡缺陷,关键是杜绝氧、硫进入锡槽,降低锡液污染。
首先,是加强锡槽密封,将密封作为成形工段的日常工作,每天、每班、每时都要做;定期检查锡槽进出口端密封氮包情况,确保其阻陋效果;在观察孔及活动边封处除用泥料密封外,还要用氮气气封,保证气体用量;还要合理调整槽保护气体在各区的用量,前后区槽压必须高于中区;除了必须用的活动边封外,尽可能使用固定边封;锡槽出口闸板与过渡辊台多层密封挡帘。
其次,要稳定锡槽气流,保持导流管通畅,同时在锡槽的入口端设置一到两对小烟囱,将锡的氧化物、硫化物尽可能地沿气流排出,减少其凝聚机会。
第三,要定期进行锡槽吹扫和水包清理,锡槽吹扫就是用高压氮气吹扫槽顶,包括电加热元件,尤其是拐角处与水包正上方要仔细吹扫,一般要求一到两个月最多不超过三个月吹扫一次;水包一般为一到两周抽出清理一次。
2.3粘锡、虹彩粘锡是玻璃板下表面粘附的银白色金属锡或灰白色的锡灰,严重时除不掉,或除掉后已给玻璃造成凹坑。
粘锡是玻璃本身的一种缺陷,还会损坏过渡辊表面,造成玻璃划伤。
纯净的锡液与玻璃液几乎不浸润,不会粘在玻璃上的,当锡液中有氧、硫、镁、铝等杂质元素时,锡液的表面张力发生变化,就会发生粘锡现象。
彩虹是指浮法玻璃进行钢化或热弯时其锡面呈现光的干涉色即彩虹。
究其原因主要是锡槽中的微量锡氧化物和锡硫化物渗入玻璃,在钢化或热弯时,其中二价锡和四价锡相互转换,因四价锡离子的半径大于二价锡离子,在转换过程中在玻璃的锡面产生微小裂纹,在光照下形成干涉彩虹。
治理粘锡和虹彩的首要措施仍然是加强锡槽和流道的密封,防止和减少空气进入锡槽,密封方法如前所述。
二是保证锡槽出口处三角区的锡液面干净,要求此处直线电机正常运转,同时要定期清理三角区液面及沿口积灰,尤其在改板操作、加锡及锡槽事故后必须及时进行清理。
三是保证锡液的纯度,在锡槽密封良好的情况下,新加进的锡必须符合标准,冷修后重复使用的锡要经过提纯,避免其中的镁、铝、铅、铋、氧、硫等污染;正常生产时可对锡液进行净化处理,加入比锡更活泼的钠、钾、铁等微量金属元素,使之优先与氧、硫等杂质反应生成浮渣并人工清除。
四是提高保护气体纯度,减少O2、NH3、H2O等气体进入槽内,污染气氛,使槽内气体露点正常在-50℃以下,出口端低于-30℃。
2.4雾点雾点使玻璃下表面发雾,用肉眼观察似乎是一种雾状的东西,有时夹杂有可见气泡;在显微镜下观察,则是一种密集的开口小泡,因其密集而微小使玻璃呈磨砂状。
雾点的成因与槽内锡液中气体的溶解、吸附、渗透有关,而且H2和O2具有高温溶解度大、低温溶解度小的特性。
锡槽内含氧量偏高,锡在232℃以上,氧在锡液中以Sn3O4形式存在,由于锡液的对流和温度波动较大,低温区的含Sn3O4高的锡液可能进入高温区,发生反应,受热分解放出氧气,氧气的逸出破坏了玻璃下表面,可形成小开口泡。
另外保护气体中的氢气也会溶解于锡液中,当温度由1000℃降到800℃时溶解于锡液中的氢气会全部逸出,造成雾点。
因此避免雾点产生的第一要务是仍是加强锡槽密封和提高保护气体纯度;二是合理调节槽内各区保护气体中氢气的比例,尤其是高温区H2的比例应不超过3%;三是要保证槽底耐火材料的氢扩散指标要符合要求,因为槽底耐火材料对H2的扩散与渗透会在其达到临界状态后的平衡遭到破坏时挥发逸出而形成雾点。
3成形气泡成型气泡在玻璃板上一般有明显的特征,在原板的横向位置相对固定,在原板厚度方向上也容易识别。
3.1槽底开口泡在正常生产工艺条件下,玻璃板下表面不间断出现开口气泡,投产初期的生产线气泡在原板的横向位置有时不太固定,有时带有较为明显规律;投产较长时间后的生产线不间断出现板底开口气泡,在玻璃板横向位置相对固定,通过调整板宽和原板在锡槽中的位置后气泡的位置会出现相对变化。
这些特征可判定为槽底泡。
防止槽底泡的主要措施一是在锡槽的设计和施工方面对槽底底砖预留胀缝的计算力求准确可靠,对槽底砖的的质量要经过严格检验,保证符合标准,施工时对胀缝进行校对和调整,严格按要求施工,对槽底螺栓的石墨封口料要严密捣实,同时彻底清理封口和砖缝。
二是在锡槽烘烤过程中应根据槽底耐火材料和锡槽安装的实际情况,调整锡槽烘烤升温曲线,并采取相应措施,尽量使槽底易挥发物挥发完全。
三是保持锡工况的稳定,尤其要保持槽底温度的稳定,各区槽底温度的波动要小于5℃,同时槽底最高温度要低于120℃,严格按照工艺制度要求检查槽底风机的运行情况,注意槽底各点温度变化。
四是减弱锡槽高温区与低温区间的锡液对流,可通过在收缩段和拉边机后增设挡坎以及在适当位置增加石墨挡堰来实现。
3.2唇砖气泡唇砖气泡是另一类成型气泡,它也位于玻璃板下表面,一般为沿玻璃拉引方向的气泡带,有大有小,有的开口,有的闭口,在玻璃板横向位置相对固定,通过调整板宽和原板在锡槽中的位置后气泡带的位置一般不会变化。
这些特征可判定为唇砖气泡,严重时通过扒开锡槽八字砖外侧边封可以看见唇砖相应位置的侵蚀。
唇砖气泡的处理措施为降低拉引量,降低流道温度,可减轻气泡的危害但不能彻底根除,要全面解决必须更换唇砖,这需要一个准备的过程,可能要进一步影响质量几天。
根据笔者的经验,当熔窑运行到其寿命的70%~80%,即使没有明显的唇砖气泡,最好也要有计划地更换,以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
3.3杂质气泡这里讨论的杂质气泡是指位于玻璃板上表面、直径大于1cm的较大气泡,在玻璃板的横位置相对固定。
熔窑热修掉入窑内的耐火材料、碎玻璃带入的杂质、原料中聚集的难熔矿物汇聚在闸板和流道侧壁处玻璃液面,流道处热电偶、电加热元件插入玻璃液,都会形成杂质气泡。
处理该类缺陷是详细检查流道处玻璃液质量,用钩子钩出此处杂物,检查此处热电偶及电加热元件状况,同时要保证热修质量,保证使用符合质量要求的原料及碎玻璃。
4结束语锡缺陷和成形气泡是浮法玻璃成形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类缺陷,浮法玻璃行业的技术人员只有通过精确设计、精密施工、精心操作,结合成形缺陷的形成机理与缺陷性状特征,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其对质量的影响,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