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导学案7复习过程

合集下载

《邓稼先》导学案(含答案)

《邓稼先》导学案(含答案)

《邓稼先》导学案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教育背景、科学成就和社会贡献。

深入理解邓稼先在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特别是他在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研制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引导学生通过提问、讨论和分享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认识到科学家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

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语言特点。

难点:深入理解邓稼先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

分析文章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学习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的方式,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通过自主学习,学生提前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在合作探究中,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启发,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在互动交流中,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标记不理解的词句,查阅相关资料或向同学请教。

学生尝试概括邓稼先的主要贡献和影响力,形成自己的初步认识。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与邓稼先相关的话题(如他的科学精神、爱国情怀、对后世的影响等),进行深入探讨,并准备展示。

角色扮演:选取几名学生扮演邓稼先或其他相关人物,通过对话或表演的形式,展现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精神风貌。

思维导图: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的思维导图,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互动交流:各组展示合作探究的成果,分享对邓稼先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文章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学生提问、讨论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邓稼先》导学案

邓稼先》导学案

第四单元伟岸人格《邓稼先》导学案学习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3学习本文通过比较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二、资料助读1.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与邓稼先很小就一同玩耍,结下深厚的友情。

成人以后,虽一个在中国,一个在美国,但对祖国的感情这一共同点把他们紧紧联在一起。

本文即是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追忆他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4、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又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的文字,它往往通过一些特殊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殊贡献、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

5附《吊古战场文》译文。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

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

人教版七下语文导学案7邓稼先

人教版七下语文导学案7邓稼先
2.“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对这两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六、归纳小结
初二语文学案
班级:姓名:
时间
周节
课题
7邓稼先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2.熟悉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体会文中所饱含的深情;
3.学习邓稼先舍身为国、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人格。
重点
积累词语,掌握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难点
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体会文中所饱含的深情;
教法
尝试指导/六环式
教学手段
多媒体
一、预习新知
1.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2.作者:杨振宁(1922—),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3.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4.生字注音:
热泪盈眶_____可歌可泣_____鞠_____躬尽瘁_____彷徨_________
殷_____红鲜_____红
殷_____切鲜_____为人知宰_____割元勋_____诞_____生
开拓_____署_____名挚_____友奠_____基难堪_____
妇孺_____皆知孕_____育签_____字马革_____裹尸

邓稼先 导学案

邓稼先 导学案
四、测学
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
2、“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
五、思学
本节课我有哪些收获:
我还有哪些疑惑:
学法指南:
(认真研读课本,完成导学案,准确运用A、B、C标注题的难易程度,不会和不理解的地方用双色笔标注;完成之后自行与同组同学进行课前合学)
第一单元《邓稼先》导学案
编号:002
课题
《邓稼先》
课时
第2课时
课型
新授
设计者
徐广平
审核
使用人
备注
目标导航:
1、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
2、学习本文通过对比以及侧面描写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学法指南:(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习过程:
1、独学
(一)阅读第一部分
思考: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二)阅读第三部分
思考:为什么要拿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比较?
奥本海默
邓稼先
国籍
职务
பைடு நூலகம்功劳
学术水平
文化背景
性格为人
(3)阅读第四部分
思考:这部分不是直接写邓稼先光辉事迹的,可否去掉?
(四)阅读第五部分部分
1、有感情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并翻译:
2、为什么要引用《吊古战场文》和《中国男儿》?
(五)阅读第六部分:
思考:“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邓稼先》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_1

《邓稼先》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_1

《邓稼先》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云梦隔蒲中学余国福 2011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3、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学习重点: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学习难点: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让学生通过上网、看书查资料的方式,查找有关邓稼先、杨振宁的资料,准备在上课时交流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放一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录相,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学生通过看书、上网查资料,在班上交流关于邓稼先、杨振宁的资料。

三、速读训练:快速浏览课文一遍,归纳六个部分的内容根据以下段意划出段落起止:1、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科学家。

2、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播放相关视频。

3、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

4、作者为邓稼先成功的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成功感到骄傲。

5、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肩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

6、对邓稼先的总的评价。

四、思考:这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五、总结: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六、文中表现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的深情,对有着50年友谊的老朋友的深情,请在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如:第二部分的9、10节,第五部分的52节第二课时一、思考: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二、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研制“两弹”的过程和巨大贡献上,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地介绍?三、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四、第四部分最后说:“我热泪满眶,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五、为什么作者说,如果拍《邓稼先传》,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六、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含义深刻的特点。

《邓稼先》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邓稼先》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邓稼先》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1.《邓稼先》导学案 (第一课时)班级:主备教师:丁琳备课组长:秦金平领导批阅:上课时间:2013年月日教师寄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要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分子,学习科学家的奉献精神。

教学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平实的特点和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理清作者思路,深入理解本文通过对比手法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学习邓稼先的品质,树立民族自豪感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重(难)点预见:理清作者思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学习流程:一、情境导入二、目标展示三、自学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不懈( ) 聘( ) 垠( ) 殷红( ) 元勋( ) 鲜( )为人知鞠( )躬尽瘁( ) 孕( )育罗布泊( ) 黯( ) 曛( ) 铤( )2.解释下列词语。

(1)可歌可泣:(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3)当之无愧:(4)家喻户晓:(5)截然不同:(6)马革裹尸:(7)层出不穷:四、自学指导1.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后来“两弹”中的原子弹,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1947年通过赴美研究生考试;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不足两年他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此后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邓稼先导学案

邓稼先导学案
二、学习重难点
理解邓稼先的科学精神与爱国情怀是学习的重点。他不仅是杰出的科学家,更是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爱国者。
把握邓稼先的生平事迹与科学成就,特别是他在核武器研制方面的突出贡献,是学习的难点。
三、预习检测题
一、填空题
1.《邓稼先》的作者是________,这是一篇________类型的文章。
3.细节描写:课文中对邓稼先的工作场景、生活细节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如他在实验室里日夜工作的情景,以及他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定眼神。这些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也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邓稼先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4.抒情与议论相结合:作者在叙述邓稼先事迹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以及对他的精神和品质的赞扬。这种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既增强了文章的情感色彩,也提升了文章的思想深度。
5.结构严谨:课文在结构上层次分明,逻辑清晰。作者通过合理的段落划分和过渡句的使用,使文章各部分之间衔接自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严谨的结构安排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脉络。
《邓稼先》这篇课文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来展现邓稼先的伟大精神和卓越贡献,使文章既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具有生动的艺术表现力。
A.对邓稼先的敬仰和怀念
B.对中国科技的批判
C.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
D.对个人英雄主义的赞美
三、简答题
1.请简述邓稼先的主要生平事迹。
2.课文《邓稼先》是如何评价邓稼先的科学态度和人格魅力的?
3.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邓稼先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理解。
四、中心思想
课文《邓稼先》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对邓稼先一生事迹的叙述,展现了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卓越成就和无私奉献精神,同时表达了对邓稼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七年级语文《邓稼先》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邓稼先》导学案

课题:1、邓稼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

2.学习用其他人物烘托主要人物的写法,体会作者取舍材料的艺术。

3.学习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

难点:学习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

课时:2课时【学习过程】一、展示目标,明确任务。

二、自主学习,交叉检查1、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注音。

宰割()元勋()奠基()挚友()殷红()2、解释词义:可歌可泣:鲜为人知:至死不懈:鞠躬尽瘁:当之无愧:马革裹尸:锋芒毕露:妇孺皆知:3、检查朗读4、整篇课文共有几个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内容?三、合作探究,小组展示。

一、质疑探究: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来写?奥本海默→拔尖人物→锋芒毕露邓稼先→真诚坦白→从不骄人对比,鲜明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3、朗读并翻译《吊古战场文》,说说引用这段的好处。

用虚笔描述邓稼先工作环境之恶劣、艰苦,同时也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鏖战,而科学家工作的地方就是不见硝烟的战场。

4、跳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邓稼先是一位无私奉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有胆有识,身先士卒,对祖国、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5.“‘粗估’参数的时候……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排比,突出了邓稼先的大将风度;作者对邓稼先充满了赞扬、佩服之情。

6、全文在材料选择和谋篇布局上,和遣词造句方面。

分别有哪些与众不同?用小标题分别统领各部分内容。

将人物放在他特殊的时代背景来塑造,通过写人物为人处世方面的特点来写他毕生伟大追求是高洁淳朴的性格使然,是一种无私无悔的自觉行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第课时 11.邓稼先(一)
班级小组姓名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字词,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

2.深入阅读,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6分钟了解学习目标和预习回馈,8分钟合作探究,12分钟展示点评,5分钟质疑拓展,4分钟课堂知识总结,5分钟评价并布置学后训练。

【预习导学】
(一)资料助读
1.邓稼先: 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

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

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

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

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的斗争。

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

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土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1950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

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和邓稼先有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友情。

3.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导形式,具有内容真实详细具体、形式自由灵活、表达方式多样、语言生动形象等特点。

通讯最常见的类型有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二)自主学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鲜为人知( )鞠躬尽瘁()筹划()
妇孺皆知( )锋芒毕露( )殷红()
2.在方格中正确填写汉字。

yùn 育仰mù shǔ名 zhì友
3.你能根据下面的词义说出成语吗?
(1)比喻人的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 )
(2)指小心谨慎,不辞辛劳,竭尽全力,直到死为止。

()
(3)每家每户都知道。

()
(4)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 )
(5)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
4.邓稼先,著名家,是中国的主要的理论设计者,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奖章。

5.本文是一篇通讯。

这种文体要求能真实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

以叙述为主,也可结合;
时间要求不像那么及时。

6.这篇文章的形式奇特,采用小标题,分为六部分,请你总结概括每部分的具体内容,可以用以下方法: A.用文段的中心句; B.抓住文段中的关键词语; C.完全用自己的话概括。

【我的疑问】(结合“学习目标”提问):
【合作探究】
1.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2.默读课文,结合文章内容或自己课外搜集的材料,思考邓稼先“奇”在何处。

【拓展延伸】
欣赏《中国男儿》原始版本,然后写下你的阅读感触。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

睡狮千年,睡狮千年,一夫振臂万夫雄。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翼翼长城,天府之国,取多用宏,黄帝之胄神明种。

风虎云龙,万国来同,天之骄子吾纵横。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

睡狮千年,睡狮千年,一夫振臂万夫雄。

我有宝刀,慷慨从戎,击楫中流,泱泱大风,决胜疆场,气贯长虹,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感触:
【课堂总结】(画出本课时的思维导图)
【学后反思】
总第课时 11 邓稼先(二)
班级小组姓名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小标题“板块”并列式的结构形式。

2.学习课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3.体会文章长短句交错使用的语言特色。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6分钟了解学习目标和预习回馈,8分钟合作探究,12分钟展示点评,5分钟质疑拓展,4分钟课堂知识总结,5分钟评价并布置学后训练。

【预习导学】
(一)资料助读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

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叫做“自传”;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称为“他传”。

(二)自主学习
1.熟读课文,填空:
①本文运用小标题,采用了的并列结构形式,将看似形式分散的内容组合在一起集中表现主题。

②第三部分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更加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2.本文语言很有特点,句式多变,有的句式十分工整,有的长短句交错使用,请从文中找出例句并用笔标识出来。

3.近几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又取得了哪些大的科研成果?你还知道哪些有突贡献的科学家?请搜集有关事例。

【我的疑问】(结合“学习目标”提问):
【合作探究】
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2.邓稼先和奥本海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3.第四部分最后说:“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拓展延伸】邓稼先的悼念词
踏遍戈壁共草原,
二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
群力奋战君当先。

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
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

【课堂总结】(画出本课时的思维导图)
【学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